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直线方程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并能运用这两种形式求出直线的方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和截距式.

教学难点:关于两点式的推导以及斜率k不存在或斜率k=0时对两点式方程的讨论及变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要学生求直线的方程,题目如下:

①A(8,-1),B(-2,4);

②A(6,-4),B(-1,2);

③A(x1,y1),B(x2,y2)(x1≠x2).

(分别找3个同学说上述题的求解过程和答案,并着重要求说求k及求解过程)

这个答案对我们有何启示?求解过程可不可以简化?我们可不可以把这种直线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呢?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y1≠y2),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

②若点P1(x1,y1),P2(x2,y2)中有x1=x2或y1=y2,此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③两点式公式运用时应注意什么?

④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a,0),与y轴的交点为B(0,b),其中a≠0,b≠0,求直线l的方程.

⑤a 、b 表示截距是不是直线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到原点的距离?

⑥截距式不能表示平面坐标系下哪些直线?

活动: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要求直线方程,应知道什么条件?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先判断是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可求出直线方程.师生共同归纳: 已知直线上两个不同点,求直线的方程步骤:

a.利用直线的斜率公式求出斜率k;

b.利用点斜式写出直线的方程.

∵x 1≠x 2,k=1

212x x y y --, ∴直线的方程为y-y 1=

1212x x y y --(x-x 1). ∴l 的方程为y-y 1=1

212x x y y --(x-x 1).① 当y 1≠y 2时,方程①可以写成

121121x x x x y y y y --=--.② 由于②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因此叫做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注意:②式是由①式导出的,它们表示的直线范围不同.①式中只需x 1≠x 2,它不能表示倾斜角为90°的直线的方程;②式中x 1≠x 2且y 1≠y 2,它不能表示倾斜角为0°或90°的直线的方程,但②式相对于①式更对称、形式更美观、更整齐,便于记忆.如果把两点式变成(y-y 1)(x 2-x 1)=(x-x 1)(y 2-y 1),那么就可以用它来求过平面上任意两已知点的直线方程.

②使学生懂得两点式的适用范围和当已知的两点不满足两点式的条件时它的方程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和分析,发现当x 1=x 2时,直线与x 轴垂直,所以直线方程为x=x 1;当y 1=y 2时,直线与y 轴垂直,直线方程为y=y 1.

③引导学生注意分式的分母需满足的条件.

④使学生学会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理解截距式源于两点式,是两点式的特殊情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多少方法来求直线l 的方程?哪种方法更为简捷?然后求出直线方程.

因为直线l 经过(a ,0)和(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

a

a x

b y --=--000.① 就是b y a x +=1.② 注意:②这个方程形式对称、美观,其中a 是直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称a 为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简称横截距;b 是直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称b 为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简称纵截距.

因为方程②是由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确定的,所以方程②式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

⑤注意到截距的定义,易知a 、b 表示的截距分别是直线与坐标轴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而不是距离.

⑥考虑到分母的原因,截距式不能表示平面坐标系下在x 轴上或y 轴上截距为0的直线的方程,即过原点或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

讨论结果:①若x 1≠x 2且y 1≠y 2,则直线l 方程为1

21121x x x x y y y y --=--. ②当x 1=x 2时,直线与x 轴垂直,直线方程为x=x 1;当y 1=y 2时,直线与y 轴垂直,直线方程为y=y 1.

③倾斜角是0°或90°的直线不能用两点式公式表示(因为x 1≠x 2,y 1≠y 2). ④b

y a x +=1. ⑤a 、b 表示的截距分别是直线与坐标轴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而不是距离.

⑥截距式不能表示平面坐标系下在x 轴上或y 轴上截距为0的直线的方程,即过原点或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

应用示例

例1 求出下列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1)横截距是3,纵截距是5;

(2)横截距是10,纵截距是-7;

(3)横截距是-4,纵截距是-8.

答案:(1)5x+3y-15=0;(2)7x-10y-70=0;(3)3x+4y+12=0.

变式训练

已知Rt △ABC 的两直角边AC=3,BC=4,直角顶点C 在原点,直角边AC 在x 轴负方向上,BC 在y 轴正方向上,求斜边AB 所在的直线方程.

答案:4x-3y+12=0.

例2 如图1,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图1

活动:根据A 、B 、C 三点坐标的特征,求AB 所在的直线的方程应选用两点式;求BC 所在的直线的方程应选用斜截式;求AC 所在的直线的方程应选用截距式. 解:AB 所在直线的方程,由两点式,得

)

5(3)5(030----=---x y ,即3x+8y+15=0.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由斜截式,得y=-3

5x+2,即5x+3y-6=0. AC 所在直线的方程,由截距式,得2

5y x +-=1,即2x-5y+10=0. 变式训练

如图2,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它的中心在原点,对角线在坐标轴上,求正方形各边及对称轴所在直线的方程.

图2

活动:由于正方形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所以可用截距式求正方形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而正方形的对称轴PQ ,MN ,x 轴,y 轴则不能用截距式,其中PQ ,MN 应选用斜截式;x 轴,y 轴的方程可以直接写出.

解:因为|AB|=4,所以|OA|=|OB|=2224

=.

因此A 、B 、C 、D 的坐标分别为(22,0)、(0,22)、(-22,0)、(0,-22). 所以AB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

2222y x +=1,即x+y-22=0.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222

2y x

+-=1,即x-y+22=0. CD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2272

2-+-x

=1,即x+y+22=0. DA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227

22-+x

=1,即x-y-22=0.

对称轴方程分别为x±y=0,x=0,y=0.

拓展提升

问题:把函数y=f(x)在x=a 及x=b 之间的一段图象近似地看作直线,设a≤c≤b ,证明f(c)的近似值是f(a)+a

b a

c --[f(b)-f(a)]. 证明:∵A 、B 、C 三点共线,∴k AC =k AB , 即

a

b a f b f a

c c f c f --=--)()()()(. ∴f(c)-f(a)= a b a c --[f(b)-f(a)],即f(c)=f(a)+a

b a

c --[f(b)-f(a)]. ∴f(c)的近似值是f(a)+a b a c --[f(b)-f(a)].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直线方程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并能运用这两种形式求出直线的方程.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宝石学校活页课时教案(首页) 班级:高一年级科目:数学

一、基础练习 1、写出前面学过的直线方程的各种不同形式,并指出其局限性: 2、练习 根据下列条件,写出直线方程。 (1)经过点A (8,-2),斜率是12 -; (2)经过点B (4,2),平行于x 轴; (3)经过点P 1(3,-2),P 2(5,-4); (4)在x 轴上,y 轴上的截距分别是32 ,-3. (5)经过点A (6,-4),斜率为43 - . 二、重点练习: 1、将下列直线方程化成一般式方程。 (1)21x 240y +-=; (2)x-2120y -=; (3)-2 110x y +-=; 提示: 一般式的直线方程要求是A 必须为正整数, 如果不是则需要通过扩倍或者

去分母化简成此形式. 2、探究: 在方程Ax+By+C=0,A 、B ,C 为何值时,方程表示的直线①平行于x 轴;②平行于y 轴;③与x 轴重合;④与y 轴重合。⑤经过坐标原点;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⑦斜率为0. 提示:分别与①1y y y =≠1(0);②1x x x =≠1(0) ;③0y =④0x =;⑤A0+B0+C=0;⑥直线垂直于x 轴,1x x =;⑦0y x b =+对应找寻A 、B ,C 的数量关系。 解析:①0,0,0A B C =≠≠;②0,0,0A B C ≠=≠; ③0,0,0A B C =≠=;④0,0,0A B C ≠==; ⑤ A 、B 不同时为0,0C =;⑥0,0A B ≠=;⑦0,0A B =≠. 3、求下列直线的斜率以及在y 轴上的截距: (1)3250x y +-=; (2)145 x y -=; (3)20x y += (4)7640x y -+=; 提示:利用一般式中的特殊公式C B C A B A k -=-=- =b ,a ,纵截距横截距来进行计算. 4、把直线l 的一般式方程260x y -+=化成斜截式和截距式。 分析:只要将直线方程化成y kx b =+的形式就可以找到直线的斜率和在y 轴上的截距;只要将6移到方程的右边,给每一项都除以-6,就可得到所求的内容。 三、难点练习: 求与直线240x y -+=平行,且过点P (3,-1)的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_说课稿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实质,即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从而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方程,这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直线的一般方程式。 (2)难点: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及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一一对应的关系。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明白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额关系,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明确它的形式特征。 (2)过程与方目标 通过探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互相转化。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 1.重点回顾 问题:(1)平面内的直线,它们的直线方程有几种表示形式? (2)从上述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中,你能否找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呢? -----教师让学生回顾,观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活跃性。 2. 深入思考 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 ----教师让学生思考,接着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巡视课堂辅导个别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问题2:每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教师给出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学生动手把它转化成直线方程的某一种形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加于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又一次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3. 探究发现 通过前面问题的思考,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4.例题讲解 ----使学生体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转化为一般式,把握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特点四. 教学反思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点斜式和斜截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会用直线的方程求出斜率、倾斜角、截距等问题,并能根据方程画出方程所表示的直线. 3.培养学生化归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直线方程点斜式和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公式推导以及有已知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难点:直线方程点斜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那么,我们能否用给x,yk PPP)满足的的坐标)定的条件(点,将直线上的所有点的坐标的坐标和斜率(,或,201关系表示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二、探求新知 P(x,y)l l k的方程经过点,求直线. 师:若直线,且斜率为000x,y P l P的任意一点,因为直线上不同于点生:(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设点)(是直线0l k,的斜率为 由斜率公式得: y?y0?k,可化为:x?x0y?y?k(x?x)①00〖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不必严格地证明,只要求验证) P(x,y)l k1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①吗?的直线,斜率为 ()、过点000P(x,y)l k2上吗?的直线 (、坐标满足方程①的点都在过点),斜率为000P(x,y)k的,所以方程①就是过点经过探究和验证,上述的两条都成立.斜率为生:000l的方程. 直线因此得到: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0x,y k为直线的斜率(. )为直线上一点坐标,其中00方程①是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 师: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让学生思考,互相讨论) 1:不能,因为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生. 2:对,因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用到直线的斜率,有斜率的直线才能写成点斜式方生程,如果直线没有斜率,其方程就不能用点斜式表示. verygood!师: y x轴所在直线的方程又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那么, x k000),,且过点生:因为(轴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y xx00.) 轴所在直线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

(推荐)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y2-y1/x2-x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

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l 经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00x x k y y -=-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 b kx y +=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222211 y x P x x P 其中),(2121y y x x ≠≠ y-y1/y-y2=x-x1/x-x2 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A )0,(a ,与y 轴的交点为B ),0(b ,其中0,0≠≠b a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y x ,的二元一次方程0=++C By Ax (A ,B 不同时为0)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L1 :3x+4y-2=0 L1:2x+y +2=0 解:解方程组 3420 2220x y x y +-=??++=? 得 x=-2,y=2

必修二3.2.-直线的方程(教案)

3.2 直线的方程 教案 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4.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与两点式方程. 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与两点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关键:抓住各种方程的形式及各种形式方程的量,熟悉求出这些量的方法,并能应用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写出直线的方程. 教学突破方法:首先创设情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能够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写出直线的四种形式的方程,通过例题及适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通过问题的引入,激起学生对直线方程写法探究的兴趣,总结其规律.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问题,引导讨论,出示答案). 学生准备:直线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详见下页表格.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导入新课 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 线,应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顾,并回答.然 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 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x,y)满足的关系式. 使学生 在已有知识 和经验的基 础上,探索 新知. 概念形成 2.直线l经过点P0(x0,y0), 且斜率为k.设点P(x,y)是直 线l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x,y与k, x0,y0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 以得到,当x≠x0时, y y k x x - = - ,即y–y0 = k(x– x0)(1) 老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 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培养学生自 主探索的能 力,并体会 直线的方 程,就是直 线上任意一 点的坐标 (x,y)满 足的关系 式,从而掌 握根据条件 求直线方程 的方法. 3.(1)过点P0(x0,y0),斜 率是k的直线l上的点,其坐标都满 足方程(1)吗?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使学生 了解方程为 直线方程必 须满足两个 条件. (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 在经过P0(x0,y0),斜率为k的 直线l上吗?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然后教师指出方程(1)由直 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 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 程,简称点斜式. 使学生 了解方程为 直线方程必 须满足两个 条件. 概念深化 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 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 后说明理由. 使学生理解 直线的点斜 式方程适用 范围.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docx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说教材 教材地位、作用 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 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习直线方程知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们首次在方程与图像间 建立起具体关系。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迈出了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 对后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掌握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 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 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 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 (2)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 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 说教法 1、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有一次函数的 概念、图象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维转换上有所欠缺,同时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2、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我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说学法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张喜林制 3. 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教学目标】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 (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直线方程有几种形式?指明它们的条件及应用范围. 点斜式:已知直线上一点P1(x1,y1)的坐标,和直线的斜率k ,则直线的方程是 斜截式:已知直线的斜率k ,和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b 则直线方程是 两点式:已知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 截距式:已知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为a ,b , 则直线的方程是 2.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吗?反过来,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直线? 提示:讨论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 直线l 经过点P 0(x 0,y 0),斜率为k ,则直线的方程为:)(00x x k y y -=-① 当直线l 的倾斜角为90°时,直线的方程为x -x 0=0 ② (二)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是否表示一条直线? 当B ≠0时,上述方程可变形为:B C x B A y --= 它表示过点(0,B C - )斜率为B A -的直线。

当B =0时,是一条平行于y 轴的直线。由上述可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它表示一条直线。 我们把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general form )。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方程Ax +By +C =0中,A ,B ,C 为何值时,方程表示直线:(1)平行于x 轴;(2)平行于y 轴;(3)与x 轴重合;(4)与y 轴重合。 探究二: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 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对应,同一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同解方程 探究三: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其他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够表示平面上的所有直线,而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方程,都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 例1.已知直线经过点(6,4),斜率为4 3 ,求直线的点斜式和一般式方程. 分析:直接用点斜式写出,然后化简。 解: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y +4=- 3 4 (x -6),化为一般式: 4x +3y -12=0。 点评:对刚学的知识进行检验。 变式: 求经过A (3,-2)B (5,-4)的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例2、把直线l 的一般式方程x -2y +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l 的斜率以及它 在x 轴与y 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 分析:对式子变形,考察对截距的理解。 解:将直线l 的一般式方程化成斜截式: y = 2 1 x +3 因此,直线的斜率为k = 2 1 ,它在y 轴上的截距为3。 在直线方程x -2y +6=0中,令y =0,得

直线与直线方程复习

? 知识网络 ? 课堂学习 题型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倾斜角 ()??90,0 ?90 ()??180,90 斜率 取值 ()+∞,0 不存在 ()0,∞- 增减性 / 递增 / 递增 1、直线的倾斜角 2、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3、直线的五种方程 4、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5、距离公式 ① 直线的倾斜角:?<≤?1800α ② 直线的斜率:()?≠=90tan ααk ③ 已知两点求斜率:()121 21 2x x x x y y k ≠--= ① 平行:21//l l ,则21k k =或21k k 、不存在 ② 垂直:21l l ⊥,则121-=?k k 或01=k 且2k 不存在 ① 联立两直线方程,求交点坐标 ① 点斜式:()00x x k y y -=- ② 斜截式:b kx y += ③ 两点式: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 ④ 截距式: 1=+b y a x ⑤ 一般式:0=++C By Ax (B A 、不能同时为零) ①两点间距离:()()21221221y y x x P P -+-= ②点()0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距离2 2 00B A C By Ax d +++= 直线方程

考点1:直线的倾斜角 例1、过点),2(a M -和)4,(a N 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 则a 的值为( ) A 、1 B 、4 C 、1或3 D 、1或4 变式1:已知点)3,1(A 、)33,1(-B ,则直线AB 的倾斜角是( ) A 、?60 B 、?30 C 、?120 D 、?150 变式2:已知两点()2,3A ,()1,4-B ,求过点()1,0-C 的直线l 与线段AB 有公共点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考点2:直线的斜率及应用 斜率公式 1 21 2x x y y k --= 与两点顺序无关,即两点的横纵坐标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相同; 斜率变化分两段, 2 π 是分界线,遇到斜率要特别谨慎 例1:已知R ∈θ,则直线013sin =+-y x θ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30,0 B 、[)??180,150 C 、[][)???180,15030,0 D 、[]??150,30 例2、三点共线——若三点()2,2A 、()0,a B 、()b C ,0,()0≠ab 共线,则 b a 1 1+的值等于 变式2:若()3,2-A 、()2,3-B 、?? ? ??m C ,21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则m 的值为( ) A 、2- B 、2 C 、2 1- D 、 2 1 考点3: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21l l 、,2121//k k l l =?,12121-=??⊥k k l l 。若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要特别注意 例、已知点()2,2M ,()2,5-N ,点P 在x 轴上,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P 点坐标。 (1)OPN MOP ∠=∠(O 是坐标原点);(2) MPN ∠是直角 题型2:直线方程 名称 方程的形式 已知条件 局限性 点斜 ()00x x k y y -=- ()11y x 、为直线上一定点,k 为斜率 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

直线的方程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预习 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那么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 围是. 2.直线的斜率: 倾斜角不是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表示,即. 倾斜角是的直线没有斜率;倾斜角不是的直线都有斜率,其取值范围是 . 3.两条直线平行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其斜率分别为,有∥. 4.两条直线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另外,要特别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的特殊情况. x x αα0?0180α??≤<α90?k tan (90)k αα? =≠90?90?(,)-∞+∞12,l l 12,k k 1l 212l k k ?=1-1-12121l l k k ⊥??=-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直线的五种形式 点斜式:,不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斜截式:,不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两点式:,不表示斜率为0和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截距式: ,不表示斜率为0,斜率不存在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其中不同时为0). )(00x x k y y -=-b kx y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1=+b y a x 0=++C By Ax ,A B

考点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将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得方程组 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即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 111222 0, 0.A x B y C A x B y C ++=??++=?

高中数学《椭圆标准方程》说课稿获奖范文(1)

高中数学《椭圆标准方程》说课稿获奖范文(1) 高中数学《椭圆标准方程》说课稿获奖范文(1) 说课的基本形式是“四大模块”模式,一般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部分构成。xx为大家准备一篇高中数学《椭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获奖范文10.27KB,希望给你说课写作带来参考。 椭圆的标准方程 (说课稿) 江苏省宿迁中学陆威 各位专家: 您好!我叫陆威,来自江苏省宿迁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椭圆的标准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设计等七个方面向各位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对双曲线、抛物线方程的推导具有直接的类比作用,为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内容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 椭圆的标准方程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所研究的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及其简单运用,涉及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比较、归纳、猜想、推理验证等,我将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归纳猜想、推理验证,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自主完成问题,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椭圆的定义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③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亲身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二、教法设计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法设计 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

高中数学必修2示范教案(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直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它是研究各种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基本工具,它既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又能为今后灵活地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打好坚实的基础.直线方程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几种特殊形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用代数方法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学习圆锥曲线方程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分析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直线和直线方程的概念,教学中要求不能太高,因此对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关于x和y的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确定为“了解”层次.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给出一点和直线的方向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由两个独立条件选用恰当形式求出直线方程后,均应统一到一般式.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中系数A、B、C的几何意义不很鲜明,常常要化为斜截式和截距式,所以各种形式应会互化.引导学生观察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归纳出它们的方程的类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推导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通过直线方程各种形式的互化,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进一步研究一般式系数A、B、C的几何意义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维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了解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关于x和y的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培

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2.会将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化成一般式,会将一般式化成斜截式和截距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渗透分类讨论、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3.通过教学,培养相互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注意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及各种形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方程与关于x和y的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关键是直线方程各种形式的互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前面所学的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有必要寻求一种更好的形式,那么怎样的形式才能表示一切直线方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思路2.由下列各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并画出图形. (1)斜率是1,经过点A(1,8);(2)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7,7;(3)经过两点P1(-1,6)、P2(2,9);(4)y轴上的截距是7,倾斜角是45°.

直线与方程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1.若直线过点(3,-3)且倾斜角为30°,则该直线的方程为( ) A .y =3x -6 B. y = 33x +4 C . y =33x -4 D. y =3 3x +2 2. 如果A (3, 1)、B (-2, k )、C (8, 11), 在同一直线上,那么k 的值是( )。 A. -6 B. -7 C. -8 D. -9 3. 如果直线 x +by +9=0 经过直线 5x -6y -17=0与直线 4x +3y +2=0 的交点,那么b 等于( ). A. 2 B. 3 C. 4 D. 5 4. 直线 (2m 2-5m +2)x -(m 2-4)y +5m =0的倾斜角是450, 则m 的值为( )。 A.2 B. 3 C. -3 D. -2 5.两条直线023=++m y x 和0323)1(2=-+-+m y x m 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 .相交 C.重合 D.与m 有关 *6.到直线2x +y +1=0的距离为55 的点的集合是( ) A.直线2x+y -2=0 B.直线2x+y=0 C.直线2x+y=0或直线2x+y -2=0 D .直线2x+y=0或直线2x+2y+2=0 7直线02=+-b y x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1,那么b 的取值范围是( ) A.[]2,2- B.(][)+∞?-∞-,22, C.[)(]2,00,2?- D.()+∞∞-,

*8.若直线l与两直线y=1,x-y-7=0分别交于M,N两点,且MN的中点是P(1,-1),则直线l的斜率是() A.-2 3 B. 2 3 C.- 3 2 D. 3 2 9.两平行线3x-2y-1=0,6x+ay+c=0之间的距离为213 13 ,则 c+2 a的 值是( ) A .±1 B. 1 C. -1 D . 2 10.直线x-2y+1=0关于直线x=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A.x+2y-1=0 B.2x+y-1=0 C.2x+y-3=0 D.x+2y-3=0 **11.点P到点A′(1,0)和直线x=-1的距离相等,且P到直线y=x的距 离等于 2 2 ,这样的点P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12.若y=a|x|的图象与直线y=x+a(a>0) 有两个不同交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 A.0<a<1 B.a>1 C.a>0且a≠1 D.a=1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4小题,共20分) 13. 经过点(-2,-3) , 在x轴、y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是;或。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提纲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内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内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精彩演示,增强图形美感,使学生享受数学美,增进数学学习的情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4.教学方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为主线.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转化、抽象来实现直线的点斜式教学,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5.教学过程 5.1 问题情境(了解数学)

直线方程教案

7.2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 (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 (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直线方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陈媛媛,是新疆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说课。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第二节《直线的方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分析:在这里我分三小点进行说明. 一教材背景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会推导直线的方程。并掌握方程表示的基本量,以及各种表达形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能力目标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

式方程的过渡,培养学生树立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能力;通过直线方程的特征观察直线位置的特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情感目标 (1) 通过“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相互转化的. (2)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自身的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学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2)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证明。 为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及局限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2学法(说学法)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超经典)

课题:直线与直线方程 考纲要求: 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②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材复习 1.倾斜角:一条直线l 向上的方向与x 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范 围为[)0,π.斜率:当直线的倾斜角不是90?时,则称其正切值为该直线的斜率,即 tan k α=;当直线的倾斜角等于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2.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 21 tan y y k x x α-== - 若12x x =,则直线12P P 的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 3.(课本36P )直线的方向向量:设,A B 为直线上的两点,则向量AB 及与它平行的向量都 称为直线的方向向量.若()11,A x y ,()22,B x y ,则直线的方向向量为AB =()2121,x x y y --. 直线0Ax By C ++=的方向向量为(),B A -.当12x x ≠时,()1,k 也为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 4.直线方程的种形式: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斜率k 是一个实数,当倾斜角90α≠?时,tan k α=,直线都有倾斜角,但并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倾斜角为90?的直线无斜率. 2.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恰当形式的直线方程,直接求出方程中系数,写出直线方程; ()2待定系数法:先根据已知条件设出直线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求系数,最后代入求出直线方程. 3. ()1求直线方程时,若不能断定直线是否具有斜率时,应对斜率存在与不存在加以讨论.()2在用截距式时,应先判断截距是否为0,若不确定,则需分类讨论. 4.直线方程一般要给出一般式. 典例分析: 考点一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问题1. 已知两点()1,2A -,(),3B m .()1求直线AB 的斜率k 和倾斜角α; () 2求直线AB 的方程;()3若实数13m ?? ∈--???? ,求AB 的倾斜角α的范围. 问题2.()1(01河南)已知直线l 过点()0,0P 且与以点()2,2A --,()1,1B -为 端点的线段相交,求直线l 的斜率及倾斜角α的范围.()2求函数sin 1 3cos y θθ -=+的值域.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内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内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