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1讲 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

1.农业区位

因素

2.农业生产

活动对地

理环境的

影响

1.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

区位因素。(综合思维)

2.通过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农

作物生长习性的分析,说明影

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通过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

境影响的分析,探讨农业生产

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

地协调观)

1.以文字材料、坐标图、柱状图、区

域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

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

关系。

2.以某区域农业分布图、统计图、模

式图等为背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

3.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

形式并存,综合题考查频度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等,而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大小)有关。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交通运输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

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

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

围内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影响农业的规模和水平

农业适宜分布于劳动力丰富的

地区,商品农业宜分布于劳动力

素质较高的地区

科技

机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使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需

求降低

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良种使单位产量提高

冷藏

技术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2.不利影响

不合理生产强度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不合理生产方式过度放牧和垦殖,引起土地退化、沙化;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化

农业技术改革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考点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例1】[2017·天津文综,12(3),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由优质咖啡加工的白咖啡深受中国青年喜爱。这种优质咖啡适宜生长在热量充足,光照适度,湿度大,土壤较肥沃的环境,由于易遭受虫害还需人工精心护理。

怡保地区具备哪些种植优质咖啡的有利区位条件?提取上图中信息并说明。(9分)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逆向思维)

第1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第2步审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1)文字材料

①热量充足,光照适度,湿度大→说明高温多雨气候。②“土壤较肥沃”→说明土层深厚。③“由于易遭受虫害还需人工精心处理”→说明需要大量劳动力。

(2)图像信息

答案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云量较多);地形坡度和缓,土层较深厚(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利于排水;临近河谷,土壤肥沃);东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

3.分析农业区位关键因素的一般方法

(1)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

(2)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

(3)限制性因素:类似于木桶原理的短板,其他条件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此条件为限制性因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 ℃,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 ℃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下图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解析明确题干的限定词“限制”、“气候条件”,知道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方面,结合英国气候特点、成因及图示气候资料进行分析。

答案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

素养一区域认知: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1.(2018·海南地理,8~9)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完成(1)~(2)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生产技术先进

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成本低廉

(2)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国内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

D.增强国际影响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山东蔬菜生产企业选择在荷兰投资兴建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考生需要抓住“荷兰温室栽培技术先进”这一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即可得出A为正确选项。和山东相比,荷兰在交通、自然条件和生产成本上并无明显优势,排除B、C、D选项。第(2)题,考查的是山东蔬菜生产企业选择在荷兰投资兴建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难度中等。中国和荷兰相距遥远,产自荷兰的蔬菜用来满足我国市场需求,其运输和保鲜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就近拓展欧洲市场,

而且这也符合企业发展的目的,B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该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可以和荷兰相关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即可,没有必要去当地兴建生产基地,排除C选项。D选项很容易排除。

答案(1)A(2)B

素养二综合思维:非洲剑麻生产条件分析

2.[2017·全国卷Ⅰ,36(2)、(3),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2)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基洛萨靠近首都这一全国最重要的港口,有铁路相连接,交通便利;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第(2)题,剑麻产地气候湿热,剑麻收割后,不及时加工易腐烂变质,影响产品质量。

答案(1)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2)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考点二农业区位选择

【例2】(天津高考题)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北京西山地形剖面示意图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尝试自解]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A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分析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导区位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再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具体分析如下:(1)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形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与分布,可结合下图理解。

(2)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这种影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①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

水稻

玉米棉花甘蔗甜菜

水热条件

较好的平

原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生

长季节较长的平

原地区

光照充足、夏季

高温的平原地区

高温多雨的热

带、亚热带地区

气候凉爽的

中温带地区

②林业: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a.柑橘: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b.苹果: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③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④渔业:主要分布在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等地区。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下图中①适宜种植粮、棉,②适宜种植花卉,③适宜饲养乳牛,④适宜种植果树。

(2019·济南一中月考)自21世纪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

回温州。据此完成(1)~(2)题。

(1)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

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

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

(2)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期间()

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

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

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

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

解析第(1)题,以温州瓜农到海南岛种植西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8月底到次年5月中旬,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一年中气温偏低,不利于西瓜种植的季节,而同期海南岛因为纬度低,气温高,利于西瓜的生长,既能降低种植成本,又能利用冬季全国市场需求较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种植利润,综合比较四个选项,C项为最佳选项。第(2)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5~8月,全国南北普遍高温,西瓜大量种植,海南岛的西瓜种植和市场优势大为削弱,D项正确。

答案(1)C(2)D

素养区域认知:农业类型选择分析

(高考经典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下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

(1)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2)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第(1)题,贺兰山至黄河可分为山区、山麓、平原及河湖地区,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第(2)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有特殊的区位因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的扩大的需要。

答案(1)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类:

(1)直接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如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农业的发展条件。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考题探究]

[2016·全国卷Ⅰ,36(1)、(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

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尝试自解](1)

(2)

[样卷评析]

判一判评一评

样卷一得分:(1)2分(2)6分

失分原因:第(1)题,审题不清,要求分析有利的“气候”条件,答成了有利的条件,导致只有“高温期较长”这一点符合要求。第(2)题,答案的完整性不够,不能按分答题,本小题共8分,一般要答出4个要点,本题答出3个要点,得6分。

样卷二得分:(1)0分(2)4分

失分原因:第(1)题,所答横县的气候条件,江苏、浙江同样具备,不能结合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喜光”“生长旺

季要求水分充足”等生长习性答出横县

更有利的气候条件;水源充足不是气候条件。该题不得分。

第(2)题,前两个要点可得4分,第三个说

[评分标准]

第(1)题,能说出横县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时降水较多、冬季气温较高这三个要点,语言体现出比较性,每要点2分,共6分。第(2)题,每要点2分,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满分8分。

[答案探源]

[思维建模]

1.农业生产条件评价答题模板

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

动力、科技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

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

化程度高(低)

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种

植历史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

有利影响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反对。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

应用提醒运用上面模板分析具体问题时,在保证角度全的前提下,还要抓住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在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还应注意地价的高低、产值大小、需水量、对交通运输的迫切性等。

[应用体验]

1.[2015·全国卷Ⅰ,36(1)、(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思维流程]

(1)

(2)

[我的答案](1)

(2)

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2.[2017·全国卷Ⅲ,37(2)、(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 ℃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2)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额尔齐斯河纬度高、水温低;支流源于高山地区;额尔齐斯河流经地区人烟较少,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好。第(2)题,白斑狗鱼生长环境水

温低,饵料少,生长缓慢。另外白斑狗鱼生长环境质量要求高,适合生长的水域面积小。导致白斑狗鱼产量低。

答案(1)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2)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考点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3】(经典高考题)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尝试自解]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首先需明确该盆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有关,其次应正确分析以上行为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由于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年降水量较小,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大规模引河水灌溉将导致河流水量减小,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河口地区海水的侵蚀作用增强。

第2步从选项中对接第1步中获取的信息,从而确定答案

答案 A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毁林开荒、垦山种粮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修水库、修渠道、不合理灌溉沼泽化、盐渍化

过度放牧、滥垦滥挖草场退化、草场沙化、土地荒漠化、载畜力下降

过度采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河流下游涝灾频发、旱涝灾害

频繁、水土流失

滥捕滥杀、施用剧毒、高残留农

鱼类资源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危害人类健康、土壤板结、土壤污染

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污染土壤与水体,危害人类健康境外物种的引进病源、生态灾难(外来的物种入侵)

素养一综合思维:地膜对土壤危害

1.(2013·课标Ⅱ,5)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透水,降解慢,会阻挡根系的伸展生长和地下水的运动,影响养分的搬运,①③正确;土壤中的地膜较破碎,对土壤温度的传导影响不大,②错误;废弃地膜与表土流失速度关系不大,④错误。

答案 A

素养二区域认识、综合思维:过度扩大农业规模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塔里木盆地棉花种植业的区位条件。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自然带呈环状结构。河流发源于四周山地流向盆地,由于气候干旱,河流流量小,大多在中途断流而消失,所以棉花种植区分布在盆地四周河流沿岸的洪积扇或冲积扇;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秋季多晴天,再加上便利的灌溉水源,成为我国优质长绒棉的主要种植基地。棉花易储存,便于运输,市场广阔,所以虽距市场遥远,但并不影响其销售。本区水源是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由于人口稀少,种植规模大,在棉花成熟后期的采摘需大量劳动力,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近年来,随着优质棉的市场需求量增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必然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生态恶化;大量引水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使本区环境恶化,荒漠化扩大。

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

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全国卷Ⅱ,2~3)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变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花卉和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增,桑基、蔗基鱼塘改为花基、菜基鱼塘可明显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这种改变不会对土壤质量、劳动力数量、生态循环带来明显的影响,故D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珠三角传统的基塘农业随城镇化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郊区农业,更加追求经济效益,反映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理念,更是被联合国所推荐的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综上所述,B、C、D项错误,A 项正确。

答案 1.D 2.A

(2019·河南濮阳一模)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北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13农业区位条件专题卷

微专题(十三) 农业区位条件 (2017·山东潍坊模拟)1960年独立初期到70年代以前,尼日利亚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棉花、花生等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70年代起尼日利亚经济发展转向石油工业,花生产业每况愈下。近年来,南部热带经济作物发展迅速。下图示意尼日利亚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石油产地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尼日利亚南部发展可可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是( ) A.灌溉便利B.科技水平高 C.能源充足D.热量丰富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尼日利亚花生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工业及相关产业兴起 B.花生加工能力低 C.花生种植的自然条件越来越差 D.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兴起 3.20世纪70年代以前,尼日利亚大力发展花生种植业,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减少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原退化D.水土流失 答案 1.D 2.A 3.C 解析第1题,可可为热带经济作物,尼日利亚南部纬度低、热量丰富,适于可可种植。第2题,材料“70年代起尼日利亚经济发展转向石油工业,花生产业每况愈下”可以看出,花生衰落受石油工业影响。第3题,花生种植业主要在北纬12°左右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大力发展花生种植,必然破坏原有草原植被,造成草原退化。 (2017·山东潍坊二模模拟)雨育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下图示意伊拉克雨育农业和灌溉农业分布区及雨育农业区气候资料。据此完成4~5题。

4.与灌溉农业区相比,该雨育农业区( ) A.地形平坦,平原广布 B.热量丰富,光照充足 C.降水较多,水土流失较严重 D.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5.改善该雨育农业区发展条件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发展集蓄水工程、集蓄雨水 B.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C.修建温室大棚,减少水分蒸发 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答案 4.C 5.A 解析第4题,雨育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降水较多,水土流失严重;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区,降水较少。第5题,雨育农业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应发展蓄水工程,集蓄冬季雨水,加强夏季灌溉。 (2017·山东淄博打靶模拟)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

2020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

《农业》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农业专题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农业专题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三中学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 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环节一:课题导入 教师展示农业图片,学生观看,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目的:采用图片导入法,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明了,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环节二:教师展示常考热点和命题方向,学生阅读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高考的命题角度和考查形式,从而在学习中做到考什么就学什么。 环节三:教师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学生阅读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 【考纲下载】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目标定位】 1.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及限制性因素。 2.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借鉴要意义。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层次及其具体学习目标,从而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环节四:自主学习

1.课前预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教材完成导学案“课前准备区”的基础知识的填空并识记主要知识。 2.课堂上教师抽查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和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分别地区? 设计目的:通过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从而达到夯实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 请各学习小组结合学案“活动探究区”内容在组内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 (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生产特点、主要产品及其形成区位条件分别是什么? 2. 各学习小组提交本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组间讨论; 3. 各学习小组按教师要求识记上述问题; 第1、2、3、4组:问题(3) 第5、6组:问题(2) 第7、8组:问题(1)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进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训练------农业要素专题

综合题专题训练------农业专题 题型一:判断类 1、农业类型 答题模式: (按生产对象分)农(种植业)、林、牧、副、渔 【强化训练一】 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图中莱茵河流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12分)2、农业地域类型 答题模式: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混合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强化训练二】 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由。 题型二:特征类 描述农业生产特征 ①农业地域类型; ②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 ③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 ⑤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⑥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强化训练三】 松嫩平原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农业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大,现代化农业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农业产量逐年增加。(3)简述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8 分)

题型三:成因类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4点):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10点):市场、交通、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品种改良等)、 劳动力、政策、机械、历史条件、工业基础、农业基础、 饮食习惯等。 【见省质检37(3)】 【强化训练四】材料2:大庆主要城镇示意图 k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较全国多数地区要高。分析k县能够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2、区位因素变化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通常比较稳定,且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且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强化训练五】近20年来,昆明郊区的一些乡村由原来以粮食、蔬菜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专门的花卉种植。目前云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说明昆明郊区种植农作物品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强化训练六】顺义历史上被誉为“京郊粮仓”。近年来顺义着重发展以观光农业、名优花卉、高价位蔬菜和优质果品为主导的产业带,并为燕京啤酒、汇源果汁等企业提供原料。试分析顺义农业区位条件发生的变化。(4分)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必背考点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必备考点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气候(光照、降水、热量、昼夜温差),土地(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生产历史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 气候湿润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③酸性土壤(红壤)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自然条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足(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 夏

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世界和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分析 ⑴ 热带种植园农业 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 农业小专题: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习题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坡耕地上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垂直;一种是顺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平行。下图示意两种种植方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的坡耕地大多采用横坡垄作,其主要原因() A.可充分利用坡度,提高排水效果 B.可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品质量 C.便于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D.可减轻水土流失,便于保水保肥 (2)下列国家的坡耕地最适合顺坡垄作是() A.英国 B.印度 C.日本 D.马来西亚 2.人们通常利用海运和空运向驻留在南极的科学家提供食物。如今,科学家已能通过南极温室(见下图)自己种植蔬菜。南极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由自控系统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灌溉泵和营养液。根据目前设计,南极温室主要生产青菜等产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普通温室相比,南极温室() A.结构轻便 B.能源消耗少 C.环境污染小 D.密闭性强 (2)与海运调入的蔬菜相比,南极温室种植的蔬菜()

A.农药残留多 B.生产成本低 C.营养价值高 D.品种丰富多样 (3)目前,南极温室的主要任务是生产青菜,主要考虑的是青菜() A.对温度要求低 B.对光照要求低 C.需求量大 D.生长周期短 3.“徒河黑猪肉”产自山东省济阳县徒骇河流域,是山东及全国知名品牌。黑猪生长一年以上,森林牧场自由放养,吃纯粮大枣享自然落果。啤酒发酵饲料、中药防控、运动减肥、康乐运输、宰前排毒、低温保鲜等技术荣获多项国家专利。徒河黑猪肉以济南、北京、上海为核心城市进行专卖并辐射全国,每斤售价接近百元。为让普通百姓吃得起徒河黑猪肉,消费者可以“付费认养”,通过电子眼随时监控黑猪的生长和屠宰,猪肉制品归消费者。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徒河黑猪肉”的核心竞争优势是() A.销售价格低 B.味美营养高 C.储存保鲜久 D.专卖城市多 (2)“徒河黑猪肉”专卖店最适宜布局在() A.中心商务区 B.农产品批发市场 C.居民区附近 D.高速公路站口 (3)“付费认养”方式大大降低了黑猪肉价格,主要原因是() A.减少了销售环节 B.扩大了销售市场 C.缩短了出栏周期 D.改善了生产环境 4.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或协助完成的规模化农业经营新模式,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新业态。“循环式”托管是农业托管生产模式之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循环式”托管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地采取托管模式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六章:农业专题

第六章:农业专题 我国: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 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①热量充足,温差大;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 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 ⑤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限制因素:①热量不足; 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限制因素:①水资源短缺;②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③土壤的盐碱化等 :机械、化肥、良种、冷藏

率高; 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工业比较发达; ⑥国家政策扶持。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 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 场为主;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 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三角洲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③工业比较发达;④科技发达;⑤劳动力丰富;⑥国家政策扶持

(2)社会经济:①市场消费量大; 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 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不足:人多地少; 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 海、新疆、西藏) (1)自然因素:①草场面积广阔;②没有大型食 肉动物 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 牧草生长 (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②市场潜力广阔;③国 家政 策扶持等 5、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1)自然: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 ④土壤肥沃; ⑤水源充足。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6、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 、区位因素分析: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象 限制因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草场退化;③荒漠化加剧;④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⑤鼠灾、蝗灾严重

【高考夺分】高考地理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区位地理答题模板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地形: 2.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典例】东北地区:①平原辽阔,耕地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或有肥沃的黑土);③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灌溉水源充足。⑤人少地多,土地增产潜力大;⑥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⑦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⑧国家政策扶持;⑨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提供机械化设备等。 ⑵秦淮—线以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充足);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⑤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⑥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思考】两广丘陵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哪一种?该区域发展此农业类型的区位优势有哪些?从土地利用的潜力看,该区域可以发展什么?

高考地理农业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农业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地理农业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如下: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 如下: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

(完整word版)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五大湖区周围的乳畜带。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鲜牛奶。 A.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二、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河谷农业) 主要制约因素: ①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为什么农作物单产较高?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

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气候(降水):夏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气候(热量):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水源: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土壤: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C.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我国东北与西北地区)——以东北地区为例 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热量不足(与南方相比);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含答案)资料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含 答案)

高考农业专题 一、课前训练 天山北坡精河县的枸杞、焉耆盆地的辣椒、环塔里木盆地的大枣等支撑起新疆的红色特色产业。新疆红色特色产业的产品因质优价廉而享誉中外。该产业成为新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此完成1~3题。 1.新疆红色产业产品质优的主要原因是 ( )。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人均耕地面积大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新疆红色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主导因素是 ( )。 A.市场B.气候C.地形D.交通运输 3.制约新疆红色产业生产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水源 C.市场 D.交通运输 安徽省总面积为13.96万平方千米,即1 396万公顷,下图 是某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读图完成4~5题。 4.由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可以推断,该省主要的地形 类型为( )。 A.山地B.盆地 C.高原 D.平原 5.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广,可以一年两熟,且粮食产量大,但却没有形成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狭小B.人口稠密,粮食多用于自给C.无政策支持D.机械化水平低 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约为2 193万(2011年数据),国土面积为590 750平方千米,主要生产稻谷、木薯、玉米等,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盛产驼峰牛。结合 下图完成6~8题。 6.图示国家①地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 C.水稻种植业D.热带迁移农业 7.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哪个国家的水稻种植经验更值得 ②地借鉴( )。 A.中国B.美国C.印度尼西亚 D.泰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区位因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一、知识讲解 1.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二、经典高考试题 1.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1)~

(3)题。 (1)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 (2)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成本低B.生产技术先进 C.种植历史悠久D.能源供应充足 (3)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减少蔬菜对外依赖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D.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第(1)题,该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故选A。第(2)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说明该地区的温室培植蔬菜的生产技术比较差,同时说明该地区温室种植刚起步不久,称不上历史悠久。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较少,劳动力的成本较高,但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能为温室培植提供充足的能源。故选D。第(3)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和该地区引进的温室培植“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说明政策扶持最直接的目的是让蔬菜尽可能满足当地需求,减少对外依赖。故选A。答案(1)A(2)D(3)A 2.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荐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含答案)

高考农业专题 一、课前训练 天山北坡精河县的枸杞、焉耆盆地的辣椒、环塔里木盆地的大枣等支撑起新疆的红色特色产业。新疆红色特色产业的产品因质优价廉而享誉中外。该产业成为新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此完成1~3题。 1.新疆红色产业产品质优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C.人均耕地面积大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新疆红色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气候C.地形D.交通运输 3.制约新疆红色产业生产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水源C.市场D.交通运输 安徽省总面积为万平方千米,即1 396万公顷,下图是某年安 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读图完成4~5题。 4.由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可以推断,该省主要的地形类 型为()。 A.山地B.盆地C.高原D.平原 5.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广,可以一年两熟,且粮食产量大,但却没有形成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狭小B.人口稠密,粮食多用于自给C.无政策支持D.机械化水平低 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约为2 193万(2011年数据),国土面积为590 750平方千米,主要生产稻谷、木薯、玉米等,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盛产驼峰牛。结合下图 完成6~8题。 6.图示国家①地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 C.水稻种植业D.热带迁移农业 7.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哪个国家的水稻种植经验更值得 ②地借鉴()。 A.中国B.美国C.印度尼西亚D.泰国 8.图示国家发展高效农业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农药使用量

2020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练习试题《农业专题》解析版

农业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下图是我国某地双季稻产区水稻生产农事安排示意图。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须尽可能抓紧完成,俗称“双抢”,该地“双抢”期间以炎热干燥天气为主。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可能是() A.河套平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江汉平原 解析:本题考查区城农业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季稻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套平原、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只能种一季稻,A、C错误;华北平原也处于温带;同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B错误;江汉平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可种植双季稻;故D正确。 2.该地区人均耕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A.河湖众多 B.丘陵广布 C.人口密度大 D.平原面积小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特征。人均耕地不足的原因可能是耕地少或人口多,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江汉平原,江汉平原人口稠密,故C正确。 3.该地区“双抢”期间抓紧时间完成农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力争雨季之前完成早稻收割 B.力争雨季之前完成晚稻插秧 C.保障早稻生产所需的热量 D.保障晚稻生产所需的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特征与农作物的关系。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主要在6-9月,而早稻收割、晚稻插秧在7月,故A、B错误;“双抢”时早稻已成熟,故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晚稻生产有一部分在秋季,此季节气温已逐渐降低,因此热量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故D正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处。2013年习总书记考察当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当地探索出“飞地济”精准扶贫模式,如:由政府支持县城农产品公司,入股创建乡村果业公司;流转土地,建设优质猕猴桃种植基地;打造具有苗族特色、山村特点的文化旅游等,为我国农业资源开发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据此完成4-5题。 4.最适合湘西地区普及推广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是. A.灌溉农业 B.立体农业 C.休闲农业 D.有机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谷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谷农业 1.(2019·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2.(2019·江西南昌二中高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衝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 (4)伊犁河谷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简述伊犁河谷发展种植业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 3.(2020·广西田阳高中高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干旱,降水少,地形以平原为主,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花生棉花、小米、高梁、玉米、木薯等为主;塞内加尔西北部即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处渔业资源丰富,渔业是塞内加尔主要创汇产业之一。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也是主要的种植业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第一讲农业的区位因素讲义含解析

第八章第一讲农业的区位因素 第一讲农业的区位因素

◎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 3.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易错提醒] (1)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有关。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2)对农作物品质造成影响的是气温日较差,而不是气温年较差。西北地区一些瓜果品质好,糖分高,主要是因为气温日较差大。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基本概念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

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形成原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3.实质: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共同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5.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 (2018·山东潍坊二模)山东省鱼台县东临南四湖,河流众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少,产量低。1964年鱼台县遭受特大水灾,农业几乎绝产。当时的县委县府决定在治水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目前排灌设施齐全,水稻种植业发展良好,所产“鱼台大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此完成1~3题。 1.鱼台县发展水稻种植的基础条件是( ) A.光热充足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2.在1964年之前,制约鱼台县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旱涝灾害频繁B.种植经验缺乏 C.劳动力D.机械化水平低 3.在1964年之后,鱼台县水稻种植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河湖众多②政策引导③兴修水利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D 2.A 3.B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农业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农业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 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 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④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季风水田农业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属自给农业) ③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④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 ⑤科技水平低。 (4)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水稻土。 ②社会经济: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喜食大米 3.商品谷物农业 (1)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