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障碍及其突破_葛孝亿

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障碍及其突破_葛孝亿
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障碍及其突破_葛孝亿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组织是一个舶来概念。在西方,社会组织泛指独立于国家机构、市场体系外的公民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

[1]

在中国语境下,社会组织常

常与民间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慈善组织等概念并行通用,意指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逐步兴起,并在政府及市场体系之外承担诸多社会公共事务的新型组织形态,其组织特征大都可用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来形容。

[2]

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

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迅猛。根据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约50.67万个。

[3]

在教育评价领域,我国也成立了大量社会组织。其中,既有社会力量与高校等组织合作成立的具有智库性质的社会组织,如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等;也有以民间力量主导的社会组织,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长江教育研究院、公众教育研究院等。从政策层面来看,随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也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

提出了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问题,即“为保证政府职能的转变,使重大决策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之后,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又相继提出,“组织与委托社会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4]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提出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和教育满意度测评。2015年5月9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阐述了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即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扩大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

在此背景下,社会组织开始积极介入教育评价,并逐步成为政府与市场之外供给教育评价服务的重要主体。比如,在教育部于2015年上半年启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情况的总体评估项目中,教育部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再直接实施教育评估,而是采用行政委托的形式把评价任务交予第三方机

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障碍及其突破

笮葛孝亿唐开福

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举措,但既有的制度安排制约了社会组织参与

教育评价的积极性。针对这些制度障碍,本文提出可从以下层面予以突破:创新社会组织登记与管理制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教育评价职能转移与承接制度,发挥社会组织教育评价功能;建构非营利性资源保障制度,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建立教育决策咨询制度,扩大社会组织教育评价影响力;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制度建设,提升教育评价专业能力。

关键词:社会组织;制度障碍;制度安排

葛孝亿/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

330022)唐开福/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

610225)

DOI:10.14121/https://www.360docs.net/doc/8d10648608.html,ki.1008-3855.2016.08.013

中国校外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8d10648608.html,

构来实施,其中不乏教育社会组织的参与。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社会组织在我国的生长和发展时间较短,在参与公共服务时总体上呈现出某些制度层面的障碍。

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障碍

制度是指由行为主体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要求的规范体系,它表现为一种秩序、规则与建制结构。目前,虽然国家政策层面已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介入教育评价,但旧有制度的惯性和延续性,以及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之新制度结构的缺失,都构成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障碍。

1.“政社一体”制度惯性的阻碍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假设是影响教育评价制度形成与演变的关键因素。建国以来,我国的政社关系大致经历了“政社一体”、“政强社弱”与“政社合作”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沿袭前苏联全能政府的治国模式,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并逐步形成了政社一体的管理制度,即政府与社会的高度统一。[5]改革开放以来,政社一体管理制度开始式微,并逐步向“政强社弱”与“政社合作”转变。然而,政社一体的制度惯性却延续到当下,并阻碍了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首先,政社一体的制度惯性使政府仍然处于全能状态,对于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限制力度较大。政社一体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强调政府是所有公共事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所有公共事务都由国家管理、政府统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教育评估制度就是在政社一体的体制惯性下被建构的,依然遵循行政主导的逻辑,政府强调自身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监督和管控。在这一制度惯性下,社会组织获得教育评价的权限空间较为狭窄。此外,虽然目前政府大力推行教育评价职能的转移,强调将教育评价职能交给社会组织,但由于制度惯性造成的偏好选择,政府多选择与有官方背景的专业机构合作,有些甚至将职能转移给关系更密切的下属单位。而对于一些没有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而言,获得政府职能转移的概率则较小。

2.“双重管理”制度延续性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延续了双重管理的特征。首先,社会组织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其次,社会组织在登记注册时还必须找到一个政府部门作为本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双重管理体制:一方面,民政部门负责社团的资格审核与注册登记工作;另一方面,业务主管单位即相应的政府部门,负责对社会组织的日常活动提供指导与监督。[6]双重管理体制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构成了制度约束。首先,双重管理体制造成教育社会组织注册难。由于民政部门设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加之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审批,这一繁琐的行政程序致使大量现存的社会组织无法通过民政部门注册。在没有获得正式注册身份的情况下,社会组织就无法承接政府转移的教育评价事项。第二,双重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评价权下放难。目前,政府依然承担着本可以转交给社会组织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对社会组织全面下放教育评价权。由于社会组织的独立性、民间性、自治性等特征,其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存在某种行政外溢风险,如对政府的批判、对既有教育政策的抵制等,因此,政府希望全面掌控局面而不敢将教育评价权转移给社会组织。[7]第三,双重管理体制导致社会组织教育评价活动开展难。由于所有社会组织都存在一个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主管单位对于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活动管理普遍过度化,致使社会组织几乎丧失自主权,难以有效开展活动。

3.社会组织发展与扶持制度不完善

社会组织要有效地承接教育评价职能,必须保证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能否获取足够的政策扶持是其关键。我国政府出台了对社会组织予以扶持的若干政策,但现行的大部分制度多侧重于对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组织规范,而涉及如何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建设仍不完善。比如,扶持政策主体的单一性。在国家层面,民政部还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扶持政策文本。在地方上也只有少数发达城市出台了扶持政策文本。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浦东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广州市发布的《广州市扶持发展社会工作类社会组织实施办法(试行)》等。在扶持政策内容方面也略显薄弱。例如,政府给予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政策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着人财物等资源困境。据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的统

计,我国社会组织中由各级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占50%;除政府资金外,其他主要财政来源仅是会费收入、经营性收入、企业赞助和项目经费等。“其他诸如募捐收入、资本运作收入、基金会资助、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资助等方面的收入来源,合计不到5%。”[8]从社会组织资源结构来看,政府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但这一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组织是受制于外在环境的,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完全独立。因此,组织的结构及其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必须置于组织被镶嵌于其中的环境因素中加以理解。”[9]政府在资源分配上的绝对优势造成社会组织对政府资金的单一依赖,并由此影响了组织的自主性,进而影响到教育评价的公正性。从扶持政策的角度看,并没有帮助社会组织建立起多元的资源保障制度。从欧美国家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来看,应当建立资金来源的多种渠道,除政府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外,应当鼓励社会捐赠及组织自身的服务收费。

4.社会组织教育评价影响力输出制度化途径缺失

教育评价影响力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从事评价活动有计划地表达对某一教育议题的关注并进而影响教育公共决策的能力,它是衡量社会组织是否具有影响力的根本指标。毋庸置疑,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是一项追求影响力输出的行为,教育评价结果具有绩效评定性、价值导向性与政策倾向性等功能。随着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实践经验的积累,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影响力也迅速上升。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社会组织面临着教育评价影响力输出制度化途径缺失的困境。萨拉蒙认为,具有政策影响力是社会组织的灵魂,“该部门的倡导功能很重要,包括发现被忽视了的问题并提请公众的关心、保护基本人权、帮助人们就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环境、民族、社区的利益和关注畅所欲言”。[10]然而在我国,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影响力十分有限。首先,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行为大多是承接政府转交的事项而非政策倡导行为。承接任务与政策倡导是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两种形态,也是政策影响力迥异的不同层次的参与行为。承接任务的重心在于完成政府转移的教育评价事务,而政策倡导的重心在于以教育评价活动为基础实现“参政议政”。目前,我国相关的制度安排缺乏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重要功能的认识——

—通过教育评价影响力表达公共诉

求。其次,社会组织教育评价行为影响力输出的路径有限,且缺乏制度化建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社会组织提交的教育评价报告该如何利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评估结果出来后往往束之高阁,对评估结果的运用也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后续机制,评估对象不会自觉根据评价结果去改进教育实践,以致相关的评估结果报告便成了一纸空文。社会组织教育评价影响力输出制度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活动的限度,也直接影响了其参与的动力。

5.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制度的缺失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制度的缺失是制约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又一制度因素。最近几年,若干重要的社会组织普遍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以红十字会为例,郭美美事件等带来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寒冬”。事实上,由于社会组织数量庞大,行业类别多样,而政府的监管制度也不健全,因此社会组织内部的治理制度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治理机制,直接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活动。首先,社会组织现代法人制度缺失影响教育评价。萨拉蒙认为,社会组织仍然具有其他组织的某些特征,随着社会组织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它们同样有科层制与官僚化的特征,如办事拖延、效率低下、相互掣肘等。其实,有相当多的社会组织是由教育行政机构直接创办,或者是从教育行政机构转变过来的,有学者称之为“第二政府”,所以其他带有强烈的官僚化倾向。不少社会组织在建制上偏离法人治理结构而模仿行政机构,导致新的官僚化倾向,这直接影响了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其次,社会组织自律制度缺失影响教育评价。据统计,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其他领域,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普遍缺失,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财务监管制度。“大约50%以上的社会组织通过内部审计或不通过审计作定期的财务报告,只有14.7%的组织通过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进行规范的年度财务报告,而10.5%的社会组织没有年度财务报告制度。”[11]财务监管制度的缺失极易产生“公益腐败”,而腐败与社会组织作为公益取向的组织性质是相背离的,这就导致了严重的诚信危机。缺乏了诚信,社会组织就丧失了权威性,也就奢谈教育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第三,社会组织的非营利保障制度缺失影响教育评价。部分社会组织受经济利益驱

使,违背了非营利性的宗旨,抵制非分配约束机制,将营利作为首要目标,随意编造或篡改教育评价数据,导致教育评价的公信度降低。

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突破

要形成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教育评价的新格局,关键是积极突破和创新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两个维度予以制度突破:一是打破旧有的制度设计,建构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外部保障制度,以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为核心;二是建构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制度支持体系,包括教育评价职能转移与承接制度、非营利性资源保障制度、教育决策咨询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制度的建构等。

1.创新登记管理制度,激发教育社会组织的活力

以登记与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双重体制是社会组织发展最为重要的制度性障碍,为此,创新登记管理制度是制度突破的核心内容。在登记制度改革方面,目前多地的创新在于登记制与备案制的结合。民政部门要求所有符合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应当在相应的部门进行登记。而对于因为登记门槛较高而不能正常登记的则采取备案制。“备案制度主要是针对双重管理体制下民间组织的登记和成立门槛过高造成大量民间组织不愿注册登记从而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的困境而设立。”[12]登记制与备案制在形式上有区别,但社会组织的性质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众多教育社会组织都具有参与教育评价的主体资格。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国家政策的重心应当放在“培育”与“监管”上。在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和定位上,政府要改变目前消极型的行政控制体制,在承认并肯定社会组织存在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培育社会组织。就教育评价而言,政府应当积极培育专业化的教育社会组织,并向其转移教育评价事项,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2.建立教育评价职能转移与承接制度,发挥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功能

随着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但目前对于政府职能如何转移以及社会组织能否承接、如何承接等问题则缺乏制度设计,教育评价领域亦是如此。要发挥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功能,必然要建立教育

评价职能的转移和承接制度。从具体路径来看,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教育评价职能的制度规范。目前,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教育评价职能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来遵照执行。为此,有必要建立相对应的制度规范,并将其重点放到法制建设上,着手解决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合法困境,可通过有关的法律法规确立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地位。《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可以视为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制度建构的初步尝试。其次,建立社会组织承接教育评价职能的制度规范。一般来说,规范的外包性公共服务承接过程应包含公开招投标、签订合同、项目实施、绩效评估等环节。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合作制定教育评价服务的规范承接流程。

3.建构非营利性资源保障制度,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需要为其提供制度化的支持。在我国,发展资金上的依赖一直是制约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建立平等向社会组织投入教育公共资源的资金支持制度。向社会组织投入公共资源,可通过政府购买、行政委托、项目招投标等形式逐步构建基于非营利性的资源保障制度。目前,政府购买是最为重要的形式。“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是指政府与社会办学机构签订合同,明确各自权利义务,政府在评估社会办学机构所提供教育服务绩效的基础上,以财政资金全部或部分支付其成本费用。”[13]近年来,政府开始实施并逐渐加大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政策。2014年1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提出:“按照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原则,逐步扩大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教育评估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组织运行的资金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立法的方式确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教育评价服务,并使之成为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制度。另一方面,在向社会组织直接购买教育评价服务时,应注重加强社会组织可持续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制度规范化建设,并且使政府

向社会组织购买教育评价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组织教育评价能力与教育共治能力的提升。其三,应明确规范政府购买教育评价服务时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因政府购买服务而侵蚀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4.建立教育决策咨询制度,扩大社会组织教育评价的影响力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要有序地参与教育评价并发挥其政策影响力,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制度。在公共管理领域,社会组织扩大其政策影响力的制度化途径多样,若干制度值得借鉴。比如“向各级人大、政协递交提案;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接受政府委托,参与政策调研和起草;通过听证会、座谈会、茶话会、调研会等传递政策主张;向社会公开政策建议,间接影响决策”。[14]就教育领域而言,建立教育决策咨询制度最为重要,这是扩大社会组织教育评价政策影响力的制度保障。教育决策咨询是指咨询机构依据决策主体的需求,以其专业性服务为决策主体提供行动方案的活动。[15]在教育决策咨询制度中,社会组织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必须大力扶持民间性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打破咨询机构单一化的格局,不断提高咨询过程的开放度,让民间咨询机构参与教育决策研究过程,与行政性和准行政性咨询机构相辅相成。”[16]因此,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动相关教育决策咨询制度的建设,为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提供一个有效的应用平台;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要以教育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提供符合要求的教育评价服务。

5.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制度建设,提升教育评价的专业能力

社会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既是提升社会组织教育评价能力的前提,也是建立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具体而言,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应包括专业人才制度建设、现代法人制度建设、自律与他律制度建设等。首先是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制度建设。“教育评价在学术上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社会上诞生了一

大批具有纯民间性质的教育评价专门机构,我国教育评价才能真正走上专业化”。[17]教育评价的专业性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社会组织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就是专业人员,没有一支思想过硬、专业性强的队伍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评价服务。因此,应建立专业人才制度,选择专业性强、公允正直、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进入到专业队伍中。同时应当对专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在获得相应的注册或许可后持证上岗。其次是社会组织的现代法人制度建设。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完善治理结构才能健康发展,就教育评价类社会组织而言,其治理结构的完善也应该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社会组织制定规范的组织章程,运用民主机制,选举和产生社会组织的管理层,管理层要对组织负责,并按照章程进行民主管理。应该说,建立组织法人制度是提升组织公信力的基础。第三是教育社会组织的自律与他律制度建设。在自律制度建设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关于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分支机构财务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教育社会组织可参照相关政策完善社会组织的人事制度、业务制度、财务制度、审计制度等。社会组织的他律制度建设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与规范;二是运用法律、制度与规范进行监督并进行相应的规制和惩处。为规范社会组织的运行,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定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管,并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等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机制研究”(15YJC880018)与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第三方机构参与教育质量评估的机制研究”(15JY25)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南钢)

参考文献

[1]王名.社会组织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民政部.2013年社会组织年鉴[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8d10648608.html,/index.html.2015-11-25.

[4]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5]杨发祥,胡兵.政社合作与公共服务体制的转型[J].学习与实践,2011,(3).

[6]高红,朴贞子.期我国社会组织政策参与及其制度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7]周海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缘由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

[8]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9]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及其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10]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简智伟.我国非营利组织失灵的法律规制[J].经济法论坛,2009,(6).

[12]周红云.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于治理与善治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基于上海市教育委托管理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3).

[13]周翠萍.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14]周俊.行业组织政策倡导:现状、问题与机制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0,(9).

[15]周洪宇.健全教育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16]肖远军.完善我国教育决策咨询机制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17]李雁冰.论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3,(10).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Breakthroughs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Ge Xiaoyi&Tang kaifu

(School of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2;Sich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Chengdu610225)Abstract: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the separation of government authorities,but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restrict the exertion of function.To address the above problem,the article put forwardpolicy recommendations,namely,innovating system of social registration and management,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ervice,constructing the non-profit resource security system,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establishing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consultation system,expanding the policy influence,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various system and promot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words:social organization,institutional barriers,institutional design

调研报告: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能力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弱。多数社会组织处于无人无钱的尴尬局面。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是非营利性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有限,工作人员兼职的居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自身建设能力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很有限。有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 管理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性体现弱。社会组织中由于兼职人员居多,一些人员还处于临时聘用状态,内部管理很不规范,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公益性反而弱化,在社会上很难建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社会公信力不足,开展活动难以持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现有的社会组织处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实际上处于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并且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自己的主张和声音难以独立地展现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 培育不到位,大量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处于灰色地带。由于目前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距离拥有真正合法身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缺乏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利于社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 抓紧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性质、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奖惩办法。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通过立法,明确非营利的定义与标准,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所从事的必要的有偿服务与营利之间的界限模糊,造成人们对非营利社会组织公信力的误解和责难,同时造成对人们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积极性的伤害。有些新社会组织特别是中介组织,大多以营利性的逻辑来展

(完整版)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及细则

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及细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建立体现素质教育宗旨,符合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综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深入践行“名在减负、名在特长、名在名师、名在文化”的办学理念,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全区小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二、评价内容 分办学行为、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学业水平、学生特长、办学特色等六大项,总分为100分。 三、评价标准 1.办学行为(10分) (1)开齐规定课程,开足规定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课表、课外活动安排表上墙上网,没有弄虚作假现象。(2分)(2)严格执行全市统一制定的学生作息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学时间不超过6小时。(2分) (3)有切实的课外作业总量监控机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节假日、双休日没有违规补课的现象。(2分)

(4)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学校组织的考试每学期不超过一次,科目不超过3门。(2分) (5)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近视率、肥胖率明显降低。(2分) 2.德育工作(10分) (1)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重视整合德育资源和开发优质德育课程,德育内容丰富。(2分) (2)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德育队伍健全,职责明确。(2分) (3)德育活动形式多样,校园育人氛围浓郁。(2分) (4)班主任工作扎实有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学校、社区、家庭沟通良好,形成合力。(2分) (5)学生熟悉《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习惯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无随地吐痰、乱扔乱抛、乱涂乱画、大声喧哗等现象。(2分) 3.师资队伍(20分) (1)学校有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教师有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措施实在达成度高。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达100%,40周岁以下的教师全部达专科以上学历。(4分)(2)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基本要求。深入开展教师学习教育活动,教师参加全区集中考试合格率达100%。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核心内容问答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核心内容问答 一、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加强宏观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及运行规律,严格按有关评估指标要求,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估,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指导思想、依据、目的、意义? 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评估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具体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进行。 评估目的:通过合格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得到规范,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评估意义: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国家对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检查,评估结果将由教育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教育部规定,评估结论为“合格”的学校,评估结果作为该校今后审批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新增本科专业设置,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硕士、博士点的主要依据之一。评估结论为“暂缓通过”的学校,需在规定的暂缓期(1—2年)内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申请重新接受评估。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学校,由教育部区别情况,令其限期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可以说,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而社会声誉又必将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从而关系到学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综合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社会多元化治理格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中国社会在经过过去三十余年的强势改革之后,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于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治理是个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元素不断涌现,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个已经出现深度社会分化的社会中,传统的社会治理形式已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如果不进行变化,仍然采取过去的社会管理模式,只会让这种矛盾日益加深,且愈演愈烈,加大社会矛盾。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调节、民间主动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是社会发育的基本标志,通过社会组织发展带动公民社会发展,限制过强过大的政府权力,进而形成社会多元治理的格局,并最终形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局面,是实现我国社会有效治理,从而达到“善治”目标的基本途径。自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政府报告等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转型”,这一转刑即意味着政府将告别过去的全能形象进行适当放权,而社会组织被引入到社会治理之中,将二者进行结合,完善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党与政府所提倡的党为主导,政府管理,社会配合,民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局面,这一新模式是对马列主义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基于我国现实情况的选择。本文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研究考察的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寻找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论文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借鉴了现代中外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最新理论或研究成果,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撰写。本篇论文共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于国内外研究综述,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交代来闸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下我国政府把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放在政府改革转型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变革中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组织发展对于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方案(试行) 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县教育局相关工作要求,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有效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现对学校教学质量检测评价制定以下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项目 教学质量监控项目分别为:学科教学质量检测、学科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学科抽测等。 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1、明确单元达标内容,同一年级统一检测进度。 学期初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统一制定一学期的学科单元达标进度表,并上交学校。教务办将按进度表定期检查教师的达标检测情况,计入教师个人量化分,同时也做为评选优秀级部的衡量标准之一。2、学科教学质量检测。 检测的学科为语文、数学等。 每学期期中、期末对各年级学科进行检测,检测由县教研室或学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根据反馈的成绩,进行质量分析。 … 以上学科的检测,只是阶段性评价的形式之一,不是学生成绩的唯一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定还必须与其他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如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语文、数学、以外的学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能力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查。在检测过程中有发现弄虚作假行为的,特别是有意制造机会、

条件让学生弄虚作假的一律以倒数第一处理,同时还要追究相关人员及领导的责任。 3、学科课堂教学管理 查看各学科教师课堂达标落实情况,进行“四清管理”。四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反反复复,清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让一个学生吃夹生的,步调统一,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具体做法是: (1)堂堂清:就是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看书,练习,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讨论,来弄懂“为什么”真正理解知识最后通过当堂训练形成能力。每一节课上的学习任务在反馈练习环节中以分层练习的形式给出,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收获,力求他们不把问题留到课后。 (2)日日清:就是指当日事当日毕。当天学的功课,该背的要会背,做错了要更正,该运用的要做对。对课堂上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同学作为日清对象,利用课余时间让这些同学进一步更正错题,直到类似问题不出错。时间是午间辅导、晚饭后。 (3)周周清:就是周末普查本周知识点,以及该会运用的例题习题,要求人人一一过关,其清的内容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课后题、基础训练上的习题。根据本周所学内容、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对未达到日清的学生进行。方式可以是试卷、可以是预先出好的练习。在做题过程中反复做仍不能过关的可以让家长领回协助完

关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相关文件的学习总结

关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相关文件的学习总结根据学校的号召,近日我认真学习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三份文件,通过阅读、学习,我认识到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对本科院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是对一所院校综合实力的评估,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评估,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评估,是国家行政部门对一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的国家级、权威性的评估。由此可见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性,我对此次工作报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学习关于学校本科评估的内容,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目的在于加强和改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推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做好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改革的理念,有利于拓展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完善教学改革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的意义。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以学校的教学工作为核心的整体性评估。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7个一级指标和1个特色项目。一级指标下设19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选取44个影响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作为观测点。19个二级指标中有11个重要指标,它们是: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2017---2018年)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及时准确地把握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情况,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协调发展,确保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的影响力及竞争力,现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现状,特制定《高庙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稿)》。 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通过监控与评价的实施,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而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我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拓创新。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各学段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主要评价目标,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二)导向性原则 着眼于人才的培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评价指导实践,实践完善评价,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实效性原则 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实际效果,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彼时,深刻转型期下,中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需求和呼唤社会中出现各种新的阶层、力量、组织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和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这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次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国务院还先后于2013年9月、2014年11月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巨大的动力。社会组织正是在这股巨大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1988年,我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仅有4446个。到2004年,达到近28.9万个;而从2004年到2014年的短短10年间,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增至60.6万个,是1988年数字的136倍左右。就整个社会组织行业来讲,在2014年,共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560.6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638.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524.9亿元,社会组织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而武汉市继此大城市之后,近年来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的号召,也开始重视并探索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013年10月,“美丽武汉·大爱江城”武汉首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选拔大赛圆满落幕,此公益项目比赛历时8个多月,吸引了4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参与群众6万多,网名投票数达2000多万人次投票;2014 年,武汉市登记的社会组织个数达到了 4800个,我市民政部门分别对其中符合评估资格条件的163家社会组织进行了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23家,3A级社会组织63家。如今,2015年公益项目大赛、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大社会的缩影,自然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组织在社区有目的的建设起来,它逐渐承担起一定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社会组织携手社区居委会等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 发展进步。社区社会组织的引进,打破了传统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和服务的长期垄断,弥补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的通知》、《潍坊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切实建立有效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扎实做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有关工作。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提升,推动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 (二)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个性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促进发展。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

励等功能,以科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主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的严谨有序,评价工具的方便快捷,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使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 4、重点带动。为保障实验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遵循点面结合,重点带动的原则开展实验。选取部分年级作为实验对象,重点跟踪考查;对照指标,选择重点,进行测评。 5、突出个性。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在尊重共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评价模式。 (三)总体目标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基于学校自评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发评价工具,建立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学校评价结果使用机制,形成完善的评价工作机制。 二、具体内容 (一)构建基于学校自评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根据《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和潍坊市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我校已有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绿色指标研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教师

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市、县级人民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7〕49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是指对市、县级人民政府领导、管理、保障、推进本行政区域内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关情况的评价。 第三条评价对象为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第四条评价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协调,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每年评价一次。 第五条评价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升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能力为重点,遵循依法依规、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六条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工作实行常态监测。对日常工作进行随机检查,检查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评价得分。 第二章评价内容和方式 第七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和教育重点工作、规范办学行为情况,教育规划与建设情况,教育用地保障情况,教育财政投入情况,教师管理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育发展状况等7方面。 根据评价内容,制定《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附后),明确各项评价内容的具体观测点,按照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对各观测点进行评分。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每年将结合当年重点工作任务,另行制定评价实施细则,明确年度具体评价指标、评分方式和评价标准。 第八条实施分类评价。按照教育发展水平,对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等9市)和粤东西北地区(包括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揭阳和云浮等12市)分别进行评价。 第三章组织实施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

中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监督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5——1994年),是评估理论的研究阶段。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相关机构开展了评估理论研究。 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些省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 第二阶段(1994——2002年),是开展高校教学评估试点和探索阶段。1994年起,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试点工作。到2002年底,共试点评估了154所本科院校。 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历史较短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目的是使这类学校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并帮助这类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指定、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工作水平较高的学校,主要目的是促进这类学校深化改革和办出特色,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根据学校申请确定。随机性水平评估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被评学校由教育部(1998年,国家教委改名为教育部)随机抽取。 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0648608.html,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作者:吴泽群 来源:《学会》2017年第02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能力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弱 多数社会组织处于无人无钱的尴尬局面。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是非营利性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有限,工作人员兼职的居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自身建设能力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很有限,有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 (二)管理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性体现弱 社会组织中由于兼职人员居多,一些人员还处于临时聘用状态,内部管理很不规范,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公益性反而弱化,在社会上很难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社会公信力不足,开展活动难以持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三)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 现有的社会组织处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实际上是处于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并且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自己的主张和声音难以独立地展现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 (四)培育不到位,大量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处于灰色地带 由于目前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距离拥有真正合法身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缺乏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利于社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二、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 (一)抓紧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性质、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奖惩办法

临沂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临沂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3]22号)以及山东省教育厅相关配套文件的有关要求,为扎实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有关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提升,推动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重视学业水平,又重视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重视共同基础,又重视个性特长;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和效益。 2.科学有效。遵循先进教育评价理念,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障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科学合理,评价程序公开透明,评价工具便捷高效,评价结果真实有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客观真实、科学多元地反映中小学教育质量。 3.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针对全市中小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4.促进引领。以科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促进县区、学校内涵发展,主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逐步实现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由经验化、行政化向实证化、专业化转变。 5.重点突破。结合我市实际,选取易于操作的环节和步骤,先行先试,逐步全面推开。 (三)总体目标 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基于学校实际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建立基于网络和大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基于标准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县区、学校评价结果使用机制,引领全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 二、具体内容 (一)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指标框架”)以及山东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对照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项关键指标,紧密结合我市中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业质量监测、课业负担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已有的体制机制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经验和做法,按照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制定基于学校实际、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标准。 2.改进评价方式方法。探索基于标准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信息采集系统,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纵向、横向相结合的比较分析评价机制,注重全面考查学生进步程度和学校发展情况;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实现学校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完善社会参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主要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测试和调查全部面向学生群体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实施,不针对学生个体,根据学段情况,一般不专门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县级及以上统考统测。科学设计评价工具,开发易懂、易操作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具。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

本科评估学习总结

关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相关文件的学习总结 文学院樊宇敏 根据学校的号召,近日我认真学习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三份文件,通过阅读、学习,我认识到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对本科院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是对一所院校综合实力的评估,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评估,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评估,是国家行政部门对一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的国家级、权威性的评估。由此可见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性,我对此次工作报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学习关于学校本科评估的内容,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目的在于加强和改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推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做好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改革的理念,有利于拓展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完善教学改革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的意义。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以学校的教学工作为核心的整体性评估。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7个一级指标和1个特色项目。一级指标下设19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选取44个影响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作为观测点。19个二级指标中有11个重要指标,它们是: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设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结合全州教育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遵循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加强教师师德、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建立一支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全州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二、评价的目的 通过对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为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以实现在全州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引导教师以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实践,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着力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三、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是为了促进学校工作和教师个人的发展,引导教师通过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 2、导向性原则。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对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工作绩效做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3、全面性原则。改革单纯以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多指标、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评价,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4、激励性原则。力求通过评价,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鼓励广大教师扬长避短,激发工作的主动性与工作热情,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和终身学习中。 5、灵活性原则。评价采取“上不封顶”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并积极投入教研、教改中。 6、公正性原则。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公开透明。评价要全面客观,坚持标准,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四、评价内容表中所列的加、扣分项目和体、音、美、实验、计算机等科目教师的业务考评及计分按下列标准计算: (一)加分项目和扣分项目 (1)加分项目 教师在以下2、3、5 、6 项量化考核取得的成果可视情况加分,多级别获奖以最高级别加分,不累加; 1、高考达到规定标准(高考包括上线率、本科率和重点率)得5 分,“三率” 中有一率超过规定标准1个百分点加0.5 ,累计加分不超过5 分。“三率”中有一率低于规定标准1个百分点,扣0.2 分,依此类推。民族中学理科无重点率,按“两率”算;中考成绩和州、县教研部门组织的调研测试成绩与全州或全县均分持平得5分超过1个

学校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评价方案

————————————————————————————————作者:————————————————————————————————日期: 2

水峪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小学管理规程》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发展“两基”成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和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为目的,科学有序地评价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评价内容: 学生受教育成长情况;教师教育教学完成情况;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三、评价方法: 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及量化考核办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终结评价是对“学生受教育成长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主要以当年统一进行的教学成绩检测的数据和学校师生参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其它以教育教学督导或教学检查的结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在量化过程中各指标的分值不突破,也不记负分。 五、评价细则: (一)、学生受教育成长情况(100分) 1、德育(10分) (1)日常行为(4分)。全体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能够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日常行为规范好4分。以学校学生日常行为检查记载为依据。 (2)养成教育(4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操行合格率达98%以上记4分。以学生的操行评价档案为依据。 (3)学生受表彰情况(2分)。学生学年内表现突出,受到县、镇表彰,如获得“德育小标兵”、“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等称号,县级以上一人次记0.2分、镇级一人次记0.1分。以各类证书为依据。 2、智育( 70分) 学生的智育以全校当年学期统一检测的教学成绩为依据进行量化评价,主要从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三项进行评价。(1)及格率(20分)(2)优秀率(25分)(3)平均分(25分)以每次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依据,及格率、优秀率一项不达扣5分,均分不达校水平扣5分,超一分加0.5分。 3、体育、艺术(10分) (1)体育、艺术课堂成绩(5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运动技能和艺术教育成绩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记5分。以档案数据为据进

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精神,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价目的 1.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推动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为教学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学校课堂教学情况提供信息支持,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机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晋级等工作提供依据。 第三条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又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 2.客观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价。 3.导向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要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起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办法要清晰明确、便于操作。 第四条评价对象 所有本科课程(含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 第五条评价内容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纪律、教案资料、总体教学效果、课前准备、课外辅导、课程考试(包括试卷质量、试卷评价、试卷分析)等方面。 第六条评价方法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棘针寨乡 关于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及细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山东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建立体现素质教育宗旨,符合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综合评价制度,引导广大校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深入践行“名在减负、名在特长、名在名师、名在文化”的办学理念,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全县小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二、评价内容 分办学行为、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学业水平、学生特长、办学特色等六大项,总分为100分。 三、评价标准 1.办学行为(10分) (1)开齐规定课程,开足规定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课表、课外活动安排表上墙上网,没有弄虚作假现象。(2分) (2)严格执行全省统一制定的学生作息时间,不得随意调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学时间不增减。(2分)

(3)有切实的课外作业总量监控机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节假日、双休日没有违规补课的现象,没有举办奥数班。(2分) (4)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学校组织的考试每学期不超过一次,科目不超过3门。(2分) (5)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近视率、肥胖率明显降低。(2分)2.德育工作(10分) (1)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重视整合德育资源和开发优质德育课程,德育内容丰富。(2分) (2)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德育队伍健全,职责明确。(2分)(3)德育活动形式多样,校园育人氛围浓郁。(2分)(4)班主任工作扎实有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学校、社区、家庭沟通良好,形成合力。(2分)(5)学生熟悉《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习惯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无随地吐痰、乱扔乱抛、乱涂乱画、大声喧哗等现象。(2分)3.师资队伍(20分)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XX分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及时准确地把握我校教学质量情况,引导教学改革健康协调发展,确保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的影响力及竞争力,现根据我校教学现状,特制定《晓义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通过监控与评价的实施,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各个学段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而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我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拓创新。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各学段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为主要评价目标,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二)导向性原则 着眼于人才的培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评价指导实践,实践完善评价,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实效性原则 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实际效果,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一切行为的准则,客观准确地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科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方案。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控机制,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和提高。 (四)激励性原则 通过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奖励先进,激励薄弱学校,促进我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五)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要坚持“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相关因素和环节。通过多因素、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