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海闻版)复习资料精品

国际贸易(海闻版)复习资料精品
国际贸易(海闻版)复习资料精品

【关键字】活动、政治、建议、意见、情况、思路、方法、条件、动力、空间、质量、模式、增长、问题、体制、机制、有效、主动、深入、充分、平稳、均衡、民主、公平、健康、开拓、加大、举行、统一、发展、建立、制定、掌握、研究、措施、安全、稳定、网络、格局、地位、根本、要素、基础、需要、利益、环境、政策、项目、资源、体系、能力、需求、制度、方式、差距、作用、标准、规模、比重、结构、水平、秩序、反映、关系、设置、分析、吸引

《国际贸易——海闻版教材》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world trade)。

2.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对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是进口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出口依存度是出口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该比率可以反映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3.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就是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以间接的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4.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5.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一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

6.贸易条件——在经济学中,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 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 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简称TOT),表示为:贸易条件(TOT)= P X/P M

7. 行业内贸易——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 。

8.不完全竞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越来越远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结构。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如矿产品,农产品基本是同质的,所以,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贸易。但制造产业中的大多数产品呈现同类不同质,经济学家称之为差异产品。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2)生产规模和对市场的影响力。

因此,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9. 外国直接投资——基本方式为在东道国创立新企业和并购东道国的企业.

新企业的创立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拥有全部控制权的独资企业;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共同创立一个国际合资企业。

并购的一般做法是从证券市场取得企业的股权证券,或者是在企业增资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企业增发的股权证券,或者是同企业直接谈判购买条件以取得企业的所有权。

10.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或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的3要素:

1、跨国公司本质上是一工商企业

2、跨国公司的管理决策着眼于全球

3、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

11. 关税——是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根据国家制定的关税政策及进出口税则,向进出口商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2. 从价税——是根据进口商品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

从价计征的关税税额 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13.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措施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一国或区域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制定一些复杂、苛刻且经常变化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措施,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的难度,最终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入,保护市场的目的。

15. 经济特区——指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出口,在其领土上的部分经济区域内实行特殊政策。通过降低地价,减免关税,放宽海关管制和外汇管制等各种优惠方法,从而达到开拓出口货物,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16.保税区——是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外国商品存入这些保税区内,可以暂时不缴纳进口税,如在出口,不缴纳出口税。运入区内的商品可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加工和制造等。

17.保护幼稚工业论——许多工业在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处于新生或幼稚阶段,就像初生婴儿一样,而同类工业在发达国家却是实力雄厚。如果允许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话,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工业肯定被扼杀,永远没有成长起来的希望。如果政府对其新建工业实行一段时间的保护,等“新生儿”长大后,再取消保护,那么它就不但不怕竞争,还可以与先进国家的同类工业匹敌了。

18.不公平竞争——是指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即被看成是不公平竞争。具体来说,出口补贴、低价倾销、将监狱中犯人或其他奴工制作的产品,或使用童工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通过不同的汇率制度人为地降低出口成本、对国外知识产权不加保护等等都包括在不公平贸易的范围之内。

19.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及产品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和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20.世界贸易组织——是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于1995年1月1日开始正式成立的,是以市场经济机制和多边贸易规则为基础,以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各项协定为法律框架,并具有国际法人地位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其总部设在日内瓦。

二、简答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2.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3.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下,贸易量会很大,从而自由贸易的收益会越大。这可以用下图说明(以出口产品市场为例)。

1000

(2)由于衣服的劳动资本比例高于食品,所以衣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A国最多能生产160/3单位的衣服和50单位的食品;B国最多能生产40单位的衣服和40单位的食品。

(4)根据H-O模型的结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应由劳动充裕的国定即A国出口,食品为资本为密集型的产品应由资本充裕的国家即B国出口。

7. 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1)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

(2)天津的食街;

(3)微软公司;

(4)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5)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

思路: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所以(1)中的批发市场和(2)中的食街都是同类型的企业组成的交易场所,显然是利用外部规模经济。(3)(4)(5)显然是经济体自身扩大规模的结果:(3)中的企业集团是企业横向和纵向发展的结果;(4)中的香港是一个地区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亚洲的无可替代的金融中心;(5)中的大型家庭农场也是私人经营体对自身规模的扩大。

8.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

(1)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

(2)Intel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

(3)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

(4)中国是主要的电视机出口国;

(5)东南亚国家大量出口运动服装和鞋。

思路:

(1)比较优势

(2)规模经济

(3)规模经济

(4)比较优势

(5)比较优势

9. 国际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对于移民自身来说,移民成本主要有哪些?

思路:对于移民自身来说移民成本主要分为经济方面和心理方面。

(1)经济方面。

a.丧失某些已经积累起来的社会福利,如政府养老金和社会保险;

b.放弃国内的各种工作机会;

c.可能要上缴的“移民税”及与办移民手续有关的其它费用;

d.在本币不可兑换的情况下,移民还会遇到换汇问题甚至一时无法使用在国内的资金;

e.在国外安顿的各种花费。

(2)心理方面。

a.语言的障碍

b.文化的差异

c.种族的歧视

d.离乡的痛苦

e.生活方式的适应

10. 假设墨西哥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美国的资本大量到墨西哥投资。请用局部均衡的方法分析美国和墨西哥两国资本市场各方的利益变动。墨西

业产品,很少用于饮食业和制药业,因为中国产品的质量与在美国饮食业和医药业的接受程度,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无法与美国产品匹敌。因此,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柠檬酸和柠檬酸钠对美国的同类产业产生了实质性的损害或潜在的损害。另一方面,美国向中国倾

销的新闻纸却因为物美价廉极大地压缩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对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挤兑以及使国内企业在吸收就业方面的能力下降,而且在正常的财务运作方面也将受到影响即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倾销与本国产品有很大替代性的产品时,本国行业才会受到严重伤害。

13. 假设下面是中国20英寸电视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世界市场价格是$500。

需求140 130 120 110 100 90

如果政府决定促进本国电视机产业的生产并征求你的意见,以下两种政策你会推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假定中国是电视机出口小国)

(1)对每一台出口的电视机给予$100的退税;

(2)企业每生产一台电视机给予$100的补贴。

(3)对该产业承诺$600美元的保护价。

思路:这三种政策都能使本国的电视机产量增加10个单位,对本国电视机厂家的收益影响相同,但是由于三种政策对本国的价格影响不同,所以对消费者乃至对全社会的福利影响不同。生产补贴下价格不变,对全社会的福利影响最小;出口退税和保护价使国内价格上升到600,所以使社会福利损失大于生产补贴。所以如果政府在培育本国电视机产业的同时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话,可以考虑b,这也是一个经济学家最常建议的。

另一方面,注意到b种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出最大,如果政府促进产业的同时要兼顾政府财政预算,则可以考虑a和c。

14. 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中消费者为每一个被保护的工作付出的代价都不小,为什么政府仍要保护这些行业?

思路:受保护的行业很可能拥有实力比较强大的工会组织,或者说是重要的选票来源。所以如果从就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考虑,尽管代价不菲,政府还是会对这些行业进行保护,以满足其政治上的利益最大化。

15. 既然自由贸易有贸易保护所不具有的诸多好处,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你估计到什么时候“自由贸易时代”会到来?

思路:自由贸易不能完全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利益分配的原因。取消贸易保护必然使一些既得利益者受损,如果这些利益组织严密,对政府决策有较强的影响力,那么必然会对自由贸易政策构成极大的阻力。这需要与该国的政治格局、民主形式结合在一起分析。

虽然无法准确预测“自由贸易时代”的时间表,但这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加入WTO会对这一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6. 有人认为“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请对此观点进行评论。

思路:以上观点不正确。

由于美国是当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因此全球化过程,人们见到了很多美国的身影,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专业化分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要求建立世界范围的大市场。

全球政治稳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冷战时期,东西对抗的政治环境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前苏东社会主义的瓦解,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积极主动的溶入国际经济体系。

信息产业革命使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的大规模应用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全球性的商业运作成为可能。

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进行生产的全球化是企

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寻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事实上,全球化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由于能够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而从中受益。

17. 发展中国家有许多人反对经济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会扩大全球贫富差距。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反对全球化(如在西雅图等地举行的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他们认为全球化会降低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分析这种现象?

思路: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使得各国的比较优势更好的发挥,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实现,将改善各国和全人类的福利。无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当代贸易理论都证明以上结论。

然而,这个过程中不是每个国家的所有的利益集团都中受益,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必然有比较劣势的行业。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它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将会从全球化中受益,而由于资本相对缺乏,它们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发达国家则相反,劳动力相对稀缺,它们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没有比较优势,全球化将导致这些行业萎缩,而由于资本相对充裕,它们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在国际竞争中受益。

以上分析表明全球化总体上是各国都受益的过程,至于是否会扩大各国贫富差距,目前并无确凿的证据证明这种观点。由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萎缩,使得这些行业中的利益集团,主要是工人的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于是他们反对全球化。不过,这都是短期中由于经济结构的不能及时调整才出现的情形。长期中,各国将资源重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可以使全体国民从全球化中受益。

18. 请具体分析发达国家实行农产品保护的原因并讨论为什么在关贸总协定中农产品作为特殊情况

处理。

思路:基本原因是,一般在工业发达国家里,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避免农民收入的大幅下降,经济发达国家需要保护农产品。然而,根本原因是土地的不可转移性。土地不像资本和劳动力,除了生产农产品外别无他用,而当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时,对农产品的保护就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问题。作为政府,无论从土地资源的利用还是对农民的生存的关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都不得不对农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三、计算题

1. 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Dc = 2000 - 0.02P Sc = 1200 + 0.02P

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10000,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

(1)贸易前,中国汽车的产量和价格;

(2)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口或出口量;

(3)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者、厂商和整个社会的福利影响

思路:

(1)令Dc =Sc,得贸易前中国汽车价格为20000,产量为1600。

(2)自由贸易下中国进口汽车,由于假设中国为汽车进口小国,则国内汽车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10000,汽车的需求为1800,生产为1400,进口量为400。

新鲜水果 65 54 玩具 56 680 微型面包车 700 200 电影电视 300 97

思路:根据M X M

X IIT +--=1,可以求得: (1) 新鲜水果行业6554111190.76%6554119

IIT -=-=-=+ (2) 玩具行业680566241115.22%56680736

IIT -=-=-=+ (3) 微型面包车行业7002005001144.44%700200900

IIT -=-=-=+ (4) 电影电视行业300972031148.87%30097397

IIT -=-=-=+ 3. 设中国对小汽车的关税税率为180%,国内一典型的汽车制造商的成本结构和部件关税 如下:

成本项目 钢板 发动机 轮胎

占汽车价格比重 20% 30% 10%

关税税率 60% 120% 30%

(1) 请计算对中国小汽车行业的有效保护率。

(2) 如果钢板、发动机、轮胎的关税分别降为10%、30%、5%,计算小汽车的有效保护率。

(3)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推出哪些关于有效保护率的一般结论?

思路:由有效保护率公式1j ij i j

j ij t a t e a -=-∑∑,可以计算得

(1)降低对产品零部件的关税有助于提高有效保护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