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名词解释

《口腔颌面外科学》名词解释
《口腔颌面外科学》名词解释

颌面外科名词解释

1.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即口腔颌面外科,是口腔外科学(oral surgery)与颌面外科学(maxillofacial surgery)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个交叉学科;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活组织检査:是从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适当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的检査方法。这是目前比较准确可靠的,也是结论性的诊断方法。但也非绝对,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更正确地作出诊断。另一方面,活组织检査必须正确掌握,因为不恰当的活组织检查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促进肿瘤转移,影响治疗效果。从原则上讲,应争取诊断和治疗一期完成;必须先行活检明确诊断者,活检时间和治疗时间应尽可能接近。常用的活组织检査方法有:切取活组织检查、切除活组织检查、冷冻活组织检查。

3.阻滞麻醉(block anesthesia)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此法能收到很好的麻醉效果,还可减少麻药的用量和注射次数;也可减少疼痛和避免感染扩散等优点。

4.local anesthesia即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的方法。确切的含义应该是局部无痛,即除痛觉消失外,其他感觉如触压、温度觉等依然存在;患者仍保持清醒的意识。局麻适用于一般的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牙髓病的治疗及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等。

5.Anesthesia即麻醉,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使患者整个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根据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和麻醉部位,可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

6. impacted teeth即阻生牙,是指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阻碍而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引起牙阻生的成因,主要原因是随着人类的进化,颌骨的退化与牙量的退化不一致,导致骨量相对小于牙量,颌骨缺乏足够的空间容纳全部恒牙。常见的阻生牙为下颌第三磨牙、上颂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

7.central osteomyelitis即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是指发生于骨髓腔的化脓性炎症,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或根尖脓肿的基础上发生,炎症先在骨髓腔内发展,再由颌骨中央向外扩散,可累及骨密质和骨膜。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绝大多数发生于下颌骨。由于上颌骨有窦腔,骨质疏松,骨板薄,血管丰富,侧支循环多,有感染时易穿破骨壁向低位的口腔引流,骨营养障碍及骨组织坏死的机会少,死骨形成的区域也小,不易发展成弥散性骨髓炎。而下颌骨骨外板厚、致密,单一血管供应,侧支循环少,炎症发生时不易穿破引流,血管栓塞后可造成大块骨组织营养障碍导致死骨形成。

8.面部皮肤是人体毛囊及皮脂腺、汗腺最丰富的部位之一,又是人体暴露部分,接触外界尘土、污物、细菌机会多,易招致损伤,因此引起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者称疖(furuncle),其病变局限于皮肤浅层组织。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者称痈(carbuncle),其病变波及皮肤深层毛囊间组织时,可顺筋膜浅面扩散波及皮下脂肪层,造成较大范围的炎性浸润或组织坏死。

9.放射性骨髓炎是指一些癌症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引起放射性骨坏死(骨的凋亡增加和营养的缺失),局部免疫低下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放射性骨髓炎是放射、损伤、感染三种因素的总和。当照射剂量过大时,血管内膜肿胀、增

厚,管腔狭窄、闭塞,引起局部营养障碍,骨质变性坏死。此时一旦发生继发性感染或受到损伤,局部伤口长期不愈,细菌侵入而发生放射性骨髓炎。

10.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the floor mouth,口底多间隙感染一般指双侧下颌下、舌下以及颏下间隙同时受累。其感染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也可能是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后者又称为路德维希咽峡炎(ludwig's angina),临床上全身及局部反应均甚严重,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当口底多间隙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时,感染有可能沿颈深筋膜间隙向下扩散至颈部甚至到达纵膈形成更为严重的颈部多间隙感染或纵膈感染。

11.Ludwig’sangina即路德维希咽峡炎,是由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为舌下间隙内弥漫性的蜂窝织炎,病情发展迅速,可短期内延及颌下间隙及颈上部。多由口腔或牙根感染引起,以拔牙后多见。病原菌除咽部常见的溶血性链球菌外,多为厌氧菌。

12.pericoronitis即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的软组织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多见,上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智齿冠周炎主要发生在18~30岁智牙萌出的青年人和伴有萌出不全阻生智牙的患者。主要症状为牙冠周围软组织肿胀疼痛。如炎症影响咀嚼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如波及咽侧则出现吞咽疼痛,导致病人咀嚼、进食及吞咽困难。病情重者尚可有周身不适、头痛、体温上升、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13.感染infection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14.intermaxillary fixation即颌间固定,指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单颌固定在一起的方法。是颌面外科最常使用的固定方法。它的优点是能使移位的骨折

段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上愈合。单纯采用该方法治疗骨折,下领骨一般固定4~6周,上领骨3~4周。目前,它的作用只是在术前牵引和手术中维持咬合关系。

15.在骨内、外骨痂和桥梁骨痂基本骨化、愈合后,其强度已能够承受因肌肉收缩或外力引起的应力变化时,即达到骨折的临床愈合,但骨痂的密度较皮质骨低,此时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在X线片上可见到模糊的骨折线,有连续性骨痂。当骨折固定后12周,骨密度进一步增加,5~6个月后,在X线片上骨痂与皮质骨的界限消失,X线看不到骨折线,达到组织学上的骨性愈合。

16.blowout fracture即爆裂性骨折,某些来自正前方的打击力可造成眶内压力急剧增加,致使眶腔下壁向下塌陷到上颌窦,发生特征性的单纯眶底骨折。

17.角化囊性瘤综合征,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或“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临床上仅为多发性角化囊性瘤并无基底细胞痣(癌)等症状时,可称为角化囊性瘤综合征。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旧称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可以癌变,其特点是: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反复感染史;均为多囊性,病理呈典型鳞癌变,以及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增强。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

18.Malignant granuloma即恶性肉芽肿又称坏死性肉芽肿(necrotic granuloma),因病变沿面部中线好发于鼻腔、口腔、腭、咽部等部位,故又称其为中线致死性肉芽肿(midline lethal granuloma)。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鼻、软硬腭、鼻咽,也可见于上颌窦、牙龈等部位。受侵部位最初表现为硬结,随之出现溃疡、坏死,逐渐破坏软组织、软骨及骨,出现恶臭、口鼻腔穿孔。

常伴有面部肿胀,长期难以控制的发热、贫血。肺部受侵时,可出现肺纹理增粗、多发球形肿块,病灶可坏死形成空洞。化验检查: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快,可有蛋白尿、血尿。病理学诊断很困难,活检结果常为慢性炎症,肉芽组织、坏死组织、网织细胞增生等,需结合临床表现、化验检查、X线表现确诊。

19.Odontogenic tumor即牙源性肿瘤,是由成牙组织,即牙源性上皮及牙源性间叶组织发生而来的一类肿瘤。成牙组织包括成釉器、牙囊和牙乳头。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层的上皮组织;而牙囊和牙乳头源自间充质或外胚间充质。由于它参与了牙的发生,所以由它发生的肿瘤冠名“牙源性”。牙源性肿瘤多为良性,恶性很少见。

20.marsupialization即造袋术也称减压术(decompression),颌骨囊肿减压术是在囊性病变表面开窗,局部打开骨质及囊壁,引流出囊液,并制作塞制器保持引流口通畅,使囊腔内外压力保持平衡,在颌骨的功能活动状态下,囊肿外周骨新生,颌骨形态改建,囊腔逐渐减小,外形得以恢复。通常开窗术后的减压时间为6至18个月,减压后囊肿消失者不需II期手术,未完全消失者可行II期手术刮除缩小的囊肿。开窗减压术不是直接刮除囊肿,保护受累及的牙根及替牙期的牙胚,恢复颌骨外形,最大程度地保护颌骨的形态及功能。

21.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或“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multiple 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如临床上仅为多发性角化囊肿并无基底细胞痣(癌)等症状时,也可称为角化囊肿综合征。

22.口腔颌面部肿瘤按其生物学特性和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是相对的,有的肿瘤病程虽较长,但有局部浸润性,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称为“临界瘤”,如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成釉细胞瘤等。

23.T指原发肿瘤;N指区域淋巴结;M指有无远处转移(通常是血道转移)。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波及范围可将T分为若干等级;根据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是否粘连等也可将N分为若干等级;远处转移则是利用各种临床检查的结果,也可将M划分为若干等级。以上称为TNM分类。将不同的TNM分类再进行排列组合,即可得出临床分期;一般临床均划分为四期。

24.precancerous lesion即癌前病损,是一种已有形态学上改变的组织,它较其外观相应正常的组织具有更大的发癌可能。因此,及时处理癌前病损是预防和阻断发生口腔颌面肿瘤的重要环节。

25.血管性牙龈瘤,又称肉芽肿性牙龈瘤,常见于青、中年女性的前磨牙区唇颊侧的牙龈乳头部。肿块较局限,呈圆球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有蒂者呈息肉状,无蒂者基底宽广。一般生长较慢,女性妊娠期可能迅速增大,遮盖一部分牙及牙槽突,表面可见牙压痕,易被咬伤产生溃疡、伴发感染。肿块增长可破坏牙槽骨壁;X线片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增宽阴影。牙可能松动、移位。临床首次治疗时,尽量保留能够保留的牙,适当磨除相应牙槽嵴;复发者,在围绕病变蒂周的正常组织上做切口,将肿块完全切除,拔除波及的牙,彻底去除病变波及的骨组织和软组织,缝合创面。

26.脉管畸形是来源于脉管系统的发育畸形,目前认为脉管畸形是一种良性疾病,通常生长较缓慢,不危及生命,也不会癌变。脉管畸形主要包括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混合型脉管畸形等类型。

27.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余上皮,由于胚胎期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的甲状舌管退化不全,遗留在颈深部组织内,而管腔内被覆上皮产生分泌物积聚而形成。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

有时可微偏向一侧。质软,周围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患者多为自觉症状。

28.odontogenic cyst即牙源性颌骨囊肿,是指由成牙组织的上皮或上皮剩余演变而来的一组囊肿。一般可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两大类。前者由牙齿发育或萌出过程中的某些异常所致,后者则与颌骨内存在的炎症刺激有关。多发生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的任何部位。临床上可单发,亦可为多发,一般以单发为多见。

29.epulis即牙龈瘤,是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的炎性增生物或类肿瘤性病变,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增生物,没有肿瘤特有的结构,故非真性肿瘤;但牙龈瘤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行为,如切除后易复发。根据病理组织结构不同,牙龈瘤可分为肉芽肿型(血管型)、纤维型及巨细胞型三类。

30.Carcinoma of the buccal mucosa即颊黏膜癌,是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在口腔癌中居第二或第三位。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及恶性多形性腺瘤。颊癌的区域,按UICC的规定应在上下颊沟之间,翼下颌韧带之前,并包括唇内侧黏膜。常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穿过颊肌及皮肤,可发生溃破,亦可蔓延至上、下牙龈及颌骨。如向后发展可波及软腭及翼下颌韧带,引起张口困难。

31.carcinoma in situ即原位癌,一般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者。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因而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32.reconstructive functional surgery即保存性功能性外科。由于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成就和目前综合治疗手段的增加,多趋向于适当限制手术“根治”的范围,以保存机体功能,保护劳动力,提高生活质量,称为保存性功能性外科。

33.precancerous condition即癌前状态,指潜在性癌前病损。按照WHO的建议,关于癌前状态的定义是:“一种显著增加发癌危险的一般状态”。

34.giant cell tumor bone即骨巨细胞瘤,又名破骨细胞瘤,主要由多核巨细胞和较小的梭形或圆形的间质细胞所组成。巨细胞很大、含核较多,有时可以从几十到百余个。梭形或圆形的间质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排列是确定巨细胞性质的主要依据。一般将此瘤分为三级。

35.false aneurysm即假性动脉瘤,发生于颌面颈部外伤后,多见于腮腺区或上颈部,系由动脉破裂,血液潴留于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搏动性病损;病理检査可见纤维壁及血凝块。动脉造影多可确诊

36翼外肌功能亢进主要症状是弹响和开口过大呈半脱位。主要机制是翼外肌功能亢进下颌运动过度,以至在最大开口位时,翼外肌下头继续收缩,将髁突连同关节盘过度地强拉过关节结节。弹响发生在开口末期,有时也可发生在开口末和闭口初期,但侧方运动和前伸运动时不出现。在开口末发生弹响伴随的症状就是开口过大,有的竟达5~6cm,呈半脱位状。弹响发生在一侧时,开口型在开口末偏向健侧;两侧均有弹响者,开口型不偏斜或偏向翼外肌功能收缩力较弱侧。患者不感到关节区疼痛,也无压痛。

37涎石,即唾液腺结石,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的钙化性团块。85%左右发生于下颌下腺,其次为腮腺,偶见于上唇及颊部的小唾液腺,少见于舌下腺。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成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局部因素有关,如异物、炎症、解剖结构、各种原因造成的唾液滞留淤积,机体无机盐新陈代谢紊乱,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结石有关。

38.唾液腺良性肥大又称唾液腺肿大症(sialadenosis)或唾液腺退行性肿大,是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慢性、复发性、无痛性肿大的涎腺疾病。多数见于腮腺,

多为双侧肿大,偶见单侧。多见于中老年人。腮腺逐渐肿大,可持续多年,肿胀反复发作而无痛。有时大时小的病史,但不会完全消除,腺体呈弥漫性肿大,触诊柔软并均匀一致。病程较久者则稍硬韧,但无肿块,亦无压痛,导管口无红肿,挤压被罹患腺体仍有清亮液体分泌。有时分泌减少,但患者无明显口干。

39.黏液囊肿是黏液外渗性囊肿和黏液潴留囊肿的统称。最常见的小唾液腺瘤样病变,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这是因为舌体运动常受下前牙摩擦以及自觉或不自觉地咬下唇动作使黏膜下腺体受伤。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故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状似水泡。大多为黄豆至樱桃大小、质地软而有弹性。囊肿很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囊肿消失。破裂处愈合后,又被黏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反复破损后不再有囊肿的临床特点,而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瘢痕状突起,囊肿透明度减低。

40.Salivary fistula即涎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外伤是主要的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但少见。唾液由创口外流,影响其愈合,上皮细胞沿瘘道生长,覆盖整个创面形成永久性瘘管。

41.sjogren syndrome即舍格伦综合征(SS)又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病征。病变限于外分泌腺本身者,称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rimary SS,PSS)。而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病者,则称为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secondary SS,SSS)。

42.Warthin tumor即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沃辛瘤的组织发生与淋巴结有关。在胚胎发育时期,腮腺和腮腺内的淋巴组织同时发育,此时淋巴组织只是聚集成团的淋巴细胞,尚未形成淋巴结的包膜,因此,腺体组织可以迷走到

淋巴组织中。形成淋巴结包膜以后,腺体组织包裹在淋巴结中。组织学观察,在腮腺淋巴结中常可见到腺体组织。这种迷走的腺体组织发生肿瘤变,即为沃辛瘤。在沃辛瘤周围的一些腮腺淋巴结中,有时可以见到最早期的沃辛瘤的改变。

43.关节内强直是由于一侧或两侧关节内发生病变,最后造成关节内的纤维性或骨性粘连,简称关节强直,也有人称为真性关节强直;关节外强直病变发生在关节外上下颌间皮肤、黏膜或深层组织,又称为颌间挛缩(intermaxillary contracture),也有人称假性关节强直。

44.TMD病即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在颞下颌关节病中,此病最为多见。它并非单一疾病,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好发于青、中年,以20~30岁患病率、就诊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开始发生于一侧,有的可逐渐累及双侧,部分病例迁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咀嚼功能。可单独累及关节或肌群,也可二者都累及。一般均有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异常等三类症状。多为功能性紊乱,也可有关节结构紊乱和器质性紊乱,但一般有自限性。

45.dislocation of condyle即颞下颌关节脱位,指髁突脱出关节窝以外,超越了关节运动的正常限度,以至不能自行复回原位。按部位可以分单侧脱位和双侧脱位;按性质可分急性脱位、复发性脱位和陈旧性脱位;按髁突脱出的方向、位置可分前方脱位、后方脱位、上方脱位以及侧方脱位,后三者主要见于外力损伤时。临床上以急性和复发性前脱位较常见。

46.ankyl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即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强直是指由于疾病、损伤或外科手术而导致的关节固定,运动丧失。在临床上可分为关节内强直和关节外强直。关节内强直是由于一侧或两侧关节内发生病变,最后造成关节内的纤维性或骨性粘连,简称关节强直,也称为真性关节强直;关节外强直病变发生在关节外上下颌间皮肤、黏膜或深层组织,又称为颌间挛缩

(intermaxillary contracture),也有人称假性关节强直。此外,关节内和关节外强直同时存在者,称为混合性强直。

47.Trigeminal neuralgia即三叉神经痛(TN)又称痛性痉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无症状。任何刺激口腔颌面部的“扳机点”可引起疼痛。多发生在中老年,女性多见,多数为单侧。临床上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无任何神经体征。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除表现疼痛外,一般尚有神经系统体征。

48.Bell palsy即贝尔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急性单侧周围性神经麻痹,有部分或完全性面瘫,两侧面部均可发生,并有自限性。发病突然,发病前一般无先兆症状,这种不伴其它症状或体征的突发性面瘫,是贝尔面瘫的特殊表现。

49.扳机点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某个固定的局限的小块皮肤或黏膜特别敏感,对此点稍加触碰,立即引起疼痛发作,疼痛先从扳机点开始然后迅速扩散至整个神经分支,扳机点可为一个或多个。“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下唇、鼻翼、牙龈、口角、舌、眉等处,即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敏感区,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50.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即舌咽神经痛,是指发生在舌咽神经分布区域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但患病率较低。本病好发于35~50岁之间,男性多见。阵发性剧痛位于扁桃体区、咽部、舌根部、颈深部、耳道深部及下颌后区等处。疼痛呈间歇性发作,昼夜均有阵痛,通常是早晨或上午频繁,下午或傍晚逐渐减少。可在睡眠时发作,此点与三叉神经痛不同。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性质为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电击样阵发性剧痛,也可表现为痛性抽搐。疼痛多位于一侧,开始于舌根部或扁桃体区,并向耳部放射。由于发作时患者咽喉部有梗塞感或异物感,故常出现频频咳嗽的现象。舌咽

神经痛也和三叉神经痛一样,可有疼痛触发点存在,也称“扳机点”,此点常位于扁桃体部、外耳道及舌根等处,触之即可引起疼痛发作。吞咽、咀嚼、打哈欠、咳嗽均可诱发疼痛。在两次发作之间并无疼痛,但患者由于惧怕发作而少进饮食,故有时表现为脱水和消瘦。舌咽神经痛发作时,除神经痛外,有时可引起昏厥、抽搐和癫痫发作,可伴有心律不齐,甚至心跳停搏。并还可出现喉部痉挛感及唾液分泌过多等症状。

51.软腭是发音和言语、吞咽等功能的重要解剖结构,主要由腭咽肌、腭舌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腭垂(悬雍垂)肌五对肌组成,并且与分布于咽侧壁及咽后壁的咽上缩肌的肌纤维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肌环,即腭咽肌环。在发音时,由于这些肌群的收缩,使软腭处于抬高状态。软腭的中、后1/3部分向咽后壁、咽侧壁靠拢;再由咽上缩肌活动配合,使口腔与鼻腔的通道部分或全部暂时隔绝,形成“腭咽闭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