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

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
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

接受培训,实现了资源的有机整合;二是结合了农民的需求和当地的发展需要,根据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三是教育与培训的规划性更强,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基于农村、面向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

正如国际经验所揭示的那样,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农民的需求为基础、激发农民的求知积极性,因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要以此为出发点。

一是培训内容要充分考虑面向农民不同需求,在县域内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开设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的技术培训课程、当地特色农业技术课程、当地特色农村创业课程等等。目前我过农村存在大批需要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面向这部分人群的等级职业培训,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就能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有序性,这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此外日本农村职业教育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培养大批的农业“自营者”,这批农村、农业创业人才,极大的带动了日本农村的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职教发展所应当充分学习的地方,为我国农村发展培养一批农村创业人才。二是要注重改善培训的方式,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考虑农民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率,让农民既觉得培训内容有用,也能真正掌握。三是考虑农民的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只有切实满足了农村人口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发展真正的农民职业教育。

此外,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如“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等,我们应坚持下来并不断提升,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赋予他们新的内涵与意义,并在形式上不断完善,为农村的发展与农民的成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

2、城乡统筹与互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在选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中,同样要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引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基于我国社会特征而形成的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章辉,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ERP

introduction[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8813828785.html,/sd/erp/index_ch.htm.2009-12-10

[3]常永才,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1993,(3).

[4]Jerry Johnson and Marty Strange. Why Rural Matters 2009:state and

region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es [R].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3828785.html,/wrm09/WRM09.pdf,2009-12-10.

[5]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研究教育,2004,(10).

[6]蓝建.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3-5-15.

[7]王章辉,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8]王涛,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N].经济日报,

2007-6-11,第八版.

[9]Helen Stokes,etc. School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partnerships: capacity-building in rural and regional communities [R].NCVER,hrrp://https://www.360docs.net/doc/8813828785.html,.au/research/proj/nr4015.pdf

2006.2009-12-23.

[10]徐辉.国外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6).

[11]S Kilpatrick.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Rural Schools: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Z].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 asmania. T asmanian Branch.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3828785.html,/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rorage_01/0

000019b/80/16/c6/f3.pdf,2009-12-18.

[12]石伟平.国际视野中的农村职教改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13]夏金星,等.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立法[J].中国农业教育,2003,(3)。

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

刘景光,王波涛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山东烟台264670)

摘要:通过对截止2009年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构建研究的分析中,可发现当前高职校企合作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合作模式构建途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构建、跨学科合作模式构建、创新合作模式和具体专业合作模式构建体系上。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记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0)0027-0058-0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一个方向。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高等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来,特别是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理论和实际上发展得很快。现将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校企合作模式的起源

从国际来看,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耐德于1906年首创合作教育,当时赫尔曼.施耐德教授获准进行此计划: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去工作,一周后两组互相交换。这种模式被称为合作教育最早的经典模式

[1]。随后,德国于1919年形成“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1938年起,德国经济的重

建和腾飞培养出了大批具备高职业素养的技术工人[2]。此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到今天,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获得认可。

2、国外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后,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已很普通,形成了大量的成果,实践上也成功地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澳大利亚TAFE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3]。

3、国外研究述评

校企合作在国外很早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关于校企合作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研究和组织模式类型的研究两个方面。

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教授于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指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现实除了巨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跨越、追赶中,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以往自发的校企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以保证气和和国家长期的战略的实施。这一研究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4]

国外学者(Bolton&Robert)指出了校企合作关系的类型:(1)促成产业界的主要科学家回到大学校园,向大学的学生们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新思想、新技术;(2)大学生在课余和暑假期间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这不进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经验;(3)当大学准备发展一些新的研究计划是(例如设立一些商业课程),听取产业界人士的建议,以符合和企业发展的需要;(4)企业使用大学暂不使用的实验场地和设施,以反面大学获得场地的租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雇佣一些学生作为实验助手;(5)校企之间建立咨询关系,这往往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起点,以后会逐渐扩大合作的内容;(6)大学学者到产业界参观或作报告;(7)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或教学提供各种仪器和设备。[5]

国外学者(Senker)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密切增加的理由:(1)大学寻求除政府补助之外的其他去到资源的需求;(2)市场的快速变化造成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研发过程缩短,其转向科学界寻求研发创新成果比自身独立研发更有利;(3)由政府主导支持的研发,能获得较大的回收(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属于共同性技术,其研发成

果具高度外溢和扩散性)。[6]

Atlan(1987)将产校企合作分为6大类:①一般性资助研究;②合作研发;③研发中心;④产学研发联盟(Consortia);⑤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⑥创业孵化中心(Incubator)与科学园区。[7]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普通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地方之间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多种合作办学的新格局,其中校企合作办学就是其中一种办学模式。1995年原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质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五条也指出:高校的举办者可以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团体或公民个人,可以单独举办或联合举办.举办者应有代表参加高校的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校蓝会等)。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就结合发展的道路。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式在这样宏观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国内学术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对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借鉴张亚军[9]等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国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变化为时间界限,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为基础,为提高搜索结果的吻合度,先以“校企合作”和“产学”为条件做第一次模糊高级模糊检索,再以“高职”做第二遍模糊线索,然后再以“模式”做第三遍模糊检索,最后以构建

做第四遍模糊检索得出一下结果: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分析,在1995年以前,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被称为“产业研合作”,参与主体主要是有较高科研究实力的高等本科院校和企业间,而高职院校没有这方面的合作记录。自1995年后,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逐渐推广开来,校企合作的叫法也渐渐流行起来,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不断的涌现。在1996-2004年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意义,针对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合作模式构建的探索实践。从2005年至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3年论文的发表量是前30年以来的一倍,而对合作模式的研究出现了一小段高潮。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方面发表的论文在2005-2009三年多时间比2005年前出现了激增的现象。

根据以上搜索到的论文,从研究主题、观点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

学者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1)研究路径经历了“借鉴—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

从已发表文献的内容和实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是在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下经历了从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成功的经验,到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实践,再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合自身的模式,再到

在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宏观环境变化深入拓展合作模式的过程。

(2)研究重点经历了从“必要性、重要性”到“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再到

“总结经验构建模式”的过程。

通过研读已发表过的文献,国内学者现实认识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在在总结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

(3)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

从统计文献来看,从所统计的文献来看,已有学者试图从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来研究校企合作,并试图建立基于这种视角的一种理论,例如张韶虹提出

的“利用学习型组织构建校企合作模式”,贺修炎提出的“利用相关者理论构

建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俞林从文化视角研究分析告知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1)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所以发展比较晚,合作模式不丰富,需要学习国外新的方法和经验。

(2)国外学者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国外的校企合作发展较早,现已形成多样化的各种模式,可谓我国的校企合作提供许

多宝贵的经验。

(3)国内外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研究内容也往往限制与合作方式方面,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式需要对校企合

作的模式惊醒不断升级。

(4)国外的校企合作研究是根据其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进行的,我们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他读,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

发展程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于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

能保障其正常运转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

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篇一: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某公司与某学校建立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合作目的 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 (一)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的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其次,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

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方向和具体合作模式 (一)推进科研合作 (二)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1、订单培训: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3、在岗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四)共建服务平台. 1、师资共享,定向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授到企业为员工培训,讲授园林基础知识。 2、工种鉴定,双向提高:学校为企业提供一个工种鉴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 273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庄 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 障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 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

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 作模式初探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一头热”的被动局面,提出建立以就业后的学生为桥梁和纽带的新型合作模式,即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学校、就业后的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共赢、优势互补、长效发展。 关键词:就业后交互式服务高职校企合作服务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或服务于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行政主导乏力,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加之激励政策执行不力、服务保障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校企合作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1-3】。尽管有些业界学者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关建设性的意见,但是相关法律法规或激励政策的制定总是有个滞后效应,我们必须打破惯性思维,主动而为,找到校企合作科学发展的新出路。

由此,为了打破目前这一尴尬局面,本文倡导创立一个学校与毕业生之间互利互助的后续服务平台,继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以毕业生为纽带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建立新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一、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基础 1.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要提高动态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进而科学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训练、招生就业等,就要认真研究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而我们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基于对于母校的支持,可以提供这个合作平台。 2.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发展瓶颈,比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完善,员工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梯队管理,新产品研发的理论指导,生产设备的技术参数调整,优化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都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优质软硬件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合作共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校优质力量参与进来,联合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物流人才的需求日渐趋势化,主要涉及运输、仓储、国际物流以及企业物流等方向。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专业性物流人才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单个院校而言,通过传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在于传统校企合作教学存在很多弊端。 一、传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现状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首先校企合作协议形同虚设,大多数是靠感情和人际关系签订的;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目标不同,利益有冲突,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后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其次合作层次较浅,尚停留在参观、熟悉业务流程等认知阶段,后期顶岗实习阶段的成效不明显;第三,合作条件有限,企业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配合高校进行教学,创造社会效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缺乏经验,企业专家理论不扎实也没有精力来教;因此当前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二、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模式实施的途径及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实施

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实现学生就业方向性,主要通 过两种形 式实现: (1)开设校企合作课程 校企合作课程都是直接与专业方向技能密切相关的,由校内理论课教师与校外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因此,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地点等方面需做出合理安排,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实施步骤,充分展现该门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目的,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2)毕业前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是目前高校为学生今后择业明确方向的主要手段。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把最后一学期甚至是一整学年空出来,主要用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前综合实习,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模式实施的问题 (1)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受企业专家及企业运营影响校企合作课程往往是和就业方向有直接关联性的,可以由企业专家和校内理论教师共同完成,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受企业专家资质及企业运营影响。首先由于企业专家不具备高校教师授课资质,其次由于其企业运营不确定性较强,因此企业专家很难能完全按照课程设计安排进行,尤其对企业而言,注重经济效益,不能完全配合高校实施教学。

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模式,其中校企合作是比较认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然而我国校企合作正处于摸索期。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P-M-P管理模式,以期该模式能指导我国校企合作长远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管理模式P-M-P模式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the social demand for education is increasing,thus scholars put forward many development model to improve our higher education.The school enterprise-cooperation is a more identified way to develop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However,it’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Therefore,we proposed the P-M-P management mode,and hope this model can guide our cooperation in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anagement model;P-M-P mode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发展目标之一,随之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单靠学校之力已难以达到社会需求,需要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3828785.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要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分析、找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其对策,有的放矢,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之更好地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规律性需求 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使其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强有力的生命军。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强、技术 过硬、管理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校级课题《校企互动,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小娟(1983-),女,江苏常州人,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物流专业负责人,助教,工程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为企业物流管理和报关实务。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 王小娟 缪华昌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215311) 摘 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对高 职院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主要论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实施方案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04202032021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从目前所拥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数量来看,已经存在 着众多的形式。本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探讨校企合作的模 式。 1.1 基于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分类 1.1.1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 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 节)的培养任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 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这种模式往往造成学生理论 与技能的比重失衡,学生常常是拥有几个证书,却不知如何 处理工作。 1.1.2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上处于主导地位,学 校主要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企业主要承担实际职业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这种模式,强调了今天的 就业,忽视了明天、后天的就业,不利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 展的培养。 因此,无论是以学校为主的还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 作模式均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所以产生了第三 种模式。 1.1.3 企业学校互动式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是找到校企合作目标的共同点。企业为高校提供办学条件和设施,高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 提供了人才需求。这样两者各自发挥优势,最大程度的调 动了双方的积极性。这种合作模式中最理想的状态,即所 谓的“共赢”。 1.2 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归纳总结分类1. 2.1 产学研模式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1.2.2 订单培养模式根据学校办学专业的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各地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沟通协商,达到供需共识,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1.2.3 顶岗实习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对在校学习一年半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待就业,把毕业实习安排到企业,把实训课堂搬到车间,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1.2.4 学习模式把企业作为学校的见习、实习基地,利用企业雄厚的资金和生产设备为学校教学服务。安排学完理论基础课班级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选派骨干教师下厂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1.2.5  培训和技改模式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和鉴定所资质,主动承接企业的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互相支援,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1.2.6 工学交替模式企业因用工需求,向高职院校发出用人订单,校企共同 规划与实施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调,即第一学期在校学习,第二学期在公司顶岗实习。 — 3 02—

校企合作教学实施方案

洛阳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实施方案

洛阳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产学研结合;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推行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为根本,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探索新形式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岗位,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 二、目的: 促进学校和企业双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谋生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满意的效果。 三、实施办法: 早在上世纪九个年代就有校企联合办学的先例,经多年探索和总结经验,校企联合办学将从以下几个模式进行: 1."订单"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将使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挂钩,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学校办学专业的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与企业沟通协商,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联合办学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

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后接收就业。 2.“顶岗实习”模式: 对用工人数不明确,不宜采用“订单”模式但又需提前用人的企业,学校采用“顶岗实习”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对在校学习一年半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待就业,把毕业实习安排到企业,把实训课堂“搬到”车间,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这一模式需处理好技能等级鉴定训练课题的问题和学生管理问题。3.“学习”模式: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互助互利关系。把企业作为学校的见习、实习基地,利用企业雄厚的资金和生产设备为学校教学服务。安排学完理论基础课班级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选派骨干教师下厂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 4.“培训和技改”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和鉴定所资质,主动承接企业的工人培训工作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 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合作模式。 学校模式是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优点:①学校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正规性和系统性; ②学校模式具有规模效益性;③学校模式具有育人的全面性。局限:①中专职业学校的教育大多数脱胎于普通教育中的学科教育,并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论学习、轻技能的培养现象十分严重。②学校与实际部门联系薄弱。 企业模式是企业为主的员工职业培训模式。优点:①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具有动作灵活见效快的特点;③可以边干边学,成本效益好;④具有专业性、连续性,有的甚至还有保密性。局限性:①缺乏理论教学的系统性;②职业技术传授的单一性;③企业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模数量、种类和质量。 当代西方企业培训典型模式主要有:1)封闭、一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日本企业培训实践,认为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的三因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把企业培训当作“企业秘密”来看待。2)半封闭半开放、双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德国企业培训实践:)。3)开放、多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美国企业培训实践:)。 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这是目前职业教育最具前景的培养模式。具体形态是①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为辅的合作模式;②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合作模式。优点:①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互通有无,有利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②有利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局限性:①合作模式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内容与管理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它必然受到政府、法制、学校、企业、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②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性与实用性、能力性与专业性、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相互关系,在合作模式中仍未真正解决好。内容由南京华宝通讯转载自网络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仅仅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深度和范围离深层次的合作相距甚远;产业部门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国家出台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但缺乏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校企合作”,值得广大职教同行思考和探索。我院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不少体会。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学院主动与世界和国内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进企办学”、“订单培养”等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开辟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新途径。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二是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三是订单培养,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订单式)。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 一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院长赵学通说:“学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量体打造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率先在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中,开展了以多学期、分段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由传统的“2+1”教学模式(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年集中顶岗实习),改革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三年级第一学期根据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技能再进行有针对性专业学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半年的顶岗生产,从而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二是构建“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学院把改善教学条件,打造一流的实训中心,作为办好职业教育重要突破口。一是建设了国家一级图书馆。二是建设了省内一流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三是建设了高标准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四是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突出于“效”,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同时,学院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服务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抢抓机遇,穿针引线,成功助推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投资项目落户济源,包括富士康产业园、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校办工厂和培训中心项目。 尽管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距离所期望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在学校、企业、社会以及政府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