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情感、美感与审美教学

形象、情感、美感与审美教学
形象、情感、美感与审美教学

李峰陈东辉南朝吴均的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以神奇的笔墨,酣畅淋漓、细腻入微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与音响俱佳的绝妙的令人神往的山水画;所状之物,怡情畅怀;所拟之声,悦耳惬意。读者就是在对此自然景物的形象的体味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奔腾不息的热爱自然的情感激流,对美好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凝神以慕那秀美的自然风光。鲁迅的小说《祝福》通过对祥林嫂在鲁镇岁末的祝福声中悲惨寂然死去的描写,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愚昧麻木任人宰割,以至于迫入生活末路而成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艺术形象,人们当然会在对这一形象的欣赏中,随着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抒发,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引起人们对祥林嫂的哀怜,激起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愤恨和批判。显而易见,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的汁液,渗透到所刻画的形象之中,让读者在品味之中产生相应的美感。初中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形象的品味,感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之美的审美教学过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求把审美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接受一种人文教育的同时,启迪学生从中感悟美,创造美。既然如此,教师应以语文教学为契机,以教材中的文学形象为基点,有机地展开课堂审美教学,实现其美育的目的。形象是作者根据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包括人物形象和一切事物的形态和景象。情感是作品的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一种主观意念和在其影响下而使读者所产生的一种内心反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作者在欣赏形象时所产生的被染化的某种心灵感应。美感是读者在欣赏作品中形象的过程中被形象引起自己相关感受时的某种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须首先理解把握作品中的形象、情感、美感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外育内涵,旨育于形的关系,并区别其三者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不同特色,然后才能进行审美教学。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因为,在审美鉴赏中,鉴赏的情感是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告诉人们:“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若夫跬璋挺其惠心,华英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护安?”在他看来,在美的对象面前,鉴赏者不唤起激动之情是不可能的。何况是文学形象呢?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作者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生活加以提炼并倾注了自己情感的形象。鉴赏者的情感与作者倾注的情感,必定会在艺术形象这一媒体中得到交汇融合,从而产生共鸣,因而语文课中的审美教学是离不开情感的,而特定的某种情感又是建立在一定的审美基础之上,这就是由语文教材自身性质决定的。初中语文教材多数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能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美的感受。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作品中美的力量,在教学的琴弦上就能弹奏出具有情感和美感的乐曲。如分析《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与老板夫妇这两组人物形象时,使学生感受到母子三人的相依为命、不畏艰难、勇于进取和老板夫妇的善良、诚挚、热情以及他们共同表现出来的日本民族的那种团结合作、协力相助的精神美就能牵动学生的情思。并能从景仰到仿效,把学生的生活引到一个崇高美的境界。情感既是美感的基础,又是作品构成的主脉,课堂上,教师必须抓住这一主脉展开教学。因为,情感不仅是审美教学的核心,还是审美教学的主线。美感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谈不上什么美,也无法施展审美教学。如何让学生感知具体的形象呢?当然只能靠形象思维。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启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即首先看到的是文字,后得到的是具体的形象或画面。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师生必须对所施教的作品进行一番感情上的交流,有时还借用一些辅助手段,如老师范读、图片、多媒体等,共同进入角色,共同勾画作品的形象。如有位学生听老师分析《荷塘月色》之后写道:听着老师那低沉婉转的朗读声,我好像感觉到有股感情的涓涓细流,在心间流淌;看着老师那富于变化的表情,我好像看到当年作者的困惑抑郁的神态;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

幅图画:月光笼照清华国,那荷塘边绿树参差,池中荷叶田田,荷香融融,蛙声阵阵,整个色彩素淡朦胧,其间的小路上,唯有作者一人背手缓步……老师读出了作者心中的不宁静,讲出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哀怨,这时的我,饶有滋味在心头。课文分析完后,老师随即板书一首诗:“独步荷塘边,难排心中愁;情动当空月,笔下功名就。”给我们品尝,让我们思考。直到下课铃响了,不少同学的思绪还未回到现实中来,紧紧地被作品的画面所吸引,深深地被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所重现的美图所感染……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感知文学形象,彼此获得文学的美感,进而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美感认识,形成一种美感共识,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还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笔表达审美感受,把审美和表达训练结合起来,达到以“审美教学”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效果。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定具有某种特定思想情感,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具体表现。人身血液的流动,其实就是情感的交流。这种交往往往反映在对美的鉴赏上,小说《灌园叟晚逢修女》围绕勤劳善良、不畏豪强的花农秋先生与恶霸张委之间的护花保园与毁花占园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也就是以各自不同的情感交流来展示故事情节而给人以美感的。在其展示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为读者塑造了花仙与张委正反两类对抗性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去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使读者在繁华的感情世界里得以净化,把读者引向取舍正确、褒贬鲜明的高尚审美意境。《荷花淀》的景物美和人情美,以及《雷雨》和《窦娥冤》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的鉴赏也都是同样道理。一篇作品中的形象往往体现出多种美,但在审美中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倘若如此,那就像小姑娘头上插满了鲜花,反而不觉得美了,倒是突出其中一二为好。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严妆”一节十二句,写了她的饰物美、服装美、动作美、容貌美,但这全不是主要的,兰芝的“严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反抗行动,读者通过她光彩照人的形象,可以看出她的气质美来。其实作者是用她的外形美来衬托她的内在美,用她的形象来映托她的精神与品格。在审美的感悟过程中,要善于将已获取的感性美升华到理性美,着力抓住形象中隐含的本质美。作品的审美角度要考虑文本特点,不同的文体给人产生的美感也就不同,如诗词中的意境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开阔,蓄意深远),散文中的构思美(《荷塘月色》镂月裁云,移画入景),小说中的形象美(《荷花淀》里水生夫妇,有血有肉,神采飞扬)。当然,对美的欣赏也可以因文而异。如《琐忆》琐而有序的构思美,《胡同文化》朴实雅致的语言美,《绿》中的景物美。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美,都反映了作者的情感美。教师应把学生带到审美的五彩缤纷的百花园去漫游,以此来扩充学生的审美视野,积累审美常识,提高多方面的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语文课文中的审美教学,不只限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审美能力,要使他们明白作品中的一切美都是作者创造的,凡是富有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深入生活,观察社会,体验人情,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挖掘出来,经过苦心锤炼,精心加工塑造而成的艺术珍品;还要明白,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美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过万重山漫想》作者在记游中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他在当时十分艰难的条件下,驾着独木舟,只身探险,体现了劳动者勇于征服自然精神,他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就此由学生自己去推知:一切事物的“美源”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才能反映生活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活豪情与志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创造人间的美。这才是对文学作品展开审美教学的最终宗旨。(李峰陈东辉湖南省华容县插旗中学 414200)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必须破除私欲杂念,才能使审美主体进入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审美活动只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那也是要破坏审美情绪的,实际上也很难实现审美的目的。比如,人们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事先就抱着狭隘的受教育的目的进电影院,在观赏过程中到处寻找受教育的内容情节,结果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也很难受得到真正的教育。 审美活动,当然也有教育的功能,但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一种愉快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实现的。美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会令人有一种神圣感。古代西方有个例子讲到,为了保护海伦这个美人,两个民族不惜打了多年仗,大家都心甘情愿。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人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自己的情感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情感对情感的双向交流,唯有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美的事物,才能领会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丰富的美的情感。 审美修养最重要的是实践磨练,这就要求把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作一种情感的操练。情感的操练,当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异,才会有正确的导向。有些人欣赏文艺作品,专喜欢看那些低级不健康的东西,寻找感官刺激,这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艺术为了表现各种人的性格与生活,有时是要作各种各样描绘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既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又不能自然主义,要考虑到文艺的社会效果。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分析,而不能全被自己的感官牵着鼻子走。达芬奇在其主要美学著作《笔记》中说过:“谁不能控制邪欲,谁就把自己摆在畜牲的行列,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用理智来统率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美的价值。因此,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美時境界。所谓心灵参与,也就

关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分析

关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 ——以《80 90》为例 2009年11月30日,湖南卫视青春成长情感故事节目《8090》全新登场,它以80后为主人公,以80后的视角讲述情感故事、直面情感困惑、分析情感走向、解决情感矛盾。作为中国第一档讲述青少年成长情感故事节目,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 近两年来,情感类节目在我国遍地开花,下面就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一下分析: 总得来说: 《8090》这一类的情感类电视节目采取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具有浓厚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精神,以亲民的态度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其中,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为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点。 具体来说: 1、《8090》节目理念是“以80后为主人公,以80后的视角讲述情感故事”,只从字面上分析,我们便能看出《8090》制作团队可谓是一心一意地为年轻人服务。而湖南卫视受众定位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年轻”为频道主要内容,营造年轻、时尚、快乐的频道氛围。湖南卫视新推出的《8090》围绕“年轻”这个词来进行节目包装,与湖南卫视频道整体风格接轨,而《8090》片头的主题曲《8090的歌》因其动感流行的旋律、契合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歌词绚丽多彩的画面,凸显出年轻、时尚的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了广大

年轻人的关注。 2、节目推出之后,百度、谷歌出现了许多寻找《8090》主题曲的搜素页面,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情感类节目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目传播效果的扩大。 3、细分节目内容,实现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定位。国内情感类节目一般是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心理困惑、感情故事、婚姻家庭,节目内容比较宽泛,收视群体广泛而分散。《8090》通过细分节目内容,实现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定位。直击80后、90后,讲述这一特定群体的人生情感故事,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网络热议话题,期望借助内容分割来适应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竞争。从首播的“毕业能不能不分手”到接下来的“当超女变成剩女”、“三个人的冬日恋歌”、“网婚昏不昏”、“40岁男人和他85年的妻子”、“婆婆来了”等等,每一期的情感故事的主人公都来自80后、90后年轻群体。而故事的主题如校园爱情、“剩女”、“网婚”、新一代婆媳关系也是时下流行的热议话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进入的《8090》通过细分节目内容,专注年轻人话题,形成了新特性,适应了与其他情感类节目差异化生存,因而在此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4、《8090》内容主题涉及80后、90后情感内心世界,这些主题不单单是年轻人喜欢探讨的问题,也是当下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8090》将80后、90后请上电视舞台、将大众热议该群体的话题搬上电视屏幕,向大众剖析80、90年轻新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

电台情感类节目策划

广播节目策划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班级:播音0901班 姓名: 学号:

一、节目构思:在现代社会里,广播情感类节目还是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述说情感的平台。情感类节目参与方便,又以情感、家庭、个人事件等为主要内容,贴近群众的生活。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白天的忙碌辛苦,社会的复杂险恶,令部分人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又让这些压力无从诉说无从释放,那么,应运而生的广播情感类节目就适时的凸显出了它巨大的能效,为排解大众心里压力、引导大众积极乐观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某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看,收听广播的人群中,有大约40%的人固定收听此类节目。所以,此类型节目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要应和主流消费群体的需要,创作一档吸引受众的谈话类节目,以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 二、节目名称:《午夜驿站》 三、节目形式:午夜谈话情感类节目 四、节目长度:60min 五、播出时段:夜间23:00——00:00 六、节目风格:自然、轻松、诚恳 七、节目宗旨:重在情,根在爱,淡于奇,贵在引。情感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 五、播出方式:直播或录播与直播相结合 六、节目要求:1.主持人:所谓节目主持人,是指在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节目主持人在一档节目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主持人通过组织串联一次节目的各个部分,把一档节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如果说一个节目的定位确立了这档节目的基本风格的话,那么主持人则能够强化或者消解这种风格,其表现好坏甚至关系到这档节目的成败。有时,听众甚至因为一名主持人而成为了这一节目的忠实听众,从而形成了节目的品牌效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必须具备的特质:良好的文化修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节目驾驭能力。而种种能力归结起来就是节目主持人必须亲和诚恳与机智灵敏,这对于情感类节目来说尤其如此。 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有三点:一是语言优美,极具感染力。广播语言是发挥广播声音优势最重要的手段,而不同的节目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对于此档节目来说,语言温和、语气缓慢,符合情感交流的收受习惯,听众易于接受;二是善于移情,沟通交流能力强。移情“不仅包含把别人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也包含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别人的心里,即感染他人这两层意思。”因此,主持人不但要把节目组的意思、稿件的思想融合节目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听众,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切感受听众的情绪变化并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不管是对于听众短信、留言还是来信的回应,还是与现场嘉宾的谈话,都随

语文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doc

语文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心得体会_ 心得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往往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心里。 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帮助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之外,还应改革教学方法,将组织教学的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上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需求。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卡罗纳》一文。 在讲解课文,学习语文知识前,可先介绍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本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卡罗纳》。进一步诱导学生展开联想,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学生由此及彼,就更能理解课文中“关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带着一种情感需求去学习课文,并在学习过程中去满足这种情感需求。 三、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语文学习的物质外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感情朗读又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学生不愿张口,或张口就错,这样的朗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情感的研究”心得体会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通过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情感,疏导情绪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过程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小学生尚处于蒙昧之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的审美情感、思想情感、道德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由于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各方面来培养和促进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积极而向上的情感。怎样更好的发挥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呢?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反所用于生活。“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请让音乐响起来吧。”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也更容易地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使人心境平和、舒缓,激烈、快速和强劲的音乐使人心情激动、兴奋,而下行的旋律又会让人忧伤。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

情感,给他们一种熏,一种滋养,让他们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的不断地受到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也最适合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二、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培养审美情感。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把这首歌的MTV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下)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又如在《嘀哩嘀哩》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山林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有绿草,还有小黄鹂在嘀哩嘀哩的唱歌”。老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

情感调解类节目的研究分析

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浅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引言 一、真人秀节目的起源 二、调解类节目出现的原因 (一)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社会矛盾突出 (三)符合中国国情 (四)人民调解更加广泛 三、调节类节目火爆的原因 (一)关注百姓生活 (二)顺应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 (三)观众狂欢的快感 四、调解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雷同个性不强 (二)粗制滥造 (三)缺乏后续报道 (四)缺乏大众观点 (五)主持人综合素质不够 五、调解类节目改进的方向 (一)政府参与法人代表 (二)精选嘉宾 (三)调解员品牌效应 六、结语 五、参考文献 从文明的最早时期,人类已经显示出他们需要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个人戏剧和存在的沧桑。真人秀是人类生活分期的后现代版本之一。根据文献研究,本文主要分析真人秀和人类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关系。这样的电视节目描绘当时的生活,从而披露通过引诱观众,真人秀节目调动观众的psychism的基本方面,从而使他感到narcissistically功能强大,无所不能,并且能够决定参与者的命运。 新...研究,有助于关键的考虑因素,更深层次的意识将是可取的。这样的电视节目描绘同时代的生活,他们披露主体的亲爱的,生活经历的不安定,贬

值和崇拜的历史形象和肤浅。通过诱惑观众,真人秀动员观众的心灵论的基本方面,从而使他感到十分强大,无所不能,并且能够决定参与者的 命运。(Millan) 【摘要】从最早的文明时期,人类已经证明他们需要执行自己在戏剧舞台上存在的沧桑。真人秀是人类生活的后现代版本的分期。基于文献研究,本文主要分析真人秀与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方面之间的关系。就像电视节目同一时期描绘的生活,正是披露他们主体的死神,生活经验的逸度,历史的货币贬值和图像和肤浅崇拜。通过吸引观众,真人秀节目调动观众的心灵论原始的方面,从而使他觉得自恋强大的全能,而且能够决定参与者的命运。新的…这有助于关键的考虑因素和深层意识的研究将是明智的。 如今情感调节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苏卫视的《人间》,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在民生新闻和娱乐选秀节目之后,情感调解类节目成为一个荧屏宠儿。本文从对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定义、兴起的原因和火爆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认识到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利与弊。提出情感调解类节目日后改进的方向,尽可能的满足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社交类情感诉求电视栏目民事调解 【英文摘要】As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of civilization, human beings have shown their need to perform their personal dramas and existential vicissitudes on stage. The reality show is one of the postmodern versions of human life staging. Based on a bibliograph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analyzes on a critical basi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ality show and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Such TV programs portray contemporaneous life, that is, they disclose the subject's deat h, the fugacity of life experiences, the history devaluation and the cult of image and superficiality. By seducing the spectator, the reality show mobilizes primitive aspects of the spectator's psychism, thereby making him feel narcissistically powerful and omnipotent, and able to decide the participants' fate. New studies that contribute to cr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deeper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进行情感体验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进行情感体验 发表时间:2011-03-14T13:11:49.84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张兴会[导读] 情感体验是音乐艺术的本质要求,是审美心理的要求。张兴会(兖州市高级实验中学,山东济宁272100)音乐欣赏作为美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共同感受而轻情感体验和个人感受的疏漏。新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对于从人本出发,通过音乐欣赏的审美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必要性 情感体验是音乐艺术的本质要求,是审美心理的要求。要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能够养成感知美的耳朵,就必须了解音乐对现实的反映和对感情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形态的丰富多变,纷繁复杂,使作为情感艺术表现的音乐作品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音乐以形象的感性方式抒发着作者曾经体验过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以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表达了人类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要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能够养成感知美的耳朵,既要了解和掌握作品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还要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加以认识。音乐家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和声及乐曲的变幻和低回咏叹进行表情和描绘,进而塑造艺术形象。音乐的描绘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对自然音调作逼真的模拟,如我国民乐中的《百鸟朝凤》以及欧洲古典歌剧中的喧叙调等。另一种是间接地由统觉和通感所构成的非定象描绘,它能够引起千万个不确定的联想,从而在欣赏者脑中形成许许多多变幻不定的视觉场面。要感知这种描绘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内容,其主要方式就是主体的情感体验。要训练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就必须了解审美心理的养成规律。 就音乐欣赏而言,认识是音乐欣赏和审美的基础,情感体验是审美知识内化的动力,意志品质是音乐审美力进步的扶梯,行则是审美力养成后所表现出的创造力。音乐作为美的艺术,欣赏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曲情感体验和作品表现的交融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被优秀作品的表现力所提升、拉高的过程。由此可见,情感体验是作家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理解力,并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力,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其情感体验。 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的由表及里的过程。教师作为审美活动的主导,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再现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听、唱、想、说是引导学生参与进行体验的主要手段。 1.听是音乐艺术的关键 “提问法”是调动学生体验的基础:在听前教师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个体体验中掌握听的技巧。“对比法”是体验的深入,倾听中关于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作品间进行,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节奏练习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再创造,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不同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甚至使生理产生变化。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在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节奏练习,使学生体会这些变化对人的情感的影响,进而初步掌握节奏在表达情感上的运用。 2.静思遐想 在欣赏中调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蓝色多瑙河》等,让学生通过静思遐想的方式,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想象,进而实现欣赏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交流。 如古曲《长恨歌》中的男生四部合唱《渔阳鼙鼓动地来》,歌词的描绘起伏叠荡,内心蕴含的激愤等因素都应该进行说明。 同时还可以调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刺激调动他们的审美体验。如在《京剧欣赏》中运用京歌《唱脸谱》,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静思聆听,进而遐想。遐想之后把自己所体验到的,作品中所表达的,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加以表达,实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理性升华。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的心理过程,而且与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是交替进行,相辅相成的。在螺旋式上升的审美实践中,不仅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掌握和提高,而且音乐美的形式和内涵滋润了心田,陶冶了情操,促使了审美教育效果的增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是过程、是方法,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手段,情感体验虽具有情感教育的性质,但最终还需升华为理性的觉悟。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呢? 一、运用生动教学语言,引发学生情感投入 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音乐美要依靠情感来体验。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只有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教师用好课堂语言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课堂语言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凝聚剂。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投入 情感的诱发,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联想。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配音诗、配音画时,可以—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勇猛和大象的憨态可掬。 三、通过音乐内在魅力,催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美丽并激起人们感情的博览。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的心田,陶冶情操。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列宁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在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同,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这就是音乐特殊的魅力所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敌最前线;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积极的情感发展规律,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多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一、为情感体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这是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心去感染学生。“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观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例如教师用带有明显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受到感染。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二、创设情景,进行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活动。要让学生自觉参与阅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阅读情景,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的感情相吻合。那么,怎样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发展学生情感呢? 1、发掘库存。阅读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新的学习提供支撑。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利用学生原有积累创设情景,接通学生的感情与课文作者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草原》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课上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对草原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情况有所了解,辽阔的草原,热情的牧民,迷人的勒勒车对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孩子们来读老舍笔下的《草原》,读起文章来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下水”读文。教师“下水”读文,能融合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加快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教师“下水”读文时,学生能视其人,闻其声,亲其情,思想感情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教学《刘胡兰》一文时,刘胡兰在敌人的引诱、毒打和威胁面前表现出了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老师用充满感情、声韵铿锵的语气,把

音乐教学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情感体验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

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所以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了情感的呼应,就有了对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对音乐兴趣的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

最新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

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 《*******》是一档具有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聚焦都市家庭生活和都市人心理疾患,以讲述他们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通过展示嘉宾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各种情感困惑,使观众产生认同,引发共鸣,从而满足人们对于情感的需要.同时加入心理、社会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为越来越迷茫的都市人提供情感释放站,为越来越辛苦的都市人开设心灵休憩点,为越来越孤独的都市人找到交友新渠道,为越来越个性的都市人展开人生新舞台. 一、节目运作的客观条件分析 ****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历史名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更是犹如一匹急速奔驰的烈马迅猛向前.2006 年市财政收入突破了200 亿元,可以说今天**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城市也越建越美.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人口流动加快,相反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却相对减少.经济发展和人们精神枯竭、真情失落之间的矛盾日趋突显,精神上的情感诉求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成为一种在现代社会中颇具特质的文化现象.然而很多人在遭遇情感问题和难题时,不知该向谁倾诉,不知从何着手,****作为都市经济生活频道,有责任搭建一个这样可以让观众们倾诉、倾听的心灵平台,倾听他们的故事,解开他们的心结,凸显媒体责任,强化人文关怀,触达更广泛的都市人群内心,为加快**文明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收视分析 首先应该说目前的电视节目很难做,尤其是地方台的电视节目更难做,但我们不能退缩,退缩只能越退越远,最终一败涂地,再也难以找寻自己的位置.《******》栏目是一档情感类谈话互动栏目,栏目播出时间拟定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10 点至11点,重播时间为隔日的下午1点至2点.在直播的这个时间段和我们同质的节目有省台***的****,省台精品博览频道的**们竞争的是同一类别的观众,即以妇女为主的中青年社会精英类收视人群,俗话说两军相遇勇者胜,面对省台的强势竞争,我们要打破惯常的编导独立作战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节目创作,建立健全信息咨询共享平台和法律顾问团,随时准备为弱势一方提供法律援助,为节目的跟进和炒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全栏目的统筹、包装、策划,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力争在短时间内把栏目的影响做出来,把频道的品牌树起来,力争做到栏目在三到四个月内在***观众中形成影响力,半年以后成为**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栏目还要做到立足**,放眼全省、全国的电视市场,力争做到节目能走出**、走出**、走向全国.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培养,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三)教师要言传身教。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感的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切的价值评判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既有显著的内隐性和缄默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2)创设全面、准确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而教师在运用文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时,必须考虑在具体时间、特定环境当中事物的客观进程,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充分、准确的情景。(3)进行及时、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想象创造音乐的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三者结合音乐欣 赏中的情感体验才能深入,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欣赏教学中。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情体验感受理解想象创造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旨在以审美为主线,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每个人在欣赏音乐时,他的内心都会随着音乐的起伏或悲或喜,可以这么说,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在于情感体验。 很多人认为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一件感性认知非常直观 的体验,作品往往在听觉上就能很直接的反映出作品的情感。的确,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有些作品性格鲜明,情感直观,普通的欣赏者可以在直接的听觉上判断他的情感特征,我曾经作过这样的教学实验,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第一节课上,在没有做任何讲解的情况下,我放了一段《二泉映月》,当问 到学生作品的情感时,同学们给出了多种答案:悲伤的,凄凉的,哀怨的,沉重的,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然而,在音乐欣赏课堂的初期,同学们往往停留在对作品的直接的感性认识这个层面,不能再深入理解作品,深入触及作曲者内心要表达的深刻的含义,也有欣赏者因为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时,就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也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比如在有些交响乐及我国的古琴曲的欣赏教学中,同学们往往对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学生们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能正确的获得直观的感情体验。所以说,

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

采编论坛 CaiBianLunTanCaiBianLunTan 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 ◎刘嘉(湖北广电总台音乐广播 430022) [摘要 ]分析优秀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探讨情感节目的创新之路,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转 型期的广播传媒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广播情感类节目模式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把 人类需求划分出五个层次。其中,情 感和归属的需求位居人类需求层次 的第三位。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叹 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 感,真情,这是人类不竭的精神诉求, 也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认为,受众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是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满足受众的需要, 依据马斯洛的理论和白居易的 “先情 说”,必得满足其精神情感的需要。我 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动荡期,这一特 殊历史时期所带来的人们价值的多元 化以及情感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广播 不得不拿出大块的时段和大量优秀的 主持人来关注人们的情感,触摸心灵 中最柔软最真实的那一部分。于是, 近年来,我国情感类广播节目应运而 生,出现了如中央电台的《神州夜航》、 《千里共良宵》,广东电台的《谈情谈到 十二点》,辽宁电台的《午夜归航》,北 京电台的《都市夜心情》《零点乐话》等 众多栏目。分析这些优秀情感类节目 的运作模式,探讨情感节目的创新之 路,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转型期的广播 传媒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 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从听众心理需求与 节目定位中寻找选题 所谓节目选题,是指确定一个节目 要报道的主要内容或者要谈论的主要 话题。选题是一个栏目或者节目的生命线。只有从生活中捕捉到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选题并源源不断地注入 节目,才能赋予一个节目以持久的生命 力。通常说来,任何广播节目之活水都离不开生活的源头。生活是在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我们的节目选题便也在不断更新,贴近时代、贴近百姓。 从选题的内容范围来看,大众关 注的生活情感话题都可以成为节目 的选题;从选题的时间范围来看,只 要符合时新性以及时宜性的原则并 以恰当的新闻由头切入,同样也可以 列入选题的范围;而从选题的空间范 围来看,只要符合节目的定位以及电 台的经济承载能力,小至电台所在地,大至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物、事件所引起的公众话题,也都可以成为 选题的范围。节目组工作人员除了通 过报纸、杂志、网络、听(观)众来信来电等方式获得选题素材以外,还必须 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新闻线索挖掘 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一般来说,节目 活带来无谓的麻烦。 其次,在征得了当事人同意之后, 我们也要妥善处理情感故事所涉及到 的其他人员。情感总是发生在人与人 交往的过程中,总会牵扯到双方甚至 多方,情感节目在展现情感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顾及到一方的意愿,而应当 尽可能的顾及到所有当事人的隐私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