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理化检验学重点

卫生理化检验学重点
卫生理化检验学重点

第一章概述

1.质量控制(QC):为保持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2.分析工作质量控制的目的:把检验结果的误差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使分析数据合理、可靠,在给定的置信度内达到所要求的质量。

3.质控图的使用:质量控制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以实验结果为纵坐标,实验次序(抽样次数)为横坐标,均值为中心线。以均值的标准差定出警告限(CL)和控制限(WL)。结果如果落在警告限or控制限内,说明分析工作在控制之中,否则就是失控。频繁的越出警告限说明分析系统的随机误差变大。

①【组成内容】

中心线以平均值代表上、下控制限按值绘制

上、下警告限按值绘制上、下辅助线按值绘制

②判断原则:①若此点在上、下警告限之间区域内,则测定结果处于控制状态,常规样品分析结果有效。

②若此点超过上述区域,但仍在上、下控制限之间的区域内,表示分析质量开始变劣,可能存在“失控”倾向,应进行初步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此时常规样品的结果仍然有效。

③若此点落在上、下控制限以外,则表示测定过程“失控”,应立即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此批样品的分析结果无效,必须待方法校正后重新测定。

④若遇到7点连续上升或下降时,表明测定有失去控制的倾向,应立即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第二章:样品分析前的常用处理方法

1.湿消化法(消化法)

①原理:在适量的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如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等,结合加热使样品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而使被测物质呈离子状态留存于溶液中的处理方法。有时还要加一些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或催化剂(硫酸铜、二氧化锰等)来加速样品的氧化分解。

②步骤——硝酸硫酸法:硝酸浸泡→加入硫酸,开始消化→补加氧化剂,防止炭化→终止消化→脱硝

③硝酸硫酸法---【注意事项】补加硝酸时:冷却后;补加硝酸+高氯酸时:加酸

顺序:硝酸-硫酸-高氯酸;注意消化不能烧干;不得单独补加高氯酸;注意脱硝。

2.干灰化法(灰化法或灼烧法)

①原理:利用高温烧灼使样品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而被测成份(盐类或者氧化物)留于灰分中。

②步骤:炭化(脱水)→灰化(灰化完全的标志:无黑色碳粒的灰白色粉末状)→溶解(溶解溶剂为盐酸,溶解后过滤定容待测定)

第二篇:食品理化检验

第一章:绪论

1.食品样品的采集原则:①采集的样品需均匀,对总体有充分的代表性,就是说样品要能充分反映总体的组成、质量和卫生情况②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食品的理化指标,防止待测成分的逸散或污染。

2.食品样品的采集方法:随机采样和代表性取样。具体为三层五点法和对角四分法。

3.食品样品保存的原则:防止污染、防止腐败变质、稳定水分、固定待测成分。

4.食品样品保存的方法:做到净、密、冷、快。

第二章:营养成分的测定:

1.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直接干燥法、减压干燥法、蒸馏法

①直接干燥法:样品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时间内加热干燥,减失的重量即为该食品的水分含量。

②减压干燥法:样品在减压与低于95℃的温度下干燥,减失的重量即为该食品的水分含量

③蒸馏法:于样品中加入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试剂,使样品中的水分与有机溶剂在低于其沸点下共同蒸出,收集馏出液于标有刻度的接收管中,根据水分的体积计算含量。

2.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①原理:样品与硫酸、硫酸钾、硫酸铜混合加热使蛋白质脱氨并生成硫酸铵,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盐酸标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3.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①测定方法:重量法。粗脂肪—索氏提取法;总脂肪—酸水解法or碱水解法

②粗脂肪原理:利用食品中的游离脂肪能溶于有机溶剂而被有机溶剂萃取的性质,将食品样品加有机溶剂浸泡,并在索氏提取器中反复提取,挥干溶剂后称重,用样品减少的质量or提取物的质量来表示脂肪的量。

③总脂肪原理:如果再用有机溶剂萃取之前加酸或碱进行处理,使食品中的结合脂肪水解成游离脂肪,再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挥干后称重所的脂肪为总脂肪。

4.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①还原糖(所有单糖及部分双糖)的测定方法:直接滴定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直接滴定法(斐林试剂滴定法)——原理:将一定量的菲林试剂等量混合后生成的酒石酸钾钠铜溶液具有氧化性,可被还原糖滴定并还原,根据滴定消耗的体积数计算得到还原糖的量。

√高锰酸钾滴定法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 Cu2O↓;Cu2O+Fe2(SO4)3+H2SO4→2CuSO4+2FeSO4+H2O;10FeSO4+2KMnO4+8H2SO4→ 5Fe2(SO4)3+K2SO4 + 2MnSO4+8H2O

根据高锰酸钾的消耗量可计算氧化亚铜的量。根据氧化亚铜的量查氧化亚铜相当的糖量表,求的还原糖的含量。

②非还原糖的测定:(蔗糖的测定)

√原理:样品除去蛋白质后,蔗糖经酸水解后转化为还原糖,以斐林试剂滴定法或高锰酸钾法测定。测定样品中还原糖含量,再乘以校正系数0.95,即为蔗糖含量。(C12H22O11+H2O → C6H12O6+ C6H12O6;蔗糖含量=还原糖含量×0.95。)

5.食品中维生素的测定

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的三氯化锑比色法:在饱和氯仿溶液中,VA与三氯化锑生成蓝色可溶性络合物,并在62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其兰色深浅与维生素A浓度成正比。

②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的荧光分析法

6.食品中无机盐的测定

①总灰分的测定原理:将样品中的水分去掉后在尽可能低的温度下将样品小心地加热炭化和灼烧,除尽有机质,称取残留的无机物,即可求出总灰分的含量。第三章:食品添加剂

1.食品添加剂:指为了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以及满足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某些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2.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物中微生物繁殖的物质。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

第四章:食品有害物质的测定

1.农药的处理步骤(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①农药的提取:漂洗法、浸渍法、捣碎法和索氏提取法;②提取液的净化:柱色谱法、液-液分配法、磺化法、皂化法、丙酮凝固法、薄层预展法;③待测成分的浓缩:直接水浴浓缩法和减压蒸馏浓缩法。④测定:薄层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

2.黄曲霉毒素AFT的分类:B族(发蓝色荧光的AFT)和G族(发绿色荧光的AFT)第五章:食用植物油的卫检

1.酸价的测定:是衡量油脂酸败程度的指标,指中和1g油脂所消耗KOH的毫克数。①原理: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与KOH发生中和反应,从KOH标准溶液消耗量可计算出游离脂肪酸的量。RCOOH+KOH→RCOOK+H2O

②步骤:称取3~5g油样→加中性乙醇-乙醚混合液溶解→用KOH滴定(酚酞作指示剂)→微红色且30s不退色为终点。根据消耗碱的量计算油样的酸价

2.过氧化值的测定: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

①原理:在冰乙酸的存在下,油脂氧化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反应时析出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计算过氧化值。

3.羰基价的测定:高低可反映油脂酸败的程度

4.游离棉酚的测定

如何衡量酱油优劣的指标: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多少关系到其鲜味程度,是衡量酱油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酱油中氨基酸态氮≥0.4%②酱油的总酸(乳酸)≤2.5g/100ml。

第七章: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检测

1.化学性毒物的分类:①水溶性毒物(毒物能溶于水,其中的一些具有腐蚀性,如亚硝酸盐、强酸、强碱等)。②挥发性毒物(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常见的有氰化物、甲醇、乙醇、苯酚等。)③不挥发性有机毒物(多为分子量较大、结构较复杂的药物。不随水蒸气蒸馏出来,但能在酸性或碱性水溶液中被有机溶剂萃取。)④不挥发性金属毒物(主要是一些金属和类金属化合物)⑤农药和杀鼠药⑥动植物的毒性成分

第三篇:水质理化检验

1.自净容量:水体能承受污染物的限度,称为自净容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发生水体污染。

2.自净能力:进入水环境的各种污染物,在承受水体的物理作用、化学和物理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等的综合作用下,污染物逐渐分解破坏,使水体又恢复到未受污染的程度,水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为自净能力。

3.水样采集的要求:水样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4.水样保存的要求:①减缓水样的生化作用②减缓化合物的水解和氧化还原作用

③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方法:选择适宜的采样瓶;控制水样PH;加入化学试剂抑制氧化还原和生化反应;冷藏或冷冻以降低细菌活性和化学反应速度。

5.酚:根据酚类物质能否与水蒸气一起蒸出,分为挥发酚(沸点在230以下属一元酚)和不挥发酚。测定方法有溴化滴定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

三氧(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1.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以氧的单位mg/L表示。是反应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是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关键要素。

2.化学耗氧量(COD):水中还原性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被强氧化剂氧化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换算成相当于氧的量。以氧的单位mg/L表示。是间接评价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状况的综合指标。

3.生化需氧量(BOD):是指水中的有机物在有氧存在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4.氨氮:以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态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取决于水的pH .

5.亚硝酸盐氮: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在氧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氧化成硝酸盐;在缺氧的条件下可被还原成氮。亚硝酸盐很不稳定。

6.硝酸盐氮:是在有氧环境中最稳定的含氮化合物,也是含氮有机化合物经无计划作用最终阶段的分解产物。

一、氰化物

1.氰化物在水体中的自净作用⑴氰化物的挥发作用:氰化物与二氧化碳生成氰化氢气体逸出;⑵氰化物的氧化分解

2.氰化物在水中的转化:可以以HCN和CN-存在,pH越低以HCN存在的氰化物越多。

3.两种蒸馏方法①加入酒石酸和乙酸锌,调节PH为4,加热蒸馏,则简单氰化物及部分络合氰化物以氰化氰形式被蒸馏出来,用NaOH吸收,测定的结果

为游离氰化物。②加入磷酸和EDTA,在PH<2的条件下加热蒸馏,则简单氰化物及除钴氰络合物外的绝大部分络合氰化物以氰化氰形式被蒸馏出来,用NaOH吸收,测定的结果为总氰化物。

二、1.余氯分类:游离性余氯(即自由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总余氯=游离性余氯+化学性余氯

2.余氯的作用:保证持续杀菌,也可防止水受到再污染。

三、铬1:铬的化合物:CrO42-(六价)和Cr2O3(三价)。

2.Cr6+: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在酸性溶液中,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其色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含量成正比,于540nm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利用校准曲线法求水样中铬的含量。

3.三价铬不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必须将三价铬氧化至六价铬后,才能显色。

四、氟—无机污染指标

1.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早期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过量的氟进入人体后,主要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上,形成氟斑牙和氟骨症

2对骨骼的影响:硬化症、疏松型、混合型;对牙齿的影响:过量氟斑牙、适量时防龋齿作用;对皮肤、粘膜的损害:氟化物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难以愈合的皮肤溃疡、急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及肺出血;引发肾损伤;氟肝病

3.测定方法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第四篇:空气理化检验

1.空气污染:指除空气的正常组成外,增加了新的组分并达到了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的时间,或是空气中原有组分骤然增加,改变了大气的物理化学正常组成,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对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2.空气污染指数(API)表示空气综合质量状况的指标。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幷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物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3.温室效应: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的某些气体污染物能吸收太阳和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4.空气污染浓度的表示方法:①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以mg/m3表示。②体积分数: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常用ml/m3表示。

5.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直接采样法和浓缩(富集)采样法

6.最小采气量:是指保证能够测出空气中被测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所需要采集的最小空气体积。L=

7.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下所采集到的样品量占总量的百分数K1=[m1/(m1+m2)]*100,m1、m2分别为前后2个采集器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8.烟雾强度系数:当考虑风向和风速影响时,该系数是判断污染程度的指标。污染强度系数最大的风向为北风,则受污染最严重的方位是污染源的南方。

9.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0.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量。表示方法有计重法和计数法两种,

分别用质量浓度(mg/m3)和数量浓度表示

1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①测定方法:焦磷酸重量法、碱熔钼蓝比色法

②焦磷酸重量法原理:在220~250℃温度条件下,磷酸脱水生成焦磷酸:

2H3PO4→H4P2O7+H2O,245 ~250℃时,焦磷酸与粉尘中的硅酸盐、金属氧化物作用,使之转变为可溶性焦磷酸盐。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难溶于焦磷酸,过滤后,游离SiO2以残渣形式存在,称量残渣,即可计算出粉尘中游离SiO2的含量

四、无机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1.氮氧化合物的测定: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以NO和NO2形式存在,以NO2为结果。测定方法有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

2.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通常以蒸气状态存在空气中,一般一次采样可同时分别测定,测定方法为气相色谱法(分为直接抽吸法和浓缩吸附法)

①直接抽吸法原理:当现场空气样品中苯类化合物的浓度含量很高时,可以采用此法。用注射器或其他气体容器直接抽取现场空气,直接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②浓缩吸附法原理:当现场样品中苯及同系物浓度低时需用吸附剂采集待测物。用装有多孔聚合物和活性炭等吸附剂的采样管吸附样品中的苯、二甲苯和甲苯,然后将其解析进行色谱分析。根据解析过程不同又分为溶剂解析和热解析法。

《卫生统计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卫生统计学》复习资料 08生物技术曾洋and林阳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统计学:就是一门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来认识社会与自然现象数量特征得方法论科学。其目得就是通过研究随机事件得局部外在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 从而探索事件得总体内在规律性,而随机性得数量化,就是通过概率表现出来。 总体:总体就是根据研究目得确定得同质得观察单位得全体,更确切得说,就是同质得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变量值)得集合。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总体中得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得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得样本,就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得样本。 抽样:从研究总体中抽取少量有代表性得个体,称为抽样。 概率:概率(probability)又称几率,就是度量某一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得一个数值,记为P(A),P(A)越大,说明A事件发生得可能性越大。0﹤P(A)﹤1。 频率:在相同得条件下,独立重复做n次试验,事件A出现了m次,则比值m/n称为随机事件A 在n次试验中出现得频率(freqency)。当试验重复很多次时P(A)= m/n。 变量:表现出个体变异性得任何特征或属性。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就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定得观察结果。随机变量得具体内容虽然就是各式各样得,但共同得特点就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得取值服从特定得概率分布。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就是指由于仪器未校正、测量者感官得某种偏差、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使观察值不就是分散在真值得两侧,而就是有方向性、系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实验设计与完善技术措施来消除或使之减少。随机误差: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就是指排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得误差。它受多种因素得影响,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与系统性而随机得变化。误差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理来估计。 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个体间测量结果得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变异就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得现象。严格得说,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两个患者或研究群体间都存在差异,其表现为各种生理测量值得参差不齐。 抽样误差:(消除了系统误差,并将随机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由于个体变异得存在,在抽样过程中产生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得差异。 分布:随机现象得规律性通过概率来刻画,而随机事件得所有结局及对应概率得排列称为分布。 第二章定量资料得统计描述 名词解释 算术均数:描述一组数据在数量上得平均水平。总体均数用μ表示,样本均数用X表示。 几何均数:用以描述对数正态分布或数据呈倍数变化资料得水平。记为G。 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由小到大排列,n为奇数时取位次居中得变量值;为偶数时,取位次居中得两个变量得平均值。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卫生经济学 重点整理

卫生经济学引论 一、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假设:理性人与资源的稀缺性 欲望是无限的(needs are unlimited) 是指人们的需要,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欲望指在无成本(如果价格为零)的条件下我们希望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资源是有限的(resources are scarce) 资源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二、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选择的必要性:由于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产生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问题-机会成本 选择: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选择来确定社会稀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科学 卫生资源的稀缺性、消费欲望的无限性 经济学适用于卫生领域吗? 观点一:医疗卫生具有高度技术性、专业性,最好由医疗专家决定 观点二:卫生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同样适用经济学理论 三、卫生经济学是什么? 卫生经济学(HealthEconomics)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分支科学,研究卫生服务系统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卫生经济研究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政府是否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 投入到卫生领域的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该向哪些群体倾斜? 在确定了配置原则后,找到一个在人群中有效分配资源的方法或方法体系。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就是卫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四、为什么研究卫生经济学 背景1:卫生经济的规模背景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背景3: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背景4:治疗方案的选择:药品 五、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卫生经济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是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描述分析:说明“是什么”解释分析:说明“为什么” 评价分析:说明“孰优孰劣”

卫生统计学考试重点总结复习

一、绪论 1.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2.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所组成的集合。 3.参数:用样本的指标来推算或估计出来的,用来说明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4.统计量:根据观察值计算出来的量,是用来描述和分析样本的统计指标。 5.变量的类型及其转换: ①定性变量:a.分类变量(计数资料)i.二分类变量 ii.多项无序分类 b.有序变量(等级资料) ②定量变量:a.连续型变量 b.离散型变量 变量只能由“高级”向“低级”转化:定量→有序→分类→二值。 6.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些的数值。 7.卫生统计学的内容包括: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中变异性的科学与艺术,内容包括收集、分析、解释和表达数据,目的是求得可靠的结果。 8.卫生统计学: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医学实践来研究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 9.卫生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有变异的事物。 10.统计工作的一般步骤:设计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11.同质:指同一总体中个体的性质、影响条件、背景相同或非常相近。 12.变异:同一总体内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又是绝对的,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13.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14.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从某一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率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①计算极差R、②确定组段数与组距(一般为8-15组)、③确定各组段的上下限、④列表。 2.频率分布表的用途: ①揭示频数分布的分布特点和分布类型,文献中常将频数表作为陈述资料的形式。 ②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进行统计分布处理。 ③便于发现某些特大和特小的可疑值。 ④当样本含量比较大时,可用各组段的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3.中位数:指将原始观察值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后,位次居中的那个数。 4.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百分位数P75和百分位数P25之差,定义为Q=P75-P25,恰好包括总体中50%的个体观察值,用来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趋势的指标。 5.标准差:即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是衡量对称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的指标,标准差大,则离散度大,标准差小,则离散度小。 6.变异系数:变异的大小S相对于其平均水平X的百分比,主要用于量纲不同的变量间,或均数差别较大的变量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三、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构成比:说明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表示。 =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同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100% 2.相对数的类型: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完整版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 卫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的X和Y理 3.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实现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就是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4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5.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定义: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作为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1)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2)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卫生统计学试题6含答案

统计试题题库 1. 下列那个是对标化后总死亡率的正确描述? A A.仅仅作为比较的基础,它反映了一种相对水平 B.它反映了实际水平 C.它不随标准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D.它反映了事物实际发生的强度 E.以上都不对 2. 两样本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要求资料分布近似正态,还要求: D A.两样本均数相近,方差相等 B.两样本均数相近 C.两样本方差相等 D.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 E.两样本例数相等 3. 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时无需校正,应满足的条件是: D A.总例数大于40 B.理论数大于5 C.实际数均大于l D.总例数大于40且理论数均大于或等于5 E.总例数小于40 4. 总体应该是由: D

A.研究对象组成 B.研究变量组成 C.研究目的而定 D.同质个体组成 E.任意个体组成 5. 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结果为P<0.05,有统计意义。P愈小则: E A.说明两样本均数差别愈大 B.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C.说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D.愈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E.愈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6. 抽样误差是指: D A.总体参数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B.个体值与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 C.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D.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统计量间的差异 E.以上都不对 7. 抽签的方法属于下列那种抽样: D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E.分级抽样

8. 以舒张压≥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下列那类资料: B A.计算 B.计数 C.计量 D.等级 E.都对 9. 实验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四个基本原则,其目的是为了: D A.便于统计处理 B.严格控制随机误差的影响 C.便于进行试验 D.减少和抵消非实验因素的干扰 E.以上都不对 10. 两个样本作t检验,除样本都应呈正态分布以外,还应具备的条件是: B A.两样本均数接近 B.两S2数值接近 C.两样本均数相差较大 D.两S2相差较大 E.以上都不对 11. 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中,以下哪种指标值小的其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更可靠?A A.Sx B.S C.X D.CV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卫生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卫生经济学 定义: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为什么经济学会出现?稀缺、社会拥有资源有限资源稀缺欲望无限 稀缺性与经济学:1.稀缺性产生了选择 2.人的无限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 3.稀缺与短缺 第一节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选择包括了三个问题: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卫生服务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的问题。(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卫生服务的性质: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两类:实证经济分析(是如何解决)、规范经济分析(“应该是什么”的 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1.卫生费用的不断上涨 2.卫生保健制度 3.市场理论 4.健康效益的衡量 5.基本理论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第一节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 需求:经济学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称为需求。 需求形成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的需求:当消费者存在健康问题时,就有可能产生利用卫生服务的愿望,如果消费者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就构成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好。 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的健康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卫生服务量。 需要: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政策意义:降低不合理利用、提高满足程度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9住院医师规培考试 卫生统计学方法与应用(下)

1、某地进行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调查中,共发现病人231例。其中男性158例占68.40%,女性73例占31.60%,提示()* ? A.男性因在外就餐机会多发病机会就高 ? B.男性病人比例高于女性病人 ? C.男性发病率高 ? D.男性患病率高 ? E.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甲乙两地某病的死亡率进行标准化计算时,其标准选择()* ? A.不能用甲地数据 ? B.不能用乙地数据 ? C.不能用甲地和乙地的合并数据 ? D.可能用甲地或乙地的数据 ? E.以上都不对 3、若已知该省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平均水平,欲了解某县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含量是否高于该省正常水平,应采用()* ? A.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 ? B.配对t检验 ? C.成组t检验 ? D.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 ? E.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4、对于一组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的资料,经直线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0.9,对该资料拟合回归直线,则其回归系数b值()*

? A.b>0 ? B.b=0 ? C.b<0 ? D.b=1 ? E.不能确定正负 5、对原始统计资料的要求是()* ? A.及时收集完整、准确的资料 ? B.综合资料 ? C.方差分析时要求个样本所在总体的方差相等 ? D.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时,组内均方就是误差均方 ? E.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时,F=MS组间/MS组内 6、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随机化、对照、盲法 ? B.随机化、盲法、配对 ? C.随机化、重复、配对 ? D.随机化、齐同、均衡 ? E.随机化、对照、重复 7、作符号秩和检验时,统计量T为较小的秩和,则正确的是()* ? A.T值越大越有理由拒绝HO ? B.T值越大越有理由拒绝HO ? C.P值与T值毫无关系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外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卫生总费用研究、健康保险制度研究、卫生服务内部市场研究、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研究、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以便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达到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概念: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性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熟悉: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种类:①E大于1为富有弹性,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奢侈品②E小于1为缺乏弹性,生活必需品③E=1为单一弹性,现实中极端情况④E=0为完全无弹性,现实中罕见情况,棺材、火葬、特效药⑤E无穷大为完全弾性,罕见的极端情况。 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为低档产品或劣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在0-1之间的产品为正常品,大于1的为高档品。 卫生服务需求的交叉弹性:许多服务的需求量会受到相关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一种物品的需求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值为正值说明两种服务具有替代功能,负值说明具有互补功能,为零说明互不相关。 了解: 卫生服务需求的应用:卫生经济学理论研究、政府和卫生机构决策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卫生统计学 统计工作基本步骤: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a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主要有点估计(把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估计值)和区间估计【按预先设定的可信度(1-α),来确定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b假设检验:是以小概率反证法的逻辑推理来判断总体参数间是否有质的区别。 变量资料可分为定性变量、定量变量。不同类型的变量可以进行转化,通常是由高级向低级转化。 资料按性质可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是描述计量资料分布类型及分布特征的方法。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图可用直条图表达。 2频率分布表(图)的用途:①描述资料的分布类型;②描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③便于发现一些特大和特小的可疑值;④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处理;⑤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以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3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是定量资料中总体分布的两个重要指标。 (1)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平均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参数,用于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P50就是中位数)、众数。算术均数: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频率图一般呈正偏峰分布)、等比数列;中位数: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也可用于分布末端无确定值得资料。 (2)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常把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方差和标准差:都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对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常把均数和标准差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变异系数:主要用于量纲不同时,或均数相差较大时变量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标准差的应用:①表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②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描述对称分布资料;③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定性资料的基础数据是绝对数。描述一组定性资料的数据特征,通常需要计算相对数。定性变量可以通过频率分布表描述其分布特征。 2 指标频率型指标强度型指标相对比型指标 概念近似反映某一时间出现概率单位时间内某现象的发生 率 两个有关联的指标A和B之比 计算 公式 A/B 有无 量纲 无有可有、可无 取值 范围 【0,1】可大于1无限制 本质大样本时作为概率近似值分子式分母的一部分频率强度,即概率强度的 似 值 表示相对于B的一个单位,A有多少 位 A和B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

案例版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的X和Y理 3.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实现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就是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4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5.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定义: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作为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1)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2)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特点:1、即时性 2、不确定性3、专业性和技术性4、垄断性5、准确性与高质量性 6、供给者的主导性7、外部经济效应8、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供给的短缺性 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卫生服务价格(3)卫生服务成本(4)卫生服务需求水平(5)卫生资源6.卫生服务产品的总类和特点 (1)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一定外部效应 (2)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3)个人物品:1。必须消费品:价格弹性比较小,成本-效益好2。特需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大,成本-效益差7.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1)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服务形态,公共性,产出的特殊性)(2)卫生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三方存在)(3)医疗

浅析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浅析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6-04-22T15:14:28.2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作者:汪锋 [导读]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在卫生改革进程中,卫生防疫站逐步发展为疾病控制中心,而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理化检验。 汪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 225000 【摘要】卫生理化检验是卫生检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与实践可知,其在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其引起重视。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及相关调查,主要就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的作用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都得到了提高,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各种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研究主要就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的作用作以下分析,以此为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1我国卫生理化检验必要性的分析 在卫生改革进程中,卫生防疫站逐步发展为疾病控制中心,而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理化检验。近年来,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职责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主要根据监督实施检验,现在则必须要真正掌握各种科学技术才能顺利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工作。疾病防控中心一定要不断增加理化检验水平,全面掌握理化检验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促进监测范围的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主动地位,发挥良好的疾病防控作用。随着“毒大米、“瘦肉精”事件的频繁发生,餐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大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放心食品”也被不断评出,很难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面对这些形势,国务院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开始大幅提高,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门也开始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重点管理项目。 2卫生理化检验的主要任务分析 随着卫生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疾病防控中心在卫生部 112 号文件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首先,疾控中心必须要负责卫生行政部门分配的各项疾病防控工作,完成相关疾病预防控制人物;其次,疾控中心必须要负责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最后,疾控中心必须要负责与公共卫生事业相关的各项技术研究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为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开展提供支持,确保各项中毒应急任务等够得到顺利完成,另外,也要重视对外技术服务。技术支持说起来容易,在实施过程中其实相当困难,技术支持方很有可能会由支持者转变成为被告,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改进相关技术,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尽量防止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3理化检验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1 食品理化检验及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给我们的疾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要尽量保证食品生产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引导国家以及各大企业更好地应对入世挑战,积极研究新型技术和方法,完善相关管理制定及标准,更好地服务企业;其次,必须要针对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内容,例如毒大米、瘦肉精以及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食品安全理化检验工作有效性,达到良好的疾病预防控制目的。 3.2 环境理化检验及作用 首先,针对水质中包含的有机污染物、农药成分以及氯消毒副产物等,必须加强理化检验力度;其次,针对化妆品内包含的激素、氢醌以及苯酚等成分进行检验,检验产品中是否包含一些紫外吸收剂或者抗氧化剂等有害物质;最后,针对油气等涂料,检验其是否存在有机物挥发,是否包含邻苯二甲酸酯,同时还要针对木质板材加强甲醛检验。通过加强环境理化检验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环境安全,避免严重的环境污染,为疾病预防和控制创造良好条件。 3.3 职业卫生理化检验及作用 职业病防治法发布以后,必须要不断加强职业病相关检测工作过,针对职业病的理化检验不但包括检测项目准备,同时还包括各种监测途径的准备,理化检验具备较大难度,首先,过去对于这方面内容的检测缺乏良好的工作基础,其次,由于化合物在种类上十分繁复和复杂,而且化合物数量正在逐年激增,每天新增的化合物大概就有两万种之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见到的化合物也有近十万,给理化检验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和挑战。现阶段,传统的理化检验项目已经很难满足职业病卫生理化检验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职业卫生理化检验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检验设备,掌握科学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更好地完成疾病防控任务。职业病防治是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职业卫生理化检验能够避免职业病的频发,提高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4结语 总之,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科学,从而才能促进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永亮.陈志强.乐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1,(24):102-103. [2]任艳梅.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考核中有关技术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8):151-152. [3]苏辉耀.疾控中心卫生理化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和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2):114-115.

卫生统计学重点整理资料东大

卫生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1、卫生统计学的概念(P1) 卫生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居民卫生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分析问题。 2、卫生统计学的4个基本步骤(P3):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3、卫生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4): ⑴同质:在统计学中,若某些观察对象具有相同的特征或属性,我们就称 之为同质,或具有同质性。 ⑵变异:同质个体的某项特征或属性的观察值或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⑶总体: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特征或属性的观察值或测量值的集合。 ⑷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的集合。样本中 包含的观察单位个数成为样本含量。 ⑸参数:反映总体特征的指标,一般是未知的,常用希腊字母表示,如总 体均数μ、总体率π等。 ⑹统计量:根据样本观察值计算出来的指标,常用拉丁字母表示,如样本 均数?x 、样本率ρ等。 ⑺变量与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进行观察或测量的某项特征或属性称为变 量;变量值的集合成为资料。 ⑻定量资料:亦称计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 有度、量、衡单位。 ⑼定性资料:亦称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 或属性,一般无度、量、衡单位。可细分为:①计数资料;②等级资料第二章调查研究设计

★1、调查研究的特点(P7): ①不能人为施加干预措施;②不能随机分组; ③很难控制干扰因素;④一般不能下因果结论 2、常用抽样方法(名称、原理): ⑴单纯随机抽样: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统一编号,然后采用随机数 字表、统计软件或抽签方法之一随机抽取n(样本大小)个编号,由这n 个编号所对应的n个观察单位构成研究样本。 ⑵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事先将总体内全部观察单位按某一 顺序号等距分成n(样本大小)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含m个观察单位;然后从第一部分开始,从中随机抽出第i号观察单位,依此用相等间隔m机械地在第2部分、第3部分直至第n部分内各抽出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⑶分层抽样: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项或某几项特征,将总体分成若 干层,该特征的测定值在层内变异较小,层间变异较大,然后分别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结合起来组成样本。 ⑷整群抽样:将总体划分为群(初级观察单位),各群由次级观察单位组 成,随机抽取一部分群,调查抽中群的全部次级观察单位。 第三章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的特点(注意与调查研究的特点的区别): ⑴研究者可人为设置处理因素; ⑵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或处理因素的何种水平是随机的。 ★2、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四原则: ⑴基本要素:①处理因素②受试对象③实验效应 ⑵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机原则③重复原则④均衡原则 4、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⑴明确实验目的;⑵确定研究对象;⑶确定可比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⑷确定把受试对象分配到各处理组中的原则;⑸确定样本含量; ⑹确定方法和指标;⑺偏倚及其控制 5、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案:主要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配对设计。 第四章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数表的编制:①求极差②确定组数和组距(一般8~15组)

(完整版)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