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张男星

2012-11-22 11:44:42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沪)2007年7期作者简介:张男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北京100088)

内容提要:本文从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管理三个方面梳理和概括了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分析了改革的三个演变阶段及其指导思想,以及所提出的值得思考的几个启示:重视实习,突出师范性;减弱政治性,指向教师职业需求;划分层次,实现不同定位的培养。

关键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变。其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包括师范教育也都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完成或逐步在完成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改革。本文将从两个大的方面来阐释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变化:一是梳理和概括现状以显示变化;二是诠释与分析变化以寻找启示。

一、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

本文选择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管理三个方面来梳理和概括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

(一)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

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师范教育已经构成了多层级的开放式体系,其重要目的是使学习者有权在任何一个阶段离开高校并获得与水平相称的学位,同时又可以随时进入师范教育领域进行继续学习和再培训,以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1992年俄罗斯教育部通过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高等教育的决议》,并于1992年6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的225号令。俄罗斯师范教育便沿着这样的政策方向形成了“不间断师范教育体系”,如图所示。

俄罗斯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有资格在9年一贯制学校任教;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有资格在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包括文科中学、私立学校以及师资培训机构任教;师范大学则主要是对专门人才进行基础培训并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及发挥对地区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具有非师范的功能。而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上,5年制培养专家规格的模式仍占主流。

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基本继承了前苏联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

改革幅度并不是很大,但变化也是明显的:

第一,仍属于封闭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即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要想在普通学校任教必须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但又呈现出一种新现象。一方面,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尤其是莫斯科师范大学等名校有相当大比例(根据专业方向有所变化)的毕业生,并未从事教师行业,而是大量流向了更高收入的商业流通、服务领域去工作。另一方面,非师范的部属专业院校开设师范班,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系,以扩大和提高师资的培养。如莫斯科地矿学院开办了培养化学专业教师的培训班,普希金语言学院开设了语言学的师范专业,布拉茨克工学院开设了培养信息学教师的专业。更为有意义的是,著名的莫斯科大学也创办了师范教育系,着重培养大学教师(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ъ)。据统计,目前俄罗斯从事培养师范人才的高校有135所,其中有43所国立大学,43所国立师范大学,33所国立师范学院,16所国立工科大学。[1]

第二,仍存在最低级别的师范教育——师范中专,却又出现了许多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形式:

(1)出现了属于中等师范性质但实力却相当于我国师专的“师范专科”。它由师范中专升格而来,略低于师范本科,却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生源之一,甚至一些师范专科对应一些高等师范学院形成对口招生。在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只包括本科段以上阶段,所以,“师范专科”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而只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类别。1995年,全俄师范类院校共有362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其中师范中专287所,师范专科学校75所,而2001年的官方统计是,俄罗斯不间断师范教育体系中有670多个教育机构,其中,师范中专有183所,师范专科有346所。

(2)出现了师范教育领域内的“升格”与“合作”现象。一是低层次向高层次升格。如师范中专升为师范专科,师范专科升为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升为师范大学。如1992年只有5所师范学院升格为师范大学,1993年有13所,1994年有29所,1995年为39所,到1997年已有近60所,约占高等师范院校总数的60%左右。二是创办分校或综合体。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系统有97所学校和5个分校。并且,在一些地区的中心,师范院校通过系统内的整合创建教学-科研-师范综合体,从而把小学、中学、高校和大学后教育结合在一起。三是高中设立师范班或兴趣小组,从高中生里培养与选拔未来的师范生。四是各师范教育机构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超过90%的师范专科学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高等师范院校还同时与几所师专进行合作。

(二)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

解体后,俄罗斯将中等、高等教育全部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也即,中等教育就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关中等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之中,当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要大得多。自1994年以来,俄罗斯一直在致力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以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改,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历经1994年、2000年到2005年已是第三代修改版了。下面将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1994年《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2000年《高等师范教育的国家标准和示范性教学计划》、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等官方文件为依据,概括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状况。这里主要介绍高等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状况。

1. 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方向分为10个:“自然科学与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和教育学”、“保健”、“文化与艺术”、“经济与管理”、“信息安全”、“服务领域”、“农村与市场经济”、“技术与工艺学”。每一个学科方向又下设许多专业。

“教育与教育学”学科下设有37个专业,但不是所有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都要学这些专业,每个专业都是对应着一定的培养规格而言的,详见表1。

2. 课程设置

目前,俄罗斯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4个系列:普通人文和社会-经济课程系列;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系列;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每个系列一般都分三个部分:俄罗斯联邦部分、民族-地区部分、学校部分。其中联邦部分对应前面各个课程系列所占的数量分别是6-7门、3-5门、7-20门和10-30门,其数量范围在28-55门之间。下面我们以“教育学”专业为例来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状况,见表2。

俄罗斯不同专业的师范教育,尤其是5年制专家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都由表中体现的四个课程系列组成。其中,除了“人文、社会-经济基础课程系列”是所有专业都一致的以外,其它几个课程系列则会随专业特性有所调整:一方面是不同专业在相同课程上的数量会有所增减。如人文社会专业在“自然科学知识”等部分课程的学时就会减少。另一方面是不同专业除了“专业课程系列”不一样外,在“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也会增加一些跟专业相近的课程。如信息专业开设“信息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历史专业开设“历史和社会知识学习理论与教学法”等等。

值得说明的是,重视实习一向是俄罗斯师范教育的传统。俄罗斯各师范院校都为学生安排了充实的实习计划,一共要进行不少于20周时间的实习,而且是分配到各个学年中去进行,也就是说,每年的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

二、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演变及其启示

要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上述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现状,并从中看到其特点或于我们有益的思想和做法,这就需要把改革放入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来看,进而在此基础上将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当作一件连续发展的事件来把握。

(一)改革的基本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初步将20年来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分为三个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到苏联解体

这个时期,师范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教育内容的改变。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被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文化基础课程”,占25%,用以保证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为他们生活和职业自觉创造条件,掌握实用的教育学知识。二是“教育-心理学基础课程”,占18%,用以发展教师的自我认知,将其创造性显现于分析、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中。三是“专业课程”,占57%,用以使师范生掌握具体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为今后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三个板块的学习都重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增强了师范教育的伦理学、美学、逻辑、世界文学、外语、音乐和造型艺术的课程学习,并且开设了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单元。当然,师范生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贯穿在师范教育的培养过程中。

第二阶段:俄罗斯联邦独立到2000年

这个时期,师范教育改革的重心是两个:一是重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结构调整。这随着1992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文件,逐步在全俄建立起了涵盖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大学后师范教育和补充师范教育的体系,重新调整了师范学校的规模和类别格局,形成了学士、专家、硕士的多规格培养模式等。二是制订师范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随着1994年3月5日《高等职业教育学科方向和专业分类标准》的颁布(1996年又作了修订),俄罗斯联邦部分的师范教育专业目录及其课程设置陆续得到完善。1994颁布了师范教育6个首批培养学士的专业方向及其标准:自然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经济知识、职业教育、教育学、艺术学,以试点新的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1995年当时的俄罗斯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后来被合并为教育部)发表了《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又颁布了41个培养5年制专家级教师的标准。

《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规范了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培养内容和水平的最低

标准与要求。同时,将课程设置分为四个部分:“一般文化课程”,用以提高师范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经济学方面的修养,占总课时的21%;“医学-生物学课程”和“心理-教育学课程”,用以形成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并提供职业定向学习,共占总课时的20%;“专业课程”,用以保证师范生所学专业必须的课程和专业教育活动,占59%。

第三阶段:2000年到现在

这个时期的师范教育改革重心是国家教育标准的再修订。2000年4月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称为第二代国家教育标准。其中确定了师范教育培养学士和硕士的7个方向,以及30个专业的5年制专家级教师培养标准,还第一次制订了59个专业的“补充教育”标准。同时正式把学士与硕士学位认定为师范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代教育标准加强了公共课的比重,而且把人文类学科与自然科学分开,形成了4个课程系列:普通人文和社会-经济课程系列、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系列、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这在前面文中已有论及。而2005年,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还在进行调整,包括师范教育的,人们也称其为第三代教育标准。

以上演变的每一个过程都体现了俄罗斯师范教育不同程度和方面上的改革,而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又都是与俄罗斯社会整体改革的思想取向一致。其中,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套社会价值被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所认同和接受,于是把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作为最高价值来尊重、赋予他自由而幸福的成长

权利、允许他彰显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力量等等,成为了师范教育改革首要秉持的观念,包括以人道主义思想来改革课程设置,来促进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形成等等;二是科技主义思想。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主要表征和推动力,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追求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培养学生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技能等等;三是终身教育思想。基于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认识,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追求对终身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其中包括形成与实施师范教育的多层次性,以及加大师范教育的职业性。①

(二)启示

早在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便有规定,教育必须“保证学生能学到一种职业并获得相应的技能”,俄罗斯师范教育就此确定了三大培养任务——充分发展个性,完整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高质量的各学科教师。整体来看,俄罗斯师范教育也确实在努力实现这样的规定和任务,而在这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有两点深刻的感悟,似可作为一种启示来加以说明。

1. 重视实习,突出师范性

师范教育所具有的师范性标志可以集中由课程设置和实习来反映,前面所列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已经表现出了师范性,如其中内含12门课程的“一般职业课程系列”,它的职业活动导论、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史和教育史、教育体制管理、教育-心理实践、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方法、解剖学、卫生学和生理学等等课程都带有极强教育意义的师范性质。

而尤具特色的是实习,它是俄罗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其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俄罗斯师范教育(主要以5年制为代表)的实习分为教育实习(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аяпрактика)和教学实习(учебнаяпрактика),其中教育实习是19周,教学实习是1周。两种实习都围绕如何将师范生培养成未来教师这个核心展开。

教育实习包括4类形式:[2]

1)夏季教育实习该类实习在儿童保健夏令营进行。其主要任务在于: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期,学生形成交往和协同配合的价值目标;在解决具体的教养问题过程中深化、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获得分析思维,善于分析、预测和设计教养结果。

2)中学实习该类实习以普通中等教育机构为基地进行。其主要任务在于:形成对教育-心理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需求;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工艺,使获得的信息演变为个性化知识并将之系统化;研究个体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班级的心理氛围;对课堂教学进行教育心理分析。

3)师范专科实习该类实习根据与师范专科(即中等师范学校)的预约来进行。其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师范专科教学-教养过程的内容和组织特点;获得运用教育-心理学学科知识去研究课堂内外的教学与活动的能力;完善对教育过程及其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心理分析的能力;收集、分析、总结和诠释经验性材料,帮助师范专科的学生完成教学-研究工作;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取向和坚定性。

4)综合性教育-心理实习该类实习以普通中等教育机构、教育-心理和社会医疗救助中心等为基地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形成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的完整图景;在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交往和协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个性和职业的品质;获得在各种类型机构中工作的经验(包括中学、保健-教养中心、教育-心理和社会医疗救助中心等等);发展职业反思。

教学实习,也就是方法指导性夏令营,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职业活动最初技巧的方法。教学实习的内容是根据以下任务来定制:在夏令营中形成对教育活动的价值态度,形成针对实践工作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的必要性。

所有形式的实习的具体内容,都由各师范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学-教法委员会УМО来作建议。

由此可见,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实习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显示师范性的独特之处:

第一,实习内涵的丰富拓展。俄罗斯将师范教育的实习不仅仅局限为教学实习,或主要以教学、班主任工作实习为主要指向,而从形式多样化上丰富了实习的内涵,将实习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运用、教育思维的培养、教育技巧的获得、个性化知识的系统化、教育-心理分析能力的养成、善与孩子交往的目标形成、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职业经验的吸取以及自我教育和培养的进行等等众多内涵。这样的实习指向有利于将关于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活动能力、职业认识等多种目标综合起来培养。

第二,实习场景的多样使用。俄罗斯将师范教育的实习场景不再仅仅局限在

中小学教学基地;而将其扩展为包括学校机构在内的夏令营、社会保健-教养中心、教育-心理和社会医疗救助中心等多种场景的共同使用。其中学校机构包括我们常用的中学,还包括属于中等师范教育的师范专科学校。这样有利于将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也有助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教育这一职业活动的性质。

第三,实习时间的分散实施。俄罗斯师范教育的20周实习时间分配到每个学年去进行,从而使得实习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互相印证和彼此结合的状态。实习不再是师范生快要毕业时的临阵磨枪,它在这里变为了学习的一部分,成为了学习常态。

第四,实习内容的专业管理。俄罗斯将师范教育的具体实习内容不仅只由师范大学自己确定,而必须要接受学术组织——全国高校教学-教法委员会的指导和建议,并且不同师范专业对应不同的高校教学-教法委员会,从而加强了师范实习的学术性。

第五,实习指导的多学科化。俄罗斯将师范教育的实习指导教师不仅是由一个大学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的某学科教师的组合,而是集合了教育学教师、心理学教师、教学法教师、社会学科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实习场所的教育工作者等多种力量的参与,有利于师范生获得来自不同学科知识和不同教育、教学风格的熏陶。

减弱政治性,指向教师职业需求。这一点从俄罗斯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的演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俄罗斯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经历了4种变化:

“老三板块”——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专业课程;

“新三板块”——人文科学课程、教育-心理学科课程、专业课程;

“旧四板块”——一般文化课程、医学-生物课程、心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

“新四板块”——普通人文和社会-经济课程、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一般职业课程、专业课程。

从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师范教育在不断脱离政治意向过强的状况,而使课程更加指向教师职业的需求,以满足社会对职业人的期待。在“新三板块”中,其专业课程就加设了“计算机和算法化”、“农业化学和自然保护”、“职业指导理论基础”、“职业指导工作方法”、“职业指导诊断与实习”。在“旧四板块”中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占了总学时的20%。其中“医学-生物课程”开设了“少年儿童解剖”、“生理和卫生基础”、“疾病和预防和保健生活方式”、“异常情况下人的安全和保护”、“初步的医疗和救护”,这些课程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面对儿童生命生长的工作。

而在“新四板块”中更是加强了教师职业的需求,这在同属一种板块的2000年和2005年的课程设置差异上也充分体现了出来。例如,2005年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与2000年的主要变化表现在“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上,虽然其1600的总学时仍然不变,但却在缩减一些课程时数的基础上增加了4门强化教师职业性的课程:“教育学史和教育史”168学时,“教育学教授方法”100学时,“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72学时,“教育的法律规范保障”72学时。它们的变化反映了教师职业活动与社会变化的关联,包括其中的法治、信息

技术的变化等等。

2. 划分层次,实现不同定位的培养

俄罗斯的师范教育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而高等师范教育又分为学士、专家、硕士三个层次,他们分别定位了不同的培养性质。前者的层次划分体现了一种等级性,属于师范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问题;但后者的层次划分却在等级性上增加了培养类型的区别,更体现了不同类型师范人才的培养问题。其中学4

年的学士和学6年的硕士培养构成一种培养类型的连接,走的是理论学习与研究的路子,主要定位为培养理论型人才,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而学5年的专家则主要定位为应用型上才的培养,学生获得实际的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的专家资格证书。不同类型的培养定位都相应地规范了不同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

俄罗斯这种5年制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和以6年制为最终结果的“理论型”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师范教育发展的两个问题:一是师范教育究竟是培养会教书的人还是培养会做教育学研究的人;二是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关注区域弱势的、农村的中小学师资问题。可以说,俄罗斯基本能保障80%的师范学校为农村培养师资,这与它的5年制教师专家的培养制度密切相关。所以在今天要与国际高等教育制度接轨的俄罗斯师范教育领域,依然浓重地保存、维护、发展着“专家型”师范教育制度,是有它独特的作用和意义的。

注释:

①此处的阶段划分及其改革思想分析受南京大学梅汉成老师的提示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Списоквузов, ведущихподготовку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хкадров, http: //www. mgopu. ru/PVU/1. 1. 4. html

[2]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образователъныйстандартвысшего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ъногообразованияСпециалъность 033400 педагогика. 2005г.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

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整顿恢复,大致上是从197 8年到80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以探索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在大纲制订和执行、教材建设、教法试验、测试评估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延续到目前,主要特征是狠抓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精品课和精品教材建设,对于前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为英语专业的学科重新定位,从而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当时英语专业面临“三无”的局面??一无大纲、二无计划、三无教材。文革中使用的教材已经无法再使用,而新的教材还没有编写出来。当时教师中的说法是“无米下锅”或者是“等米下锅”。1 978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英语教材会议,对于国外教材的引进和国内教材的编写作了初步的探讨。1980年8月在烟台通过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

课教学大纲,之后又经过修订,在全国试行。虽然当时还不可能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但这毕竟是文革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第一份大纲,对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恢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年11月在青岛召开了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大会,王佐良教授任第一届编审委员会主任,会上制订了1980-1985年外语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工作条例》。198 1年7月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性的英语教材会议,由编审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许国璋教授主持。会议敦促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等教材编写单位尽快完成各自承担的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编审委员会下面设了两个办公室,北方办公室设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南方办公室设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在此期间,教育部恢复了研究生教育,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共设5个,即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批准博士生导师共9名;硕士点共设28个,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等。1984年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博士点和硕士点授予单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增加了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两个博士点。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和博士点的建立对于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年培养的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和硕士已经成为今日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有些则更成为学术带头人。

教育改革2018最新消息【浅谈中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2018最新消息【浅谈中职教育改革】 目前,中职教育在改革的浪潮中,正承受着转型变化的冲击和创新变革的压力。虽然,教改在职教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要突破长期积淀的传统体制、系统和习惯是十分困难的。时代在前进,中职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就必须针对市场机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和追求。“职业技术层级教育模式”(简称:职层模式)是笔者作为中职教育者,面对中职变革的探讨思索,引为中职教育模式教改的参考。 ? 一、职层模式的概念及方式 ? (一)概念:依据职业系统初、中、高的技术层级所需文化、技术、技能要求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 (二)方式: ? 1、形式: ? 学制形式:采用弹性学年形式。 ? 教学形式:以学期为教学段,每段完成一个职业技术层级需要的教育目标。 ?

学籍形式:以学分制管理学籍。 ? 2、内容: ? 专业内容:以职业技术层级的要求为标准,学习职业层级必备的专业知识。 ? 技能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的要求为准,学习岗位层级必需的专业技能。 ? 文化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工作职能为准,学习与层级相应的文化基础。 ? 3、配置:教学时间分配:0.5:1:1:0.5(以三年学分制为例) ? 第一学期:以职业系统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标准教学。 ? 第二学期:以初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三学期:以初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四学期:以中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五学期:以中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六学期:以中级工到企业定岗实践或轮岗实践。 ? 4、组成: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技能、选修课、岗位实习。 ? 5、考核: ? (1)每学年总学分:50―80;每学期总学分:25―40; ? (2)三年学分制总学分≥170学分;总学时≥2800学时; ?

从教育实习看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最新教育资料

从教育实习看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的职前教育向教师转换的关键的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是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基础教育的最直接的途径,是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具体教育,对学生树立专业思想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将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学识和能力的缺陷,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同时,教育实习的实践情况,也是对办学单位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对推动师范教育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新形势下师范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 世纪以来,教育战线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师范教育 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教师向专业化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体系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已经由师范院校的独家经营,发展为综合大学共同参与;其次,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师范教育提出了许多未曾接触过的或未曾深入研究过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同在,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战线的变革已为师范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由于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长期以来始终承担着培养教师的任务,并且已经在师范教育方面形成了浓厚的积淀,有条件凭借自身的优势去应对挑战。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师范院校要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予极大的关注,以适应其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渠道,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动态和教育市场的需求,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新形势下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教师。 二、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暴露的问题 教育实习为师范生深入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社会需求、综合考查自身的素质、知识水平、能力和技能的运用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条件。目前还没有哪个专业开展走入社会之前的实习时,能 像师范专业的学习实习环境和未来工作的环境如此贴切。也正是如此,师范生在实习中暴露的问题,也更应该引起重视,应予及时发现和解决。这样,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对今后的教师培养和发展。 近年来,笔者多次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通过实习过程中与学生、实习基地教师和有关人员的接触,发现了一些问题, 涉及到学生的知

专业教学改革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

专业教学改革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师资力量雄厚,培训课在业内阻碍大。 保险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一直特不重视的大事,不仅重视及时调整补充,而且重视培养和提高。按学院要求,凡新调入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安排半年时刻到公司实习;凡40岁以下年轻教师均要参加在职硕士进修,拿到硕士证的给予报销学费的85%。只要条件同意,学院尽量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学术活动。近年来,先后有8名教师到国(境)外考察。保险专业现有的16名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

讲师5人,助教2人。年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的占80%。在国家保险总公司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本专业教师有2人是委员。 保险专业开办17年来,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07人,专科毕业生3265人,保险高等专业证书毕业生503人,其中157名毕业生获得英国皇家保险学会与学院联合颁发的CIP证书、12名毕业生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的研究生,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业内享有专门高的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保险专业历届毕业生统计表

在科研方面,本专业教师已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38部,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不完全统计),科研课题由省部级以上立项或获奖的16项,科研水平得到总公司、保监办和同行赞誉。 在培训方面,学院培训规模达到每年2000人次以上,内容涉及保险业务的方方面面,学员层次多为地市经理、县区经理和业务部门主管,对培训课期望值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强烈。保险专业教师承担了学院历年培训课时的70%以上。由于选题适应业务进展要求,理论分析具有专业化水平,因而有10名左右的老师经常被各家公司请去讲学,不仅为公司咨询、培训、策划提供了服务,也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二、进展前景看好,办学经费有保障 保险职业学院是由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合办的全国唯一一所股份制保险职业学院,其中“国寿”占股份70%,“中再”占股份30%,两大公司资本实力雄厚,特不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2003年已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因而学院办学经费的行政拨款一直稳定,办学收费和培训

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模板

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一、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调整和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普遍收费的今天,免费教育政策一经颁布就受到极大关注,但优厚的权利后是相对苛刻的义务。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的规定,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后,必须签订两年支援西部农村教育的协议。20XX 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意见的通知》中重申免费师范生需承诺在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 年以上,到城镇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在经过了免费到收费,再由收费到免费回归的变迁历程中,考生及家长综合了几届毕业免费师范生的反馈状况后,对该政策的选择更加趋于理性与功利,同时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招生院校的省属化与招收专业类型的多样化。 当前,国人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逐年增高,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体系构建、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就肩负起了培养服务基层、热爱幼教事业的学前教育人才的重任。然而,无论是部署院校还是省属院校,无论是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教育类专业,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自我修正并且急需改变的状况。例如,经济无忧与就业不愁所导致的学习动力缺失;其次,过分看重未来工作保障的倾向很容易使得学生入学后产生厌学和排斥学业等状况。 二、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的具体措施 1、招生环节: 增加面试环节与专业技能的考核 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招收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招生模式,但很明显这种招生模式很难筛选出志愿从教、热爱幼教事业、拥有专业技能基础的优秀学生。20XX 年,华东师范大学作为试点第一次将自主招生环节纳入到免费师范生的招生模式中,通过面试和心理测试两个环节选拔优秀高考生,这一举措不仅把好了入口关也为以后免费师范生的招收提供了参考。虽然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招收只是省属规格,但是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增加自主招生环节,特别是心理测试以及专业技能测试显得十分紧迫,因为此举不仅能够选拔出适合专业要求的学生,而且可以筛选出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从而降低未来发生幼师虐童事件的概率。 2、培养环节: 增加退出与准入机制

2020年春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选择题 1.《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 B. 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改革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 2.19世纪初,俄国全国人口中农奴占很大比重。农奴世代被来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美国由于种植园使用大量奴隶从事棉花种植,利润丰厚,因此南方的奴隶贸易非常繁盛。这表明俄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同问题是() A.农奴是廉价的劳动力 B.工业革命发展滞后 C.奴隶贸易非常繁盛 D.缺乏自由的劳动力 3.沙皇彼得一世推行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其中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 ①派遣留学生 ②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③开办学校 ④创办报纸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为了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状况,在俄国进行了自上而下改革的沙皇是() ①伊凡四世 ②彼得一世 ③亚历山大二世 ④列宁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5. 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它”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克里米亚战争 C.十月革命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6.假如你是俄国的农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后,你会遇到的变化是() ①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②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③地主不能任意买卖你 ④你与地主的矛盾彻底解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若为俄国著名沙皇彼得一世写几句简介,可以选用的正确陈述有() ①彼得一世积极向西方学习 ②彼得一世建立新式常备军和海军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今天,有幸和两位教师朋友吃饭,席间聊到了关于教育问题,我唯一能拿出来说话的就是对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之不同的感悟,因为女儿有幸在初中毕业就跳出了中国的教育体系,高中拿新加坡奖学金出去了,高中毕业更是拿了耶鲁的奖学金去了耶鲁,现在在耶鲁大二,我开始关注西方的教育形式,因为孩子在那里,就把我的心给带到了那里,看了很多的海外论坛的教育故事,加上女儿给我描述的情况,我自认为,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我用一个比方来描述我感悟的教育。 我用一万颗种子来比喻,假如我们这个社会是一片大大的森林,,,用这片森林代表我们的人类社会,那么这一万颗种子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们,我们可以想象的当孩子们长大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我们这片森林的组成部分,她们会变成森林中的仓天大树,灌木,瓜果,鲜花,也许还会有草原,湖泊,甚至杂草,毒物。。等等。这样的结果才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森林当然也万物齐全,,,,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家长就是种植和培养这一万颗种植的人,但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的确没有让每颗种植都播种到了适合的土壤里,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严重的限制了这样的方式,我们使用的是,千篇一律,选拔人才也是统一考试,这就像我们把各类品种不一样的种子,都统一的种到了一个土壤里,结果可想而知,使得我们有很多的种子真的没有最后长成她们本来的模样,这就是中国式教育。 在西方,孩子们从小就按天性培养,先播种到土壤里,任其生长,大点了,能辨出每颗种子的优势的时候,才开始分类,每颗种子都能按自己的去向去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土壤,比喻就是这样。 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第一,教育管理者该给教育一个大的生长环境,提供一个热带雨林般的生长环境,第二,家长,从小细心观察自己孩子是什么的一颗种子,努力让这个种子种植到最适合她的土壤里,并对这个种子的类别要从自己心里进行认可,这非常重要。第三,老师,在种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以最适合的养分,而不是分班,分类,分名排辈的统一施肥。教育的方向就是-----国家给予教育的良好的大环境,家长和老师给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教师给以最好的引导,当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能发育成每颗种子该长成的,同时又是最丰硕果实。

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

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 如果说20世纪仍然是属手“财富源于物尽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2l世纪将是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学习社会”。那么,面对这样的社会,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怎么办? 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新时期高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真正树立优先办好师范教育的思想 自1685年基督教兄弟会拉萨尔在法国的兰斯创办全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1794年法国巴黎创立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师范教育便伴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普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发展,并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同时,规定了我国90年代末实现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等等。要达到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完成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就必须依靠师范教育的发展培养培训大量的合格师资。正因为如此,优先办好师范教育,实行适度超前发展,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目前,社会变革的客观形势,为高师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1)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中等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更担负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重任,其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中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然而,现在的基本情况是:从数量看,小学教师供求基本平衡,中学教师不足,二、三片地区初中教师仍短缺;从质量看,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虽然较高,但教师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学历不合格率1996年初中占24.5%,高中占42。05%,职业高中则占到68.8%,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到本世纪末,全国小学在校生将达1.35亿人,初中在校生达5500万人,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计算,到2000年全国小学教师达到602万人,初中教师应达到330万人。“九五”期间,还有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适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大力办好普通高中的任务。普通高中在校生要发展到850万人,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要达到1275万人,普通高中教师应达到56万人,再考虑到自然减员,本科师范教育培养能力供小于求。当前,基础教育另一项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总之,师范教育面临着基础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质量问题尤为突出。(2)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改革的需要。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人口

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作者:渊夏 三字经所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非常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时到今日我们的教育却如此让人匪夷所思。 本人主要从事高中物理一二三年级教学。根据古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针对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个人愚见。 一、首先是家长反省。 当今我们处于一种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让人喘不过气。 而我们本身的惰性是我们处理各种压力时,选择了逃避。为了一个冠冕堂皇逃避理 由,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所以便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出 类拔萃”,得到众人的赞许,为自己面对压力时寻找一点安慰。 这样的理由没有人去反对,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却错误地利用了这个理由,过分地追逐,甚至迷信“出类拔萃就是成功”。其实,学习只是获取成功的知识要素。 要成功还需要很多要素,比如情感体验与控制,发现问题时的责任感,思考问题时 的逻辑性,处理问题时的理性等等。 这些教育其实从孩子刚出生时,或者胎教时就应该开始了。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刚满月的婴儿很多事情它都懂了,只是没有能力用言语去表达而 已。不注意教育,就养成了坏习惯,等董事了再去改,就难了。 有一次我在妇幼保健医院看见一个家长给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头下放一个很高的枕头,我不知道这样的好处在哪里?还有一个家长给刚出生的婴儿穿上长袜子, 护士给婴儿洗澡时发现了,赶紧给扔了,并训斥了家长。这样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 婴儿残疾。其实,这些都是家长无知的表现。 孩子蹒跚学步时,偶尔摔了一跤,赶紧扶起来,踹两脚地板。告诉孩子摔跤怨地板,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依靠和说谎。小孩爬高时, 赶紧叫下来或者扶着凳子让他爬。这时增加了他对爬高的好奇和信心。等你看不见 时自己就没有防备的爬上去,结果凳子滑了,他摔下来。哭了,家长赶紧抱起来, 踹两脚底板或者对着凳子几巴掌。孩子得到了安慰,但是下次家长看不见时依然会 爬,因为他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摔下来。 其实,小孩子爬高是对事物认知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他,但是要让他自己去做,大人不要帮忙。当他开始踩凳子时,凳子就会滑,这时他知道首先要控制凳子 不能跑,然后才可以爬高。如果凳子一直滑,他会放弃凳子寻找别的方式。总之, 他不会轻易摔着,就是摔倒了也不会很重,这时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再来!时间 久了,他从小就知道做事的先后顺序及怎样独立克服。因为,他自己知道摔疼的感 觉。这就是独立生活教育的开始。在此教育过程中,不但让他认识了自己,最重要 的是让他学会思考,促进大脑发育。 对于家长,从不要诱导或鼓励孩子在路边要零食吃。可以和他一起去正规的市场买,回家吃。吃饭时,能吃则吃,不想吃不吃。不要哄着或者强制孩子去吃。这 样他吃饭不会挑食,不会营养不良,更不会发胖。他对味觉也很敏感,知道饭的冷 热,也知道饥饱。 总之,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追求。让他追究属于自己领域的事情。不要强加,也不要根据大人的喜好去诱惑。大人要用朴实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中国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师范教育的生成与流变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其发展历程是一波三折的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师范教育在初创时期就饱受质疑,同时还受到保守势力的竭力阻挠,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破壳而出,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改写了中国师范教育零的历史。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师范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师范教育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不断的根据具体情况完善着自己,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教育的大发展与受到其自身概念界定的有限性的影响,当今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顿与新的趋势。 第一节初创与定型 谈到师范教育我们大多数人会想到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关于教师教育他有相当多的论点,包括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选择等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等等孔子的这些教育名言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同时孔子的这些零散的关于教师教育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师范教育的发展。孔子之后的汉代思想家杨雄在其《法言》中最早的提及了师范教育——“师者,人之模范也”。[2]唐代的韩愈更加明确的论及关于教师的内容,其文章《师说》更是具体而明确的阐明教师的职责等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这说明我国古代先哲早已经开始思考“教师教育”的内容,并且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我[1]《论语》

国现代师范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出现于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该校于1897年4月8日开学共招收学生40人,这一创举开启了中国师范教育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此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师范院校,其中就包括于1898年5月创办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随后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开设师范馆开始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1]与此同时,我国实业家们也纷纷私人开办师范院校,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张骞在南通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私立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堂。在同一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壬寅学制”,清政府颁布的这个章程中正式的确定了师范教育系统,在制度上给予了肯定与确立。但是“壬寅学制”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其确立的师范教育系统也就成了泡影。次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在学制中,师范教育系统得到了确立,并且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不像“壬寅学制”只是没有实施的一纸空文,“癸卯学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并得到切实的实施。这个时候的师范教育虽然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纵向系统和从政府办学到私人办学的横向系统,但是这时候的师范教育还不能称得上完善而有健全的师范教育系统,因为在招收学生上还没有做到男女平等,这个时候的师范院校还没有招收女子师范生,也没有出现女子师范学校,直到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得到颁布才从法律上确立了女子师范教育的合法地位,并在次年清政 [1]

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565966.html, 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作者:陈泽刚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5期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以人为本、公平平等为课程理念,以 全面协调、循序渐进为课程目标,以人文关怀、务实应用为课程内容,以负担合理、侧重专业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以统一考试、结合专业为课程评价的标准,以三级管理、自主赋权为课程的管理模式,以法律规范、财政投入为课程改革的保障。虽然俄罗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课程标准的规范、实施难度和教师的财政保障方面仍存在问题。新世纪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制定明确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内容生活化、侧重专业式发展,坚持同一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评价,加强课程改革的管理保障、法律保障和财政保障。 关键词:俄罗斯课程资源管理教学 俄罗斯是世界大国强国之一。新世纪以来,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引领时代潮流,颇受世界各国关注。俄罗斯现如今的发展盛况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与国家高度重视的基础教育改革密不可分,其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新世纪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20世纪的俄罗斯可谓是命运多舛。1917年苏维埃革命胜利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世界成两极化趋势。然而物极必反,1991年底 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正式独立并进入全方位社会转型时期。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叶利钦的带领下走上了“休克疗法”的道路,转向资本主义模式,却因此使俄罗斯陷入了全方位的动乱和危机,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虽然叶利钦倡导学校教育要去意识形态化、去集权化,旨在建立人道化、个性化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然而动荡的社会局势直接导致教育领域乱象横生,出现教育质量下降、道德教育缺失、政策法令失衡失范等现象。进入21世纪,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政府,改变了以“乱”为特征的政治局面,加大了国家管理的力度,逐渐调整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争取建立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化民主制度。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必然带动基础教育课程的变革,引起了课程目的、课程设置、课程权力等的一系列变动。首先,课程目的以促进人的发展为首要目的。苏联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以国家发展为首要目的,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当前俄罗斯教育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为首要目的,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其次,重视道德教育。“叶利钦时代”的教育要求去意识形态化,造成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与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被人们认为是反国家、反民族的行为。普京上台后,重扬爱国主义教育,恢复俄罗斯爱国主义传统,重振俄罗斯大国形象。最后,课程权力分化。苏联时期课程决策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制定课程政策,以国家利益优先。而在当今的俄罗斯,政治上实行联邦与

2020年音乐专业教改试点总结

音乐专业教改试点总结 师专音乐专业教改试点 我校升格定位后,通过对音乐模式的改革,及实践运作过程,小教专科的音乐教学打破了以往中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学生的个人素质,结合我校的实际,走出一条适合于我校客观条件的师专音乐教学之路。现将教改后所取得的成绩归纳总结如下: 一、普通班音乐课堂教学得到了学生的任可,取得了成功。对于普通班的音乐课堂教学,我们采用了重广而不求深的教学理念。对于全班学生的集体琴法课,做到民加强琴法课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求过深要扎实,知识面拓宽,注重培养学生对琴法课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钢琴、电子琴的演奏的一般常识,掌握弹琴的正确演奏方法,做到能为一般简单的小学儿童歌曲伴奏;非音乐专业班的声乐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音高、节奏及情感把握,在歌曲的接处面上多下功夫,拓宽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视唱练耳课,做到了不求高深,五线谱与简谱共同学习,结合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我们对部分学生测重简谱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备的音乐素质,有助于从事小学工作应具备的音乐基本能力。

二、通过加大课外钢琴、电子琴小组、声乐小组的辅导工作,学生在音乐专业学习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钢琴、电子琴好的学生在参加全国业余钢琴、电子琴考级中,分别获得6~8级的国家级考级证书,声乐、器乐方面在参加市级音乐比赛中,也多次取得良好的成绩。掌握了一技之长。 三、通过实行音乐上小课,大大加强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通过对学生的单独辅导而使其弹奏、演唱水平超出了集体授课时的水平。00级音乐专业班已有5名学生考入本科音乐院校。 四、音乐教师队伍,实行分专业授课后,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钢琴教师、声乐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专修自己的业务,乐理教师、视唱练耳教师、舞蹈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各自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出每位音乐教师的专长,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学生能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例如在学生中举行的全校钢琴比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琴热情;在梅河我校广场专场演出中,学生一台节目,质量高、节目精彩,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舞蹈队、管乐队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对师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情况提出了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本身,而且对国家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逐渐提高,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相关政策和措施日新月异,都深刻影响着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趋向,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行业乃至义务教育的发展,因而了解师范教育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对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和问题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中国师范教育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当属上海南洋公学于1897年所设的师范院,并首次录取了师范生40人。而真正开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是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所设的师范馆,师范馆开设14门课程,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给予师范生优厚的待遇。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中国师范教育初步创立了师范教育制度,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1908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成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开始自成一体。1912

(完整版)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 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1946 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 %;有大学207 所,在校生只有15. 5 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 - 2001 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 倍,中等教育60 倍,初等教育30 倍。2001 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 5 % , 升学率95. 45 % , 初中毛入学率为88. 7 %,高中毛入学率为42. 8 % ,2003 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7 %。15 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 85 年,文盲率从1982 年的31. 87 %下降到2000 年的9. 08 % ,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62 年的2. 33 亿下降到2000 年的0. 87 亿( 图1 ) 。教育投入从1 9 5 2年的占GDP1 . 7 1 % 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过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就像天平一样灵敏,正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育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25 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 0 %、78. 2 %、62. 0 % ,东西相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 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 %的任务艰巨。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 6 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 7 %。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