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及成果要求

山东省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及成果要求
山东省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及成果要求

山东省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试行)

1 总则

1.0.1 为保障示范镇健康有序发展,深化落实示范镇总体规划,提高示范镇专项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及审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1.0.2 本办法适用于示范镇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管理工作。各示范镇必须按要求编制生态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风貌特色规划、镇容村貌综合整治规划和排水工程及防涝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

1.0.3 历史文化名镇需要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特色旅游名镇需要编制旅游规划,采用独立供水水源的镇需要编制给水工程规划。根据规划建设管理需求,各镇还可以编制热力、燃气等专项规划。

1.0.4 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和期限应与镇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范围包括镇域和镇区二个层次,规划期限一般至2030年。

1.0.5 专项规划应符合镇总体规划,并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做好衔接,经批准的专项规划作为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专项规划之间应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1.0.6 专项规划编制应遵守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理念,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超前意识,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规划,全面提高示范镇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保障城镇安全。

1.0.7 生态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及防涝规划成果由文本、说明书和图纸组成,风貌特色规划、镇容村貌综合整治规划、旅游规划成果由说明书和图纸组成。文本、说明书和图纸表达的内容应一致,文本应当清晰、规范,并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说明书应当包括必要的基础资料内容。图纸比例原则上与镇总体规划图一致,镇域规划图一般为1:10000-1:25000,镇区规划图一般为1:5000-1:10000。

1.0.8 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成果经专家审查通过后,报所在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批准后由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

1.0.9 示范镇专项规划编制任务应由具有乙级以上(含乙级)城乡规划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省外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示范镇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应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2 生态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

2.1编制依据和原则

2.1.1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4《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

5《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3年);

6《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

7《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2007年);

8《生态县建设指标》;

9《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2007年);

1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

11《山东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办法》(2002年)。

2.1.2 编制原则

生态优先,可操作性原则。强化“环境准入”,优先保护生态资源及绿地资源,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原则。按照区域特点,明确生态功能分区,明晰生态、绿地资源特点,分区规划。布局合理,有机统一原则。绿地分布

要均衡,比例、结构要科学、合理,维护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平衡,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绿地系统。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在明确区域分布、地理环境特点、重点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战略,分期分批实施。

2.2生态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2.2.1镇域生态保护现状评价

在县(市)域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下, 结合镇域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条件、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等,综合评价镇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现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生态资源的控制范围;分析镇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镇域生态保护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2.2.2目标与策略

以生态文明、低碳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镇域生态保护的总目标与目标体系,结合生态保护目标制定实施策略。生态保护指标的确定参考有关指标体系,本着与本规划内容前后衔接、镇域范围内指标宜于获取的原则选定。

2.2.3镇域生态功能区划引导

在县(市)域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下,结合镇域生态现状,划分生态功能区。从产业布局、居民生活、城乡建设等方面明

确各生态功能区的环保准入条件。

2.2.4镇域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镇域生态资源分布特点,提出镇域生态保护框架结构。结合县(市)域有关专业规划,明确规划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河湖水系、山体、林地等重要生态资源的控制范围,并提出管控措施。

2.2.5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化建议

梳理镇区绿地开敞空间、水系等生态资源,提出镇区生态绿化的景观生态格局。

2.2.6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明确每项工程所处位置、建设内容、建设周期、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2.2.7生态效益分析

对生态规划进行效益分析,一般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三个方面。

2.2.8近期建设规划

确定近期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时序。

2.2.9保障措施

提出实现规划建设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资金筹措、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提出的措施要求具有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3 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内容

2.3.1 城镇概况和绿化现状

1 城镇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与主要动、植物状况等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发展目标、人口状况、各类用地状况等经济及社会条件;城镇主要污染源、重污染分布区、污染治理情况与其他环保资料及城镇历史与文化资料。

2 绿化现状应包括现有各类绿地的位置、面积及其景观结构、各类人文景观的位置、面积及可利用程度、主要水系的位置、面积、流量、深度、水质及利用程度等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公园绿地、风景林地的日常和节假日的客流量、生产绿地的面积、苗木总量、种类、规格、苗木自给率、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情况等技术经济指标;现有园林植物名录、动物名录及主要植物常见病虫害情况。

3根据以上各类绿地现状统计进行综合分析示范镇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2.3.2 规划目标

科学预测城镇绿地总量、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各类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2.3.3 镇域绿地系统规划

阐明镇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镇区为核心,覆盖整个镇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2.3.4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确定镇区绿地系统结构及各类绿地布局,划分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及其他绿地(G5),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求和规划指标,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位置,划定绿地的保护范围,确定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于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2.3.5 树种规划

确定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确定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乔木与灌木比例、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并进行生态安全性分析)、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比例,确定绿地植物名录(科、属、种及种以下单位);选定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对镇花、镇树做出选择和建议。

2.3.6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与指标;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及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2.3.7古树名木保护

对镇域内的古树名木分类、分级,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4 分期建设规划

2.4.1分期建设规划

根据示范镇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中、远三期。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时,应依镇区绿地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而定。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中、远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和投资匡算等。

2.5 实施措施

2.5.1实施措施

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分别按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进行论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6生态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图纸

注:▲——必选图纸,△——依照现状情况可选图纸。

3 风貌特色规划

3.1编制原则与依据

3.1.1 编制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景观风貌特征打造与城镇功能完善结合起来,确保风貌特色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3.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9年);

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年);

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8《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9镇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10其它有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基础资料。

3.2 风貌特色规划的主要内容

3.2.1空间景观结构布局

结合镇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镇区功能布局的需要进行风貌分区,确定空间景观的总体形态、布局结构以及各风貌区的总体形象特征,明确需要控制的轮廓线、景观轴和主要节点,提出相应的控制目标或优化要求。

3.2.2风貌区控制规划

明确实现各风貌区形象特征的途径,提出打造空间景观需要控制的对象和相应的控制要求,确定本区建筑整体色彩基调、造型与高度控制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色调细分,提出相应的建(构)筑物风格、造型和色彩设计指引。

3.2.3景观廊道控制规划

根据景观布局的总体要求,控制重点地段竖向轮廓线的形象与特征,组织绿地系统和景观水系,安排景观视廊,明确主要道路、河流、绿带等重要景观廊道的控制要求。

3.2.4景观节点控制规划

确定重要地标的构成与布局,明确其性质特征和形象主题,明确地标形象设计的原则要求;提出公园绿地、广场、水系河道和开敞空间的控制要求。

3.2.5典型地段景观意向

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等典型风貌地段的意向性设计方案;结合功能完善的需要,对重点人文或民俗活动场所进行概念设计,确定公共活动空间的性质、特征、规模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3.2.6其他要素的设计指引

对相关公共设施、环境设施(街道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雕塑、广告等)、夜景等进行整体风貌设计构思,提出空间布点方案和主要公共设施的设计要求。

3.2.7提出实施风貌规划的建议措施

包括规划实施的时序、措施建议,以及进一步开展镇区景观设计的具体要求。

3.3 风貌特色规划主要图纸

注:▲——必选图纸,△——依照现状情况可选图纸。

4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4.1 编制依据、原则

4.1.1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7《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年);

8《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

9《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10《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

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年);

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

13镇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14其它有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基础资料。

4.1.2 编制原则

坚持原真性原则,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格局、历史风

貌、街巷尺度、文物与历史建筑等历史信息系统各要素的真实性;坚持整体性原则,保护历史遗存所依托的历史环境;坚持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性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当前的利用方式应保证以后可以继续利用。

4.2 主要内容

4.2.1名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评述

在对名镇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其自身独有的价值特色,明确保护和发展利用重点。

4.2.2名镇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

根据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历史街区的分布范围,并在考虑名镇现状用地规模、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名镇的保护范围层次,界线和面积。

4.2.3名镇建筑保护与整治规划

根据名镇保护范围内建筑的现状风貌、规模年限、考古价值等情况,对建筑进行保护整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保护原有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二是整治已建成的新式建筑,三是控制引导未建的新建筑。

4.2.4名镇街巷空间保护规划

根据名镇保留的传统格局,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

对街巷的空间尺度、街巷立面和铺地形式提出保护整治要求。

4.2.5名镇重点地段保护规划

划定重点保护地段,提出保护目标、要求和措施。

4.2.6名镇环境综合调整规划

从保护的角度,对名镇总体规划中与历史环境保护有影响的规划内容进行适当深化调整。主要内容包括: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绿化、公用工程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等规划的调整完善。

4.2.7 名镇历史文化传承利用及展示规划

包括镇域及镇区内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展示路线、组织及利用。

4.2.8名镇的建设控制要求

包括保护整治的建设控制要求及规定,保护区范围,历史建筑群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位置界线;对名镇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进行合理分区控制规划,以确保名镇的文脉的延续,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

4.3分期实施规划

4.3.1分期规划

根据当地的保护现状、保护规模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制定近期和远期保护规划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以保证按规划、分步骤地实现。

4.4 规划实施措施

4.4.1实施措施

提出保护规划实施措施和方法建议,包括拟定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保护资金的筹集渠道、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等。

4.5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主要图纸

注:▲——必选图纸,△——依照现状情况可选图纸。

5 旅游规划

5.1 编制依据、原则

5.1.1 编制依据

1《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2《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规定;

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GB/T17775-1999)》;

4《风景名胜地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7《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

8《山东省旅游条例》(2010年);

9 镇总体规划及相关上位规划;

10 其它有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基础资料。

5.1.2 编制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应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之上适度开发;坚持尊重自然环境,协调生态环境的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保护作统一规划;坚持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为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等提供动力;坚持突出当地旅游特色的原则,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利用

现有资源,做好与相关规划的紧密衔接。

5.2 规划主要内容

5.2.1 现状解读

全面分析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作好衔接。

5.2.2 预测客源市场

分析规划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

5.2.3 目标与战略

提出规划区的旅游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策略。

5.2.4 空间布局

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

5.2.5重点项目

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5.2.6投资分析

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设施建设、配

套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分析。

5.3旅游规划主要图纸

注:▲——必选图纸,△——可选图纸。部分图纸可合并绘制

6 镇容村貌综合整治规划

6.1 编制依据、原则

6.1.1编制依据

XXXX年山东省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76页)

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促进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编制《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0年)》; (4)《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8年); (5)《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10年); (6)《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 (7)国家、省、市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第3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烟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4条规划重点 (1)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科学合理地调整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统筹城乡健康发展。 (3)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 (4)明确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做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 (6)统筹规划社会服务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7)发展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8)塑造城市特色。 第5条城市规划区 烟台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烟台市五区(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和桃村镇,总面积约为3002平方 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7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1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烟台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港口城 市和富有历史、人文、山海特色的滨海旅游城市。 到2013年,烟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771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834美元左右,综 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镇化水平达到60%,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初见成效。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万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全市社会、 经济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现代化水平。 第9条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港口带动战略:建设大型港口,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承接外来产业辐射,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 (2)集聚发展战略:突出北部滨海城市带建设,为承接外来产业辐射、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保障。 (3)中心强化战略:促进烟台制造业集群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烟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和中心服务职能。 第10条经济发展战略 (1)努力培育支柱产业簇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结构,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2)积极接受外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全球经济。 (3)统筹城乡经济与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4)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第11条社会发展战略 (1)积极应对老龄化、新一轮婚育高峰和外来人口增加等人口结构性变化,规划相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居住生活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上报系统方案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 简易操作手册

目录 第一步登录 (2) 第二步基本信息维护 (4) 实有人员 (4) 减少人员花名册 (8) 第三步报表 (8) 第四步导出上报数据 (9) 第五步帮助 (9) 第六步退出系统 (10)

本手册为简单操作手册,列出系统的基本操作步骤,如需要进行其它操作请参考帮助文档。 第一步登录 点击桌面快捷键图标,进入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的登录页面,页面如下图3-1所示, 图3-1 在图3-1所示页面中点击按钮【导入初始化数据】,就可进入到导入初始化数据的页面,如图3-2所示;点击【退出】按钮,图3-1所示页面被关闭。 图3-2 在图3-2所显示的页面中,输入中央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提供给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的相应的初始化数据包以及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在图3-2所示页面中的相应项填入用户名和密码,并导入相应的数据包,填写完成后,点击【导入初始化数据】按钮,弹出的提示框如图3-3所示,

图3-3 图3-3会提示现在正在导入的数据包里的机构名称,点击按钮【是】,会弹出提示框如图3-4所示,点击【否】返回图3-3所示页面, 图3-4 图3-4会提示用户进行初始化数据导入的确认, 如果用户确认导入,点击按钮【是】,会弹出提示框如图3-5所示; 注:此操作会完全删除原有数据,请确认后操作。 如果用户确认不导入,点击按钮【否】即可, 图3-5 点击图3-5中的【确认】按钮后,即可成功导入初始化数据。 在图3-1所示登录页面中用户名和密码栏中,输入中央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提供给的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后,点击【登录】按钮,便可进入到《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的主界面中,页面如图3-6所示;点击【退出】按钮,图3-1所示页面即可被关闭。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重点: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编制层次、编制内容。 ?难点:城市规划审批及实施。 ?要求:掌握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编制层次、编制内容,了解城市规划的审批及实施。 3.1城市规划的编制 一、城市规划编制阶段、层次、依据 1 编制阶段及层次 一、城市规划编制阶段、层次、依据 两 个 阶 段 2 依据

→上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或区域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本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 →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二、编制内容(摘自“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一)总体规划纲要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成果: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二)城市总体规划 1 含义: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 期限: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3 组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市域:城市政府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镇体系:是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中心城区: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 4 强制性内容 ?城市规划区范围。 ?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5 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书、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三)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含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衔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 2期限: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3内容: ?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山东省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设置规范

XX省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设置规X Code for Setting up Parking Spaces of Urban Building DBJ/ 主编单位: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XX省城市规划协会 批准单位: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本规X是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由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XX省城市规划协会共同编制完成。本规X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了国内外实践经验,征求了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单位的意见,经专家及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X共4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一般规定、配建停车位指标体系等。 本规X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X由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X执行过程中,请各有关单位结合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并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XX市解放路9号,邮编:25001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XX省城市规划协会 主要起草人:力柴宝贵齐鹏扈宁 吴建X郭艳涛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一般规定3 4 配建停车位指标5 本规X用词说明10 条文说明. 11 TABLAE OF CONTENTS 1General provisions 1 2Terms 2 3Basic requirements 3 4 Parking requirement system 5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10

机构编制实名制报表填表说明

机构编制实名制报表填表说明 1.参公事业填写事业报表。一个单位一套表,有下属事业单位不能 和行政混在一起报。 2.《机构信息表》(行政和事业)是填写单位信息内容。 (1)黑色字体的为自己填写的,红色字体是不能自己填写,而是根据里面内容选择。 (2)机构类别的选择当中,群团部门就选择“其他”这个选项。3.《机构台账表》(行政和事业)是填写单位成立以来的历史变化。(1)台账名称统一为文件名称。例如:填写为2011年5月商务局三定规定。 (2)领导职数高配,要依据文件,有高配的才填写。 (3)备注里面可以填写单位配备的其他领导或者特殊情况。例如纪检组长、工程师等。 4.《人员信息表》(行政和事业)是填写2011年10月10日之前单位在编人员情况的,不含退休人员。 (1)所在机构是指人员所在的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直接写单位名称。(2)进入形式是指参加工作的形式。进入时间只指进入单位的时间。(3)领导职务级别一般按照工资情况掌握,退居二线领导干部为非领导职务级别里面。 (4)岗位类别以之前人事部门的岗位设置标准为准。 (5)任现职是指任现在这个职务时间。

(6)入编时间以拿到编制卡的时间为准,2000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没有编制卡以参加工作成为在编人员的时间为准。 (7)入编文号以确定现任职务身份的文件号为准。(调动调整以文件号为准)。2000年以前,早期参加工作没有资料的,以确定身份当年时间自编文号。 (8)进入来源是指进入单位前,来自哪里。例如学校、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 (9)控编单号不填。学历以已经毕业的最高学历为准。 5.《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息采集表》由单位发给个人填写,这个表参考《人员信息表》(行政和事业)的选项填写。 强调:1. 人员类别:行政填写:公务员或者工人。事业填写干部或者工人。 2. 编制类别:行政就填写:行政编制或工勤编制。事业单位填写: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或者自收自支。 3.进入单位形式:公务员考试、军转、选调、调入、公开招考 4.进入单位来源:进入单位前来自哪里。例如学校、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 5. 入编时间以拿到编制卡的时间为准,2000年以前参加工作的, 没有编制卡以参加工作成为在编人员的时间为准。入编单号以编制卡号码为准,早期无编制卡的不填。 上报编办只有三份报表,这个《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息采集表》单位自己留用。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DB34_T 3778-2020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规程

34 ICS 91.020 CCS P 50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34/T 3778—2020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规程 Guideline for the urban inefficient land redevelopment planning 2020-11-27 发布 2020-12-27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归口。 I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的总则、规划编制内容和规划成果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 1923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镇urban 城市、县和建制镇人民政府驻地,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3.2 城镇低效用地urban inefficient land 经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已确定为建设用地中的权属清晰、不存在争议和法律纠纷,但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 3.3 低效用地再开发inefficient land redevelopment 通过多种途径对已认定的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和再利用,优化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4目标、原则和要求 4.1目标和总体原则 目标是通过规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前期工作、编制过程和规划成果等条款,使得文件能够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从而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要素保障。 4.2总体要求 4.2.1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内容,是市、县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是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的基本依据。 4.2.2规划任务应包括下列但不限于: 1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用户手册机关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 机关事业单位 用 户 手 册 2010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1 项目背景 本产品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为支撑,充分结合编制管理的实际情况而研发,针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有力、高效的支持,体现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思路,实现了对所有编制、事业编制的实名制管理,提高了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公正性,保证了实名制工作的高科技化、方便快捷。 随着本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必将有效推动编制实名制管理要求的实施和落实,促进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项目目的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机关的基本信息和人员名单管理、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和人员名单管理。作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信息化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全国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实名制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3.1,是针对广西机构编制管理、委办局工作实际情况研发,是满足广西委办局编制管理、报送、分析、处理的一整套信息化系统产品。 1.3 术语定义 ◆主管部门:各个机关,例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市委办公厅、公安局)。 ◆内(下)设机构:各个机关下的处(科)室、派出机构、附属机构、执法队伍 等。 ◆机构名称:指经省委、省政府及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填报单位现在正使 用的正式名称的全称。 ◆机构级别:指填报单位的规格,分正、副厅级,正、副处级,正、副科级。 ◆其他名称:指经省委、省政府及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实行一个机构两块 牌子的单位的另一个名称以及实行合署办公的另外一个机构的名称的全称。 ◆机构类别:指填报单位的类别属性,分为办公厅和工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 直属特设机构、部门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办事机构)、临时机构、垂直管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 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鲁发[2015]7号 【发布部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08 【实施日期】2015.07.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鲁发〔2015〕7号2015年7月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促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服务全覆盖,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城乡空间格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坚持文化传承,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城乡建设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

貌。坚持依法规划,依据规范标准编制规划,按照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依照法律法规实施规划。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新一轮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修编,市、县(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乡、村庄规划编制;城乡规划实施符合率达到90%以上,市、县(市)总体规划遥感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全面建立科学编制、依法实施、严格监管的现代化城乡规划体系。 二、科学编制规划 3.提高规划前瞻性。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应根据自然禀赋、人文积淀、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等,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科学定位城镇职能,划定发展边界,并按照城镇化发展到成熟期的城镇人口数量,对城镇远景规模、空间布局等长远发展作出预测性、前瞻性的安排。城镇内部功能分区应符合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引导小城镇集中紧凑发展,促进大城市组团式发展。优化用地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居住用地、生态用地比例。生活居住用地可与一类工业用地、一类物流仓储用地等适度混合,促进居民就近就地就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容积率管控指标,适当降低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实行容积率上限管理;提高工业、商业用地开发强度,实行容积率下限管理。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做好试点工作。 4.增强规划时效性。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做好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尽快启动新一轮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远期年限统一至2030年。结合“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对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项目和时序作出安排,促进成片开发、集中建设。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一章总则 1.0.1条为贯彻新修编的《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科学 合理的指导哈木呼提镇的城镇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总体 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文本。 1.0.2条 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镇区规划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 建设活动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 规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3条《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是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哈木呼提镇发展需要,在编制批准的原 《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的基础上修订 编制的,本规划批准后,原规划停止执行。 1.0.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 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 割。 1.0.5条文本所涉及的规划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目 前哈木呼提镇的实际情况和考虑今后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 应符合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1.0.6条本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哈木呼提镇镇区是指XX团部所在地,哈 木呼提镇镇域是指XX团域。 1.0.7条团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同XX行政区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73.33 平方公里。团部规划范围:北部至国防公路,南端原XX园林路 为界,南北长1400米;西临近原XX四支渠,东至原XX六支渠, 东西宽1700米;总面积210.59公顷。 1.0.8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建设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6.《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建设部建村[2007]36号文 7.《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8.《XX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 9.《XX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深度规定》 10.《关于加快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新兵党办发 [2001]41号 11.《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23 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 《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规划》 1.0.9条规划期限 基期2006年

2017年城镇化建设资金(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201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鲁发〔2014〕9号)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具有山东特色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建办字〔2014〕18号),部署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申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省级试点名单建议,并报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试点地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8个市、县(市、区)补助。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15600万元,涉及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市,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6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共计114个项目。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15600万元,共用 于114个项目,其中修建道路17条,供气供热项目4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7个,编制各类城镇规划46个及其他各类城镇发展项目40个。 城镇道路交通类的项目,主要用于各试点地区城区及乡镇道路的修建,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编制类项目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来说可以更科学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建设;从环境效益来说,可以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几个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编制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对于促进城镇事业的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用地布局,规范各项建设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城镇正成为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分析已编制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模式和深度不够 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当前小城镇规划基本思路还是模仿大中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小城镇总体规划包含镇域体系规划、驻地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说明书、文本和基础资料汇编及必要的图纸等。只是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小、基础资料不全而导致编制的规划内容深度较浅。由于小城镇不像大城市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后,紧接着编制各项专业规划,而是用总体规划直接指导小城镇的具体建设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规划的实施管理,因此其深度明显不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至少应该在某些方面(如给排水、道路、竖向等)达到城市分区规划、甚至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以利于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应用。 二、规划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的出现,要求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必须具有相应明确的法律依据。但经批准后的总体规划从文本的格式和内容来看,基本是对规划图纸的文字界定,规划管理中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规范内容缺乏论述,有些法律概念较为模糊,遇到问题时只能套用上一级城市规划中的有关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常感不适。因此,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文本要充分体现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特点,不仅包含规划图纸的有关内容,还应把规划管理中实际应用的有关技术规定及要求纳入其中,使规划建设与管理及执法过程中法律依据更 健全。 三、有关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的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一般分为近期和远期,通常是远期规划内容较全,近期规划相对粗些,而实际工作中受到政府任期制度的制约,“领导一换,规划重来”的现象比较突出,好的长远规划不能很好的指导当前建设,甚至产生了近期建设与总体规划相违背的情况。这一问题已成为目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实施中的大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产生了总体规划无用论的说法,对此,我们应引起重视。 有此地方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使领导对近期建设项目、投资及建设的紧迫性能够全面 把握,并可有选择性的进行年度安排,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值得推广。 四、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提到小城镇建设特色,大家普遍感到千城一面,沿街建设的二屋楼房,一度成为小城镇与乡村的明显区别,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少,规划的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不够明显。随着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的加深,城镇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新材料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势必会导致各个城镇之间共同点日益增加,区别逐渐缩小。但如何在顺应潮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增加城镇的标识感,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已成为当前小城镇规划的一大难题。 建筑风格对整个小城镇建设形象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建筑形象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内容,但仅凭建筑风格来创造特色是不够的,小城镇的形象特色是小城镇人工构筑物、人文因素、自然形态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性空间特征。加强小城镇所处自然环境的研究,来构成小城镇的特色,用绿化多样性构建小城镇的特色,将其它更多能体现城镇特色的元素,运用到城镇规划中。使城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内容

附件2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内容 一二开展基础调查 收集整理涉及山东省的国家重大战略二支持政策,以及相关部门和市县有关基础数据和已编规划,充分了解各行业二各地方现状情况二发展战略和目标二空间需求以及相关设想,广泛征求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意见建议.(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二省政府有关部门) 二二开展规划评估 对?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 2030年)??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 2020年)??山东省海洋主体功 能区规划??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 规划?等省级空间类规划实施和 三区三线 划定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为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二省生态环境厅二省海洋局) 三二开展 双评价 按照国家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要求,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土地二水二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统筹把握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客观全 11

面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明确空间发展潜力规模及分布范围,为划定 三区三线 和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奠定基础.(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四二开展专题研究 深入研究涉及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战略性二全局性问题,为编制规划提供政策性二基础性支撑,选择省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重点做好8项重大专题研究.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全面 协同和要素支撑,委托相关部门做好13项支撑研究.探索规划实施传导机制,根据国家要求,研究制定适合山东实际的11项技术规程. 五二制定规划目标 根据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二土地利用二城乡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目标,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我省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确定近期二远期二远景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各市,确保上位规划指标逐级落实和层层传导.(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二省发展改革委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省生态环境厅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省交通运输厅二省水利厅二省农业农村厅二省商务厅二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省卫生健康委等) 六二研究政策机制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适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投资二产业二财政二税收二人口二自然资源利用二生态环境保护二 21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细则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基础管理,管住管好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根据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我区本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民团体机关,镇街机关,以及各级事业单位。 第三条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全程管理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其由《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即《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库》)、机构编制和人员名实对应(具体机构设臵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使用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制度、机构编制核准使用制度以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制度构成。 第四条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内容包括机构编制和实有 —1—

人员。 机构编制情况主要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隶属关系、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主要职责(任务)、编制类型、编制数量、经费渠道、批准文号等。 实有人员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所属机构、所占编制类型、职务、参加工作时间、出入编时间及原因等。 第五条《信息库》记载机构编制、人员等核定情况和实有情况,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该信息库的建设,各单位初始录入的实有人员经审核后登记入库,之后的人员增减都必须通过该系统确认。《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制通知单》(以下简称《编制通知单》)是调入或新增人员的“凭证”,是办结组织人事手续、办理人员经费拨款和社会保险等的依据,凡机关、事业单位调入或新增人员必须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编制通知单》。 第六条机构编制部门综合协调实名制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建立和维护《信息库》,核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使用;办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出入编手续,审核财政统发工资人员名单;组织指导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机构编制部门不定期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机构编制实名制—2—

潍坊新型城镇化说明书(提纲)

说明: 1)每章6000-10000字 2)撰写要点结合幻灯进行扩展,每个要点一定要讲透,不可浮皮潦草。幻 灯明天发给大家,可以先着手开始。 3)正文、图表格式统一(见格式模板) 4)所有数据一致统一到2011年,2012年数据不出现,待新数据出版后集 中更新。 5)图文对应,幻灯中的完整清晰图插入正文 6)细化提纲不定之初,尽快沟通 7)8月2日晚之前把说明书和调整后的ppt发送给我!

第一篇规划基础篇第一章区域概况(朱孟晓) 一、胶济咽喉 二、地形多样 三、资源丰富 四、文化厚重 五、基础雄厚 六、改革前沿 七、空间广阔 第二章规划编制背景(范玉波)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省内背景 四、潍坊市背景 第三章规划框架(范玉波)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编制框架 第二篇发展条件篇 第四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刘爱梅) 一、城乡居民点变迁 1、城市发展历程 2、小城镇发展历程 3、农村发展历程 二、建国后城镇化发展历程 阶段划分、各阶段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变迁等 三、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现状(朱孟晓协助) 1、优势条件 (1)5、6条左右 2、劣势条件(整合成最核心、最深层次的5-6条) (1)城镇化进程滞后 (1)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1)城镇化质量不高 (1)户籍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 (1)城镇化的推进机制尚不稳健 (1)城镇化动力不足 (1)城乡差距显著

(1)城镇体系不健全(以上为面上的问题,以下为点上的问题)(1)中心城市不强 (1)中心城市发展束缚大 (1)县级城市发展不均衡 (1)小城镇带动能力不足 (1)农村社区服务能力有限 第五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条件(朱孟晓、范玉波) 一、潍坊市经济社会基础 1、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表达这样几层意思: 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体制不断健全,但是面临一系列结构问题: 巩固提升的压力较大 人均占有水平相对较低,亟需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传统要素仍是经济的基本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需加快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