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从众效应

生活中的从众效应
生活中的从众效应

生活中的从众效应

[理念阐述]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下,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由于中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都比较缺乏,自制能力较弱,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缺乏强的判断力。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比如中学生中常见的吸烟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以及追星从众等。这些盲目的从众行为对中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从众行为,并合理的控制和避免盲目从众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具有长远的意义。本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旨在通过活动和体验,使学生了解从众心理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并促使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了解生活周围的从众现象,并初步掌握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同时主动践行积极的从众效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和导致从众的因素,明确从众行为的利弊。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

难点:中学生对从众两重性的认识。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例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故事启迪法

2.多媒体辅助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

从众现象的视频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隐形的绳子》

1.播放视频《隐形的绳子》。

2.提问:大家明明都看不到绳子,但是看到别人一个个地跨过去,自己也跟着跨过去。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行为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呢?从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从众

效应。

二、关于从众效应

1.提问:什么是从众呢?

2.老师展示: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有时,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有时,个体只采取了与众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里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真从众和假从众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香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三、学生活动:从众现象大家谈

1.老师:从众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谈谈从众现象。

2.学生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3.老师总结:“从众效应”的现象

消费方式上的从众:买东西时,看到摊前人多,一窝蜂上前去买。

学习习惯上的从众:进教室看到其他同学学习,自己跟着学习。

业余爱好上的从众:玩游戏、转笔、追星。

生活习惯上的从众:跟着别人穿的款式和样式、流行色调来穿衣服。

言行举止上的从众:你在十字路口上等红灯,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路人中有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而你可能也跟着一起走过去了。

社会事件:由于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引发的核泄露危机,我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居民担心日本核电站泄漏会影响到我国,听说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而且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于是就开始大量购买食盐,甚至为了买到食盐而开始抢购。

四、从众原因剖析

5.老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从众呢?

(1)相信他人心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都是有限的,因而他人往往会成为我们所需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个人生活在群体中,总要从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得一些帮助。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信息最具有参考价值。

例如,我们到一个陌生地方,不知道去哪里吃饭,我们就更愿意选择到人多的餐厅去吃饭,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去购物,也更愿意选择人多的路走。

我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了解得越少,就越看中他人的意见,也就也容易从众。比如,你买

东西,在两种产品中犹豫和选择,如果你对这两种产品的性能。质量有足够的了解,那你往往会坚持自己的判断,如果你对此知之甚少,你就很容易相信他人的判断。

(2)寻求安全心理。

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必要希望能与他人关系融洽,不喜欢被群体视为另类者或是越轨者。如果自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就会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行为。

如有同学讨厌抽烟喝酒,也知道父母不允许自己抽烟喝酒,但是在同学聚会上也抽起烟喝起酒来如果坚持不抽烟喝酒,将会被同学取笑,视为“不讲义气,没有胆略,不是男子汉”。为了免受团体其他成员的非议与排斥,乃至孤立,于是作出从众行为,从而获得同伴的好评、欢迎和喜欢。

(3)忠于集体心理

如果处于一个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集体,这时个人从众就有可能是为了实现集体的理想和目标,而自觉地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体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前苏联心理学家皮得罗夫斯基把这种情况称为“集体主义自决”。例如啦啦队,整理桌面。

五、从众效应的影响知多点

1.展示关于从众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实验:一位化学老师拿着一瓶透明的液体走进了教室,化学老师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后排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老师笑了笑,对同学们说了一句话:“同学们,其实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消极的从众效应会弱化自我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或者失去了责任感和内疚感,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僻如看到别人在公园摘花,自己也跟着去摘花。看着有同学随便在操场上丢垃圾,你也跟着丢。

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沙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在那只飞的沙鸥引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完成群体目标,还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还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等。例如别人参加义工你也去参加义工;别人都早起去学习了,你也不敢睡懒觉赶紧起床。

辨别情境

情景1

好朋友胡朋前几天刚买了iphone4手机,杨朔最近也好象买了一个新的OPPO牌MP3。李志今天穿了双新耐克球鞋, 这一切都被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李洋看见了,李洋心想……

情景2

小丽这几天心情很烦,因为自己马上要生日了,看到宿舍的几个同学生日都分别邀请同学一起庆祝,有的请同学去唱K,有的请同学去吃KFC,有的请同学到家里BBQ……她计划……。

情景3:

今天第四节课是数学考试,数学是小明的薄弱学科,心里很没底。考试进行了三十分钟,正当小明为一道解不开的数学题苦苦思索的时候,忽然听见旁边的同学正在和后排对答案,仔细观察,原来作弊的同学为数不少,小明…..

情景4:

今天团支书在班级发了一个关于周末到敬老院去服务的通知,班上很多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一凡想起周日有NBA的比赛,晴晴问一凡:“你去吗?”一凡…..

老师总结: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我们要避免盲目的消极的从众行为,参与积极的从众行为。

六、社会透视镜

老师:社会上有一些高明的骗子常常利用从众效应来行骗,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见闻。

学生分享,老师举例

——玩所谓的“三张牌”,让人押宝。猜红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时总有三五个人抢着参与,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托儿”,被从众效应激化,也参加押宝。当然,结果肯定要输——因为最初参与的三五人同庄家全是一伙的。

老师总结:提高辨别能力,谨防上当受骗

七.老师归结: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不可取的。

隐喻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823300.html, 隐喻的应用 作者:王昱之 来源:《祖国》2017年第09期 摘要: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现象。本文对隐喻进行了举例、研讨和分析。主要包括隐喻的概述和研究历史、生活中的隐喻使用和隐喻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隐喻应用产生原因 语言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说,人们时刻都在运用隐喻,不使用隐喻,就不可能流畅连贯地说上三句话。由此可见,隐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甚至许多时候人们在运用时都不自知。同时,隐喻作为当下语言学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所具备的不同文化,包含了认知上的区别,对于隐喻的研究有利于开发第二语言教学。本文就隐喻的使用方面做了阐述,并提出了可能的产生原因。 一、隐喻的概述与研究历史 隐喻的英文单词为“metaphor”,它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意义为从此到彼,以一个事物来说另外一个事物。汉语修辞中,分别将两个事物称为“喻体”和“本体”;还有其他人称它们为“载体”和“话题”等等。隐喻的研究起源于西方,从古至今,人们对隐喻的探究已经从纯粹的诗文层面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语言方面,从将隐喻看成单纯的修辞层次到思维运转的层次。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处处可见的隐喻 隐喻并不单单仅限于文学,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整个生活中,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占领了我们的语言。 (一)文学 人们最早认识的隐喻就是文学领域中的隐喻。好的隐喻会让人眼前一亮,使得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是让情感更甚,深富感染力,比如: 1.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2.上了白漆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REVUE似地,把擦满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来的姑娘们……(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3. On any person who desires such queer prizes, New York will bestow the gift of loneliness and the gift of privacy.( Here is New York, by E.B.White)

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大全

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大全 我们的眼泪为何而流? 我们哭泣是因为哭泣会让我们感觉好些吗?或者哭泣能清除掉体内那些让我们感觉压抑的化学物质吗?抑或是如Oren Hasson在他的新理论里面说的那样,一次正确的哭泣能让你受到关注、获得认同? 我们会在疼痛的时候流眼泪,但流泪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位名叫Oren Hasson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条新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哭泣在进化:眼泪可以让外界知道你已经降低了防范。 “哭泣是一项已经高度进化的行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进化生物学家Oren Hasson说,“我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泪水可以使视线模糊,因而可以降低防范,还可以有效地传递出让对方顺从你的信号, 11有益心理、身理健康的“坏习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连日常生活中一些公认的坏习惯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一面。9月1日,英国《每日邮报》为大家列举了11个这样的“坏习惯”。 1.合理发怒有益血压。 没错,生气会让人血压上升。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发现,在压抑的情况下恰当地以愤怒回应,血压不但会维持正常水平,制造压力感的激素———皮质醇的分泌量也会相应减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让人多了一份积极的心态和掌控感;该出手时不出手,畏缩不前、极力克制内心情绪,压力激素反而会骤升。长此以往,心脏病就会“盯上你”。 2.电子游戏帮你锻炼。 谁说玩电子游戏让人变胖?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人在玩电子游戏时,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身体因此消耗更多的能量。阿莱特。佩里博士认为,如果不能参加真正的体育锻炼,玩游戏也能帮着减肥,至少比傻坐在沙发上,吃着薯条看电视好,但前提是玩的时间不能太长。 3.说点粗话缓解疼痛。 说粗话是被人不齿的坏习惯,但却有缓解疼痛的好处。心理学家理查德。斯蒂芬博士认为,说粗话和肾上腺素的调节作用有关,它加重了人的侵略倾向。 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想侵犯别人,他对痛越不敏感。我们的祖先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接受外科手术时,嘴里都会咬块木板,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破口大骂,减轻痛苦。 4.偷点小懒助你长寿。 公共健康专家皮特。亚科斯特说,天天早起,忙忙碌碌的人可能过早地“钻进坟墓”。不时地偷个小懒,不仅能减轻工作压力,还是长寿的关键。研究表明,中午小憩片刻比打网球更

巴纳姆效应以及避免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 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巴纳姆 的名字将伯特伦·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任何一流的马戏团应该有能力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星座对杀人狂搞笑的预测[1] 同样的道理,巴纳姆效应还能说明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星座性格分析、

关于生活的隐喻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人生在有志者眼里是登山的运动。这诚然说明,人总在努力,总在攀登,但卢梭更想说的是,这种攀登是没有终点的,当人们到达一座山峰的顶点,那时才会发现,更高的山更远的路还在前边。这还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按照李宗盛《山丘》里的意思,就算越過一座又一座山丘,才发现,当初为了谁去登山,那谁已经不再等候。总是在攀登。总是望不到边,好不容易越过山丘,见到别样的风景,也没有谁懂得分享。 但是根据另一种看法,不管人怎么折腾,其实走的都是下坡路。斯威夫特有言:“人活一世。不过一柄长把扫帚而已。”原本生机勃勃的一棵树,枝叶蓬勃在上,树干支撑在下,及至被制成长把扫帚,便失去了青叶,颠倒了上下,杆在上,枝在下。他好像想说,人之初生,本来完整,活过人世一遭,没有得到,只有失去。失去了什么呢?除了青翠、性灵,还有秩序。 在西方文明中,人生被看作一系列的克服和战斗。17世纪德国诗人格羽菲乌斯在《夜晚》中写道:“这生活在我面前展开,犹如一条跑道。”只有在浪漫主义那里,事情才颠倒过来。人生的最高形式成为佛教式的无所作为。于是,最高贵的生命是植物一般静止的。施莱格尔在《卢琴德》中说:“最高、最完善的生活无非是一种纯粹的植物化。”一切对立都被遗忘,一切奋争都得到了止息。 最后一组可以对比的感觉是钩子和坑的不同。它们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的不平整感,不是凸出来,就是凹下去。据说塞尚后来把自己身边的人称作“钩子”,好像活着的基本感觉就是被牵扯住。这是一种古老的感觉,在佛经里会经常见到,比如被欲念牵扯住。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嗨”和“坑”,也都有典可依。在明代冯惟敏《河西六娘子·笑园六咏》中的第二咏写有“每日笑胎嗨”,其六写过“处处赚人坑,只落得山翁笑了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学文教育温馨提示:各位考生在考前练习做题的同时,要注意学习好答案解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夜场被称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 RobertRosenthal )的人 , 在 1966 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 , 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 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 , 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 : 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 , 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 , 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 , 一组是十分聪明的 , 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 , 而大学生们都相信 , 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 , 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 , “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 ? 他推测说 , 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 , 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 ,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 , 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 , 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 lateblooming )者 , 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 ,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 , 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 , 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 , 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 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 , 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 , 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 ? 罗森塔尔认为 , 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 , 开始崭露头角 , 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 , 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曾有一位著名的马戏艺人,名叫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表示他受欢迎的秘诀就在于“永远要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即他的节目里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欢的成分,因此能让每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相关研究。他们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做实验对象,让他们看一段笼统且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的话,接着让他们判断这段话是不是适合自己。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段话准确而细致地描述了自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的原文: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未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通常可以克服它们;你和异性交往有点困难,虽然外表上显得非常从容,实际上内心却焦急不安;有时你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是否是对的;你喜欢生活有一点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他人的建议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觉得在他人面前太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爱交际,而有时却内向、谨慎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常常不切实际。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认为它也同样适合自己呢?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瓶药效良好的万金油罢了。人们非常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如在电影院或剧场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大声地咳嗽,他身边也会有人忍不住咳嗽起来,这些人咳嗽并非由于他们的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了暗示,而那些没有咳嗽的人常常是受暗示性弱的人。那么,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在这里,心理学家教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办法。 首先,让被测试者伸出双手,举至与肩同高,掌心朝上,闭上眼睛。然后对他(她)说,现在他(她)的右手上系了一只氢气球,一直往上飘;左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一直往下坠。3分钟之后,若他(她)感觉自己双手间的差距愈大,就表示他的受暗示性愈强;相反,受暗示性就愈弱。 在心理学上,认识自己被称为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既不可能时刻进行自我反省,也无法做到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所以,个体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受到外界信息对个人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许多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之后,设计了两份测试结果,其中一份是被试者本人的结果,另外一份是大部分人的平均结果。他让被试者判断哪份是自己的结果,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被试者居然都觉得

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 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 ,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 ~700 nm ),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 只有当粒子的大小和波长的大小在同一数量级的时候才会发生散射! 其实,通常在粒子尺寸<1/10波长时,是由瑞利散射(Rayleigh)占主导,它的特点是 1. 散射方向随机,即各个方向都有;(可见参考图~) 2. 散射强度正比于粒子尺寸的6次方,即粒子越大,散射强度越大,观察的效果越明显; 3. 散射强度反比于波长的4次方,即波长越小,散射越明显,这可以解释天空蓝色,落日是红色等。 当粒子尺寸>波长时,是由米氏散射(Mie)占主导,它的特点是 1. 散射方向倾向于往前(与原入射光线一致),且粒子尺寸越大,散射光向前传播的比例越大; 2.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综上所述,粒子尺寸小于波长较多时,散射效果明显。而当尺寸达到波长尺度甚至更大时,主要是mie散射,光波方向向前传,则在旁侧角度观察到的散射效果就不明显了。 补充一点的是,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的说法,散射是电子在入射电磁波作用下的受迫振动,通常这个受迫振动频率与入射波的频率有相位差,故无法达到共振状态(如果是共振了就是频率匹配了,这时材料才会对入射电磁波进行吸收,会有能级跃迁,否则就只能是散射了),很快就会再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这就是散射的本质。也可以认为它就是一种二次辐射。 此外,关于散射的,还存在着拉曼散射,即基质振动和光子耦合所产生的波长相对于入射波发生微小改变的散射,它发生的概率大小主要由被照射的介质的性质决定的。

浙江鸭高考化学第11题胶体丁达尔效应0720266

第 11 题:胶体,丁达尔效应
满分:70 分 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 材料。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2.下列叙述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同一支钢笔使用不同品牌墨水时,容易发生堵塞现象 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尿毒症,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3.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 A.是不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通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4.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 B.食盐水 C.泥水 D.碘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的是 A、NaCl 溶液 B、Na2CO3 溶液 C、Na2SO4 溶液 D、Fe(OH)3 胶体 6.下列液体中,属于分散系,且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 ( ) ①烟 ②水 ③雾 ④蔗糖溶液 ⑤Fe(OH)3 胶体 A . ② ④ B . ③ ④ C . ① ③ D.④ 7.关于 FeCl3 溶液和 Fe(OH)3 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 1nm~100nm 之间 B.都能透过半透膜 C.可以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鉴别二者 D.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Fe(OH)3 胶体中的少量 Cl 8.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B.实验室制备 Fe(OH)3 胶体,将 FeCl3 溶液加热即可 C.当光束通过豆浆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雾霾天气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雾霾是一种胶体 9.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石灰水 B.含有尘埃的空气 C.雾 D.氢氧化铁胶体 10.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粒子直径的大小 B. CuSO4 溶液和 Fe(OH)3 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 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 D. 雾、豆浆、淀粉溶液属于胶体 1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 溶液 B、Fe(OH)3 胶体 C、盐酸 D、冰水共存物 12 . 鉴 别 溶 液 和 胶 体 的 方 法 是 ( ) A.丁达尔现象 B.能否通过滤纸 C.是否澄清 D.是否有颜色 13.区分氢氧化铁胶体与含酚酞的稀氢氧化钠混合溶液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观察颜色 B.丁达尔效应 C. 过滤 D. 蒸馏 14.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 )
1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甚至连后面的人也停下了脚步,努力地抬头向人群里观望……从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疯抢“板蓝根”到前段时间发生核泄露后的“盐荒”,从全民炒股到今天的房价问题,都真实的反映出“羊群效应”随处可见。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源自于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导生活中的人们,不管是在爱情、婚姻中还是职场、商场中,处处都存着心理学的影子,在这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较为有趣的心理学问题,比如虚荣,自杀,恋母(父),追星等等。 1.虚荣——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 虚荣,即指一味追求外表光彩的心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款子等,女人更多的追求自己的衣着、容貌、老公等。 尤其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已经不能像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追求轻则道德沦丧,重则有可能踏入罪恶深渊 如果想要挽救自己,只能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永远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也不会沉迷于那种徒有虚名的假象里。 2.丢掉攀比心。盲目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并且还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如果实在想要比较,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自身是否有进步或倒退。 3.尊重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永远不会让虚荣心站在自己的头顶 2.自杀者的内心挣扎 自杀,是腐蚀心灵的毒蛇。处在常态生活作息中的人们,对自杀问题的重要性一向认识和估计不足。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全世界每天至少要有一千人死于自杀。美国现实在各种死亡原因中,自杀致死占第8位。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有30多万人之多,而自杀未遂者更是多不胜数。 据权威性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自杀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竟达到每年10万人口中有25名(如:挪威、瑞典、丹麦等);低发生率国家每10万人口中有10名(如: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就性别而言,各国男性普遍高于女性3倍。就我国而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6% 如何摆脱不良心理的侵蚀: 每一例自杀案件的当事人,都有不同的动机,但是,他们不想活下去的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那些厌生弃世者,绝大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也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诉说,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不幸的考验,当他们的某种愿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自我解脱”的不归路。 据20世纪末的一次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人死于自杀。据行家评说: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社会竞争越是激烈,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将越大,因此,自杀的隐患也越明显。像欧美发达国家,自杀的问题更严重。为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自杀问题亦不可忽视。如在一些城市中,都设立了由心理医生担纲的“心理热线电话”,这些专线电话的开通,的确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为他们排了忧、解了难,间接地挽救了很多宝贵的生命。 因此,专家提醒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应学会心胸开阔,遇事不惊、处世泰然、多学他人长处。比如,冰心老人就是我们的榜样:她性格爽朗,心境愉悦,不论遇到什么挫折,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 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 “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 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 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 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 言。 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1、兄弟们,生命不息。(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意思是代 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兄弟们,生命不息。”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 ,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 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

《丁达尔效应》试讲稿

《丁达尔效应》试讲稿 《丁达尔效应》试讲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丁达尔效应》,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散系和它的几种分类,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你来说下!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了三点,下面老师做下总结补充: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有九种组合方式。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溶质粒子直径比较:溶液小于 1 nm;胶体 1~100 nm;浊液大于 100 nm。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区别溶液、浊液的胶体的一个特殊性质---丁达尔效应。 二、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请看,桌子上有三个小烧杯,分别装有 25 毫升的蒸 馏水、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现在老师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腾 的水中滴加 5~6 滴三氯化铁饱和溶液。好,我们继续煮沸,溶液变 成红褐色了,停止加热。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烧杯里生成了什么呢? 对,这个时候已经 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我们将三个烧杯放在暗处。好了,下一步实 验我需要台下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完成,好,你表现最积极,你上来吧! 老师会分别用激光笔照射三种液体,这位同学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 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一会儿由这位同学告诉我们答案。 师:好了,实验结束了,这位同学,你来跟同学们说下你看到的 现象吧。 师:谢谢这位同学,请坐,这位同学说,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 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 这种现象就叫丁达尔效应,它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三、联系生活,加深印象 师:丁达尔效应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奇妙的现象,大家回想一下, 自己见过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师:好了,同学们,观看过图片,是不是觉得,自己对丁达尔效应 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呢? 四、课堂小结

“跟风”现象中的羊群效应探析

“跟风”现象中的“羊群效应”探析 摘要:“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效应”,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跟风”现象在本质上是与群体行动有关,在参照群体行动的基础上,个人丧失了自主判断的能力而选择服从群体行动和思想,容易遭遇失败和危险。如何规避“羊群效应”带来的风险,需要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从媒介因素、传统观念等方面来探讨,分析心理层面、社会学层面的原因,达到辩证看待“跟风”现象,从而正确的决定个人行为策略。本文列举了突发事件、日常行为、商业活动、消费行为中的“羊群效应”,并通过社会学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找到规避“羊群效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从众心理网络改编媒介宣传消费行为辩证 引言:当下“跟风”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掀起的各种各样的抢购热潮;2015年的电视电影网络小说改编热,荧屏上相亲节目、真人秀节目、选秀节目席卷荧幕;此外还有买房热、股票基金、养生热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跟风”现象到底是理性的,还是盲从,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也有越演越烈之势。如何客观辩证的看待“跟风”现象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跟风现象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本文力求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学理论知识,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找到正确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跟风现象的方法。 突发事件中的“羊群效应” 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往往容易三人成虎,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非典时抢购板蓝根,日本核危机时抢购食盐,甲流时期抢购大蒜等抢购风暴如出一辙,都是由从众心理而引发的消费行为,在思考这些行为的非理性下,我们看出的是大众媒介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导向作用的缺位。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大家盲目抢购囤积碘盐,而作为大众媒介却没有及时的引导,以致谣言滋生,群众只有通过小道消息来确保的自身利益。而事实上,食盐对防辐射根本没什么作用,而我们的食用盐90%是矿盐,每年出产的盐量远远大于国人需要的,担心食盐短缺也是毫无必要的,大众媒介没有第一时间来辟谣,是抢购热爆发的原因之一。人们抢购另一原因则是群体的示范效应,人数多无疑是一种说服力,相信很少有人还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大家都说日本核泄漏会污染中国近海的食盐,食盐可以防辐射,及时使是明白食盐不能防辐射的人也肯定会担心食盐短缺,而这些食盐的成本也不高,趋利避害是人本性,当然会为了规避风险去抢购。在抢购热的背后是人们面对现实不确定因素时,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相对保险的做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就如无意识的羊一样一拥而上,因此闹了不少笑话,大众媒介此时应当肩负起舆论导向的职责,及时传播正确的信息,传播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对知识和科学处理的方法,才能有效避免“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兴湘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 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 网住的鱼儿 上岸就当助教,然后 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 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 ”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 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1、兄弟们,生命不息。(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兄弟们,生命不息。”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

外文翻译设计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烦恼

中文1800字 The Frustations of Everday Life If I were placed in the cockpit of a modern jet airliner,my inability to perfrom gracefully and smoothly would neither surprise mor bother me.But I shouldn’t have troulb with doors and switches,water faucets and stoves.”Doors?”I can hear the reader saying ,”you have troublr opening doors?” yes. I push doors that are meant to be pulled, pull doors that should be pushed, and walk into doors that should be slid. Moreover, I see others having the same troubles--unnecessary trouble. Thereare psychological that can be followed ta make these things understandable and usable. Consider the door.There is not much you can do to a door:you can open it or shut it.. Suppose you are in an office building, walking down a corridor. You come to a door . In which direction does it open? Shouldyou pull or push,on the left or theright? Maybe the door slides. If so,in which direction? I have seen doors that slide up into the criling. A door poses only two essential questions: In which direction does it move? On which side should one work it? The answers should be given by the design,without any need for words or symbols, certainly wihout any need for trial and error. A friend tolld me of the time he got teapped in the doorway of a post office in a European city .The entrance was an imposing row of perhaps six glass swinging doors,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a second, identical row. that’s a standard design: it helps reduce the airflow and thus maintai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of the building My friend pushed on the side of one of the leftmost pair of outer doors. It swung inward, and he entered the building. Then,before he could get to the next row of doors, he was distracted and turned around for an instant. He didn’t realize it at th e time,but he had moved slightly to the right. So when he came to the next door and pushed it, nothing happened. “Hmm,”he thought, “must be locked.”So he pushed the side of the adjacejt door. Nothing. Puzzled,my feiend decided to go outside again. He turned around and pushed against the side of a door.Nothing. He pushed abjacent door.Nothing.the door he had just entered no longer worked. Heturned around once more and tried the inside doors again. Noting.Concern,then mild panic. He was trapped! Just then, a group of peo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entranceway (to my friend’s right ) passed easily through both sets of doors. My friend hurried over to follow their path. How could such a thing happen? A swinging door has two sides. One contains the supporting pillar and the hige, the other is unsupported. To open the door, you mustpush on the unsupported edge. If you push on the hinge side, nothing happens. In this case, the designer aimed for beauty, not utility. No distracting lines, no visible pillars, no visible higes. So how can the ordinary user know which side to push on? While distracted, my friend had moved toard the (invisible)supporting pillar, so he was pushing the doors on the higed side. No wonder noting happened. Pretty doors. Elegant. Probably won a design priz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