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题稿

化学说题稿
化学说题稿

化学科组说题稿

原题再现

33.(16分)硫化碱法是工业上制备Na2S2O3的方法之一,反应原理为:

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该反应△H>0)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Na2S2O3·5H2O流程如下。

(1)吸硫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B中试剂是,表明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B中溶液。

②为了使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A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写出两条)

(2)假设本实验所用的Na2CO3含少量NaCl、NaOH,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室温时CaCO3饱和溶液的pH=10.2)限选

..试剂及仪器:稀硝酸、AgNO3溶液、CaCl2溶液、Ca(NO3)2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pH计、烧杯、试管、滴管

(3)Na2S2O3溶液是定量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测定其浓度的过程如下:准确称取a g KIO3(化学式量:214)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过量KI固体和H2SO4溶液,滴加指示剂,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V mL。则c(Na2S2O3)=_________mol·L-1。(只列出算式,不作运算)

已知:IO3-+5I-+6H+=== 3I2+3H2O 2S2O32-+I2===S4O62-+2I-

说题过程: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晚说题的题目是2014年广州一模理综卷的第33题。

一、考点分析

这是一道无机化学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滴定计算。这种题型以新物质制备为背景,涉及知识面广,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反应原理的理解,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化学语言的准备把握,还要较强的化学计算能力,属于中等偏难题目。

二、试题讲解与评价――讲解:

本题涉及内容篇幅比较大,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才能够顺利解题。

由题目可以得到两层信息:一、这是一道有关无机物制备的实验题,制备原理和制备所需的试剂都已给出来。二、这个无机物制备需要经历一系列流程,在某个流程步骤中还涉及到气体的吸收装置。

通过通读问题,整合题干信息,可以知道:

第(1)题第一小问主要考查的是常见实验室制备的流程分析方法和实验现象的描述,结合SO2的性质,要求在理解装置特点与用途的基础上,结合SO2的漂白性与还原性进行解题。解题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化学语言准确应用。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和实验改进能力。解题过程要掌握各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因素,结合新情境进行分析,开放性比较强,答案合理即可。

第(2)题为常见离子的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报告的书写。学生首先要了解实验目的——检验Na2CO3含有的少量NaCl、NaOH杂质,结合实验要求和题目提示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根据NaCl含有氯离子特点,可以通过沉淀法鉴定,这一小问容易解决;而如何检验NaOH的存在,就必须在充分理解提示(室温时CaCO3饱和溶液的pH=10.2)的基础上。利用其提供的(限选试剂及仪器)设计实验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后在大脑里模拟实验的进行,进而把想法转化为准确的化学语言,把操作过程和预期现象描述出来。

第(3)题为滴定计算题,首先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电子守恒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思想,然后理清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计量关系,由已知的两个方程式,分析消去中间变量可以得到KIO3与Na2S2O3之间的计量关系是1:6,然后列方程式求解得到相应物理量。

参考答案:

33.(16分)

(1)①品红、溴水或KMnO4溶液;溶液颜色很快褪色或指出相应试剂的正确颜色(红色、黄色等)很快褪色也可得分。

②增大SO2的接触面积、控制SO2的流速、适当升高温度、使用多孔球泡,减缓通入SO2气体的速率等(答其中二条即可)(2)

(3)根据滴定关系可知:

KIO3~ 6 Na2S2O3

1mol 6mol

a/214 cv/1000

列式有:cv/1000 = 6a/214 解之得:c = 6000a/214V 或3000a/107V

二、试题讲解与评价――评价

1、命题立意

综合实验题,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能力提升的考查。

2、能力水平

能够体现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

三、学情分析

对于我现在所教的两个教学班的学生来说,储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是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题的灵活性还不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重点依然是巩固好基础,再谋求提高;而在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的方面还有待加强,在运用化学语言方面也缺乏练习,化学计算能力低,尤其是运用抽象字母的运算能力更低。为适应高考要求及变化趋势,我提出以下学法指导。

四、学法指导

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这是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这启示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习兴趣,多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加以训练;同时课堂教学中突出化学的学科特色-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报告的书写;又因为化学计算是学生的一个短板,我们就要从学生一开始学化学就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培养解题思路。

五、题目变式

3.合成氨是“将空气变成面包”的反应,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图是合成氨的简要流程图:

Ⅰ.原料气的制备

(1)合成氨所需氮气来自空气,方法之一是将空气液化后再加热分离;请另设计一种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工业上获得氢气的一种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

Ⅱ.原料气的净化

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原料气在进入压缩机之前必须经过净化、精制处理,“精制”过程通常是将含有少量CO、CO2、O2和H2S等杂质的原料气体通入含有氨水的醋酸亚铜二氨([Cu(NH3)2]Ac)溶液,以获得纯净的原料气。其中,吸收CO的反应为

CO+[Cu(NH3)2]Ac+NH3·H2O [Cu(NH3)3CO]Ac+H2O(l)ΔH<0。

(3)为了提高CO的吸收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氧气时,氧气将[Cu(NH3)2]Ac氧化为[Cu(NH3)4](Ac)2,则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Ⅲ.氨的合成

(5)合成氨工业中采取的下列措施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采用较高的压强(20~50 MPa)

B.采用500 ℃的高温

C.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D.将生成的氨液化并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N2和H2循环到合成塔中并补充N2和H2

(6)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法合成氨的简易装置。简述检验有氨气生成的方法:_________。

解析:

这种题以物质制备为背景,涉及知识面广,解题思路是在系统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解题,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顺序是:第一,认真阅读题干,提取有用信息。第二,仔细观察框图和所给的装置图,联想熟悉的实验,了解每个步骤和食品与熟悉实验相似的地方,分析每个仪器中所装药品的作用;第三,通读问题,整合信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运用题给信息和化学基础知识解出正确答案。

六、预测及反思

近几年广东高考化学卷依然会以物质制备为背景,综合考查以物质的组成、性质为主要探究点设计的试题,其命题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这类试题的有效办法是: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熟悉常见探究角度、考查设计的问题,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方法,掌握正确分析方法和答题规范。

高中化学 每日一题 硫的存在与性质

硫的存在与性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已知0.1 mol某单质与足量的硫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6 g,则该单质可能是 A.钙 B.铜 C.铁 D.铝 【答案】B 【解析】质量增加1.6 g,即增加了1.6 g的S,所以反应的S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因为0.1 mol某单质与0.05 mol S反应,所以生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2S,S最低化合价为?2价,所以R化合价为+1价,所以为Cu2S(硫化亚铜)。 解题必备 一、硫的存在 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游离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岩层里;有化合态,主要是硫化物和硫酸盐,常见的几种如下表所示: 名称硫铁矿黄铜矿石膏芒硝 化学式FeS2CuFeS2CaSO4·2H2O Na2SO4·10H2O 二、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硫俗称硫黄,颜色状态是黄色晶体,溶解性是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CS2),因此可用二硫化碳溶解出去硫。 2.化学性质 硫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许多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 ①Fe+S △ FeS,S是氧化剂,Fe是还原剂; ②2Cu+S △ Cu2S,S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 ③H2+S △ H2S,S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

④S+O2SO2,S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 学霸推荐 1.下列关于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试管内壁附着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 B.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C.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硫在过量纯氧中的燃烧产物是三氧化硫 2.关于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硫的非金属性较强,所以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分离黑火药中的硝酸钾、木炭、硫黄要用到二硫化碳、水及过滤操作 C.硫与金属或非金属反应时均作氧化剂 D.硫的氧化性比氯气强 3.能从下列四组混合物中把硫粉分离出来的同种方法是 ①沙粒和硫粉②硫酸钠和硫粉③铁屑和硫粉④木炭和硫粉 A.用水溶解并过滤 B.加热使硫升华并过滤 C.用CS2溶解并过滤 D.用盐酸溶解并过滤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虽与化学活泼性有关,但不能以非金属性强弱作为判定依据,如O、N、S的非金属性并不弱,但在自然界仍存在游离态的单质O2、N2、S,A项不正确;分离黑火药中三组分可利用它们溶解性的差异:先用CS2处理,使硫溶解,过滤后蒸发滤液,得晶体硫;滤渣再用水处理,溶去硝酸钾,过滤,又得滤渣(炭粉);滤液经蒸发、浓缩、结晶,得到硝酸钾,B项正确;硫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2018_2019学年高中化学每日一题电解精炼铜(含解析)新人教版

电解精炼铜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以硫酸铜溶液作电解液,对含有杂质Fe、Zn、Ag的粗铜进行电解精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粗铜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②阴极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 ③电路中每通过3.01×1023个电子,得到的精铜质量为16 g ④杂质Ag以Ag2SO4的形式沉入电解槽底部形成阳极泥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 【参考答案】D 1.电解精炼铜的原理是粗铜中比铜活泼的金属Zn、Fe等失去电子,产生的阳离子残留在溶液中,不比铜活泼的金属Ag、Au等以金属单质的形式沉积在电解池的底部,形成阳极泥,粗铜中的铜在阴极上析出。 2.装置

1.利用电解法可将含有Fe、Zn、Ag、Pt等杂质的粗铜提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时以精铜作阳极 B.粗铜接电源的负极,其电极反应是Cu-2e-Cu2+ C.电解后,电解槽底部会形成含少量Ag、Pt等金属的阳极泥 D.以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CuSO4溶液的浓度保持不变 2.某同学设计一个燃料电池(如下图所示),目的是探究氯碱工业原理和粗铜的精炼原理,其中乙装置中X为阳离子交换膜。 根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通入氢气的电极为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墨电极为________(填“阳极”或“阴极”),反应一段时间后,在乙装置中滴入酚酞溶液,________(填“铁极”或“石墨极”)区的溶液先变红。 (3)如果粗铜中含有锌、银等杂质,丙装置中反应一段时间,硫酸铜溶液浓度将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精铜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冶炼铜矿石所获得的铜通常含有锌、铁、镍、银、金和铂等微量杂质,俗称粗铜。工业上通常通过电解法除去这些杂质制得精铜,以提高铜的使用价值,扩大铜的应用范围。(几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Fe-56,Ni-59,Cu-64,Zn-65,Ag-108,Au-197。)

高中化学说题稿讲课稿

高中化学说题稿

2014年广州一模 原理题 第31题 说题稿 化学课组 一、题目来源和背景 1、题目来源:2014年广州一模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第31题 31.(16分)硝酸铈铵[(NH 4)2Ce(NO 3)6]广泛应用于电子、催化工业,其合成路线如下: (1)已知(NH 4)2Ce(NO 3)6受热易分解,某科研小组认为反应原理如下,请补充完整: (NH 4)2Ce(NO 3)6 △ CeO 2·8OH + 8_____↑;CeO 2·8OH △ CeO 2+ 4H 2O↑+2O 2↑。 在空气中加热(NH 4)2Ce(NO 3)6,除固体颜色有变化外,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步骤Ⅰ中,将Ce(NO 3)3·6H 2O 配成溶液,保持pH 到4~5,缓慢加入H 2O 2溶液搅拌 混合均匀,再加入氨水调节溶液pH ,得到Ce(OH)4沉淀。该过程中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298K 时,K sp [Ce(OH)4]=1×10—29。Ce(OH)4的溶度积表达式为K sp =___________。 为了使溶液中Ce 4+沉淀完全,即残留在溶液中的c (Ce 4+)小于1×10—5mol·L -1,需调节pH 为______以上。 (4)为了研究步骤Ⅲ的工艺条件,科研小组测定了 (NH 4)2Ce(NO 3)6在不同温度、不同 浓度硝酸中的溶解度,结果如右图。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① (NH 4)2Ce(NO 3)6在硝酸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背景: 六水合硝酸铈 Ce(NO 3)3·6H 2O 氢氧化铈 Ce(OH)4 硝酸高铈溶液 H 2Ce(NO 3)6 硝酸铈铵晶体 (NH 4)2Ce(NO 3)6 Ⅰ Ⅱ Ⅲ

化学说题稿

化学科组说题稿 原题再现 33.(16分)硫化碱法是工业上制备Na2S2O3的方法之一,反应原理为: 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该反应△H>0)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Na2S2O3·5H2O流程如下。 (1)吸硫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B中试剂是,表明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B中溶液。 ②为了使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A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写出两条) (2)假设本实验所用的Na2CO3含少量NaCl、NaOH,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室温时CaCO3饱和溶液的pH=10.2)限选 ..试剂及仪器:稀硝酸、AgNO3溶液、CaCl2溶液、Ca(NO3)2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pH计、烧杯、试管、滴管 (3)Na2S2O3溶液是定量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测定其浓度的过程如下:准确称取a g KIO3(化学式量:214)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过量KI固体和H2SO4溶液,滴加指示剂,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V mL。则c(Na2S2O3)=_________mol·L-1。(只列出算式,不作运算) 已知:IO3-+5I-+6H+=== 3I2+3H2O 2S2O32-+I2===S4O62-+2I- 说题过程: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晚说题的题目是2014年广州一模理综卷的第33题。 一、考点分析 这是一道无机化学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滴定计算。这种题型以新物质制备为背景,涉及知识面广,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反应原理的理解,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化学语言的准备把握,还要较强的化学计算能力,属于中等偏难题目。 二、试题讲解与评价――讲解:

高中化学每日一题能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关于能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属不可再生能源 B.煤、石油、水煤气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属一级能源 C.太阳能是一级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D.潮汐能来源于月球引力做功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可再生,最终将会枯竭,A正确;煤、石油等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属一级能源,但水煤气是由焦炭与H2O(g)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属二级能源,B错误;太阳能既是一级能源、新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C正确;潮汐能来自于月球引力,D正确。 解题必备 1.能源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2.我国能源现状: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能源是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不可再生能源,并且能源利用率极低,能源危机趋严重。 3.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2)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3)寻找新的能源,现正探索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 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有些为可再生能源,并且在使用时对环境几乎没

有污染。 学霸推荐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能是二次能源 B.电能是二次能源 C.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水煤气是可再生能源 2.下列关于燃料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煤通过物理变化液化后再作为能源,可减少PM2.5引起的危害 B.生物质能、风能、水能是可再生能源 C.“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D.煤、石油、天然气为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3.能源在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科学家预测“氢能”将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新能源,目前,有人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氢能的利用过程中,H2O可循环使用 B.开发和利用“氢能”,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助于控制臭氧空洞的形成 C.该法制氢的关键是寻找光分解催化剂 D.利用光电转化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电解水而获得氢气 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煤液化为化学变化。 3.【答案】B

高中化学方程式比赛试题

班级姓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要写出离子方程式 1.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2.电解饱和食盐水 3.钠在氯气中燃烧 4.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5.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7.氟气与氢气反应 8.氯气溶于水 9.次氯酸见光分解 10.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 11.漂白粉失效的原因 1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3.新制氯水注入盛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 14.新制氯水注入盛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 15.单质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16.溴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17.碘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18.钠在空气中燃烧 19.钠块在空气中变暗 20.钠与水反应 21.碱性氧化物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22.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2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24.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5.小苏打受热分解

27.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28.电解熔融氯化钠 29.氯化镁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30.镁与氮气反应 31.镁与二氧化碳反应 32.氧化铝与硫酸反应 33.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34.电解熔融氧化铝 35.高温灼烧氢氧化铝 36.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37.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38.偏铝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39.氯化铝与氨水反应 40.明矾的电离方程式 41.铝与盐酸反应 4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3.铝热反应,铝与氧化铁反应 44.氯化铝与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5.氯化铝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6.偏铝酸钠与少量的盐酸溶液反应 47.偏铝酸钠与过量的盐酸溶液反应 48.CO还原三氧化二铁 49.铁与硫的反应 50.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51.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52.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53.新制氯水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

高中化学每日一题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在t C时,AgBr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又知t C时AgCI的K Sp = 4X 10一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t C时, B. 在AgBr饱和溶液中加入NaBr固体,可使溶液由c点变到b点 C. 图中a点对应的是AgBr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 C时,AgCI(s) + Br「(aq) ----------- AgBr(s) + Cl「(aq)的平衡常数3816 解题必备 心的计算 (1)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以AgCI(s) ?—Ag+(aq)+Cl -(aq)为例,已知K sp,则饱和溶液中c(Ag+)= c(CI-)=K sp ,结 合溶液体积即可求出溶解的AgCI的质量,利用公式—=m(质)即可求出溶解度。 100g m(剂) (2)已知溶解度求溶度积 已知溶解度S(因为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很少,所以溶液的密度可视为 1 g ? cm3),则100 g水即0.1 L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的质量m为已知,贝U 1 L溶液中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便可求出,利用公式即可求出Kp。

(3)两溶液混合是否会产生沉淀或同一溶液中可能产生多种沉淀时判断产生沉淀先后顺 序的问题,均可利用溶度积的计算公式或离子积与浓度积的关系加以判断。 学霸推荐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25 C时BaSQ饱和溶液中存在BaSO(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2+(aq) + (aq) , K sp = 1.102 5 x 10 10,下列有关BaSQ的溶度积和溶解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 2 —— 5 一 1 . . 2 一 A. 25 C时,向c(SQ4一)= 1.05 x 10 一mol ?L 一的BaSQ溶液中,加入BaSQ固体,c(SQ4一) 增 大 B.向该饱和溶液中加入Ba(NQ)2固体,贝U BaSQ的溶度积常数增大 C.向该饱和溶液中加入NaSQ固体,则该溶液中c(Ba2+) > c(SC4-) 4「)减小 D.向该饱和溶液中加入BaCl 2固体,则该溶液中C(SQ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 溶液温度明显升高,pH增大 B. -------------------------------------------------------- AgCl悬浊液中存在平衡:AgCI(s) :Ag+(aq) + Cl 一(aq),往其中加入少量NaCl粉末, 平衡向左移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减小 C. AgCl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黄色,证明此条件下K sp(AgCl)> K sp(AgI) D.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Ca2+> MgS HCQ、SQ一,加热煮沸可以完全除去其中的Ca2+> Mg* I 一10 _ 3.已知:pAg=- lg{ c(Ag )} , K Sp(AgCl) = 1.56 x 10 。如图是向10 mL AgNQ溶液中逐渐加 入0.1 mol 7一1的NaCl溶液时,溶液的pAg随着加入NaCl溶液的体积(单位mL )变化的图 像(实线)。根据图像所得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提示:K sp(AgCl)> K sp(Agl)] A.原AgNQ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图中x点的坐标为(100,6) C. 图中x点表示溶液中Ag1恰好完全沉淀

高中化学说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新一轮的教师招聘又要开始了 你准备好了吗 希望这些课件能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

高中化学每日一题盖斯定律新人教版

盖斯定律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燃料,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①N2(g)+2O2(g)===N2O4(g) ΔH=+8.7 kJ·mol-1 ②N2H4(g)+O2(g)===N2(g)+2H2O(g) ΔH=-534.0 kJ·mol-1 下列表示肼与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N2H4(g)+N2O4(g)===3N2(g)+4H2O(g) ΔH=-542.7 kJ·mol-1 B.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 059.3 kJ·mol-1 C.N2H4(g)+1 2 N2O4(g)=== 3 2 N2(g)+2H2O(g) ΔH=-1 076.7 kJ·mol-1 D.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 076.7 kJ·mol-1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由②×2-①得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076.7 kJ·mol?1,故选D。 解题必备 1.内容 不论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相同。 2.能量守恒定律 从S→L,ΔH1<0,体系放热; 从L→S,ΔH2>0,体系吸热; 结论:(1)ΔH1+ΔH2=0;

(2)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3.意义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计算难以直接测定的反应热。 学霸推荐 1.已知:CH3OH(l)的燃烧热为726.6 kJ·mol-1,HCHO(g)的燃烧热为563.6 kJ·mol-1。 反应CH3OH(l)+1 2 O2(g)===HCHO(g)+H2O(l)的反应热为ΔH。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0<ΔH<+563.6 kJ·mol-1 B.+726.6 kJ·mol-1>ΔH>+536.6 kJ·mol-1 C.ΔH>0 D.ΔH=-163 kJ·mol-1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g) 2CO2(g)+2H2O(l) ΔH1=-870.3 kJ·mol-1 (2)C(s)+O2(g) CO2(g) ΔH2=?393.5 kJ·mol-1 (3)H2(g)+1/2O2(g) H2O(l) ΔH3=?285.8 kJ·mol-1 则反应2C(s)+2H2(g)+ O2(g)CH3COOH(l)的反应热为 A.ΔH=+488.3 kJ·mol-1 B.ΔH=?244.15 kJ·mol-1 C.ΔH=?977.6 kJ·mol-1 D.ΔH=?488.3 kJ·mol-1 3.已知:①H2O(g)H2O(l) ΔH1=﹣a kJ?mol?1 ②C2H5OH(g)C2H5OH(l) ΔH2=﹣b kJ?mol?1 ③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3=﹣c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判断:若使46 g液态无水酒精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b﹣a﹣c) kJ B.(3a﹣b +c) kJ C.(a﹣3b+c) kJ D.(b﹣3a﹣c) kJ 4.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3 2 O2(g)SO2(g)+H2O(g) ΔH1 2H2S(g)+SO2(g)3 2 S2(g)+2H2O(g) ΔH2 H2S(g)+1 2 O2(g)S(g)+H2O(g) ΔH3

2015说题比赛化学

初中化学(2014龙岩市中考)第15题解析 沙县城南中学 黄小玉 [试题内容] 15. (8分)回收利用废金属是解决废金属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的方法之一。某市一家大型化工厂处理回收含铜废料的生产流程与部分操作如下: (注:步骤Ⅰ得到的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色固体A的成分是 (用化学式表示)。 (2)流程图中操作①的名称是 。 (3)写出步骤Ⅲ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通常在步骤Ⅲ必须加入略过量的“铁屑”,原因是 。 [命题意图]新课标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从以下几方面对金属及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这类发生在身边的化学提出不同层面的要求: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 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2.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逐步树立 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道试题紧紧围绕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除了考察学生金属的化学 性质,同时还考察了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考点及考纲要求] 1.考点:①金属的化学性质;②过滤操作的使用范围; ③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考纲要求:①福建2014年中考化学大纲中要求中考命题必须具有导向性、基础性、时代性、开放性、科学性,考试内容上应注意选择学 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问题和对学生后续学习有用的知识。 ②考纲中要求学生能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的重要性;知道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解题过程]本题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不仅考查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还考查了过滤的使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时还体现了初、高中的衔接,体现在第四小题中,对于反应物量的考查不仅是中考的考点,更是高考化学的重点,能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黑色固体是含铜废料灼烧后的产物,学生很容易想到铜灼烧后会生成氧化铜,而氧化铜正是黑色的固体,答案很容易就出来了,就是CuO。 第(2)题操作①的名称,从流程图中操作后得到溶液和不溶物可得知这个操作应该是过滤。在粗盐的提纯中学生已经有动手做了过滤的实验,因此对这个答案并不陌生,试题难度属于中等。 第(3)题是本题的难点之一。难在于两点:其一,对于该写什么方程式,需要学生去分析,题目中提到蓝色的溶液B,在初中阶段蓝色的溶液只接触过硫酸铜溶液,因此应该是硫酸铜和铁的反应;其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之一,在此方程式中容易错在产物硫酸亚铁的化学式书写。 第(4)题是本题错误率较高的题,首先学生要清楚加入铁屑的目的是要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金属铜置换出来,从而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为了使溶液中的铜离子被完全置换出来,因此加入的铁粉必须要过量。 本题的分值较大,难度较高,使得学生的差距拉开,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案为: (1)CuO (2分) [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 稿全套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高中化学 每日一题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 新人教版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为了有效实现NO和NO2的相互转化,设计如下实验: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验装置气密性,实验前用排水法收集半瓶NO气体。 (1)打开止水夹,推动针筒活塞,使O2进入烧瓶。关上止水夹,首先观察到烧瓶中的现 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轻摇动烧瓶,观察到烧瓶中的现象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烧瓶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2NO+O2===2NO2 (2)①烧杯中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 ②烧杯中水倒吸到烧瓶中(或烧瓶中液面上升) 3NO2+H2O===2HNO3+NO 【解析】(1)无色的NO能与O2反应产生红棕色的N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O+O2===2NO2。(2)轻轻摇动平底烧瓶,使得NO2与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所以烧杯中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又因为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故烧瓶中液面上升。 解题必备 一、氮气的性质

N 2约占空气体积的4 5 左右,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N 2与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 +O 22NO 。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常温下,NO 不稳定,易与O 2结合。化学方程式为2NO+O 2===2NO 2。 (2) NO 2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NO 2+H 2O===2HNO 3+NO ,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硝酸。 把充满NO 2的试管倒立水 中,再通入O 2 学霸推荐 1.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高中化学甲烷说课稿(共5篇)

篇一:甲烷说课稿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黄梅三中的吕小霞,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

2018高中化学每日一题能源

能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关于能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属不可再生能源 B.煤、石油、水煤气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属一级能源 C.太阳能是一级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D.潮汐能来源于月球引力做功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可再生,最终将会枯竭,A正确;煤、石油等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属一级能源,但水煤气是由焦炭与H2O(g)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属二级能源,B错误;太阳能既是一级能源、新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C正确;潮汐能来自于月球引力,D正确。 解题必备 1.能源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2.我国能源现状: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能源是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不可再生能源,并且能源利用率极低,能源危机趋严重。 3.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2)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3)寻找新的能源,现正探索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

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有些为可再生能源,并且在使用时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 学霸推荐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能是二次能源 B.电能是二次能源 C.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水煤气是可再生能源 2.下列关于燃料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煤通过物理变化液化后再作为能源,可减少PM2.5引起的危害 B.生物质能、风能、水能是可再生能源 C.“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D.煤、石油、天然气为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3.能源在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科学家预测“氢能”将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新能源,目前,有人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氢能的利用过程中,H2O可循环使用 B.开发和利用“氢能”,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助于控制臭氧空洞的形成 C.该法制氢的关键是寻找光分解催化剂 D.利用光电转化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电解水而获得氢气 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煤液化为化学变化。 3.【答案】B

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

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 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希 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 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 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 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 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 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化学说题稿

2014年广州一模 原理题 第31题 说题稿 化学课组 一、题目来源和背景 1、题目来源:2014年广州一模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第31题 31.(16分)硝酸铈铵[(NH 4)2Ce(NO 3)6]广泛应用于电子、催化工业,其合成路线如下: (1)已知(N H4)2Ce(NO 3)6受热易分解,某科研小组认为反应原理如下,请补充完整:(NH 4)2C e(NO 3)6 △ Ce O2·8OH + 8_____↑;Ce O2·8OH △ CeO 2+ 4H 2O↑+2O 2↑。 在空气中加热(NH4)2Ce(NO 3)6,除固体颜色有变化外,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步骤Ⅰ中,将C e(NO 3)3·6H2O 配成溶液,保持pH到4~5,缓慢加入H 2O 2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再 加入氨水调节溶液pH,得到Ce(OH)4沉淀。该过程中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298K时,K sp [C e(O H)4]=1×10—2 9。Ce (OH)4的溶度积表达式为Ksp =___________。 为了使溶液中Ce4+ 沉淀完全,即残留在溶液中的c (Ce 4+)小于1×10—5mol·L-1,需调节p H为 ______以上。 (4)为了研究步骤Ⅲ的工艺条件,科研小组测定了 (NH 4)2Ce(N O3)6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硝酸 中的溶解度,结果如右图。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① (N H4)2Ce(NO3)6在硝酸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背景: ①涉及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平衡和图像。 ②考查指标:理解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简单计算能力。 ③成绩反馈:试题难度为0.54,其中(2)、(3)、(4)三小问的得分都在一半以下。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31(1) 4 3.11 六水合硝酸铈 Ce(NO 3)3·6H 2O 氢氧化铈 Ce(OH)4 硝酸高铈溶液 H 2Ce(NO 3)6 硝酸铈铵晶体 (NH 4)2Ce(NO 3)6 ⅠⅡⅢ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每日一题乙烯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乙烯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乙烯与Br2的加成、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都与分子内含有碳碳双键有关 B.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都可以鉴别乙烯和乙烷 C.相同物质的量的乙烯和甲烷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量相同 D.利用燃烧的方法可以鉴别乙烯和甲烷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决定了它的性质与甲烷、乙烷等烷烃的性质有所不同。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中碳碳双键断裂,A项正确;乙烯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是乙烷不能,故能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乙烯和乙烷,B项正确;甲烷、乙烯的分子式不同,等物质的量的两者耗氧量不同,C项错误;甲烷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乙烯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D项正确。解题必备 (1)用酸性KMnO4溶液可鉴别甲烷(烷烃)和乙烯,但不能用于除去甲烷(烷烃)中含有的乙烯,酸性KMnO4溶液将乙烯最终氧化为CO2和H2O,因此当甲烷中混有乙烯时,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也不能用乙烯与H2反应转化为乙烷除去,因为该反应的条件不易控制,且无法保证乙烯与H2能恰好完全反应。 (2)溴水不仅可以区别乙烯和甲烷(烷烃),也可以除去甲烷(或气态烷烃)中混有的乙烯。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与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不同,前者发生的是加成反应,后者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霸推荐 1.下列各组中两个反应所属反应类型相同的是 A.光照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颜色变浅;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乙烷在氧气中燃烧;乙烯在空气中燃烧 C.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用乙烯与氯化氢制取氯乙烷;用乙烷与氯气反应制取氯乙烷 2.柠檬烯是一种食用香料,其结构简式如下。有关柠檬烯的分析正确的是

化学说题比赛稿

定南中学“说题比赛”说题案 化学教研组肖文盛 对于同一化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往往会导出许多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思路解题,既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思路,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又能通过比较选择最合理、最简捷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今天晚上我要说的题是:12.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g磷消耗掉314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A.1:2 B.2:3 C.3:1 D.5:3 -、解题思路: 1、本题来自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1卷)理综化学12题。 题目涉及知识点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考查学生的基本化学计算能力,涉及一些方法技巧的问题,还涉及到过量问题等。 2、已知点为:磷质量和氯气标准下的体积;求解点为:反应后产物物质的量 之比;题眼为磷消耗掉了氯气。 3、隐含条件和潜在信息为磷与氯气发生两个反应。 4、易错点,易混点,关键点都在涉及到过量问题计算。 二、解题方法: 【解法一】方程式法 314 mL氯气(标准状况)的物质的量=0.314/22.4=0.014mol 0.25g磷的物质的量=0.25/31=0.008mol P先完全转化为PCl3,如果CL2有剩余,再反应,转化为PCl5. 2P+3Cl2=2PCl3 2-- --3---------2 0.008----X--------Y X=0.012mol Y=0.008mol CL2剩余的物质的量=0.014-0.012=0.002mol PCl3+Cl2=PCl5 1-----1----- --1 A----0.002----Z A=0.002mol Z=0.002mol 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0.008-0.002):0.002=3:1 【解法二】十字交叉法: 2P+3Cl2=2PCl3;2P+5Cl2=2PCl5,由题可知磷的物质的量为:0.25/31. 氯气的物质的量为:3.14/224.若全部生成三氯化磷的话: 则需要氯气为:(0.25/31)*3/2=0.75/62若全部生成五氯化磷的话, 则需要氯气为:(0.25/31)*5/2=1.25/62 十字交叉: PCl30.75/62 x 3.14/224 PCl5 1.25/62 y 这里的x指的是,取(1.25/62)-(3.14/224)的绝对值,y是取(0.75/62)-(3.14/224)的绝对值,然后x:y≈3:1 【解法三】守恒法 设Pcl3有x mol PCl5 有y mol 则Cl守恒,3x +5y==2*0.314/22.4 P守恒 x+y==0.25/31 x==0.00211 y==0.00595 PCl3 :PCl5==x:y==1:2.82 约既是1:3 三、题目变式 [变一] 1mol磷和2mol氯气完全发生反应,它产物是什么,各为多少。 [变二] 将3.1g红磷在14.2g Cl2中燃烧时最终产物中PCl3与PCl5的分子个数的比值是( ) (A)=1 (B)>1 (C)<1 (D)以上都不对 四、总结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应该说,通过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上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要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也就是说,掌握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题一解。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使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