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词两首 清平乐 村居丨语文A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词两首 清平乐 村居丨语文A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词两首 清平乐 村居丨语文A版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

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

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导入,音乐感悟意境:

1、板书“清平乐村居”,看到这“村居”,你看到什么呢?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已经悄然走入词中了。

2、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给音乐,听。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谈感受。

3、这音乐还是“破阵子”吗?那是什么?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对词牌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仅限于一些抽象的认识,于是窦老师在稍作讲解后,分别为《清平乐》和《破阵子》配上了不同的乐曲,让孩子们在风格迥异的乐曲中清晰地明白了词牌的特殊作用。

二、学习《清平乐》

(一)初读感知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学古人摇头读。

3、手舞足蹈读。

4、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

自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汇报,指导朗读。

这里,我用超链接将句子和画面链接起来,无论学生看到怎样的画面,都可以马上连接到,避免打乱学生的思路。

(二)感悟“醉”

1、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2、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

3、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1)、想象一下,他们会夸赞对方什么?

(2)、会夸赞三个儿子什么?

(三)感悟“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读句

(2)、看图

(3)、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5)、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专心致志目不转睛……)(6)、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

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7)理解“无赖”。

(四)情境

1、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

2、理清画面顺序,指导背诵。

3、配《水调歌头》,编唱《清平乐村居》。这里,由学生熟悉的歌曲编唱,有利于学生记忆这首词。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醉乡有多浓,忧国就有多深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夕阳西下,翠竹木屋,安详而又甜蜜;茵茵绿草,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层层梯田,诉说着田园的忙碌;潺潺小溪,流淌着乡村的恬静。多么充满诗意,多么令人沉醉!这是人们向往中的农村画卷。 整首词分上阕和下阕,词人并无浓墨涂彩,而采用白描手法,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构思巧妙,以“小溪”贯穿全词;画龙点睛刻画了“翁媪”和“小儿”;色彩明丽,既有“白发”之白,又有大片的绿——溪中的水、溪上的草、田里的豆苗,甚至我们也能从“莲蓬”想到多姿多彩的莲花还有那无尽的蓝天;更有“醉里吴音”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这简直就是一张温馨和谐、安定详和的乡村生活动态画卷。 心醉的背后是心忧,是心碎。,那份醉乡就有多浓忧国有多深。此刻,我仿佛正和词人一同站在小溪的对岸,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幅我们共同向往的农村画卷,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教学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成:线---面---想象----

情感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以“溪”为线,了解画面,认识人物,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以“色彩”为面,展现了田园的美丽色彩,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让学生以声音想象为突破,展现了田园优美画面,使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以作者情感为依托,体会作者的忧国与醉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简介体裁,呈现画面的线条美。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词。同学们会背词吗?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指名背诵。 2、背诵这些词,你们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为上下阕。 3、现在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词,边看老师画出这首词的简笔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清平乐村居 部编版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即是此类。)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 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

珠。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 初读正音。 4. 体会节奏。 5. 比较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 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 (1)童趣图 “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较。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别) 指名读(板书:趣) (2)乐趣图 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与教学设计说明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执教者贺亚龙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容的。《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三、目标预设: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

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流程预设: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

(完整版)《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è”)。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 出与村居相关的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 弃疾,能描绘出怎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感悟“青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拖长。)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音。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板书:相媚好。(指导书写“媚”: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大儿锄豆溪东”(出示词句)(指导朗读:大儿在做什么?挥汗如雨地给豆田除草?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背诵《悯农》,感受大儿的勤劳能干。劳动创造财富,累并幸福着,一起朗读,感受大儿子的勤劳和幸福。)板书:大儿 过渡:老两口透过窗口,还看见了? 5.“中儿正织鸡笼”(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中儿在做什么?这可真是个

小学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

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五年级语文教案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中\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 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师:看到这个词,你又想到什么?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这村子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啊? 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

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 3、简介词名 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 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初读词作 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 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 三、诠词释意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 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读词并背诵下来。 2..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 3. 初步了解辛弃疾,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阅读他其它词作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此年龄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歌,但由于诗歌年代距今较为久远,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重点难点: 1.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 2.初步了解辛弃疾,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共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背一两句你最喜欢或最熟悉的诗句。

2. 揭示课题。 在诗歌里有一种诗体是配乐而唱的,句子随歌调有长有短,也因此得名长短句,又叫做“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3. 解题。你发现这题目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吗? 小结:一般来说,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间隔号分开,词牌名和词的配乐有关,而题目和词的内容有关。 请你结合题目来猜猜这首词大约讲了什么内容? 活动2【活动】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读读这首词,看看刚才你们猜得对不对。 2. 师范读:把刚才你自己读时拿不准的读音标下来。 3. 出示生词卡,指导字词读音。 3. 生练习读:要求: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 指名读。 5. 齐读:边读边想象词描绘的画面。 活动3【讲授】三、理解词意,感受和谐安宁的村居生活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小结:这些画面景中有人,人中有情,我们就一起欣赏欣赏吧。 (一)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 读读这句词,你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 2. 这村居环境怎么样?

《清平乐· 村居》优秀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下面我将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一些认识.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6课。本单元教材是以传统小说诗词文化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习目标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古诗导入宋词,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与词的不同,了解词。 进入宋词《清平乐.村居》的学习,学生读课题。板书课题。 介绍词人辛弃疾及背景。 介绍宋词组成。举例拓展。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出节奏 自主学习:学生读词,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小组汇报字音,词意,句意。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读宋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出节奏。 任务二:想像画面,感悟词情,读出韵味 自主学习: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对词的情感理解,教师拓展诗句和成语。 再读宋词,想想画面。 感受词人的写作技巧。 学生再颂读宋词,读出韵味。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_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_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

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通过回忆清代诗人高鼎所写的《村居》,引出新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分清词牌名和题目。 2. 出示古诗《村居》及宋词《清平乐村居》,比较古诗与词在

形式上的不同,进而了解词的特点。 二、初读宋词,感知词韵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出词韵。 2.指名读词,读准“檐、媚、媪、翁、亡赖、剥、蓬”的读音,记住生字的字形,了解生字的意思,把生字放入句子中读好。 3.全班齐读(配乐)。 4.划分节奏后再读,读出韵律感。 5.男同学读词,女同学重复每行最后一个字,了解词的押韵。 6.每行两拍,边拍节奏边读词。 7.每行两拍,同桌互助,边拍手边读词。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根据字义,理解词意。 2.结合插图,想想画面 3.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再读宋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赏析村居的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低小的茅屋,清澈的溪水,青青的小草,接天的莲叶,红艳的荷花,饱满的莲蓬。)这就是词人眼中优美的田园风光,让我们一起把这优美的景色读出来吧! 2.分析词中的人——这五口之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抓住“卧剥”一词体会小儿的活泼、可爱、顽皮,抓住“最喜”

(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

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赖、剥)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教学提纲

《清平乐村居》优质 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 è”)。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与村居相关的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 《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弃疾,能描绘出怎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感悟“青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拖长。)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音。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板书:相媚好。(指导书写“媚”: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诗人心中向往平静生活的一种心态。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这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一起来看看。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⑴ 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