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自XX年起我县正式启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现结合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

xx县共规划设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12万亩,其中河口乡共规划设计15333亩,目前已完工通过县级验收的5500亩,正在建设的5350亩,设计明年开工的4483亩。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田块零碎程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县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过大。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现代化作业,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但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为避免耕地权属调整产生的纠纷和麻烦,项目区田块较为零碎的现状仍然没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平整进行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是将整理成的大田划分成小田承包给农民,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零碎化,有效耕地面积实际增加不多。

2、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县直相关部门按照

工作职责推进农村综合建设相关的工作,如: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渠等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由于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3、统筹不够,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协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相协调,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

4、设计粗糙,土地整治效果不明显。一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未充分尊重项目所在地干部群

众的意愿,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干部群众参与不够,再加上设计人员未深入实际进行仔细的现场踏勘,缺乏细致周密的考虑,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施工难度大,群众认可度不高,效果就大打折扣。还有的在设计上注重硬件而忽视了土壤改良和科技等软件设施,达不到综合配套的要求。

5、建设有力而运营乏力。在现行的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建设好的工程由于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不可持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和科学的运营,导致建设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下降。同时由于耕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整理好的大的连片的耕地再次划分成一块块小田而无法发挥出高的效益。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这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零碎化程度,将零碎的不规则的小田建设成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各种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户等带领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效益,让农民

真正富裕起来。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排灌沟渠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注重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等工程,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要把目前较为分散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现代农业、小农水等建设项目加强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整合部门专项资金。目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各自为阵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调,这就要求政府牵头,构建各部门联动的体系,整合各部门各渠道资金,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亮点。

4、加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管护和利用。首先是要对已建设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予以重点保护。其次是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要建立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化的标志牌,载明面积、范围、主要设施和保护责任单位等。县、乡、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建立管护的长效机制。同时在建设好

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优良的科研成果,让高标准基本农田真正实现优质高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首次有了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首次有了标准 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须坚持哪些原则?公众如何参与?诸如此类问题,可以从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找到答案。该《规范》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原则、内容与技术要求、程序等。 《规范》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 项工程,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对于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禁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据了解,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xxx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效益分析

10效益分析 10.1社会效益分析 10.1.1社会影响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产业,吸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村就业压力;通过土地整理理顺土地权属关系,有利于土地管理工作。对整理后土地进行合法、合理的权属调整,将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保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当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供和积累经验;通过土地整理使项目区内耕地集中连片,能够为高产农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并为今后实现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将极大的增加粮食产量并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为其他地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一个显著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能够理解和支持,从而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长久、深入、顺利发展。 10.1.2维持社会稳定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作用 项目实施后,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未利用其它草地的开发,减少田坎占地面积,可新增耕地面积确保了xx县耕地总量增加,对xx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项目建设后,将形成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项目区内目前耕作不便及受洪涝影响严重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改变;项目区内未利用地和田土坎将得到平整,水土流失将得到治理;提高了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中低产田得到改造,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改善,耕地将达到旱涝保收的土地标准;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夯实了农业基础,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扩大耕地面积,安置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对整 1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

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0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08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1综合说明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1.1.2项目类型和性质 项目类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项目性质:土地整理。 1.1.3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项目所在地:*********。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项目区位于******,地理位置西至东经117°43′46″,东至东经117°45′49″,南至北纬32°17′28″,北至北纬32°19′54″。项目区涉及******全域。 1.1.4项目区地貌类型 项目区属于平原微丘。 1.1.5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为821.2643公顷,高标准农田面积466.6667公顷,位于******。 1.1.6项目建设原则要求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

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益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1.2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 1.2.1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有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两个方面。 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为解决灌溉水源,根据项目区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并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主要通过改善原有的灌排系统来保证项目区水源供应和排涝。本项目区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改建沟渠等。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是对生产路和田间道的建设。田间道与乡村路相连接,辐射范围左右各300米;生产路布设在田间地头,并与田间道相通形成网络,利于田间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和劳作。 1.2.2建设工期 项目拟建设工期为4个月(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2.3项目估算投资 项目总投资356.1120万元,亩均投资0.0509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310.2545万元,占总投资87.12%;其他费用共计38.8749万元,占总投资的10.92%;不可预见费6.9826万元,占总投资的1.96%%。 1.2.4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56.112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350.0000万元,县级财政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

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考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考标准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 (一)田。通过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增加,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1250px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500px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形成一批1万亩、3万亩和5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土。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促进良种良法的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g/kg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 pH值保持在5.5~7.5,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三)水。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利化程度。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

20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布局不合理”问题,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促进农业机械化。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林。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打造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生态屏障。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六)电。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七)技。通过加快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85%,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地形图测绘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测绘要求 1 测绘内容及范围 1.1 测绘内容为项目区内及周边的各种地形、地物及现状地类要素。 1.2 测绘范围测至项目区界址线外50—200米,并标示出与项目区有关的河流、 湖泊、水库、水工建筑物、道路、村庄及建(构)筑物等的相对位置。 2 地形测绘 2.1 基本比例尺:1:2000。 2.2 基本等高距: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统一为2m。 2.3 高程注记点密度:每个10cm×10cm的方格网内,平原地区不少于6个高程 注记点,丘陵山区不少于12个高程注记点,并标注地形变换点的高程。2.4 输出的图纸应以项目区为单位整体输出,当整体输出图纸大于1.5m?2.0m 时,适当缩小比例尺输出,缩小比例尺应不小于测图比例尺的2倍。 2.5 项目区范围的界址点需标注坐标,并列出界址点坐标表。 3 地物测绘 3.1 村庄只施测村庄的外围线,内部标注村庄名称。村庄内与项目区有关的沟、 渠、路、桥、水系等应完整绘出。 3.2 坑塘、河道应测注塘底、河道底的高程;河道每隔30米测注一个高程点。 3.3 水闸应测注闸顶高程,并注明水闸的孔数及水闸的宽和高,用孔数?宽?高 表示,单位为米,保留两位小数。 3.4涵洞应测注涵洞底高程,并标示涵洞的规格。其中,圆涵标注内、外孔径; 方涵标注宽和高,用宽?高表示。单位为米,保留两位小数。 3.5 项目区内的沟渠、坑塘、墓葬地、其他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裸地、双线 田坎、双线道路等要素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比例测绘,不得取舍。 3.6 项目区内各类道路的位置、长度、宽度、路面高程、类型等属性应根据现状 标示。

3.7 现状渠(或水沟)的位置、长度、宽度、深度、类型要明确标示。 3.7.1 宽度:在图上标示为单线时,要在沟渠旁注明其实际宽度。 3.7.2 深度:每隔30米应测注一个沟渠底的高程,沟渠的转弯处必须测注一个高 程点。 3.7.3 类型:当沟渠的材料不是土质时,要加注沟渠的材料和尺寸。 3.8 电线杆的位置要准确,输电线路走向应按照规定标示。 4 断面测绘 4.1 河道断面测绘 4.1.1 河道要求每隔250米布设一个横断面。当相邻两横断面的河底高差大于2.5 米时,加测一个高程变化点的横断面。在河道突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处、有水工建筑物处,也应加测横断面。 4.1.2 河道两岸有防洪堤的,要在堤外20米范围内加测地形高程点。 4.1.3 纵断面测绘:沿河道中心线每隔50米测一个高程点,同时施测水面高程。 水面高程要加注测绘日期。 4.2 拦河坝、水闸断面测绘。 4.2.1 拦河坝、水闸要施测坝(闸)顶中心线的高程及坝(闸)体的横断面。4.2.2 拦河坝坝脚下游河道每隔20米加测一个横断面。 4.2.3 要测注拦河坝、水闸的冲坑范围及坑底高程。 4.3 桥梁断面测绘:应施测桥孔、桥墩的断面形状及尺寸,桥底地面高程,梁顶、 底高程及桥型。 4.4 堤防断面测绘 4.4.1 沿堤防中心线每隔50米测注一个高程点。 4.4.2 每隔50米加测一个堤防横断面。 4.4.3 堤防纵横断面位置要在地形图上标示出。 5 地类测绘 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分类标准及调绘要求,对项目区进行地类测绘,形成项目区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6 成图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建设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一、建设目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 益。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 3、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5、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二、建设内容 主要由田间工程和田间定位检测点组成。 1、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水源、灌溉渠道、 排水沟、田间灌溉、渠系建筑物、泵站、农用输配电、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林网等内容,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A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包括田块调整与田面平整。田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 B 土壤培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耕作层土壤养分常规指标应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C灌溉水源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源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20年。 D灌溉渠道渠灌区田间明渠输配水工程包括斗、农渠。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15年。 E排水沟排水沟要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 F田间灌溉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平,田间灌溉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

街道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精品】

《街道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是一篇好的,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街道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网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 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 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 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监理规划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监理规划

临漳县称勾集镇称东村等十五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监理规划 河北中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二O一六年七月二十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监理范围、内容 ...................................... .. (1) 三、监理依据、机构、岗位职责及程序 ....................... . (3)

1、监理依据 (3) 2、监理机构 .......................................... (4) 3、各级监理人员岗位职责 (4) 4、质量监理程序 (5) 四、工程质量要求 (5) 1、田间道路 (5) 2、建筑材料的审查 .................................... .. (6) 五、施工安全 (6) 1、安全监理的原则 (6) 2、监理人员安全守则 (7) 3、安全员的岗位职责 (8) 六、监理工作制度 (9) 1、工地会议制度 (9) 2、监理记录及档案管理办法 (11) 七、保修期监理 (13) 1、工程保修期的起算、终止和延长的依据和程序 (13) 2、保修期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13) 一、工程概况: 1.1建设单位:临漳县土地整理服务中心 1.2工程名称:临漳县称勾集镇称东村等十五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1.3工程地点:称勾集镇称东村、集后李村、黄村、薛庄村、北杨庄村、南寨村、小呼村、呼西村、东寨村、舒刘村、常红村、常中村、常西村、西刘村、郭小屯村等十五个村 1.4项目区总建设规模为138 2.5234h㎡,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347.2184h㎡,站总面积的97.45%。 1.5工程内容:道路工程、其它工程(标志牌1座) 1.6工程投资:1391.7306万元 1.7施工单位:邯郸市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河北兴途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河北远实建筑安装有限公司、邯郸市亦翔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利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北晟传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康企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河北达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北越祥建筑有限公司、河南开宇建筑有限公司、邯郸市嘉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邯郸市丰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8监理单位:河北中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9开工日期: 7月20日 1.10计划竣工日期: 10月20日 二、监理范围、内容 根据本工程项目委托监理合同及有关法规,本公司主要进行本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及信息管理,内容如下: 1、质量管理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

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新疆兵团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为切实加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投资目标,达到预期效益,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结合新疆兵团农业综合开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建设标准。 凡国家立项投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须按照本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检查验收。 一、综合标准 (一) 高标准农田应达到田地肥沃、设施配套、道路畅通、林网适宜、生态优良、科技先进、全面节水、旱涝保收,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项目区产出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达到优质安全、高产稳产标准。 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总体经济效益增加12%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显著提升,特别是单产达到较高水平(详见表1),实现团场增效、农工增收,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农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单位:公斤/亩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 项目按灌区或流域从源头上筹划,整体推进。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项目区必须集中连片,连片规模应不小于350公顷,使其显现规模效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丘陵山区基本实现园田化。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应通过严格筛选。 项目区应具备可持续稳定利用的水资源条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关外部水利设施配套完善;水源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水源水量能够满足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测绘技术要求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稍加改造)项目测绘技术要求 (修订) 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 二O一二年十月

目录 1、目的和意义 (1) 2、适用范围 (1) 3、引用的技术标准 (1) 4、基本技术要求 (1) 4.1坐标系统 (2) 4.2电子成果数据格式 (2) 4.3地形图测图要求 (2) 4.4土地分类 (2) 4.5打印及装订要求 (2) 4.6测距要求 (2) 5、 1:500比例尺前期测量 (2) 5.1准备工作 (2) 5.1.1资料收集 (2) 5.1.2测区踏勘 (3) 5.1.3技术设计 (3) 5.1.4控制测量 (3) 5.1.4.1基本要求 (3) 5.1.4.2提供的资料 (3) 5.1.4.3平面控制网布设 (3)

5.1.4.4高程控制网布设 (5) 5.1.4.5 GPS RTK测量 (6) 5.1.4.6 图根点密度 (6) 5.2地形图测量技术要求 (7) 5.3 1:500与1:2000图件资料对接方式 (9) 5.4 测绘技术总结 (9) 6、成果资料提交 (10)

1、目的和意义 为规范、统一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稍加改造)测绘工作,依据测绘法律法规及国土资源部相关规定,结合重庆市地形特点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稍加改造)测绘成果的用途与生产流程,制定本技术要求。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稍加改造)测绘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重庆市辖范围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稍加改造)项目测绘成果的生产及质量评定。 3、引用的技术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下发的文件以最新的为准。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测绘工作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5]458号)。 4、基本技术要求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一: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着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强区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城区委、区政府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为新起点,着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基层文化发展繁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在接到《关于开展省委委员、修补委员2010年度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后,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细致的走访和摸底调查,对城区近年来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今后努力方向也做了一些全方位的思考。 一、文化根基牢,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蓄好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活动阵地覆盖广。高度重视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全区13个镇(办)文化站中,特级站有3个,二级站5个,三级站3个,市认定达标站2个,达标率达到100%。全区有文化广场58个,包括社区和行政村的小广场,建成农家书屋49家。 二是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多。以今年为例,共开展各种各

样的群体活动53场次,参与群众近万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504场,观众约13万人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15场,展出书画作品200余幅,3000余人参观了展览;组织历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组织小金口麒麟队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受国了国内外友人的好评。 三是文艺作品创作质量高。对基层的文艺爱好者、“民间歌手”、“流浪艺术家”及“土专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文艺人才库。各镇(办)共有艺术团体31个,各种艺术门类创作演出人员12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省级会员51人,市、区级会员357人。今年全区会员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共发表文艺作品300多篇(幅),参加各类比赛20余专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排名为全市第一。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我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有11类上百项,不可移动文物198处,消失文物2处,文物保护单位50 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山公园、中华全国总工会办事处、东湖旅店旧址、邓演达故居等已被开发成为红色旅游区。 二、查找问题抓关键,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把好脉 在已经积累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势能上,如何趁势前

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为了构建最大粮食产能,自2000年开始,依靠现有技术,注重加大投入,有规划、有组织的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在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都能高产的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细致总结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通过总结提炼我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以一万亩为一个基准单位叙述如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由田间工程、田间定位监测点、农技服务和农机服务构成。 (一)田间工程 我县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方田规划、排灌体系、路林体系等内容,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增产能力。 1、方田规划 网格化建设方田42个。每个方田呈长方形,长450米,宽350米,约240亩。方田之间由斗(农)沟相隔。 2、排灌体系 农田以井灌为主、黄河水灌溉为辅,排水与灌溉相结合,排涝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井灌工程的井、泵、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达到100%。机井工程质量年限20年,斗、农沟工程质量年限15年。打机井126眼,配变压器12台,埋设节水管道60公

里;开挖疏浚沟渠40公里,衬砌渠道20公里,建过生产路管涵280座。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75%以上,每亩年节水240方,节水32.87%。 (1)、机井。每个方田内距一侧地边5米处横向平均排列3眼机井,单井出水量每小时45立方米,每眼机井配置5.5kw潜水泵、IC卡射频控制器和一座2.5米×2.5米井房。10眼机井配置1台100KVA变压器,每台配输高低压线路2600米(低压电缆埋深60厘米),5.5米×5.5米变压器房一座。变压器房与机井房一条线设置。每个方田沿机井“工”字型纵向平均排列6条直径110毫米、承压0.32MPA的PVC节水管道,每隔50米设一个40厘米高的玻璃钢材质节水出口。 (2)、沟渠。①斗、农沟。兼有引黄灌溉和排水防涝双重作用。斗沟横向排列于方田之间,口宽12米,底宽1.5米,深2.5米,边坡1:2;农沟纵向排列于方田之间,口宽8米,底宽1米,深1.5米,边坡1:2。斗、农沟沟坡全部实行衬砌,衬砌为厚度6厘米的预制板,每30米设一道2厘米的伸缩缝,预制板下面铺设两膜一毡防渗土工膜。②毛沟。每个方田内纵向平均排列6条排水毛沟,一端建过路排水涵。口宽5米,底宽1米,深1米。管涵直径60厘米,长4米,基础及出水口均为M10浆砌石。 3、路林体系 斗(农)沟两侧为林带;林带与方田之间修建道路,纵横双向,柏油路与砂石路间隔布局;跨斗沟建盖板桥,跨农沟建涵管桥。修建柏油路、砂石路各20公里、桥120座,植林网600亩(折实)。机耕路通达度达到1,生产路的通达度为0.2,道路密度最少6公里/平方公里。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0%。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稍加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要点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稍加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要点 (修订) 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 二○一二年十月

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渝办发〔2012〕203号)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立项申报及认定工作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2〕102号)文件的要求,以《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为依据,在全面摸清稍加改造项目现状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经过公众调查和现场实地踏勘,找准制约项目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农田基础设施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之间的差距,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内容,明确稍加改造项目的建设任务,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方案和标准,进行工程规划设计,为项目的实施和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验收认定等工作提供依据。 二、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四)《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五)《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05-2003); (六)《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 (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 (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 1011—2000); (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 (十)《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十一)《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2007年); (十二)土地调查、土地确权、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技术标准、规范与有关规定。 三、规划设计报告基本框架 规划设计报告内容应简要概述项目区基本情况,按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技术要求对项目区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全面分析评价现状情况,明确项目区现状条件与技术要求的差距,提出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按“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结合公众参与情况完成工程规划布局和设计,并编制工程投资预算和落实资金筹措方案,最终对工程实施后拟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值进行总体评价,明确是否可以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规划设计报告基本框架如下: (一)前言 (二)综合说明 (三)项目区概况 (四)项目区现状分析 (五)工程规划设计 (六)投资预算 (七)公众参与 (八)效益分析和后期管护 (九)图件 (十)附件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TD/T 1033—2012) reduction in property value. Find warning signals, timely reporting or warning, develop and implement measures against customer transfers and other acts leading to loss or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clearing.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of late, agencies should be timely collection, if necessary, ask the right institutions to bring proceedings. Non-approved by head office, agencies at all levels shall not without the following: give 目次 前 言 (1)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 件 ....................................................... 2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总 则 ................................................................. 3 5 建设目标 . (3) 5.1总体目标...................................................... 3 5.2具体目标...................................................... 4 6 建设条件 ............................................................. 4 6.1基础条件...................................................... 4 6.2建 设区域...................................................... 4 7 建设内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一、我区农村文化现状及特点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二、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