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每次拿起一部作品读罢,总会感到解读的难度。除了那些早已经在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以外,还要面对如何选取适合的视域来深入作品。至此,如何能更好的挖掘出新意,真正阐发出自我观念就变得极为棘手。

女作家丁玲在写这篇小说是1928年,那时的丁玲24岁,再加上作品的日记体,可看出这是一篇带有自叙性质的反映作家心灵世界的作品。作品中对主人公莎菲以行云流水似的笔触,深刻的剖析了内心在面对爱情时的焦灼与矛盾心境。在20世纪二十年末风云突转的时代浪潮中,以极为细腻大胆的抒写方式,揭露出一代知识女性在爱情与理想方面的种种困惑与痛苦。“莎菲"这一形象也成为了一个时代女性符号的象征。

小说中的莎菲敏感,感伤,悲观,孤独,并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这种种性情再加上令她迷惑而头痛的爱情更让她变得忧伤而忧郁。这不免会让我想起那个郁郁寡欢的林黛玉,但她又不同于林黛玉。她读报,看书,关心社会发展,是时代的新女性,可这每一种总不能真正唤起她的激情与希望。小说在表现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以及同学毓芳,云霖的交往中,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婚恋观念与生活态度。

莎菲在小说中是苦闷痛苦的。首先在于她对自身爱情的不满与渴求。苇弟是个比莎菲还大四岁的大男孩。他喜欢莎菲,照顾莎菲。可是他老实,纯真又异常的懦弱与缺乏主见,无法真正理解这样一个处于渺茫状态中的莎菲的所思所想。有几次他都希望苇弟能哪怕理解她一点,也许她都会产生一点点缠绵的爱意。然而她希望得到的,苇

弟又总是想不到。南洋人凌吉士英俊,潇洒,又颇有点情场老手的意味。莎菲很希望得到他的一点点拥抱和吻的抚慰,这个有些浪荡又有家室的男人怎么可能愿意真心与她呢!莎菲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她不缺乏爱情,可是在爱情中她又分明没有得到想要的精神的相通和理解,为此她的苦恼始终没有改变。在五四时代环境中的感召下,有了女性自觉意识的莎菲所寻求的爱情在现实与理想的折磨中,终究还是没有实现。

其次是时代环境的影响。五四的洗礼,唤起了一代青年的心理意识。可社会又没有提供足够的环境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莎菲接受了教育,获得了知识,启迪了心灵,可是在社会中却又屡屡碰壁。她唯一依赖的是爱情与友情。爱情没有欣慰。唯一理解她的蕴姊又去世了。如果此时她能找到一个适当职业,或许更有利于释放她内心的压抑。

值得肯定的是,接受了教育的新女性莎菲尽管在大胆的呼喊爱,渴求爱。可是,在爱情面前她又是异常理性的。她知道得不到苇弟的真正理解,又在炽热的爱欲中发现带有“欧洲中古的骑士风度”的凌吉士是完全不可信赖的。在这篇由一篇篇日记组成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更有利于展示莎菲的内心。爱之于她的是爱情还是只是心灵的苦痛呢!那它的缘由又是如何呢!

丁玲这篇小说虽说有些一定的小资情调,但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抓住了时代浪潮中的女性的心灵世界。充溢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丁玲的小说不由使我感到了这样的疑问:是爱情还是苦痛呢!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已79载,自莎 菲诞生至今,各种评论此起彼伏,见仁见智, 毁誉参半,引起过众多评价。为何莎菲这么 引人关注,毋庸置疑是莎菲有着鲜明而丰满 的性格。她的情绪和性格在文本中通过自 剖式的笔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宣泄出来,她 的痛苦与欢乐是裸现在人们眼中的外伤,鲜 活而热烈。 一、不期而至的爱情 在凌吉士没有出现之前,莎菲生活在沉 闷和焦燥里。她远离南方的家人,以带病之 身生活在这个北方的城市里。北方的冬天, 莎菲独自一人呆在出租屋里,百无聊赖,每天 就是看看报纸,煨几次牛奶打发时光。出租 屋周围的环境一片吵杂,天又刮风,室内就是 四堵粉白的墙和天花板,一切的一切,令莎菲 生厌,就是洗脸台上的镜子,照出的人影也是 变形的,真叫人生气。莎菲的心情在这种环 境里真是糟糕透了,在文本中可以看出莎菲 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 然而在这孤独无聊的时光里也会有人 来,苇弟,莎菲的一个追求者,他的到来会令 莎菲的心情好一些。苇弟比莎菲年长4岁, 还称莎菲为姊姊,这一点就让人好笑,更惶论 他的眼泪了,他是不会懂得莎菲内心的孤独 与苦闷的。莎菲是希望被人了解的。包括她 写日记,她就是希望有人看了这日记而知道 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的积于心底的忧 郁和烦闷,无处诉说。毓芳和云霖是莎菲的 好朋友,可是他们也不能真正理解莎菲,莎 菲痛苦,她的情感世界是孤独的。 自打认识了凌吉士,莎菲的心就无法平 静了,丘比特的神箭已将她射中。她坐卧不 宁,寝食难安,病情加重。她几天几夜思念着 凌吉士,希望他能单独来会自己,可是他又 不来;想自己去找他,又恐太放肆;爱情的力 量驱使她采取一些行动,她顶着大风去打听 凌吉士的住处,然后就想着搬家。于是请云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 老师 论文 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 题目来源及意义 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领 域 状 况 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 她创作的变化。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 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 容 提 要 或 实 施 方 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 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 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些女性 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 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 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这部作品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谈到这里的女权主义思想,要首先从爱情谈起。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莎菲女士对于爱情是积极主动的:她对苇弟的拒绝和对凌吉士的追求都是大胆而主动的。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这“理想的生活”其实就是莎菲的理想主义的爱情。丁玲就是在这种潜在的、表层的女性外境遇下,以独特的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展现出莎菲渴望灵与肉结合的理想爱情但又最终落空的心路历程。莎菲强烈渴望这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得到理解和关心,体现了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自身社会平等地位的捍卫。当然,莎菲女士在爱情追求上的大胆和主动也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以为莎菲女士在爱情上是绝对占据统治地位的,无论是她对苇弟的拒绝,还是她对凌吉士的先追求、后拒绝,似乎把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上。莎菲女士的这些行为似乎已经表明,女性已经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事实上,小说中莎菲女士在爱情追逐中的行为只是一种表面的自由和独立,在这个表面的自由和独立之下,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深刻的不自由。而这个小说的女性意识的表达,也正是通过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这样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展示了出来。这部小说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在我看来,莎菲女士的这个急剧转变的态度并非出自她的内心,是无可奈何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急剧转变中,我们可以窥见丁玲的女性主义的呐喊。莎菲对凌吉士显然是一见钟情。当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莎菲的感觉就是: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那么接下来,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XXX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创作涉及中国女性生活的领域,如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抗争意识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忧虑。本文从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莎菲的抗争两方面分析这篇丁玲的早期作品。 关键词:莎菲、凌吉士、女权主义、婚姻、抗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我认为在这样的急剧转变并不是出自莎菲内心,其中还隐含着丁玲对当时乃至现代女性在社会处境的忧虑。 显然莎菲对凌吉士是一见钟情的:“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之后莎菲开始主动接近凌吉士,故意搬到和凌吉士家很近的地方。在和凌吉士交往渐深时,莎菲又发现了起肮脏的灵魂:“他除了不满于他父亲未曾给他过多的钱以外,便什么都可使他在一夜不会做梦的睡觉;如有,便只是嫌北京好看的女人太少,有时也会厌腻起游戏园,戏场,电影院,公园来……唉,我能说什么呢?”于是莎菲决定拒绝他。可是莎菲无法背叛自己的感情,就在这样的纠缠中莎菲在最后把凌吉士赶出门外,独自漂流。 我们都明白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得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关于凌吉士的形象或许没有莎菲写得如此糟糕,我们可以从毓芳在觉察到莎菲和凌吉士之间的不正常后的告诫里面略窥一二:“莎菲,我觉得你太不老实,自然你不是有意,你可太不留心你的眼波了。你要知道,凌吉士他们比不得在上海同我们玩耍的那群孩子,他们很少机会同女人接近,受不起一点好意的,你不要令他将来感到失望和痛苦。我知道,你哪里会爱他呢?”而且莎菲自己也曾在日记里写到:“他听后却受窘了,不好意思的在含含糊糊的回答,于是我向心里说,这还不是一个坏蛋呢,那样高大的一个男人却还会红脸?”这样一个在帮女生补习时听到女生暗暗表示的话语都会脸红的纯情男人显然不是莎菲后面所描述的那样:“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和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拥着香喷喷的肉体,抽着烟卷,同朋友们任意谈笑,还把左腿叠压在右膝上;不高兴时,便拉倒,回到家里老婆那里去。” 那么莎菲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日记中欺骗自己,对自己实行自我催眠呢?我认为在整个事件中蕴姊的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莎菲和凌吉士在一月一号认识,一月四号莎菲便搬家到凌吉士附近,一月十二号两人关系便已密切,但是,接下来,蕴姊的信改变了这一切。一月十六号,蕴姊写信给莎菲,诉说自己爱情的消失,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 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黛玉情结”的现代重构与大时代的迷惘女性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 这两天在陈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反复细读了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感喟良多,遂为小文一篇,略谈个人所感。 一、风谲云诡的大时代与苦闷彷徨的女性 该小说写于1927年,是以当时北京城数个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为线索的。1927年对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另一方面宁汉两国府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致使“大革命失败”,五四以来的进步知识阶层不断分化,革命热情旋即转入低谷。作为具有进步倾向的年轻丁玲自然对时局颇为不满,但又无处诉说,处于一种郁闷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涩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发表自己的作品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个人的怅惘彷徨。纵观五四之后的中国女性,虽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加之时局的动荡与进步保守的消长,使她们处于一种旧体系将破未破、新制度将立未立的午夜与黎明之间,纠结、躁动的思绪油然而生。 二、作为新时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说全书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个人经历的深深烙印(毋宁说其是丁玲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小说的情节极为相似,丁玲当时已陷入与冯雪峰及胡也频的三角恋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虽作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但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使她无所适从,在人生的漩涡中挣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对老实懦弱的苇弟与帅气而浪荡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说敢为,但对于人性的叵测幽暗,独卧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风帆反复变化,以至于最终在痛苦中决定南下。她既没有俄国作家笔下零余人的无知,也没有娜拉出走的果断决绝,有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在新时代投射下来的多重面向,类似却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态美,女性解放的波澜在其心中萌动,连茅盾对此都极为赞赏,认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苇弟、凌吉士与蕴姊等 对于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剑如等,因其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笔者恕不赘述。而如上所述,苇弟、凌吉士与蕴姊恰是现实中胡也频、冯雪峰与丁玲胞弟的投影。蕴姊是莎菲女士的闺蜜知己,她的离世对同处病中的莎菲女士来说不啻为一记重击,使无所倚赖的莎菲女士心中更平添了几分兔死狐悲的沧凉感,由此烘托出全书悲观压抑的氛围。苇弟老实、纯真、懦弱又无主见,虽痴情于莎菲女士却因不解风情又为莎菲女士所不屑。凌吉士英俊、洒脱却又放荡、功利且老于世故,莎菲女士倾心于他且百般接近、多次几欲表白示爱,但当他伪善的画皮被掀开、露出卑鄙恶心的狰狞丑态(即书中所称的低俗、轻浮、浅薄、卑微的魂灵)后,莎菲女士又深深陷入鄙夷与绝望中,理智与情感欲望在她心中起伏交织,使本已烦躁的莎菲女士更显踟蹰无依、身心俱惫,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想象。 四、散文式日记体与第一人称的巧妙运用 该小说另一大特色是作者借鉴了歌德与鲁迅等前辈的娴熟技法,灵活运用了散文式日记体展开铺陈叙事,而作者时而回忆、时而想象、时而思索,顺叙、倒叙与插叙交错运用、浑然一体。而作者巧妙选取第一人称作为其写作视角,使得文中对莎菲女士心绪波澜起伏的描摹贴切而自然,此外作者细腻而大胆的笔触使莎菲女士丰富庞杂、变化无常的独特心灵世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多重个性的时代女性形象。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

浅谈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丁玲4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翌年便随母亲移居常德,她是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的。丁玲的母亲余曼贞(1878—1953),是一位坚忍刚强、勤奋豁达的女性,丁玲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是最好的教育”。有这么一个坚强而新式的母亲,为丁玲日后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新思潮开辟了道路。丁玲从小在新式学校就读,最让人佩服的是丁玲未满18周岁就和同学跑到上海求学,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少有的,况且还是个女孩子。1922年初,丁玲和同学王剑虹奔赴上海,到达上海后她先就读于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4年,丁玲离开上海到北京,在这座古都结识了青年诗人胡也频,1925年丁玲与胡也频结婚。丁玲的创作是从1927年开始的,她的第一部小说是《梦珂》。1928年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了文坛的热烈反应,丁玲被人们所关注。此外,丁玲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从以上简略的丁玲成长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新思潮的洗礼下成长的新时期的女性,由于母亲的缘故丁玲虽没有封建家庭的束缚,但是她积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为求学不畏艰苦背井离乡,这都是让我们钦佩的。一般来说作家的创作内容大多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方式和作家所熟悉的人物,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成长的新女性。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在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应。。《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是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典型。其主角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体现在其身上,包括病态的反抗,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主要是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寄居在北京的女主人莎菲34天的心境,但是这34天并不是连贯的,日记从12月24日,写到翌年3月28日,时断时续,且年代不详。日记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人:善良痴情而懦弱的苇第,帅气迷人的纨绔子弟凌吉士,莎菲与他们在感情上有纠葛。莎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新女性,她独身一人在北京求学,而且还患有肺病,加之她内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Vol.30 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关键词:小资产阶级女性;个性解放;悲剧;性爱 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09)052009220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和丁玲都是擅长塑造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的能手,尤其在他们的前期作品中。前者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出色地刻画了章静、孙舞阳、章秋柳等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系列;后者则通过日记体形式,成功地刻画了以莎菲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群。这两组女性形象多年来分别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人察觉出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们作为群体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造成两者同质与异质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以及女性解放所应走的道路。 一 茅盾和丁玲都经历了“五四”运动到大革命低潮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的奋斗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故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11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茅盾作品中的时代女性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都作了彻底的否定。她们宣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1]。在她们眼里,一个平庸停滞的社会,能使自己愉快的是刺激。“刺激对于我们是神圣的、合理的”,“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现在有路,现在就走”[1]。这些观念对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旧秩序和压迫妇女的道德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更鲜明地表现在她们的两性关系中。这些新女性首先打破了几千年来的男子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中觉得性的享乐也是女子的权力,她们既无传统女性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更没有被男人遗弃后痛不欲生的哀怨,而是至少用平等乃至居高临下的态度挑剔异性,借此保持现代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慧女士(《幻灭》)在纯洁的初恋受到创伤以后,甚至把性作为向男性报复的一种手段;孙舞阳(《动摇》)、章秋柳(《追求》)在两性关系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她们彻底颠倒了过去以男性为主的秩序,对传统的婚姻制度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受指挥的倔强的男人,要行使夫权拘束我的男人,还是没有的好”[1]!在她们看来,作为新女性,应有绝对的性自主意识,应高扬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风貌。 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从小就离家出走,去寻找个人的独立和幸福。在她面前,一切封建旧礼教都失去了作用,她以强烈的自主意识支撑着自我的独立人格,不再做男人的 收稿日期:2009205208 作者简介:徐小凤(1972—),湖南耒阳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