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实习--教学大纲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实习--教学大纲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实习--教学大纲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教学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熟悉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软、硬件环境,掌握基于激光雷达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的方法和过程,熟悉相关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操作命令,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构建实体三维仿真模型;增强工程实践经历和能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培养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任务

选择测区内体量适当的任一栋建筑进行扫描,构建该建筑物的三维仿真模型。通过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本课程支撑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的第3条、第5条。(第3条,具有较强的空间信息获取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以及遥感图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综合利用地面测量和空间测量等现代测量方法与手段获取地球空间信息的能力;第5条,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了解现代城市测绘、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等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三、内容、要求、进度安排与组织方式

(一)内容

1、基本知识

(1)激光雷达和影像数据的外业采集;

(2)点云模型的建立;

(3)三维实体几何模型重构;

(4)三维仿真模型的构建。

2、基本技能

(1)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进行外业数据采集的相关操作和工作流程;

(2)熟练运用相关软件经数据处理构建实体三维仿真模型。

(二)要求

外业数据采集要求每个学生独立采集一站数据,内业数据处理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处理某一工程所有相关数据,经过构建点云模型、三维实体几何模型构建、纹理映射等处理生成三维仿真模型。

(三)进度安排

1、外业数据采集2天,在户外进行;

2、点云模型的建立3天,在测绘学院机房进行;

3、三维实体几何模型重构3天,在测绘学院机房进行;

4、三维仿真模型的构建2天,在测绘学院机房进行。

(四)组织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四、场地与设备

(一)实践场地

外业数据采集在室外,选有代表性的有一定复杂度的建筑物作为构建模型的对象,最好是古建筑,但其体量要适中,能够在二周之内完成。内业处理在测绘系机房进行。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维激光扫描仪5台,数码照相机2台,图形工作站每个学生一台。

(三)消耗性器材

观测记录纸每人一套,铅笔12支,打印纸2本,光碟每人1片。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内容

实习成果、实习日志、实习总结和出勤。

(二)成绩评定方法

评定实习成绩采用五档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实习成果占60%,实习日志和总结占20%,出勤占20%,缺勤超过三分之一则不及格。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是现代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从事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应用面广泛。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目标 掌握近代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掌握测量误差分析和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2) 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应用技术。 (3) 掌握正确选用测量仪器的基本方法。 (4) 二)实践技能目标 能够制订先进、合理的测量和测试方案。 (1) 能够正确选用测量仪器。 (2) 能够正确操作测量仪器。 (3) (4) 能够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绪论 1、主要内容 测量和电子测量;电子测量的内容与特点;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电子测量仪器概述;计量的基本概念。 2 、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分类;掌握计量的概念;掌握电子测量的概念、特点;掌握电子测量常用仪器和常用方法。 3、作业要求 《思考与练习1》中的1.1 ,1.3 ,1.5 。 4、实践性教学内容及要求 列举常用电子测量的实例,归纳电子测量方法及仪器的类别。 (二)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1、主要内容 误差的相关概念;测量误差的来源;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分析;系统误差分析;系统误差的合成;测量数据的处理;测量方案选择等。 2、教学要求 掌握误差的相关概念、分类、表示方法及公式;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掌握随机误差分析方法,会熟练计算,掌握数学期望值、残差等的计算;掌握正态分布、平均分布,会熟练计算,能使用贝塞儿公式,掌握有限次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掌握系统误差分析方法和合成方法,熟练相关计算;熟练消弱系统误差的典型测量技术、原理、计算。 3、作业要求 《思考与练习2》中的2.1 ,2.4 ,2.5 ,2.9 ,2.11,2.12 。 3、实践性教学内容及要求 用万用表交流500V档测量教室内电源插座上的市电交流电压10次,记下每次测量值, 最后根据这10个数据写出测量结果表达式。

工程测量教学大纲

工程测量教学大纲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监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为后续《公路施工》、《桥涵施工技术》、《道路勘测》等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能了解现场施工一线正在使用和近期可能使用的技术,为以后学生在现场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是培养学生具有测量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道路和桥梁建设领域中的地形测量、施工放样与线路测量的基本方法,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普通测量仪器的使用,能够从事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具有使用地形图的能力,更好地从事城道桥建设工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测量工作所使用的仪器构造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及使用技巧。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施工放样等项测绘工作和内业计算工作。 对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2.1掌握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2了解和熟悉全站仪、GPS测绘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3对小区域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有系统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2.4具有施工放样及路线测量的基本知识; 2.5具有道桥等土木工程的勘测、规划、施工与管理中运用测量资料的基本知识。 2.6培养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2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所学工种,结合实际生产,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3.3加强实验和参观,培养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3.4有条件的可已电化教学,使教学直观而生动。 3.5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并要在教学体系上突破学科性,突出实用性,通用性和灵活性。 3.6结合现行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教学 4.考核方法 理论与操作技能分别进行考核,成绩按4:6的比例合计,记为单科结业成绩。按平时考查成绩与结业考试成绩之比3:7的比例,为学生课程结业成绩,以满分100分计。

传感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介绍传感器技术,以模块+项目+任务的模式,将同一被测物理量放在一个模块中,每个项目介绍一种传感器的应用,解决传感器选型和接口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每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给你、特性、技术参数、选用原则和转换接口电路的组成原理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模块一为传感器与检测基本知识。 任务一传感器基本知识项目二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和准确度项目三检测电路基本知识 模块二为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热敏电阻在冰箱温度控制中的应用项目二PN节温度传感器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项目三热电偶在输油管道温度测量中的应用项目四集成温度传感器在数字显示温度表中的应用模块三为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光敏电阻在报警器中的应用项目二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公共照明中的应用 模块四为压力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电阻应变片在电子秤中的应用项目二压电式传感器在警戒区报警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三高分析压电薄膜振动感应片在玻

璃破碎报警装置中的应用项目四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数字压力计中的应用 模块五为位移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在机械行程控制位置检测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二光栅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位移检测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三接近传感器在防触电警告电路中的应用项目四电传感器在电动测微仪中的应用项目五超声波车载雷达在测距电路中的应用模块六为流量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涡轮流量计在天然气计量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二电磁流量计在自来水厂水量监控电路中的应用 模块七为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霍尔式传感器在汽车防抱死装置中的应用项目二磁电式传感器在发动机转速检测电路中的应用 模块八为气体与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气敏电阻在酒精测试仪中的应用项目二湿敏传感器在自动加湿器装置中的应用 在每个项目的内容组织上,用任务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的装配、电路的调试和电流的运行中,突出传感器的选用、识别、检测转换电路的装配和调试时的原理分析,是学生真正掌握传感器。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总课时96课时(其中实训42课时) 模块一为传感器与检测基本知识, 6课时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 48 学分:2.5 理论学时: 28 实验学时:20 面向专业:电信工程/电信科技课程代码: 先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课程性质:必修 执笔人:车晓言代爱妮审定人:陈龙猛曹洪波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1)模块化、多层次教学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3)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 (4)课程组的教学方法研讨(5)考试方式的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1章.测量的基本原理(4学时)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 重点:掌握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概念与来源,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英文名: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开课单位:机械学院 课程编码:2010422 学分学时:2.5学分,40学时 授课对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误差理论与实验设计,工程光学,测控仪器设计 试验课程主要内容: 精密测量技术试验教学课程在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一些常用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基本长度量的测量方法,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方法,机械零件综合参数测量方法等。通过对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能能综合运用光、机、电方面的知识,初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测量技术问题,并为掌握高精度的复杂测量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试验课程内容 1.基本长度量测量方法(3学时) 试验1。卧式光学比较仪测量内孔直径(1学时) 试验二。接触式干涉仪测量长度尺寸(1学时) 试验三。用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量孔距(1学时) 2.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4学时) 试验四。箱体位置误差的测量(1学时) 试验用五。合象水平仪测直线度误差(1学时) 试验六。平面度误差的测量与评定(1学时) 试验七。表面粗糙度的测量(1学时) 3.综合测量实验(3学时) 实验八。圆柱齿轮参数和误差测量(1学时) 实验九。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各项参数(1学时) 实验十。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1学时)

实验内容: 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各项参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工具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及结构特点。 2、掌握用大型工具显微镜测量外螺纹中径,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大型工具显微镜,螺纹量规。 图2-1-1为大型工具显微镜外形图。它由下列四部分构成:(1)底座——用来支撑整个量仪;(2)工作台——用来承放被测工件,可以作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动的距离可以通过工作台的千分尺11和7的示值反映出来,还可以绕自身的轴线旋转;(3)显微镜系统——用来把被测工件的轮廓放大投影成像,通过目镜 l 来瞄准,通过角度示值目镜18读取角度值; (4)立柱——用来 安装显微镜筒等光学部件。 在工具显微镜上用影像法测量外螺纹 是利用光线投射将被测螺纹牙型轮廓放大投影成像于目镜中,用目镜中的虚线来瞄准轮廓影像,并通过该量仪的工作台纵向、横向千分尺(相当于直角坐标系的x 、y 坐标)和角度读数目镜来实现螺纹中径、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测量。 大型工具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如图2-1-2所示。由光源 l 发出的光束经光圈2、滤光片3、反射镜4、聚光镜5和玻璃工作台6,将被测工件的轮廓经物镜组7、反射棱镜8投影到目镜10的焦平面米字线分划板9上,从而在目镜10中观察到放大的轮廓影像,从角度示值目镜11中读取角度值。另外,也可以用反射光源照亮被测工件;以该工件的被测表面上的反射光线,经物镜组7、反射棱镜8投影到目镜10的焦平面米字线分划板9上,同样可在目镜10中观察到放大轮廓影像。 1.测量过程的初始操作 (1)接通电源,松开圆工作台锁紧装 置,摇动手轮9,把工作台6的圆周刻度对 准示值零位。把被测工件安放在玻璃台面或 牢固安装在两个顶尖10之间。 (2)根据被测件直径尺寸大小,参照量仪说明书调整光阑大小,或按表2-1提供的对 图2-1-1 大型工具显微镜 1-目镜;2-米字线旋转手轮;3-角度读数目镜光源;4-显微镜筒;5-顶尖座;6-圆工作台;7-横向千分尺手轮;8-底座 9--圆工作台手轮;10-顶尖;11-纵向千分尺手轮;12-立柱倾斜手轮;13-连接座;14-立柱;15-支臂;16-锁紧螺钉;17-升降手轮;18-角度目镜 图2-1-2 大型工具显微镜光路图

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一

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一(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68学时) 一、适用对象: 适用于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学生。 二、先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 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电子测量原理》是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测量的基本原理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 第2章.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 (1)电子测量的意义、特点、内容。 (2)电子测量的基本对象——信号和系统的概念、分类。 (3)电子测量方法分类。 (4)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第3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1)测量误差的分类、估计和处理: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及减少方法,系统误差的判断及消除方法,粗大误差及判断准则。测量结果的处理步骤,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2)测量不确定度概念和分类,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方法和B类评定方法;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3)有效数字的处理,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法、端点法、平均选点法、最小二乘法。 第4章.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1)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时间与频率标准。 (2)频率和时间的数字测量原理和模拟测量原理,电子计数器的组成原理,误差分析。(3)高分辨时间和频率测量技术,闸门同步测量技术、内插法、游标法。 (4)微波频率测量技术,变频法、置换法。 第5章.电压测量 (1)了解电压测量的意义、特点,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类,电压标准。(2)交流电压的基本参数;检波实现交流电流(AC—DC)转换原理。 (3)DVM的组成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A/D转换原理:逐次逼近比较式、单斜式双斜积分式、三斜积分式。 (4)电流、电压、阻抗(A VO)变换技术,数字多用表的组成方框,测量电路,数字电压表测量的不确定度及自动校准、自动量程技术;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的概念和抑制措施。第6章.阻抗测量 (1)阻抗定义及表示方法,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的电路模型,元件参数的测量原理

《智能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一: 智能仪器教学大纲适用对象大学四年制本科 教研室主任时间 院(部)分管领导时间

智能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智能仪器 英文:Intelligent Instruments 课程编号34612 开课学期第7学期总学时40 学分 2 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撰写人叶英植职称教授 一、 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智能型仪器仪表的硬件与软件的设计技术,为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1.了解智能仪器硬、软件设计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2.掌握A/D、D/A、键盘、显示器等与微机的接口技术; 3.掌握测试数据的处理技术及提高智能仪器性能的有关技术; 4.掌握GP-IB接口管理程序及监控主程序的设计技术; 二、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一)概述 (二)智能仪器设计简介 本章基本要求:了解智能仪器的特点、组成、新发展及智能仪器设计要点和设计中 应注意的问题。(补充介绍智能仪器当前的科研动向) 本章的重点: 智能仪器设计要点及发展方向。 第二章 模拟放大器和ADC、DAC接口 (一) 概述 (二) 模拟信号放大电路 (三) DAC与微机的接口 (四) ADC与微机的接口 (五) 数据采集 本章基本要求:掌握放大电路、多路开关、采保器的设计及各种A/D、D/A与CPU的 接口技术及其软件编程。(补充介绍“虚拟仪器”设计) 本章的重点:各种A/D、D/A与CPU的接口技术及其软件编程。 本章的难点是:ICL7135 与单片机的接口及ICL7135与普通PC的ISA总线接口。 第三章测量算法与系统优化设计 (一)测量算法 (二)测量精确度的提高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试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 英文名: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开课单位:机械学院 课程编码:2010422 学分学时:2.5学分,40学时 授课对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误差理论与实验设计,工程光学,测控仪器设计 试验课程主要内容: 精密测量技术试验教学课程在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一些常用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基本长度量的测量方法,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方法,机械零件综合参数测量方法等。通过对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能能综合运用光、机、电方面的知识,初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测量技术问题,并为掌握高精度的复杂测量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试验课程内容 1.基本长度量测量方法(3学时) 试验1。卧式光学比较仪测量内孔直径(1学时) 试验二。接触式干涉仪测量长度尺寸(1学时) 试验三。用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量孔距(1学时) 2.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4学时) 试验四。箱体位置误差的测量(1学时) 试验用五。合象水平仪测直线度误差(1学时) 试验六。平面度误差的测量与评定(1学时) 试验七。表面粗糙度的测量(1学时) 3.综合测量实验(3学时)

实验八。圆柱齿轮参数和误差测量(1学时) 实验九。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各项参数(1学时) 实验十。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1学时) 实验内容: 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各项参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工具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及结构特点。 2、掌握用大型工具显微镜测量外螺纹中径,螺距和牙 型半角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大型工具显微镜,螺纹量规。 图2-1-1为大型工具显微镜外形图。它由下列四部分构成:(1)底座——用来支撑整个量仪;(2)工作台——用来承放被测工件,可以作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动的距离可以通过工作台的千分尺11和7的示值反映出来,还可以绕自身的轴线旋转;(3)显微镜系统——用来把 被测工件的轮廓放大投影成像,通过目镜 l 来瞄准, 通过角度示值目镜18读取角度值; (4)立柱——用来 安装显微镜筒等光学部件。 在工具显微镜上用影像法测量外螺纹是利用光线 投射将被测螺纹牙型轮廓放大投影成像于目镜中,用 目镜中的虚线来瞄准轮廓影像,并通过该量仪的工作 台纵向、横向千分尺(相当于直角坐标系的x 、y 坐标)和角度读数目镜来实现螺纹中径、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测量。 大型工具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如图2-1-2所示。由光源 l 发出的光束经光圈2、滤光片3、反射镜4、聚光镜5和玻璃工作台6,将被测工件的轮廓经物镜组7、反射棱镜8投影到目镜10的焦平面米字线分划板9上,从而在目镜10中观察到放大的轮廓影像,从角度示值目镜11中读取角度值。另外,也可以用反射光源照亮被测工件;图2-1-1 大型工具显微镜 1-目镜;2-米字线旋转手轮;3-角度读数目镜光源;4-显微镜筒;5-顶尖座;6-圆工作台;7-横向千分尺手轮;8-底座 9--圆工作台手轮;10-顶尖;11-纵向千分尺手轮;12-立柱倾斜手轮;13-连接座;14-立柱;15-支臂;16-锁紧螺钉;17-升降手轮;18-角度目镜 图2-1-2 大型工具显微镜光路图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doc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进而说明各种基本电路的应用范围、效率和形式。重点介绍常用基本器件、整流、滤波、稳压、放大电路等,同时介绍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和数字电路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基础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主要参数及应用。 (2)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理解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4)掌握常用器件的识别和简单测试。 (5)掌握单级小信号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6)掌握整流电路的输出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7)掌握本门电路的符号及逻辑功能、基本触发器的符号及逻辑功能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等技能训练课程的衔接,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模型、实物、示教板、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注意因材施教,对部分内容的应用实例可适当取舍,充分提高课 堂教学的效果。 (2)在教学叙述时,注意前后呼应和一致性。例如,在介绍器件时,可依结构、原理、特性、主要参数、具体应用这一思路进行;讲放大电路时,可将典型电路讲清讲透,然后再延伸到一般电路、实用电路。以典型带动一般;对整流电路,注意二极管整流和晶闸管整流的对比,突出其区别,以加深印象;对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强调其外部特性和功能。教师备课时适当参阅相关参考书,吃透教材。

《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24239 《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 Circuit) 适用于本科物理学(师范类)专业 总学时:64学时总学分:4学分 开课单位:物理系课程负责人:郑洁 执笔人:郑洁审核人:王燕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电子线路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子线路基础和数字电子线路基础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及集成运算放大器等,后者则研究了组合逻辑电路及时序逻辑电路.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放大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及时序逻辑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分析方法,;了解典型集成电路的特征与参数;初步具有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装配、调整和测试能力,并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进行测试。 本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电子线路的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等课程,后续可为高频电子线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一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一般模拟电路的测量方法,能应用数字集成电路器件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数字电路。 三、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1章基本半导体器件 教学内容: 1.1 PN结 1.2 二极管 1.3 双极型晶体管 1.4 场效应管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P型、N型半导体结构,掌握PN结的工作原理,理解晶体二极

《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理论教学:28学时学分实验教学:10学时学分 0.5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执笔人:姚旭影 审核人:编写时间:2010年9月1日 一、编写依据和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编写依据是“电子测量及应用课程教学计划”, 电子测量及应用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它是专业技术类课程的基础课,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求实的作风、创新的意识等任务,对于电子类相关专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本门课程的具体任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测量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电子测量、电子测量仪器的概念、内涵;电子计数器、电压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的键钮分布及自动测试软件平台及系统组建,掌握电子计数器、电压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测量参数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第1章电子测量与仪器导论 4学时 基本内容: 1.电子测量 2.电子测量仪器 3.电子测量仪器的计量检定 4.电子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怎样学习本课程 基本要求: 1. 电子测量、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2.电子测量标准与计量的概念,电子测量仪器的误差表示

重点和难点: 第2章使用电子计数器测量频率与时间参数 4学时基本内容: 1.概述; 2.电子计数器 3.微波频率测量技术 基本要求: 1.电子计数器工作原理 2.电子计数器技术指标、键钮分布、测量功能及使用 重点和难点: 第3章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参数 4学时基本内容: 1.概述; 2.模拟电压表; 3.数字电压表; 4.数字多用表; 基本要求: 1.掌握电压表的工作原理 2.电压表的技术指标、键钮分布及使用方法 重点和难点: 第4章使用示波器测量波形参数 4学时基本内容: 1.概述;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传感器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描述: “传感器技术”是电子、机电与自动控制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构成、传感器工作的有关定律、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和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掌握主要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各种应用条件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应用电路设计。 技能目标:独立分析、解决传感器方面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数据手册、厂商名录等获取和查阅传感器技术资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不断进行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电阻式、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霍尔式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 课程难点:各种传感器的温度误差与补偿,电容式传感器的屏蔽技术,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 学时数:80学时 二、教学目的与容 1 传感器技术基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传感器技术”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大体容,传感器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的定义、组成、作用和分类,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掌握传感器常用的技术指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作用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教学容: 1)传感器简介 (1)传感器的定义

(2)传感器的组成与作用 2)传感器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 (2)按被测量分 (3)按输出信号性质分 3)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技术指标 (1)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主要技术指标 2 电阻式传感器(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常用类型。掌握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形式、特点、应用方法和转换电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教学容: 1)电位器式传感器(2学时)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电位器式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3)电位器式传感器的特性 (4)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2)应变式传感器(2学时) (1)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电阻应变片的特性 (3)测量电路 (4)温度误差与补偿 3)压阻式传感器(2学时) (1)压阻效应 (2)结构与特性 (3)固态压阻传感器测量电路 (4)温度补偿 3 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差分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上述传感器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过程,了解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的特点、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编号:B002D150 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Modern Measurement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 总学时:32(其中实验学时:8) 学分:2.0 考核形式:考试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测试技术,了解现代测试技术过程中GPIB、VXI等程控仪器的数字接口,以及PXI等自动检测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开发、应用现代测试系统的能力。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讲授、讨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电子测量、检测技术、智能仪器设计等课程为基础。讲授过程中需结合控制接口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智能仪器、网络测试技术等内容,综合地进行分析,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应用智能仪器进行信号检测及分析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现代测试技术概述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意义。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了解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分类。 了解网络化测试系统技术。 了解自动测试软件平台技术。 第二部分总线接口技术 教学重点:GPIB总线结构及接口设计。 VXI总线组成及通信协议。 PXI总线规范及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VXI总线通信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GPIB数字接口的发展及基本特性。 掌握GPIB器件模型,掌握数字总线结构,理解接口功能及其赋予器件的能力。 理解GPIB专用LSI接口芯片实现接口功能。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大纲设计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 1.本课程的地位: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该学科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 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列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以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与材料力学》、《金属加工认识实习》等的理论教学为基础,它的后续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加工技术》等,是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测量技术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2.本课程的作用: 使学生获得互换性、标准化、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为从事机电产品、仪器、仪表的制造、维修、开发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本课程的任务: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相互配合、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容 互换性概述:互换性含义,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

加工误差与公差: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加工误差的种类,把加工误差控制在公差的围,零件就可以实现互换性。 公差的标准化:公差与公差标准,公差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及优先数系。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与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互换性的概念、加工误差与公差。 难点:加工误差与公差。 3.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了解互换性的种类及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 (2)了解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关系及对零件互换性的影响。 (3)了解公差的标准化:公差与公差标准,公差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及优先数系。 (4)掌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与方法。 习题:P5:1、2、3、4 第1章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1.教学容 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孔和轴、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最大、最小实体状态和实体尺寸;尺寸偏差、极限偏差(上偏差与下偏差)、尺寸公差、公差带、尺寸公差带图;孔与轴,配合,间隙与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与过渡配合,极限间隙与极限过盈,平均间隙与平均过盈,配合公差与配合公差带图。 用公式法和公差带图法求解孔和轴配合的极限尺寸、极限偏差、极限间隙、极限过盈、平均间隙、平均过盈及配合公差、画尺寸公差带图。 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容:基准制(基孔制与基轴制,基准件公差带位置,设置基准制的意义);标准公差(公差等级,公差单位,尺寸分段,标准公差值);基本偏差(基本偏差系列,基本偏差数值,另一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差带(公差带代号,常用和优先公差带);配合(配合代号,配合分类,常用和优先配合,不同基准制配合);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习题::P32 3、4、5 1)按指定的公差带代号,用查表法和计算法找出极限偏差值并作尺寸公差带图。 2)按己知孔、轴的极限尺寸,用查表法和计算法找出相应的公差带代号,并按配合的标注方式标出。 公差配合的选择:基准制的选择(基孔制的特点,优先选用基孔制,基轴制的特点,基轴制的应用场合,混合制的应用)。公差等级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原则,公差等级与使用性能、加工方法和经济性的关系,公差等级的选择方法,各级公差等级的应用场合)。配合的选择(配合选择的方法,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选择的一般原则,以及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各种常用和优先配合的特征及应用示例,工作情况的变动对配合的过盈或间隙的影响)。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电工仪表与测量教学大纲

电工仪表与测量教学大纲 (2002年3月)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技工学校电气维修专业和企业供电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简单校验、维护及保养知识;电量及电参量的正确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选择以及使用方法,电工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处理等知识。具体要求是: (1)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在电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概况。 (2)熟悉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3)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维护及保养知识。 (4)掌握合理选择电工仪器仪表的方法。 (5)会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电量及电路参数。 (6)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其他课程(如实习教学、电工基础等)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其他课程进度的配合及知识的相互联系。 (2)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每种仪器仪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使用方法。但又不可太偏重于纯理论推导。建议教学中多采用实物、挂图、课堂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本课程适当增加了数字仪表和电子仪器的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讲解电子仪器时,只要讲清工作框图即可,重点放在使用上,建议尽量采用实物教学。 (4)本课程总计80学时,教学中可根据电气维修专业和企业供电专业的不同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 二、学时分配表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 精度及其配合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选用能力并受到几何量测量技术的初步 训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建立机械零件几何精度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2、基本掌握有关公差标准基本内容和主要规定; 3、会正确查用有关公差表格,具有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初步能力,对图样上的常见公差配合应能正确解释和正确标注; 4、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其 调整使用知识; 5、初步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现场测量仪器,对一般零件的几何量进行综合检 测的能力;掌握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知识。 二、教学课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 绪论 重点、难点:重点讲述互换性、标准化及优先数。 1、互换性概述;互换性生产的实现;本课程的任务。 第一章极限与配合及检测 重点:重点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会查用公差配合国家标准。难点:公差配合的选择。 第一节基本术语及定义 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有关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内容:公差配合的术语及定义、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尺寸偏差;尺寸公差及其公差带、公差带图、基本偏差、标准公差;间隙与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极限盈隙、配合公差。 第二节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熟悉公差配合国家标准,会查用标准。

内容: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配合制;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公差带;配合;一般公差。 第三节极限与配合的选用 教学要求:会初步选择公差配合。 内容:配合制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配合的选择。 第四节尺寸的检测 教学要求:会使用普通量仪。 内容:普通量具的选择;尺寸测量方法; 第二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重点:重点掌握各项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标注方法。 难点: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 第一节概述 教学要求:明确有关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 内容:零件的几何要素;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 第二节形状公差标注 教学要求:掌握形状误差、公差、公差带的基本概念,达到会正确标注形位公差。 内容:基本概念;形状公差与公差带;形状公差的标注。 第三节位置公差 教学要求:掌握位置误差、公差、公差带的基本概念,达到会正确标注位置公差。 内容:基本概念;位置公差与公差带;位置公差的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