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开展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开展精神扶贫、文化

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一、开展情况

桃城区目前共有省市级文明单位15个,市级文明校园3个。按

照衡水市《关于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结

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对各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精神

扶贫、文化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在文明单位、文明校园

中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文明创建专项行动等志愿服务行动,整合现

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综合

使用率,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把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相关

工作要求纳入意识形态考核内容,纳入省级文明城区、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测评体系,极大的提升了贫困地区群众思想道

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脱贫动力

(二)加强文化引导,激发脱贫活力

一是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要想口袋富,必先脑袋富”的文化先行理念,各乡镇均建设了综合文化站、乡风文明示范街、文

体活动广场、道德讲堂,21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农家书屋,提升了

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教育引导村民的能力和水平。河西街道、何庄乡

等文明单位向定点帮扶村进行文化帮扶,赠与堂鼓、手锣、镲、便

携音响、二胡、电子琴、笛子等文化乐器200余件,让群众在闲暇

之余自娱自乐,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确保贫困户集中村

能看到农村公益电影,区文旅局组织电影放映员深入到贫困户相对

集中村每月平均放映1场,全年不少于12场,全年全区共放映电影2600余场次;二是引导贫困群众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从

思想上率先脱贫。把党的脱贫政策、群众的致富本领用舞蹈、歌曲、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潜移默化改变贫

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演身边人、说身边事,让群众自

我教育、自我提高。区税务局、区文旅局、区教育局相关文艺团体

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为宗旨的在全区78个村、15

所中学小学开展文艺汇演200余场;三是积极开展文艺辅导工作。

常年举办河北梆子、豫剧、舞蹈、瑜伽、模特礼仪、书法、少儿合唱、传统武术戳脚、声乐、京剧等艺术培训班,及下乡辅导共培训20000多人次。

(三)深化文明创建,凝聚脱贫合力

着眼淳化乡风民风,纠正农村歪风陋习,以“一约四会”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文明乡镇带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

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发挥村

民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律约束作用,推进移风易俗,防止因婚丧事大操大办和“人情债”“天价彩礼”等致贫返贫;深

入组织“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增强家庭成

员赡养、扶养老人的责任意识,建设文明家风;广泛开展献爱心活动,动员引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到贫困村、贫困家庭面对

面帮扶,形成团结一致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创美好生活的社会氛围;组织各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发挥“文明辐射源”作用,谋划扶贫项

目20余个,开展培训授课30余场次,捐赠物资折合20万余元,帮

扶结对的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和村镇开展文明创建,受帮扶对象达

2000人次。区供电公司通过“共度六一儿童节”、“温情陪伴安全

暑假”、“视频电话传递千里亲情”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关爱农村

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何庄乡通过开展了“提炼村庄精神、制定村规

民约、传承家风家训”系列活动,发动村民征集家训家规,在各村

巡回展览,村民自选适宜的作品悬挂于家中,起到了自律约束、激

励鞭策的作用,实现了传承乡土文化与弘扬时代新风的有机结合。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宣传引导文明单位、文明学校不断深化帮扶力度,积极主动为帮扶村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完善

帮扶实施方案,从深入实施文明乡风行动、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农村志愿服

务、积极提供项目支持等方面,迅速扎实有序地开展各项帮扶活动,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精神文化扶贫工作,助力精神文明建

设工作上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