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预防医学复习题

护理预防医学复习题
护理预防医学复习题

护理预防医学习题

1. 职业病的概念、有几类多少种?如何进行职业病诊断?

2. 铅对机体产生何种毒作用?

3.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4.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5. 简述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

6. 标准差与标准误有何区别和联系?

7. 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8.参考值范围与可信区间有何区别?

9.何谓假设检验?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10.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11.t检验、u检验和F检验的应用条件各是什么?

12.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3. 简述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14. 简述率的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

15. 描述率的u检验的适用条件

检验有何联系与区别?

16. 四格表的u检验和2

17. .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18. 简述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资料。

19. 直线相关与回归有何联系与区别?

20. 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是什么?

2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哪几种?

22. 流行病学在医学科学中有何作用和地位?

22.描述疾病分布的指标主要有哪些,其意义是什么?

24. 什么叫现况研究?它有何作用,包括哪几类型?

25. 什么叫随机化抽样?,医学研究中常见的抽样方法有哪些?

26.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27.在队列研究中,相对动态人群或静态人群,其危险度估计方法有何异同?

28.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病因研究中的优缺点。

29.何谓匹配,它有什么作用?常见的匹配方法有哪些?

30. 临床试验与前瞻性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31. 临床试验的原则包括哪些?

32.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步骤有哪些?

33. 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有哪些?

34.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有何不同?

35.如何对一个试验方法进行评价?36. 诊断试验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评价的指标有哪些,如何计算,其意义如何?

1. 食物中毒的定义是()

A.凡食进被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B.凡食进被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C.凡食进各种“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D.凡食进各种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2. 一般以哪一类食物中毒为最多见()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3. 河豚毒素最主要的毒作用是()

A.引起颅神经损害

B.引起中毒性休克

C.引起随意肌进行性麻痹

D.引起肾功能急性衰竭

4. 河豚的毒素主要存在于()

A.鱼鳍 B.鱼卵巢

C.鱼鳞 D.鱼骨

5.下列哪项疾病不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A. 粉尘作业工人的上呼吸道炎症

B. 高温作业工人的中暑

C. 煤矿工人的滑囊炎

D. 石棉所致肺癌

6.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异性作用可引起()

A. 传染病

B. 公害病

C. 外伤

D. 职业病

7.职业病诊断的最主要前提是()

A. 集体诊断

B. 实验室检查结

C. 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D. 有职业接触史8.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就业前健康检查

B. 定期健康检查

C.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D. 职业病普查

9.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中最多见的原因是()

A.物理因素

B.化学因素

C. 社会因素

D. 生物因素

10.下列哪项不是职业病诊断的依据()

A. 职业接触史

B. 生产环境的调查

C. 就业前的健康检查

D.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1.预防职业性有关的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

A. 控制有害因素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B. 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C.进行职业卫生宣传

D. 进行健康教育

12. 下列有关三级预防的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指采取各种措施如改变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侵害

B. 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血压测量属于二级预防

C.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

D. 一级和二级预防是临床预防工作中的重点,其中二级预防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关于免疫接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儿童均须接受计划免疫

B. 65岁以上的老人应接受各种免疫接种

C. 免疫接种是将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以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D. 高危人群应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如肝炎免疫疫苗接种等

1.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2.对于由一个错误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其补救办法靠

A.统计方法 B.数学方法

C.重做实验 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

3.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

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

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

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4.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为

A.统计研究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B.统计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C.统计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统计研究调查、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

5.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以下对概率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其值可由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

B.其值的大小在0和1之间

C.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0.05或0.01时可认为在一次抽样中它一定不会发生

D.必然发生事件的概率为1

6.调查某地高血压患病情况,以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结果在1000人中有10名高血压患者,990名非患者,整理后的资料是

A. 数值变量资料

B. 二项分类变量资料

C. 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D. 以上都不是

第十四章 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1.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宜用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2.变异系数越大,表示

A.相对变异程度越大

B.平均数越大

C.标准差越小

D.样本含量越大

3.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D.对称分布

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

B.方差

C.极差

D.标准差

5.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A.统计量与参数

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

C.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D.样本标准差与总体标准差

6.常用的平均数指标不包括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均数

C.均数

D.极差

7.常用离散趋势指标不包括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 50P

8.下列有关中位数(M )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组观察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B.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列后,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C. n 为奇数时,M=2/)1(+n X

D. n 为偶数时,M=()12/(2/++n n X X )/2

9.下列关于医学参考值范围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排除了有关疾病等因素对所研究指标有影响的正常人的解剖、生

理、生化等数据的波动范围

B.没有任何疾病的人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数据的波动范围

C.习惯确定只包含95%或99%的人的界值

D.根据专业知识确定取单侧界限或双侧界限

10.下列有关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分位数间距=P 75-P 25

B.四分位数间距比极差稳定

C.四分位数间距即中间50%观察值的极差

D.可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

11.正态分布的资料有

A.算术均数=几何均数

B.算术均数=中位数

C.几何均数=中位数

D.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12.正态分布曲线下右侧5%对应的分位点为

A.μ+1.96σ

B.μ-1.96σ

C.μ+2.58σ

D.μ+1.64σ

13.某种人群(如成年男子)的某个生理指标(如收缩压)或生化指标(如血糖水平)的参考值范围一般指

A.该指标在所有人中的波动范围

B.该指标在所有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C.该指标在绝大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D.该指标在少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14.某病患者5人的潜伏期(天)分别为6,8,5,10,>13,则平均潜伏期为

A. 5天

B. 8天

C. 6~13天

D. 11天

15.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在区间(-2.58,0)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

A. 45%

B. 47.5%

C. 49.5%

D.49.95%

16.测得200例正常人血铅含量(g g 100/μ)为X,令Y=log(X),Y 服从正态分布,则该地区正常人血铅值的95%上限为: A. Y S Y 96.1+ B. Y S Y 645.1+ C.)96.1(lg 1Y S Y +- D. )645.1(lg 1Y S Y +-

第十五章 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

1.已知A 药对某病有效。现发明一种增效剂B ,试图提高A 药的疗效,想通过临床试验了解A+B 的疗效是否显著地优于单用A 药的疗效,应选用:

A .t 检验

B .F 检验

C .单侧检验

D .双侧检验

2.下列哪个变量为标准正态变量 A.

s x μ- B.σμ-x C. x s x μ- D.x x σμ-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作身高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B.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1-α参考值范围评价

C.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均数来评价

D.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1-α可信区间来评价

4.下列哪一变量服从t 分布 A. σμ-x B. σμ-x C. x x σμ- D. x

s x μ-

5.在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关系中

A.二者均反映抽样误差大小

B.总体标准差增大时,总体标准误也增大

C.样本例数增大时,样本标准差与标准误都减小

D.总体标准差一定时,增大样本例数会减小标准误

6.从同一正态分布总体中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下述范围内 A x s x 96.1± B.x s 96.1±μ C.x x σ96.1± D. x σμ96.1±

7.参数可信区间估计的可信度是指

A.α

B.1-α

C.β

D.1-β

8.以一定概率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宜采用

A.抽样误差估计

B.点估计

C.参考值范围估计

D.区间估计

9.下面哪一指标较小时可说明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标准误

D.极差

10.两样本比较作t 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时,P 值越小说明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11.两样本比较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哪一个的犯Ⅱ类错误最小

A.α=0.05

B.α=0.01

C.α=0.10

D.α=0.20

12.当样本含量n 固定时,选择下列哪个检验水准得到的检验功效最高

A.α=0.01

B.α=0.10

C.α=0.05

D.α=0.20

13.在假设检验中,P 值和α的关系为

A.P 值越大,α值就越大

B.P 值越大,α值就越小

C. P 值和α值均可由研究者事先设定

D. P 值和α值的大小无关

14.配对t 检验的无效假设(双侧检验)一般可表示为

A. 21μμ=

B. 21μμ≠

C. 0=d μ

D. 0≠d μ

15.假设检验中的第二类错误是指

A.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0H

B.不拒绝实际上成立的0H

C.拒绝了实际上不成立的0H

D.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0H

16.当统计分析结果是差别无显著性,但所求得的检验统计量在界值附近时,下结论应慎重,是因为

A. 如果将双侧检验改为单侧检验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B. 如将检验水准α=0.05改为α=0.1可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C. 如改用其他统计分析方法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D. 如加大样本含量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

17.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A. 组间组内SS SS <

B. 组内组间MS MS <

C. 组内组间总MS MS MS +=

D. 组内组间总SS SS SS +=

18.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有

A. 总SS =组间SS +配伍SS +误差SS

B. 总SS =组间SS +配伍SS

C. 总SS =组间SS +误差SS

D. 总SS =组间SS +组内SS

19.成组设计方差分析中,若处理因素无作用,理论上应有

A. F=0

B. F=1

C. F<1

D. F>1

20.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中,若不用q 检验而用t 检验,则

A. 结果更合理

B. 结果会一样

C. 会把一些无差别的总体判断有差别的概率加大

D. 会把一些有差别的总体判断无差别的概率加大

21.两样本t 检验,按α=0.05水准,认为两总体均数相等,此时若推断有错,其错误概率为

A.大于0.05

B. 小于0.05

C. β,而β未知

D. 1-β,而β未知

22.欲比较12名氟作业工人工前、工中,工后4小时的尿氟浓度,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组间与配伍组间自由度分别为:

A. 3,10

B. 2,10

C. 2,9

D. 3,9

第十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在某医院250个住院病人中,有6人患有肝癌,据此,可计算

A.发病率

B.患病患

C.构成比

D.相对比

2.男性的肺癌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该批标属

A.相对比

B.流行率

C.构成比

D.定基比

3.已知男性的肝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今欲比较甲、乙地的肝癌发病率,但甲地中女性多于男性,而乙地中男性多于女性,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A. 分性别进行比较

C. 两个率比较的2

χ检验

B. 不具备可比性,不能比较

D. 对性别进行标准化后再比较

第十七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1.n 足够大,样本率不接近于1或0,估计总体率95%的可信区间用

A. p ±1.96Sp

B. p ±2.58Sp

C. p ±1.96S

D. p ±2.58S

2.若仅知道样本率,估计率的抽样误差用哪个指标表示。

A.S

B.S e

C.S x

D. S p

3.样本率和总体率比较,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公式为

A. |p -π|/σp

B. |p -π|/S p

C. |p 1-p 2|/σp

D. |p 1-p 2|/S p

4.两组计数配对资料比较,当(b+c )<40,用哪个)公式计算检验统计量来判断两组差异的来源。

A. (b -c )2

/(b +c )

B. ∑(|A -T |-1)2/T

C. ∑(|A -T |-1)/T

D. (|b -c |-1)2/(b +c )

5.两组计数非配对资料比较,每组分阳性和阴性两部分,当n >40,有一个理论数1

A. (b -c )2/(b +c )

B. ∑(|A -T |-0.5)2/T

C. ∑(|A -T |-1)2/T

D. (|b -c |-1)2/(b +c )

6.某医师用新药治疗一组高血压病人23例,21例好转,估计该疗法好转率95%的可信区间,用

A. p ±1.96S p

B. p ±2.58S p

C. p ±1.96S

D. 查表法

7.某医师用注射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治疗26例12人治愈,用手术方法治疗27人,22人治愈,若进行χ2检验,用

A. ∑(A -T )2

/T

B.∑(|A -T |-1)2/T

C. ∑(|A -T |-0.5)2/T

D.(|A -T |-1)2/T

8.某医师用电针灸加中药治疗抑郁症病人,治疗16例15人治愈,用西药治疗23人,21人治愈,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用

A. ∑(A -T )2/T

B.∑(|A -T |-1)2/T

C. ∑(|A -T |-0.5)2/T

D. 确切概率法

9.三个样本率作比较,2)2(01.02χχ>,可认为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 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 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0.某医师用中西药结合法治疗腰肌病病人,治疗35例其中28人好转,用单纯中药治疗27人其中16人好转,用西药治疗22人,其中16人好转,若进行χ2

检验,自由度为

A. 1

B.2

C. 3

D. 4

第十八章 非参数统计

1.以下检验方法中哪个属参数检验

A.t 检验

B.H 检验

C.秩和检验

D.2χ检验

2.等级资料比较宜用

A .t 检验 B.2χ检验

C.秩和检验

D.F 检验

3.在作两样本均数比较时,已知1n 、2n 均小于30、总体方差不齐且呈极度偏态的资料宜用

A.t '检验

B.t 检验

C. u 检验

D.秩和检验

4.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数值变量资料如果采用非参数检验,则

A .第一类错误增大

B.第二类错误增大

C .第一类错误减少

D.第二类错误减少

5.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假设成立,则对样本来说

A .正秩和的绝对值大于负秩和的绝对值

B .负秩和的绝对值大于正秩和的绝对值

C .正秩和与负秩和的绝对值相等

D .正秩和与负秩和的绝对值不会相差很大

6.三组比较的秩和检验,样本例数均为5,确定P 值时应查

A.2χ界值表

B.H 界值表

C.T 界值表

D.三者均不可

第十九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时,如)2(05.0->n r r 时,可认为两变量X 与Y 间

A. 有一定关系

B.有直线关系

C. 一定有直线关系

D.有正相关关系

2.已知1=r ,则一定有

A.1=b

B.1=a

C.0.=x y S

D.Y x r S S =.

3.已知两样本,21r r =,那么

A 21b b =

B.21b b t t =

C.21r r t t =

D.两样本的决定系数相等

4.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无效假设H 0是

A.H 0: r =0

B. H 0:ρ=0

C.H 0: b =0

D .H 0:β=0

5.双变量(X , Y )中X 同时增加或减少一个相同的数后,则

A. r 和b 均不改变

B. b 改变

C. r 或b 中有一个不变

D. r 改变

6.用样本求得R=0.9,则同一资料b 值应

A. b >0

B. b =0

C. b <0

D. b 正负不能确定

7.X Y S ,表示

A .Y 的离散程度

B.Y 对Y 的离散程度

C.Y 和X 的离散程度

D.Y 对Y 的离散程度

8. 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原则是各观察点距直线的

A .纵向距离之和最小

B. 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C. 垂直距离之和最小

D. 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9. Y =14+4X 是1-7岁儿童以年龄(岁)估计体重(市斤)的回归方程,若体重换成国际单位kg ,则此方程

A .截距改变 B. 回归系数改变

C. 两者都改变

D. 两者都不改变

10. 直线回归系数假设检验,其自由度为

A. n

B. n-1

C. n-2

D. 2n-1

11.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A.只能用r 的检验代替

B. 只能用t 检验

C.只能用F 检验

D. 三者均可

12. 当r =0时,Y

=a +bX 回归方程中

A .a必大于零

B .a必等于X

C .a必等于零

D .a必等于Y

第二十一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1.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的高低与年龄有关,据调查,3—8岁儿童是发病的高峰。为反映患者年龄的频数分布规律,统计图应选用:

A .条图

B .直方图

C .圆图

D .线图

2.对统计图和统计表标题的要求是

A. 两者标题都在上方

B. 两者标题都在下方

C. 统计表标题在下方,统计图标题在上方

D. 统计表标题在上方,统计图标题在下方

3.统计分析表有简单表和复合表两种,复合表指

A.有主辞和宾辞

B.主辞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

C.宾辞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

D.包含两张简单表

4.不同性质的统计资料,常需不同的统计图加以表达,一般来讲

A.连续性资料宜用直条图

B.连续性资料宜用圆形图或构成比直条图

C.按质分组的资料宜用线图

D.以上都不对

5.欲比较某地区1980年以来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发展速度,宜绘制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统计地图

D.半对数线图

6.拟以图示某市1990—1994年三种传染病发病率随时间的变化,宜采用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统计地图

D.半对数线图

统计学选择题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1.B

2.D

3.D

4.C

5.C

6.B

第十四章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1.D

2.A

3.C

4.A

5.C

6.D

7.D

8.A

9.B 10.D 11.B 12.D 13.C 14.B 15.C 16.D

第十五章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

1.C

2.D

3.B

4.D

5.D

6.D

7.B

8.D

9.C 10.C 11.D 12.D 13.D 14.C 15.D 16.D 17.D 18.A 19.B 20.C 21.C 22.C

第十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B

2.A

3.D

第十七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1.A

2.D

3.A

4.D

5.B

6.D

7.A

8.D

9.A 10.B

第十八章非参数统计

1.A

2.C

3.D

4.B

5.D

6.B

第十九章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1.B

2.C

3.D

4.B

5.A

6.A

7.D

8.B

9.B 10.B 11.D 12.B

第二十一章统计表和统计图

1.B

2.D

3.B

4.D

5.D

6.A

流行病学部分选择题:

第二十三章流行病学概述

1.现代流行病学的形成一发展不包括下面哪个部分

A.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B.对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C.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D.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2.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3.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

A.传染病

B.地方病

C.传染病和地方病

D.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E.疾病和健康状况

4.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5.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A.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

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D.研究疾病的病因

E.以上均是

6.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

A.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B.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C.它可以评价药物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D.它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E.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7.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是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

8.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误差是指

A.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B.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C.样本与总体之间差异

D.不同总体之间的差异

E.两个样本之间的差异

第二十四章疾病的分布

1.下列哪项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

A.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

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人口总数自然增加或减少

D.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E.存活时间长短

2.疾病分布是指

A.民族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

B.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C.城乡分布、年龄分布、民族分布

D.民族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

E.年龄分布、城乡分布、季节分布

3.在比较不同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使用

A.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

B.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

C.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

D.民族别发病病、民族别死亡率

E.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

4.发病率指标来自

A.对住院病人的调查

B.对门诊病人的调查

C.对社区人群的调查

D.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E.对专科医院病人的调查

5.患病率指标来自

A.现况调查资料

B.门诊病例资料

C.住院病例资料

D.专科医院病例资料

E.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6.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哪些指标最合适

A.死亡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E.罹患率

7.进行人群高血压普查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发病率

B.发病专率

C.罹患率

D.时点患病率

E.期间患病率

第二十五章描述性研究

1.欲了解某病在某地区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病例调查

D.住院病例调查

E.个案调查

2.根据现况调查资料可计算出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治愈率

E.病死率

3.在对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中,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早期发现病人

B.早期诊断病人

C.筛查各种高危病人

D.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分布,提出病因假说

4.在爆发调查时,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

A.计算各种罹患率

B.形成病因假设并检验假设

C.核实诊断

D.扑灭疫情

E.制定防治措施

5.在现况调查中,偏倚的防止方法主要是

A.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校准仪器,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B.坚持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C.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不依从,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D.坚持随机化抽样,尽量用新发病例,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E.坚持随机化分组,减少不依从,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6.下面哪一项不是爆发调查的内容

A.核实诊断,证实爆发

B.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描述疾病分布

C.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并加以检验

D.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以干预措施,一组作为对照继续观察

E.调查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第二十六章队列研究

1. 疾病与因素的联系强度,最好由以下哪一项指标来反映

A. 总人群中该病发病率

B. 暴露于某因素的频率

C.相对危险度

D. p值

2. 队列研究中的成员,必须

A. 同年出生

B. 经历过同样时间

C. 居住在同一地区

D. 未患所研究的疾病

3.队列研究中最常见的偏倚为

A.选择性偏倚

B.回忆偏倚

C.失访偏倚

D.报告偏倚

4. 下列哪一项是队列研究的优点?

A. 可能研究出某种暴露因素同多种疾病的联系

B. 在调查时依靠调查对象的回忆

C. 无法正确的估计发病率

D. 省时间,省钱

5.在某工厂1000名45-50岁工人中,2000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工人为8名,如果同期该地45-50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00/10万,则这些工人死于恶性肿瘤的SMR为

A. 8

B. 0.008

C. 0.8

D. 0.125

第二十七章病例对照研究

1.对某大城市20~25岁妇女进行的一项现患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年患病率为5/10万,而未服用患为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此结果是

A.正确

B、不正确,因为没有区分新发病例与现患病例

C.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化

D.不正确,因为没有作显著性检验

E.不正确,因为本研究无法确定暴露与发病的时间关系

2.一项病例对照研究,500名病例中有暴露史者400例,而500名对照中有暴露史者100例,有暴露史者的发病率

A.80%

B.40%

C.20%

D.100%

E.无法计算

3.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x2=12.36,P<0.05,OR=3.3,正确的结论为

A.病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C.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对照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小于病例组

E.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显著小于吸烟者

4.在500名病例与500名对照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有400名病例和100名对照有暴露史,OR值应为

A. 18

B. 16

C. 20

D. 10

E. 无法计算

5.吸烟者肺癌死亡率=0.96‰,不吸烟者=0.07‰,一般人群=0.56‰,人群中吸烟率为55%,则完全由吸烟引起的肺癌死亡率占吸烟者肺癌死亡率的比重是多少

A. 13.7%

B. 0.89‰

C. 92.7%

D. 87.5%

E. 0.49‰

6.一项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63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雌激素暴露史者27对,两组均无暴露史者4对,病例组有暴露史而对照组无暴露史者29

对,其余为对照组有暴露而病例组无暴露者。OR为

A. 10.67

B. 9.67

C. 2.24

D. 1.24

E. 4.47

7.在设计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时,确定配对条件的主要原则是

A.对所研究疾病有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B.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直接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C.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直接影响但并非研究的项目应列为配对条件

D.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不应列为配对条件

E.以上均不对

8.相对危险度是

A.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B.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

C.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比

D.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差

E.以上都不是

9.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

A.设立比较组

B.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C.适用于罕见病

D.节省时间、经费

E.以上均是

10.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

A.诊断准确

B.研究对象容易募集

C.研究对象容易配合

D.研究容易实施

E.以上均是

11.在分析性研究中,通过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可以控制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回忆偏倚

E.混杂偏倚

12.关于对混杂因子的认识,以下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A.混杂因子一定不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B.混杂因子一定与暴露因素无关

C.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D.混杂因子一定不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E.混杂因子一定是与疾病有关与暴露无关的因子

1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不应采取下列哪条措施

A.设计时,制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B.设计时,进行个体或频数配比设计

C.配比时,选择尽可能多的条件加以匹配

D.分析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

E.分析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4.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选择偏倚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C.检出症候偏倚

D.测量偏倚

E.无应答偏倚

15.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由于研究得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对病例组的询问非常认真,而对对照组则不太认真,因为研究者认为对照组不需要花费与病例组同样的精力认真调查,由此产生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

B.测量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16.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定或测量时产生的偏倚为

A.诊断怀疑偏倚

B.测量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17.某因素在病因学上与某疾病本无关联,但可引起所研究疾病的症状或体征,从而促使患者及早就诊,提高了早期病例检出率,从而过高的估计了暴露程度,这种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混杂偏倚

E.Berkson’s偏倚

18.奈曼偏倚(Neyman bias)是指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E.入院率偏倚

第二十八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不同于观察性研究,主要是

A.前瞻性

B.在实验室开展

C. 研究者控制研究措施的分配

D. 设立对照组

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是

A.前瞻性

B.设立对照

C. 随机化分组

D.以上均不完全正确

3.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化

B.设立对照

C.盲法

D.以上均正确

4.关于盲法的介绍,下列哪个理解是错误的

A.可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

B.临床试验中最好使用三盲

C.双盲是针对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

D.盲法增加了试验的难度

5.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偏倚是

A.失访

B.安慰剂效应

C. 错分偏倚

D.霍桑效应

第二十九章病因研究

1.对病因含义最确切的表达是

A.病源微生物

B.物理因素

C.化学因素

D.凡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

2.证明某因素是某病的病因须经历的步骤是

A.调查各病例,寻找其共同因素,并用此因素作实验,实验成功则病因成立

B.从疾病的频率和分布中形成假设,经分析验证再进行病因推断

C.先对各病例进行检验,找出可疑病因,再作实验证实

D.从病理资料提出病因假设,再通过实验证实

3.验证病因假设最可靠的方法是

A.病例对照研究

B.现况调查

C.动物实验

D.干预实验

4.在病因学上,轮状模式与三角模式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

A.更强调影响疾病发生的三要素

B.有差别地看待基本的三要素

C.强调环境及环境与机体的密切关系

D.更强调特异性病原学说

第三十章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1.利用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然后做进一步的确诊,以期达到疾病的早期治疗,这种形式被称为

A.疾病的防治的高危策略

B.疾病防治的全人群策略

C.疾病的筛捡

D.健康促进

E.健康保护

2.并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

A.特异度

B.敏感度

C. 似然比

D.预测值

E.以上都不是

3.在诊断方法确定之后,其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取决于

A.特异度

B.敏感度

C. 似然比

D.患病率

E.以上都不是

流行病学选择题参考答案:

第二十三章流行病学概述

1.D

2.C

3.E

4.D

5.E

6.B

7.E

8.B

第二十四章疾病的分布

1.C

2.B

3.E

4.C

5.A

6.B

7.D

第二十五章描述性研究

1.B

2.B

3.E

4.C

5.A

6.D

第二十六章队列研究

1.C

2.D

3.C

4.A

5.B

第二十七章病例对照研究

1.E

2.E

3.E

4.E

5.C

6.B

7.C

8.A

9.E 10.E 11.E 12.C 13.C 14.D 15.C 16.B 17.B 18.D

第二十八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1.C

2.D

3.D

4.B

5.D

第二十九章病因研究

1.D

2.B

3.D

4.C

第三十章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1.C

2.B

3.D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供本科护理学使用)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常考题目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远程教育预防医学复习题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 1.缺乏维生素A易患: A.坏血病B.脚气病C.赖皮病D.干眼病2.下列哪一种是由“嗜盐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A.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葡萄球菌食物中毒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3.在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 A.败血症型B.类感冒型C.胃肠炎型D.类伤寒型4.健康成人应该保持哪种氮平衡: A.零氮平衡B.正氮平衡C.负氮平衡D.零氮平衡并富裕5% 5.脚气病是由于缺乏下列哪一种维生素引起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 6.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组全部是成人必需氨基酸: A.赖氨酸丙氨酸亮氨酸B.苏氨酸色氨酸谷氨酸 C.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D.异亮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7. 秩和检验又叫: A. 参数检验 B. t检验 C. 非参数检验 D. 方差分析 8.比较相同人群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异程度,宜用的统计指标是: A. 全距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 变异系数 9. 反映一组偏态分布资料平均水平的指标宜用: A.变异系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均数 10.下述____种资料为计数资料。 A. 血红蛋白( g/L ) B. 红细胞计数( ×1012/L ) C. 抗体滴度 D. 血型 11.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A. () S X X n = - ∑2 B. () S X X n = - ∑ - 2 1 C. () S X N = - ∑μ2 D. () S X N = - ∑ - μ2 1 12.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相对数是: A. 相对比 B. 率 C. 构成比 D. 率的标准误 13.一个呈正态分布的数据资料最好用________表示其平均水平。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 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 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 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诱发癌症、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疾病、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 13、居住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预防医学》试题库

《预防医学》试题库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广义的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包括社会因素 2.职业病: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 3.均数抽样误差:因各样本包含的个体不同,所得的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相等,这种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为均数抽样误差。 4.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5.数值变量: 6.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患有或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7.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8.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氮平衡: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二、填空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2.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又称(听阈)位移。 3.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可用(x +-1.96S )估计95%的正常值范围。 4.写出率的计算公式:率= (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数/可能发生某种想象得数*100% ) 5.在同一正态总体中以固定n 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同3题)范围内。 6.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7.报告传染病有三类,共 35 种。 8.钙丰富的食品有:乳制品,豆类,芝麻,核桃,海带。 9.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海产品和海渍产品:鱼虾蟹贝咸肉咸菜凉拌菜等。 三、问答题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答: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等。③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引起中毒②诱发癌症③传播疾病。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③生活噪声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 答: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和识别,一般需接触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人群中,长有一定发病率,很少会出现个别病人。4.如能早期发现并能及时合理处理,愈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越晚,疗效也越差。所以防治职业病关键在于全面执行三级预防。 3.试述现况调查的概念及目的。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E)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C.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健康模式是(D) D.环境—人群—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B)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C)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B) B.慢性病 8.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 9.个体的免疫接种(D)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10.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B)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11.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B) B.心脑血管疾病 13.罹患率适用于(C) 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14.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D)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增加,则会发生(C)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16.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 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17.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A) A.暴发、散发、流行 18.疾病的流行是指(C)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 19.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 A.流行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22.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23.罹患率是指(D)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26.美国白人,美国的日本移民与日本人的一些死因的标化死亡比如下表: 疾病日本人日本移民美国白人 非美国生美国生 冠心病(男)100226163481 宫颈癌100523348 以上资料说明(D) D.两者都是环境因素起作用 27.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D D.病死率 28.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生腹泻、腹痛,这30%是(C) c.罹患率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C) C.糖尿病患病率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万~1.1/万。判断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及练习试题

1、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 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2、预防医学的特点 (1)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重点是群体。 (2)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群体,提倡标本兼顾的三级预防措施。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的关系。 (4)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中。 (5)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6 )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即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宏观认识。 4、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5、三级预防:是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目标,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 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中医三级预防包括: (1)未病先防;(2)已病防变;(3)瘥后防复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健康 1、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 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3、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许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适宜化学组成的空气、水、土壤和微小气候等。 4、次生环境: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所致的环境。 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6、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 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造成公共危害。【与环境污染区别下】 7、20 世纪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分别为【主要原因】: 1)1930 年二氧化硫和粉尘引起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2)1943 年汽车尾气引起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3)1948 年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和粉尘引起多诺拉(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烟雾事件 4 )1952 年烟尘和二氧化硫引起的伦敦烟雾事件,先后死亡1 万多人。 5 )1961 年由废气引起的四日市事件,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 )1953~1956 年由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物引起的水俣病事件 8 )1968 年由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引起的爱知米糠油事件 8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大点】: (1 )生产性污染:包括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和废渣),农药、化肥残留等; (2 )生活性污染:包括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 (3 )其他污染:包括交通、医源性、微波、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以及森林火灾、水灾、地震、火山爆发和泥石流等。 9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几个作用的特点】 (1 )急性毒性作用:指机体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在短时间内多次接触环境化学毒物引起的快速而强烈的中毒反应,多为突发事件。 (2 )慢性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或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终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作用。 其主要类型【大点】:1 )非特异性影响2 )直接造成某些慢性疾患3 )持续性蓄积危害(3 )特殊毒性作用:包括1 )致癌作用2)致畸作用3)致突变作用4 )免疫功能受损(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 10 光化学烟雾事件【病因】:由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通称为光化学烟雾。 水体富营养化【病因】:系指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尤其是合成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使水中的氮、磷含量升高进而造成一系列环境变化。 水俣病【病因】——汞污染(有机化合物)痛痛病【病因】——镉污染(重金属) 1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我国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以及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第二章职业因素与健康 1 职业病: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狭义的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 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预防医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预防医学概论复习总结(天津中医药大学).

总论 现代医学包括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通过研究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演变归路,已制定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内容①医学模式、健康观念与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②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③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无力、化学和社会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④常用医学统计方法 ⑤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健康状况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生命质量评价等 ⑥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疾病的社区卫生防治和人群的社区保健,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⑦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和预防 特点①工作对象:个体和群体 ②主要着眼于健康人和无症状患者 ③研究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④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临床健康效应⑤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医学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原则, 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力,决定健康的状况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补虚弱。 健康权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 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医务工作者是贯彻三级预防的主体 第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预防措施,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治未病” 第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潜伏期,为组织或延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三早”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慢性病 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在疾病临床期为减少其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它的目的在于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传染病“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流行病学(方法学 学科形成前期 18世纪 学科形成期 18世纪末 ~20世纪初 学科发展期(现代流行病学时期 20世纪 40、 50年代 John snow 霍乱地图伦敦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仅少 数, 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 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 2.过滤 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汞所致 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_超全面的修改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C)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 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E.妇幼保健和老年保健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 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 视机体的生理活动D.忽视心理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 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B.从医学 整体出发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D.提示 医疗保健模式的需改革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 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 BCDE ) A.物质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C.各 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 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 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 性和可及性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 灾难中恢复 四、选择题 1.D 2.C 3.E 4.C 5.A 6.A 7. A 8.A 9.C10.C 11.ABCD 12.ABCE 13.ACE 14.BCDE 15.ABCDE 16.ABCE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 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 用的前提(A ) A.慢性中毒 B.急性中毒 C.亚急性中毒 D.迟发 性反应 E.致敏作用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 A) A.相加作用 B.相乘作用 C.独立作用 D.协同作 用 E.拮抗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 ) A.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B.烟尘和二氧化碳 C.苯丙蓖和二氧化碳 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 E. 砷化物和硫化氢 5.飘尘的直径在( B )?? A.100微米以下 B. 10微米以下 C. 5微米以 下 D. 1微米以下 E. 0.4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 C ) A.扩散 B.沉降 C.转移 D.氧化 E.植 物吸收

预防医学练习题

第三十一章职业病防制 A1型题 1 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有种。 A 100 B 105 C 110 D 115 E 120 2 职业病诊断应由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职业医师集体诊断。 A 2 B 3 C 5 D 7 E 9 3是诊断职业病的先决条件。 A 病史 B 体格检查结果 C 职业史 D 生产环境监测结果 E 实验室检查结果 4 职业病医疗待遇不.包括。 A 职业病津贴 B 职业病护理费 C 辅助器具费 D 一次性伤残抚恤金 E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5 职业病残疾的职业康复不.包括。 A 就业咨询 B 就业补助 C 就业能力测定 D 就业前职业教育与训练 E 就业安置 6 对脂溶性毒物接触者,主要应适当控制膳食中的数量。 A 脂肪 B 总热能 C 蛋白质 D 脂肪与总热能 E 脂肪与蛋白质 7 在给高温作业者以优质蛋白质膳食时,应使其占总蛋白质的%左右。 A 30 B 40 C 50 D 60 E 70 8 为职业卫生工作中的第一级预防。 A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B 含有毒物质的工艺在密闭空间内操作 C 有毒物质环境通风 D 职工戴防护口罩 E 远距离作业

9 环境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称为。 A 接触机会 B 接触方式 C 接触程度 D 接触的水平 E 接触的吸收 10 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不得用于。 A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B 新招工人体检 C 发生事故的应急健康检查 D 安装除尘器 E 职业卫生培训 11 职业病诊断机构应是。 A 医疗机构 B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 卫生监督所 D 卫生行政部门 E 具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机构 1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是职业病的关键环节。 A 第一级预防 B 第二级预防 C 第三级预防 D 落实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E 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13、在环境监测时,应根据生产环境中工人易接触有害因素的作业点设测定点。 A 定时 B 定高度 C 定区域 D 定人 E 分别 14、个体监测时,可给工人佩带个体采样器,连续采集毒物浓度,以了解的接触量。 A 个人的 B 个人整个工作时间内 C 车间中所有工人 D 车间中所有工人整个工作时间内 E 以上都不对 15 职业病防治的所有内容就是执行。 A 第一级预防 B 第二级预防 C 第三级预防 D 三级预防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4、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5、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 6、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分为单盲、双盲、三盲。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5、患病率:又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16、发病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7、职业病:职业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凡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即立法意义上的狭义职业病。 1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

预防医学试题库.doc

预防医学试题库 1. 除()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 根据食物链的不同层次,人类应处于() A.第一营养级(最低级) B.第二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 D.第四营养级 E.第五营养级(最高级) 3.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属()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物质 E.无机界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著名论点载于() A. 《内经》 B. 《易经》 C. 《千金要方》 D. 《丹溪心法》 E. 《空气、水和居地》 5."人类-环境"系统是以()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A.环境 B.生物 C.人类 D.物质 E.食物 6.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条件内处于() A.相对的不平衡状态 B.相对的暂时的平衡状态 C.绝对的不平衡状态 D.绝对的平衡状态 E.无关状态 7.人与环境之间最本质的辩证关系是() A.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B.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D.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E.进行信息传递 8. 下列中生态系统是() A.一个湖泊 B.一条河流 C.一片森林 D.一滴水 E.以上都是 9.以下中不正确是() A.生物圈是一个最为精巧而复杂的庞大的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C.所有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D.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E.生态系统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过程中 10.与人类生活及环境污染关系较为密切的三大循环是() A.氧、镁、氮 B.氢、硫、钾 C.氮、钙、水 D.水、碳、氮 E.氮、碳、钙 11. 以下不属自然环境是() A.大气层 B.江河流域 C.人口发展 D.草原 E.岩石 12.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A.社会环境 B.无机界 C.生产者 D.消费者 E.分解者 13.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 A.生产者 B.一次消费者 C.二次消费者 D.分解者

预防医学复习题12

1.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是 A.环境问题 B.健康问题 C.生态平衡问题 D.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 2.全科医生应当树立的正确观点是 A.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B.治疗为主,预防为辅 C.预防为主 D.治疗为主 3.环境中汞的甲基化是 A.环境自净作用 B.生物浓集 C.生物转化 D.生物代谢 4.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 A.风 B.污染物排出量 C.大气稳定度 D.距污染源的距离 5.汽车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包括 A. CO、甲乙基铅、尘 B.SO2、NOx C.CO、NOx、烃类、铅化合物 D.重金属 6.关于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不正确的是 A.刺激眼睛,引起结膜炎 B.致癌 C.对肺泡有刺激作用 D.引起咽炎 7.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在接触30分钟后,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应低于 A.0.3mg/L B.1.0mg/L C.0.5mg/L D.0.05mg/L 8.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细菌总数,不超过 A.3个/升 B.100个/升 C.100个/毫升 D.1000个/毫升 9.氯化消毒时,水中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氯量称为 A.加氯量 B.需氯量 C.有效氯量 D.游离性余氯量 10.评价氯化消毒效果最简便的指标是 A.加氯量 B.有效氯 C.余氯量 D.细菌总数 11.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病因是 A.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化学成分改变 B. 地质化学条件的区域性差异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 C.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不足 D.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过多 12.痛痛病是一种 A.职业病 B.公害病 C.地方病 D.传染病 13.脚气病的病因是 A.维生素D缺乏 B.铁缺乏 C.维生素PP缺乏 D.维生素B1缺乏 14.脂肪不宜摄入过多,摄入的脂肪量占膳食总热能的多少为宜 A. 30%—35% B.35% C.28% D.20%-30% 15.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改变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