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发表时间:2018-10-31T13:46:51.6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刘海鹏1,2 何晓娜3 陈晓1,2

[导读] B超、CT、MRI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均有重要指导价值,完整的手术切除是腹膜后淋巴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式。

(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三科;2.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3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一例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术前诊断为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胰腺粘液性囊腺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腹膜后,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结论B超、CT、MRI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均有重要指导价值,完整的手术切除是腹膜后淋巴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

式。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以淋巴管系统发育畸形为特征的疾病,即由异常增生的淋巴管组成、瘤内充满淋巴液的肿块。增生的淋巴管生长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具备类似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的特征,因此并非真正肿瘤。淋巴管瘤比较常见,无明显种族和性别差异,多发人群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且80%以上患儿发病在2岁以前,50%-60%出生时即发病。本文结合作者收治不典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结合文献复习,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入院。既往无手术、外伤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T 36.2℃,P 72次/分,R 18次/分,BP 96/67mmHg,神清,精神可。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正常4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化全项、凝血酶原时间、传染病全套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CEA 4.59ng/ml,AFP、CA199、CA125、CA72-4无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门静脉系彩色多普勒超声示门静脉内径1.4cm,平均速度10.1cm/s,为单向入肝血流,管腔通畅。门静脉血流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胰腺体尾部囊性病灶,大小约5.0cm*3.3cm,无回声,与胰腺分界欠清,内可见多条分隔光带,内透声好。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胰腺体部后下方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范围约5.0cm*3.0cm*5.6cm,边界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病变包绕肠系膜上静脉,与部分脾静脉前缘关系密切,与胰腺边界欠清。CT诊断:胰腺体尾部占位,粘液性囊腺瘤多考虑。腹部MRI示胰腺体尾部可见不规则囊状占位影,DWI呈低信号,大小约

5.2cm*3.7cm*5.7cm,肿块内可见多发线样分隔。核磁诊断: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诊断:胰腺体尾部占位-胰腺粘液性囊腺瘤?经多学科讨论,决定行剖腹探查术,胰体尾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腹膜后,胰腺体尾部的后下方,横结肠系膜根部,形状不规则,大小约

5cm*3cm*3cm,呈淡黄色脂肪样,囊性,质软,包膜完整,与胰腺、十二指肠、横结肠系膜、脾静脉关系密切,病变包绕肠系膜下静脉。余腹腔脏器未见异常。遂完整切除病变,术中切开标本见肿瘤壁薄、光滑,内含囊液呈黄色粘稠乳糜样。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良性病变,多考虑腹膜后淋巴管瘤。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纤维脂肪组织中散在大小不等的管腔,管壁不规则,厚薄不等,管内衬单层立方、扁平细胞,核较小,排列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管壁内皮CD34(+),D2-40(-),WT-1(-),CR(-)。病理诊断:(腹膜后肿物)淋巴管瘤;

讨论

一、发病原因

淋巴管瘤发生原因目前并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管的先天发育异常,使正常淋巴不能经静脉引流,淋巴结构异构或淋巴管增生扩大所致;也有学者认为是因感染、肿瘤、手术、或退行性变导致淋巴管的阻塞,管径渐增大,最终导致形成囊肿;也有人认为是由收集髂区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和静脉系统之间的连接发生异常,导致淋巴结中的淋巴静止。

二、疾病分类

淋巴管瘤可以发生在体内含有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约95 %发生在颈部和腋窝(颈部约占 75 %,腋窝占 20 %),其它部位少见。传统上习惯把淋巴管瘤分为以下3类:

1)海绵状淋巴管瘤:是最常见的一种淋巴管瘤,多见于唇、舌、颊、颈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变形。该类淋巴管瘤不能被压缩,一般不侵及皮肤,但可侵及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

2)囊状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是淋巴管瘤最常见的类型,也是腹膜后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在颈部、乳房、腋窝、腹部、腹股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囊性包快,该病变一般界限清楚,有波动感,不能被压缩,穿刺可抽出淡黄色的液体。

3)单纯性淋巴管瘤:又称毛细淋巴管瘤,非常少见,常见于肢体近端,是由细小的薄壁淋巴管组成,其外观像米粒大小的囊肿,突出于皮肤表面,破溃后可流出淋巴液,很少孤立存在,常为多个淋巴管瘤无规则的排列在一起。

三、临床表现

由于淋巴管瘤属于良性病变,生长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当肿块长到一定大小时,临近的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受到压迫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周围正常的组织器官受压萎缩,导致功能障碍,或因肿块感染、出血、扭转、破裂等原因出现相应的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肠梗阻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本例患者仅有腹部胀痛,无其他特殊不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四、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管瘤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腹膜后胰腺区囊性淋巴管瘤主要与胰腺浆液性、粘液性囊腺瘤加以鉴别,增强CT为首选,且粘液性囊腺瘤预后较差;另外也应与胰腺假性囊肿鉴别,后者患者多有胰腺炎及胰腺外伤史;本例病例术前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囊腺癌待排;(2)囊性畸胎瘤、肿瘤囊性变、肠囊肿及消化道重复畸形等疾病相鉴别,囊性畸胎瘤有脂质成分,并可见周围性钙化,容易鉴别;肿瘤囊性变由于肿瘤坏死液化,壁厚且不规则,增强可见壁结节增强;肠重复畸形囊肿一般与所在肠管走行方向一致,呈管状单房厚壁结构;肠囊肿大多呈单房结构,少见分隔;(3)女性患者需与卵巢囊肿鉴别,卵巢囊肿下缘与子宫附件关系密切,下腹部可触及囊性肿块,多为圆形,表面光滑,一般可活动。蒂扭转、破裂或感染时刻产生急腹症。腹膜后淋巴管瘤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第一节概述 一.腹膜后间隙和腹膜后器官 腹膜(peritoneum)是由间皮细胞和弹性纤维所组成的一层浆膜,薄而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其总面积甚大,根据其被覆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层和脏层,两者相互延续。 腹膜后间隙(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指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后壁和后腹膜之间的区域,常简称为“腹膜后”。是一个疏松组织构成的大间隙,范围甚大。腹膜后隙内有胰、十二指肠的大部分、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器官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第二节正常腹膜后器官超声表现 第三节常见腹膜后肿瘤超声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一.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 (一)脂肪肉瘤(liposarcoma)超声表现:①一般生长缓慢,肿块大,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大多可有包膜回声,境界叫较清;②肿瘤内部回声大部分呈分布不 均匀,多为弱回声或中等强回声;③CDFI:肿瘤内部无或见点状血流信号。 (二)脂肪瘤(lipoma):超声表现:类似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一般稍强,比较均匀,有时可见细线状回声,后方回声可稍增强,与脂肪 肉瘤难以鉴别。 (三)纤维肉瘤(fibrosarc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椭圆形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有完整包膜。 (四)纤维瘤(fibroma):超声表现:大多为低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低回声内部常可见条状的彩色血流信号。 一.神经组织起源的肿瘤 (一)神经鞘瘤(neurilemmoma):超声表现: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多有完整包膜,当肿瘤生长较大时,内部易出血坏死,彩色多普勒显示, 肿瘤内部多无血流信号或仅见稀疏点状血流信号。 (二)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neurilemmoma):超声表现:类圆形的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包膜完整,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为主,间夹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 无回声区,肿块似有包膜。 (三)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分叶状的实质性肥均质性肿块,其内一般呈低回声为主,间夹有点状机斑片状强回声,部分区域有 不规则无回声,边界模糊,肿瘤内部可见散在的彩色血流信号,这边可见丰富 彩色血流绕行。 二.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 (一)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ma):超声表现:可有多种形态,诸如脂液分层征、面团征、瀑布或挂面征及杂乱无章征。囊肿可呈圆球形,也可是分叶状或不 规则的。

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发表时间:2018-10-31T13:46:51.6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刘海鹏1,2 何晓娜3 陈晓1,2 [导读] B超、CT、MRI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均有重要指导价值,完整的手术切除是腹膜后淋巴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式。 (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三科;2.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3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一例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术前诊断为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胰腺粘液性囊腺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腹膜后,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结论B超、CT、MRI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均有重要指导价值,完整的手术切除是腹膜后淋巴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 式。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以淋巴管系统发育畸形为特征的疾病,即由异常增生的淋巴管组成、瘤内充满淋巴液的肿块。增生的淋巴管生长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具备类似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的特征,因此并非真正肿瘤。淋巴管瘤比较常见,无明显种族和性别差异,多发人群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且80%以上患儿发病在2岁以前,50%-60%出生时即发病。本文结合作者收治不典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结合文献复习,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入院。既往无手术、外伤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T 36.2℃,P 72次/分,R 18次/分,BP 96/67mmHg,神清,精神可。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正常4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化全项、凝血酶原时间、传染病全套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CEA 4.59ng/ml,AFP、CA199、CA125、CA72-4无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门静脉系彩色多普勒超声示门静脉内径1.4cm,平均速度10.1cm/s,为单向入肝血流,管腔通畅。门静脉血流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胰腺体尾部囊性病灶,大小约5.0cm*3.3cm,无回声,与胰腺分界欠清,内可见多条分隔光带,内透声好。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胰腺体部后下方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范围约5.0cm*3.0cm*5.6cm,边界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病变包绕肠系膜上静脉,与部分脾静脉前缘关系密切,与胰腺边界欠清。CT诊断:胰腺体尾部占位,粘液性囊腺瘤多考虑。腹部MRI示胰腺体尾部可见不规则囊状占位影,DWI呈低信号,大小约 5.2cm*3.7cm*5.7cm,肿块内可见多发线样分隔。核磁诊断: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诊断:胰腺体尾部占位-胰腺粘液性囊腺瘤?经多学科讨论,决定行剖腹探查术,胰体尾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腹膜后,胰腺体尾部的后下方,横结肠系膜根部,形状不规则,大小约 5cm*3cm*3cm,呈淡黄色脂肪样,囊性,质软,包膜完整,与胰腺、十二指肠、横结肠系膜、脾静脉关系密切,病变包绕肠系膜下静脉。余腹腔脏器未见异常。遂完整切除病变,术中切开标本见肿瘤壁薄、光滑,内含囊液呈黄色粘稠乳糜样。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良性病变,多考虑腹膜后淋巴管瘤。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纤维脂肪组织中散在大小不等的管腔,管壁不规则,厚薄不等,管内衬单层立方、扁平细胞,核较小,排列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管壁内皮CD34(+),D2-40(-),WT-1(-),CR(-)。病理诊断:(腹膜后肿物)淋巴管瘤; 讨论 一、发病原因 淋巴管瘤发生原因目前并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管的先天发育异常,使正常淋巴不能经静脉引流,淋巴结构异构或淋巴管增生扩大所致;也有学者认为是因感染、肿瘤、手术、或退行性变导致淋巴管的阻塞,管径渐增大,最终导致形成囊肿;也有人认为是由收集髂区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和静脉系统之间的连接发生异常,导致淋巴结中的淋巴静止。 二、疾病分类 淋巴管瘤可以发生在体内含有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约95 %发生在颈部和腋窝(颈部约占 75 %,腋窝占 20 %),其它部位少见。传统上习惯把淋巴管瘤分为以下3类: 1)海绵状淋巴管瘤:是最常见的一种淋巴管瘤,多见于唇、舌、颊、颈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变形。该类淋巴管瘤不能被压缩,一般不侵及皮肤,但可侵及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 2)囊状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是淋巴管瘤最常见的类型,也是腹膜后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在颈部、乳房、腋窝、腹部、腹股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囊性包快,该病变一般界限清楚,有波动感,不能被压缩,穿刺可抽出淡黄色的液体。 3)单纯性淋巴管瘤:又称毛细淋巴管瘤,非常少见,常见于肢体近端,是由细小的薄壁淋巴管组成,其外观像米粒大小的囊肿,突出于皮肤表面,破溃后可流出淋巴液,很少孤立存在,常为多个淋巴管瘤无规则的排列在一起。 三、临床表现 由于淋巴管瘤属于良性病变,生长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当肿块长到一定大小时,临近的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受到压迫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周围正常的组织器官受压萎缩,导致功能障碍,或因肿块感染、出血、扭转、破裂等原因出现相应的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肠梗阻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本例患者仅有腹部胀痛,无其他特殊不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四、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管瘤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腹膜后胰腺区囊性淋巴管瘤主要与胰腺浆液性、粘液性囊腺瘤加以鉴别,增强CT为首选,且粘液性囊腺瘤预后较差;另外也应与胰腺假性囊肿鉴别,后者患者多有胰腺炎及胰腺外伤史;本例病例术前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囊腺癌待排;(2)囊性畸胎瘤、肿瘤囊性变、肠囊肿及消化道重复畸形等疾病相鉴别,囊性畸胎瘤有脂质成分,并可见周围性钙化,容易鉴别;肿瘤囊性变由于肿瘤坏死液化,壁厚且不规则,增强可见壁结节增强;肠重复畸形囊肿一般与所在肠管走行方向一致,呈管状单房厚壁结构;肠囊肿大多呈单房结构,少见分隔;(3)女性患者需与卵巢囊肿鉴别,卵巢囊肿下缘与子宫附件关系密切,下腹部可触及囊性肿块,多为圆形,表面光滑,一般可活动。蒂扭转、破裂或感染时刻产生急腹症。腹膜后淋巴管瘤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淋巴瘤的总结

诊断是从影像表现中,经过思维,得出来的结论,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影像表现。说出诊断时,请先说出依据,最好有图片说明 这也是我诊断的第一例儿童淋巴瘤 我看片子首先发现是右下腹有一软组织密度块影 腹腔内肠系膜增厚明显 标示下,,这个是什么? 回盲部的肠管肠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

这个标示的肿块向盆壁浸犯, 这些箭头指的是什么? 错,是肠系膜 是增厚的肠系膜,肠管在旁边咧

这个才是肠管 中间是强化的血管 这些都是增厚的肠系膜 中间有强化的血管 大网膜 腹膜播散的 双肾淋巴瘤 肾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与最新影像诊断进展之一(图文并茂)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382643.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6&fromuid=2

胰腺淋巴瘤 男,24岁。阵发性腹痛伴消瘦半年。 病理: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核是属于炎症性病变,有一般慢性炎症的规律,肠系膜也会增厚,但边缘一般是模糊的

我之所以能诊断对,是因为对淋巴瘤有一定认识,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下,自己也是个总结 淋巴瘤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病,各处有各处的影像表现 结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男,75岁,腹胀,进食后不适,大便次数增加10天。 肠道淋巴瘤特点:CT表现: 1.肠壁增厚明显,范围较长。 2.肠梗阻征象不常见(淋巴瘤引起肠壁固有肌层增厚但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 3.病变肠段内局部积气—回肠NHL特征性征象(①肠壁蠕动能力下降;②肠壁粘膜破坏,病变肠段的气体不能通过血液循环吸收)。 4.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固有层内的植物神经丛受侵,导致肠壁肌张力下降. 5.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发生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瘤都有自身特点 但也有共性,我没看过相关文献,自己工作总结,不一定对,大家姑且听之 我总结几个字 浸润结节均质强化高中低 全身各处淋巴结,要不就是浸润,要不就是结节表现 均质是指淋巴瘤一般只有两种密度,均匀软组织,和坏死 很均匀的那种,当然,坏死很明显的,就很难诊断 强化高中低,是指: 颅内和腮腺强化明显 纵隔,腹膜后中度强化 肾,脾,胰等器官是轻度强化 腮腺占位病变读片之一(病理回复可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382643.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5&fromuid=2 这个也是小孩淋巴瘤,也就是burkitt淋巴瘤

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导语: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 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容易去痊愈,但是我们毕竟是有希望的,有时候健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康复,各位患者得了这个病不要害怕,要做好心里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接受治疗。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心态决定了一切!病虽然难治愈,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减轻甚至痊愈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腹膜后淋巴肿瘤的介绍吧。 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霍奇金病首发于戏曲淋巴结者占60%~70%,左多于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有罗骨样感觉;随时病程良展,周围出现大小不一的淋能上能下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如果淋巴结增大迅速,甚至侵犯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信有深部而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洒巴结肿大起病者占56%,半数好发于颈部,但更易累及口咽环、肠系膜和腹股沟。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霍金病,尤以年青患者(结节硬化型者常有双侧肿大),出见于弥漫型淋巴结肿大引起咳金淋巴瘤;预后均相对较差。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总胆管起黄疸和肝肿大;腹膜后洒巴结肿在,可引起背痛及下肢、会阴部或阴囊水肿,压迫

淋巴瘤晚期死前症状是什么

淋巴瘤晚期死前症状是什么? 1、发热 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后者约见于1/6霍奇金病患者。早期发热者霍奇金病约占30%~50%,但非霍奇金淋能上能下瘤一般在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较广泛时才发热。热退时大法淋淳可为本病特征。 2、皮肤瘙痒 这是霍奇金病较特异的表现。局灶性瘙痒发生于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部淋巴引流的区域,全身瘙痒大多发生于纵隔或腹部有病变的病例。 3、酒精疼痛 约17%~20%霍奇金病患者,在饮酒后20分钟,病变局部发生疼痛。其症状可早于其他症状及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当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缓解后,酒精疼痛即行消失,复发时又重现。酒精疼痛的机理不明。 4、结外病变的症状 1)胃肠道: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发生淋巴瘤病变最多于胃肠道,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占13%~25%,霍奇金病仅2%.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腹胀、肠梗阻和出血等。侵及部位以小肠为多,其中半数以上为回肠,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原发性小肠肿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多见,可以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脂肪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多发生于空肠。胃肠道病变一般通过肠系膜淋巴管,由腹膜后淋巴结播散而来。 2)肝胆:肝实质受侵可引起肝区疼痛。肝内弥漫浸润或肿大淋巴结压探测总胆管时,可发生黄疸。霍奇金病累及肝脏者约15%有黄疸。 3)骨骼:临床表现有局部骨骼疼痛及继发性神经压探测症状。 4)皮肤:非特异性损害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症及痒疹。瘙痒在霍奇金病较为多见(占85%),可先于其他皮疹而出现,严重汗闭也偶可见到。 5)扁桃体和口、鼻、咽部淋巴瘤侵犯口、鼻咽部者,临床有吞咽难、鼻塞、鼻衄。

胃肠道淋巴瘤

胃肠道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最常累及胃(50%~70%),其次是小肠(20%~30%)。胃淋巴瘤最常累及胃窦及胃体部,小肠淋巴瘤,常发生于回盲末端,结直肠淋巴瘤常发生于直肠及盲肠。胃肠道淋巴瘤起自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绝大多数为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最多见,肿瘤常在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沿器官长轴生长。大体形态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粘膜下浸润,使粘膜皱襞增厚、隆起)及多结节型,以浸润型多见。胃肠道淋巴瘤无成纤维反应,受累肠壁蠕动存在,当病变破坏肠壁内自主神经丛时,肠壁肌张力下降,出现肠腔“动脉瘤样”扩张。 临床特点:好发于40~60岁,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及贫血等,腹部可扪及肿块。 影像特征 ?造影:胃淋巴瘤表现为息肉样肿块、溃疡、胃壁浸润及粘膜皱襞增粗,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肠道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多发小结节样或肿块样充盈缺损、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 ?CT o多数病变与相邻管壁无截然分界,可伴有病灶周围、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瘤肿大,淋巴结坏死少见。 o浸润型:(1)管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可多节段受累,呈均匀较低密度,表面光滑,多呈波浪状。(2)胃淋巴瘤常伴胃黏膜增粗;肠道淋巴瘤肠腔可不变窄,甚至呈“动脉瘤样”扩张,此为肠道淋巴瘤的特异性征象,一般无肠梗阻。(3)增强后肿 瘤轻中度均匀强化,表面粘膜可呈明显线样强化,线样强化的黏膜与相邻胃肠黏膜相延续(淋巴瘤的黏膜下生长的表现);如果表面伴浅大溃疡,则表现为增厚黏膜轻度不规则凹陷,增强后黏膜线样强化的连续性中断,浅溃疡凹陷区无强化。 o肿块型:肠腔内或肠腔内外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锐利,密度较均匀,少有液化坏死,增强轻中度均匀强化。 o可合并肠穿孔及肠套叠。 o肝脾肿大。 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 技术:胃肠钡餐常常只能显示本病的一些间接征象,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特异性较低,CT对诊断胃肠肠道淋巴瘤有重要价值。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谢敏?潘颖奇?张国华 作者单位:214002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腹膜后淋巴瘤位置较深,盆腔有一定的扩展空间,早期肿瘤不易发现。腹膜后淋巴瘤是较少见的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腹膜后其它肿瘤混淆。CT 是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清晰反映腹膜后肿瘤的位置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为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收集近5年来在本院诊治、有完整临床病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膜后淋巴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83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发热7例,腹痛、腹胀16例,消瘦、乏力6例,恶性、呕吐4例,腹部包块3例,腰痛2例,体检示肝脏、脾脏肿大4例,腹部触及肿块5例,腹部压痛14例。实验室检查示贫血7例,血淋巴细胞增高11例。1.2 CT 检查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16层多排螺旋CT 机,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先平扫再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0~25s,门脉期延迟60~70s),扫描条件120kV,150~180mA,层厚10mm,层间距10mm,螺距1.0,对比剂用安射力1.5~ 2.0ml/kg,使用高压注射器,速率2.0~2.5ml/s,扫描结束后将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以1.0~1.5mm 层厚进行三维重建。 2?结果 2.1 CT CT 平扫20例患者腹膜后均可见肿大的淋巴结,11例呈孤立结节状(直径均>10mm);9例呈融合或部分融合状(1例沿两侧腰大肌分布且融合成条索状),最大64mm×67mm,最小22mm×37mm,除2例境界不清晰外,其余均较 清晰。20例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或尚均匀,无明显低密度坏死灶或高密度钙化灶。6例肝脏、胰腺受肿大淋巴结推移。增强扫描13例肿大淋巴结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50Hu,5例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向前移位;13例伴有其它部位多个孤立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块(颈部3例,纵隔9例,腋下7例,内乳区1例,腹股沟2例,有的患者2个以上部位出现肿大的淋巴结)。2例肝脏内可见多个不规则低密度灶(最大28mm×36mm),增强后其中1例环形强化,另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脾脏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影,直径15~20mm ;1例肺内见一34mm×31mm 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左肾皮质见一70mm×52mm 囊实性团块影,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例胸椎、腰椎或骶椎骨质破坏;1例侵犯双侧输尿管;5例伴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脾脏肿大。2.2 病理 经手术或活检,病理报告非何杰金氏病14例,何杰金氏病6例。 3?讨论 淋巴瘤根据病理分为非何杰金氏病及何杰金氏病,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瘤位于腹膜后组织间隙,夹在腹腔内脏器官及脊柱、肌肉之间,位置深,因而发现时已经较大,症状主要为腹痛、腰痛、发热、乏力、消瘦等。腹膜后淋巴瘤的CT 表现主要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推移、包埋血管,伴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征象[1]。本组9例肿大淋巴结呈融合或部分融合,趋向中晚期,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均向前移位,呈主动脉淹没征。由于淋巴瘤血供不丰富,因而CT 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强化为主;淋巴瘤很少坏死,

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容易去痊愈,但是我们毕竟是有希望的,有时候健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康复,各位患者得了这个病不要害怕,要做好心里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接受治疗。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心态决定了一切!病虽然难治愈,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减轻甚至痊愈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腹膜后淋巴肿瘤的介绍吧。 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霍奇金病首发于戏曲淋巴结者占60%~70%,左多于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有罗骨样感觉;随时病程良展,周围出现大小不一的淋能上能下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如果淋巴结增大迅速,甚至侵犯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信有深部而无浅表淋巴结肿

大。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洒巴结肿大起病者占56%,半数好发于颈部,但更易累及口咽环、肠系膜和腹股沟。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霍金病,尤以年青患者(结节硬化型者常有双侧肿大),出见于弥漫型淋巴结肿大引起咳金淋巴瘤;预后均相对较差。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总胆管起黄疸和肝肿大;腹膜后洒巴结肿在,可引起背痛及下肢、会阴部或阴囊水肿,压迫输尿管,引起肾孟积水。累及深部淋巴结时,临床上常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皮肤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或蕈样肉芽肿,表现多样化,包括肿块、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溃疡、丘疹等,常先见于头颈部。带关疱疹也好发于霍奇金病,占5%~16%。鱼鳞癣、剥脱性红皮病也偶可见到。淋巴瘤有皮肤累及者,常提示病变已进入晚期并有血行播散。但少数原发皮肤的霍奇金病和蕈样肉芽肿,则可以长期存活。 大家也都了解了这个病,所以得了腹膜后淋巴肿瘤的朋友不要失望,不要觉得就没有方法去治疗了,因为,我们已经给大家讲述了一些腹膜后淋巴肿瘤治疗方法,需要大家坚持治疗,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