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实验诊断学检查讲解

实验诊断学

习题

一、选择题:【A型题】

1.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90g/L

B. 90g/L~60g/L

C.60g/L~30g/L

D. <60g/L

E. <30g/L

2.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3.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急性失血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4.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6.对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最有诊断意义的是:

A.Coombs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冷溶血试验

D.蔗糖溶血试验

E.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7.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8.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妊高征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友病

D.应用肝素

E.维生素K缺乏

9.检查外源性凝血功能的试验是:A.BT B.CT C.PT D.APTT E.CRT

10.网织红细胞增多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1.以血红蛋白为标准判断成年女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含量应低于:

A.100 g/L

B.110g/L

C.105 g/L

D. 120 g/L

E.130 g/L

12.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3.MCH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红细胞压积

14.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15.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16.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 76fl ,MCH 24pg,MCHC290g/L,应属于:

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正常人

17.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最多见于:

A.急性白血病

B.失血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8.周围血涂片中出现幼红细胞最可能是:

A.脾功能亢进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淋巴瘤

19.下列哪项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最有意义:

A.血红蛋白减少

B.血清铁减少

C.总铁结合力增高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骨髓可染铁,内外铁减少

20.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贫血程度

B.出血程度

C.病程长短

D.骨髓白血病细胞所处的阶段

E.周围血白细胞的数目多少

21.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2.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2个/HP

B.>3个/HP

C.>4个/HP

D.>5个/HP

E.>7个/HP

23.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型

E.腊样管型

24.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1.025

C.1.020

D.1.015

E.1.025~1.035

25.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血红蛋白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 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7.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管型

E.红细胞管型

28.尿液碱度增高见于

A.糖尿病

B.膀胱炎

C.白血病

D.痛风

E.服用氯化铵

29.尿中本-周蛋白阳性主要见于:

A.肾盂肾炎

B.淋巴肉瘤

C.肾小管中毒

D. 溶血性贫血

E.多发性骨髓瘤

30.血糖浓度应超过下列何值时,尿糖定性试验为阳性:

A. 6.88 mmol/L

B. 7.88 mmol/L

C.8.88 mmol/L

D. 9.88mmol/L

E. 10.88 mmol/L

31.哪种管型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价值最大:

A.蜡样管型

B.红细胞管型

C.透明管型

D.颗粒管型

E.白细胞管型

32.能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是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血尿素氮

C.血肌酐

D.尿液浓缩-稀释功能

E.酚红排泄试验

33.诊断泌尿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项目是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血尿素氮

C.尿浓缩稀释试验

D.血清肌酐

E.尿常规检查

34.慢性肾炎患者检测结果:Ccr为39mL/min、Cr为210μmol/L、BUN为10 mmol/L,肾功能状态为:

A.肾功能正常

B.肾功能衰竭代偿期

C.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

D.尿毒症前期

E.尿毒症期

35.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常见于:

A. 钩虫病

B.细菌性痢疾

C.流行性出血热

D.胃癌

E. 消化性溃疡

36.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大便性状为:

A. A.米泔水样便

B. 柏油样便

C. 脓血便

D. 鲜血便

E.果酱样便

37.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混浊见于:

A.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病毒性脑膜炎

D. 化脓性脑膜炎

E. 结核性脑膜炎

38.脑脊液中葡萄糖显著减少最常见于

A.化脓性脑膜炎

B.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C.病毒性脑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结核性脑膜炎

39.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在液面上形成纤细的薄膜,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征:

A.化脓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脑膜白血病

E.病毒性脑膜炎

40.符合渗出液的是:

A.淡黄色透明

B.比重小于1.018

C.放置后自凝

D.粘蛋白定性试验(—)

E.细胞数低于500×106/L

41.腹腔内渗出液常见于:

A.肾病综合征

B.肝硬化

C.重度营养不良

D.肝癌

E.慢性心力衰竭

42.胸腔积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的疾病是:

A.结核性胸膜炎

B.化脓性胸膜炎

C.癌性胸腔积液

D.心力衰竭

E.肝硬化

43.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最主要见于:

A.肝硬化

B.急性肝炎

C.慢性胃炎

D.肾病综合征

E.急性胆囊炎

44.下列哪项检查对肝硬化诊断最有意义:A.碱性磷酸酶 B.转氨酶 C.甲胎蛋白 D.胆红素 E.白/球蛋白

45.正常人A/G比值为:

A.1~1.3:1

B.1~ 1.5:1

C. 1.5~2.0:1

D.1.5~2.5:1

E.1.8~2.0:1

46.白蛋白减少到下列哪一数值时易产生腹水:

A.15g/L以下

B.20g/L以下

C.25g/L以下

D.30g/L以下

E.35g/L以下

47.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值是:

A.1.0~1.5μmmol/L

B.3.4~17.1μmmol/L

C. 1.7~2.1μmmol/L

D.2.0~2.5μmmol/L

E.2.1~17.1μmmol/L

48.完全性梗阻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一般达到:

A.<85μmmol/L

B.17~171μmol/L

C.171~265μmmol/L

D.200~340μmmol/L

E.>340μmmol/L

49.酒精性肝病,哪种酶升高最明显:A.ALT B.AST C.ALP D.LDH E.MAO

50.急性病毒性肝炎首选检测的酶为:A.ALT B.AST C.ALP D.LDH E.MAO

51.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是:A.LDH B.γ-GT C.ALP D.AFP E.MAO

52.下列哪种酶在心肌细胞含量最高:A. ALT B.AST C.ALP D.γ-GT E.LDH

53.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最常见于:

A.溶血性黄疸

B.肝细胞性黄疸

C.胆汁淤积性性黄疸

D.急性肝炎

E.慢性肝炎

54.HBsAg (+) , HBeAg (+),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情比较稳定

D.乙型肝炎恢复期

E.具有传染性

55.下列哪项情况说明乙肝患者病情已恢复:

A. HBsAg (+)

B.抗-HBs(+)

C. HBeAg (+)

D.抗- HBe(+)

E.抗-HBc(+)

56.血清钠增高可见于:

A.大面积烧伤

B.胃肠减压

C.大量放腹水

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E. 酮症酸中毒

57.血清钾增高可见于:

A.严重腹泻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肾功能衰竭

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E.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58.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下列哪项诊断最有意义:

A.TT4升高

B.TT3升高

C.FT4升高

D.TSH升高

E.FT3升高

59.补体C3减低见于

A. A.急性肾炎

B. 慢性肾炎

C. 急性炎症

D. 恶性肿瘤

E. 传染病早期

60.患者女性,34岁,发热三天,血液检查结果:红细胞4.2×1512/L,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7%,分叶核82%,淋巴细胞11%,血小板130×109/L。检查结果提示

A. 化脓菌感染

B. 结核病

C. 贫血

D.白血病

E. 病毒感染

61.患者男性,52岁,4年前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近1年来渐感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慌、气急。血液检查:红细胞l. 5×1012/L,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3.2×109/L,血小板65×109/L,网织红细胞1.0%,MCV 130fl,MCH 37pg,MCHC 340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 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脾功能亢进

62.男性,31岁,1年前患急性黄疸性肝炎,近10天来发热、牙龈出血。体检:重度贫血貌,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液检查:红细胞1.8×1012/L,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2.5×109/L,血小板32×109/L,网织红细胞0.2%。最可能的诊断是

A.恶性组织细胞病

B.巨幼细胞贫血

C.脾功能亢进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慢性肝病性贫血

63.患者女性,45岁,尿常规检查结果:淡黄色,透明,比重1.015,蛋白(++);尿沉渣检:扁平上皮细胞++,红细胞5个/Hp,颗粒管型0~4个/Hp。根据检查结果,首先考虑:

A. 正常结果

B.膀胱炎

C.慢性肾炎

D.尿路结石

E.肾结核

64.某患者尿检验结果:尿糖(++),血糖4.Ommol/L,可初步判断为:

A.急性心肌梗死

B. 家族性糖尿

C.嗜铬细胞瘤

D.胰腺癌

E.肝硬化

65.某患者尿蛋白定性(++++),定量检查6.5g/24h,以白蛋白为主,应考虑:

A.肾病综合征

B.急性肾炎

C.急进性肾炎

D.急性肾盂肾炎

E.狼疮性肾炎

66.某病人,血清转氨酶测定:ALT l200U/L,AST 800U/L,应首先考虑:

A.原发性肝癌

B.酒精性肝病

C.慢性胆囊炎

D.慢性肝炎活动期

E.急性病毒性肝炎

67.男性病人,43岁,肝功检查结果:血清总胆红素28.4μmmol/L,结合胆红素4.2μmmol/L,ALT 240U/L ,γ-GT 50U/L,ALP 80U/L,血清白蛋白50g/L,球蛋白25g/L,AFP 24μg/L,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阳性。可初步诊断为A.急性肝炎 B.急性溶血 C.原发性肝癌 D.胆道梗阻 E.肝硬化

68.某病人脑脊液检查结果:蛋白质定性(+++),氯化物为95mmol/L,葡萄糖2.0mmol/L,可能的诊断是:A. 病毒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脑膜白血病

二、名词解释

1.贫血

2.核左移

3.核右移

4.出血时间

5.红细胞沉降率

6.网织红细胞

7.蛋白尿

8.多尿

9.镜下血尿

10.肾性糖尿

11.颗粒管型

12.内生肌酐清除率

13.浓缩稀释试验

14. 肉眼血尿

15.甲胎蛋白

16.ASO

17.肥达反应

18.血清蛋白电泳

19.抗核抗体

20.C反应蛋白

21.漏出液

三、填空题

1.成人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女性。

2.周围血白细胞正常值,成人,新生儿。

3.成人血小板的正常值,网织红细胞正常值。

4.正常人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女性,新生儿。

5.24小时尿量少于或每小时少于称少尿,少于称无尿。

6.嗜碱性粒细胞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反应。

7.尿量增多且比重增高的原因为,尿量增多而比重减低的病理性原因有、等。

8.细胞管型可分为、、。

9.细条状便多见于,白陶土样便主要见于。

10.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为,夜尿量不应超过。

11.肝硬化病人,血清白蛋白,γ球蛋白。

12.血清蛋白正常值,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为。

13.急性肝炎早期即升高的酶是。

14.血清钾的正常值为,血清钠的正常值为。

15.根据密度不同,脂蛋白分为、、和。

四、简述题

1.简述网织红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2.简述临床上贫血的程度如何划分。

3.简述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4.简述少尿可见于哪些病理情况?

5.简述尿沉渣镜检可见哪些病理性细胞,各有何临床意义?

6.简述尿液内的细胞管型有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

7.简述多尿的原因。

8.简述尿酮阳性有何临床意义?

9.简述血尿素氮增高有何临床意义?

10.简述尿液浓缩稀释试验的检查方法。

11.简述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12.简述如何判断黄疸的程度?

13.简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14.简述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15.简述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6.简述甲胎蛋白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17.简述血清钙降低的临床意义。

18.简述血清氯化物增高的临床意义。

19.简述引起血沉病理性增快的原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述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病理意义。

2.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意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何临床意义?

4.试述尿糖阳性临床意义。

5.试述病理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

6.尿液内可见哪些管型,各有何临床意义?

7. 试述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8.怀疑为原发性肝癌,应做哪些检查?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9.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10. 试述粪便颜色及性状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11.试述血清钾升高的临床意义。

12. 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点。

13. 试述化脓性、结核性及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的鉴别要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A型题】

1.B

2.A

3.E

4.C

5.D

6.B

7.C

8.B

9.D 10.C 11.C 12.C 13.B 14.C

15.C 16.C 17.A 18.B 19.E 20.D 21.D 22.B 23.A 24.B 25.B 26.D 27.A

28.B 29.E 30.C 31.B 32.A 33.E 34.C 35.D 36.B 37.E 38.A 39.B 40.C

41.D 42.B 43.A 44.E 45.D 46.C 47.B 48.E 49.B 50.A 51.D 52.B 53.C 54.E 55.B 56.D

57.C 58.E 59.A 60.A 61.B 62.D 63.C 64.B 65.A 66.E 67.A 68.C

二、名词解释

1.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

2. 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及晚幼、中幼、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5%。

3. 核右移:指周围血中5叶或更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3%。

4.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

5.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6. 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其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经新亚甲蓝染色后呈现浅蓝

或深蓝色的网织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7. 蛋白尿:指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100mg/24h尿。

8.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9.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无明显变化,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超过3个/HP。

10.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糖尿。

11. 颗粒管型:由大小不等颗粒聚集于透明管型基质中形成,颗粒占管型体积的1/3以上。

12. 内生肌酐清除率:单位时间内,肾脏将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13. 浓缩稀释试验:通过测定正常24h尿量、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和尿比重,了解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功能的检查方法。

14. 肉眼血尿:每升尿液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

15. 甲胎蛋白:是胎儿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该蛋白在体内很快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

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变时,又重新恢复合成该蛋白的能力。

16. ASO: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溶血素“O”是A群溶血链球菌产生的一种能溶解红细胞的毒素,它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称为ASO。

17. 肥达反应:以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人体血清中有无伤寒和副伤寒“O”或“H”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18. 血清蛋白电泳:根据血清蛋白质的分子量和所带电荷的差异,用电泳的方法将血清蛋白质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五个区带。

19. 抗核抗体:指以自身细胞核成分为抗原产生的一类自身抗体。

20. 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它能激活补体,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21.漏出液:是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增高或淋巴管阻塞形成的积液。

三、填空题

1.120~160g/L 110~150g/L

2.(4~l0)×109/L (15~20)×109/L

3.(100~300)×109/L 0.5%~1.5%。

4.(4.0~

5.5)×1012/L (3.5~5.0)×1012/L (

6.0~

7.0)×1012/L

5.400ml 17ml 100ml

6.过敏

7.糖尿病慢性肾衰竭尿崩症

8.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

9.直肠癌胆汁淤积性黄疸

10.3~4:1 750 ml

11.降低增加

12.60~80g/L 40~55g/L 20~30g/L 1.5~2.5:1

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4.3.5~5.5mmol/L 135~145mmol/L

15.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

五、简述题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2.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低限至90g/L;中度,90g/L~60g/L;重度,60g/L~30g/L;极重度,低于30g/L。

3.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感染,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4.肾前性:见于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等;肾性:见于急性肾炎、肾小管坏死、肾衰竭等;肾后性:见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5.红细胞超过3个/HP,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等;白细胞大量出现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上皮细胞大量出现,见于泌尿系感染、损伤、肿瘤等。

6.上皮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管损伤、肾移植手术后发生排异反应;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7.暂时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应用利尿剂、静脉输液过多等。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及精神性多尿等。

8.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禁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亦可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9.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如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等;肾血流量减少,如严重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10.试验时正常进食,每餐含水量不超过500~600ml,除正常进餐外不再饮任何液体。上午8时排尿弃去,然后每两小时留尿一次,至晚8时共留尿6次,自晚8时至次晨8时留尿1次,7次尿分别准确测定尿量及比重。

11.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①清蛋白合成减少,肝细胞损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②清蛋白合成原料不足,营养不良如蛋白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③白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④消耗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恶性肿瘤;⑤稀释性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12.血清总胆红素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mμol/L为高度黄疸。

13.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的临床意义:①肝细胞损害,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以病毒性肝炎诊断价值最大。②心肌细胞损害,以AST升高为主,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③其他细胞损害,见于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等。

14.主要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肝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及药物性肝炎,亦可见于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15.①适应证:脑膜刺激症状,疑有颅内出血,疑有脑膜白血病,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②禁忌证:颅内压显著增高,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

16.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亦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孕妇等。

17.血清钙降低的临床意义:①钙或维生素D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如长期低钙饮食、腹泻、胆汁淤积性黄疸、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②成骨作用增强,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骨转移等;③其他,肾衰竭、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18.血清氯化物增高的临床意义:①摄入过多,如高盐饮食、静脉输入大量氯化钠等;②排泄减少,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尿路梗阻、心力衰竭等;③呼吸性碱中毒。

19.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①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③恶性肿瘤;

④其他,如慢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六、论述题

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①急性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为其最常见的原因;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等;③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④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急性铅中毒等;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①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等)及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②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X线、γ射线等物理因素和氯霉素、抗肿瘤药等化学因素损伤骨髓;④脾功能亢进。

⑤免疫性破坏增多:如新生儿同种免疫、自身免疫疾病、药物性免疫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②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

4.尿糖阳性临床意义:①血糖增高性糖尿:见于糖尿病、嗜铬细胞瘤、库欣(Cushing)综合征、胰腺炎、胰腺癌等。其中以糖尿病最常见。②血糖正常性糖尿: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减退致,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族性糖尿等。③生理性糖尿,见于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后。④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等。⑤其他糖尿:因进食或体内代谢失调可出现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戊糖等非葡萄糖糖尿。

5.①肾小球性蛋白尿:为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损伤及肾移植术后。③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糖尿病型肾病综合征等。④溢出性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及浆细胞病等。⑤组织性蛋白尿:炎症或药物刺激肾小管分泌蛋白质增多或肾组织被破坏引起的蛋白尿。⑥假性蛋白尿:由于尿内混有血、脓、粘液、阴道分泌物等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6.①透明管型: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发热等可一过性增多;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增多。②颗粒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小管损伤,肾移植手术后发生排异反应;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④其他:蜡样管型,出现常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坏死;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等;肾衰竭管型,见于肾衰竭。

7.(1)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成人内生肌酐清除率浆至50ml∕L时血清尿素氮、肌酐仍在正常范围,故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的敏感指标。

(2)评估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内生肌酐清除率70ml~51ml/min为轻度损害;50ml~31 ml/min为中度损害;﹤30 ml/min为重度损害。

(3)指导治疗: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30ml/min噻嗪类利尿剂治疗常无效;﹤10ml/min应结合临床进行透析治疗。

8.怀疑为原发性肝癌,应做血清蛋白测定及血清蛋白电泳,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学等肝功能检查,还应加查肝癌肿瘤标志物、血脂、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查。其结果分析如下: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或降低,球蛋白可升高, A/G倒置;蛋白电泳表现为白蛋白及α1、α2、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②STB、UCB及CB轻升高或正常。尿胆原可阳性或减少或缺如,尿胆红素阳性或阴性。

③转氨酶(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MAO 活性增加,LDH及ALP中度或明显升高,GGT显著升高,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④AFP常>300μg/L,α-L-岩藻糖苷酶(AFU)及CAl25水平可明显升高。

⑤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可能降低,空腹血糖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HBsAg阳性等。

9.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①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常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同时存在,故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HbsAg携带者。②抗-HBs是保护性抗体,有抗感染力。③HBs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提示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HBeAg

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且易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HBeAg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停止复制。

④抗-HBe阳性,表示大部分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小。⑤HBcAg一般情况下在血清中不易检测到游离态。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HBV较多,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⑥抗-HBc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是HBV在体内持续复制的标志,提示该血液有传染性。

10.①稀糊状或水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急性胃肠炎;②米泔样便:为大量白色淘米水样,见于霍乱、副霍乱;③粘液便:粘液增多常见于各种肠炎、痢疾等;④脓性及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或直肠癌等,阿米巴痢疾呈暗红色果酱样,细菌性痢疾以粘液及脓为主;⑤鲜血便:常见于痔疮、直肠息肉、直肠癌及肛裂等;⑥柏油样便: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⑦白陶土样便: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⑧细条状便多见于直肠癌。

11.血清钾升高的临床意义:①摄入过多,如高钾饮食、输入大量库存血、静脉输注大量钾盐等;②排出减少,如急性肾衰竭,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③细胞内钾外移,如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急性酸中毒或组织缺氧、家族性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等。

1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见下表: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检查项目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症炎症、肿瘤或化学刺激等

外观淡黄不定,可为黄色、血性、脓性、乳糜样

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

比重<1.018 >1.018

凝固不凝常凝固

粘蛋白定性阴性阳性

蛋白定量<25g/L >30g/L

葡萄糖定量>3.3mmol/L 可变化,常<3.3mmol/L

细胞计数<100×106/L >500×106/L

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根据病因不同,分别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等为主,肿瘤可找到肿瘤细胞

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

LDH <200U/L >200U/L

23.答:化脓性、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的鉴别见下表:

化脓性、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的鉴别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

外观乳白色、混浊毛玻璃样混浊透明

凝固凝块形成薄膜(-)

细胞数(×106/L)>200 <200 轻度增加

主要细胞中性粒细胞早期为中性粒细胞,中晚期

为淋巴细胞早期为中性粒细胞,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质明显增高中度增高轻度增高糖明显降低中度降低正常

氯化物中度降低明显降低正常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及其进展: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正确选择检验项目,保证检验质量,分析检验结果。 实验诊断流程: 临床医生(开化验单),护士(留取标本),临床医生(分析结果),检验技师(测定),病人,保证检验质量。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Epo增多1)Epo代偿性增加------组织缺氧。2)Epo非代偿性增加--- 肾脏疾病,某些肿瘤。(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值低限。生理性减少:①婴幼儿②妊娠中后期③老年人。 病理性减少--- 贫血: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造血障碍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2.红细胞破坏过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3.失血。 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55%--75%;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 1%;淋巴细胞20%--40%。 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①急性感染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恶性肿瘤③急性大出血④急性中毒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性疾病:病毒,某些细菌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品及药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 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衰退、抗代谢药物应用、炎症恢复期。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μm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 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 6μm故称棒状小体,出现即可拟诊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无,见于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寄生虫病:血吸虫,华支睾吸虫,丝虫等;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其他。 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急,慢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网织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计数:临床应用: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实验的观察指标。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①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尤见于溶血性贫血。②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障。 血小板检测:计数:(100—300)x109/L 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损伤等;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ITP,SLE等;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等。 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溶血等。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定义: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病理性变化:①炎症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及坏死③恶性肿瘤④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 血细胞比容(Hct)测定: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临床上用做补液量的参考。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将同一份血液标本同时测得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三项数据,按以下公式可以算出红细胞得三种平均值。平均红细胞容积(MCV)=Hct/RBC(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Hb/RBC(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Hb/Hct(%)。根据

【完整升级版】实验诊断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撰稿人:钟宁王岩) 概论: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映、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已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病因等客观资料(一)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随着近几十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 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核医学等,以及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临床检验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相互交叉渗透日益深人,实验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已使临床检验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间现代医学中新兴的独立的学科。配备微型电脑的各种自动化检测仪,逐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应用,使临床医学检验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己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的高度自动化分析;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精密度的定量试验;从应用常量标本一次检测一个项目发展到应用微量或超微量标本一次检验多个

项目;从必须采血标本检测发展到有些项目经皮肤就可检测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等。大型实验室还设置电子计算机终端,以完成检验资料的处理、贮存和检索。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有关专业学科还建立起相匝的临床实验室,开展高难新尖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从而使检验内容更臻先进完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学检验成为发展最为迅速、应用高新精尖技术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这些变化推动临床检验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虽然同属 临床医学检验的范围但两者的研究和教学的目的各有所侧重。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而检验医学则是以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规律以及诊断和防治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通过检验结果所反映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健康状况以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检验医学则是着重在检验的仪器、试剂、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以及检验项目的开发、检验技术的思维和选择,以及检验的质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一)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全血稀释至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名词解释 1.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2.贫血、RDW、MCV、MCH、MCHC、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 3.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 4.内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5.隐血试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管型 6.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渗尿、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 7.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8.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标准碳酸氢盐、剩余碱、阴离子间隙 9.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10.Tumor marker, TAA, TSA,AFP, ANA,RF,Westernblotting, ENA 11.性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耐药性、MRS、PRSP、VRE、ESBL 选择题 1、在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最没必要做的检测是 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 C.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D.异丙醇沉淀试验E.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2、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下列那项不符合发育规律: C A. 细胞体积由大到小。 B. 细胞质由少到多。 C. 细胞核由小到大。 D. 细胞质由蓝到红。 E. 细胞核由松到紧。 3、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一般可占有核细胞的: D A.10~30% B.20~40% C.30~50% D.40~60% E.50~70% 4、被称为中性粒细胞标志性酶是下列那一个细胞化学染色: E A.过氧化物酶染色(POX)。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C.糖原染色(PAS)。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E.特异性酯酶(SE)。 5、一患者骨髓象呈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增高;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质发育失衡,和分裂象易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受抑,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增多。NAP活性明显减低。该患者可考虑 D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E.以上都应该考虑 6、血浆APTT明显延长常做为 A A.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B.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C.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13实验诊断学检查讲解

实验诊断学 习题 一、选择题:【A型题】 1.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90g/L B. 90g/L~60g/L C.60g/L~30g/L D. <60g/L E. <30g/L 2.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3.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急性失血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4.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6.对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最有诊断意义的是: A.Coombs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冷溶血试验 D.蔗糖溶血试验 E.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7.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8.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妊高征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友病 D.应用肝素 E.维生素K缺乏 9.检查外源性凝血功能的试验是:A.BT B.CT C.PT D.APTT E.CRT 10.网织红细胞增多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1.以血红蛋白为标准判断成年女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含量应低于: A.100 g/L B.110g/L C.105 g/L D. 120 g/L E.130 g/L 12.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3.MCH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红细胞压积 14.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15.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16.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 76fl ,MCH 24pg,MCHC290g/L,应属于:

西医诊断学实验诊断讲稿

第四单元实验诊断 总论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专业的边缘性学科,是临床医学在诊断治疗、予后判断和预防方面必不可少的实用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不断发展,使检验医学的面貌日新月异,已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度精密的定量试验;使手工操作发展为高度自动化分析,以及检验用血的微量化,目前实验诊断已成为发展最迅速,应用高科技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 实验诊断学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知识和手段,以手工操作或自动化分析方式,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进行检查,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结合其它临床资料及其它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便能起到下述重要作用: 1. 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2. 为分析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 3. 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 4. 所涉及到的操作手段对开展医学试验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复习基础医学相关知识外,主要要求重点掌握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了解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这些检验项目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血液的一般检查(一) 一、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男: 4.0-5.5×1012/L 女:3.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升高: (1)相对↑:由于血液浓缩造成,及时补充水可纠正。见于: 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造成的失水现象,如多汗、多尿、腹泻等;②甲亢危象造成的失水现象,如多汗;③糖尿病铜症酸中毒;④其他如严重烧伤、禁食、绝食、上吐下泻、长跑、剧劳大汗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均可使机体脱水使血液浓缩。 (2)绝对↑:由于缺氧而造成,缺氧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缺氧与RBC升高呈 正比绝对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①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长跑、劳动后出汗等;②病理性:肺心病、梗塞性肺气肿、紫绀性先心、慢性心脏病等;③另: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绝对增多,但非缺氧所至,目前认为是骨髓的一种良性增生。 2.红细胞减低: (1)生理性:①高龄孕妇 (5个月以后);②生长期儿童

实验诊断学重点

血液检查 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2、RBC病理性↓的意义: (1)生成不足:a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b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c慢性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晚期、慢性肾病。 (2)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3)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3、贫血的3个诊断指标:Hb、RBC、Hct 四个鉴别诊断指标:MVC、MCH、MCHC、RDW 4、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RDW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临床:缺铁性贫血----RDW升高地中海贫血-----RDW正常 5、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临床: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Ret多↑↑ 6、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即血沉。(一定条件:a血沉管:直立b一定时间:1小时c一定温度:室温25℃) 临床:结核、风湿、肿瘤。 7、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升高: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8、N病理性降低: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理化作用。 9、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 10、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核及以上者大于3%,或多数为4~5叶核,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贫。 11、嗜算性粒细胞(E)↑: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 寄生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 12、淋巴细胞的病理变化 (1)病理性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病理性绝对↑:病毒疾病及结核病 13、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实验诊断学病例分析

病例1:血液一般检查 某患,女,25岁 主诉:近一个月乏力、心悸、头晕、食欲不振 查体: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心率100/分钟 化验: RBC 3.1×1012/L RC 0.05 HGB 7.5g/L Hct 0.25% MCV 76fl MCHC 300g/L 思考题 1. 初步考虑为何种疾病?为什么? 2. 还应该做那些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病理变化? 3. 分析其病因可能是什么? 4. 应该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病例1讨论 1.根据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该患为小细胞低色性贫血 2. 还应该做以下检查: (1)RBC形态检查 (2)血清铁等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3)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 3.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该患可能是缺铁造成的缺铁性贫血。 4. 应注意与其他贫血及其他血液病进行鉴别 本例的最后诊断是:缺铁性贫血 病例2:血液一般检查2 某男患,30岁,工人。 主诉:3天前开始周身不适,不发烧,无咳嗽、咳痰;昨日开始咽痛,自觉发热,今日加重。 既往史:健康 查体: 体温39.5oC,呼吸30次/分,脉搏132次/分,BP120/80mmHg。呼吸急促,声音嘶哑。颌下淋巴结肿大,双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水肿,有米粒大-黄豆粒大脓点3个。心、肺、肝脾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RBC 4.80 ×1012/L,HGB 140g/L; MCV 96fl,MCH 30pg/L,MCHC 320g/L; WBC 12.0 ×109/L;Sg 0.72,St 0.08;L 0.19,E 0.01;PLT 320 ×109/L 中性粒细胞见少量中毒性颗粒 思考题 1. 应考虑该患为何种疾病?根据是什么? 2. 请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3. 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你认为最后诊断是什么? 病例分析 1. 该患应考虑为急性感染 根据是:(1)发病急,病程只有3天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 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 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 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 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 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 (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 (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 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 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每升血液中血红 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每升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 测量获得。 6.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反映生理状态下的红细胞体积大小。 7.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 10.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0μm 11.巨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5μm 12.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份血涂片上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13.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14.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减小甚至消失 15.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体积稍大,灰蓝色,活体染色为网织红细胞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浆内见到散在、大小数量不一的深蓝色颗 粒。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CK↑,AST↑,LDH ↑,尿酸↑(男性,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②红细胞比容的测定(Hematocrit,HCT) 男性:42~49%,女性:37~48% ③红细胞平均值参数MCV、MCH、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诊断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27-34pg

实验诊断学名解和解答集锦

实验诊断学名解和解答集锦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实验诊断学的相关概念、名词解释和 解答集锦。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实验室医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分析检验样本以诊断和监测疾病。以下是实验诊断学中常见术语和问题的解答,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实验诊断学知识。 1. 什么是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实验室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血液、尿液、组织和其他生物样本,用于诊断和监测疾病。它涵盖了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学和医学技术,旨在提供准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导。 2. 什么是实验室医学? 实验室医学是医学中关于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旨在通 过分析患者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疾病。实验室医学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实验室技术、临床化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等。 3. 什么是临床化学? 临床化学是实验室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 生物样本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和代谢特征。临床化学包括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用于检测和测量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样本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以提供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4. 为什么实验诊断学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 实验诊断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分析 患者的生物样本,实验诊断学可以检测到疾病相关的标志物、

病原体等,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医生制定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计划。 5. 什么是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是在生物体内存在的特定分子或化学物质,可 以指示特定疾病、病理过程的存在、进展或治疗反应。通过检测和分析生物标志物,在实验诊断学中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阶段和预后。 6. 什么是人类血型? 人类血型是指人类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按照红细 胞上存在的A、B、AB和O抗原的组合来分类。血型不仅能用 于血液输血和器官移植匹配,还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7.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指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各种细胞和血液成分来 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它通常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项目,可用于检测贫血、感染、炎症等疾病。 8.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它是血红 蛋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可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长期血糖水平。 9. 什么是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来评 估细胞的健康状况。它通常包括细胞核形态、染色质结构、细胞器形态等的评估,可用于检测肿瘤、炎症等疾病。

实验诊断学---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Immunological tests 免疫功能检查(immunological function)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补体检测细胞免疫检测(immunoglobulin, complements, cell immune) 自身免疫检测(auto-antibodies) 类风湿因子测定抗核抗体检测组织和细胞抗体检测(RF ANA other antibodies) 感染免疫检测(infectious immunology) 细菌感染免疫检测病毒感染免疫检测其它(寄生虫感染、性病等)(bacterial , virus and so on ) 肿瘤标志物检测(tumor markers)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标志物酶类肿瘤标志物(proteins, glycolipid, enzymes markers) 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organ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病毒肝炎血清标志物(virus hepatitis markers) 其它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冷球蛋白检测、丙种反应性蛋白检测 Ⅰ、免疫功能检查(immunological function)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Immunoglobulin test) 1、Immunoglobulin 1)概念:具有抗体活性和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体液,血液,外分泌液和一些细胞膜上。2)分类: 用超速离心、免疫电泳方法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IgG、IgA、IgM、IgD 、IgE IgG最多、占75%~85%抗体活性 IgA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IgM是有效的凝聚和溶解细胞的因子。最早;最先 IgD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IgE与变态反应有关(0.002%) 3)功能: 2、normal range:免疫比浊法、ELISA法 多克隆(Polyclonal)增高: IgG IgA IgM均增高 单克隆(Monoclonal)增高: 仅某一种Ig增高而其他种不增高 3、增高【临床意义】 增高:多克隆性增高(polyclonal elevate) 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chronic infection, chronic hepatitis, AID) 单克隆性增高(monoclonal elevate) 免疫增殖性疾病( proliferative disease) IgG: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IgA:黏膜炎症、在皮肤病变 IgM:毒血症、感染性疾病早期 4、M蛋白(Monoclonal protein) 1)概念: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免疫球蛋白,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徙速度,但不具有抗体活性。 2)M蛋白【临床意义】 减低:先天性(congenital)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小

实验诊断复习要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重点不是很明确,所以内容偏多,仅供参考,以课本复习为主) 第一章概论 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应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前、实验室、试验后3个部分。 实验诊断学:根据临床检验所得结果或数据,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逻辑的分析和科学的思维,最后为诊断疾病、科学研究和人群保健提供客观依据。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 )::以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为目的。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以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 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临床血液学检验、体液与排泄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体检查 实验诊断学应用范围:临床医疗疾病预防社会普查健康咨询科学研究 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1)分析前影响因素:㈠①生物因素:a、固定生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 b.可变生物因素:饮食、运动、情绪、体位 ②干扰因素:标本放置时间影响,血清与血浆的差异、药物 ㈡标本采集和运送错误 (2)分析中影响因素 (3)分析后影响因素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选择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 筛选目的的实验选择: 以发现某种疾病的病例为目的——灵敏度高的实验 不希望出现假阳性结果为目的——特异性高的实验 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诊断准确度、预示值 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危急值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参考值 红细胞Hb (×1012/L)(g/L) 成年男性 4.0 ~5.5 120 ~160 成年女性 3.5 ~5.0 110 ~150 新生儿 6.0 ~7.0 170 ~200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检测 (1)WBC及Hb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见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增多,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 (2)WBC及Hb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备课讲稿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 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 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 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