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保护装置抗干扰措施

最新保护装置抗干扰措施
最新保护装置抗干扰措施

保护装置抗干扰措施

硬件抗干扰:

一.产品结构的电磁兼容设计

●为了提高机箱的屏蔽效果,在接缝处可使用导电衬垫,显示窗可使用

导电玻璃。用于改善机箱屏蔽性能的各种金属衬垫、导电橡胶、导电

漆、透明屏蔽玻璃等都有助于减小设备的辐射发射和提高抗扰度。另

外,机壳通风孔径大于5mm以上时,要盖上一层金属网罩,且将边缘

与外壳焊牢,以保证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产品的结构设计中应将装置的强电部分和弱电部分尽量分开来,采

取将微机保护的核心部分如CPU、存储器、A/D转换器和有关地址译

码电路集中在一、两个插件上,并在布置上远离强电干扰源。在可能

的情况下,在强电部分和弱电部分之间加一层金属板加以屏蔽,该金

属板也要与机箱、大地连到一起。

●抑制静电放电干扰应从提高电子设备表面的绝缘能力着手,在可能发

生静电放电的部位或装置加强绝缘或加以屏蔽,并接地良好。如:装

置表面可涂刷绝缘漆;操作开关等部位留足隔离间隙等。

二.电源回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电源回路的电磁兼容设计主要是采用滤波技术。由于本装置采用了专

用的开关电源模块,所以这一部分的抗干扰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三.交流量回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由于电磁干扰是直接从CT、PT的初级引线进入装置内部的,所以

CT、PT的初级引线要尽量短,并且不能互相交叉,以减少它们彼此之

间的相互干扰。在设计印刷电路板时,应考虑将强电部分与弱电部分

在空间上分开来,强电部分可考虑安装金属屏蔽罩,以减少强电部分

对弱电电路的空间辐射电磁干扰。

●另外,CT、PT原副边绕组间的隔离层应接至机箱,以防止外部浪涌电

压的影响。

四.开关量回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开关量输入信号送给CPU之前,必须进行隔离处理,可采用光电隔

离,而且两级光电隔离效果会比较好,在开关量输入板的出口处和

CPU板的入口处各设一级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出回路也应该在前端采

取隔离措施,可通过光耦或继电器进行隔离,而且两级隔离效果会比

较好,在CPU板的出口处和开关量输出板的入口处各设一级隔离。其

中,隔离光耦两侧电源应该独立,否则起不到隔离作用。

●继电器与接触器的触点在通断瞬间会产生电弧或火花的干扰,适当地

降额使用可以明显地减弱这种干扰,应选用触点容量大于电路上可能

出现的最大容量的继电器。采用非线性电阻抑制电感负载断开时的浪

涌电流也可以收到明显的灭弧与灭火花效果,直流负载线圈(信号继

电器的直流线圈)可并联反向二极管。

●可将继电器及其驱动控制电路设计为一块插件板,并在它与其它插件

板之间加插一块屏蔽板(可以是一块敷铜板,钢箔通过引线与系统外

层屏蔽相连)。

五.微处理器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印刷线路板合理分区:即将模拟电路区、数字电路区、功率驱动区分

开布置。

●对线路板上的元器件分组,以便在空间上保证各组的元器件不致于相

互干扰。一般先按使用电源电压分组,再按数字与模拟、高速与低速

以及电流大小等进—步分组。不相容的器件要分开布置,例如发热元

件远离关键集成电路,磁性元件要屏蔽,敏感器件则应远离CPU时钟

发生器等等。

所有连接器最好放在印制板的一侧,尽量避免从两侧引出电缆,以便减小共模电流辐射。高速器件(频率大于10MHz或上升时间小于

2ns的器件)尽可能远离连接器。I/O驱动器则应紧靠连接器,使其尽

快离开印刷板,以免I/O信号在板上长距离走线、耦合上干扰信号。

●信号线的布置

(1)不相容的信号线(数字与模拟、高速与低速、大电流与小电流、高电压与低电压等)应相互远离,不要平行走线。分布在不同层上的

信号线走向应相互垂直,这样可以减少线间的电场和磁场耦合干

扰。另外,板内平行条状引线的线间杂散电容会引起线间串扰,因

此在电路板设计时要避免长距离的平行引线,可以在走线间有意识

地插入一些地线(或电源线)作为线条间的隔离措施。

(2)高速信号线要尽可能的短,以免干扰其他信号线。在双面板上,必要时可在高速信号线两边加隔离地线。

(3)布线时应采取措施,使得信号线全程走线的特性阻抗保持不变。

a)高速信号线布置在同一层上,不经过过孔。一般数字信号线应避免

穿过二个以上的过孔。

b)信号线90度直角拐弯会产生特性阻抗变化,所以拐角处应设计成

弧形或用两个45度角连接。

c)信号线不要离印刷板边缘太近,留有的宽度应至少大于0.15mm,

否则会引起特性阻抗变化,而且容易产生边缘场,增加向外的辐

射。

d)在印刷板上不允许有任何电气上没有连接而悬空的金属存在。例如

集成片上空闲的引脚、散热片、金属屏蔽罩、支架和板上没有利用

的金属面等都应该就近接地线层。

●印制电路板上的供电线路应加滤波器和去耦电容。在板的电源引入端

使用大容量的电解电容10uF—100u F作低频滤波,再并联一只0.01—

0.1uF的陶瓷电容作高频滤波。板上集成片的电源引脚和地线引脚之间

应加0.01uF的陶瓷电容进行去耦、至少每3块集成片应有一个去耦电

容。去耦电容应贴近集成片安装、连接线应尽量短,最大不超过

4cm。去耦回路的面积也应尽可能减小。采用表面贴装的去耦电容可以

进一步减小去耦回路的面积,达到良好的滤波效果。

●集成电路的引脚该接电源、地的都要接,不要悬空。闲置不用的门电

路输入端不要悬空,应将其接至固定的无效电平(若接电源需加限流

电阻)。闲置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正输入端接地,负输入端接输出端。

●采用光耦进行数字信号的隔离。对于模拟信号的隔离常用的有:差分

放大器(隔离电压低),V/F转换的光电隔离电路(应用电路复杂)和

隔离变压器(性能好但价格昂贵)。

●将同时产生变化的信号线成束集中,如地址线、数据线,并用地线将

其与别的信号线隔离。

●重要芯片如CPU,RAM,EEPROM,A/D,D/A等在板上元件面采用

大面积地线,以屏蔽片下焊接面大量走线对芯片的干扰。

●A/D转换器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集中点,在布线上应使模拟电路和

数字电路分区域安排,不要让它们互相交叉。

●晶振的引脚应尽量靠近CPU相应的输入引脚,晶振外壳要接地。可以

用地线将时钟区包围起来,使周围电场尽可能减小。

●电位器、可变电容、可变电感等应位于可方便调节的地方。

●对于开关、按键等机械开关断合产生的抖动干扰可采用消抖电路作为

接口加以消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信号输入端采用消抖电容。

●无屏蔽的带状扁平电缆在使用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是信号与地线的分

配。最好的接线方式是让信号线和地线相间排列(即一根信号配一根

地线),这样每根信号都有一个单独的接地回路,公共阻抗的耦合不

存在,线间串扰也减至最小。若为了节省用线数,可以采用两根信号

线隔一根地线的方式排列。

●较重的元器件不能仅靠焊盘来固定,应当使用支架或卡子加以固定。

●对静电放电的防护:在印刷电路板设计时,考虑到插拔电路板时人体

放电对器件的损害,为此在印刷电路板外围要增画一条保护环,保护

环与印刷板的接地端相连。拔取时,由于人手首先接触到的是保护

环,因此放电就在保护环与人手之间进行,并通过接地端释放到地,

实现了印刷板的静电放电保护。

●为了保证CPU和RAM的电源不出现掉电故障,一般采用电源监控和

掉电保护电路。

●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CPU主板可考虑采用4层电路板,它由于使用

了专用的接地层,所以抗电磁干扰的能力比双层电路板提高很多。六.保护测控系统的接地设计

●微机保护装置的接地包括两类:一是金属机箱和各种隔离变压(流)

器屏蔽层需与大地联接,接地电阻应<10殴。另一类是指装置内部的数

字地(或称逻辑地,即数字器件的零电位点),模拟地(即采样保持

器和A/D转换器模拟部件等的零电位点)。通常应将数字地和模拟地

仅在一点相连,且两者都与内部直流电源零电位连接,内部零电位应

全悬空,即不与机箱连接,以便有效地抑制共模干扰。

●采用浮地——屏蔽接地方案

微机测控系统中,通常是把数字电子装置和模拟电子装置的工作基准地浮空,而设备外壳或机箱采用屏蔽接地。此浮地方式可使微机系统

不受大地电流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合理安排接地方式。通常高频电路(大于10MHz),其布线与元器件

之间的寄生电感和分布电容会造成各个接地之间的耦合,可采用多点

接地;对中频电路(1—10M),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

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在低频电路中,因布线和元

件间的寄生电感影响不大,为减少地线环流,常采用一点接地。

●地线的布置:

(1)布置地线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分地”,即根据不同的电源电压、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别设置地线,数字地与模拟地必须分开;

(2)双面板的地线通常采用井字形网状结构、即一面安排成梳形结构地线,另一面安排几条与之垂直的地线,交叉处用过孔连接。网状结

构能减小信号电流的环路面积。地线应尽可能地粗,以减小地线上

的分布电感。

软件抗干扰:

一.数字滤波方法

●通过各种数字滤波算法消除模拟输入信号中噪声干扰的影响。

二.指令或参数冗余

●NOP空操作指令的使用

可在双字节和三字节指令后插入两个NOP指令,可保证其后的指令不被拆散。因为“跑飞”的程序即使落在操作数上,由于两个NOP

的存在,也不会将其后面的指令当操作数执行,从而使程序纳入正规。

对程序流向起决定作用的指令(如RET, RETI, ACALL, LCALL, LJMP, JZ, JNZ, JC, JNC, DJNZ等)和某些对系统工作状态其重要作用的

指令(如SETB EA等)之前插入两条NOP指令,可保证跑飞程序迅速

纳入正规,确保这些指令正确执行。

●重要指令的重复使用

对程序流向起决定作用的指令和某些对系统工作状态其重要作用的

指令可以进行重复,某些外围芯片的初始化控制字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

进行刷新,以确保这些指令正确执行。

●对运行参数进行多元冗余设计,把每一参数同时存放在RAM区的不相

靠近的多个单元里。如果某一单元的数据被改变,而其它几个单元里

的数据完好,则仍可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重要的程序段或子程

序也可采用冗余设计,以免使系统发生误动作。

三.软件陷阱

设置软件陷阱,即在非程序区设置拦截措施,程序步入陷阱,然后迫使程序进入循环区内。

●加未使用的中断服务程序:程序中未使用的中断都编制成相应的错误

处理程序,即使中断被干扰信号触发,执行的也是相应的错误处理程

序,使程序继续执行正确的流程。

●ROM和RAM中的剩余空间应填入有利于抗干扰的规则代码或NOP空操作

指令,而不要留驻一些任意的随机码。

●程序区的多余空间里可重复安排跳转指令或RST指令,以便对可能出

现的程序跑飞进行拦截,使之跳转到所需的地址处。

●RAM数据保护的条件陷阱:可在RAM写操作之前加入条件陷阱,不

满足条件时不允许写入,并进入陷阱,形成死循环,之后可以通过后

面提到的“看门狗”技术使其摆脱。

四.“看门狗”技术

●启用看门狗定时器,保证程序跑飞时及时复位。

五.开入/开出软件抗干扰

●对接口中的输入数据信息进行多次重复检测,以确定输入信号的真

伪。

●开关量输出软件抗干扰设计主要采用重复输出的方法,对于那些用锁

存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这些措施很有必要。在允许的情况下,输出重

复周期尽可能短些。当输出端口受到某种干扰而输出错误信号后,外

部执行设备还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正确的信息又输出了,这样就可

以及时地防止错误动作的发生。在执行重复输出功能时,对于可编程

接口芯片,工作方式控制字与输出状态字一并重复设置,使输出模块

可靠工作。

六.编写软件其他注意事项

●尽量采用单字节指令,以减少因干扰而程序跑飞的几率。

●在使用堆栈操作指令时,一次不能使用太多,减少子程序的个数,特

别注意不要使子程序的嵌套层次太多。

●对可编程I/O芯片,如8255,8251等,由于其工作模式控制字可能因

噪声干扰等原因受到破坏,使系统输入/输出状态发生混乱。因此,每次用到这种接口时,都要对有关功能重新设定一次,确保接口的可靠工作。

单片机自身的抗干扰措施

单片机自身的抗干扰措施 为提高单片机本身的可靠性。近年来单片机的制造商在单片机设计上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提高可靠性。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外时钟频率 外时钟是高频的噪声源,除能引起对本应用系统的干扰之外,还可能产 生对外界的干扰,使电磁兼容检测不能达标。在对系统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应用 系统中,选用频率低的单片机是降低系统噪声的原则之一。以8051 单片机为例,最短指令周期1μs时,外时钟是12MHz。而同样速度的Motorola 单片机系统时钟只需4MHz,更适合用于工控系统。近年来,一些生产8051 兼容单片机的厂商也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在不牺牲运算速度的前提下将对外时钟的需求 降至原来的1/3。而Motorola 单片机在新推出的68HC08 系列以及其16/32 位单片机中普遍采用了内部琐相环技术,将外部时钟频率降至32KHz,而内部总线速度却提高到8MHz 乃至更高。 2.低噪声系列单片机 传统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在电源、地的引出上通常将其安排在对称的两边。如左下角是地,右下角是电源。这使得电源噪声穿过整个硅片。改进的技 术将电源、地安排在两个相邻的引脚上,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穿过整个硅片的电流,一方面使外部去耦电容在PCB 设计上更容易安排,以降低系统噪声。另一个在集成电路设计上降低噪声的例子是驱动电路的设计。一些单片机提供若干 个大电流的输出引脚,从几十毫安到数百毫安。这些大功率的驱动电路集成到 单片机内部无疑增加了噪声源。而跳变沿的软化技术可消除这方面的影响,办 法是将一个大功率管做成若干个小管子的并联,再为每个管子输出端串上不同 等效阻值的电阻。以降低di/dt。

电路板怎样进行抗干扰设计

电路板怎样进行抗干扰设计?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系统或装置既不因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误动作或丧失功能,也不向外界发送过大的噪声干扰,以免影响其他系统或装置正常工作。因此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是该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系统抗干扰设计 抗干扰问题是现代电路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反映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工作的可靠性。在飞轮储能系统的电力电子控制中,由于其高压和低压控制信号同时并存,而且功率晶体管的瞬时开关也产生很大的电磁干扰,因此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是该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形成干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干扰源,是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字语言描述是指du/dt、di/dt大的地方。干扰按其来源可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那些与仪表的结构无关,由使用条件和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干扰,如雷电、交流供电、电机等;内部干扰是由仪表结构布局及生产工艺决定的,如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引起的干扰、寄生振荡引起的干扰、尖峰或振铃噪声引起的干扰等。 2)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如微控制器、存贮器、A/D转换、弱信号处理电路等。 3)传播路径,是干扰从干扰源到敏感器件传播的媒介,典型的干扰传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电磁感应、静电感应和空间的辐射。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系统或装置既不因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误动作或丧失功能,也不向外界发送过大的噪声干扰,以免影响其他系统或装置正常工作。 其设计一般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抑制噪声源,直接消除干扰产生的原因; 切断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或者提高传递途径对电磁干扰的衰减作用,以消除噪声源和受扰设备之间的噪声耦合; 加强受扰设备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噪声敏感度。 目前,对系统的采用的抗干扰技术主要有硬件抗干扰技术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1)硬件抗干扰技术的设计。飞轮储能系统的逆变电路高达20kHz的载波信号决定了它会产生噪声,这样系统中电力电子装置所产生的噪声和谐波问题就成为主要的干扰,它们会对设备和附近的仪表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与其控制系统和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接线环境、安装距离及接地方法等因素有关。 转换器产生的PWM信号是以高速通断DC电压来控制输出电压波形的。急剧的上升或下降的输出电压波包含许多高频分量,这些高频分量就是产生噪声的根源。虽然噪声和谐波都对电子设备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谐波通常是指50次以下的高频分量,频率为2~3kHz;而噪声却为10kHz甚至更高

传感器电路的噪声及其抗干扰技术研究

传感器电路的噪声及其抗干扰技术研究 作者:刘竹琴,白泽生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尽量消除或抑制电子电路的干扰是电路设计和应用始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传感器电路通常用来测量微弱的信号,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如果不能解决好各类干扰的影响,将给电路及其测量带来较大误差,甚至会因干扰信号淹没正常测量信号而使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在此,研究了传感器电路设计时的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并得出采取合理有效的抗干扰措施,能确保电路正常工作,提高电路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传感器电路通常用来测量微弱的信号,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也很容易接收到外界或内部一些无规则的噪声或干扰信号,如果这些噪声和干扰的大小可以与有用信号相比较,那么在传感器电路的输出端有用信号将有可能被淹没,或由于有用信号分量和噪声干扰分量难以分辨,则必将妨碍对有用信号的测量。所以在传感器电路的设计中,往往抗干扰设计是传感器电路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

1 传感器电路的内部噪声 1.1 高频热噪声 高频热噪声是由于导电体内部电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温度越高,电子运动就越激烈。导体内部电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在其内部形成很多微小的电流波动,因其是无序运动,故它的平均总电流为零,但当它作为一个元件(或作为电路的一部分)被接入放大电路后,其内部的电流就会被放大成为噪声源,特别是对工作在高频频段内的电路高频热噪声影响尤甚。 通常在工频内,电路的热噪声与通频带成正比,通频带越宽,电路热噪声的影响就越大。在 通频带△f内,电路热噪声电压的有效值:。以一个1 kΩ的电阻为例,如果电路的通频带为1 MHz,则呈现在电阻两端的开路电压噪声有效值为4μV(设温度为室温T=290 K)。看起来噪声的电动势并不大,但假设将其接入一个增益为106倍的放大电路时,其输出噪声可达4 V,这时对电路的干扰就很大了。 1.2 低频噪声 低频噪声主要是由于内部的导电微粒不连续造成的。特别是碳膜电阻,其碳质材料内部存在许多微小颗粒,颗粒之间是不连续的,在电流流过时,会使电阻的导电率发生变化引起电流的变化,产生类似接触不良的闪爆电弧。另外,晶体管也可能产生相似的爆裂噪声和闪烁噪声,其产生机理与电阻中微粒的不连续性相近,也与晶体管的掺杂程度有关。 1.3 半导体器件产生的散粒噪声 由于半导体PN结两端势垒区电压的变化引起累积在此区域的电荷数量改变,从而显现出电容效应。当外加正向电压升高时,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向耗尽区运动,相当于对电容充电。当正向电压减小时,它又使电子和空穴远离耗尽区,相当于电容放电。当外加反向电

抗干扰措施

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1、抑制干扰源 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 (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5)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6)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2、切断干扰传播路径的常用措施 (1)充分考虑电源对单片机的影响。电源做得好,整个电路的抗干扰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单片机对电源噪声很敏感,要给单片机电源加滤波电路或稳压器,以减小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电容组成π形滤波电路,当然条件要求不高时也可用100Ω电阻代替磁珠。 (2)如果单片机的I/O口用来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 (3)注意晶振布线。晶振与单片机引脚尽量靠近,用地线把时钟区隔离起来,晶振外壳接地并固定。此措施可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4)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尽可能把干扰源(如电机,继电器)与敏感元件(如单片机)远离。 (5)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离,最后在一点接于电源地。A/D、D/A芯片布线也以此为原则,厂家分配A/D、D/A芯片引脚排列时已考虑此要求。(6)单片机和大功率器件的地线要单独接地,以减小相互干扰。大功率器件尽可能放在电路板边缘。 (7)在单片机I/O口,电源线,电路板连接线等关键地方使用抗干扰元件如磁珠、磁环、电源滤波器,屏蔽罩,可显著提高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抗干扰的措施主要包括屏蔽、隔离、滤波、接地和软件

数控车床如何抗干扰 数控车床作为cnc机床自然也会像其他的电子仪器仪表一样受到众多的干扰,所以面对有可能发生的干扰我们必须有应对的措施,抗干扰的措施主要包括屏蔽、隔离、滤波、接地和软件处理等。 ①屏蔽技术:屏蔽是目前采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屏蔽技术切断辐射电磁噪声的传输途径通,常用金属材料或磁性材料把所需屏蔽的区域包围起来,使屏蔽体内外的场相互隔离,切断电磁辐射信号,以保护被屏蔽体免受干扰,屏蔽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及电磁屏蔽。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对于电场干扰时,系统中的强电设备金属外壳(伺服驱动器、变频器、驱动器、开关电源、电机等)可靠接地实现主动屏蔽;敏感设备如智能纠错装置等外壳应可靠接地,实现被动屏蔽;强电设备与敏感设备之间距离尽可能远;高电压大电流动力线与信号线应分开走线,选用带屏蔽层的电缆,对于磁场干扰,选用高导磁率的材料,如玻莫合金等,并适当增加屏蔽体的壁厚;用双绞线和屏蔽线,让信号线与接地线或载流回线扭绞在一起,以便使信号与接地或载流回线之间的距离最近;增大线间的距离,使得干扰源与受感应的线路之间的互感尽可能地小;敏感设备应远离干扰源强电设备变压器等。 ②隔离技术:隔离就是用隔离元器件将干扰源隔离,以防干扰窜入设备,保证电火花机床的正常运行。常见的隔离方法有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和继电器隔离等方法。 (1)光电隔离:光电隔离能有效地抑制系统噪声,消除接地回路的干扰。在智能纠错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用光耦作接口,对信号及噪声进行隔离;在电机驱动控制电路中,用光耦来把控制电路和马达高压电路隔离开。 (2)变压器隔离是一种用得相当广泛的电源线抗干扰元件,它最基本的作用是实现电路与电路之间的电气隔离,从而解决地线环路电流带来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干扰,同时隔离变压器对于抗共模干扰也有一定作用。隔离变压器对瞬变脉冲串和雷击浪涌干扰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于交流信号的传输,一般使用变压器隔离干扰信号的办法。 (3)继电器隔离,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之间没有电气上的联系。因此,可以利用继电器的线圈接受电气信号,而用触点发送和输出信号,从而避免强电和弱电信号之间的直接联系,实现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摘要:为保证电路性能,在进行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设计时应考虑电磁兼容性,这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重点讨论按元器件的布局与布线原则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路的性能指标,达到抗干扰的设计目的。通过几个实验测试事例,分析了影响印制板抗干扰性能的几个不同因素,说明了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应采取的实际的解决办法。 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射频电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其中的射频电路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的抗干扰设计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射频电路PCB的密度越来越高, 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同一电路,不同的PCB设计结构,其性能指标会相差很大。电磁干扰信号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整个电路系统的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何防止和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就成为设计射频电路PCB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系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按照设计要求能正常工作的能力。电子系统所受的电磁干扰不仅来自电场和磁场的辐射,也有线路公共阻抗、导线间耦合和电路结构的影响。在研制设计电路时,希望设计的印制电路板尽可能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且也尽可能小地干扰影响别的电子系统。 设计印制板首要的任务是对电路进行分析,确定关键电路。这就是要识别哪些电路是干扰源,哪些电路是敏感电路,弄清干扰源可能通过什么路径干扰敏感电路。射频电路工作频率高,干扰源主要是通过电磁辐射来干扰敏感电路,因此射频电路PCB板抗干扰设计的目的是减小PCB板的电磁辐射和PCB 板上电路之间的串扰。 1 射频电路板设计 1. 1 元器件的布局 由于SMT一般采用红外炉热流焊来实现元器件的焊接,因而元器件的布局影响到焊点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品率。而对于射频电路PCB设计而言, 电磁兼容性要求每个电路模块尽量不产生电磁辐射,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因此元器件的布局也影响到电路本身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直接关系到所设计电路的性能。故在进行射频电路PCB 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普通PCB设计时的布局外,主要还须考虑如何减小射频电路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何减小电路本身对其他电路的干扰以及电路本身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经验,射频电路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射频电路板本身的性能指标,很大部分还取决于与CPU处理板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布局的总原则是元器件应尽可能同一方向排列,通过选择PCB进入熔锡系统的方向来减少甚至避免焊接不良的现象;根据经验元器件间最少要有

抗干扰措施

抗干扰技术 在电路设计当中,抗干扰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在一切的电子技术当中,都是重点。(或许你会说你是玩单片机的,感觉没这方面的必要,其实是因为数字电路就两种信号,一个高电平,一个低电平,本身就有一定的抗干扰性能,而模拟信号是连续的,容易被干扰,这也是现在的产品都数字化的原因之一,但是玩单片机的就不玩模拟信号?加点抗干扰技术以防万一也没错吧!)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要放大一个微弱的信号,当电源不是很好,有较大的纹波,经常4.5V到6V之间跳,工频信号又很强,你的电路有没有什么防护措施,你想想,当这个信号到最后,还是你想要的信号吗?打个比方,如果唐僧身边没有那么多能干的徒弟,菩萨,神仙,他到得了西天吗?那些妖精就是干扰源,徒弟什么的就是抗干扰措施,当然唐僧自身也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抗干扰技术。(请各位懒人直接跳到最后的总结) 理论上来说,抗干扰分为3个方面:1、干扰源。2、传输途径。3、敏感原件。也就是我们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按照优先考虑的顺序,也是如上的1、2、3。你要是能把干扰抑制在源头,扼杀在摇篮里,那就不用其他的措施了。但是干扰源来自四面八方,说不定自己后院还起火(比如运放的自激振荡),所以3个方面都是需要加强的。 一般来说,电源的干扰时最普遍的,所以电源做得好就是一切的基础,尽量降低电源的纹波系数,电容可以滤去交流信号,因此在一些用运放的地方电源和地端可以并联10uF、1uF、0.1uF的电容,以滤去不同频率的波。小电容通低频,大电容通高频,但注意电解电容不要正负极接反了,那样也会产生噪声。再就是布线时,电源线和地线要尽量粗点(减小导线的电阻),避免90°折线;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用不同的电源,;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避免使用公共地线;最多模拟地与数字地仅有一点相连,信号连接时,可用光电隔离,防止互相干扰。接地线越短越好,避免地线形成环路。 在传输途径上下功夫,各模块之间连接线尽量短,远离干扰;高频信号传输可使用同轴电缆或多芯屏蔽电缆,对可能的干扰源输出线进行滤波,产生噪声的导线与地线绞合,信号地线、其它可能造成干扰的电路的地线分开,敏感电路加屏蔽罩(屏蔽罩是要接地才有用的),把干扰源围闭在屏蔽罩内也是允许的。隔离也是常用的,隔离分变压器隔离,继电器隔离,光电隔离,光电隔离比较常用。 有的继承电路 而加强自身的抗干扰性能,大部分是靠原件本省的性质和所用的材料等等,我们自己难以决定。 总而言之,想要抗干扰,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电源的稳定性,减小纹波。各个模块的电源可以和地之间用不同的电容 相连。 2、在信号线容易受到干扰的地方,使用滤波电路。 3、各级模块相连的信号线尽量短,也可以用同轴电缆相连。 4、使用屏蔽盒屏蔽各个模块,或者干扰源。 5、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使用不同的电源,信号之间使用光电隔离。 6、布线时,避免地线成环状,接线尽量短,但避免交叉、飞线。各种模块布局 时分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开。电源线与地线要尽量粗一点。原件排列

抗干扰设计原则

> 抗干扰设计原则 1.电源线的设计 (1)选择合适的电源 (2)尽量加宽电源线 (3)保证电源线、底线走向和数据传输方向一致 (4)使用抗干扰元器件 (5)电源入口添加去耦电容(10~100uf) 2.[ 3.地线的设计 (1)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 (2)尽量采用单点接地 (3)尽量加宽地线 (4)将敏感电路连接到稳定的接地参考源 (5)对pcb板进行分区设计,把高带宽的噪声电路与低频电路分开 (6)尽量减少接地环路(所有器件接地后回电源地形成的通路叫“地线环路”)的面积 3.. 4.元器件的配置 (1)不要有过长的平行信号线 (2)保证pcb的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尽量靠近,同时远离其他低频器件(3)元器件应围绕核心器件进行配置,尽量减少引线长度 (4)对pcb板进行分区布局 (5)考虑pcb板在机箱中的位置和方向 (6)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引线 4.】 5.去耦电容的配置 (1)每10个集成电路要增加一片充放电电容(10uf) (2)引线式电容用于低频,贴片式电容用于高频 (3)每个集成芯片要布置一个的陶瓷电容 (4)对抗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要加高频去耦电容 (5)电容之间不要共用过孔 (6)去耦电容引线不能太长 5.— 6.降低噪声和电磁干扰原则 (1)尽量采用45°折线而不是90°折线(尽量减少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与耦合) (2)用串联电阻的方法来降低电路信号边沿的跳变速率 (3)石英晶振外壳要接地 (4)闲置不用的们电路不要悬空 (5)时钟垂直于IO线时干扰小 (6)尽量让时钟周围电动势趋于零

(7)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pcb的边缘 (8)- (9)任何信号不要形成回路 (10)对高频板,电容的分布电感不能忽略,电感的分布电容也不能忽略 (11)通常功率线、交流线尽量在和信号线不同的板子上 6.其他设计原则 (1)CMOS的未使用引脚要通过电阻接地或电源 (2)用RC电路来吸收继电器等原件的放电电流 (3)总线上加10k左右上拉电阻有助于抗干扰 (4)采用全译码有更好的抗干扰性 (5)~ (6)元器件不用引脚通过10k电阻接电源 (7)总线尽量短,尽量保持一样长度 (8)两层之间的布线尽量垂直 (9)发热元器件避开敏感元件 (10)正面横向走线,反面纵向走线,只要空间允许,走线越粗越好(仅限地线和电源线)(11)要有良好的地层线,应当尽量从正面走线,反面用作地层线 (12)保持足够的距离,如滤波器的输入输出、光耦的输入输出、交流电源线和弱信号线等(13)长线加低通滤波器。走线尽量短截,不得已走的长线应当在合理的位置插入C、RC、或LC低通滤波器。 (14)> (15)除了地线,能用细线的不要用粗线。 7.布线宽度和电流 一般宽度不宜小于(8mil) 在高密度高精度的pcb上,间距和线宽一般(12mil) 当铜箔的厚度在50um左右时,导线宽度1~(60mil) = 2A 公共地一般80mil,对于有微处理器的应用更要注意 8.} 9.电源线尽量短,走直线,最好走树形,不要走环形 9.布局 10.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 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浅谈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抗干扰措施

浅谈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抗干扰措施 摘要分析单片机应用系統的软件干扰因素以及实现抗干扰必要条件,并针对单片机应用系统易出现的软件失控、软件数据出错、数字量输入错误等问题提出可行的软件抗干扰措施。 关键词单片机;软件;抗干扰 引言 单片机应用系统产生故障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干扰问题。干扰对于单片机应用系统产生的影响一方面会造成测量与控制精度失衡,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应用系统完全失效。所以对于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的干扰问题必须进行解决。 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抗干扰措施的必要条件[1] 1.1 干扰因素及影响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片机系统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因而对单片机系统的稳定性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受到单片机应用系统结构复杂性以及工作环境的多变性的影响,决定单片机系统性能的因素相对来说也比较复杂,尤其是软件的抗干扰措施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专业角度分析,单片机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种,即浪涌干扰、放电干扰、电磁干扰和高频振荡干扰。在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下单片机系统会发生采集的数据出现失真、程序的运行受到干扰、硬件控制发生失效等现象,而更加直观的表现就是视频图像发生串色、网纹,音频信号失真或者是声音发生串扰现象等。 1.2 软件抗干扰的必要条件分析 在对单片机软件抗干扰稳定性进行设计时,从安全角度考虑,将软件的程序数据放在了ROM中。而一般情况下,单片机抗干扰软件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①当单片机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后,在抗干扰软件的作用下系统的硬件组成不应受到损坏,另外为了方便对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应当在关键核心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检测状态;②当程序区因外界因素受到干扰后不会产生一定的损坏。一般情况下,在RAM中与系统有关的表格、常数等即使在受到干扰后也不会发生损坏,但是RAM程序中的系统可能因外界等的干扰发生一定的故障。而一旦RAM区的有关程序受到外界干扰,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干扰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当向RAM区重新输入有关的程序。 2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抗干扰措施[2] 2.1 失控软件的抗干扰措施

软件抗干扰的几种办法

软件抗干扰的几种办法 在提高硬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同时,软件抗干扰以其设计灵活、节省硬件资源、可靠性好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以MCS-51单片机系统为例,对微机系统软件抗干扰方法进行研究。 1、软件抗干扰方法的研究 在工程实践中,软件抗干扰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一、消除模拟输入信号的噪声(如数字滤波技术);二、程序运行混乱时使程序重入正轨的方法。本文针对后者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软件抗干扰方法。 (1) 指令冗余 CPU取指令过程是先取操作码,再取操作数。当PC受干扰出现错误,程序便脱离正常轨道“乱飞”,当乱飞到某双字节指令,若取指令时刻落在操作数上,误将操作数当作操作码,程序将出错。若“飞”到了三字节指令,出错机率更大。 在关键地方人为插入一些单字节指令,或将有效单字节指令重写称为指令冗余。通常是在双字节指令和三字节指令后插入两个字节以上的NOP。这样即使乱飞程序飞到操作数上,由于空操作指令NOP的存在,避免了后面的指令被当作操作数执行,程序自动纳入正轨。 此外,对系统流向起重要作用的指令如RET、RETI、LCALL、LJMP、JC等指令之前插入两条NOP,也可将乱飞程序纳入正轨,确保这些重要指令的执行。 (2) 拦截技术

所谓拦截,是指将乱飞的程序引向指定位置,再进行出错处理。通常用软件陷阱来拦截乱飞的程序。因此先要合理设计陷阱,其次要将陷阱安排在适当的位置。 软件陷阱的设计 当乱飞程序进入非程序区,冗余指令便无法起作用。通过软件陷阱,拦截乱飞程序,将其引向指定位置,再进行出错处理。软件陷阱是指用来将捕获的乱飞程序引向复位入口地址0000H的指令。通常在EPROM中非程序区填入以下指令作为软件陷阱: NOPNOPLJMP 0000H其机器码为0000020000。 陷阱的安排 通常在程序中未使用的EPROM空间填0000020000。最后一条应填入020000,当乱飞程序落到此区,即可自动入轨。在用户程序区各模块之间的空余单元也可填入陷阱指令。当使用的中断因干扰而开放时,在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中设置软件陷阱,能及时捕获错误的中断。如某应用系统虽未用到外部中断 1,外部中断1的中断服务程序可为如下形式: NOPNOPRETI返回指令可用“RETI”,也可用“LJMP0000H”。如果故障诊断程序与系统自恢复程序的设计可靠、完善,用“LJMP0000H”作返回指令可直接进入故障诊断程序,尽早地处理故障并恢复程序的运行。 考虑到程序存贮器的容量,软件陷阱一般1K空间有2-3个就可以进行有效拦截。 (3)软件“看门狗”技术

从六方面提高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从六方面提高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干扰问题,一直是电力设备仪器的一个难点。对于单片机也不例外。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单片机测控系统必须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否则将导致控制误差加大,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单片机的抗干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单片机的干扰问题,一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解决。 模拟信号采样干扰 单片机应用系统中通常要对一个或多个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将其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处理。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不仅要保证传感器本身的转换精度、传感器供电电源的稳定、测量放大器的稳定、A/D转换基准电压的稳定,而且要防止外部电磁感应噪声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微弱的有用信号可能完全被无用的噪音信号淹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具有差动输入的测量放大器,采用屏蔽双胶线传输测量信号,或将电压信号改变为电流信号,以及采用阻容滤波等技术。 数字信号传输通道的干扰 数字输出信号可作为系统被控设备的驱动信号(如继电器等),数字输入信号可作为设备的响应回答和指令信号(如行程开关、启动按钮等)。数字信号接口部分是外界干扰进入单片机系统的主要通道之一。在工程设计中,对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过程采取的抗干扰措施有:传输线的屏蔽技术,如采用屏蔽线、双胶线等;采用信号隔离措施;合理接地,由于数字信号在电平转换过程中形成公共阻抗干扰,选择合适的接地点可以有效抑制地线噪声。 硬件监控电路的干扰 在单片机系统中,为了保证系统可靠、稳定地运行,增强抗干扰能力,需要配置硬件监控电路,硬件监控电路从功能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上电复位:保证系统加电时能正确地启动; (2)掉电复位:当电源失效或电压降到某一电压值以下时,产生复位信号对系统进行复位; (3)电源监测:供电电压出现异常时,给出报警指示信号或中断请求信号; (4)硬件看门狗:当处理器遇到干扰或程序运行混乱产生“死锁”时,对系统进行复位。 解决来自电源端的干扰 单片机系统中的各个单元都需要使用直流电源,而直流电源一般是市电电网的交流电经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后产生的,因此电网上的各种干扰便会引入系统。除此之外,由于交流电源共用,各电子设备之间通过电源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因此抑制电源干扰尤其重要。电源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电源线中的高频干扰(传导骚扰) 供电电力线相当于一个接受天线,能把雷电、电弧、广播电台等辐射的高频干扰信号通过电源变压器初级耦合到次级,形成对单片机系统的干扰;解决这种干扰,一般通过接口防护;在接口增加滤波器、或者使用隔离电源模块解决。 2.感性负载产生的瞬变噪音(EFT) 切断大容量感性负载时,能产生很大的电流和电压变化率,从而形成瞬变噪音干扰,成为电磁干扰的主要形式;解决这种干扰,一般通过屏蔽线与双胶线,或在电源接口、信号接口进行滤波处理。这二种方法都需要在系统接地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滤波器、接口滤波电路都必须良好的接地,这样才能有效的将干扰泄放。 软件抗干扰原理及方法 尽管我们采取了硬件抗干扰措施,但由于干扰信号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且具有很大的

现场总线抗干扰措施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158定义,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当今全球最流行的现总线有FF总线(FieldbusFoundation)、Profibus、Modbus等,在造纸行业,ABB公司AF100应用也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现场总线,都是数字信号,当在介质上传输时,由于干扰噪音的原因,使得“1”变成了“0”,“0”变成了“1”,从而影响现场总线性能,以至于不能正常工作。因此研究现场总线的抗干扰问题并提高现场总线的抗干扰能力非常重要。 1 纸机车间存在的干扰源 (1)纸机传动系统是纸机车间最大的干扰源。纸机传动系统的总负荷约占造纸车间总负荷的1/3以上,在系统的整流和逆变中,大功率电力电子元器件(IGBT等)高速开和关转换,产生大量的高频电磁波,污染整个车间,并且产生大量高次谐波,污染工频电网。 (2)变压器、MCC柜、电力电缆和动力设备。这些设备均为工频,频率较低,干扰一般发生在近场,而近场中随着干扰源的特性不同,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动力设备启动时,瞬间电流能够达到额定电流的6~1倍,会产生大电流冲击的暂态干扰。 (3)来自工频电源的干扰。工频电源波形畸变和高次谐波若未加隔离或滤波,便会通过向纸机控制系统供电而进入控制系统,影响现场总线的信号。 (4)导线接触不良产生的火花、电弧等。 (5)三相供电不平衡产生的地电流、屏蔽层不共地产生的接地环流。 2 干扰的传播途径 (1)由导线传输,称为传导干扰。在现场总线中,主要表现为地线阻抗干扰和来自工频电源的干扰。 (2)通过空间以辐射的形式传输,称为辐射干扰。 3 现场总线的抗干扰措施 (1)远离干扰源动力设备和电力电缆对现场总线的干扰,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随距离的增大,干扰衰减非常快。所以,现场总线设备远离用电设备,现场总线电缆与动力缆分层桥架布置,都能起到很好的防干扰作用。远离干扰源,是防止辐射干扰的重要措施。 (2)现场总线设备和电缆的屏蔽现场总线屏蔽的机理,一是外来电磁波在金属表面产生涡流,从而抵消原来的磁场;二是电磁波在金属表面产生反射损耗,另一部分透射波在金属屏蔽层内传播过程中,衰减产生吸收损耗。现场总线的屏蔽是利用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屏蔽并结合接地,来切断干扰源。 (3)采用UPS电源或隔离变压器可防止来自工频电源的干扰。 (4)采用光缆传输信号在现场总线传输速度高!传输距离远干扰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光缆。采用光缆后,有效解决了辐射扰和传导干扰的众多问题。若在不共地两点之间,或者在

电磁抗干扰来源及电路与软件抗干扰(EMC)措施

电磁抗干扰来源及电路与软件抗干扰(EMC)措施 概述 可靠性是用电设备的基木要求之一,也是所有控制单元最基木的要求。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故障时不拒动和正常时不误动。之所以会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隐患是因为电磁干扰的存在。因此为了保障控制单元可靠的工作,除了采用合适的保护原理外,本章主要考虑抗干扰设计。 电磁干扰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1)辐射:电磁干扰的能量通过空间的磁场、电场或者电磁波的形式使干扰源与受干扰体之间产生藕合。(2)传导:电磁干扰的能量可以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电缆以电压或电流的方式进行传播。电磁干扰的频率包括(1)低频干扰(DC10~20Hz);(2)高频干扰(几百兆赫,辐射干扰和达几千兆赫):(3)瞬变干扰(持续周期从几毫秒到几纳秒)。 造成电力系统中形成电磁干扰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我们知道,同一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力设备通过电和磁紧密的联系起来,相互影响,由于运行方式的改变、故障、开关设备的操作等引起的电磁振荡会对智能控制单元产生影响:另外,软起动工作在环境恶劣的煤矿井下,空气非常潮湿,到处充满着煤尘,电磁干扰尤为严重。控制单元在工作时不仅要受到从电网上传来的“噪声”干扰,其木身也是一个很强的干扰源,比如负载上电流的频繁变化和通过导线空间进入单片机系统内部,造成程序跑飞,使系统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系统。所以对控制单元各个部分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问题。因此,在整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始终将抗干扰性能作为系统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电磁干扰的来源 所谓干扰,简单来说就是指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简称EMI),它在一定条件下干扰电子设备、通信电路的正常工作。 电源干扰 电源干扰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主要干扰源,据统计,实时系统的干扰约70%来自

单片机系统抗干扰

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 抗干扰问题是单片机控制系统工程实现中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对干扰产生的机理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大约在50年代,就开始了对电磁干扰的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以研究干扰的产生、传播、抑制和使装臵在其所处电磁环境中既不被干扰又不干扰周围设备,从而都能长期稳定运行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学科—电磁兼容技术、EMC技术。 按国家军用标准GJB 72—85《电磁场干扰和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其定义为:“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齐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它设备的电磁发射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它设备(分系统、系统),因受其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 一、干扰的作用机制及后果 干扰对单片机系统的作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位是输入系统,它使模拟信号失真,数字信号出错,系统如根据该信号做出的反应必然是错误的。第二个部位是输出系统,使各输出信号混乱,不能正常反映系统的真实输出量,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第三个部位是单片机的内核,干扰使三总线上的数字信号错乱,使CPU工作出错。 对单片机系统而言,抗干扰有硬件和软件措施,硬件如设臵得当,可将绝大多数的干扰拒之门外,但仍然有部分的干扰窜入系统,引起不良后果,因此,软件抗干扰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软件抗干扰是以CPU的开销为代价的,如果没有硬件措施消除大部分的干扰,CPU将忙于应付,会影响到系统的实时性和工作效率。成功的抗干扰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而构成的。硬件抗干扰具有效率高的优点,但要增加系统的成本和体积,软件抗干扰具有投资低的优点,但要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 由于应用系统的工作现场,往往有许多强电设备,它们的启动和工作过程将对单片机产生强烈的干扰;也由于被控制对象和被测信号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即整个控制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较远的距离,信号线和控制线均可能是长线,这样电磁干扰就很容易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混入应用系统之中。如果上述来源于生产现场的干扰称为系统内部的干扰源的话,那么还有来源于现场以外的所谓外部干扰源,如外电源(如雷电)对电网的冲击,外来的电磁辐射等。 不管哪种干扰源,对单片机的干扰总是以辐射、电源和直接传导等三种方式进入的,其途径主要是空间、电源和过程通道。按干扰的作用形式分类,干扰一般有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两种。抗干扰的方法则针对干扰传导的源特征和传导方式,采取抑制源噪声,切断干扰路径,和强化系统抵抗干扰等三种方式。 控制干扰源的发射,除了从源的机理着手降低其产生电磁噪声的电平之外,广泛的应用着屏蔽(包括隔离)、滤波与接地技术。屏蔽主要用于切断通过空间的静电耦合、感应耦合或交变电磁场耦合形成的电磁噪声传播途径。此三种耦合分别对应于采取的静电屏

最新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 计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摘要:为保证电路性能,在进行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设计时应考虑电磁兼容性,这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重点讨论按元器件的布局与布线原则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路的性能指标,达到抗干扰的设计目的。通过几个实验测试事例,分析了影响印制板抗干扰性能的几个不同因素,说明了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应采取的实际的解决办法。 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射频电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其中的射频电路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的抗干扰设计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射频电路PCB的密度越来越高, 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同一电路,不同的PCB设计结构,其性能指标会相差很大。电磁干扰信号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整个电路系统的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何防止和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就成为设计射频电路PCB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系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按照设计要求能正常工作的能力。电子系统所受的电磁干扰不仅来自电场和磁场的辐射,也有线路公共阻抗、导线间耦合和电路结构的影响。在研制设计电路时,希望设计的印制电路板尽可能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且也尽可能小地干扰影响别的电子系统。 设计印制板首要的任务是对电路进行分析,确定关键电路。这就是要识别哪些电路是干扰源,哪些电路是敏感电路,弄清干扰源可能通过什么路径干扰敏感电路。射频电路工作频率高,干扰源主要是通过电磁辐射来干扰敏感电路,因此射频电路PCB板抗干扰设计的目的是减小PCB板的电磁辐射和PCB 板上电路之间的串扰。 1 射频电路板设计 1. 1 元器件的布局 由于SMT一般采用红外炉热流焊来实现元器件的焊接,因而元器件的布局影响到焊点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品率。而对于射频电路PCB设计而言, 电磁兼容性要求每个电路模块尽量不产生电磁辐射,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因此元器件的布局也影响到电路本身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直接关系到所设计电路的性能。故在进行射频电路PCB 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普通PCB设计时的布局外,主要还须考虑如何减小射频电路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何减小电路本身对其他电路的干扰以及电路本身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经验,射频电路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射频电路板本身的性能指标,很大部分还取决于与CPU处理板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布局的总原则是元器件应尽可能同一方向排列,通过选择PCB进入熔锡系统的方向来减少甚至避免焊接不良的现象;根据经验元器件间最少要有

噪声干扰PCB布线与微小信号的放大

电路中干扰、噪声的应对与微弱信号的测量 摘要:微弱信号常常被混杂在大量的噪音中。噪声的来源多种多样,有来自电路之间的,有电子元器件本身所具有的,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这其中,又分为了好多不同种类,比如电子元器件的噪声,有低频时的1/f噪声,有高频的热噪声等等。本文中分别对其进行介绍。为了消除这些噪声,从而获得正确的信号,就需要对电路采取一些措施。在PCB布局布线时,就有好多细节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当然,元器件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当然,仅仅对噪声干扰进行抑制并不足以达到检测微弱信号的目的,为此,在设计检测微弱信号的电路时,又有很多重要的方法和注意点值得参考。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从噪声中得到可靠、稳定的信号。关键词:噪声;PCB布线;微弱信号检测 一、电路中的干扰与噪声 噪声是电路中相对于信号而言的一些干扰、无用的信号噪声干扰的产生原因有许多,如雷击、周边负载设备的开关机、发电机、无线电通讯等。在对微弱信号处理时,噪声的影响非常重要,必须对其采取措施,否则有用信号将淹没其中,而无法被检测到。具体到噪声来源、噪声特点等方面,噪声有许许多多的类别,下面分别简要对其进行介绍。 1.1低频噪声 低频噪声主要是由于内部的导电微粒不连续造成的。特别是碳膜电阻,其碳质材料内部存在许多微小颗粒,颗粒之间是不连续的,在电流流过时,会使电阻的导电率发生变化引起电流的变化,产生类似接触不良的闪爆电弧。另外,晶体管也可能产生相似的爆裂噪声和闪烁噪声,其产生机理与电阻中微粒的不连续性相近,也与晶体管的掺杂程度有关。 1.2半导体器件产生的散粒噪声 由于半导体PN结两端势垒区电压的变化引起累积在此区域的电荷数量改变,从而显现出电容效应。当外加正向电压升高时,N区的和P区的空穴向耗尽区运动,相当于对电容充电。当正向电压减小时,它又使电子和空穴远离耗尽区,相当于电容放电。当外加反向电压时,耗尽区的变化相反。当电流流经势垒区时,这种变化会引起流过势垒区的电流产生微小波动,从而产生电流噪声。其产生噪声的大小与温度、频带宽度△f成正比。 1.3高频热噪声 高频热噪声是由于导电体内部电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温度越高,电子运动就越激烈。导体内部电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在其内部形成很多微小的电流波动,因其是无序运动,故它的

抗干扰措施

提高变电所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一、概述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强、自动化水平高、可节约占地面积、减轻值班员操作及监视的工作量、缩短维修周期以及可实现无人值班等优越性。这已为越来越多的电力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所共识。但一方面,由于它是高技术在变电所的应用,是一种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还不够了解,因此也不放心。特别是目前不少工作在变电所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与运行人员,对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和系统结构还不了解,对其可靠性问题比较担心。另一方面,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都为低电平的弱电系统,但它们的工作环境是电磁干扰极其严重的强电场所,在研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可靠性问题,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强电磁场干扰下,也确实很容易不能正工作,甚至损坏元器件。因此,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可靠性是指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部件、元器件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不同功能的自动装置有不同的反映其可靠性的指标和术语。例如,保护子系统的可靠性通常是指在严重干扰情况下,不误动、不拒动。远动子系统的可靠性通常以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表示。 提高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涉及的内容和方面较多,本章将从电磁兼容性、抗电磁干扰的措施和自动化系统本身的自纠错和故障自诊断等方面讨论提高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措施问题。 二、变电所内的电磁兼容 (一)电磁兼容意义 变电所内高压电器设备的操作、低压交、直流回路内电气设备的操作、雷电引起的浪涌电压、电气设备周围静电场、电磁波辐射和输电线路或设备短路故障所产生的瞬变过程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这些电磁干扰进入变电所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或其他电子设备,就可能引起自动化系统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某些部件或元器件。 电磁兼容的意义是,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所发射的电磁能量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