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木雕艺术的特点与分析

徽州古建筑木雕艺术的特点与分析

摘要:徽州建筑木雕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其建筑木雕呈现出梁架雕刻图像丰富、门窗木雕简洁清雅、单体图像为主的特点。古徽州属山区,气候湿润,周围林木葱翠,当地民居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木雕主要运用于梁柱、屏风、门窗、雀替、栏杆等建筑构件的装饰,在技法上采用浮雕、圆雕、多层透雕等,形象刻画以写实为主,且多不施彩,致广大尽精微,文质统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徽州木雕;艺术特征;审美特征

明代徽州建筑木雕,指分布在徽州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祁门、婺源等地,修建于明代的民居、祠堂、戏台上的木雕装饰,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主要用于建筑的斗拱、梁托、月梁、蜀柱、雀替、平盘斗、门窗、栏杆、裙板等部位。徽州现存明代建筑主要修建于明中叶以后,修建者包括外出经商致富的徽商和少数退休归隐的官员。据史料记载:“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但历代封建王朝在建筑形制上有严格的要求,如《明史》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徽商逐渐在全国崛起,财富的积累使徽商对生活品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由于明代居住制度的限制,普通百姓不能建造规模宏大的住宅,也不能使用彩画和装饰,因此蹊径独辟创造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追求的建筑装饰途径。以木雕、砖雕、石雕作为建筑装饰的基本构件,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装饰美学。

一、徽州建筑木雕的存在形态

明代时期徽州木雕主要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雕刻技术,题材包括夔龙、狮子、几何图形、卷草、水波、如意云纹、莲花、万字纹等。徽州俗语云,“看房看梁,娶媳妇看丈母娘”。徽派建筑中,明代木雕主要集中于建筑的梁架、栏杆与裙板上,尤以梁架为最,月梁、梁托、平盘斗、蜀柱、雀替均以木雕装饰。有六角形花钵,莲花瓣、水波、云纹、花鸟、神兽等。如歙县呈坎村罗润坤宅的梁架,此宅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房屋为两进二楼结构,房屋顶层的梁架结构隆重,脊瓜柱两侧插拱雕云纹,插手、梁托、拱眼、檩下替木、柱头等处雕有云纹、卷草纹;平盘斗则以圆雕为莲花,既发挥承托功能,又营造了精致典雅的审美氛围。歙县呈坎的贞靖罗东舒祠建于明嘉靖年间(1539年),后寝阁楼两层,巍峨挺拔,由3个三开间加两个楼梯间组成,共计11开间,前檐设立柱,中间10根石柱,外檐两侧2根木柱。梁架上的木雕,雕工精湛、图像内容丰富,最能彰显明代徽州建筑木雕特色。丁头栱栱心深浮雕小祥云,圆雕花瓶状蜀柱,平盘斗圆雕莲花、牡丹、菊花、芍药、水波、卷云,替木、驼峰、插手、梁头等处亦雕有水波、卷云、卷草纹。尤其正中开间月梁上两个平盘斗雕刻匠心独运,面向中心一侧分别雕一对麒麟和一对狮子,而背面则雕水波纹。传统信仰体系中的狮子和麒麟,麒麟象征着子孙繁盛、门厅高贵、镇邪避灾;狮子镇魔驱煞,防火镇风,祈佑生财。四头神兽昂首面向后寝正中,似向先祖致意。檐柱、外金柱月梁下镂空雕刻“鳌鱼吐水”斗拱。斗拱与金柱连接部分总体量的1/5雕刻鳌鱼鱼身,上细下粗,鱼头约占1/2;鱼嘴喷出浪花占总体量的4/5,浪花分四层雕刻,栱心部分突出螺旋透雕三朵水花,上下各透雕翻卷浪花,底面顺势雕水流,小浪花有序排列,从侧面看,酷似龙头。整体雕工精湛,鳌鱼吐浪,水波舒卷激荡,玲珑剔透,气势磅礴,与梁架和额枋上的木构彩画交相辉映,更显隆

重、典雅、富丽。

二、徽州建筑木雕的审美特点

在徽州建筑的审美特点中,最突出也是最富有特征性的是徽州建筑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利用,体现着徽州人的建筑生态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徽州建筑的营造重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斧凿的有机结合。根据《徽商便览·缘起》载“吾微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安徽通志》亦载,徽州自古“地狭人稠,力耕所作,不足以供。”这种不易改造的地理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徽州人对居住建筑的更高要求,但是在创造带有独特徽州地域文化的人居环境方面,徽州的民居处处体现着顺应自然、与自然交融的审美观。

徽州建筑注重自然美与人工斧凿的均衡,这个特征从本原上来分析是徽州建筑注重生态之美的体现。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为徽州的各类建筑总结一部有关生态建筑的理论体系,但是古老的徽州建筑遗存真实地表达了徽州人的生态美学观。生态建筑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西方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山东建筑学会生态建筑是有机主义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西方建筑美学领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生态建筑体现了自然美学与技术美学的互融,原始智慧与科学智慧的互渗。自然的原生态的美是生态建筑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川在徽州,建筑与人和谐共生,建筑的美的本原不是来自人为的雕琢和装饰,而是形成了与自然互融的生态关系,因为,“同样是表现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态建筑要表现的,不仅包括某一地域自然的建筑材料,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技术”。’徽州当地的气候条件属亚热带

气候,四季分明,春夏梅雨期间潮湿多雨,秋冬阴冷。

三、徽州建筑所寄留的风貌精神

明代居室美学,对居室素壁与画壁、“疏广减文”与“错彩镂金”、云头如意纹与龙凤花鸟纹等细节加以描述,建构了一个“雅”与“俗”相对立的审美话语体系。明代的文人士大夫以自身对审美话语的掌控,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居室美学风尚。我们不妨将这种风尚作为明代的时尚生活来理解。西美尔认为,时尚是一种社会需求的产物,与社会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阶级分野的产物,既使社会各界和谐共处,又使他们相分离。最新的时尚常常由地位较高的阶层创造,较低的阶层则会选择认同和模仿,当时尚被大众所模仿,较高的阶层就会选择转移并创造新的时尚。

徽州人走出故里,多出于两种原因,一为求取功名,一为营商。在多数徽州人看来,人仕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归属。然而,得以人仕者毕竟是少数,徽商组织却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徽商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徽商文化的形成。在徽州,民众向以“新安朱熹”的说法为荣耀,诸如“朱子家训”、朱氏后裔的“朱伯卢治家格言”世代流传,内容家喻户晓,成为教化徽州人行为方式的思想读本。徽商在行商过程中“虽贾犹儒、亦贾亦儒”的经商处世之道在其他商帮身上是少见的,这形成了徽商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徽商文化也由此形成,并且构筑了整个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徽派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徽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表达到建筑中,尤其是徽商营造的民居建筑,所表现出的风格正是徽商审美情趣的间接传达。有的砖雕作品不过尺余见方,也要费尽心思把玩奇巧之技,典型如休宁有一民居砖雕,厘米厘米见方,雕刻数层,由近及远雕刻假山树木、楼台亭阁,一应惧全。其间有一幢小楼,通过敞开的窗口,可见

一书生在读书,这个窗户被艺人装置成可活动的,只要用一根小牙签少许拨动,就可以开启或关闭窗扇。显示出明末以降,以砖雕艺术见长的徽州民居在,审美趣味上出现了抛却作品本身的形式美,而一昧追求奇巧的风尚。

结论

徽州木雕以徽商的财富作为物质基础,由民间工匠用高超的技巧和成年累月的时间,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精品,打造了当地独有的民俗艺术品牌。古徽州为“商贾之乡、诗礼之邦”,故徽雕在题材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希望,反映了当地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近年来,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商业开发与不规范的修缮也在侵袭着古村落的风貌,因而如何继承和发扬安徽木雕的艺术精华并传承下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和雕刻装饰展现着艺术魅力,赢得世人瞩目,徽州木雕,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徽州古建技艺,经受大自然暴力的考验,数百年来依然耸立,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是徽州木雕一大特色。木雕选用木质多为特种木材,如圆柏、梓、椿、银杏、楠木、榧、甲级杉树等,为炫耀木材质地的高贵,雕艺品均不油漆,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及自然纹理来充分体现徽州人的建筑风格和气派;同时雕刻的细部在自然成色中更是熠熠生辉,尽显匠心独韵。家具方面,如床和衣橱,一般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徽州木雕是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它的艺术特色能充分体现在刀刻形象上,应该感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徽州木雕作品绘画性很强,作品从正面观赏最佳,每地一块或一组献词是在一个平面上,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渐递增使层次加深。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这类雕刻 在动工之初,设计者已有整体规化,特别是梁托, 梁架,斗拱,雀替,檐条,月梁上的雕刻,需待雕 成后方能安装,使用什么样的内容与形式,既要考 虑美观,又要重视实用,不损梁柱承重功能。 如大窗子下方栏板,天井四周上方横板,檐条 等,板薄采用浮雕较多,雕刻戏剧题材如连环计里 的貂蝉和吕布,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庆功堂 上的八千岁程咬金与众将官等多采用亮相式的手 法表现,一天到晚在窗下或檐条上粉墨登场,也有 表现动态的如打仗、比武、游艺等。 在窗子和屏门隔扇下方的雕刻花鸟走兽,虫芋、八宝博古等也都是采用浅浮雕表现手法,但刻画的比较精细。 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粗大的月梁上采用圆雕,高浮雕、镂空雕,还要不妨碍它的承重力。如休宁陈霞村一户清代民居,月梁“双狮相对抢绣球”很巧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散落在山间或丛林之间,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徽州建筑建筑单体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

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徽州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分为几类:民居、祠堂、牌坊,被誉为“徽州三绝”。 (一)民居 民居型制分类:徽州古民居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分成大宅和小宅。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三种型制。大宅则有这三种“合院”细胞组合而成。民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二)祠堂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 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庭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也称宗祠、家祠、支祠。从徽州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三类: 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

中国古建筑——徽派的品鉴与分析以及在现代的存在价值

中国古建筑——徽派的品鉴与分析以及在现代的存在价值 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着重分析了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特色和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徽派建筑的现代存在价值。 关键词:徽派建筑;风格;文化底蕴;现代价值 引言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是人文景观和自然地理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徽派建筑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建筑技艺,为中外建筑师所敬仰。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浮梁县,浙江省淳安县)。徽派建筑受徽州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村落的规划、民居的分布和建筑雕刻艺术方面讲究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巧妙构思、顺应自然。品鉴徽派建筑对于深入了解徽派建筑和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建筑具有启发意义。因此本文以品鉴、分析徽派建筑为主题,分析其现代的存在价值。 一、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 1 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遵循“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 徽州建筑在民居的选址、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徽派建筑的宅居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徽派建筑的这种理念使得徽派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其既顺应自然、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村落的水系设计是徽州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充分体现,是实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具体实例。如著名的旅游胜地宏村在整体布局上为“牛形”,“牛形村”的水系设计别出心裁,在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的牛形水系最具代表性。这种独具匠心的水系设计,不仅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而且改变了环境,调节了气温,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2 徽派建筑的特色 2.1高宅深井的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的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用来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徽派民居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的围合式的建筑。这种高宅深井的建筑,布局对称、层层递进,瓦脊坡屋顶和高扬的马头墙形成一个四面围合的独立建筑单元,建筑主次分明、长幼有序,各建筑单元又按同一规划原则形成更大围合——以高深的天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螺纹槽管https://www.360docs.net/doc/8819178126.html,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

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三雕是徽州建筑中的三大传统雕刻艺术,包括木雕、石雕和砖雕。这三种雕刻艺术相互配合,融合于徽州古建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建筑文化和美学风格。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是徽州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包括柱雕、屏风、门窗雕等。徽州木雕的特色在于丰富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徽州木雕中,最受欢迎的是大型的柱雕,他们通常作为梁柱上的装饰,比较复杂的柱雕可以有很多层次的分化,在某些视角看起来非常立体。徽州木雕的艺术特点是细腻、精致、富有讲究。他的形状多为福禄寿喜、龙、凤、麒麟、鲤鱼、狮子等图案,崇尚自然主义。在制作木雕时,徽州木雕工匠首先要选择正宗的桧、松、柏、梓等木材。然后他们会先用简易的线稿勾勒出大致的雕刻形态,然后用挖刀、刻刀、削刀等工具开刃雕刻。徽州木雕由于几百年历史,以至于今天仍然保存了很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原始造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徽州石雕 徽州石雕是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徽州石雕的艺术特点在于精致、厚重、高耸,更加符合它在建筑中的作用和位置。徽州石雕的题材一般以佛教寺庙中佛的形象、忠诚恭敬的狮子、西施婵娟、花鸟等作为主要图案。而在雕刻技艺下,徽州石雕难以复制。在制作石雕时,徽州石雕工匠需要先准备好原始的石料,在石头表面刻划出粗略的外形,然后在上面进行细致雕刻。工匠需要用刻刀磨刀、挥刀斋

数、用大力推动、反复琢磨,雕刻出细腻的线条和立体的形态,让每一个石雕千态百变、生动逼真。 徽州砖雕 徽州砖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独特艺术形式,是涵盖在墙体中的浅浮雕,是他们上层几何构造中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他们作为门窗、望楼、墙壁等的装饰。徽州砖雕的特点在于精致、繁琐、刚健,他的题材以动物、人物、图案、花鸟等为主,其中动植物和人物以及文化古董和文化艺术为主。任何一个建筑的墙壁中,都能看到徽州砖雕惊人的魅力,砌筑师傅们的匠心独照创造了引人入胜的雕刻,使这些艺术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神态和姿态。 综上所述,徽州三雕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艺术特点在于匠心精湛、精致无比、形态优美,以及引人入胜的韵律、神态和姿态,让历经沧桑的徽州建筑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佳作之一。今天,徽州三雕和徽州建筑的文化背景已经成为了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让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终审稿)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民居的特点: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绿意葱茏。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 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里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里群峰,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

徽州古建筑木雕艺术的特点与分析

徽州古建筑木雕艺术的特点与分析 摘要:徽州建筑木雕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其建筑木雕呈现出梁架雕刻图像丰富、门窗木雕简洁清雅、单体图像为主的特点。古徽州属山区,气候湿润,周围林木葱翠,当地民居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木雕主要运用于梁柱、屏风、门窗、雀替、栏杆等建筑构件的装饰,在技法上采用浮雕、圆雕、多层透雕等,形象刻画以写实为主,且多不施彩,致广大尽精微,文质统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徽州木雕;艺术特征;审美特征 明代徽州建筑木雕,指分布在徽州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祁门、婺源等地,修建于明代的民居、祠堂、戏台上的木雕装饰,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主要用于建筑的斗拱、梁托、月梁、蜀柱、雀替、平盘斗、门窗、栏杆、裙板等部位。徽州现存明代建筑主要修建于明中叶以后,修建者包括外出经商致富的徽商和少数退休归隐的官员。据史料记载:“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但历代封建王朝在建筑形制上有严格的要求,如《明史》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徽商逐渐在全国崛起,财富的积累使徽商对生活品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由于明代居住制度的限制,普通百姓不能建造规模宏大的住宅,也不能使用彩画和装饰,因此蹊径独辟创造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追求的建筑装饰途径。以木雕、砖雕、石雕作为建筑装饰的基本构件,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装饰美学。 一、徽州建筑木雕的存在形态

明代时期徽州木雕主要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雕刻技术,题材包括夔龙、狮子、几何图形、卷草、水波、如意云纹、莲花、万字纹等。徽州俗语云,“看房看梁,娶媳妇看丈母娘”。徽派建筑中,明代木雕主要集中于建筑的梁架、栏杆与裙板上,尤以梁架为最,月梁、梁托、平盘斗、蜀柱、雀替均以木雕装饰。有六角形花钵,莲花瓣、水波、云纹、花鸟、神兽等。如歙县呈坎村罗润坤宅的梁架,此宅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房屋为两进二楼结构,房屋顶层的梁架结构隆重,脊瓜柱两侧插拱雕云纹,插手、梁托、拱眼、檩下替木、柱头等处雕有云纹、卷草纹;平盘斗则以圆雕为莲花,既发挥承托功能,又营造了精致典雅的审美氛围。歙县呈坎的贞靖罗东舒祠建于明嘉靖年间(1539年),后寝阁楼两层,巍峨挺拔,由3个三开间加两个楼梯间组成,共计11开间,前檐设立柱,中间10根石柱,外檐两侧2根木柱。梁架上的木雕,雕工精湛、图像内容丰富,最能彰显明代徽州建筑木雕特色。丁头栱栱心深浮雕小祥云,圆雕花瓶状蜀柱,平盘斗圆雕莲花、牡丹、菊花、芍药、水波、卷云,替木、驼峰、插手、梁头等处亦雕有水波、卷云、卷草纹。尤其正中开间月梁上两个平盘斗雕刻匠心独运,面向中心一侧分别雕一对麒麟和一对狮子,而背面则雕水波纹。传统信仰体系中的狮子和麒麟,麒麟象征着子孙繁盛、门厅高贵、镇邪避灾;狮子镇魔驱煞,防火镇风,祈佑生财。四头神兽昂首面向后寝正中,似向先祖致意。檐柱、外金柱月梁下镂空雕刻“鳌鱼吐水”斗拱。斗拱与金柱连接部分总体量的1/5雕刻鳌鱼鱼身,上细下粗,鱼头约占1/2;鱼嘴喷出浪花占总体量的4/5,浪花分四层雕刻,栱心部分突出螺旋透雕三朵水花,上下各透雕翻卷浪花,底面顺势雕水流,小浪花有序排列,从侧面看,酷似龙头。整体雕工精湛,鳌鱼吐浪,水波舒卷激荡,玲珑剔透,气势磅礴,与梁架和额枋上的木构彩画交相辉映,更显隆

徽派建筑的三大特色——“三绝”

徽派建筑的三大特色——“三绝” 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

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

徽州的工艺

徽州的工艺 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工艺文化。徽州的工艺包括建筑工艺、绘画工艺、雕刻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刺绣工艺等等。这些工艺体现了徽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先,徽州的建筑工艺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传统建筑以宏伟壮丽,精美细致而闻名于世。徽派建筑造型独特,外观庄重典雅,突出了徽州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徽州建筑的重要特点是“三进堂”、“四坎堂”和“三明堂”,构建了富有徽州特色的空间布局。此外,还有徽派建筑特色的牌楼、天井、吊角、墙面雕刻等等,都体现了徽派建筑工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价值。 其次,绘画工艺是徽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徽州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形式,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徽派山水画追求“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描绘了自然山水和人物生活的美好景象。花鸟画则以精细入微的技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植物和小动物的形态和神态。徽派绘画工艺的特点是墨色浓郁,构图严谨,形象逼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再次,徽州还有雕刻工艺,它是徽派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徽派雕刻工艺精湛绝伦,以木雕和石雕最为著名。徽州木雕注重形象的刻画和线条的流畅,常以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为题材,既具有徽州地方特色,又体现了徽派文化的艺术风格。徽派石雕则以座山石和摊山石为主要形式,石雕制作精巧,造型独特。徽派雕刻工艺的精美之处在于它融汇了中国传统雕刻的技法和工艺,并且富有徽

州地方特色。 此外,徽派文化还以其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而闻名。徽派陶瓷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以青花瓷最为著名。徽派青花瓷以线条流畅,图案精致,色彩优美著称。这些青花瓷器既具有徽派文化的独特韵味,又展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徽派漆器工艺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而闻名,徽派漆器的制作过程复杂严谨,图案多样精美,色彩鲜艳。 最后,徽派刺绣工艺也是徽州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刺绣工艺以“丝绣”最为著名,这种刺绣工艺以自然山水、花草虫鸟为主题,还常以中国传统的神话、历史和文学故事为题材。徽派刺绣工艺的特点是绣线精细,针法独特,色彩鲜丽。徽派刺绣工艺所体现的技巧和精致程度,不仅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卓越成就。 总结起来,徽州的工艺包括建筑工艺、绘画工艺、雕刻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刺绣工艺等等。这些工艺都体现了徽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徽州的工艺传承和发展至今,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更为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融汇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技法,又展现了徽州地方文化的特色,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的简称。 在朴素无华的外表下面,徽州古建筑内部装饰的精美令人惊叹。徽州古建筑中的砖、木、石三雕,在我国明、清建筑史上别具一格,饮誉海内。步入堂内,只见柱础、华板、莲花门、天井四周上方檐条、沿口、窗扇及下方栏板、梁、枋、栋、雀替等构件上,施满雕刻。“三雕”的精湛艺术源于勤劳的徽州人民的智慧,“三雕”艺术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大多是单一的,或木雕,或砖雕,或石雕,往往只在某一个部分具有代表性,而徽州则是集大成者,其品种之多,形式之美,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1.木雕 徽州“三雕”尤以木雕最为著名,表现手法、风格和题材最为丰富,也更具代表性。徽州木雕历经几百年的历史磨难,尤其是文革的浩劫,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残存的雕刻看到

往昔的美丽和奢华。如果说徽州建筑是一首乐谱,那么徽州的木雕就是乐谱上跳动的音符,无论是从大门屋脊到庭院天井,还是梁枋、窗棂、雀替等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刻,不计工本。 在徽州古民居中,木雕是徽州古民居的主体配置,木雕通常用于梁枋、华板、斗拱、雀替、斜撑、驼峰、托脚、蜀柱、门罩、搁扇、窗扇、栏杆等处,特别是沿天井四周一圈齐整的程板,是宅第进行装饰大显身手的地方,雕花撰朵,富丽繁华。木雕的边框一般都雕有缠技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木雕图案在整体设计上构思严谨,题材新颖,画面生动,大小适配,总体和谐。木雕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在窗子下方、天井上方四周栏杆、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在家具方面,则较多地应用透雕。 这些宅第民居选用柏、梓、椿、银杏、楠木、榧树、杉树等特种木材建造。木材本色柔和、纹理优美,更显现出雕刻的优美和生动。 2.砖雕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 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古建筑;徽派建筑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州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兼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

古建中国总结徽派古建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古建中国总结徽派古建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

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徽派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一)马头墙 提到徽派建筑,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头墙了。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从宏村来看,徽派民居通常十分的密集,山水相连,加上耕田,留给民居的土地就不显的很多了,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如此拥挤的民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加上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旦着火,没有很好的措施,那么整个村子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马头墙的存在正是为了阻隔火源,故马头墙亦有“封火墙”之称。 (二)牌坊

牌坊的历史很长远,春秋战国时便以诞生,开始作为村落中的门来使用,称为“衡门”。随着时代的演变,又变做标志性建筑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立牌坊日益鼎盛。 牌坊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另一种则是旌表坊。用来褒扬功绩,彰表忠烈人物的。 (三)祠堂 祠堂的地位在古徽州之中是极其高的。祠堂脱胎于宗庙,是家族祭祖开会的地方。祠堂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当然,祠堂的建立也是离不开徽商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徽商常年在外打拼,待到成为富商大贾之后,衣锦还乡,投资故里,建立祠堂,树碑立传,光宗耀祖。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四)三雕

中国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

中国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明《五杂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降南巡。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荣宗光祖,炫跃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社、学校等。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 一、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二、围合式院落、庭院

徽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徽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徽州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着独特的风 格和特点,被誉为“徽派建筑”,而徽派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 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徽派建筑拥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它 的独特风格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徽州地区,成为了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 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称性 徽派建筑以对称为主要特点,不论是从整体规划到建筑细节, 都偏重对称性。因此,徽派建筑在建筑平面上采用轴线对称手法,在细节上以左右对称、遮阳对称和构造对称为主要手段。 2、注重色彩

徽派建筑的颜色非常注重,宋代“画之派,徽之材”,徽州的画以“淡墨靠山”为主,而徽派建筑的主要颜色也以素白、墨黑、朱红三色配合为主。其中墨黑主要用于底色,素白主要用于粉刷门窗、墙体,朱红主要用于门框、门吊、门扇以及雕刻等细节上。 3、注重雕塑 徽派建筑大量使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雕刻技艺,这也是徽派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雕塑表现手法以浅浮雕和阳刻为主,造型清晰、精美、富有变化,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和巧思。 4、注重灰墙 徽派建筑使用灰墙是其独特之处之一,灰墙主要指采用木钉石灰墙法砌筑的墙体。灰墙在建筑的保温、防潮、隔音等方面有着长期的优秀实践经验,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二、徽派建筑的种类

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围屋 徽州围屋是徽州建筑中的代表之一。围屋的形态多为四边形,通常屋前有一个庭院,四合院布局,形成合院式围墙,围屋的样式因地区不同而异,有徽州“官园式”、县城镇束河“鱼鳞围式”以及江南一带“廊式茶馆围”等各种形式。 2、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包括街市和店铺,街市是当时的集市交易场所,不仅是货物交易的场所,也是人们活动、交流的聚集地。店铺的建筑是在城市街区中,集中商业、手工业和金融、酒店、茶馆等综合性的商业建筑群。 3、官邸民居

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文化是指中国安徽省徽州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 传统。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建筑布局和典雅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源于徽州商人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徽派建筑以其严谨的规划和高雅的艺术性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 表之一。建筑的布局通常是以五进院落为主,其中有三进院落为主体,两进院落作为辅助。每个院落都有独特的功能,例如前进院落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中进院落是家庭生活区,后进院落是家族祭祀的场所。这种布局使得整个建筑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富有层次感。 徽派建筑的建筑材料以木、石、砖和瓦为主,以木结构为骨架,用石料和砖瓦作为外立面和屋顶的覆盖材料。建筑的木雕和砖雕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木雕通常用于装饰门窗、梁柱和斗栱等部分,砖雕则常常用于装饰墙面和柱子。这些装饰物都以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著称,展示了徽州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徽派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通常会依据地形、气候和风水等因素进行布局和设计。例如,建筑的朝向会考虑到阳光照射的角度和景观的视野。同时,建筑的外观和装饰也会采用自然元素,如花草鸟兽等作为图案和图像,以增加建筑的生机和美感。

徽派建筑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例如,徽派建筑中的祠堂通常用于进行祭祀活动和家族聚会。同时,在徽派建筑中还可以找到许多传统的木雕、石雕和绘画作品,这些艺术品都反映了徽派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徽派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建筑布局和典雅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徽派建筑文化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徽派建筑的建筑艺术风格及特点

徽派建筑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构造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 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 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 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 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 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 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 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风格和风貌。 徽派建筑的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拟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表达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

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 徽派建筑的特 点 徽派建筑 特点:青砖黛 瓦、高墙小窗、 流檐翘角、雕 梁花窗、飞檐 出甍、回廊挂 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构造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徽派建筑中民居 最典型的特点是:青砖 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 花格窗。徽州民居的构 造结实,大多是砖墙、 木梁架和方砖铺地。 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构造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展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

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

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社会科学论文 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 李卓娟,陆峰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化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古民居建筑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其艺术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为此,本文以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精髓,探讨了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应用,旨在发扬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现代应用;古民居;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00-02 “徽州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而其中的建筑文化则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徽州古民居建筑汇聚了徽州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徽州独特的文化神韵、自然地理特征、民俗人情等元素。在欣赏古民居建筑遗址时,几乎所有人都对其雕刻艺术大加称赞,徽州古民居因为雕刻艺术而成为了“图形遗产”的记录者。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是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宝藏,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不仅要保护这门独特的艺术,更要发扬这门艺术,使其传承下去。 一、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概述

徽州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发祥地,在其独特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文人思想中孕育了独特的徽州建筑艺术。徽州建筑自成一派,其建筑体系凸显了强烈的区域文化和人文主义特征。在徽州建筑体系中,以古民居雕刻艺术最负盛名。在古民居建筑中,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样式和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其雕刻艺术有“图形遗产”之称[1]。 徽州古民居建筑给予了雕刻艺术展示的舞台,时至今日,很多巧夺天工的技艺和花样图案仍是现代机械加工所达不到的。同时,雕刻本身留下的无形艺术遗产,仍值得现代设计借鉴,其重要的文化意义还需要现代人深入发掘。虽然雕刻艺术传承至今,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辉煌已经过去,其雕刻艺术的在经济社会生存状态岌岌可危。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面临着发展缓慢、难以支撑的窘境。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徽州古民居雕刻艺术急需体现自身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存和发展下去[2]。作为后人,应肩负起保护和发扬徽州文化的历史重任,运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尽快推进徽州建筑雕刻艺术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二、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分类 (一)木雕 若把徽州古民居建筑比作一件精美的珠宝,那么木雕就是其中的宝石。徽州古民居是徽州建筑中繁丽装饰风格的最佳代表,而体现其繁丽风格的关键部分当属木雕。徽州古民居本身以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为艺术家进行木雕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木雕的图案和结构也极尽繁丽和复杂,尽显木雕的优势。徽州建筑的木雕,风格各异、选材各异、艺术表现形式各异,极其丰富、复杂和精致。如图1所示,多数古民居都使用了大量的木

徽州雕刻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徽州雕刻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1. 引言 徽州雕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被誉为中国木雕艺术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徽州雕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因此本报告旨在对徽州雕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徽州雕刻的历史和特点 徽州雕刻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和技术。徽州雕刻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致的雕刻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领域。其独特的特点是追求自然和谐,富有灵性和生命力。 3. 徽州雕刻的现状分析 3.1 艺术传承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徽州雕刻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由于传统徽州雕刻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传承的师徒制度已经逐渐瓦解,导致技艺无法有效传承给后代。同时,徽州雕刻技艺的术语和技巧也缺乏系统化的书籍和资料的记录,加大了传承的难度。 3.2 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时尚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减少。徽州雕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同时,由于生产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徽州雕刻的价格也相对较高,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3.3 缺乏创新和融合 受限于传统的工艺和样式,徽州雕刻缺乏创新和融合的力量。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工艺技术,但徽州雕刻很少能够将其与传统技艺融合,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4. 改进措施 4.1 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徽州雕刻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学校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徽州雕刻传承人才。同时,建立雕刻技艺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培训体系,为传承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4.2 创新和融合 徽州雕刻需要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作品。重视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技术,以增加徽州雕刻作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