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马鞍山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型城市马鞍山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型城市马鞍山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型城市马鞍山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由于资源型城市面临缺乏总体布局、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困扰,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理顺管理体制,注重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等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以马鞍山市为例,分析近年来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对前述理论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马鞍山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马鞍山市重工业转型

ABSTRACT

The resources city with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fore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rise up, and with the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s a leading industry city. The resources city in my kingdom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Face the century resource shortage further aggravate the new situation,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ot only is confronted with new challenges. Due to the lack of resources city facing the general layout,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problems with the resource exhaustion, etc,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under the restricted badly. Therefore, we must through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deas, speed u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mak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cultivating the mean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goal, to promote the resources city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ans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maanshan status and orienta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 reversal of the theory, and put forward the maansh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Resource Based Cities economic structure Ma'anshan heavy industry transition

目录

一、马鞍山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及面临的问题 (1)

(一)马鞍山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1)

(二)马鞍山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1)

1、马鞍山经济发展现状 (1)

2、马鞍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二、钢铁资源型城市马鞍山转型发展的契机 (5)

(一)新一轮结构转移为资源型城市马鞍山结构转型带来了发展机遇 (5)

(二)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带来的机遇。 (5)

(三)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 (5)

三、应对马鞍山经济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 (7)

(一)、同类资源型城市与马鞍山的对比分析 (7)

(二)、马鞍山市经济转型的思路及建议措施 (9)

四、小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4)

一、马鞍山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及面临的问题

(一)马鞍山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2002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界定的阶段标准为以下四个指标:①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0﹪;②采掘业产值规模在县级市超过1亿元,在地级市而言超过2亿元;③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产业人员的比重超过5﹪;④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就县级市而言超过1万人,地级市超过2万人[1]。原则上,上述四个指标都满足了,则可以称该城市为资源型城市。根据这四个指标马鞍山于2002年进入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首批资源型城市名单。

表一几种典型矿业城市及其部分代表城市名称

城市类

石油城市煤铁城市有色金属城市钢铁城市

城市名称大庆、盘锦、东营、克拉

玛依

玉门、依奇克里克

大同、鸡西、焦作、

平顶山、唐山、抚

白银、金昌、德兴、

东川

马鞍山、

攀枝花、

本溪、鞍

资料来源:据资料自己统计得

(二)马鞍山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1、马鞍山经济发展现状

马鞍山市位于华东地区,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别称钢城、诗城。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西翼城市(安徽省2个长三角城市之一,另一个为合肥)。以及皖江城市带成员城市。全市土地面积4042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93万人,非农业人口81.37万人。

马鞍山市位于宁芜盆地宁芜─罗河成矿带,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区内已探明铁矿产地31处,伴生矿产资源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省铁矿储量的57.30%。建国后,在计划体制下,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对钢铁的需求,规划马鞍山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了以金属开采冶炼为主的钢铁工业,其代表企业即国企马钢。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钢铁产业依然是全市的主导产业。2004年,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项就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74.88%;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又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9.29%,全市经济总量及效益主要集中反映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2]。

2、马鞍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表二新世纪以来马鞍山与芜湖、全省GDP增速比较(%)

2001年-2003年2004年-2008年2009年-至今安徽9.3 12.8 13.7

芜湖11.2 15.3 16.5

马鞍山13.1 16.0 13.0

资料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局

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大发展,马鞍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马鞍山生活质量竞争力名列全国第9位,《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马鞍山综合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0位,地级市第19位。然而,马鞍山毕竟是座资源型城市,其主导产业至今依然是钢铁产业。资源型城市的通病同样也困扰着马鞍山。表二所示,马鞍山经济增速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且逐年下滑,经济发展正处于瓶颈时期。具体体现为:

(1)马鞍山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图一新世纪以来马鞍山三产比例及人均GDP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局

如图,2010年马鞍山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6.1%,工业在全市经济

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且全市经济总量及效益主要集中反映在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这种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易产生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的钢铁产量据官方分析已出现了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世界能源与矿石价格的上涨,已对钢铁行业的利润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3]。此外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一直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侧重于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和质量。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建立发展起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煤铁资源和钢材。其结果是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严重依赖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为主导的钢铁产业,且其他相关产业大都和主导产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高,给产业转型带来极大的困难。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导致“矿竭城衰”。

由于前述的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大都是外延粗放式的,同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矿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处于产业的低端,附加值低。这些因素致使经济效益低下,新技术应用缓慢,加上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开采成本的提高,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结构不尽合理。马鞍山市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较大,但总体规模依然较小。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由于马钢的绝对主体地位,导致全市金融行业投资向马钢的集中倾斜,抑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份额,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缓慢。

(2)环境破坏严重,治理和改善环境成本高昂

马鞍山地处亚热带,年均降雨量1080mm、年均气温15.8℃。受雨水侵蚀的影响,其境内的江心乡年丰段2008年10月11日、11月20日,连续两次发生了崩岸。生态环境问题是个通病,尤其是对于资源型城市,他们在这方面所要做的远比其他城市要多得多。因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伴随着土地的占有,这必然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坍塌等生态问题。

此外,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污染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工业废弃物污染也极其严重,据马鞍山市政府信息公开网资料介绍,马鞍山市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51962吨,比2008年增加3.44%,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867.35万吨,比上年增加10.54%,道路交通噪声全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8dB(A),道路交通噪声等级只属较好。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留下了隐患。

(3)城市和大型企业管理体制不通畅,存在不易调节的矛盾

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是根据建国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而建的原因,马鞍山市在管理体制上体现出了计划经济鲜明的特征,即条块分割。国有企业马钢是城市经济的主体, 据资料统计,马钢经济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权重占2/3以上。但其隶属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无权干预,也就不能统筹规划区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况且企业的社会地位、行政地位几乎与城市政府相等,甚至还高于地方政府,成为“城中之城”,造成它们各行其是,各

自为政,很难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导致城市综合功能差、企业社会负担沉重[4]。(4)马鞍山人口老年化加速,人口红利消失

马鞍山市1998年进入人口老龄化。2007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8.36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近2万人,百岁老人6位;60岁以上老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43%,且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3.4%。到2010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0万。“十一五”期间,全市净增3万老年人。老年人口的增加加重了马鞍山社会负担,日益减少的劳动力人口急需得到补充。

面对当前形势,马鞍山市政府积极求变,一条城市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二、钢铁资源型城市马鞍山转型发展的契机

(一)新一轮结构转移为资源型城市马鞍山结构转型带来了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产业不断由东部沿海向中国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的纺织业、90年代初的家用电器制造业、世纪之交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性转移,有力带动了我国产业的不断升级。能否抓住皖江城市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直接影响资源型城市马鞍山结构转型和工业化进程。马鞍山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因此,积极抓住皖江城市带的历史性机遇,对于推进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带来的机遇。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重工业一度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那时没有农业、轻工业和消费水平支撑的重工业畸形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得到调整,市场机制越来越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近些年来,在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新背景下,重工业在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大发展。而轻工业的比重则逐年下降。一升一降,对比十分鲜明。与第一产业的单一性、第三产业和轻工业的复杂多样性有所不同的是,重工业是由汽车、机械、钢铁等几个有限的大行业构成的,与之形成密切前向和后向联系的还有煤炭、电力和房地产等几个大行业。因此,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使得这几个行业呈现高增长态势。资源型城市,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次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的机遇,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做大作强[5]。

(三)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十二五”规划纲要求明确提出,要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已走过10年历程。国家先后批准实施了三批试点城市,给予政策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各级党委政府、学术界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对转型的认识不断深化,涌现出一批成功转型的典型,为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

政策措施完备。《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财政设立了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并提出要探索建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此外,一些地方还探索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等。

工作机制健全。目前初步建立了国家有关部门共同推动、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资源

型城市为主体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为各项政策的落实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保障。国家发改委在东北振兴司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处,负责推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都在各自领域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予以支持。

三、应对马鞍山经济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同类资源型城市与马鞍山的对比分析

1、鲁尔与马鞍山的对比分析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鲁尔工业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鲁尔区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著名的克虏伯家族创造的钢铁托拉斯迄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

同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一样,马鞍山也是重要的重工业区,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并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发展初期,依赖自身的资源优势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煤铁资源的持续开采,城市可供开采的后备资源不足,都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险。

上世紀60年代开始,鲁尔区陷入了低谷。面对困境,鲁尔区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阔步进行结构转型。1920年成立“鲁尔煤管区协会”主持鲁尔地区的产业转型。专门负责制定整治、发展规划,协调市县各项建设事业。经历3个阶段的整改。在各阶段的调整中始终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坚决按照协会制定的规划进行。多渠道筹集产业接续资金。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同时通过对科技成果的推广研究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创造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典型-产业多元化模式,也称德国鲁尔模式。

2、对马鞍山市的借鉴意义

(1)重视法律效益和制定各期发展规划,为城市转型提供法制保障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许多欧美国家非常重视法律和行政规划的作用,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规划等形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1969年德国政府制订了《鲁尔区域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整治的目标。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同时也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负责具体的行动执行。如前所述的“鲁尔煤管区协会”。

马鞍山的转型同样需要这样的立法支持和领导机构,让城市转型的执行力得到强化。为转型的顺利进行,马鞍山市政府可以通过在“十二五规划”中倡导城市的转型来引导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居民的行为和思想。同时成立相应的直属于市政府的部门负责具体事宜。只有这样,城市转型才能不断的推向前进。

(2)必不可少的财税支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事关重大,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风险巨大的工程。在鲁尔

区的转型过程中,德国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财税方面:德国规定凡鲁尔区的各市、县失业率达5%以上、人均收入为西部人均收入75%的地区,均可申请联邦政府的资助;凡经过州或国家批准的一般性项目,可获得占投资额28%的政府资金;对环保和废厂房利用等项目,可获得投资额80%的政府资金,政府资助金来源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承担一半。1989—1999年德国用于促进就业、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治理、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服务等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各项资金累计就达21.8亿马克[6]。这些措施解决了鲁尔区转型的后顾之忧,为其转型的成功提供了坚强的物质支持。

目前,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区财政面临的债务风险控制。为了做好招商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做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发区必须进行超前大量投入,由此背上大量债务。开发区债务如果不能顺利化解,将可能影响开发区的发展,或带来新的问题,须及时出台有关对策,所以在面临城市转型的问题上,国家和安徽省对马鞍山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国家和安徽省政府可以参考马鞍山市的经济水平并评估转型风险,制定一系列经济支援指标,力保马鞍山市的成功转型。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他们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资金、技术、经济总量等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发展好大型企业却不易,与此相反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容易的多,并且中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和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鲁尔区的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政府制定了《关于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等有关文件,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改造和技术引进。中小企业凭借自身小巧灵活获得了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也为安置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这一点在马鞍山的转型过程中同样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单纯依靠马钢等大型企业远不足以保证解决每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扶植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对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意义。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力量较小,不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市场扩展,很多事情依靠每个企业单打独斗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在发展中小企业过程中,发展企业的协会和服务组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7]。这类组织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业性的。事实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这类服务组织的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支持这类组织的发展及运作虽会花费一定的精力,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付出和代价是值得的。

(4)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从业人员的素质对经济的效益,规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快速崛起正是因为其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离不开科技、思维、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培养。

高等教育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而马鞍山的现实情况是其只拥有一所本科院校,这远不足以为马鞍山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马鞍山市应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安徽工业大学建设成一所在区域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兴建一批专业技术类院校。为马鞍山市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失业待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应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大规模开展。德国不仅对创造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生产性企业及服务业提供低息贷款而且把工人转岗培训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联邦政府还组建了若干个不同类型、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稳定了社会环境。也给鲁尔区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合适的劳动力资源。

(二)、马鞍山市经济转型的思路及建议措施

目前,马鞍山市有八大支柱产业。2007年实现产值76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0.8%。将八大支柱产业中产值前四位的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确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和电力。马鞍山市现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主要是旅游业、重型汽车、新型材料加工、现代化工、生物医药。五大产业的产品大多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培育旅游产业,使之成长为主导产业。

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努力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皖江地区中心城市。为此,马鞍山市要不断分析国内外环境,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促成马鞍山市城市经济转型成功,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传统企业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做大做强钢铁制造产业,积极支持马钢兼并重组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主业核心竞争力。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要求,结合国家支持的领域和马鞍山市的比较优势,明确重点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推进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高效和规模化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特色鲜明、规模高效、循环生态、示范带动”的原则,着力建设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公圩绿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一批示范园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产增收。

2、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内在动力

继续扩大有效投入,坚持向上争取资金、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和扩大融资“四资并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大批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就

业岗位,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如图二所示,马鞍山农业人均收入相对较高且呈递增态势。这为提高消费提供了前提条件,辅之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则可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实施积极的消费促进政策,继续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不断增强消费内生动力。扩大住房、家电、通讯等重点领域消费,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家庭劳动社会化的成长型服务性消费。加强区域性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促进便利化消费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打造以大华广场为核心的市级综合商业中心,改造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新区商贸综合体以及中心镇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商业设施配套水平,更好地满足居民购物消费需求。

图二马鞍山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

资料来源:《2011年马鞍山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在对外上: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各级市场,重点开拓长三角大市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平台,紧密跟踪、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重点区域市场的需求动态,努力为本地企业寻求商机、开拓市场提供实时、动态、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知名展会和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机会,加强对本地企业的宣传推介,努力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3、大力推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推进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组建职教集团,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将安徽工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合工大(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建设,继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注重引进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人才,推动与知名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强本土人力资源的培训。鼓励外资企业在马鞍山设立研发中心、营销机构和地区总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文化的需求。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马鞍山市未来支柱产业之一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8]。

4、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桥头堡”的品牌作用,开门大招商、落地倍亲商,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快捷、方便、优质的政务环境。不断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招商引资项目的数量和水平。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稳步发展对外投资,提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以城市轨道交通对接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南京市的合作,积极吸收南京人才、技术、信息和投资等优质资源,推进与南京的功能互补和融合,加速宁马同城化发展等。

5、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动现有高耗能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利用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国家重大节能工程和中小企业节能改造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单位GDP能耗达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着力抓好废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节约、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按照“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6、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目前马鞍山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在发展上都面临土地供求矛盾问题,应依据国家新颁布

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从远景规划出发,统筹好城际间布局、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等问题,力求在规划与引资布局、建筑等方面做到最大可能的土地集约,提高单位土地资本密集度。

明确园区功能定位: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慈湖高新区重点发展铁基新材料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博望新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休闲旅游业;即将规划建设的大桥经济区重点发展重型工业和港口物流产业[9]。各县区的开发园区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竞争优势。

四、小结

马鞍山因钢设市,重工业是城市固有的特质,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在周边区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未来城市的定位仍然要发挥这一特色,但要逐渐摆脱资源依赖型的钢铁产业结构,争取发展成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以及服务产业等替代产业。马鞍山地处中部和东部的结合点,拥有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水路、公路、铁路交通运输体系完备,在行政区划调整后,长江以北腹地广阔,可开发利用的深水港口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不仅让本地的货物通江达海,同时吸引周边地区的货物通过马鞍山集散、出口,形成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使马鞍山成为皖江地区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空间扩大,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确保“十二五”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十二五”时期,是马鞍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高更大更快发展。将马鞍山市建设成为区域特大中心城市应当成为新一代马鞍山人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梁亚红,刘嘉俊.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17.

[2] 执笔人:胡拓坪.马鞍山市社科联课题组.马鞍山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33.

[3] 张国兴.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4,(2):148-149.

[6] 李军国.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与做法[J].经济纵横,2011,(10):51-53.

[7] 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5-6.

[8] 马鞍山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制定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

[9] 郑为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

[10] 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11] 孟凡生,王超.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2] Colker James.Transformation of an Industrial City High -tech Comes to Pit

tsburgh[J].Management Review.1985,(5)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武夷山市60年变迁

武夷山市60年变迁 60年,对于茫茫历史长河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在这一挥间,武夷山市却脱胎换骨、翻天覆地,从一个只有6.95万人的山区农业小县发展成为一个22.67万人,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等十几项世界级、国家级品牌于一身,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新型旅游城市,并正朝着海峡西岸国际性游度假城市迈进。 1949年,崇安县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428万元,国民收入466万元,财政收入60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解放了生产力,产值逐年增加。到l952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40万元,年递增14.94%;国民收入740万元,年递增l2.29%;财政收入81万元,年递增l0.52%。之后,在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虽有挫折,但崇安县国民经济整体呈发展趋势。至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496万元,年均递增6.36%;国民收入5107万元,年均递增7.44%;财政收入435万元,年均递增7.O7%。改革开放以后,崇安县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各项事业同步发展。至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2118万元,其中农业年均递增6.O7%,工业年均递增ll.77%;国内生产总值23447万元,年均递增8.16%;财政收入2200.1万元,年均递增9.42%。l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市委、市政府根据武夷山市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以山兴市”、“追赶跳跃,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按照“新区突破,中部崛起,周边接轨,全面开放”的要求,积极构建旅游经济新框架,以“武夷速度”、“武夷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布局,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出现超常规的增长。经济总量和实力持续

总体城市设计编制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安泽县总体城市设计 编制项目 招标文件 项目编号:LFCXD- 招标单位:安泽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招标代理机构:临汾市诚迅达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第一部分招标公告 (1)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2) 一、总则 (4) 二、招标文件 (6) 三、投标文件 (7) 四、投标文件的递交 (11) 五、开标 (12) 六、评标程序和要求 (12) 七、签订合同 (15) 八、保密和披露 (16) 九、询问和质疑 (16) 十、违约处罚 (18) 第三部分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 (19) 第四部分商务、技术要求 (21) 第五部分投标文件格式 (25)

第一部分招标公告 招标公告 临汾市诚迅达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受安泽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的委托 就安泽县总体城市设计编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兹邀请合格投标人参加密封投标。 一、项目编号:LFCXD- 二、项目名称:安泽县总体城市设计编制项目 三、项目内容: 、本次招标共一个包,选取一个中标单位,投标人所报价项目内容必须完全响应招标文件中的内容。 、项目内容: 本次规划为安泽县总体城市设计,范围为县城规划区,县城规划区面积公顷,依据《山西省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指南(试行)》(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 、编制周期:天。 、项目预算价:万元。 四、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得财务会计制度;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参加本次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投标人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同时具备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或具备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拟派项目负责人须具备国家注册规划师资格证书及高级工程师职称。 五、投标报名 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年月日至年月日(法定公休日除外),每日上午时至时,下午时至时(北京时间),在临汾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临汾市政务服务中心大楼三层,锣鼓桥东侧滨河东路北延约米)报名。投标人须现场报名,报名时须携带:()企业法人授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原件(受托人必须是派往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原件、税务

平顶山市新城区商业区规划

平顶山市新城区商业区规划

平顶山市新城区商业区规划 (2010~2020) 院系: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班级:零八级资环一班 组别:第四组 成员:李田园姜九玲蒋芳芳李传鹏 朱凡段冬冬申立勇刘兆辰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目的 (5) 第二条规划的编制依据 (5) 第三条规划的指导思想 (6) 第四条规划的原则 (6) 第五条规划的范围和对象 (8) 第六条规划的期限 (8) 第二章新城区整体区域分析 (9) 第七条新城区区位 (9) 第八条交通优势 (9) 第九条居民消费能力 (10) 第十条新城区商业基础现状分析 (13) 第三章商业区规划的目标与定位 (15) 第十一条规划定位 (15) 第十二条发展目标 (15) 1、总目标 (15) 2、具体目标 (15) 第四章商业总体空间布局 (17) 第十三条总体空间布局 (17) 1、沿龙翔大道发展轴 (17) 2、两大发展带 (20)

3、三大商圈 (23) 第五章规划实施策略和措施 (27) 第十四条调控管理措施 (27) 第十五条制度保障 (28) 第六章附图、表 (30) 1、附表 (30) 2、附图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目的 为了实施“商业兴市”战略,促进平顶山市商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新城区商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结合平顶山市新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今后商业网点发展趋势,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2004 3、《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原国家经贸委〔2001〕789号文件2010 4、《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规定》原国内贸易部1995 5、《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1991 6、《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2009 7、《平顶山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9 8、《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10 9、《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大四下城市设计任务书

城市设计任务书 (2016.2)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一、设计题目:马鞍山市核心地段城市设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重点是城市设计和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专题。通过该课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 1、正确认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树立全面、整体的“城市设计观”,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原则及社会、经济、文化内涵。 2、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工作程序,以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学习运用多种设计要素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掌握城市开放空间(如广场、公共绿地等)的设计内容, 4综合处理功能技术与较复杂、造型要求较高的高层公共建筑群体形态、功能安排、交通疏散、开放空间等等问题,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单体与高层综合楼的设计方法。课题强调各种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交叉,树立综合意识和广义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综合设计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课程过程中重点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学习: 城市设计:对城市群体建筑及城市空间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合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组织好群体建筑与与单体建筑的功能布局,对城市体形环境进行正确地并有艺术创造力地设计。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目标: (1)充分了解和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考方法,从城市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到城市设计同建筑设计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方法,从城市和街区的群体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对话中,按设计任务要求来设计群体建筑,结合本课程紧密高效的方案设计,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初步掌握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群众参与的工作方法,有能力在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拟定设计目标和设计要求。 (2)从建筑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单体建筑包括综合体与各种类型的建筑,如何同城市设计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综合联系,使建筑学的都能了解和掌握在城市设计导则及相关的城市规划要点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地并有创造力地设计群体建筑与单体建筑。 (3)充分了解和掌握设计功能技术复杂、造型要求较高的高层公共建筑群体形态组织、功能安排、交通组织与安全疏散,开放空间、绿化与景观设计等等问题,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单体与高层综合楼的设计方法。 (4)城市设计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因此,在具体的城市设计实践中,要加强同学们对城市设计任务所在地段和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关注,从中发现有特色和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并具体应用于实际的方案设计中。 (5)处理好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关系 (6)处理好基地与周边城市交通的关系,包括车型交通和人行交通。 (7)处理好基地与周边城市生活的关系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全体会议纪要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全体会议纪要 (一) [2011]11号 2011年10月20日下午,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市政大厦311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市长陈建生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驻平顶山市规划督察员马四海,常务副主任委员、副市长王富兴,副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山,副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史正廉,副主任委员、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厅级干部丁少青以及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有关专家及相关单位的同志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纪要如下: 一、规划拟建项目审核情况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共研究审核十七个规划拟建项目,经规划委员会成员和专家认真审核,原则通过十四个规划拟建项目。分别是: 1、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总体规划(2011-2030) 2、平顶山市邮政局新城区邮政生产综合楼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3、平顶山市检察院办案、专业技术用房及平顶山市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4、兴宇中科年产10000万平方米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5、光明路北段西侧王庄村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6、北环路与一矿路交叉口西南角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7、新南环路西段北侧石庙村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8、开源路与姚电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地块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9、平顶山新华区怡购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10、亚兴路北段路西湛河区程庄村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11、建设路与西杨村河交叉口东南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12、开源路与矿工路交叉口东南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姚电大道西段路南原市第一建材厂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4、湛北路与东安路交叉口西北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未通过的项目是: 1、平顶山市机关后勤服务楼修建性详细规划 2、平顶山市气象局观测站、平顶山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中兴路和建设路交叉口人行天桥规划方案

马鞍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马鞍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徽省有关规范及标准,结合马鞍山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在马鞍山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符合国家、省、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它强制性标准,同时应执行本技术规定。当涂县城参照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R—居住用地;(二)C—公共设施用地; (三)M—工业用地;(四)W—仓储用地; (五)T—对外交通用地(六)S—道路广场用地;

(七)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八)G—绿地; (九)D—特殊用地。 第四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居民居住生活聚居地(商品住宅开发、经济实用住宅、职工集资住宅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R01)、配套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和公共绿地(R04)。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高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设施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与其它用地有交叉的用地。 第五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小区级、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容纳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各种贸易公司、商社及其咨询机构、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及其它各类公司的办公建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武夷山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武夷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武夷山市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武夷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及其它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武夷山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市区一切建设工程,度假区内新建别墅(低层居住)、多层住宅、旅游及商业建筑按表(三)实施,余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 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项目,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应编制城市设计;用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含1万平方米)以下的项目,须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 第四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执行;各类专业性用地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其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市区建设用地,根据实际情况,按主要用途择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分类如下:见表(一)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对外交通用地; (五)道路广场用地; (六)绿地;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使用可分至中类,并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表(二)《主要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凡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二)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凡用地单位征用未开拓或未拓宽的规划道路路旁土地,需同时征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一半或未拓宽部分的土地,作为开拓道路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道路另一侧是沟道或绿化带且未被征用,用地单位应全部征用道路红线用地并负责拆迁,不得它用。 第八条根据市区现状及布局规划,划分为新区、旧区两类建设区,以不同的控制指标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新区、旧区划分如下: (一)新区:市区范围除旧区外,含站前组团、黄金垄组团、高苏板组团及杜坝组团。 (二)旧区:包含原崇安镇镇区和原城东乡政府所在地的旧城组团。

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20075(2 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分析了马鞍山市绿地系统现状 及城市热岛效应,以景观生态学原 理为理论指导,以自然山水人文资源 为生态框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提出了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 1马鞍山城市绿地概况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全 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素有江 南一枝花之誉.马鞍山市现辖三区 一 县,全市总面积16857km,市 区面积301k,其中建成区面积 6396km. 马鞍山市依山傍水,具有得天 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资源,市域境 内,山峦起伏,湖河纵横,山,水交 融,其西部紧邻长江,沿江一带有猫 子山,人头矶,翠螺山,宋山等山体 形成自然的绿色屏幛,城市中心有 着广阔水面雨山湖以及环湖的大片 绿地,佳山,雨山位于湖面两侧,并 有雨山河,碧溪河与之相连,城市周 边群山耸立,素有九山环一湖,翠

螺出大江""东边丘陵西边江,半 城湖光半城山之誉.三条主要水系——慈湖河,雨山河,采石河流经市区并与长江贯通,构成了马鞍山特有的城市山水自然格局.马鞍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近年来先后发掘六朝墓葬三十余座,其中以东吴朱然墓最着名.市区西部的采石矶属长江三矶之首,是大诗人李白游踪和终老归宿之所. 马鞍山市于1994年首次编制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年开始新一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 2城市绿地系统现状与热岛效应 为使马鞍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增强规划的针对性与目标性,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前,利用QuickBird卫星对马鞍山市区进行遥感探测.? 2.1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通过遥感对绿化信息的提取和 统计,截止2003年7月,得出城市绿化三项基本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71%;绿地率为39.48%, 人均公共绿地为949m/人;公园, 街头公共绿地数目多,绿地面积达3665hm,形成大片的面状绿地.马 鞍山市山体林地面积较大,占建成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文本 (公示稿)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13-9-25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发展定位与战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四章市域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8) 第五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0) 第六章市域产业布局规划 (14) 第七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 第八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九章市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24) 第十章市域世界遗产及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7) 第十一章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协调规划 (30) 第十二章市域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规划 (33) 第十三章延平城区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36) 第十四章延平城区土地综合利用与空间管制 (37) 第十五章延平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39) 第十六章延平城区工业与物流业布局规划 (44) 第十七章延平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 (46) 第十八章延平城区公共设施发展规划 (50) 第十九章延平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54) 第二十章延平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7) 第二十一章延平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59) 第二十二章延平城区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规划 (60) 第二十三章延平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65)

第二十四章延平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68) 第二十五章延平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72) 第二十六章延平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9) 第二十九章延平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82) 第三十章延平城区近中期建设规划 (84) 第三十一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88) 第三十二章附则 (89) 附表1: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91)

马鞍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马鞍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符合国家、省、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它强制性标准,同时执行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R—居住用地;(二)C—公共设施用地; (三)M—工业用地;(四)W—仓储用地; (五)T—对外交通用地(六)S—道路广场用地; (七)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八)G—绿地; (九)D—特殊用地。 第四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居民居住生活聚居地,包括住宅用地(R01)、配套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和公共绿地(R04):(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高层住宅为主、设施

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设施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与其它用地有交叉的用地。 第五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但不包括居住用地中小区级、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容纳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各种贸易公司、商社及其咨询机构、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及其它各类公司的办公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旅馆、招待所、度假村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独立地段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和综合市场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但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但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六条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办公

武夷新区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4 第一节区域现状4 第二节有利条件6 第三节重要意义9 第二章总体要求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基本原则11 第三节战略定位12 第四节发展阶段与目标14 第三章城市发展15 第一节区域统筹15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6 第三节城市发展格局17 第四章基础设施19 第一节交通19 第二节给水23 第三节电力通信23 第四节垃圾污水处理25 第五章产业发展26 第一节旅游业26 第二节机械电子产业28 第三节资源深加工业29

第四节新兴产业29 第五节现代服务业31 第六章启动开发区域33 第一节基本情况33 第二节功能分工及重点34 第三节重点发展片区35 第四节先行建设项目36 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保护39第一节生态建设39 第二节环境保护41 第三节历史文化保护42 第八章防灾减灾44 第一节防洪排涝44 第二节地质和地震灾害防治44 第三节人防和消防45 第九章保障措施47 第一节规划先行47 第二节项目带动48 第三节投融资政策48 第四节用地保障49 第五节实施环保政策50

前言 南平市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闽江上游,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2009年户籍人口306万。南平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南接北联战略通道、连片发展前锋平台。 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建阳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本次规划范围主要涉及武夷山市的崇安、新丰、武夷、吴屯、星村、兴田、五夫和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等5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土地面积1939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33.29万人。武夷新区地处闽北地理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品牌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较大,辐射对接闽东北、赣东南、浙西南等地区。 武夷新区规划统筹武夷山和建阳发展布局,以兴田、将口、童游三大重点开发片区为启动区,按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求,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进行重点规划;武夷山城区(含度假区)、建阳城区的功能布局与启动区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整合、优化、提升。武夷新区最终目标是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附图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夷山

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调整方案 武夷山市上梅乡人民政府 二○一七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调整原则 (2)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 (2) (二)坚守红线、量质并重 (2)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 (2) (四)加强协调、充分衔接 (3) 三、调整主要内容 (3) (一)耕地保有量调整 (3) (二)基本农田任务调整 (4) (三)建设用地规模调整 (4) (四)其他规划指标调整 (5) (五)更新规划基期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 (6) 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 (6)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6) (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6) (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7) 五、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 (8) (一)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8) (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 (9) 六、保障措施 (10) (一)严格执行规划执法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 (10) (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 (10) (三)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10) (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11) 附件 (12)

前言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有关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文〔2016〕328号)等文件要求,根据《南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夷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年)调整方案》、《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主要阐明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调整原则、调整的主要内容,明确本乡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各行业用地安排和土地利用政策,指导本乡依法开展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严格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重点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要求,促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实施保障与保护并举,集约挖潜和统筹协调并重,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保障本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抓住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契机,探索建设武夷山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加快建设机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班级 ——平顶山市的城市设计美学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对探讨城市美学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有重要意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对于城市营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美的城市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焦点,无论是想象的美还是感觉的美,都会让人因陶醉而向往的。城市规划是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来做出发点的,其构思的中心就在于怎样构造意象、经营意向,而往上延伸还要体现审美的意象,也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说城市功能的美是本质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美是必要的。审美的意象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向往。而其城市规划的思想,主要有体现城市的对称美、整体美。对于平顶山和深圳这样的城市,主要是体现城市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周围环境融合的一种思想,它同样有着自己的一种美,是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同时实现了人对美的向往和美的追求。 城市的美由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宗教信仰和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审美的过程中不能用一条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城市,只要城市所具有的特征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就是美的表现。纵观各国、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美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不断追求自己心中美的城市是始终存

在的,这些想法造就了过去很多城市的辉煌和伟大,展现城市的美是城市规划者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1.平顶山总体美 平顶山市的美: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平顶山市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平顶山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三苏坟、风景如画的II 尧山自然保护区、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烟波 浩淼的昭平湖、著名旅游景区 有国家5A级景区---尧山、世 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风 景如画——画眉谷、北国小江 南——二郎山、中原最刺激的 漂流——尧山大峡谷漂流、中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武夷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武夷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简本 征求意见稿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年

武夷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简本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福建省建设生态省相关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着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提高城乡建设和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认识双世遗的品牌价值,以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引领,注重开放协作和全域统筹,将旅游景区概念拓展至全市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城镇化发展的武夷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环境质量,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及城乡均衡布局,实现旅游引导多产融合与城乡共荣。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7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三、规划层次及范围 1.市域 为促进城乡统筹,更好的保护全域生态安全,引导全域旅游和设施布局,本次规划将城市规划区范围扩展至武夷山市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2803平方公里。在市域城乡统筹基础上,重点引导全域景区发展。 2.中心城区 对接武夷新区确定的沿崇阳溪川谷地区,北至城北组团山谷地带,东到宁上高速公路、东部山体脚下,西至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西部山体脚下,南至仙店生态创业产业园区,规划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重点编制中心城区空间发展和用地布局规划。 四、城市性质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五、城市职能 ?国际性旅游度假养生基地。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交流示范基地。 ?海西西北翼旅游集散中心。 ?重要区域交通枢纽。 六、城市发展目标 1.城乡发展总目标 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核心,将武夷山建设成为山水景观独特、文化永续流传、城乡融合发展、全民幸福和谐、旅游品质提升的国际旅游度假城市,打造“生态样板、人文典范、旅游标杆、全域景区”。 2.城乡发展分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