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文章编号:1009-6000(2012)01-0029-05

中图分类号:D63;TV8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10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08XNB012)、“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2010-2012)”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秦波(1979-),男,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讲师,博士,副系主任,研究方向: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结构;

田卉(1988-),女,江苏镇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硕士生,研究方向: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A Study on the Urban Emergen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秦波 田卉

QIN Bo TIAN Hui

摘要:

洪涝灾害一直是城市所面对的重大威胁。由于气候变化和高速城市化等原因,我国城市尤其需要重视洪涝灾害的应对。大量案例和理论证明:面对洪涝灾害,仅仅依靠工程设施等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透过公共管理的视角,本文以危机管理的PPRR模型为框架,探讨洪涝灾害的预防、准备、应对以及恢复四个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由此构建一个科学、完整、严密的应急管理体系,并推动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公共管理;应急管理体系;PPRR模型;洪涝灾害

Abstract: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are threats to the cities. Becaus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igh-speed urbanization, Chinese c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reats.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and theories indicate that, in face of the threats of 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physical constru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are far from enough.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an emergence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cie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four stages of a disaster, i.e. prevention, prepara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 (PPRR Model), so a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emergen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citie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PPRR model;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1 为何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威胁与机遇

数千年人类史就是一部防洪抗洪、治水用水的历史。迈入城市化社会,洪涝灾害更是城市所面对的重大威胁。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75%、财产损失的40%为洪水造成[1]。近年来,随着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增多,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攀升。我国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以来,广州、海口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多个省市的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给城市带来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

1.1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

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而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这

种不可知性。从公共管理角度看,这种不可知性与传统以工程设施应对洪涝灾害的技术性策略存在重大矛盾,其本质是灾害的不确定性与工程设施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例如,任何防洪工程都有其严格对应的标准,而如今超标准洪水和降雨时常出现;如果完全依赖于防洪工程,一旦超标准雨洪出现,会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在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加强机制和体制建设,积极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将洪水风险对城市的威胁降到最低。

在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尤为严重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阶段。城市建设面积增长过快,硬质、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径流系数明显提高,暴雨来临时不仅不能起到固水作用,还使降雨汇流时间明显缩短。大量降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内涝。

1.2 应急管理体系能有效降低灾害的威胁

公共管理领域对危机管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基于案例总结和理论探讨,论证了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9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上的发言:“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要从灾后反应变为灾前防御。灾前防御不仅比救助更人道,而且也更经济”。面对洪涝威胁,被动式的抗洪救灾远远不够,要加强灾前防御;不仅是工程设施建设,更要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以美国密苏里州特兰布尔(Tramble)1984年的洪灾为例,该洪水造成22人死亡,财产损失在1.23亿美元以上。当洪水来临,地方警察署、商会、红十字会等各机构分别积极行动,但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存在大量重复工作,甚至引发部门矛盾。例如面对洪水,警力迅速回到总部,并

着手清除街头道路上的障碍,结果与

联邦应急管理部门(FEMA)继续疏散

的指示相违背;着手用船和直升机抢

救滞留人员,结果安置到错误的避难

所。这种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流、相关

部门缺乏有效运作和任务协调、“人人

上阵,帮助自己”的方式存在巨大缺陷。

正如当地记者精辟总结的那样:“如果

每个组织只做自己的事,那什么都做

不了”[3]。

我国大部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主

要依仗于工程建设等技术手段,长期

存在着手段单一、缺乏协调机制等问

题[4],难以完全保证城市的生命财产

安全。要建立规划、预警、响应、恢

复的全流程、综合性城市洪涝灾害应

急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力量,从而灾时迅速控制灾害发展,

尽快营救、疏散居民,控制灾情,减

小灾害影响。

1.3 以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综

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当前社会学的两大主流理论全球

化和风险社会,都指出了城市在新时

代所面临的危机。基于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高度

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性等特点,而

且还有社会影响大、决策复杂的特性。

洪涝灾害是众多危机中较为常见的一

种,以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

抓手,有助于推动城市公共危机综合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我国不少城市正在建设面向特定

危机的应急管理体系,而每个体系都

有相应人力和技术平台。这种针对特

定危机建立应急体系的方式会造成重

复建设,而且在发生重大危机、次生

危机时容易造成沟通和协调障碍。例

如北京有13个应急中心,若需多部门

联合行动,协调工作就成为问题,而

且不同中心数据互通也存在障碍,容

易耽误宝贵的危机响应时间。从国外

经验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方

向应该是通用性和综合性。

以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

契机,整合资源,建设城市综合应急

管理体系。气象、电力、交通、反恐、

公安、疾病防控等多个部门在综合应

急管理中心设指挥席,实现在紧急情

况下的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构

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联动响应的

应急管理体系,从而在更短时间内响

应各种公共危机。

2 如何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基

于PPRR模型的框架

著名应急管理专家罗伯特·希

斯提出的PPRR模型是在公共管理学界

影响力较大的应急管理模型,该模型

主张在灾害暴发前后需要开展四个阶

段工作,即灾害前的预防(Prevention)、

灾害前的准备(Preparation)、灾害暴发

期的反应(Response)以及灾害结束期

的恢复(Recovery) [5]。主要内容如下:

(1)预防(Prevention):高明的

应急管理必须在灾害暴发前就加以预

防。要对城市内的政治、社会、经济、

自然等条件进行评估,找出可能导致

灾害的诱因,尽可能提早解决。

(2)准备(Preparation):一方面

制定应急计划,设想灾害可能暴发的

方式、规模,并且准备多套应急预案;

另一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机

制来加强监管。

(3)反应(Response):对灾害做

出适时的应对。首要是遏制灾害,应

急管理系统要在困难的情况下为决策

者提供及时、准确、必要的信息,从

而为迅速控制灾害创造条件。

(4)恢复(Recovery):灾害过后,

需要推进恢复与重建。恢复和重建不

仅意味着恢复经济损失,更要恢复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力量,而且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下文以PPRR模型为框架,讨论如何建立全流程、综合性的城市洪涝灾害管理体系。

2.1 预防(Prevention)

比应对洪水更重要的是在洪水暴发之前,弥补现状设施的缺陷,消除可能引发洪水的诱因,将洪水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降到最低。除了考虑提高防洪标准、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并保证其质量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1.1 研究降雨规律,做好汛情预警

人类很难“控制”降雨和洪水,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或减小其灾害,而对降雨发生和雨前情况的认知是洪涝灾害管理的首要前提[6]。降雨受水汽、温度、气压、气流运动、下垫面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局部还受地形和其它条件的干扰,变异性较大。目前大气探测水平和降雨追踪技术尚不成熟,气象预报常常会出现不准或迟报的现象,为防灾工作带来难题。为更好地预防洪涝灾害,气象部门要不断加强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

2.1.2 拓宽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

根据城市防洪标准,设计合理的泄洪路径;构建科学的泄洪河道网,拓宽承担主要泄洪功能的河道;加大泄洪能力的同时增加储水能力;要对主要分洪、泄洪河道进行定期疏通和维护,防止河道堵塞、堤坝损坏,坚决杜绝侵占、填埋河道的现象。

2.1.3 控制地下水开采,减少地面沉降

2011年10月曼谷暴发的洪水迟迟不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海拔较低,且还在以每年约15至50m m的速度沉降,越来越低的地面使洪水无法顺利回流大海。而曼谷沉降的主要

原因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事实上,我

国有超过50个城市的地面也在沉降,

沉降量超过200m m的地面有7.9万

k m2。地面沉降带来的最大威胁是排洪

困难和内涝,还会使防洪设施地基变

形、效能下降。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发展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稳住下沉

的地面。

2.1.4 增加地面透水率,降低径流系数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

量农田、林地不断转变为道路、广

场、商住楼等城市用地,雨水径流系

数随之迅速增大。要尽可能实现雨水

就地消纳、雨洪就近蓄滞和调配,从

根本上避免雨水的过渡汇集,就必须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意增加地面透水

率,降低径流系数。加快易积滞水地

区的改造,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

提高初期雨水入渗和消纳能力;完善

以河湖水系、引水沟渠、雨洪蓄滞区

等设施为主的水网建设,同时建设地

下储水工程。

2.2 准备(Preparation)

在准备阶段,洪涝灾害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2.2.1 合理的风险评估

好的洪涝风险评估是建设灾害应

急管理体系的出发点[7]。合理的洪水

风险评估应贯穿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

为应急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空间化的

参考框架。要充分利用各种专业人员,

充分调研现状,对灾害发生的风险和

防灾抗灾能力进行评估,在调研的基

础上对城市进行洪涝风险评估和应急

管理分区。

洪涝风险评估是对洪涝灾害致

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

灾体易损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8]。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指

标,如致灾因子包括暴雨、台风、海啸、

溃堤等指标,孕灾环境包括地形、水系、

植被、土地类型等指标,承灾体包括

人口、房屋、经济、农业等。并根据

洪水灾害评估原理、评价方法,建立

洪水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应急管理分区是指根据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地区发生洪涝灾

害的概率进行预测并分区,将城市划

分为低概率区、中概率区、高概率区

和功能性洪泛区。应急管理分区十分

重要,不仅可以为应急管理中心合理

制定预案、部署资源、组织群众转移

提供依据,为洪涝灾情评估提供基本

信息,而且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与管

理,更好地执行建筑设计规范,增强

全社会的风险意识。

2.2.2 完善的管理机制

城市政府和相关单位为减缓突发

洪水时带来的威胁和损害,应依法有

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应

急管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

件应对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

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同时在第

八条中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均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

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

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

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

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危

机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

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

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部门协调和配合十分重要,应对

洪涝灾害主要涉及气象、水务、交通、

住建、规划、发改、财政、国土、排

水等部门,还有各区县的政府。要依

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同时明确职

责分工。市长担任洪涝灾害应急管理

总指挥,区县行政首长、委办局主要

领导参与管理体系,也要将责任落实到镇、街道及办事处基层,发挥基层作用。指挥部对全市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要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根据应急管理体系中各成员单位职责,划分责任区,明确道路抢护和排水、轨道交通、在建工程、城镇危旧房、危险校舍、泥石流易发区、水利工程、供电人防等地点的责任主体,可以与各责任单位签订责任书。针对越来越常见的城市内涝,特别要明确雨天道路巡查责任区和责任人,建立交管、道路管理部门视频监控、积水监测和市民热线的积水信息报告网络,实时掌握道路积水情况,构建由应急管理中心、交通、交管、气象及道路抢险等责任单位组成的交通保障工作机制。

2.2.3 有效的应急预案

灵活有效的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体系和反应体系。

(1)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可分为五个层级:国家、省、地市、区和现场。其中国家和省级负责管理和协调各市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市级负责协调各受灾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和优先权,区级和现场级则负责具体的抗灾救援工作。

各层级可建立永久或临时的应急管理中心,作为进行应急行动决策的中心,负责管理应急行动、跟踪资源配置和回应情况,并与其它层级的中心进行沟通。当灾情严重、规模巨大或情况复杂,超出地方政府能力时,应及时上报上一级政府,请求援助。

(2)应急管理的反应体系。

反应体系是针对应急行动的各种需要,建立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每

个方案的任务目的、操作流程和负责

部门都应有准确描述,具体内容包括:

抢险救灾方案:及时探明情况,

控制水势、防止受灾范围扩大,第一

时间抢救受困群众和财产;城市搜救

体系:提供救生帮助,比如伤亡人员

定位、现场救治等,主要由消防部门

和具有搜救经验的专家组成;医疗卫

生体系:保证医疗护理、药品器械的

供应,组织病人撤离,监测食品饮水

安全,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心理指导,

防止传染病的爆发;通讯交通体系:

保持主要对外道路的通畅,确保救援

人员和物资能快捷送达,受灾人员能

迅速疏散,同时保持信息传播网络的

畅通;资源支撑体系:人力资源包括

应急通讯人员、医疗救助人员、搜救

人员以及社区应急反应活动联系人等,

物资资源包括简易厨房、盥洗室、水

净化设备和淋浴、帐篷等设备和必需

的食物、药品等补给品;转移安置体系:

应及时组织受灾群众进行安全有序的

转移和安置,需要提前规划安全避难

所,并储备食物、衣服和生活必需品;

恢复重建体系:洪水退去后,应及时

组织专家对受灾地区进行评估,同时

清理受灾现场,确定现场安全后,组

织受灾群众返回进行财产清点和抢救。

需要特别强调,在方案形成过程

中,公众参与必不可少。一是群众智

慧非常重要,二是可以使市民更好地

了解方案,从而有助于灾害来临时的

协同应对。组织一系列宣传和演习也

是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还可以组织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培

训,参培人员包括各区县、有关委办

局以及应急管理中心人员,内容包括

信息协作、应急处置等。

2.3 反应(Response)

2.3.1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构建临时管理

体系

洪涝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启

动应急预案,并按照相应级别构建临

时管理体系。在紧急情况下,相关部

门的很多人都将发挥新的功能,需要

一个新的、不同于平时的行政权力结

构。否则很难快速分配任务,一线的

工作人员也无法把消息上报给恰当的

人,部门间协调也可能存在问题。

因为市长等地方最高长官直接去

了现场,并不在管理中心,有可能导

致一些问题无人决断的情况。在一些

案例中,在救灾早期阶段很难迅速调

配设备,因为有分配权力的官员都在

现场,无法取得联系。在发生灾难时,

官员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会发生临时

性转变,有些权力应留在应急管理中心。

2.3.2 收集信息,快速展开行动

在灾害发生的最初阶段,决策

者的反应十分关键。在缺少足够信息

的状况下,决策者通常面对多个互相

矛盾的目标,比如拯救生命、遏制危

害、安抚群众、保护资产以及收集证

据等等。这些任务通常由不同部门负

责,极易造成冲突,因此必须建立一

个应急管理中心。

一旦洪涝灾害爆发,专业人员应

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空间分析能力,发

挥收集灾害数据、生成有效信息,提

出决策建议等重要功能,帮助应急管

理中心遏制灾情恶化。在洪涝灾害期

间,要及时控制水情、疏散受灾人员,

打通与外界联系的路径,在第一时间

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保证救援人员、

物资的及时到达和合理配置。

当水情得到了控制,工作重点

就转移到对受灾人员的安置和救助上。

根据实际情况,要帮助决策者制定安

全转移受灾人员的方案,并及时公布,征求受灾群众的意见。

2.3.3 及时、主动、科学地发布信息

危急中,政府应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导权。一方面,危机信息的发布会对正在进行的应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信息发布后会引发社会恐慌,引发不必要的二次灾害;另一方面,某些危机信息和工作方案的发布会舒缓社会情绪,有助于抗洪救灾。

建立汛情统一发布机制,与道路管理部门建立积滞水点数据统一机制,与民政部门建立灾情数据统一机制,由应急管理中心统一上报、统一发布。电视台、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建立洪涝灾害实时播报机制,让市民及时了解现状。

2.4 恢复(Recovery)

严重受灾地区城市政府的一项主要活动就是清理洪水中损坏的各种设施,如洪水淹没区毁坏的物品和房屋残骸。例如,内伯维尔洪水后的三天里,有相当于平时两个多月垃圾量的废物被运到附近的垃圾填埋场,并因此专门向芝加哥借了75辆卡车用来处理洪水残骸[9]。

基于P P R R模型,在洪涝灾害平息之后应急管理并未真正结束。灾害过后,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恢复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活力。洪灾过后,城市经济活动可能陷入停滞,基本生活物资可能会出现短缺。要做好准备,一方面积极地开展重建工作,为受灾人群提供临时住所,并开展住房、大型基础设施的修建;另一方面配合其它部门共同策划活动以重振城市经济,如举办纪念活动等。要加速恢复建设和降低灾害破坏,可以考虑为受灾地区和家庭提供恢复建设贷款和补贴,为道路和公共建筑的维修提供补贴,也可考虑包括税收减免、就业安

排等措施。

除此之外,恢复阶段的另一项重

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和教训,修补漏洞。

认真总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过程,

重新思考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与应

对,从而更好地调整灾害预防到恢复

的各个步骤。要对相关责任进行督查,

对各部门防汛抗涝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检查和通报,对责任事故进行追究。

3 结语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加剧的降雨

不确定性和城市发展的动态性,我国

城市在面对洪涝灾害时格外脆弱,必

须摒弃单纯以工程设施技术手段应对

洪涝灾害的传统思路,以公共危机管

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全流程、综合性

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本文结合

公共管理领域内的PPRR模型,从全过

程、多部门的公共政策视角,探讨了

城市在预防、准备、应对洪涝灾害以

及恢复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从而更

好地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并

由此推动城市公共危机综合应急管理

体系的建设。

(1)在预防阶段,应进一步认识

降雨规律,做好汛情预警,扩宽疏通

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并严格控制地

下水开采,减少地面沉降,增加地面

透水率,减小径流系数,弥补现状设

施的缺陷,消除可能引发洪水和内涝

的诱因,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

到最低。

(2)在准备阶段,应致力于构建

应急状态下的城市运行体系,包括:

合理的洪水风险评估,从而构建空间

化的危机应对公共政策;完善的管理

机制,从而构建权责分明、落实到位

的危机应对工作机制;灵活的应急预

案,从而构建完备的组织架构和科学

有效的应急方案。

(3)在应对阶段,需及时启动应

急预案,构建临时管理体系;收集信

息,从而快速展开行动,并及时、主动、

科学地发布信息。

(4)在恢复阶段,要积极清扫洪

水形成的垃圾,并配合其它部门,提

出建议刺激城市经济增长,同时重新

审视之前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查漏补缺。

参考文献:

[1] 金磊.中国水灾透视[J].城市问

题,1997,(2):23-29.

[2] 辛桦.极端气候夹击中国[N].科教新

报,2010-8-4(A2).

[3] Dennis Wenger. Disaster Analysis: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f i c e s A n d

Arrangement [Z]. University of Delaware,

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Project Report #34,

1986. 26-28.

[4] 冯凯,徐志胜,冯春莹,等.城市公共安

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J].自然

灾害学报,2005,(8):85-89.

[5] [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

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27.

[6] 吴富宁.北京城市水灾管理战略研究[J].

中国水利,2009,(11):31-32.

[7] 李莎莎,翟国方,吴云清.英国城市

洪水风险管理基本经验[J].国际城市规

划,2011,26(4):32-36.

[8] 付意成,魏传江,臧文斌,等.洪

灾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

利,2009,(13):19-22.

[9] Stanley A. Changnon. Record Flood-

Producing Rainstorms of 17–18 July 1996

in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9,(3): 273-280.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建议稿

xxx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概念 1.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应该以“一案三制”(完备的应急预案、高效的运作机制、健全的应急体质、成熟的社会法制)为核心,平战结合,依托信息平台,帮助监狱管理者做好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工作。 2.监狱突发事件有哪些? 依据《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13分类、近50种类。 监狱突发事件包括:

3.项目建设依据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 《xxx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网上没找到,客户应该有) 二、应急指挥中心总体架构 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显示终端大屏幕PDA 手机 电话传真互联网应急 网站 指挥大厅:指挥调度相关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处置的场所,指挥大厅主 要包括显示系统、会议音响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综合保障系统。效果图如下: 基础支撑系统:包括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集群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

系统、IP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图像视频接入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库、突发事件库、地理信息库、监管信息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文档库等。 应急应用系统:依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xxx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应该包括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风险隐患管理、预测预警、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应急模拟演练等功能。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城市地铁应急管理的研究

Ope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交通技术, 2014, 3, 96-101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080530.html,/journal/ojtt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080530.html,/10.12677/ojtt.2014.34014 Research on the Metro Emergency Management Xin Liu, Qian Xia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Email: 5822523@https://www.360docs.net/doc/886080530.html, Received: May 5th, 2014; revised: Jun. 4th, 2014; accepted: Jun. 13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08053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y widely absorbing the foreign experiences on the Metro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metro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metro emergency management, mainly in organization system, prevention and early warning, graded response, and safeguard measures. Keywords Metro, Emergencies, Emergency Management 城市地铁应急管理的研究 刘欣,夏倩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兰州 Email: 5822523@https://www.360docs.net/doc/886080530.html, 收稿日期:2014年5月5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13日 摘要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地铁应急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地铁系统发展现状,对地铁应急管理主要从应急抢险组织体系、预防与预警、分级响应、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文件————————————————————★———————————————————— 应急救援分级指挥职责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事故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应急响应的不同,将突发事故分为三个等级:一般事故、一级事故、二级事故,按照不同的等级,成立相应的分级指挥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指挥地点:事故发生所在部门、车间 指挥:车间主任全权负责进行指挥调度、车间副主任协助,主要职责如下: 1、按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程序,积极组织本车间抢救力量开展抢救工作; 2、抢救时要合理安排人员配置,确保事态在可控状态下进行; 3、事故信息的上传下达; 4、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2)一级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总指挥部地点:设在生产调度室 总指挥:生产部长全权负责、安全部长协助,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实施事故紧急救援预案; 2、负责现场的人员配备、物资供应、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的岗位部署; 4、事故信息的上传下达; 5、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成员:各车间主任,负责落实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令,具体如下: 1、积极实施指挥部下达的应急指令; 2、积极提供本车间可利用的救援物资; 3、积极组织本车间抢救力量展开救援工作; 4、抢救时要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避免人员伤亡、事态进一步蔓延。

维修、电工:为现场突击力量,要确保救援工作有效展开。 1、负责保障救护所需设备的及时到位; 2、负责切断尚有危险隐患区域的电气设施; 3、救援工作结束后,及时抢修损坏,尽快使之恢复使用; 各车间救援小组:由车间主任根据指挥部意见,抽调各自车间的骨干力量,积极执行车间主任发布的救援指令; 医疗组:负责现场伤员的转移及紧急救治工作。 (3)二级重大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总指挥:董事长全权负责、总经理协助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6、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 7、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8、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统计; 9、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 2012.12.01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系统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总局及所属各局院、控股公司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中国冶金地质”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故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预案。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应急管理体系、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第三条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搞好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单位要实施全局统一的指挥调度、人力和物资的调配和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专家决策系统,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平时状态、警戒状态、运作过程和事故处置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务必使突发事故得到长效解决。 第五条各单位要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六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做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

第二章应急预案编制管理 第七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工作。 第八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确立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 第九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体现以下工作原则: 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4.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第十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一条各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必须结合本单位特点,并具有以下针对性: 1. 针对重大危险源; 2.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 3. 针对关键的岗位和地点; 4. 针对薄弱环节; 5. 针对重点工程。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范、保

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xx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目录 一、背景 (2) 二、电力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分类 (3) 三、电力公司危险源分析 (5) (一)单位概况 (5) (二)危险源情况 (5) (三)危害程度 (5) 四、电力电力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6) 五、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8) 六、应急管理的主要应对对策 (9) (一)加强和完善电网建设 (9) (二)完善事故监测、预警、报告等制度 (9) (三)应急管理日常规章制度 (10) (四)电力应急队伍和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 (11) (五)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运工作 (12) (六)设立电力应急专项资金 (12) (七)完善预案机制、培训和演练 (13) (八)高度应急响应 (13) (九)做好宣传解释,消除舆情 (14) 七、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本文针对电力公司生产过程中会遇到的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分类、电力公司危险源分析、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电力;安全;应急管理 一、背景 电力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电力系统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核心内容。电力发展,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结果,也向人类敲向保护电力安全的警钟。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特别是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这些年以来,国内外发生的数次较大停电事故,使其受到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如2003年8月14日发生的美国和加拿大大面停电,影响约5000万人;2008年1月,大范围的暴雪低温,造成中国南方电网大面积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汶川8.0级地震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有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4.20地震等,这些停电事故,暴露出电力系统在应急处理方面存在着较多难题。 电力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百姓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虽然在电力系统的电气安全运行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电力系统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难免受到极端自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编号:AQ-BH-07117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 描 Sc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troCh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 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 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 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 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 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 范、保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 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03年就成

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工作。2008年3月,中国石油在安全环保部成立应急管理处,作为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 在企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中国石油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达2800多人,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 形成“1+18”预案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结合同行业事故教训和多年工作实践,中国石油重点针对井喷失控、油气管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线网化的地铁运营向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充分调研广州地铁应急管理的基础上,从应急组织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管理4 个方面论述建立科学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突发事件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公众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具有建设要求高、技术复杂度高、客运环境封闭、运转强度大等特点,因此在地铁建设和运营方面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加强对地铁建设、运营、设施保护3方面的安全监管工作,建立了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总结的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了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施工安全、运营设备稳定和系统设施安全。 1 应急组织管理 应急组织机构是应急体系的中枢,是日常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规章制度监督的主体机构,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组织机构也是应急指挥的决策和执行机构。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化的特点,轨道交通应急组织机构须进行分级设置,分为3个级别,分别是总公司层级应急组织机构、线网应急组织机构和线路应急组织机构,见图1。各应急组织机构根据所处层级,其分工各不相同,见表1。

目前,应急系统的管理主要有集中管理模式、代理工作模式和协同管理模式。本文建议采用分层协作、集中管理的工作模式。其中,线网应急机构和各线路应急组织机构在常态状况下属于生产调度指挥部门,内设应急值班岗位,负责该机构从常态向应急状态的转化。总公司应急机构是地铁公司内专业应急机构,常设应急值班岗位,负责与总公司应急委员会成员的联系与协调。3个层级间的关系为逐层向上负责,即各线路应急机构对线网应急机构负责,线网级应急机构对总公司级应急机构负责。 采用这种模式的设置是根据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确定应急指挥的中枢,从而使微小的突发事件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够面向整个地铁公司甚至全社会进行应急资源的协调与调度。这样的应急组织架构设计,可以与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的生产调度指挥体系进行无缝集成,节约大量建设成本和人力成本。 2 应急预案管理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作者:————————————————————————————————日期: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探讨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和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十分紧迫。本文将探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分析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我国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为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1、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现代工业、新技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生产、生活、环境、技术、信息等社会各个领域,。公共安全是指为了使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根据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大方面。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付、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滚轮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将重点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时的紧急控制和处理阶段,即应对阶段。虽然应急管理也有灾前的准备和灾后的恢复,但应急管理中的准备和预防是为应对服务的,恢复是对灾后造成后果的即时性、被动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是应对活动的自然延伸。而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是建立在防灾、减灾思想基础上的,也就是能够预防的阻止、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1-01-16 作者简介:姜平(1962 ),男,江苏海门人,中外领导科学研究院院长,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从事领导科学和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2011年第2期(总第159期)理 论 探 讨 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2,2011General No 159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姜 平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应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新实际、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应对处置体系、恢复重建体系、社会动员和保障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全社会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应对处置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关键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1)02-0138-05 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和完善课题的提出 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应对各种危机、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网络通信的普遍运用、人员交往和贸易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多、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难以预料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难以控制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事故灾难、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跨国重大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传播频繁出现。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高度复合化的特点和趋势。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许多原本并不复杂的危机和突发事件显得越来越复杂。应对这种高度复合化的危机和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才能奏效。过去那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零打碎敲 式的应对方式已无法适应。二是高度叠加化的特点和趋势。往往是一系列危机和 突发事件累积以后一起爆发,各种重特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比较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则很难应对。三是高度非常规化特点和趋势。一些历史 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年一遇、几百年一遇的危机和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这使得原有的各种应急管理预防、决策、处置、善后等措施面临着巨大的新的挑战。只有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防控、应对和善后体系,处置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由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发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处置向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应对处置转变,由一国为主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急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仅2010年就发生各种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300多万件,由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 元,维护社会稳定的费用超过国防开支。[1] 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应对各种灾害、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 非典 疫情以后,中国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入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在全力应对各类重特 138

应急管理工作措施措施方案

应急管理工作措施措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履行行政职能,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应急体系,全面加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 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 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以及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 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编制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出台我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 类应急资源,统一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本部

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要符合预 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根据 《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编制、修订、完善各类应 急预案,推进镇处(街道)村(社区)学校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逐级监督” 原则,制订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不 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制度,有计划、有 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不断提升应急队伍实 战水平,结合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完善。涉及重点领域的应急预案要求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五)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 常规应急办事机构都应设在本单位的办公室。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是全市处置突发事件的 决策指挥机构,下设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明确为市政府办公室内 设机构。市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 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各地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年,各地人民政府要组织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经理日报/2006年/9月/14日/第A01版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王宇天白冰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的钢铁企业应急预案实施与生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贺黎光介绍,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 贺黎光说,从2003年底开始,在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9个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和22个事故灾难类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部门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发布了有关应急预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县也已基本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 为了规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守则》,已多次征求了意见,正在修改完善,即将下发。许多地方将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列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和建设项目交工验收中将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必查项目,有力推动了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 目前,一些企业集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了应急预案编制步伐,也有一些企业在编制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其下属的各级企业单位也都编制了相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企业内部自下而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 去年以来,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各类重特大事故中共使20多万人摆脱险情。 贺黎光说,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有较大程度进展,相关的法规、条例正在加紧制定和出台当中。《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已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草案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审议后,已修改成稿。与此同时,公安部、交通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还下发了《重特大事故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等一些相应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应急救援法规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强。 据贺黎光介绍,去年以来,我国矿山救护队伍参加矿山事故抢险5017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6814人,其中2292人获救生还;水上救援队伍对2467起事故进行了救援,抢救遇险人员27644人,使26304人获救;公安消防队伍扑救火灾12.2万起,参加危险化学品泄露、爆炸事故、倒塌事故等各类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9.6万次,抢救和疏散遇险人员12.5万余人;电力救援机构短时间内成功地处置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等等。 据了解,目前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已经国务院同意,并纳入《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列入了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与此同时,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演练培训工作逐步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应急投入加大,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尽管中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因应急“失效”和处置不当等原因影响救援效果,导致事故扩大及人员伤亡的事情时有发生。贺黎光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如果应急处置妥当,还可以减少伤亡人员。 贺黎光指出,如果我们的应急预案有效可行,救援队伍素质高,救援装备水平高,加之救援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文档

1.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也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易发期。虽然,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加强了公共安全工作,但部分地区、行业和领域的形势依然严峻。 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要从根本上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如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一般情况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等级的事故(事件),市、县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处置较大和一般级别的事故(事件)。对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应急管理一般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应急管理要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处理。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应急管理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案体系、运行机制、应

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关于2013年上半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2013年上半年,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和总结评作的通知》的要求,公司认真开展了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和总结评估工作,现将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制度、应急机构。公司认真贯彻执行“三标一体化”文件体系,严格执行《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2013年上半年,公司对部分“三标一体化”文件进行了修订。加强了重大危险源、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立及措施落实。 二、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补充和修订工作。按照《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文件要求,公司修订、编 写了59套应急预案,其中:综合预案:1套;专项预案:12套;现场预案:46套;修订1套。初步形成了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措施三位一体并与地方相关部门紧 密协调的应急体系。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定期培训公司组建有专职消防队,认真执行和落实专职消防队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消防队员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义务消防队坚持每年的定期培训。公司建立了专门应急物资仓库,规范了相关管理制度。 四、举办了6次事故预案培训和演练。通过演习达到了提高操作人员事故处理能力、锻炼队伍的目的。2013年4月18日,开展了公司级防汛应急预案演练;6月21日,公司专职消防队和

武警消防特勤中队联合开展了油库着火反事故演习。运行部 开展了江边泵船防汛演练;机组RB事故演练;全厂停电应急预案演练;3月28日,化学制氢站严重漏氢事故演练。6月18日,邀请万盛区消防支队,组织了一次消防培训 五、应急经费的投入2013年上半年,公司共投入应急经费24000元。其中购买应急物资21000元、事故预案培训和演练3000元。 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计划。1、各部门须认真组织对预案的学习和事故现场预想,提高演练的质量。2、重视应急预案修订的及时性。每次演练后,应对相关的改进项和整改项进行跟踪、整改,及时修订预案。 七、下半年的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 1、按计划进行事故预案演练及培训:举办一期紧急救护培训。7月输煤系统着火反事故演习;8月锅炉制粉系统着火演练;9月化学酸罐泄漏应急演练;9月燃油泵房泡沫消防泵演练;10月 电缆着火反事故演习;10月脱硫增压风机跳闸应急演练;11月汽轮机油系统着火演练;12月燃油泵房泡沫消防泵演练;12 月机组粉仓着火事故应急演练;液氨泄漏应急演练。2、加强对预案的学习和事故现场预想,提高演练的质量。3、每次演练后,及时做好应急预案修订。4、组织应急预案管理的主要成员外出学习、培训、收资。 附件1:应急演练情况编织表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应急能力,强化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大力推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及本公司的具体情况,特制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 第二条:各部门要重科学,严格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的领导工作。遵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 第二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第三条:公司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全公司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各基层单位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各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及公司安全生应急工作计划、措施的落实。全面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应急制度和指令,确保安全生产。 第四条:各单位对进入生产现场及车间的作业人员,都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三级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上岗,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第三章应急管理原则 第五条: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第六条:夯基础,搞预防;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现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预案演练等工作。强化一线人员的紧急处置和逃生的能力,“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第七条: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根据应急物资保障计划,配备充足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并加强救援设备和物资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救援物资能完好使用。 第八条:防救结合,做好事故防范工作;切实加强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和监控,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每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隐患排查,对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做到措施、资金、时间、责任人和预案“五落实”,并严格执行隐患查处、整改、验收、消耗“四到位”制度。同时,按安全人员的隐患整改措施积极整改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九条:制定应急值守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守制度,尤其加强节假日的值班工作,所有值班人员要熟悉应急工作业务,坚守工作岗位,做好值班记录,遇到重大事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并及时上报。 第十条: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应急和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

【发展战略】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危机的历史。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步入有力、有序、有效的轨道认真总结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充分估计、充分肯定、充分运用这一体系。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对于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在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高于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实践,把应急管理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形成了应急管理“点”与常态行政管理“面”的结合,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002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面对很不安宁的多地方,乡镇和县级领导选任实行“公推公选”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干部选任过程中。与此同时,党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了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在有着数亿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实行全体村民的直接民主.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政治动荡,而且大大提升了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没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保证是难以想象的。党领导和驾驭民主政治的本领也因此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充满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执政党也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让党员的意见能够得到表达,另一方面对于党内的问题尽可能依照党章,根据民主程序加以处理.而不是借助社会运动的方式处理党内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经验教训而在政治上不断成熟的重要体现。 实践证明,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提高民主执政能力,是十一届三中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