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陆游(公元1125—1209年)字少游,号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据说陆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久而不孕,为陆母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随后唐婉也回了一首《钗头凤》。

2、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3、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4、散文成就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主要作品集:《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5、陆游一手持剑,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开封)。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不久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帝都成了金人俘虏。这是不是陆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一手执笔,作诗。

二、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三、解题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大孤山(大姑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四、文本赏析

第一段

1、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明确: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明确:高峻、怪奇等特点。

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明确:先写远视可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4、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段

1、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明确: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明确:(1)烽火矶至沙夹衣段所见;(2)小孤山和澎浪矶;(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小孤山的庙宇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明确:由远及近。

第三段。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明确: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明确: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想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特点。

五、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1)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2)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3)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的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惑。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和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既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东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的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4、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彭泽都昌:烟雨空濛,鸥鹭灭没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

5、景点众多,作者怎样描绘不使其孤立?各景点均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图

6、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

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

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六、重点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明确: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明确: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明确: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明确: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明确: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明确: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七、文章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

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理解和论证分析 一、考点、考情分析 2017 年、2018 年全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与之前的同类高考试题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第二个选择题改为论证分析题,考察形式变化了,对应的能力点跟着转移,从之前信息筛选整合转变为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第2 题涉及中心论点与主要观点、论述角度与论述重心、论证方法与主要论据、论述的层次思路等,这些构成论述类文本的要素与文本的整体架构密不可分。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难在何处?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烦乱的信息中间,理不清头绪。因此,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要的提分方法。 二、复习目标 从整体上把握论述文的结构,提升分析论证能力,准确解答论证试题。 三、读论述类文本的一般方法 1、画出各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等)。 2、提炼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情感句)中关键词,全面准确....概括各段意思。 3、将各段的主要内容连缀成段,反复读几遍,弄明白文章整体内容。 4、创建思维导图,分析论证方式。 四、讲读文章 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高三 2013-03-21 09:36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一、考点阐释 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2、本考点为必考内容,分值一般为9分,考查题型分为两种,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湖南卷2012年高考二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 3、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4、考纲说明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安排 4 教时 三。教学方法例题引路、探究规律、练习巩固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理解(客观题型为主) 教学目的:正确理解重耍概念的含义;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设误类型并迅速正确答题。

教学过程: 一。真题体验 见“听课手册”第96页。 二、探究规律 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拢点设置在以下九大对应关系上。 1. 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 (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2. 已然与未然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重点实词 1、列置 2、亦与它石迥 3、又深秋潦 4、碧峰巉然孤起 5、上干 6、信 7、庙在山之西麓山脚8、尝加营葺、9、倒影水中,胜景 10有俊鹘抟11、不与江水乱 二、重点虚词 1、自数十里外望之 2、信造化之 3、徙倚久之 4、复以 5、碧峰巉然孤起 三、古今异义 1、与江山相发挥 四、词类活用1、极2、皆以杏仁澄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此山当是其2、信造化之尤物也 3、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4、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5、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二)省略句 1、倒影(于) 2、方立(于)3遂行泛(于)澎蠡口 《庖丁解牛》 一、重点实词1、庖丁解2、足之所履踩3、肩之所踦(yǐ) 4砉(huā)然向响 5、“奏刀騞(huō)然 6、 7、过。 8、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 9、批郤:空隙。 10、 11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2、技经肯綮经脉。肯:紧附在骨 qìng:筋肉聚结处。 13、而况大軱 14、 割肉 15、断指用用刀折骨 16、硎:磨刀石 17、间隙。 18、散落在地上 19、心满意足 20、善 二、通假字 1、砉然向然通“响” 2、技盖至此乎 3、善刀而藏之 三、古今异义 1、古—没有不是今— 2、不外乎以神遇—会合、接触今—碰见、遇见 3、视为止,行为迟—行;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4、古——虽然这样、但是今—— 特殊句式 1、省略句技盍至此乎此乎 2、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3、状语后置新发于硎于硎新发 4、宾语前置 5、视为止,行为迟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陈情表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设计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命题范围及考点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

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1.解题指导 纵观近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阅读备考中要解决的问题(“五缺”) ①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②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③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④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⑤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信息(一)——局部信息筛选整合学案

学案38 筛选信息(一) ——局部信息筛选整合 学案目标掌握做局部信息筛选整合题的方法技巧。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山东卷的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 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 (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材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1数据收集整理》优质课导学案_2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社富中心小学沈燕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知: 1、生成统计的概念: 导:师:最近咱们班图书角要新增一些图书,老师准备在这几类图书中选择。(出示课件1、2、3)有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动物故事书、开心趣味故事书)漫画书(少儿漫画、成语漫画,百科知识漫画书)科幻书,这么多书呢?在这三类图书中,你最喜欢看哪一类图书?(出示课件4) 生1:我最喜欢故事书 生2:我最喜欢看漫画书

师:那老师应该哪类图书放在图书角呢? 生:选故事书 师:哦,因为你喜欢看故事书所以你觉得放故事书合适是吗?那老师能不能应为某一个同学喜 欢的图书来确定新增的图书呢? 生:不能 师:不能根据某一个同学喜欢看的图书来确定,那应该怎样选择? 生:应该选更多人喜欢的图书 师:哦,也就是说咱们先要了解一些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的图书,知道在咱们班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选择最多人喜欢的图书才合适是吗? 生:是 师:那有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咱们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投票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投票选一选,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那行,就按你们说的,按咱们班每一个同学都发表一下自己的 意见,看看咱们班到底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出示课件5) (请老师想请3位同学来做小小统计员帮助统计,请喜欢看故事书的同学举手,你来)喜欢 看漫画书的同学举手……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

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点总结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词多义: 之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 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 然 碧峰巉然孤起 ...的样子 古今异义词: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古义:水光山色,文中指长江与小孤山。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古义:不能通行。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接近死亡;表示程度极深。重点词组: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词类活用: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二、指出词类活用用法及意义 1、宝.装屏风:宝石,实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 2、皆名.天下:扬名,名词作动词 3、上.干云霄:向上,名词作状语 4、南.望彭泽、都昌诸山:向南,名词作状语 5、掠江东南 ..去:向东南,名词作状语 6、岸土赤而壁.立:壁,向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 7、晚.泊沙夹:在晚上,壁,向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判断句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 方立(于)庙门 遂行泛(于)澎蠡口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介宾结构后置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被动句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 庖丁解.牛:剖开、分割 足之所履.:踩 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 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 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 因.其固然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 ....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 良庖岁更 ..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 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 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 踌躇满志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 二、通假字 砉然向.然通“响”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缮 3,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今—只,不外乎 以神遇:古—会合,接触今—碰见、遇见 视为止,行为迟:古—行,动作;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虽然,每至于族:古——虽然这样,但是今——连词,表转折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苏科版七学年数学下册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的周围全章导学案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数; 2.频率:频数与总次数地比值. 议一议: 1.选举“环保小卫士”用地是哪种调查方法? 2.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数指地是什么? 3.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率指地是什么? 4.你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环保小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小卫士”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练习: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频率是 请回答: (1>这个班总人数是_______人;身高______、_____人数最多,分别是 请你根据上表计算出正面地频率,根据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5.下表是对某班5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地~次调查结果,根据表 中已知数据填表: 6.七年级某班期中考试地数学成绩统计如下:如果80分以上(包括80分> 定为成绩优秀,60分以上(包括60分>定为成绩及格,那么,(1>在这个班级地这次成绩统计中,成绩不及格地频率是多少?(2>成绩及格地频率是多少?(3>成绩优秀地频率是多少? 小结: 通过本节课地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3.频数折 线图. 将每个 小长方形 上面一条 边地中点 顺次用折 线连接起 来地频数分布直方图 练习:想一想和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已知一组数据有80个,其中最大值为140,最小值为4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 10组 B.9组 C.8组 D.7组 .在对个数据整理时,把这些数据分成7组,则各组地频数之和、频率之和为 ( > 和1 B.和 C.1和D.1和1 某校九年级共有学生400人,为了解这些学生地视力情况,抽查 生地视力,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在得到地频率分布表中,各小组频数之和等于_______;若某一小组地频数为4,则该小组 _______;若视力在0.95~1.15这一小组地频率为0.3,则可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视力在0.95~1.15范围内地人数约为________. 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八年级(2>班男生地立定跳远成绩绘制成如图l2—23所示地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从左到右各矩形地高之比是7:5:3,最后一组地频数是6,根据直方图所表达地信息,解答下列问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一、知识点: 1、普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为了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抽查:从所有考察对象中抽取部分考察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简称抽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 3、普查和抽查的优缺点? 普查是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工作量大,难度大,而且有些抽查对象不宜使用普查。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据,抽查的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所选取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5、统计图的选用: ①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 占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 关系。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 目及其之间的大小关系。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 期的变化情况。 ②统计图的作用: ·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数据; ·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 ·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6、频数和频率: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7、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①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决定分点; ④列频数分布表; 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意点:⑴组距一般取6~12组较确当;⑵组数取进一法;⑶分点的数据有两种方法决定:所有数据减去0.5或指定在前一组(或后一组); ⑷直方图中小正方形面积要准确。 二、范例点睛: 例1:(1)××校所有七年级(八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2)全国所有七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 例2:解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呈递增趋势,1950年只有679亿元,1960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7.8亿元,1990年上升到18547.9亿元,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 ⑴设计一张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段信息; ⑵再设计一张统计图,直观地表达这种增长趋势; ⑶从上述两张图表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例3:校图书馆现有藏书中,小说的数量为270本,占总藏书量的27%, ⑴请把右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⑵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各种书籍在全部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情况,请你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考点透视: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 (1)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本考点为选考内容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梳理: ◆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 一、议论性较强。 二、观点鲜明。 三、材料涉及面广。 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一、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明大意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 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⑴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 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 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②阐述上述内容的准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实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⑵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 二、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 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①选择“准确的”还是“错误的”。 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2.根据赋分定答案要点。 主观题赋分高者需分条作答。

3.审出题干关键词,要紧扣关键词作答。 三、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选择题 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3.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能够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对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4.干扰项的设置方式: ①过于绝对②以偏概全③混淆时间④模糊范围⑤无中生有⑥偷换概念⑦答非所问 典题探究: (07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王生平 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12-A) ⑵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个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即使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14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12-B),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⑶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仅仅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理解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3—A),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能够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能够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13—A):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翻译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过小孤山大孤山作者或出处: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 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或注释: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教学内容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命题特征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2)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3)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超过1000字的文本。 (4)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例文: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设题:防止减压病可以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760毫米汞柱。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例文: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 设题:相信我们能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及核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就能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例文:《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 设题:华夷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标有长城(包括汉长城在内)的全国地图。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例: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题:因为在座舱里的行走范围是立体的,所以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

论述类文本学案

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专题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目标】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要点精析】 论述类文本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参看课后注解)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重点虚词(参看绿色通道)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 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 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词类活用(参看绿色通道)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特殊句式(参看绿色通道) 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翻译(通篇译文见绿色通道) (1)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2)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抓住一只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3)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我们的周边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的周边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是想为大家准备好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我们的周边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 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 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 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 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 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 原因又是什么?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一)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信息意识) (二)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 (三)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四)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信息社会责任) 二、课程标准要求 (一)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二)在运用数字化的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三、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计算思维)。 四、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内容是本书的起始节,要求学生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关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不同的领域和组织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只能结合多个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感受数据的特征。教科书上还提到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变的数据、变化的数据和随机的数据。通过分析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五、学习者分析 学生基于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初中的知识储备,对课程往往容易只停留在对工具软件的学习上。另一方面,学生对数据、信息和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具体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学习。 六、学习目标 (一)了解数据的表现形式,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处理数据; (二)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基本含义,并能体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的优势。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难点:数据、信息和知识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