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寄生现象的产生

论寄生现象的产生
论寄生现象的产生

论寄生现象的产生

寄生现象的定义

1、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后者获得营养的情况。

2、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直接接触,从中获得营养赖以生存的现象。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一、常见的寄生现象

1、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个体的生存并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妨碍寄主的生长发育、降低寄主的生活力和生殖力,但一般不会引起寄主迅速死亡。这种寄生方式在动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外寄生和内寄生。如,虱、蚤等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属外寄生;蛔虫、绦虫、血吸虫、疟原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属内寄生。

2、寄生方式在植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例如,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不但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而且还要从寄主体取得光合作用产物,所以菟丝子的寄生方式属全寄生,因而对寄主造成的伤害较为严重。又例如,寄生在构、槐、榆等植物上的桑寄生和寄生在槲、榆、苹果植株上的槲寄生,它们通过变态的根深入寄主的丫杈中,由于桑寄生和槲寄生这些寄生植物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的供应,所以它们的寄生方式属半寄生。

3、性寄生现象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之间,其特点一般表现为雄性个体形体微小,构造简单,除生殖外其他生理机能退化,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需寄居在雌性个体的体内或体表,依靠雌性个体而生活。这种寄生方式对本物种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极为有利。例如,一种海生蠕虫──后螠,雄虫体长仅为雌虫的1/500,失去消化、运动等机能,寄生在雌虫的子宫中。又例如,一种生活在深海的角鱼,雄鱼仅达雌鱼体重的85%,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平时用口吸附在雌鱼的体表,以雌鱼的体液为食。

4、行为寄生现象不是由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对寄生造成伤害,而是在某些本能行为上表现为一种动物占有另一种动物的“劳动”,让其无偿为自己服务。这种寄生方式在鸟类中较为常见,如杜鹃的巢寄生就属于行为寄生。有一种杜鹃鸟本身没有筑巢、孵卵和育雏的本能行为,所以在产卵时就直接把卵产在其他小鸟如大苇莺的巢中。由于其卵和宿主的卵大小、形状、颜色、图案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巢寄主不能识别,就代其孵卵育雏。通常杜鹃鸟较巢寄主的雏鸟体型大,出壳早。它一旦出壳就将巢主的卵或雏鸟推出巢外,独自享受巢主的喂养。在鸟类中除杜鹃外还有一些啄木鸟、某些文鸟、几种野鸭等在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上也进行巢寄生。

5、致死寄生(类寄生)的最大特点是寄生的结果造成寄主的死亡。致死寄生现象在昆虫和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例如,赤眼蜂把卵产在螟蛾的卵中,当赤眼蜂的幼虫孵出时即以螟蛾卵中的营养物质为食,最后导致螟蛾卵功能的丧失,从而抑制螟蛾的繁殖,这就是人们用以进行的“以虫治虫”的方式之一。又如名贵中药冬虫夏草是子囊菌

亚门,麦角菌科的一种真菌寄生在鳞翅目昆虫草蝠蛾幼虫体内形成的产物。这类真菌秋冬侵入幼虫体内,春夏子座从昆虫体内长出,棒状直立,肉质,表现为“草”状。考书目有道百科

P.J.Whitfield,The Biolo y of Parasitism,EdwardArnold Publishers,London,1979.

三、对寄生现象产生的想法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动物关系是捕食,而为何出现了共生及寄生这样的异常呢?通过查阅资料:

1、我发现欧洲蛭纲中的平扁舌蛭是营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个地吞食小无脊椎动物。黄蛭在吞食小动物时和平扁舌蛭一样,但对大动物的攻击和吸血是暂时性的。这让我猜测也许寄生只是捕食现象发展而来,比如说原本平扁舌蛭是捕食者,但对于那些体型比它大好几倍的大型动物,它无法捕食。但又因为生存的需要它需要营养,所以它退而求其次,只吸食动物的部分血液,这就使寄生现象发生了,再加上多年的进化,形成了适应寄生的吻和相应的结构。

2、由寄生物的角度来看,寄主的死亡对寄生物也不利。寄生现象的进化趋势是,交互作用的双方通过相互适应最后建立温和的共处关系,使寄主死亡例数减至最少。所以我推测也许最初寄生物和寄主的关系是不相容的,寄生物偶然进入了寄主的体内,为了使自身生存下来,寄生物利用了寄主的营养物质,占据寄主体内空间,很可能还对寄主的生命构成了威胁,而出现这中情况的寄主总比寄生物大很多倍,寄生物的繁殖能力和数量都比寄主多,死去的寄主虽少,但却造成大量寄生物的死亡。所以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双方都进行了适应,都进行了匹配和退步,使双方可以共同生活下来,而且如果双方的适应够强大,也许会从寄生转换为共生。因此在寄生物中常可见到明显的适应性特化现象。以哺乳动物肠道寄生物为例,它们常具有一层保护性外质,故能免遭肠液侵蚀;感觉器官退化,但具吸器可吸附在肠壁上,有的能进行逆流运动,因而不致被肠道运动排出体外;消化系统退化,但却能进行无氧代谢。。最突出的是,它们的生殖能力高度发达。成熟的雌蛔虫一昼夜可排卵10~20万个,这增加了再次侵染寄主的机会,也增加了雌雄蛔虫在肠道中相遇的机会。绦虫则依靠雌雄同体而保证了受精的实现,而吸虫在幼虫阶段还借无性生殖方式大量繁衍其个体。

3、比如在线虫动物门中,既有自由生活的,也有寄生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同的发展呢?也许在一开始,寄生虫都是自由生活的,部分寄生虫的基因发生变异,无法自身合成所需的有机物,刚好凑巧进入了动物体内,可以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而产生的幼虫排出体外后想要回到最适合生存的地方,然后又凑巧找到合适的中间宿主,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活链,一代一代生存下来。在中间宿主,寄生物为了到达终宿主,也许做了自身的努力。以其中的一种奇异多形棘头虫为例,它的中间寄主是一种小型水生甲壳动物。这种中间寄主畏光,通常栖息水底,但当棘头虫幼体侵入其体内并发育到具有侵染力的囊棘蚴阶段时,中间寄主却变得喜光并游至水面,遇惊扰时沿水面滑行或依附在水面漂浮的杂物上,因而很容易被野鸭等终末寄主吞食。囊棘蚴生活在中间寄主的体腔液中,并未侵犯其神经系统,故推测它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来影响中间寄主的行为。

四、预防寄生虫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彻底煮熟肉类,海产食物。饮用水要彻底烧开。例如弓形虫,人类通过未彻底煮熟的肉类感染。消灭蚊子等传播疾病的昆虫。感染寄生虫后,及时就医。比如昏睡症的治疗,尽早治疗是康复的关键。

竞争和寄生曲线的区别

》》竞争关系曲线中,二者中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胜出者、失败者;就高中生物学而言,寄生关系曲线中,两者之间无必需的数量关系,寄生生活对寄生生物来说是有利的,而对被寄生生物来说则有害,但通常不将寄主杀死,寄主数量(曲线)通常是先增后降接着趋于稳定(水平),寄生物随其后基本相似。 》》竞争在开始一段时间双方数目都会上升,然后经过一段时间(资源,空间等不够时)数目下降,在下降时一方数目上升则一方数目下降,反之亦然,再经过一段时间双方数目会达到平衡,此时数目不会有太大变化。 寄生时,寄生的一方数目一开始很快上升,另一方下降,到达一定时候后,寄生一方数目下降,但另一方数目仍会下降。 》》严格来说,没有寄生的典型曲线,竞争曲线可以分为你死我活型和同步反向增长型两种,前者竞争资源完全一致,后者则仅是部分资源的竞争问题 在许多生物的寄生现象中,寄生虫的存在并不会导致寄主的死亡,这样寄生虫增多,寄主不一定减少。所以,二者数量曲线有点牵强。如果是能量曲线则可以考虑 但寄生虫的存在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宿主的正常的生命活动,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将宿主,但对于种群的数量来说还是有一定限制作用。 但是二者的数量关系之间没有必然的确定的联系 寄生与竞争曲线如何区分?

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 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甲 B.②—甲 C.③—丙 D.④—乙 答案选A。我问的是丙图代表的是寄生还是竞争?如何区分 此曲线? 下面为4组生物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分别对应①~④曲线图: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1.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生微丝蚴,微丝蚴在人外周血中周期性出现,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晚出现在外周血中,微丝蚴在外周血中的昼少夜多现象称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两种丝虫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班氏为晚10点到2点,马来为8点到4点。 2.钩蚴性皮炎:钩虫的幼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引起患者皮肤针刺、烧灼和奇痒感,然后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 3.棘球蚴砂:从囊壁的胚层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统称为棘球蚴砂。 4.幼虫移行症某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在体内可长期移行,破坏组织,产生疾病,根据寄生虫幼虫侵犯的部位和症状,将其分为两型,即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如斯氏狸殖吸虫可引起皮肤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5.机会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而致病,呈现临床表现,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6.世代交替: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殖,两者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7.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接触土壤而感染宿主。绝大多数线虫,特别是肠道寄生线虫都属于此类,如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 8.生物原性蠕虫:生活史复杂,在发育过程中幼虫必须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感染阶段经口、皮肤或昆虫叮咬感染人体。所有的吸虫和棘头虫,大部分绦虫和少数线虫属于此类。 9.生物源性线虫:此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如寄生于人体组织内的丝虫和旋毛形线虫。 10.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人,亦称直接发育型。如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虫等。 11.互利共生Mutu 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如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 12.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如人与寄生虫 13.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14.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幼虫阶段先后寄生在豆螺、召螺和淡水鱼体内,所以豆螺、召螺,淡水鱼为中间宿主。 15.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为转续宿主。 16.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保虫宿主。如感染血吸虫的牛和鼠均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17.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系膜静脉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18.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19.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在整个生活阶段有多个时期,能进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时期。 20.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疟原虫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拮抗同种疟原虫在感染,而同时宿主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21.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有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再攻击的抗体,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抗体的作用,可继续存活,随寄生虫的消灭,此抗体就消失,这种现象叫伴随免疫。 22.旅行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寄生于十二指肠,引起患者脂肪吸收障碍,导致脂肪泻。因在旅行者中发病率高,故称为旅行者腹泻。 23.疟疾再燃Recrudescence:急性疟疾患者停止发作后,如无重复感染而体内残余的少量红细胞内期原虫经抗原变异或宿主的抵抗力对疟疾原虫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残存的红细胞内期原虫大量增殖引起疟疾的发作称为疟疾再燃。 24.疟疾复发Relapse:疟疾初发停止后,红细胞内期原虫已被消灭,而宿主未再被蚊媒传播感染,有原先侵入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经过数月或年余的休眠后复苏,发育施放的裂殖子再进入红细胞繁殖,这时引起疟疾的发作称为复发。 25.疟原虫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cycle: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叫红细胞外期。人四种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均进行裂体增殖,其发育时间因种而异。

PCB布线设计经验谈-寄生电容

PCB布线设计经验谈-寄生电容 技术分类: EDA工具与服务 | 2009-04-10 布线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但是最基本的的还是要做到周密,谨慎。 寄生元件危害最大的情况 印刷电路板布线产生的主要寄生元件包括:寄生电阻、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例如:PCB 的寄生电阻由元件之间的走线形成;电路板上的走线、焊盘和平行走线会产生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的产生途径包括环路电感、互感和过孔。当将电路原理图转化为实际的PCB时,所有这些寄生元件都可能对电路的有效性产生干扰。本文将对最棘手的电路板寄生元件类型 — 寄生电容进行量化,并提供一个可清楚看到寄生电容对电路性能影响的示例。 图1 在PCB上布两条靠近的走线,很容易产生寄生电容。由于这种寄生电容的存在,在一条走线 上的快速电压变化会在另一条走线上产生电流信号。 无损测试-Proceq瑞士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5780785.html, 专业生产及研发混凝土回弹仪,钢筋 扫描仪,锈蚀分析仪,拉拔测试仪等.Ads by Google

图2 用三个8位数字电位器和三个放大器提供65536个差分输出电压,组成一个16位D/A转换器。 如果系统中的VDD为5V,那么此D/A转换器的分辨率或LSB大小为76.3mV。 图3 这是对图2所示电路的第一次布线尝试。此配置在模拟线路上产生不规律的噪声,这是因为在特定数字走线上的数据输入码随着数字电位器的编程需求而改变。 寄生电容的危害 大多数寄生电容都是靠近放置两条平行走线引起的。可以采用图1所示的公式来计算这种电容值。 在混合信号电路中,如果敏感的高阻抗模拟走线与数字走线距离较近,这种电容会产生问题。例如,图2中的电路就很可能存在这种问题。 为讲解图2所示电路的工作原理,采用三个8位数字电位器和三个CMOS运算放大器组成一个16位 D/A转换器。在此图的左侧,在VDD和地之间跨接了两个数字电位器(U3a和U3b),其抽头输出连接到两

电容器的寄生作用与杂散电容

问:我想知道如何为具体的应用选择合适的电容器,但我又不清楚许多不同种类的电容器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为具体的应用选择合适类型的电容器实际上并不困难。一般来说,按应用分类,大多数电容器通常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见图14.1): ·交流耦合,包括旁路(通过交流信号,同时隔直流信号) ·去耦(滤掉交流信号或滤掉叠加在直流信号上的高频信号或滤掉电源、基准电源和信号电路中的低频成分) ·有源或无源RC滤波或选频网络 ·模拟积分器和采样保持电路(捕获和储存电荷) 尽管流行的电容器有十几种,包括聚脂电容器、薄膜电容器、陶瓷电容器、电解电容器,但是对某一具体应用来说,最合适的电容器通常只有一两种,因为其它类型的电容器,要么有的性能明显不完善,要么有的对系统性能有“寄生作用”,所以不采用它们。 问:你谈到的“寄生作用”是怎么回事? 答:与“理想”电容器不同,“实际”电容器用附加的“寄生”元件或“非理想”性能来表征,其表现形式为电阻元件和电感元件,非线性和介电存储性能。“实际”电容器模型如图14.2所示。由于这些寄生元件决定的电容器的特性,通常在电容器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中都有详细说明。在每项应用中了解这些寄生作用,将有助于你选择合适类型的电容器。 图14.2 “实际”电容器模型 问:那么表征非理想电容器性能的最重要的参数有哪些? 答:最重要的参数有四种:电容器泄漏电阻RL(等效并联电阻EPR)、等效串联电阻(ESR)、等效串联电感(ESL)和介电存储(吸收)。

电容器泄漏电阻,RP:在交流耦合应用、存储应用(例如模拟积分器和采样保持器)以及当电容器用于高阻抗电路时,RP是一项重要参数,电容器的泄漏模型如图1 4.3所示。 图14.3 电容器的泄漏模型 理想电容器中的电荷应该只随外部电流变化。然而实际电容器中的RP使电荷以R C时间常数决定的速率缓慢泄漏。 电解电容器(钽电容器和铝电容器)的容量很大,由于其隔离电阻低,所以漏电流非常大 (典型值5~ 20nA/μF),因此它不适合用于存储和耦合。 最适合用于交流耦合及电荷存储的电容器是聚四氟乙烯电容器和其它聚脂型(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电容器。 等效串联电阻(ESR),R ESR :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是由电容器的引脚电阻与电容器两个极板的等效电阻相串联构成的。当有大的交流电流通过电容器,R ESR 使电容器消耗能量(从而产生损耗)。这对射频电路和载有高波纹电流的电源去耦电容器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对精密高阻抗、小信号模拟电路不会有很大的影响。R ESR 最低的电容器是云母电容器和薄膜电容器。 等效串联电感(ESL),L ESL :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感是由电容器的引脚电感与电容器两个极板的等效电感串联构成的。像R ESR 一样,L ESL 在射频或高频工作环境下也会出现严重问题,虽然精密电路本身在直流或低频条件下正常工作。其原因是用子精密模拟电路中的晶体管在过渡频率(transition freque ncie s)扩展到几百兆赫或几吉赫的情况下,仍具有增益,可以放大电感值很低的谐振信号。这就是在高频情况下对这种电路的电源端要进行适当去耦的主要原因。 电解电容器、纸介电容器和塑料薄膜电容器不适合用于高频去耦。这些电容器基本上是由多层塑料或纸介质把两张金属箔隔开然后卷成一个卷筒制成的。这种结构的电容具有相当大的自感,而且当频率只要超过几兆赫时主要起电感的作用。对于高频去耦更合适的选择应该是单片陶瓷电容器,因为它们具有很低的等效串联电感。单片陶瓷电容器是由多层夹层金属薄膜和陶瓷薄膜构成的,而且这些多层薄膜是按照母线平行方式排布的,而不是按照串行方式卷绕的。 单片陶瓷电容的不足之处是具有颤噪声(即对振动敏感),所以有些单片陶瓷电容器可能会出现自共振,具有很高的Q值,因为串联电阻值及与其在一起的电感值都很低。另外,圆片陶瓷电容器,虽然价格不太贵,但有时电感很大。 问:在电容器选择表中,我看到“损耗因数”这个术语。请问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好。因为电容器的泄漏电阻、等效串联电阻和等效串联电感,这三项指标几乎总是很难分开,所以许多电容器制造厂家将它们合并成一项指标,称作损耗因数(disspat ion factor),或DF,主要用来描述电容器的无效程度。损耗因数定义为电容器每周期损耗能量与储存能量之比。实际上,损耗因数等于介质的功率因数或相角的余弦值。如果电容器在关心频带范围的高频损耗可以简化成串联电阻模型,那么等效串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

总论 1.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 3.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 4.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 5.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 居住场所给受益者的关系。 6.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 7.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 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10.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 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11. 免疫逃避:虫体表面结合宿主抗原,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 12. 感染期(感染阶段):寄生虫的某个生活史阶段能够侵入宿主体内并可继续发育或繁殖 13. 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传染源。 14.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但对同种的再感染 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15. 慢性感染:寄生虫少量多次感染人体或者急性感染治疗不彻底,常转为慢性感染。 16. 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 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7. 幼虫移行症: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 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宿主组织损伤。 18. 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

PCB过孔的寄生电容和电感

PCB过孔的寄生电容和电感的计算和使用 一、PCB过孔的寄生电容和电感的计算 PCB过孔本身存在着寄生电容,假如PCB过孔在铺地层上的阻焊区直径为D2,PCB 过孔焊盘的直径为D1,PCB板的厚度为T,基板材介电常数为ε,则PCB过孔的寄生电容数值近似于: C=1.41εTD1/(D2-D1) PCB过孔的寄生电容会给电路造成的主要影响是延长了信号的上升时间,降低了电路的速度尤其在高频电路中影响更为严重。举例,对于一块厚度为50Mil的PCB,如果使用的PCB过孔焊盘直径为20Mil(钻孔直径为10Mils),阻焊区直径为40Mil,则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公式近似算出PCB过孔的寄生电容大致是:C=1.41x4.4x0.050x0.020/(0.040-0.020)=0.31pF 这部分电容引起的上升时间变化量大致为: T10-90=2.2C(Z0/2)=2.2x0.31x(50/2)=17.05ps 从这些数值可以看出,尽管单个PCB过孔的寄生电容引起的上升延变缓的效用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走线中多次使用PCB过孔进行层间的切换,就会用到多个PCB过孔,设计时就要慎重考虑。实际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大PCB过孔和铺铜区的距离(Anti-pad)或者减小焊盘的直径来减小寄生电容。 PCB过孔存在寄生电容的同时也存在着寄生电感,在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中,PCB 过孔的寄生电感带来的危害往往大于寄生电容的影响。它的寄生串联电感会削弱旁路电容的贡献,减弱整个电源系统的滤波效用。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简单地计算一个PCB过孔近似的寄生电感: L=5.08h[ln(4h/d)+1] 其中L指PCB过孔的电感,h是PCB过孔的长度,d是中心钻孔的直径。从式中可以看出,PCB过孔的直径对电感的影响较小,而对电感影响最大的是PCB过孔的长度。仍然采用上面的例子,可以计算出PCB过孔的电感为: L=5.08x0.050[ln(4x0.050/0.010)+1]=1.015nH 如果信号的上升时间是1ns,那么其等效阻抗大小为:XL=πL/T10-90=3.19Ω。这样的阻抗在有高频电流的通过已经不能够被忽略,特别要注意,旁路电容在连接电源层和地层的时候需要通过两个PCB过孔,这样PCB过孔的寄生电感就会成倍增加。 二、如何使用PCB过孔--PCB过孔的寄生电容和电感的使用 通过上面对PCB过孔寄生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速PCB设计中,看似简单的PCB过孔往往也会给电路的设计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为了减小PCB过孔的寄生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设计中可以尽量做到:

寄生电容特点详解

寄生电容特点详解 所谓寄生电容指的是本来没有在那个地方设计电容,但由于布线构之间总是有互容,互容就好像是寄生在布线之间的电容一样,所以叫寄生电容。 寄生电容一般是指电感,电阻,芯片引脚等在高频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电容特性。实际上,一个电阻等效于一个电容,一个电感,和一个电阻的串连,在低频情况下表现不是很明显,而在高频情况下,等效值会增大,不能忽略,在计算中我们要考虑进去。ESL就是等效电感,ESR就是等效电阻。不管是电阻,电容,电感,还是二极管,三极管,MOS管,还有IC,在高频的情况下我们都要考虑到它们的等效电容值,电感值。 实际中并不是所有的寄生电容都是有害的,例如动态读写存贮器(DRAM),以其速度快、集成度高、功耗小、价格低在微型计算机中得到极其广泛地使用。但动态存储器同静态存储器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它是靠内部寄生电容充放电来记忆信息,电容充有电荷为逻辑1,不充电为逻辑0。 实际上,由于频率的不断提高,致使引线寄生电感、寄生电容的影响愈加严重,对器件造成更大的电应力(表现为过电压、过电流毛刺)。电源纹波和瞬态规格会决定所需电容的大小,同时也会限制电容的寄生组成设置。图1显示一个电容的基本寄生组成,其由等效串联电阻(ESR)和等效串联电感(ESL)组成,并且以曲线图呈现出三种电容(陶瓷电容器、铝质电解电容器和铝聚合物电容)的阻抗与频率之间的关系。表1显示了用于生成这些曲线的各个值。这些值为低压(1V~2.5V)、中等强度电流(5A)同步降压电源的典型值。

表1:三种电容比较情况,各有优点。 低频下,所有三种电容均未表现出寄生分量,因为阻抗明显只与电容相关。但是,铝电解电容器阻抗停止减小,并在相对低频时开始表现出电阻特性。这种电阻特性不断增加,直到达到某个相对高频为止(电容出现电感)。铝聚合物电容为与理想状况不符的另一种电容。有趣的是,它拥有低ESR,并且ESL很明显。陶瓷电容也有低ESR,但由于其外壳尺寸更小,它的ESL 小于铝聚合物和铝电解电容。 图1:寄生对陶瓷、铝和铝聚合物电容阻抗的改变不同 图2显示运作在500kHz下的连续同步调节器模拟的电源输出电容波形。它使用图1所示三种电容的主要阻抗:陶瓷电容;铝ESR;铝聚合物ESL.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思考题.doc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幼虫移行症、机会致病寄生虫。 再燃、复发、休眠子、速发型子鞄子、迟发型子鞄子。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有些寄生虫可以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给人,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寄生虫病就是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各章问答题 第一篇总论 1、为什么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常有明显的地方性? 有关因索:气候条件;屮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人群生活习惯;生产方式。 2、简述寄生虫病防治的几项关键措施。 消灭传染源:普杏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杳治或处理储蓄宿主。 切断传播途径:管粪,管水,搞好环境T生及个人卫生,控制或消灭媒介节肢动物和屮间宿主。保护易感者:集体和个人防护,药物防护,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改进生产方法和条件等。 第二篇原虫 1、根据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阐明对人体的危害性。 四核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 大滋养体 无症状带虫者

有症状感染者:⑴肠阿米巴病⑵肠外阿米巴①阿米巴性肝脓肿②阿米巴性脑脓肿③阿米巴性肺脓肿2、简述肠阿米巴病的实验诊断。 %1粪检活动的滋养体 %1人T培养 %1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直接检查粘膜溃疡并作活检. %1免疫诊断 3、根据疟原虫的生活史,阐明疟疾再燃与复发的原因。 生活史过程 发作,初次红内期疟原虫所致;再燃,残存于细胞内的疟原虫所致;复发,由迟发型子抱了休眠子所致。 4、为什么疟疾会引起贫血? %1红内期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1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功能亢进。 %1骨髓工成红细胞的功能障碍。 %1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使红细胞膜发生显著改变而有白身疫原性,可引起细胞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 %1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示,使隐蔽的红细胞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11身抗体(IgM),导致红细胞破坏。 5、疟疾治疗应注意哪些原则? %1杀死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及休眠了以防复发 %1杀灭红内期裂体增殖各期控制症状. %1杀灭配了体,以防疟疾传播 6、为什么疟疾治疗要注意杀死配子体?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经几个周期后便产生有性体一雌雄配了体,按蚊吸血时,雌雄配子体被吸入蚊胃进行配了生殖和砲子生殖,产生子砲子再传染给人。因此配子体是疟疾传播的根源。若治疗时只注意杀死无性期,则只控制了症状,而无控制传染根源,仍有可能引起传播流行。

过孔的寄生电容和电感--B

過孔的寄生電容和電感 admin @ 2014-03-26 , reply:0 Tags: 一、過孔的寄生電容和電感 過孔本身存在著寄生的雜散電容,如果已知過孔在鋪地層上的阻焊區直徑為D2,過孔焊盤的直徑為 D1,PCB板的厚度為T,板基材介電常數為ε則過孔的寄生電容大小近似於: C=1.41ε 過孔的寄生電容會給電路造成的主要影響是延長了信號的上升時間,降低了電路的速度。舉例來說,對於一塊厚度為50Mil的PCB板,如果使用的過孔焊盤直徑為20Mil(鑽孔直徑為10Mils),阻焊區直徑為40Mil,則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公式近似算出過孔的寄生電容大致是: C=1.41x4.4x0.050x0.020/(0.040-0.020)=0.31pF 這部分電容引起的上升時間變化量大致為: T10-90=2.2C(Z0/2)=2.2x0.31x(50/2)=17.05ps 從這些數值可以看出,儘管單個過孔的寄生電容引起的上升延變緩的效用不是很明顯,但是如果走線中多次使用過孔進行層間的切換,就會用到多個過孔,設計時就要慎重考慮。實際設計中可以通過增大過孔和鋪銅區的距離(Anti-pad)或者減小焊盤的直徑來減小寄生電容。 過孔存在寄生電容的同時也存在著寄生電感,在高速數字電路的設計中,過孔的寄生電感帶來的危 用。我們可以用下面的經驗公式來簡單地計算一個過孔近似的寄生電感: L=5.08h[ln(4h/d)+1] 其中L指過孔的電感,h是過孔的長度,d是中心鑽孔的直徑。從式中可以看出,過孔的直徑對電感 L=5.08x0.050[ln(4x0.050/0.010)+1]=1.015nH 如果信號的上升時間是1ns,那麼其等效阻抗大小為:XL=πL/T10-90=3.19Ω 電流的通過已經不能夠被忽略,特別要注意,旁路電容在連接電源層和地層的時候需要通過兩個過孔,這樣過孔的寄生電感就會成倍增加。 二、如何使用過孔 通過上面對過孔寄生特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速PCB設計中,看似簡單的過孔往往也會給電路的設計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為了減小過孔的寄生效應帶來的不利影響,在設計中可以盡量做到:1.從成本和信號質量兩方面考慮,選擇合理尺寸的過孔大小。必要時可以考慮使用不同尺寸的過孔,比如對於電源或地線的過孔,可以考慮使用較大尺寸,以減小阻抗,而對於信號走線,則可以使用較小的過孔。當然隨著過孔尺寸減小,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 2.上面討論的兩個公式可以得出,使用較薄的PCB板有利於減小過孔的兩種寄生參數。 3.PCB板上的信號走線盡量不換層,也就是說盡量不要使用不必要的過孔。 4.電源和地的管腳要就近打過孔,過孔和管腳之間的引線越短越好。可以考慮並聯打多個過孔,以減少等效電感。 5.在信號換層的過孔附近放置一些接地的過孔,以便為信號提供最近的迴路。甚至可以在PCB板上放置一些多餘的接地過孔。 6.對於密度較高的高速PCB板,可以考慮使用微型過孔。

人体寄生学虫概述

人体寄生学虫概述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 (一)寄生现象 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物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6.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9.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0.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1.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12.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3.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4.不完全变态:卵——幼虫——成虫。 15.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6.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17.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18.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互利共生Mutu 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如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 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幼虫阶段先后寄生在豆螺、召螺和淡水鱼体内,所以豆螺、召螺,淡水鱼为中间宿主。 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系膜静脉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为转续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保虫宿主。如感染血吸虫的牛和鼠均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在整个生活阶段有多个时期,能进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时期。

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疟原虫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拮抗同种疟原虫在感染,而同时宿主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宿主感染疟原虫后,通过尝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抑制疟原虫的发育增殖,但疟原虫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拮抗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疟原虫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有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再攻击的抗体,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抗体的作用,可继续存活,随寄生虫的消灭,此抗体就消失,这种现象叫伴随免疫。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有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包括人体)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 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种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和器官内寄生。 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群体内寄生时,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可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致死。

寄生虫填空

填空题 1.兽医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于各种动物的(病原学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 2.根据动物分类寄生虫学可分为(蠕虫学)、(昆虫学)、(蜱螨学)和(原生动物学)。 3.根据寄生对象的生物界地位寄生虫学可分为(人体寄生虫学)、(家畜寄生虫学)、(鱼类寄生虫学)和(植物寄生虫学)。 4.在西方,1893年Smith and Kilborne关于(蜱传播牛双芽巴贝斯虫)的发现,被誉为近代寄生虫学中的重大成就。 5.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称为(共生);共生双方互相依赖,彼此受益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共生双方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关系,称为(共栖)。共生双方中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关系,称为(寄生生活);在寄生生活关系中,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6.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生物)。 7.单宿主寄生虫多为(土源性寄生虫),多宿主寄生虫多为(生物源性寄生虫)。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居的动物称为(宿主)。 8.被寄生虫的成虫期或其有性繁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被寄生虫的幼虫期或营无性繁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寄生于某种动物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并非它们生理上所需要的动物,并在其体内不发育也不繁殖,但保持着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这种宿主称为(贮藏宿主)。从流行角度看通常把不常寄生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宿主被某种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阶段,体内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这种宿主称为(带虫宿主)。它在临床上不表现症状,对同种寄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宿主的这种状况称为(寄生现象)。 9.寄生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命名规则是(双名制命名)。用(双名制)给寄生虫规定的名称叫做寄生虫的(科)学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名。通常按病原体(属)名来给寄生虫病命名。即将(属)名的最后一个音节,从母音字母开始去掉,然后加上(OSIS)字母。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叫做(寄生虫生活史)。 10.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宜的宿主)、(发育到感染阶段)、(与宿主接触机会)、(适宜的感染途径)、(有一定的移行路径)和(战胜宿主抵抗力)。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包括(掠夺宿主营养)、(机械性损伤)、(继发感染)和(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 11.寄生虫侵入动物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寄生虫感染)。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称为(寄生虫病);当寄生虫的感染强度不大时,动物机体并不呈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样的宿主称为(带虫者)。(慢性感染)是寄生虫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多次低水平感染)或(急性感染后),未能清除所有病原体,常常会转入慢性持续性感染。动物感染寄生虫之后,既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也不易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状态称为(隐形感染)。 12.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动物)。感染来源包括(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补充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和(贮藏宿主)。寄生虫的主要感染途径包括(经口感染)、(皮肤感染)、(自身感染)、(胎盘感染)、(接触感染)和(节肢动物传播感染)。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的生物学因素包括(潜伏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寿命)、(中间宿主情况)、(贮藏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易感动物)、(感染来源和途径)、和(寄生虫以何种形式排除体外,外界生存和发育条件,在外界感染阶段所需时间,在外界保持感染力的期限)。 13.常用的粪便虫卵检查方法有(饱和盐酸漂浮法)和(反复水洗沉淀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浮集法适用于检查(线虫卵)、(绦虫卵)和(球虫卵)等。反复水洗沉淀法适用于检查(吸

人体寄生虫复习题2015(1)解读

2015年《人体寄生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蠕形住肠线虫卵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无色透明 B.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 C.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胚胎已发育至蝌蚪期 D.感染期卵内含一条盘曲的幼虫 E.卵壳外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膜 2.卫氏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 A.纹沼螺 B.赤豆螺 C.扁卷螺 D.川卷螺 E.钉螺 3.痰液中可查到哪种吸虫卵? A.斯氏狸殖吸虫卵 B.日本血吸虫卵 C.卫氏并殖吸虫卵 D.华支睾吸虫卵 E.以上均否 4.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是 A.曼氏血吸虫 B.日本血吸虫 C.埃及血吸虫 D.间插血吸虫 E.湄公血吸虫 5.没有卵盖的吸虫卵是 A.华支睾吸虫卵 B.血吸虫卵 C.斯氏狸殖吸虫卵 D.布氏姜片吸虫卵 E.卫氏并殖吸虫卵 6.与其他吸虫相比,日本血吸虫成虫独有的形态特点之一是 A.有口、腹吸盘 B.雌雄异体 C.雌雄同体 D.睾丸分支状 E.背腹扁平 7.有侧棘的吸虫卵是 A.华支睾吸虫卵 B.斯氏狸殖吸虫卵 C.布氏姜片吸虫卵 D.日本血吸虫卵 E.以上均否 8.日本血吸虫主要致病阶段是 A.成虫 B.毛蚴 C.尾蚴 D.虫卵 E.童虫 9.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和感染方式是 A.毛蚴经皮肤感染 B.童虫经皮肤感染 C.童虫经口感染 D.尾蚴经皮肤感染 E.毛蚴经口感染 10.链状带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A.成虫 B.虫卵 C.囊尾蚴 D.似囊尾蚴 E.六钩蚴 11.肥胖带绦虫的终宿主为 A.牛 B.骆驼 C.羊 D.人 E.猪 12.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 A.成虫 B.虫卵 C.六钩蚴 D.棘球蚴 E.囊尾蚴 13.带绦虫驱虫治疗后,为观察疗效,应检查哪项指标 A.虫卵 B.链体 C.头节 D.成节 E.孕节

消除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干扰的几种方法.

消除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干扰的几种方法 摘要: 电容传感器结构简单,分辨率高,但寄生电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特性,文章分析了寄生电容存在的原因,采用驱动电缆技术、运算放大器驱动技术、整体屏蔽技术、集成组合技术可有效减小寄生电容,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关键词: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干扰;驱动电缆技术;整体屏蔽技术 1 前言 ---电容式传感器具有温度稳定性好,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动态响应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液位、压力等测量中[1],但由于电容式传感器的初始电容量很小,而连接传感器与电子线路的引线电缆电容、电子线路的杂散电容以及传感器内极板与周围导体构成的电容等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却较大,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这些电容是随机变化的,使得仪器工作很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甚至使传感器无法工作,必须设法消除寄生电容对传感器的影响。 2 消除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的方法 2.1 增加初始电容值 ---采用增加初始电容值的方法可以使寄生电容相对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减小。可采用减小极片或极筒间的间距,如平板式间距可减小为0.2mm,圆筒式间距可 减小为0.15mm,增加工作面积或工作长度来增加原始电容值,但此种方法要受到加工和装配工艺、精度、示值范围、击穿电压等限制,一般电容变化值在10- 3~103pF之间。 2.2 集成法[2] ---将传感器与电子线路的前置级装在一个壳体内,省去传感器至前置级的电缆,这样,寄生电容大为减小而且固定不变,使仪器工作稳定。但这种做法因电子元器件的存在而不能在高温或环境恶劣的地方使用。也可利用集成工艺,把传感器和调理电路集成于同一芯片,构成集成电容传感器。 2.3 采用“驱动电缆”技术 ---在压电传感器和放大器之间采用双层屏蔽电缆,并接入增益为1的驱动放大器,这种接法使得内屏蔽与芯线等电位,消除了芯线对内屏蔽的容性漏电,克服了寄生电容的影响,而内外层之间的电容变成了驱动放大器的负载,因此,驱动放大器是一个输入阻抗很高,具有容性负载,放大倍数为1的同相放大器。该方法的难点在于要在很宽的频带上实现放大倍数等于1,且输入输出的相移为零。为此,可采用运算放大器法取代上述方法。 2.4 运算放大器驱动法 ---采用驱动电缆法消除寄生电容,要在很宽的频带上严格实现放大倍数等于1,且输入输出的相移为零,这是设计的难点。而采用运算放大器驱动法可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 ---图2中,(-Aa)为驱动电缆放大器,其输入是(-A)放大器的输出,(-Aa)放大器的输入电容为(-A)放大器的负载,因此无附加电容和CX并联,传感器电容

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干扰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干扰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分析了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存在的主要原因,以及消除寄生电容干扰的几种方法:主要采用驱动电缆技术、运算放大器驱动技术、整体屏蔽技术、集成组合技术来减小寄生电容,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电容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温度稳定性好,适应性强,动态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在检测技术中不仅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测量,还可用于液位、压力、成份含量等热工方面的测量中。但由于电容式传感器的初始电容量很小,一般在皮法级,而连接传感器与电子线路的引电缆电容、电子线路的杂散电容以及传感器内极板与周围导体构成的电容等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却较大,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这些电容是随机变化的,使得仪器工作很不稳定,从而影响测量精度,甚至使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必须设法消除寄生电容对电容传感器的影响。以下对消除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 增加初始电容值法 采用增加初始电容值的方法可以使寄生电容相对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减小。由公式C0=ε0·εr·A/d0可知,采用减小极片或极筒间的间距d0,如平板式间距可减小为0.2毫米,圆筒式间距可减小为0.15毫米;或在两电极之间覆盖一层玻璃介质,用以提高相对介电常数,通过实验发现传感器的初始电容量C0不仅显著提高了,同时也防止了过载时两电极之间的短路;另外,增加工作面积A或工作长度也可增加初始电容值C0。不过,这种方法要受到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精度、示值范围、击穿电压等的限制,一般电容的变化值在10-3~103pF 之间。 采用“驱动电缆”技术,减小寄生电容 如图1所示:在压电传感器和放大器A之间采用双层屏蔽电缆,并接入增益为1的驱动放大器,这种接法可使得内屏蔽与芯线等电位,进而消除了芯线对内屏蔽的容性漏电,克服了寄生电容的影响,而内外层之间的电容Cx变成了驱动放大器的负载,电容传感器由于受几何尺寸的限制,其容量都是很小的,一般仅几个pF到几十pF。因C太小,故容抗XC=1/ωc 很大,为高阻抗元件;所以,驱动放大器可以看成是一个输入阻抗很高,且具有容性负载,放大倍数为1的同相放大器。 电容传感器 图1 运算放大器驱动法 采用“驱动电缆”法消除寄生电容,就是要在很宽的频带上严格去实现驱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等于1,并且输入输出的相移为零,这是设计的难点。而采用运算放大器驱动法就可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难题。如图2所示:(-Aa)为驱动电缆放大器,其输入是(-A)放大器的输出,(-Aa)放大器的输入电容为(-A)放大器的负载,因此无附加电容和Cx并联,传感器电容Cx两端电压为 Ucx= Uo1- Uo2= Uo1- ( - A·Uo1) = (1+ A)·Uo1 放大器(-Aa)的输出电压为 Uo 3= - Aa·Uo2= A·Aa·Uo1 实现电缆芯线和内层屏蔽电位相等,应使UCX=Uo3,于是可以得到:(1+A)*Uo1=A*Aa*Uo1, 即Aa= 1+1/A

人体寄生虫学考试题库

人体寄生虫学 (JP_JISHENGCHONGXUE) 总论、线虫概论、蛔虫、蛲虫* 一、名词解释 1 世代交替 2 保虫宿主 3 感染阶段 4 带虫免疫 5 幼虫移行症 6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7 土源性线虫 8 生物源性线虫 二、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哪种寄生虫病不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A 疟疾 B 利什曼病 C 蛔虫病 D 钩虫病 E 日本血吸虫病 2 下列哪种生物是营互利共生(共栖)生活 A 疥螨 B 弓形虫 C 人虱 D 结肠内阿米巴 E 自由生活阿米巴(棘阿米巴) 3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最主要适应性的表现是: A 对气候的适应 B 对宿主体内环境的适应 C 体表结构功能的改变 D 生殖能力增强 E 对中间宿主适应性的加强

4 机会致病寄生虫是指: A 偶然致病的体外寄生虫 B 偶然机会引起疾病的寄生虫 C 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D 暂时性寄生人体的寄生虫 E 偶然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5 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是: A 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B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 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D 温度、湿度、地质 E 寄生虫的种类、数量、致病性 6 线虫幼虫在发育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A 都经自由生活阶段 B 都有蜕皮过程 C 幼虫只在宿主体内蜕皮 D 幼虫均需经宿主肺部移行 E 虫卵孵出的幼虫就有感染性 7 下列哪种寄生虫的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A Trichinella spiralis B Ascaris lumbricoides C Wuchereria bancrofti D Brugia malayi E Taenia solium 8 全国各地凡是个人与环境卫生差而气候适宜的地方都可能流行的线虫病是: A onchocerciasis B trichuriasis C trichinelliasis D ascariasis E hookworm disease 9 蛔虫性哮喘的免疫学反应是: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