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最新资料推荐------------------------------------------------------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快速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有些可以造成猝死,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紧急处理。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性期处理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急诊处理原则原发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如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且为心律失常的原因,虽然治疗顺序上可能不在首位,但应强调原发病的治疗。

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颤,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的室速,随着心肌再灌注的建立和心功能的好转,心律失常也能够得到控制。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或抗心律失常药物造成的扭转性室速等,应该给予纠正。

终止心律失常有时原发病不能很快得到诊断或处理,有些心律失常本身可造成非常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此时终止心律失常成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

有些心律失常没有可寻找的病因,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惟一的治疗目标就是使其终止。

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终止,但快速的心室率会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减慢心室率可使患者情况好转,如快速房颤、房扑。

1 / 7

室上性心律失常急诊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神经及腺苷为首选。

无心功能受损者还可选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地高辛。

药物不能终止时可考虑食管心房调搏或电转复。

当不能行电转复或电转复不成功、房室结阻滞剂无效时,可考虑使用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索他洛尔。

心功能受损时,选用地高辛、胺碘酮、地尔硫卓。

房颤/房扑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关键,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应评价抗凝治疗问题。

之后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室率控制或节律控制。

抗栓治疗是必要措施,对于存在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均应抗栓治疗。

室率控制是基本措施,对于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经过室率控制症状得到缓解。

节律控制是选择性措施,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房颤、房扑,以及虽然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但症状不能耐受的患者进行节律控制。

对于急性期有转律可能的患者,无论房颤持续时间,均应急性期抗凝治疗。

对于新近发生的房颤<48 小时行电转复。

转复后,有栓塞危险因素者,需要长期抗凝。

---------------------------------------------------------------最新资料推荐------------------------------------------------------ 无栓塞危险因素者,不需要长期抗凝。

对于房颤发作时间>48 小时或者是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在复律前应该行抗凝治疗,使用维生素 K 拮抗剂将 INR 控制在 2.0-3.0 至少 3 周。

转复后继续抗凝至少四周,对于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无论是否转为窦律,均应长期抗凝。

亦可在复律前,行食道超声检查,如无心房血拴,可缩短 3 周的抗凝时间,提前复律治疗。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因素根据CHA2DS2-VASC 评分。

包括:

①主要风险因素:

卒中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系统栓塞、年龄75 岁。

上述各项每项计分 2 分。

②临床相关非主要危险因素:

心衰、中重度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EF40%)、女性、年龄 65-74 岁以及血管疾病病史。

上述各项每项计分1 分。

CHA2DS2-VASC 评分为 0 的患者,无需长期抗凝治疗。

CHA2DS2-VASC评分 1 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

CHA2DS2-VASC 评分2 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

3 / 7

在房颤患者开始抗凝之前,除了对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分层之外,也要对患者进行出血危险因素的 HAS-BLED 评分(表 1)。

HAS-BLED 评分 3 分时,则为出血高危组,对于这类患者,无论在使用维生素K 拮抗剂或阿司匹林时,都需谨慎。

控制心室率: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快速房颤、房扑,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需用药物控制室率。

对于心功能正常者、不伴低血压及其它禁忌症的患者可首选阻滞无法显示图像。

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

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

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 ,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对于心功能不正常者、或伴低血压应首选静脉胺碘酮、地高辛。

预激伴房颤/房扑一般应立即电转复。

若考虑药物治疗时,可选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及胺碘酮。

转复窦律:

电转复效果最确实,成功率高,副作用小。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行电转复。

血液动力学稳定,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用静脉胺碘酮急性转律。

---------------------------------------------------------------最新资料推荐------------------------------------------------------ 无器质性心脏病可选用伊步利特、氟卡胺、普罗帕酮。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药物治疗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宽 QRS 心动过速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宽 QRS 心动过速是指频率超过安静时的窦性上限频率(120 次/分),QRS 宽度超过 120 ms,不伴有意识障碍及组织低灌注的症状及体征。

首先需要明确诊断:

根据病史、12 导联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等进行判断。

若肯定为室速,利多卡因虽可应用,但位置放在胺碘酮、普鲁卡因胺或索他洛尔之后。

如肯定为室上速并差异性传导,可选用腺苷。

索他洛尔、普罗帕酮、氟卡胺仅可用于室上速。

在无法明确诊断时可经验性使用普鲁卡因酰胺、胺碘酮。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可首先进行药物治疗,应用的药物为静脉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胺碘酮。

利多卡因终止室速相对疗效不好,治疗室速疗效不如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胺碘酮。

复发性单形性室速治疗时除上述药物外应考虑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对于阻断交感神经兴奋、改善心脏基质、减少心律失常复发、降低猝死及总死亡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形性室速一般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蜕变为室颤。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应按室颤处理。

5 / 7

血液动力学稳定者应进一步鉴别有否 QT 间期延长。

QT 间期延长所致尖端扭转性室速是多形室速的一种特殊类型,可自行终止但反复发作。

易转变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

伴 QT 延长的扭转性室速应停止使用可致 QT 延长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

亦可采用下列措施:

静脉注射镁剂、临时起搏。

在除外先天性长 QT 综合征的情况下,间歇依赖性长 QT 所致尖端扭转室速可考虑应用异丙肾上腺素。

先天性长QT 所致尖端扭转室速可应用受体阻滞剂。

某些尖端扭转性室速应用利多卡因有效。

不伴 QT 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先行病因治疗,如伴缺血者使用受体阻滞剂。

其他情况的室速治疗可应用:

静脉胺碘酮、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静脉索他洛尔、受体阻滞剂。

室颤/无脉搏的室速首先按心肺复苏的原则进行除颤,不能转复或无法维持稳定灌注节律者,通过应用呼吸辅助设施如气管插管等改善通气,应用肾上腺素、加压素等措施后,再行除颤 1 次,仍未成功,可用抗心律失常药改善电除颤效果,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和镁剂也可使用。

---------------------------------------------------------------最新资料推荐------------------------------------------------------ 已有证据表明,除颤不成功的室颤或无脉搏的室速,继肾上腺素后,应使用胺碘酮改善电除颤效果。

胺碘酮具有恢复自主循环、改善住院成活率的作用,但目前为止未发现药物干预可改善出院生存率。

当胺碘酮不能应用时,利多卡因可作为一种次选药物。

镁剂主要用于尖端扭转室速的治疗。

小结综上所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性期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处理中应将基础疾病、诱发因素的控制和纠正放在首位。

血液动力学状态的评估是决定是否选用非药物方法(电转复)的重要参照。

7 / 7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1.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1)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2)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3)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着,可根据心电图特点、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2. 治疗基础疾病和诱因 (1)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 (2)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 3. 衡量获益与风险比

(1)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控制,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挽救生命。 (2)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更多地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4. 治疗与预防兼顾 (1)心律失常易复发,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复发。 (2)根本措施为基础疾病治疗及诱发因素的控制。 (3)是否采用预防措施依据病情而定。 5. 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1)询问病史:初发/复发、心脏病史、家族史、用药史、此次发病用药。 (2)心电图:频率、QRS宽窄、QRS单形/多形、QT间期、P波与QRS 关系。

(3)终止心律失常:主要是由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 (4)控制心室率:改善症状。 6. 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 (1)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2)不主张联合或序贯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一种药物无效,应考虑采用非药物方法,如食管调搏或电复律等。 (3)序贯或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促心律失常作用。 (4)只有室速/室颤风暴状态或其它顽固性心律失常才考虑序贯或联合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复习资料之-常见心律失常及处理原则

常见心律失常及处理原则 一、窦性心动过缓 处理原则:无症状的窦缓无需特殊治疗。 如心率过慢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可应用阿托品或舒喘灵 1.阿托品:一般情况下治疗心脏停搏和缓慢性无脉的电活动,给予1mg静注;若疑为持续性心脏停搏,应在3~5分钟内重复给药;静注0.5~1 mg/次,总量0.04 mg/kg体重。静注阿托品极少引发VF 和VT。 2.异丙肾上腺素:主要用于原发性或除颤后心动过缓的治疗,推荐剂量:以0.5~1.0mg加入静点液体中,药物静滴速度为2~10ug/min,依心率维持的具体情况调整。 3.紧急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有起搏设备时对心跳停顿、严重心动过缓、无脉性电活动应即刻行体外经皮心脏临时起搏。 (2)无体外心脏起搏器时,可越过此程序而直接使用药物治疗。 二. 窦性心动过速: 处理原则: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2.对症处理。 用药原则: 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诱因后,症状可消失。 2.有明确的原发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3.症状明显时可给β受体阻滞剂或镇静剂等药对症处理, 三. 心房扑动: 处理原则: 首先应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1.终止发作: A.直流电转复:最有效终止房扑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通常应用很低的电能(低于50J); ,便可迅速将房扑转复为窦性心律。 B.食管心房调搏术; 如电复律无效,或已应用大剂量洋地黄不适宜电复律者,用此法能使大多数典型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较慢的心房颤动。: C.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 2.维持治疗:当药物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时,需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药物以维持疗效。 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外科手术可达根治目的。 四. 心房颤动:. 处理原则: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不能自行终止但经过治疗可以终止者为持续性房颤;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为永久性房颤。 ①控制心室率: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药物。个也可选用胺碘酮或行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 ②心律转复及窦性心律(窦律)维持:阵发性房颤多能自行转复,如果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全文)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全文) 前言 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各科医师有关。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我们根据相关指南、研究证据,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持下,联合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借鉴。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还需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纠正。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需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对快速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见效快又安全。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心动过缓者需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起搏治疗。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异位心动过速处理流程见图1。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并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见效快又安全。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用提高心率药物,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所用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恶化。 异位心动过速诊断流程: 异位心动过速一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见前述)紧急电复律。稳定者观察QRS宽度不》 0.12s,QRS 波不规整者是房颤合并室内差异传导;规整者是室上速、房速、房扑。QRS 宽度 > 0.12s, QRS波不规整者是房颤伴束支阻滞、预激伴房颤、多形室速;规整者是室速、室上速合并束支阻滞、室上速伴旁路前传、诊断不清的宽QRS 心动过速。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 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 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 85% 合并短阵室速。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 因此, 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有关基础疾 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 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 段抬 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 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 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 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应优先进行血运重建,降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不应为处理室早延误血运重建。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如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转复,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该使用胺碘酮, 而不应使用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 ③衡量效益与风险比: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控制, 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 挽救生命。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处理, 需要更多地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 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如有室上速发作但既往有缓慢心律失常者, 既要终止室上速, 又要预防停搏, 可选食管心房调搏。 ④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终止心律失常:若心律失常本身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终止心律失常就成为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有些心律失常可造成患者不可耐受的症状,也可采取终止措施,如室上速、症状明显的房颤等。

【精品】爱爱医资源《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2013年版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心血管疾病及/或多种诱因可导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单纯心电活动紊乱所致心律失常而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快的特点,如不能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都可能遇到。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其自身的规范,并应顾及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因素的纠正。但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还没有统一的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特编写此项专家共识,为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DP,etal。EuropeanHeartJournal(2006)27,2099–2140】。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心律失常处理基层手册

心律失常处理基层手册 作者:学协会 文章号:W103731 2014-10-31 13:51:18 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科室。 1 心律失常处理的总体原则 1.1 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期首先应做什么?首先应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动力学障碍定义:因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出现下列情况: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往往起病急骤,治疗的时效性强,不必刻意追求完美诊断流程、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机制等,需迅速终止或纠正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科室。 1心律失常处理的总体原则 1.1 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期首先应做什么? 首先应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血液动力学障碍定义:因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出现下列情况: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 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往往起病急骤,治疗的时效性强,不必刻意追求完美诊断流程、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机制等,需迅速终止或纠正心律失常。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应尽早电复律。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置入临时起搏器。如不具备临时起搏置入条件,可应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待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后再进行心律失常的性质、发生机制、基础疾病、诱发因素或心律失常本身的辨识和处理。 1.2 为什么处理心律失常时需了解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决定治疗策略和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其临床预后也不同。 (1)治疗策略不同: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心功能不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治疗重点应放在基础心脏病的控制,随着基础心脏病的控制和改善,有助于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及控制心律失常发作。 对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单纯处理心律失常本身。 (2)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 ①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不能用于合并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②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不能用于失代偿性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 ③胺碘酮、利多卡因、美西律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④β受体阻滞剂用于猝死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 ⑤对于特发性室性、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离子通道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所致心律失常,急性期终止心律失常后,应考虑射频消融、埋藏式体内除颤器(ICD)等介入治疗。1.2 临床预后不同:器质性心脏病无其是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提示预后不良。 1.3 为什么处理心律失常之前需注意纠正诱发因素? 纠正诱发因素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整理)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版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3 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有关专家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 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虽然一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即使是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关。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此项专家共识填写了这一领域的指南空白,为临床医生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指导。”《共识》的执笔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朱俊教授如是说道。 基层医院是心律失常的首诊急症处理主战场,接诊医生经常为非心血管病医生,他们对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知识参差不齐,更需要了解处理原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艳敏教授介绍了《共识》中对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

2018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答案

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考试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下列哪项不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 A.室性早搏 B.室上性心动过速 C.心房颤动 D.心室扑动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2 . 下列对于心房颤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心房颤动是良性心律失常 B.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在中老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C.心房颤动可引起血栓栓塞 D.心房颤动心室率可以很慢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3 . 下列关于室性早搏描述正确的是 ? A.室性早搏都需要药物治疗 B.室性早搏在脉搏监测时一定表现有间歇现象? C.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D.室性早搏都是良性心律失常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4 . 下列关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描述正确的是 ? A.室上性心动过速不会导致晕厥 B.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通过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终止? C.室上性心动过速都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D.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人群当中很少见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5 . 下列哪项不属于遗传性心律失常 ? A.长QT综合征 B.Brugada综合征 ? C.预激综合征 D.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6 . 心房颤动不会导致 ? A.心力衰竭 B.心脏扩大 C.血栓栓塞 D.室性早搏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7 .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正确的是 ? A.转复治疗策略一定优于心室率控制策略 B.阵发性心房颤动不需要抗凝治疗 ? C.持续性心房颤动应尽快行转复治疗 D.初发性心房颤动可不必长期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8 . 心房颤动控制心室率治疗正确的是 ? A.心室率控制越低越好 B.心室率控制宽松优于严格 ? C.心室率控制均首选洋地黄类药物 D.活动状态的心室率控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效果较好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9 .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正确的是 ? A.心房颤动都应该进行抗凝治疗 B.心房颤动不进行抗凝治疗就应选用抗血小板治疗 C.心房颤动使用华法林时应监测INR D.心房颤动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一定好于使用华法林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10 . 心房颤动的转复治疗正确的是 ? A.心房颤动出现血流动力学影响时应立即药物复律 ? B.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上应除外心脏血栓后再复律 ? C.心房颤动药物复律均应首选胺碘酮 ? D.心房颤动静脉使用胺碘酮未复律成功就不必再口服胺碘酮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 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 DP,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 2099 H2140】。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应优先进行血运重建,降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不应为处理室早延误血运重建。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如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转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该使用胺碘酮,而不应使用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 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药物复律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全麻或者深度镇静。另外,房颤的即时复发率在药物复律比电复律要低。然而,药物复律伴随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且不如电复律有效,药物复律对发作 7 天内的房颤经常是无效的。 可用于静脉复律的药物有伊布利特、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在发作少于 2-3 天的房颤,这些药物的成功率,伊布利特是 60%-70%,胺碘酮是 40%-50%,普鲁卡因胺是 30%-40%。 为了最小化 QT 间期延长和减少多形性心动过速如(尖端扭转性室速)的风险,使用伊布利特应该仅限于那些 EF>35% 的患者。 紧急的房颤药物复律,也包括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尝试口服药物用于紧急房颤复律。复律的最常用口服药物有普罗帕酮 300-600mg、氟卡尼 100-200mg。

(完整版)(整理)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版.doc

精品文档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3 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有关专家 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 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 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 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心律失常的急性 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 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虽然一 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心律失常的 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 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 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 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 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 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即使是 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 关。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 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此项专家共识填写了这一领域的指南空白,为 临床医生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指导。”《共识》的执笔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 病医院朱俊教授如是说道。 基层医院是心律失常的首诊急症处理主战场,接诊医生经常为非心血管病医生,他们对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知识参差不齐,更需要了解处理原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艳敏教授介绍了《共识》中对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最新资料推荐------------------------------------------------------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快速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有些可以造成猝死,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紧急处理。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性期处理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急诊处理原则原发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如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且为心律失常的原因,虽然治疗顺序上可能不在首位,但应强调原发病的治疗。 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颤,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的室速,随着心肌再灌注的建立和心功能的好转,心律失常也能够得到控制。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或抗心律失常药物造成的扭转性室速等,应该给予纠正。 终止心律失常有时原发病不能很快得到诊断或处理,有些心律失常本身可造成非常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此时终止心律失常成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 有些心律失常没有可寻找的病因,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惟一的治疗目标就是使其终止。 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终止,但快速的心室率会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减慢心室率可使患者情况好转,如快速房颤、房扑。 1 / 7

室上性心律失常急诊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神经及腺苷为首选。 无心功能受损者还可选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地高辛。 药物不能终止时可考虑食管心房调搏或电转复。 当不能行电转复或电转复不成功、房室结阻滞剂无效时,可考虑使用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索他洛尔。 心功能受损时,选用地高辛、胺碘酮、地尔硫卓。 房颤/房扑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关键,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应评价抗凝治疗问题。 之后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室率控制或节律控制。 抗栓治疗是必要措施,对于存在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均应抗栓治疗。 室率控制是基本措施,对于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经过室率控制症状得到缓解。 节律控制是选择性措施,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房颤、房扑,以及虽然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但症状不能耐受的患者进行节律控制。 对于急性期有转律可能的患者,无论房颤持续时间,均应急性期抗凝治疗。 对于新近发生的房颤<48 小时行电转复。 转复后,有栓塞危险因素者,需要长期抗凝。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2016-03-10 心在线用药参考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虽然射频消融和器械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药物治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胺碘酮作用广谱,适应证多,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一枝独秀,但临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较为常见。下文为您盘点了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常用方法。 1.室上性心动过速 当经刺激迷走神经仍无法终止,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应用腺苷、维拉帕米、地尔硫?等药物存在禁忌证时可改用胺碘酮。 常用150mg加入20ml葡萄糖,10min内静脉注射,若无效后10~15min可重复静注150mg。完成第一次静脉推注后即刻使用1mg/min,维持6h;随后以0.5mg/min维持18h。第一个24h内用药一般为1200mg,最高不超过2000mg。终止后即停止用药。 2.房性心动过速 对于持续性房速,普罗帕酮、胺碘酮可终止房速。胺碘酮负荷量5mg/kg,0.5~1h静脉输注,继之以50mg/h静脉输注。 3.房颤 快速心室率和心律不齐易导致房颤患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临床症状,因而,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常需要积极控制心室率。 对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者应给予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可使用胺碘酮5mg/kg,静脉输注1h,继之50mg/h静脉泵入。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房颤患者,控制房颤心室率首选静脉胺碘酮,用药方法同上。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新发房颤或症状明显者、且不存在转律的禁忌证,可考虑进行复律治疗(包括电复律和药物复律)。为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和防止房颤复发,若时间允许,推荐复律前给予胺碘酮,用法同上。 采用药物复律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患者,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5mg/kg,静脉输注1h,继之以50mg/h静脉泵入。可以持续使用至转复,一般静脉用药24~48h。若短时间内未能转复,拟择期转复,可考虑加用口服胺碘酮(200mg/次,每日3次),直至累积剂量已达10g。 4.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房扑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房扑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方法同房颤),但效果一般不理想。若应用一种药物后效果不好,不推荐序贯使用其他药物或联合用药,而应使用电复律。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要点解读考试参考答案

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要点解读考试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 ? A.用药前需进行危险分层,明确是否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B.治疗与预防需兼顾 ? C.治疗首选药物联合 ? D.用药需要个体化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下列药物除了哪种外,都有可能诱发加重COPD和哮喘 ? A.卡维地洛 ? B.普罗帕酮 ? C.索他洛尔 ? D.决奈达隆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下列不属于胺碘酮不良反应的是 ? A.甲状腺功能亢进 ? B.甲状腺功能减退 ? C.尖端扭转性室速 ? D.肠梗阻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下列关于β受体阻滞剂应用错误的是 ? A.支气管哮喘或COPD急性期禁用 ? B.使用中要注意低血压、传导阻滞以及心动过缓等 ? C.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慎用β受体阻滞剂 ? D.停药需要缓慢减停 我的答案: C

答案解析:暂无 5 . 下列关于洋地黄类药物描述正确的是 ? A.仅能用于房颤、房扑的转复 ? B.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 ? C.视觉异常不能作为停药指征 ? D.可诱发血小板增多、易栓症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原则 ? A.需要及时去除诱发因素 ? B.对于高危患者要注意监测,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先兆 ? C.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当积极药物干预 ? D.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尤为重要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性室速首选药物为 ? A.利多卡因 ? B.胺碘酮 ? C.维拉帕米 ? D.普罗帕酮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 下列关于尖端扭转性室速处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积极纠正危险因素 ? B.硫酸镁注射 ? C.积极静脉及口服补钾,使血钾维持在5.0-5.5mmol/L ? D.与心动过缓相关的尖端扭转性室速,未行临时起搏器治疗前,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

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2013中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状态表现有: 1)休克或进行性低血压; 2)急性心力衰竭; 3)进行性缺血性胸痛; 4)晕厥、意识障碍。 2.联合或序贯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易导致不良反应和促心律失 常作用。 3.孕妇合并室上速: 1)首选非药物方法:迷走神经、食管调搏 2)药物可用:腺苷、美托洛尔、维拉帕米 3)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电复律 4.关于房性心动过速: 1)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房速; 2)短阵房速如无血液动力学异常,可观察; 3)终止房速的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如无法终止或偶禁忌, 可考虑控制心室率。 4)控制房速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 类钙拮抗剂、胺碘酮 5)房速可伴有房室不同比例下传,而AVNRT、AVRT不会出现不同 比例的房室下传。 5.房颤分类(AF):

1)阵发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 a)7天内能够自行终止的复发性AF(≥2次); b)持续时间≤48小时,已经复律的窦性。(经干预后复律)。 2)持续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 a)持续时间超过7天(未复律); b)持续时间≥48小时,<7天,已经复律转复者。 3)持续超过1年(≥1年),但尚能重建窦律者。——称为长期 持续性AF。 4)持久性AF:不适合或不愿意任何转复者。 上述任何一种出现症状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心房颤或心房颤动急性加重期。 6.新发房颤或阵发性房颤,系抗凝的指针(需要抗凝);风湿性二尖 瓣性AF,一定抗凝。 7.AF急性发作期(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目的: 1)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否给予抗凝; 2)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3)减轻AF所致的症状。 8.AF急性期抗凝的指征: 1)主观想复律(准备阶段); 2)客观可能自行复律(初发或阵发); 3)瓣膜病性AF; 4)CHADS2≥1(非瓣膜性);

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 发表时间:2010-12-02T14:17:10.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宋冬梅 [导读] 人工起搏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宋冬梅 (黑龙江省虎林市红十字医院 158400)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120-03 【摘要】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发生异常,曾被称为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主要由于心脏冲动的发生与传导不正常,而致整个或部分心脏活动的顺序发生紊乱,使心脏活动产生过快、过慢等不规则改变。本节主要介绍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治。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临床资料 6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病人,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52-81岁,中位年龄67岁。为各种心脏病引起的以心悸、胸闷为主要症状的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功能≤Ⅲ级,心室率≥120次/min,除去病窦综合症、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Ⅳ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胺碘酮+美托洛尔)32例,对照组(胺碘酮)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心功能状况、发病时间、心律失常类型、用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一、分类 1.按病理、生理学分类 (1)由于冲动发生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 (2)由于传导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 (3)由于冲动发生和传导异常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4)人工起搏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2.按引起心律失常发生的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 (2)房性心律失常。 (3)房室交接区心律失常。 (4)室性心律失常。 (5)其他如预激综合征等。 3.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 (2)缓慢性心律失常。 4.按心律失常时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分类 (1)良性心律失常。 (2)潜在恶性心律失常。 (3)恶性心律失常。 二、发病机制 l.自律性异常自律性异常是由缓慢的舒张期去极化诱发的异常自发冲动造成的。可发生在正常和部分去极化的浦肯野纤维中,故异位自律性增高机制所致的心动过速可自发发生,它不能用程控刺激诱发或终止。如同时有适当地传出和传入阻滞,即形成平行收缩或并行收缩型期前收缩(早搏);如传出阻滞消失则发生心动过速。在病理情况下,钙依赖的侵通道反应在病变组织可以占优势,使异位自律性增高从而引起心动过速。 2.触发激动触发激动是由振荡电位引起。在心肌细胞复极晚期,即有效不应期之后,动作电位还未恢复到静息状态之前出现的电位波动。当振荡电位达到闭电位水平,可触发心肌细胞再次除极。根据除极出现的时间分为早期后除极和迟发后除极两种。前者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的早期,即第二相、第三相处,可由药物如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以及儿茶酚胺、低钾、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引起。后者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后期,即第四相处,常为洋地黄中毒所致,与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离子增高有关。触发激动可引起房性期前收缩(早搏)和室性期前收缩(早搏),连续触发激动可致心动过速。 3.折返心律折返心律的形成要有3个条件,即:①传导系统环路;②单向传导阻滞;③传导速度减慢。 折返陛心动过速可由程控刺激和快速心脏起搏诱发和终止。折返需要一个传导环路,而另一条通道发生传导阻滞,并继之通过逆向传导从而诱发折返心律。折返通道的范围有大有小,小的如心室或心房肌内的微型折返通道;大的有房室之间通过希氏束(房室束)纵向分离形成快慢不同的双通道的大折返通道,或通过房室传导,心室与房室之间的更大折返通道。单个折返引起期前收缩(过早搏动),连续折返引起心动过速或扑动,多处发生微小折返引起颤动。过去认为心房扑动和颤动发生机制中的环行节律,现已被归入折返心律范畴。 4.传导异常即冲动传导异常,常见的是传导障碍,也就是传导延缓甚至阻滞。常见的传导障碍有:传导速度延缓;递减传导;单向传导阻滞;超常传导。 三、诊断方法 心律失常诊断主要依靠3个步骤,即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包括心电图在内的特殊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对心律失常的病因、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所了解,从而决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诊断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检查最为实用,以下几种新的诊断方法亦已相继应用于临床。 1.心电图监测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记录24~48h的动态心电图,可发现常规心电图所不易发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还可算出各种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程度。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全部窦性冲动,通过计算机专用程控软件分析处理,可测定心律变异性能,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用信号平均心电图测定心室晚电位,有助于预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