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

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
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

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

管健

2012-8-18 15:45:48 来源:《江淮论坛》(合肥)2007年5期第110~115页

【作者简介】管健,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当我国社会的污名问题日益突显,不但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恶化人际关系,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目前,污名研究正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探讨在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中污名产生来源、分类维度和理论阐释的问题。此外,通过对目前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对这一问题的共同探索的梳理后提出了我国污名研

究的未来走势问题。

【关键词】污名/污名化/社会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6. 6文献标识码:A

污名(Stigma)研究大致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本世纪初才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考察污名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这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热门课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污名现象层出不穷,疾病污名、身份污名、性别污名、行业污名、种族污名、地域污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害被污名个体或群体成员的身心健康,恶化了人际关系,同时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本文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中对污名的理论框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求对进一步的污名本

土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污名的理论框架: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度量

对污名的最初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一词汇最早是指希腊人身体上代表其是奴隶、罪犯或者叛徒的标志,而后该词汇逐渐扩展到包含所有知觉或推断偏离规范的情况的标记或符号。截止到目前,关于污名的研究仍然缺乏十分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但学者的研究轨迹十分清晰,即社会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前者关注社会和个人层面所描述的污名产生和表现形式,强调制度性的抛离和排斥;后者则关注微观的认知层面,强调污名的维度和心理表征。

(一)关于污名产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观点

1963年,社会学家戈夫曼(E. Goffman)最早提出污名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歧视的起点。他认为,由于个体或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污名就是社会对这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标签的人有一些为他所属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上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了社会对其产生不公正待遇。①之后的学者以这一概念为出发点,进一步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和过程,如Link和Phelan重新进行了整理,认为污名是社会标签化的过程,并将污名视为如下相关部分同时出现或发生的集合,②即污名开始于对该群体的“贴标签”,当把这些被贴上标签的人分在了负面的一类,并在文化和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社会成见和思维定式后,污名随之产生;与污名相联系的人既而被分离为“不同的”,成为“他们”而不是“我们”中的一员,一旦这种区分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和利用,通常会导致社会的隔离;作为这些过程的结

果,带有污名的个人就会丧失许多生活机会和社会地位,如就业、住房、教育、婚姻市场等许多主要方面就会遭受歧视和区别对待;承受污名的一方,往往在公共污名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常常带来更多的自我贬损、自尊下降、个人情绪低落和安于社会控制和命运安排的心理因而污名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如阶层之间的冲度与对立、和谐氛围的潜在危机等。污名化过程进一步从社会学视角指出,污名是社会分层的必然产物,是产生权力和地位的手段,其导致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巩固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而社会不平等的状态反过来又促使了较上的阶层对较低的阶层的污名和排斥行为,如经济排斥、福利排斥、制度排斥等。

另一方面,心理学视角中的污名则包括所有知觉或推断偏离规范的情况的标记或符号,即“从一个已知记录中推断出的个体性格的缺点,如精神错乱、监禁、成瘾……以及种族、国家、宗教的群体污名”。③这样一来,污名就意味着生理特性、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受欢迎的偏差。之后,Crocker认为受污名化的个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属性、特质,而这些属性所传达的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在某些派络中是受贬抑的。④与这一观点相支持的还包括Corrigan,他进一步将污名认定为由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相统一而构成的整体,公众污名是泛化的社会群体对某些特定的受污名群体的不良刻板印象;自我污名是当公众污名产生之后随之伴随出现的自我低评价和自我低效能。⑤

虽然在不同的范式或者话语之下,污名具有不同的含义,但这些不同的定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强调污名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第二,强调污名是由不同的社会推动者和施动者导致的;第三,强调污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强调“谁”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或心理过程将他人排斥出一定的领域,重在揭示其中的机制和过程。目前对该定义的界定趋势是逐渐将污名概念从个体化

走向了群际化,从认知化到系统和制度化。但是,污名的核心仍旧围绕着污名是负面的产生不好结果的社会表征而展开。

(二)关于污名划分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取向

关于污名的划分维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交叉取向,但其中也有其各自的兴趣点。社会学倾向将污名做细致的种类区分,如戈夫曼将污名从内容上分为身体污名,个人特质污名和种族身份污名;Westbrook和Brauman从来源上分为个人/内在污名和社会/外在污名;⑥ Herek和Mitnick从原因上划分为工具性污名(instrumental stigma)和象征性污名(symbolic stigma);⑦Bharal从表现形式分为自责和自贬的自我性污名(self-stigma),对存在的或想象的由于自身具有某些不被期望的特征或与特性人群的联系可能引起歧视的意识性污名(perceived stigma),以及被污名的个体在现实中被公然歧视的过程的表现性污名(enacted stigma)。⑧

与此同时,心理学取向的污名划分则更加关注影响污名化程度动态进行趋势的向度,如Jones区分出污名变化的维度:①可隐藏性,即是指污名化特征可以被看见的程度(如面部畸形容易迅速形成污名,而同性恋由于容易隐藏而便于规避);②标记的过程,即随着时间的变化,污名标记是变得越来越明显还是越来越衰弱;③分裂性,是指污名特征干扰人际间交互作用的程度,干扰性越强则污名化越严重;④审美度,涉及到对缺乏吸引性的污名的主观反应;⑤来源性,包含了个体对生成污名所负的责任的归因;⑥危险性,即他人知觉到污名条件对自我造成的危害,这显现在具有高传染性、致命性的疾病污名化强于对肥胖的厌恶。

⑨ Deaux使用实验法得到三种维度,即危害性、可见性和可控性。⑩而Croker 认为可见性和可控性对于施污者和受污者的体验来说是最重要的维度,其中可见

性是污名的印记和特征的显见程度,如外表可见的疾病比隐藏的疾病污名化严重;而可控制性直接涉及到个体的责任感,如输血和不检点行为各自造成的艾滋病,后者比前者受污名严重。

可见,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试图将污名进行有意义的分类,尽管对划分维度各持一词,但殊途同归,其目的都在寻找污名化形成和改变的机理所在。

(三)关于污名理论阐释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论调

对污名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流派和观点,概括起来说,社会学取向着眼于阐释污名价值的功能主义模式和社会系统与结构背景下的制度化模式;而心理学视角侧重解释污名形成的认知条件和认知过程的模式。

从社会学视角上看,其倾向于将污名放置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背景水平上去理解和关注。为此,社会学家区分了个体层面上的污名和制度层面的污名,并强调污名化既可以来自于动机,也可以来自于对现有状态的调整和合理化。这些调整和合理化包含不同情境类型的歧视和隔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个体和群体的需要,这种污名化过程可以通过限制潜在竞争对手的机会从而增加自己的机会。通过系统性的歧视、住所、职业和社会隔离,可以增强一个群体对另外一个群体的控制度。例如,在19世纪早期大量的移民从欧洲南部涌向美国,对美国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构成了威胁,因此意大利人就被污名化,被认为是卑劣的种族以及智力低下。Pettigrew T. F. 在一项颇具影响的有关社会规范对污名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中,调查了南非白人反黑人和支持种族隔离制度的信念,他发现这些信念并非完全由个人人格结构(如权威主义人格)预测的,而是对黑人持有偏见受到的接纳程度的文化规范和个体对这些规范的遵从程度来加

以预测。总之,社会学模式的观点认为污名化不是一个个体知觉者的问题而是社会背景的问题。即一个蒙受污名的对象并不真的是在个体层面上被污名化,而是被社会施以污名,正是这一社会创造、允许并维持了这种态度和行为,而单个的施加污名者,大体上只是按照其所在社会对于适当行为的规范去行为和反应而已。

此外,社会学视角的污名阐释还进一步强调了污名广泛存在的功能价值,其认为将他人污名化的功能体现在提高自尊、缓冲焦虑和加强控制上。首先,污名化可以通过下行比较提高自尊,将自己与不幸的他人比较可以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这里下行比较可以是相对被动的(寻找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也可以是主动的(通过污名创造出他人的劣势),污名化过程中可以同时包含被动和主动的下行比较。同时,通过积极的组内比较,污名化也可以提高群体自尊,将人们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对内群体优于外群体的强调更可以增强集体自尊。另外,污名缓冲知觉者的焦虑和威胁感,污名化他人可以提高知觉者的可控感和实际的可控程度,从而导致对他人的漠不关心,系统性的避免,隔离和边缘化,因为受污者往往对施污者的健康、资源和价值构成威胁,而污名进程则心理化与制度化的将某些群体排斥在资源之外。

如果说,社会学视角强调宏观解释的话,那么心理学水平关注的则是污名问题的认知和动机模式。这一阐释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理解污名现象,核心是围绕着将大脑视为存在复杂认知系统和结构的载体,它可表征不同水平上的知识结构,帮助人们获得和改造新的信息以快速形成对他人的污名印象。人们可以根据对方的外表、行为方式等对人进行分类,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可能产生污名的形象相对照,然后指导自己的认知和行为。Cantor和Michel认为,知觉者存储了群体典型特征的抽象信息,并在个体与原型的相似性比较中判断个别的群体成

员。污名范畴在认知上是围绕原型(prototypes)组织起来的,即污名范畴化过程就是备选的成员与相关的原型相匹配的过程,每个人都拥有着大量的先在的、内心已编码好的被污名类原型,如果备选成员与其中一个原型共享着足够多的特征,那么它就可以被归入那个受污名的范畴,根据这一理论,可将污名范畴按照等级丛(hierarchical chuster)的形式出现。另外,群体的表征通过特别的、具体的样例得以存贮,当知觉者遭遇个体时,哪一种样例会被存储依赖于是否受到了直接的注意,被直接注意的则被激活和运用到目标与背景上。无论何种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发现污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信息,规避风险,这是因为当我们用预存的图式去评价和归类人群则比实际去认识事物要容易得多。同时,认知模式强调污名产生于人际互动中对他人和群体的认知评价,基于知识和基于情感的分类是研究的大致思路,在这种认知成分中则包括对风险、责任归因和威胁等因素的判断和认知。

二、当代污名研究: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共同探索

(一)国外污名研究的焦点与取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看在不断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正成为现实,然而一些社会矛盾不断突出,人们更呼唤和谐、平等的生存空间。为此,社会学家首先提出污名的概念,早期的研究是关于对某些疾病的研究,如艾滋病和精神疾病等,而后才开始从疾病范围中拓展到更宽广的视野,如女性、有色人种等。现有的学者则开始热衷于采取一种心理认知的研究模式,致力于对污名概念的重新定义、对污名的心理和认知的来源性分析以及对污名化引起的歧视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工作正在由社会学家转向心理学家来完成。综合国外的污名研究,

其特点包括:第一,研究焦点多集中于疾病污名,尤其是以精神疾病和艾滋病居多。如Parker对HIV和AIDS污名化的概念结构和行为发展进行了研究,(11)Partrick对精神疾病污名的形成和改变模式的研究,(12) Ni·olas Rüsch

从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过程中找到污名的结构模式和消减措施等。(13)第二,研究方法的取向集中于问卷方法和质性方法,心理实验的方法和媒体分析的方法不占多数。其中Dinos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伦敦北部的46名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污名感受和经历的研究;(14) Berger采用量表的方法将污名分为个人污名、担心公开、消极自我形象和公众态度四个部分;(15)Corrigan采用问卷的方法分析了污名干扰心理卫生保健的方式,探讨了心理保健和治疗中获益的心理疾患者为何采取回避或治疗的原因;⑤ Matthias采用焦点组方法分析了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角色、结构性歧视、公众印象和自我反应等污名状况。(16)第三,污名自身的特质分析一直成为关注焦点。如Wright 发现自我污名来源于他人污名,而污名程度按照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姻缘关系—血缘关系而逐渐降低;(17) Looper发现,感知污名的程度决定了疾病中的身体感受和药物疗效,前者呈正相关,而后者呈负相关;(18) Weiner运用归因理论对污名事件的归因、责任判断、情感反应进行研究,认为污名的规律性反应是原因思考、责任推断、情感反应和行动。③

(二)我国污名研究现状与特点

国内研究者对污名的研究大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一些研究者在诸如艾滋病和精神疾病等领域中不同程度涉及到了污名的讨论,但大致沿用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中艾滋病和精神病污名成为核心问题。如刘能给出了表征当地艾滋病社会歧视形式和水平的描述性数据和解释当地社会污名水平的回归模型;(19)杨翌在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人群中发现污名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20)

行红芳以艾滋病为例研究了熟人社会的污名与污名控制策略。(21)在精神病群体的研究中,高士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遭遇到的污名突出表现在对与个人基础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婚姻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其中婚姻失败被认为最突出的问题;(22)陈熠采用由N. Schooler等人编制家庭病耻感问卷(Family Stigma Interview, FSI)和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of Scale, PANSS)对72例住院时间少于1个月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监护人进行研究,发现总体样本中家庭监护人隐瞒病情者占88.9%,配偶的显著率高于父母,教育程度高者隐瞒病情和社交被回避评分显著偏高,每上升一个教育程度等级,产生自我污名危险性增加5.36倍;(23)蒋峰发现,影响精神疾病的因素类型包括被污名的外在属性、疾病特点和疾病知识。(24)对于其他群体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和研究,其中管健以天津N辖域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的研究(25);周方莲从责任归因的角度入手,对大学生群体印象中的污名行为进行了研究(26);张智通过对污名内涵、对影响因素的探讨,认为是社会认知与建构的产物,其形成与线索、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认知过程相关。(27)

港台研究者在对当地居民的污名研究过程中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例如,王美珍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台湾报纸对精神病污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从1991年至2003年的13年间的台湾报纸对精神病新闻报道呈现的情形,为台湾精神病患者在媒体出现的样态做了基本和系统的描绘;(28)张满玲利用多元尺度的方法对台湾疾病污名的社会表征进行研究,发现疾病污名的表征向度分别是可见性、传染性、安全性;(29) Chung和Wong研究了香港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体验中最主要的应对方式是保密。(30)

三、当前污名研究的走势

污名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的过程,有关于此的研究涉及了大量的复杂问题,目前西方学者已对污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不断更新,这使得对污名相关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但综观国内外对污名行为的一般研究和针对中国人污名行为的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而这些显现的问题正是未来的发展出路。

第一,学科整合研究趋势的显现。基于不同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视域,污名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领域,即社会学家的研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目前,在我国的研究中,仍然较多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较少心理学视角。这表现在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口统计学的、社会和文化的变量,较少关注个人的和心理的变量。其中,理论研究介绍居多,领域多为社会学,心理学视角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污名特点进行理论探讨的还为数不多。由于社会的和文化的变量相结合对污名的解释力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而提示今后的研究注意力可以更多的放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变量的研究上。目前的趋势正在朝着各个学科加以整合的方向前进,因为其中既涵盖了经济排斥、制度排斥、福利排斥等社会系统性指标,也包含了诸如压力感、自我效能感、自主意识等心理指标。

第二,测量方法走向多样。污名测量和研究的另一趋势是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污名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和人类学方法,较少心理实验和测量的方法。社会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在获得宏观、趋势上的资料上较有所长,心理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的方法则更能检验理论和解释现象。如果要较全面的分析变量和各个因素的关系,应加强心理学方法的使用。同时各个方法使用中也存在简单化倾向。方法的粗糙使得很多具体的影响因素难以细化,如影响污名程度的因素众多,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在确定某些因素

有影响,没有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力,有无决定因素和危险因素之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何,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再分等。另外,对于污名研究中存在的自陈量表法,其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如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亲属报告等呈现相关趋势,但自陈量表测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被试反应倾向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而多方法的使用将是未来研究的必由之路。

第三,事实基础上的理论提炼。目前的研究显现,在事实和理论平衡上,较多事实的描述,较少理论的解释。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国内外都主要停留在搜求事实的阶段,在理论探索上较为薄弱。目前的研究既缺乏反映研究现象独特性的概念,又缺乏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性解释,这进一步反应在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多为实证性结果,但归结的理论模型较不深入甚至很少,更显见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对污名的研究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审视研究的意义,并设法了解其中内外因素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机制,尤其是加强对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探索。目前关于污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污名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污名内容的评估,今后的研究趋势是更多的集中于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污名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知觉和行为的。

第四,本土化研究亟待加强。目前的国外污名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对疾病污名的研究过于集中,而对其他受污名群体的研究则很少。但对于中国国情来讲,身份污名的研究更显其重要性,如流动人口的身份污名和地域污名等都在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该方向上的研究还略显不足。这提示今后的研究应重视这些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群体的研究。另外,本土学者对本土中国人污名心理和行为的研究特点、影响中国人污名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影响方式和途径等问题还了解不足。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和成果多来自于西方,其结论未必适合于西方以外的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

因而,从更广泛的角度,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更有效的手段对我们社会,尤其是转型期的污名问题内容、问题、类型进行科学的揭示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我国社会削减和降低污名的伤害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注释:

①Goffman E.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3, 1-10.

②Link B. G. , Phelan J. C. Conceptualizing stigma.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1, ( 27) : 363-385.

③维纳B. 著,张爱卿等译(2004):责任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1.

④Crocker J. , Major B. , Steele C. Social stigma. In Gillbert D. T. , Fiske S. , Lindzey G. .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1998, 2( 4) : 504-553.

⑤Corrigan P. How stigma interferes with mental health care. Am Psychol, 2004, 59( 7) : 614-625.

⑥Herdt G. Stigma and the ethnographic study of HIV: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IDS and Behavior, 2001, 5( 2) : 141-149.

⑦Herek GM. Mitnick L. AIDS and stigm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genda. AIDS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1998, 13( 1) : 36-47.

⑧Bharal S. , Aggleton P. , Tyrer P. India: HIV and AIDS related discrimination, stigmatization and denial. Geneva: UNAIDS, 2001, 20-23.

⑨Todd F. H. , Robert E. K. , Michelle R. H. , Jay G. H.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tigma.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2000, 6.

⑩Deaux K. , Reid A. , Mizrahi K. , Ethier K. A. Parameters of social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 280-291.

(11)Parker R. , Aggleton R. HIV and AIDS 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for action.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3, ( 57) ; 13-24.

(12)Patrick W. C. , Amy K. , Lissa K.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Explanatory models and methods for change.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2005, ( 11) : 179-190.

(13)Ni·olas Rüsch. Mental illness stigma: Concepts, consequences, and initiatives to reduce stigma. European Psychiatry, 2005, ( 20) :

529-539.

(14)Dinos S. , Stevens S. , Serfaty M. , Weich S. , King M. Stigma: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f 46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 176-181.

(15)Berger B. E. Ferrans C. E. Measuring stigma in people with HIV: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HIV stigma scale.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2001, 24: 518.

(16)Matthias B. S. , Angermeyer C.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stigma.

A Focus group study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heir relatives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3, ( 56) : 299-312.

(17)Wright R. G. . Perceived HIV stigma in AIDS caregiving dyad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6, ( 62) : 444-456.

(18)Looper K. J. Perceived stigma in functional somatic syndromes and comparable medical condition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4, ( 57) : 373-378.

(19)刘能.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5,(6):136-164.

(20)杨翌等.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质量与相关耻辱的关系[J]. 中国公

共卫生,2005,21(6):675-676.

(21)行红芳. 熟人社会的污名与污名控制策略——以艾滋病为例[J]. 青

年研究,2007,(2):37-43.

(22)高士元等. 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受歧视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82-85.

(23)陈熠等. 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上海精神医学,2000,12(3):153-155.

(24)蒋峰,汤宜朗等. 精神疾病病耻感形成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 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721-722.

(25)管健. 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以天津N辖域的农民工为例[J]. 青年研究,2006,(3):21-27.

(26)周方莲. 大学生对一些典型社会污名的责任归因[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7)张智. 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78-179.

(28)王美珍. 台湾报纸对精神病患烙印化之初探[C]. 中华传播学会论文,2004.

(29)张满玲. 疾病污名的社会表征——一项多元尺度法的研究[D]. 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30)Chung K. F. , Wong M. C. Experience of stigma among Chinese mental Health patients in Hong Kong[J]. Psychiatric Bulletin, 2004, 28: 451-454.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完整版)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这起校园投毒案的发生再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好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用铊盐投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寝室4名同学;2011年,中南大学一男学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综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不管是嫉妒,还是 仇恨,去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人家关系,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几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社会分层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大学校园中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产生差异与分化的现象。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源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存状态差异是家庭阶层的直观影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将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型乃至阶层的转换。原有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使得进入同一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特点。还有,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真诚待人。和身边的人相处,要正直、平等和诚信,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要学会宽容、换位思考,在交往中注意互补互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汇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 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志型的结合体。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看,我的性格是内向和外向倾向的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发表时间:2010-01-27T09:20:14.87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杨五英[导读]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杨五英(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韩流”一个新的名词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在这背后的本质却是中韩文化的一次碰撞。从1997年中央电视 台播出第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开始,韩剧持续火爆中国荧屏,收视率屡创新高。本文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角度探索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关键词:韩剧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人本主义 0 引言 “韩流的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媒体第一次使用以来,在既往的数年间“韩流”这个词已经成为媒体常用的词之一。“韩剧”现象的产生是韩国成功的跨国文化传播行为的结果,是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韩国现代影视文化作品杰出艺术创作水平的展览。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拉开了韩剧进军中国的序幕。此后,韩剧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更比一波强,充斥着中国人的电视荧屏。《大长今》的播出,更是创下了韩剧收视率的最高点。是什么原因使得韩剧在我国观众中如此受欢迎? 1 韩剧编剧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这是韩剧成功的内在原因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1]。在韩国,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的编制中并对电视剧的剧情走向有不少的决定权。一般来说,一部韩国电视剧的筹拍周期为两年半,由电视台或者编剧确定好选题后,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面共同策划剧本、选择场景,编剧甚至可以直接介入演员的挑选。剧组开机时,韩国编剧一般只会写好1/3的剧本,后面的部分则是根据拍摄进度边拍边写。在此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拿出已经写好的部分和观众座谈或发到网上,及时得到改进意见。编剧根据观众反馈的情况及时修改剧本来满足受众的收视期待,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传受间良好的心理互动是韩剧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 2 中国观众既可以从韩剧中了解独特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寻找到文化上的共鸣,这是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根本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集体无意识理论:其一是人类共性的方面;其二是民族性的差异;其三是同一国家内部因地域造成的区别。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了。 首先,韩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泡菜文化”,都在韩剧中有真实的再现,使中国观众真切的领会到异国的风情,觉得新鲜有趣;其次,韩国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共同的渊源。众所周知,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对韩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伦理已成为当今韩国维持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成为朝鲜民族精神的动力,并通过传统社会形成朝鲜人的意识结构,可以说,儒教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韩国的思想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而,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剧时没有太多的文化疏离感,相对多数西方电视剧来说,韩剧更能在情感上打动中国人。韩剧场景虽然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剧中的男、女主角往往都在苦闷、彷徨中思考人生道路、生存价值;浓厚的家庭观念在韩剧中也是无处不在,让国内观众不自觉地就会平添许多亲切感。韩剧骨子里传统、朴实的基调,东方式的谅解与宽容,唯美的情调等,体现了许多东方式的伦理观念,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十分吻合。韩剧在毫无掩饰地表露出自己特有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将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带入故事中,正是这一点从本质上迎合了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使得中国观众产生了文化上的共鸣。韩剧表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共性带给中国观众独特的魅力,这也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根本原因。 3 观众可以从韩剧中寻找到学习的榜样,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宣泄情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3]”现代社会,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使用媒介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媒介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经验的主要渠道之一。韩剧的生活化恰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我们以韩国经典的家庭伦理剧《看了又看》为例进行分析。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常化,平民化,力求最真实的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把电视剧的进展搞得看上去几乎等同于现实中的情形。一部韩剧看下来,可以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找到参考答案,了解到一些婆媳关系的注意事项,姑嫂之间如何相处,还可以完整地学到韩国泡菜、冷面的做法,甚至包括剧中男女主角的服饰打扮都成为观众学习模仿的范本,这一切仿佛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休闲放松的同时获得很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人是社会的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怕自己落单,当从媒介中寻找到同类时,就感到踏实和释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平衡,情感上得到渲泄。 4 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注重对小人物的关照 韩剧非常真诚的去刻画小人物,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哀怨情仇,没有过分拔高也不会有意贬低,还原生活和人物的本真面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拉近剧中人物和每个家庭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觉剧中人物仿佛就是身边的亲人或同事朋友。这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让人觉得温暖和欣慰。此外,韩剧最主要的诉求点就在一个“情”字上,多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展现韩国人民生活形态以及韩国伦理道德现状。通过“世上惟有‘情’难诉”这种模式来反映现代都市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感情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纠葛和新的感受,真实而亲切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理解的意愿,以及随着经济日益发达而变化着的伦理观念。韩剧中的亲情表现得很真实,有人性的善与美也有人性的自私与矛盾;韩剧中的爱情演绎得很纯净,这十分符合东方人内敛保守的性格,也使人产生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与归依之情。这种真实的亲情和纯纯的爱情让人感动也欲罢不能。 通过对韩剧热播的分析,反观我国电视剧市场,差异就不难看出。我国大量的古装武打剧,戏说历史剧,水平不高的涉案剧以及以婚外恋和第三者为主要题材的都市剧,大多根据制作者的想象编故事,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缺少以人为本、受众本位的思想,加之题材单一,什么流行就一窝蜂生产什么,极易使观众厌倦,而韩剧的异国情调、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坚贞淳美的爱情则带给观众清新的感觉,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参考文献: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节目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摘要: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风靡了西班牙、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在亚洲和非洲国家落地开花,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目前在中国真人秀节目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主流电视节目形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虽然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存在即是合理”,本文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真人秀节目热销的原因。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传播心理;热销 一、真人秀节目兴起原因的探究 真人秀的兴起并非是偶然的,它既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刻意制造中国电视产生制作的某中时尚,而是顺应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真人秀节目适应了消费文化的发展 (2)真人秀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3)真人秀节目与体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4)真人秀节目满足了观众对真实的强烈需求 (5)真人秀节目使电视传播成为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二、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真人秀节目真正兴盛是在本世纪初, 至今不足十年的时间。虽然1950 年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 但直到2000 年荷兰的《老大哥》哗然出世,“真人秀旋风”才开始大作;随后, 美、英、德、法、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生存者》、《诱惑岛》、《公共财产》《阁楼故事》、《学徒》等一系列优秀节目;《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的“原始版”《美国偶像》创办于2002 年, 据媒体报道: 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电视观众的最爱; 英的老大哥》是本土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在欧洲还有18 个不同国家的版本; 美国CBS 的《生存者》曾经创下28.2% 的收视率;《学徒》在美国更是创下了2000 万人的收视率, 真正成为电视节目中的“大哥大”。所以,在今日的西方电视市场上, 真人秀节目大有“君临天下”之势。国内第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广东电视随后, 湖南台又推出法国《阁楼故事》的“中国版”《完美假期》, 后来, 中央电视台也不甘寂寞地炮制了《欢乐英雄》、《金苹果》和《我

从传播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从传播心里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是中国大陆湖南电视台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又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主题曲是啦啦歌快乐你懂的。口号——“快乐大本营,我们是快乐家族”首播时间:每周六19点35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2点30分。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李维嘉,谢娜,吴昕,杜海涛。该风格定位为:清新、时尚,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据资料显示,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每每排在同时段的前三。这样的成功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用传播学心理的角度看看。 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属于是大众传播范围内。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性。快乐大本营通过这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平台我们付出时间,而他们得到收视率。不止如此,还收获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像是快乐大本营经常出现的oppo手机。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大本营的商品性。 从快乐大本营中,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符号的使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像是服装符号,形象符号。在快乐大本营中,节目

的主持使用主持群的形式。快乐大本营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和杜海涛。而最大的何炅虽已经是30多岁但是在节目中风趣幽默,该唱该跳的时候丝毫不含糊。谢娜更是直爽,大胆表演,甚至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吴昕,杜海涛,李维嘉都是爽气,嘻哈大笑。这些主持人的符号都是年轻与活力。其次,服装符号,快乐大本营在每一期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都要穿上特设的一套服装,这是一个新颖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区分主持人和嘉宾。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家族的确是很团结。再者这些衣服都是一些休闲活泼代表着青春活跃的节目风格。最后,关于语言符号,轻松的,调侃的话,都是那些轻松的象征。 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体现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也是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的节目接收收看也是来自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接触媒体满足其消遣娱乐的目的。在这中,可以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双向制约下的结果。节目发展的来于是受众的需要,受众得到满足和需要。知识,快乐,等等。 “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是时下比较热的明星或是电视偶像剧,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20134949 尹延威心理学是一门可以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科。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而这也是我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的原因,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限选课,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重新认识了自我。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我的结果是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以及抑郁质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天生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影响。可能一方面由于遗传的原因,爸爸是热情豪爽,不拘小节的人,妈妈是细心谨慎,安静亲切的人,我兼有两者的特点。我有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的个性特征,可是我小时候可能受家人的保护太强,又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又觉得和人交往非常重要,有助于自我生活所以显得比较开放,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5487653.html,/2008-04-21 10:03:28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文/延安大学贾学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体制不断创新,但大学生学习状况仍有待改善。 关键词:社会学;教育;学习状况;制度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 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but still nee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Keyword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ing; system 一、大学学习现状 虽然广大学生对各门课程能基本完成任务,对自身状况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观差异较大,大学生学习状况整体较混乱,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拖延,缺乏学习动机 在经历高考的高压后,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键词摇滚乐传播青少年心理 AbstractFromapsychologicalpointofview,thereasonswhytherockintheyoungergenerationispopular arethepursuitofthingstherockandrollexpressesbeinginlinewiththepsychologicalpulseofthetimes,a nd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youngpeopl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youngpeopleofrockleft apsychologicalspaceforthespread. Keywordsrockdisseminationofadolescentmental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方法,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 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文革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反思的过程。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而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恰恰切合了当时的青年一代反思历史、批判腐朽传统的心理需要。②可谓是当时中国的气候为摇滚的进入和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摇滚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符合了当时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心理脉搏。 二、微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的必然选择 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及重新建构自我。 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④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⑤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激情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逐和模仿的榜样,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偶像,摇滚乐也就自然而然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 2.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追求自由、渴望真实的内心表达 青少年在走入一个由成人构成并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以后,他们的言行往往会显得另类,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制约。这时的青少年就会在内心产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欲望。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青春期(12—20岁)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2019年精选文档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 传播心理学是一个含义不确定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含义的 不确定性,导致了传播心理学在基本理论假设,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学科定位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因此有必要对传播心理 学的理论性质进行深入剖析,并对传播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合法性进行论证,这种论证对于界定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清学科基本假设及逻辑起点, 建其学科体系,定位其学科位置及确认传播心理学存在的价值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对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性质有一个清晰深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概念,其次要对传播心理学 的基本假设或者逻辑起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次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最后需要正确认识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心理学的关系。 、传播心理学的概念辨析 关于传播心理学的概念,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敬蓉认为“传播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成果,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 动规律的科学”。刘京林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即其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韩向前关于传播心理学概念的界定是从大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的,“其研究范畴包括人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对传播心理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这就造成了传播心理学定义和内部理论上的不统一。 因此有必要树立一种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融合和统一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和内部概念。所谓的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是指放宽传播心理学自我封闭的界限,对研究对象进行完整的认定,从而提供对人类传播心理的全面理解。它有助于克服对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那种切割和分离的理解,有助于提供人类心理的全貌。大的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代社会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观 社工1091班顾笑晓 摘要“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存在于我国婚姻土壤上几千年,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规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弱化了原本的封建落后意识,赋予了现代的进步思想,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本文运用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社会交换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指出了过于追求“门当户对”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门当户对,初级群体,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心理学,择偶观 Mate concep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tch"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perfect match" mate concept 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marriage soil has be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choose a spou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rriage rules.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rapid advance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mate of the "perfect match" concept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eakening of the original feudal backward consciousness , giving a modern progressive thinking, emphasizing the "perfect match"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a wife,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y theory of reasonable carried out to explai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ect match" in the mate, also pointed out too far in pursuing the "perfect match"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Keywords P erfect match,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Mate Choice 择偶是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它关系着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后续过程,决定着青年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与否。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伴终生,对方应该具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