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蛋白质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蛋白质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主要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基础——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

㈠准备和酝酿阶段

(18c中期-20c初)

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主要工作为:

?对脂类、糖类和氨基酸的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发现了核酸

?化学合成了简单的多肽

?酵母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催化剂(酶)”的发现

㈡建立与发展阶段

(20c初-20c中叶)

重要分子的发现和物质代谢途径的确定

?营养学方面:发现了人类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

?内分泌学方面:发现了多种激素

?酶学方面:酶结晶获得成功

?物质代谢方面:确定了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途径

㈢深入发展阶段(20c中叶-20c末

分子生物学时期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

?重组DNA技术的兴起

?人类基因组研究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成功

?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

?细胞信号转导机理的研究

?

㈣黄金时期(本世纪初—)

后基因组时期包括: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临床基因组学等

——生物化学发展的阶段:

静态生化、动态生化和机能生化

名词解释

氨基酸(amino acid):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连在α-碳上的为α-氨基酸。天然氨基酸均为α-氨基酸。

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没有对应的遗传密码,都是在肽链合成后由相应的常见的氨基酸经过化学修饰衍生而来的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它是人体

(或其它脊椎动物)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有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对成人来讲必需氨基酸共有八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如果饮食中经常缺少上述氨基酸,可影响健康。它对婴儿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的

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其不参与蛋白质合成,但有些是很重要的代谢物前体或中间产物,如瓜氨酸与鸟氨酸是合成精氨酸的中间产物。。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等电点(pl)是两性电解质,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带负电荷,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带正电荷,在某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时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

2,2-二羟基-1,3-茚三酮与氨基酸、肽类或蛋白质的自由α氨基或其他氨基化合物所产生的一种可定量的显色反应。所呈现的颜色随反应的条件(酸度、温度、盐浓度、铜、镉离子等)不同而异。用于氨基酸和肽的层析及定量测定。

在加热条件下,所有氨基酸及具有游离α-氨基的肽与茚三酮反应都产生蓝紫色物质,只有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亮)黄色物质

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 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Sanger反应在弱碱性溶液中,氨基酸的α-氨基很容易与2,4-二硝基氟苯作用,生成稳定的黄色2,4-二硝基苯氨基酸。该反应由F. Sanger首先发现,所以此反应又称桑格反应(Sanger reaction),2,4-二硝基氟苯被称为Sanger试剂。

在弱碱性(pH 8~9)、暗处、室温或40℃条件下,氨基酸的α-氨基很容易与2,4-二硝基氟苯(缩写为FDNB或DNFB)反应,生成黄色的2,4-二硝基氨基酸(dinitrophenyl amino acid,简称DNP-氨基酸)。多肽或蛋白质的N-末端氨基酸的α-氨基也能与FDNB反应,生成一种二硝基苯肽(DNP-肽)。由于硝基苯与氨基结合牢固,不易被水解,因此当DNP-多肽被酸水解时,所有肽键均被水解,只有N-末端氨基酸仍连在DNP上,所以产物为黄色的DNP-氨基酸和其它氨基酸的混合液。混合液中只有DNP-氨基酸溶于乙酸乙酯,所以可以用乙酸乙酯抽提并将抽提液进行色谱分析,再以标准的DNP-氨基酸作为对照鉴定出此氨基酸的种类。因此2,4-二硝基氟苯法可用于鉴定多肽或蛋白质的N-末端氨基酸。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羧基和氨基形成的酰胺键。具有类似双键的特性,除了稳定的反式肽键外,还可能出现不太稳定的顺式肽键。肽: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

寡肽2~25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的肽。

多肽 polypeptide 由25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

N端 N-terminal 氨基端(amino terminal)

多肽链的两个末端之一,此末端的氨基酸残基携带游离的α-氨基(—NH2),在某些肽链中也可被酰胺化或环化

使用有一定大小孔隙的凝胶作层析介质(如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利用凝胶颗粒对分子量和形状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的层析技术。由于各种分子的大小、形状不同,扩散到凝胶孔隙内的速度不同,因而通过层析柱的快慢不同而分离。分子排阻层析。溶液通过具有分子筛性质的固定相(凝胶:凝胶珠颗粒,颗粒内部为多孔网状结构。一定型号凝胶网孔大小一定,只允许相应大小的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大分子则被排阻在外)。亲和层析(Affinitychromatography 化学方法将B物质(配体)共价结合到不溶性载体(R)上,得到R-B,偶联到R上的B能与A结合;将含有A的混合蛋白质通过装有R-B层析柱,A与B非共价结合,得到R-B-A,不能与B结合杂蛋白从柱上流出;适当洗脱液将A 从层析柱上洗脱。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莱姆利(https://www.360docs.net/doc/884108683.html,emmli)于1970年创建的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方法。向样品加入还原剂(打开蛋白质的二硫键)和过量SDS,SDS是阴离子去垢剂,使蛋白质变性解聚,并与蛋白质结合成带强负电荷的复合物,掩盖了蛋白质之间原有电荷的差异,使各种蛋白质的电荷/质量比值都相同,因而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时迁移率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大小。是分析蛋白质和多肽、测定其分子量等常用的方法。等电聚焦电泳(IFE,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利用特殊的一种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凝胶(常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内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就将迁移到等于其等电点(pI)的pH处(此时此蛋白质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形成一个很窄的区带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四川大学工程水文学2006年考题

2006年《工程水文学》课程试卷及部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6分) 水循环 水量平衡原理 水文比拟法 设计保证率 经验频率曲线 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一回运用完全年调节 二填空题(22分) 1.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和、。 答:地区性、随机性、周期性 2.不稳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有:、、 。 答:受洪水涨落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受河床冲淤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受变动回水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3.流域面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答:算术平均法、垂直平均法、等雨深线法 4.某流域多年平均流量Q0=15m3/s,流域面积F=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H0=815mm,则该流域多年径流模数M0 =,多年平均蒸发量E0 =。 答:0.015 m3/s·km2,342mm 5.频率P=90%,其对应的重现期为T= 。 答:5年 6.日调节水电站的装机容量由组成。 答:N 日、(N 备 ) 、 (N 备(季 ) 7.水文资料“三性审查”包括:、。

答: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 8.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 答:完全相关、零相关、相关关系 9.设计年径流量年内分配计算时,典型年选择原则是:、 。 答:与设计年径流接近的年份、对工程较不利的年份 10.某水文变量频率曲线,当均值和Cv不变,Cs值时,则该线上端变陡,下端变缓,中部右突。 答:增大 11.在一定的兴利目标下,设计年径流的设计频率愈大,则相应的设计年径流量就愈_ _ ___,要求的水库兴利库容就愈___ __。 答:小、大 三、选择填空题(15分) 1.某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当受洪水涨落影响时,则[d____]。 a、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上抬 b、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下降 c、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呈顺时绳套状 d、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呈逆时绳套状 2.在水文频率计算中,我国一般选[a____]作为理论频率曲线。 a、皮尔逊Ⅲ型分布 b、正态分布 c、对数正态分布 d、极值分布 3.对设计流域历史特大洪水调查考证的目的是[c____]。 a、提高系列的一致性 b、提高系列的可靠性 c、提高系列的代表性 d、使暴雨系列延长一年 4.相关分析在水文分析计算中主要用于[d____]。 a、推求设计值; b、推求频率曲线; c、计算相关系数; d、插补、延长水文系列。 5.无调节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最优工作位置是[a____] a、基荷 b、腰荷 c、峰荷 d、基荷和峰荷 6.偏态系数Cs>0,说明随机变量[b____]。 a、出现大于均值的机会比出现小于均值的机会多; b、出现大于均值的机会比出现小于均值的机会少;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 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 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 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 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 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 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 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 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

分析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 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成为分析科学。 2.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 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3.滴定分析法 要求: a. 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这是定 量计算的基础。 b.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 c. 必须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有时可加热或加入催化剂 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d. 必须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种滴定方法: (1)直接滴定法 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以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返滴定法 当反应很慢,或者反应不能立即完成的时候,可先准确的加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3)置换滴定法 当反应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或伴有副反应时,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可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这种成为…… (4)间接滴定法 不能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P11】 4.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置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成为基准物质。 常用的基准物质有纯金属和纯化合物。 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比如结晶水的含量) b.试剂的纯度足够高(质量分数99.9%以上) c.性质稳定,不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5.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 6.熔融法是指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让其进行复分解反应,使欲测 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不溶于水、酸或碱的无机试样一般可采用这种方法分解。根据熔剂的性质可分为酸溶法和碱熔法两种。 7.真值: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8.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所以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分类: (1)方法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 第一部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Accuracy:准确度。测最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表示)。 Precision:精密度:测定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偏差: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Absolute error: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方法误差:用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方法不恰当所引起的误差。 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仪器未经过校准或试剂不合规格所引起的误差。 操作误差: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 Relative error: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以实值的比值。 Systematic error: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恒定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保持不变,但相对值随被测组分的含量增大而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叫恒定误差。 比例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随样品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对值保持不变,这样的系统误差叫做比例误差。 Accidental error: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保留1位欠准数字)。 置信区间: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第二部分容量分析法 Titer滴定度: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的待测组分的质量。 酸碱: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称为酸的浓度。 碱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碱溶质的量称为碱的浓度。 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的活度,用pH表示。 碱度: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氧根离子的活度,用pOH表示。 电荷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相同,即溶液是电中性的。material balance质量平衡:也称为物料平衡,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 电荷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的数学表达式。 质量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的数学表达式。 Autoprolysis reaction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 酸碱滴定曲线:在酸碱滴定中,以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对滴定剂消耗的体积(或滴定体积百分数)作图即酸碱滴定曲线。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共轭碱或由弱碱及其共轭酸组成的具有一定PH范围缓冲能力的溶液。 分布系数: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 副反应系数:每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占各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总和比值的倒数,称为副反应系数。Proton balance equation质子条件式: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Acid-base indicator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弱酸和弱碱及其共轭酸与其共轭碱具有不同的结构,显现不同的颜色。 Colour change interval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pH 范围。 酸碱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PH范围为突跃范围。 反滴定法:又称剩余滴定法或回滴定法,当反应速度较慢或者反应物是固体的情形,滴定剂加入样品后反应无法在瞬间定量完成,此时可先加入一定量的过量标准溶液,待反应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作为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称为反滴定法。 置换滴定法:对于不按照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的物质(如有副反应),有时可通过其他化学反应间接进行滴定,即加入适当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使其被定量的置换出另外一种可直接滴定的物质,用标准溶液滴定此生成物,称为置换滴定法。 Stoichiometric point化学计量点:当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反应,即滴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化学计量点到达,故指示剂的变色点称为滴定终点.。标定:用配置溶液滴定基准物质来计算其准确浓度的方法称为标定。 对标:用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配制溶液或用该溶液滴定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来确定其浓度的方法。 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由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相对误差。 Nonaqueous titrations:非水滴定法。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法称为非水滴定法。 Protonic solvent: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液称为质子溶剂。 Aprotic solvent:非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称为非质子溶剂。

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整理

名词解释 【肽键】 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形成的酰胺键。 【等电点(pI)】 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此时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呈电中性,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为零。符号为pI。 【融解温度(Tm)】又称解链温度, DNA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融解温度。(最大值是完全变性,最大值的50%则是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为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必需基团】 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基团。(教材)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活性中心】 或称“活性部位”,是指必需基团(上述)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能与底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米氏常数(Km)】 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给定底物的动力学常数(由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速度常数所合成的)。根据米氏方程,其值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符号Km 。 【糖异生】 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丙酮酸、甘油)转变成糖(如葡萄糖,糖原)的过程,对维持血糖水平有重要意义。在哺乳动物中,肝与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糖酵解】 是指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生成少量ATP) 【酮体】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 6.构型(configuration)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19.盐溶(salting in) 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 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24.层析(chromatography) 第二章核酸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 11.噬菌体(phage) 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4.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第三章酶与辅酶 1.米氏常数(K m 值) 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 3.辅基(prosthetic group) 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5.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7.激活剂(activator) 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9.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10.同工酶(isozyme) 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 12.酶原(zymogen) 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 磷氧比P/O(P/O)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 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4.发酵(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8.肝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0.D-酶(D-enzyme) 11.糖核苷酸(sugar-nucleotide) 第六章脂类代谢

工程水文学试题___B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1、水文循环:指的是水从陆地表面或海洋表面蒸发,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汇集成雨重新降落到地面或海洋表面,一部分水参与径流汇入河流海洋,另一部分水再次蒸发,循环以上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叫做水文循环。 2、流域:河流接受补给的区域成为一条河流的流域,流域的面积就是集水线所包含的汇水面积。 3、水位:江河湖海及水库等水体在某一点的水面到标准基面的高程为这一点的水位。 4、重现期:某一水文现象重复出现一次的时间,也成多长时间一遇。 5、设计洪水:指的是某一设计频率的洪峰,洪量及洪水过程线。 二、填空:(32分) 1、某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多年平均蒸发流量为800 mm,问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400 mm,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33 。 2、某水尺零点高程为21.236,水尺读数为0.32 m,则水位21,556m 。 3、垂线测点流速V0.2=2.1 m/s,则垂直线平均流速V= m/s 4、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实际出现了m 次,其比值m/n叫做事件A 在n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当试验次数n充分大时,则m/n可作概率近似值。 5、P=10%,相应设计年径流量Q P=800m3/s,它表示年径流量Q 大于800m3/s的丰水年,平均10 年一遇。 6、推求水文设计值时,水文资料都要进行可靠性、一致性和还原性、 代表性三性审查。 7、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主要有折减系数法和定点定面法推求设计面暴雨量。 8、某工程量设计洪水的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它意味当地每年都存在着超 过设计流量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100 ,这项工程每年的失事概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 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

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9、突跃范围——突跃所在的范围。 10、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转变为另一型体颜色的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11、理论变色点——当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现指示剂的中间过渡颜色,这一点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12、滴定常数——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它反映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以Kt表示。 13、直接滴定——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4、返滴定(剩余滴定)——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待测 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5、置换滴定——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6基准物质——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工程水文学名词解释1之欧阳家百创编

工程水文学名词解释(1).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1.名词解释: 欧阳家百(2021.03.07) 水循环: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称为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循环。 大循环:海洋水面蒸发的水分,有部分随气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以雨、雪等形式到达地表,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最终都流归海洋。 小循环:以海洋(大陆)蒸发的水汽,在海洋(大陆)上空成云致雨,直接降落到海洋(大陆),这种局部循环 内陆循环:是指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指外流区域)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它既包括陆地外流区域的水循环,也包括陆地内流区的水循环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水系: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下渗能力: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渗入到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 蒸发: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 包气带水:是指埋藏于包气带中的地下水,包气带指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地带,多为吸着水或薄膜水,而重力水较少。如果下渗水多时,可出现较多的重力水。 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性含水量。如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破裂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等。 田间持水量:在没有蒸发和蒸腾的条件下以及没有地下水毛管支持力的影响下,土壤含有的最大毛管悬着水。 凋萎系数:经过长期干旱后,作物因吸水不足以补偿蒸腾消耗而发生叶片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为作物能利用水分的下限。 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所得的值 径流模数:径流模数是单位流域面积上单位时间所产生的径流量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水位: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程。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横断面的水体体积。 水文遥感:利用遥感技术和资料,探测和获取水文信息、传输水文数据、反演水文过程。 频率:重复次实验中,事件出现的次数与实验总次数的比值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库仑滴定法 在试样中加入大量物质,使此物质经电解后产生一种试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方法指示化学反应的终点后,停止电解,根据电解的电量用法拉第电解定律来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2.总离子强度调节液 电位法中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时,为使试样溶液对测量的影响减到最小,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液,其中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一定;另有保持一定pH的缓冲溶液以及防止其他物质干扰的配合剂等。3.某物质分解电位 在电解分析中,当外界电位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电解反应才开始发生,此电位即为该物质在该体系中的分解电位。 4.条件电极电位 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5.指示电极 对被测定溶液的成分作出响应,在整个测量期间,它不会引起待测溶液成分产生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6.浓差极化现象 极谱分析中,电解时由于电极表面金属离子被还原,使其在电极表面的浓度低于溶液本底的液度,电极电位将偏离其原来的平衡电位而发生极化现象,这种由于电解过程中在电极表面浓度的差异而引起的极化现象称为浓差极化现象。 7.扩散电流与极限扩散电流 极谱分析中,由于浓差极化现象的存在,电解电流受金属离子从溶液本底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此时的电解电流叫扩散电流;扩散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8.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为25℃),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

都处于标准状态时的电极电位;条件电位是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1.气相色谱的担体 为固定相提供的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的支持体。 2.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r21 色谱锋1,2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即。 3.气相色谱速率方程 可表达为H=A+B/u+Cu,式中H为理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项系数,u为线速度,B为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C为传质阻力项系数。 4.气相色谱的保留时间 指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5.色谱分析中的死体积 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1.解释各种曲线的含义: (1)吸光光度法中的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 光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2)吸光光度法中的标准工作曲线(或工作曲线) 工作曲线是以分析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2.单色器通带 单色器通带是指单色器提供的光谱带宽度△λ,以中心波长透过率峰高一半处透光曲线上所包含的波长范圈。 3.分光光度分析中的杂散光 照射在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器上的,由溶液中吸光粒子产生的散射光或荧光、比色皿以及分光元件(光栅或棱镜)等产生的散射光以及来自于环境的从仪器缝隙透入的其他光均称作杂散光。 4.示差吸光光度法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2.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3.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4.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5.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6.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7.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8.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9.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11. 反密码子:在tRNA 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12. 顺反子: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 13. 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 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 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 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14. 退火: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15. 增色效应: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全面详细 自己总结的 工程水文学 名词解释

1.水文学:水文学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2.工程水文学:工程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分为水文分析计算和水文预报两方面。水文学知识径流,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水文资料的收集与统计,设计洪水,流域分析计算,水质及水质评价。 3.历史洪水:为防洪等工程设计而拟定的、符合指定防洪设计标准的、当地可能出现的洪水。即防洪规划和防洪工程预计设防的最大洪水 4.洪水总量:洪水总量简称“洪量”。洪水在一定历时内从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总水量。 一般以计。在降雨径流预报中常计算一次降雨所形成的一次洪水总量,可由本次洪水过程线的流量起涨时刻至退水段上终止时刻之间的面积来求得。在水文计算中有时需要统计某一时段的最大洪水总量(如一天最大、三天最大洪水总量等),通过频率计算,求得各种事端最大的设计洪水总量,据此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作为水库调洪算的依据。 5.水文频率计算:水文频率分析根据某水文现象的统计特性,利用现有水文资料,分析水文变量设计值与出现频率(或重现期)之间的定量关系。 6.累积频率:在概率统计中,我们为了获取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会对其所在的所有事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统计,我们将这个所有事件称为样本,该事件发生的次数称为频数与样本总数的比值即为频率或概率。累计频率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件发生的频率之和。 7.重现期:在一定年代的雨量记录资料统计期间内,大于或等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为该暴雨发生频率的倒数。设计雨水排水系统时,根据工业厂房生产工艺及建筑物的性质确定,一般采用1A。 通俗的来讲就是这么大的雨量,多少年出现一次,是道路排水设计的标准。 某特定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指大于或等于该值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单位是年(a)。重现期与频率成反比。即:P=1/Pn. 8.设计频率:设计频率(design frequency)与设计水工建筑物等工程时所采用的设计标准相应的频率。对于防洪、除涝工程的设计标准常用设计频率表示。设计标准越高,采用的设计频率越小,在频率曲线上查得相应于设计频率的水文数据也就越大,利用它来确定工程规模也就较为安全。对引灌溉、发电、航运、给水等兴利工程,设计标准也用设计频率表示,但习惯上称“设计保证率”,即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第二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 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