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心地开明

——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请大家先安静下来,打腿盘好,静坐五分钟,体验一下静坐下来是什么状态。看我们从身体到内心,能不能进入一种觉察的状态,觉照的状态,一种“安住当下”的状态?可以体验一下。

当我们的身心“安住在当下”之后,基本上就能进入一种状态。进入了这种状态以后怎么办?本寺的祖师爷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也是从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一个方法,不过四祖大师把它更加生活化,叫做“守一不移”。大家不妨根据这四个字的要求,看自己的心态能否做到身心合一,守一不移?如果我们基本上能够做到守一不移了,哪怕只有一分钟的时间,半分钟的时间,那是我们在观察自心上面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守一不移做到了以后,进一步就要求“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如果要在修行上真正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要做到这一步,即使是专门,至少也要三年的时间。

一念不生以后怎么办呢?真正达到一念不生了,我们心地的光明就能显现。那就是百丈禅师告诉我们的“灵光独耀”,那就心地开明了。

今天我们讲的这四四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下面,我来讲一讲这四四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十六个字呢?我想我们来参加一次禅文化夏令营不容易,每个人都抱了一定的希望,希望在这七天当中,学到一点东西,得到一点受用。往往要想马上得受用,不是很容易,如果能够掌握一个方法,长时间地根据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操作,去训练,那我们就能够真正地在训练当中不断获得受用。今天讲的的题目,暂时叫做“生活禅的训练次第”。这个次第,就是这四句话。第一句话叫做“安住当下”,第二句话叫做“守一不移”,第三句话“一念不生”,第四句话“灵光独耀”。先从方法开始,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灵光独耀,心地朗然,智慧开发。这四句话,如果大家对《心经》背得很熟,不妨就按照《心经》的第一段来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这第一段话来修这四四一十六个字。或者说按照这四四一十六字来修“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这个法门。

那我们怎么修呢?首先我们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自己当下就要融入到菩萨的行列。融入到菩萨的行列是什么意思呢?观自在菩萨就是我自己。每个人自己都是观自在菩萨。能观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萨。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萨的境界、菩萨的要求,我们的修行就容易进步。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自己在修行上一点办法都没有,妄想很多,杂念很多,自己对自己在修养这一块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希望,那就很难。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自己在修行上有希望,也有要求,那就很容易进入角色,进入境界。我们拿三分钟的时间来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够暂时有一分钟,或者半分钟,进入到观自在菩萨的状态。

观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内外自在,怎么样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记得平常讲的六字口头禅:“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的口头禅,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但是一百人讲,可能就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为什么说一百个讲会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呢?因为有的人讲得最多,他一个人就要顶两个人。这个字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破要在大智慧,放下更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是要有大智慧。所以说,观自在菩萨,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后所得到的结果。也可以说,你要想成为观自在菩萨,你就必须时时刻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既可以从果上说到因中,也可以从因中说到果上。因果不二,因果同时。

安住当下,安住当下的要领,就是要做到身在何处,心也在何处。我们每一个人很客观

地觉察一下,我们现在坐在双峰山下,四祖禅寺的藏经楼上,身体在此,我们的心在哪里?很客观地反省自己,看我们的身心是不是在同一个地方?这是修行很关键的一点,也可以说是做一切事情很关键的一点。这个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做到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统一。不管怎么讲,安住当下是修行一个高难度的要求,高难度的法门,但是又必须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说我们找到了一个安心的法门,找到了一个使我们身心健康,使我们身心净化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可以这样说,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这个法门,不是因为你具备什么信仰就可以用,这是一个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它是抛开了一切的外在形式。大家一定讲过《六祖坛经》,知道六祖的故事,六祖在广东他的老家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一下子就觉得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就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一定要了解这句话是从哪里来,这句话是谁说的,还有谁在传授这个法门?可以说,他当时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那个当下一念,他就心开意解了。你说他当时他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又没有归依三宝,他又没有受持五戒。心地法门不受外在一切形式的影响,时节因缘成熟了,当下就可以契入。所以在佛的弟子当中,在佛教的所谓四圣当中,其中有一圣叫做独觉,又叫缘觉,他出在无佛之世,没有听到佛说法,就是偶尔听到一句经文,他就能够悟道。他没有别人的指引。所以说,修行,真正要修行,要解决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解决我们人生的迷惑与烦恼,解决我们人生的种种不安定,一定要从安住当下着手。

安住当下有什么要求?刚才说到,就是要做到放下。放松。《心经》上讲的几句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毕竟是菩萨修的法门,难度很大,要求很高,在我们这些平时完全没有受过心理训练的人,一下子就想掌握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门,那确实很难。所以在今天这个讲座当中,就根据我们修生活禅的要求,由息道观来进入生活禅。所谓安住当下,是指你当下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呢?就安住在呼吸上。别的东西都离得我们很遥远,好像都在身外,只有呼吸我们最容易感受,最容易把握,最现实。我们就把身心全部安住在这一呼一吸上,大家试试看,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知道呼吸的过程,在修止观的专业书上,这个方法叫做随息。我们平常是吧一呼一吸分为两个字,止观书是一个字,叫做息。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谓随息,就是随着息的入和出。在吸的时候,我们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现在在吸气;当出息的时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出。所谓随,就是意念随着呼吸的出入,安住在呼吸上。止观书止的专业术语是:“知息出入,知息长短。”这是属于六妙门中的一个法门,随息。

安住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当下之时,为了使我们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师提出来,让我们运用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守一,在佛经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处。翻译佛经的大德们,就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把制心一处的内容用中国话表述出来,就是“守一”。守一这个词,这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文字的表述,由来已久。守一这种方法的运用,是一个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类提出来,知道要修练,就一定要提到一个调整我们身心的根本方法,经过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复试验以后,觉得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让这个心能够专一了,一切一妄想杂念才能慢慢停止下来,我们内心的智慧才能逐步开发出来,不管讲什么么法门,不管什么法门讲得天花乱坠,都离不开这一点。都离不开怎么样使我们的心能够专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为我们这个心猿意马难以调伏。我们社会上有种种问题,我们人生有种种问题,有种种迷茫,迷茫在什么地方?心不专一,东想西想。给你们开个玩笑吧。年轻小伙子谈恋爱,心不专一,今天想着这个,明天想着那个,最后走了很多的弯路,留下很多误区,造成很多的苦恼。所以专一这个问题,是一件大事,是调整我们这个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对治的就是我们这个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禅师就说,要让“心田不长无明草,意地常开智慧花”。能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一了,我们的这块心地就干干净净。所以要安住当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让我们当下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

在什么地方呢?依托在我们这个呼吸上。我们这个呼吸,我们大家来试一试,看我们能不能很清楚地知道现在是在吸,在呼,在吸,在呼。一行禅师的训练,说是“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他是把修止观的方法,知息出入,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出来。我们来试一试。“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要逐步使我们很急促的呼吸,慢慢变得平缓下来,使我们很短促的呼吸,逐步让它延长,使很浅的呼吸逐步地让它能够深入到丹田。息能到丹田,守一不移的功夫就见成效了。息能深入到丹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就会起明显的反应。比如说,经络会更加地畅通,血脉的流通会更加正常,我们脸上的颜色和表情会一天天地变得更安详。希望我们真正按照守一不移的方法来观察我们的呼吸的,使我们这一颗浮躁不安的心慢慢专一下来,把一切妄想杂念都放下。

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有四个要求。这四个阶段、四个要求,首先是要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和杂念。我是把妄想和杂念分为两件事,妄想是没有目的的乱想,杂志是做事不专一,想问题不专一。严格来讲都是妄想。有一些是无目的的想,有一些是有目的的去想。有目的的去想,使心不专一,那就是杂念;无目的的,妄想纷飞,不知道在想什么,心跑掉了,那就是妄想。所以要放下妄想和杂念,训练这个心,能够放在我们观察的一个对象上。佛教把观察和观象对象二者一个叫做能缘,一个叫做所缘。缘是动词。我们要了解这个杯子,心念是能缘,杯子是所缘。我们现在就是把能缘和所缘明确地固定下来,使它集中专一,让能缘的心放在同一对象上,同一物体上。这个对象就是呼吸。这就叫制心一处,四祖大师叫它守一不移,中国道家的功夫叫它守一或者抱一。这一点古今中外是一致,人类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讲放下。

第二个要求是专注。专注一境,在同一个对象上,不要三心二意,看准一个目标,能缘所缘统一起来,专注。专注时间久了,脑子会走神,会麻木,甚至会不清醒,会睡觉。所以接下来的第三个步骤叫“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要糊涂。这叫“清明”。第四个步骤,要使放下、专注、清明,这三个步骤都保持一种连续的过程,叫做“绵密”。这三个过程都是连续的,中间不能有间断,不能够随便转移目标,这叫绵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绵绵密密,常流不断。这个心越用越细,越用越专,绵绵密密。能够做到这一点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达到了。这是一个硬功夫,是真功夫,这不是靠说就能得到的,这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的功夫。

那么是不是我们要永远停留在这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这种方法也只是一个过程。当这个方法真正达到能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一,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这个方法的第三个步骤:一念不生。能够做到能所双亡了,就可以达到一念不生。我们大家是不是达到了先不管,我们大家先来试试看,一念不生是个什么状态?

各位一定要明白,一念不生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是一个很短的过程。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守一不移了,能守所守双亡,一念不生是一个接近超越、接近突破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不会很长,而是很短暂,甚至一瞬间就突破了。突破了之后,接下来就是第四个步骤:“灵光独耀”,开悟了。心地朗然,灵光独耀,那就是开悟了。

我今天特别把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来,贡献给大家。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就是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下面我想专门就呼吸的问题,照着书上与各位讲一讲具体怎么样调呼吸的问题。这几天每天都在教坐禅,坐禅是一个古老的法门,也有古老的方式,现在的人根据古人的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办法。我想,古人所总结那些经验,固然是根据古人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总结出来的,但是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古人写这篇文章,说这些话,一个是他本人有真正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也继承了过去的书本上的经验和修道者之间相互切磋所积累的经验。所以说,在修行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要以古老的传统作为我们的标准。因为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些古老的传统。从释迦牟尼佛到今天,已经过了二千五百多年。

我们是在学习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的一位圣者、一位觉者他所创造的法门。这个法门尽管在不断地发展,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也提出个生活禅,但是所依据的,还是佛陀提出来的法门,只是用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述而已。法还是那个老法,还是那个古老的法门,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他所觉悟成佛的这一条道路,是古仙人之路。因为过去还有佛,过去还有真正成了神仙的人。他们走过的这条路,佛现在再走一次,所以叫古仙人之路。我们今天大家来到四祖寺,也是在重走古仙人之道。四祖寺这一条路,四祖大师走过,四祖大师的许多弟子走过,一千三百多年来在这里修行成道的所有的人都走过。都在这里得到过受用,都在这里突破了人生的种种障碍,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一条路是一条古仙人之路,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只要我们肯根据这个方法去做,就一定会有结果。

关于调呼吸,天台宗智者大师写过几本止观书,他把佛教所有有关禅定的修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有出世间上上禅。所有这些禅法,最基本的功夫,都是在呼吸上用功。智者大师还把修习禅定归纳成为从三个方面入手,所谓色、息、心。色法,息法和心法。色法主要是指修不净观,息法是指修数观。修不净观、修数息观,都离不开心念,它最终的目的,这两个法都要从调心入手。或者说,修不净观和数息观,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调伏我们当下的这一念散乱心,这一念妄想心,这一念被种种尘劳污染了的心。在佛陀时代,是把数息观和不净观看作是进入禅门,进入修行的二甘露门。我们众生处在热恼之中,要用甘露法雨来消除身心热恼,获得清凉自在。要获得清凉自在,就一定要修这两个法门当中的一个法门。作为我们现代人,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还是以修数息观为最稳妥。所谓数息观,智者大师在他的书上说,我们修行的人,要进入三昧,首先就要调整我们的身体。在没有进入修禅定的时候,行住进止,动静营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动,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要调伏乱心,要调呼吸的人,平常的一切活动,要尽量地安祥安静,大说大笑大闹,心很容易散乱,所以平常要动止安祥,寡言少语,说话低声。交谈的时候,在这七天当中,只交流我们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心得无关的话,无关的事,不要去管它,不要去说,也不要去想。这样。我们七天的生活才能真正过得很安静、很清净、很有收获。所以,在这专修的过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犷,要安静。智者大师说,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行为粗犷,气息就粗犷;行为很安静,气息也会调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