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登记簿

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登记簿

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登记簿

传染病登记表.docx

国家法定传染病登记本 阳城县惠民肛肠诊所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 6 小时内,农村 1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 病人,城镇 12 小时内、农村 24 小时内、丙类传染病 24 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市重点管理等传染病 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疾控中心并配合疾控中心搞好流行病学调查。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报告卫生院指定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人时,要按规定做好消毒、隔离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 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犯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报告内容: 甲类传染病(2 种)、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 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艾滋病、病 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麻疹、流行性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

传染病登记表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中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报告医疗机构指定疫情管理人员。 五、诊治传染病人时,要按规定做好消毒、隔离施。 六、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 七、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犯以上规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报告内容: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麻疹、流行性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随着新的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流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有所调整。 1989年及以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白喉、流脑、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感、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炭疽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脑、狂犬病、疟疾、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25种。 根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0一1995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25种。 1996年乙类传染病增加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 2002年增加HIV感染者。添加新 2003年增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共26种。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对15岁以下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记载家长姓名、学校年级及班级。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报告后,要在传染病登记本的相应位置加盖“疫情已报”章。定期核查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 3、对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100%,复诊者可不报告(在登记本上注明)。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 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区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网络直报人员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立即进行网络直报或卡报区疾控中心,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簿和肺结核转诊登记簿,保存传染病报告卡3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程序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程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报告病种: 甲、乙、丙类及其它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 (5)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常规疫情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特殊疫情报告(暴发疫情、重大疫情、灾区疫情、新发现的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 (1)甲、乙、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传染病告卡》的要求填报。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制,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填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 (2)传染病专项监测、专项调查信息的报告 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诊断病例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3)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做好认真记录与调查核实。 (4)医疗机构接到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要认真做好疫情记录,登记报告人、报告电话、报告事件、疫情发生时间、地点、

传染病登记表

国家法定传染病登记本阳城县惠民肛肠诊所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 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市重点管理等传染病 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疾控中心并配合疾控中心搞好流行病学调查。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报告卫生院指定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人时,要按规定做好消毒、隔离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 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犯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报告内容: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麻疹、流行性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作者:————————————————————————————————日期: 2

2013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02-13 2013年(2013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416418例,死亡16592人,报告发病率为473.87/10万,死亡率为1.23/10万。 2013年,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53例,死亡1人,报告发病率为0.0039/10万,比2012年下降30.36%,死亡率为0.0001/10万,与2012年持平。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它共报告发病3057410例,死亡16300人,报告发病率为225.8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分别较2012年下降5.43%和3.00%。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26%,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09%。 同期,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358955例,死亡291人,报告发病率为248.07/10万,死亡率为0.02/10万,分别较2012年下降10.50%和51.25%。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报告发病总数的

传染病报告规范培训试题与答案

传染病报告规范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0分) 1.我国现行的法定传染病有种。 2.报告传染病时,岁以下人群须填其家长姓名 3.甲类传染病包括、。 4.传染病报告卡上的病例分、、、、四类。 5.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二、判断题(50分) 1.发病日期指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 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一个病人同时发生 N 种 传染病时,应填写 N 张传染病报告卡。() 2. 3.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诊断后应于 2 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其他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诊断后应于12 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可认为报 告是及时的,超过规定时限,则为报告不及时。() 5.病例如有一处以上地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地址。() 三、选择题(25分) 1.某病例, 1 月 5 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 1 月 7 日于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病情加重,于 1 月 10 日转入浙一医院治疗, 1 月 11 日杭州市疾控核实为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例,则此时,浙一医院报告该例确诊病例时,发病日期和诊断日 期应分别填为:()A1月 5日和1 月10 日 B 1月7日和1 月11 日 C 1月5 日和1 月11 日 D 1月10日和1月11日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丙类及按丙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时,应在几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报告() A. 2 小时B.6小时C.12小时D.24小时 3.外省籍民工在我省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 医生确诊其感染上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例属于”应 选择。()A .本县区B.本市其它县区 C .本省其它地市 D .外省 4.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继发性贫血,结核杆菌阳性,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 功能正常,应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A. 四张 B.三张 C.两张 D.一张 5. 下列哪组传染病须分急性或慢性。() A. 肺结核、乙肝、丙肝 B.乙肝、痢疾、戊肝 C.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D.血吸虫病、肺结核、戊肝

幼儿园传染病报告及登记记录

鸿鑫幼儿园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控专项整治自查报告结核病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防控的重点传染病,结核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传播。在群体环境下,如果存在结核病传染源,就特别容易发生结核菌的传播。幼儿园是典型的群体环境,存在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病例疫情的高风险,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保定市教育局转发的关于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的要求,切实做好幼儿园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广大师幼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园进行了全体教师的宣讲工作和自查情况。 一、落实幼儿园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度,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做到对结核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预防控制幼儿园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师幼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依法管理,科学防治。 组织领导组长:黄昌香副组长:曾洪莉 成员:幼儿园全体教职工

相关职责 1、组长负责幼儿园和托幼机构结核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的督促与检查,建立孩子健康体检制度。 2、副组长组织开展幼儿园有关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3、成员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本地幼儿结核病疫情等相关信息。 三、有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1、积极利用健康教育课、微信等形式,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进广大师幼对结核病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我预案要求每班教师都要对幼儿进行一次健康教育宣讲课,同时在微信家长群里给家长发宣传知识。增加营养,加强锻炼,注意个人卫生,勤晒被褥,不随地吐痰等。 2、我园设定的专门检察人员每天对教室、办公室、食堂、走廊和楼梯口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和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严格实行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督促幼儿家长及时接种疫苗无儿童预防接种证要及时予以补证。 以上是我园针对自身实际做的自查报告,传染病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宣讲工作,我园会一直坚持宣讲和检查工作,杜绝一切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2017年传染病报告及管理试题库完整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报告实行和。 属地化管理、首诊医生负责制。 2、《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分为类种,其中,甲类传染病包括种,分别为和,乙类传染病包括种,丙类传染病包括种。 3 、39 、2、鼠疫、霍乱、26、11 3、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有、。 霍乱、脊髓灰质炎 4、当前按2小时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5、要求在2小时报告的单病例法定传染病病种包括: ACDF A霍乱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 肺炭疽 D 传染性非典E脊髓灰质炎F鼠疫 5、下列哪组全是乙类传染病 D A 流行性乙型脑炎、炭疽、丝虫病 C 流行性斑疹伤寒、包虫病、登革热 B 梅毒、麻风病、白喉 D 新生儿破伤风、伤寒、猩红热 6、下列病种为乙类传染病有ADE A 猩红热B甲型H1N1流感 C 流行性腮腺炎 D人感染H7N9禽流感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7、下列病种为丙类传染病有ACE A 流行性感冒B登革热 C 麻风病 D钩端螺旋体病E黑热病 8、诊断时发现甲型H1N1流感,应当如何报告:B A 以乙类传染病中的甲型H1N1流感进行报告 B 在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进行报告 C 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进行报告 9、接诊时,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的疑似病例时,是否需要报告: B A不需要报告B需要报告C暂不报告,待进一步确诊后报告 10、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分为:小时和小时。 2、24 11、《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承担ABCD A 医疗废弃物处置 C 责任区域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B 传染病疫情报告 D 与院感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 12、医疗机构违反《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依法可给予ABCD A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给予降级、撤职 B 吊销有关责任人执业证书 D 对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降级、开除处分 13、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设立预防保健组织或者人员承担(C)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A.本单位B.责任地段C.本单位和责任地段 14、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以下哪些情形将受到处罚:ABC

传染病登记表

传染病登记表

国家法定传染病登记本阳城县惠民肛肠诊所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 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市重点管理等传染病 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疾控中心并配合疾控中心搞好流行病学调查。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报告卫生院指定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人时,要按规定做好消毒、隔离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 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犯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报告内容: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麻疹、流行性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4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 时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 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 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 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 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 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 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 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做好各级传染病疫情报告 管理工作。 二、各报告单位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准确、 完整的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填写清楚,不缺项。 三、建立健全传染病登记报告及疫情分析制度,固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疫 情收集、核对及上报,区疾控中心每月出一期疫情简报,每季、半年、年终写出各地疫情分析,年终写出传染病防治实施情况小结。四、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乙、丙类类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有网络直报 条件的应在12至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及时填写报告卡向区疾控中心或所在地卫生院进行报告。 五、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SARS)、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疑似 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用最快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核实并经区卫生局审核后再进行网络直报。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六、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派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七、对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 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惩处。

传染病报告内容及分类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 传染病报告内容及分类 ★2013年11月1日起,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40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 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2种):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如常见的8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AFP、结核性胸膜炎等。 ★根据卫生计生委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传染病登记表

传染病登记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国家法定传染病登记本 阳城县惠民肛肠诊所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 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市重点管理等传染病 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疾控中心并配合疾控中心搞好流行病学调查。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报告卫生院指定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人时,要按规定做好消毒、隔离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 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犯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报告内容: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麻疹、流行性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法定传染病及分类

法定传染病及分类 本文摘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一、传染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 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 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结合实际情况,除以上国家法定传染病外,以下疾病也须报校医院保健科: 1、水痘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依据江苏省疾控中心指导意见,须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上报 疫情。病毒疹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但须按照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处理疫情。 2、除肺结核外的其它结核病(如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等)也须及时报告。 3、肺部感染(如肺炎等)患者须及时报告,校医院保健科和学院对患者应加强随访。患者明 确诊断后,排除传染病者可正常学习、工作。诊断为传染病者,按照传染病疫情处理。 4、发现有输入性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例如黄热病、寨卡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须 及时报告。 苏州大学医院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 一、目的 为了使医务人员能掌握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和要求,按要求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 二、范围 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 三、职责 1、医护人员:首诊医生发现法定的39种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 2、科室负责人:负责科室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收集、核对传染病疫情卡,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四、标准 (一)法定传染病的种类(39种)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甲型H1N1流感。 3、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计划免疫相关性疾病 1、 AFP病例:14种(15岁以下,含15岁) 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②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④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原因不明性),⑤神经根炎,⑥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部肌药物注射后),⑦单神经炎,⑧神经根和神经丛炎,⑨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高钾、正常钾软瘫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⑩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⑾急性多发性肌炎,⑿肉毒中毒,⒀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⒁短暂性肢体麻痹。

传染病报告规范

传染病报告规范

————————————————————————————————作者: ————————————————————————————————日期: ?

传染病报告规范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部门主管和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疫情报告工作。疫情管理人员在报告疫情的同时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进行通报。 三、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致病性禽流感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与2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对其它忌口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害、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6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应当在24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四、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8小时内卫生局报告。

五、责任报告人在报告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应用电话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请勿抄袭好范文网:)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简单的报告。 一、凡诊治病人的医务人员均为法定责任报告人,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按规定及时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 二、全院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发现传染病均有报告义务。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三、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四、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属地cdc的按要求报告)。 五、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一)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2011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2011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发病数死亡数 发病数死亡数 发病率增减死亡率增减 甲乙丙类总计 632009915802640996215257-1.86 3.10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3237558 15264 3185932 14289 1.15 6.33 鼠疫1172-80.000.00 霍乱 2401570-84.75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0000-- 艾滋病20450922415982774327.3718.58 病毒性肝炎13723448301317982884 3.65-6.50 甲型肝炎3145613352774-11.24233.33 乙型肝炎10933356371060582689 2.61-7.95 丙型肝炎17387212515303912813.09-3.13 戊型肝炎2920239236823522.7411.54 肝炎未分型444791645402 28-2.48 -42.86 脊髓灰质炎 2010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1110.000.00 甲型H1N1流感936075712314730.79-49.09 麻疹 9943103815927-74.06-65.00 流行性出血热10779119952611812.64 1.14 狂犬病 1917187920482014-6.78-7.16 流行性乙型脑炎162563254192-36.34-31.88 登革热120-2230-46.71- 炭疽 30932896 5.99-50.00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379302425224836-6.11-33.33 肺结核 95327528409913503000-4.28-5.78 伤寒和副伤寒117981140413-16.36-50.0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282532533-30.04-24.00 百日咳251721764141.98 0.00 白喉 0000-- 新生儿破伤风78552105786-19.20-34.04 猩红热638781208760204.59- 布鲁氏菌病38151033772112.45-100 淋病9795411055441-7.620.00 梅毒 39518275358534699.717.69 钩端螺旋体病396567711-41.81-50.00 血吸虫病4483243170 3.37- 疟疾 408830738914-44.92120.00 丙类传染病合计30825415383224030968-4.83-44.69 流行性感冒661334645027 2.05-40.00 流行性腮腺炎4543851298932451.30-66.67 风疹 65549043117151.32-100.00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426202907670-88.27- 麻风病35203814-7.72-100.00 斑疹伤寒2360122351 5.140 黑热病29303611-18.89-100 包虫病290902515215.13 -100 丝虫病 1000--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836591237465514311.55-46.88 手足口病 1619706 509 1774669 905 -9.15 -43.95病名 2011年2010年与2010年同期比(%) 注:1. 表中监测数据为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含外籍和台港澳病例; 2.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的合计; 3. “-”表示分母为零不能计算; 4. 人口资料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