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色预加碱的目的

活性染色预加碱的目的
活性染色预加碱的目的

请问活性染料预加碱的原理是什么?我发现解决色花用此法做没有什么用啊,可是有好多人说有用,我在实践过程中感到还是多次加碱对防止色花有用:

不晓得你是采用的升温法还是恒温法做的,不过从染料上染速率和碱的作用来看,KN型成分在添加碱后的上染速度增快,而K型的不受影响,碱一固色,容易色花啊。

反倒是楼主的分多次添加更好一些,从原理上是容易避免色花的,当然如果是升温法,控制升温速度和多次添加碱相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浅见,仅供参考

理论上是难以解释但实践中很好使,我们做到元色或者咖啡之类的就很灵光。常温预加碱,用量三分之一,升温到染色温度转15分再加入其余助剂。

升温法预加碱,用量不要太多2克升以内。使染料在恒温时加碱不致于出现陡然上染的现象,改善染料二次上染是的匀染性。仅供参考。活性染料的工艺总觉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是采用升温法。像黑色这些颜色一般不色花。采用全料法也没问题啊.我做过实验有好多染料在低温时候染出的颜色40度左右比60度还深呢(采用恒温法实验的), 所以我觉得预加碱法不值得大家采用,我们不能人云亦云

请教了下我们的技术经理才明白预加碱不是没道理的,关键是看你所用的染料类型。不管是预加碱还是没预加的,大家说出来自己所用的染料就明白了。

简单来说预加碱就是为了通过外在手段来改变染料的配伍性的,而染料本身配伍性就好的加了反而会有反作用

通过预加碱可以改变染料的配伍性吗?还望大师指点机理如何:

配伍性应和染料分子本身的结构有关,不可能改变配伍性吧?对于有陡然大量固色的染料能有效防止色花,一般染料坏处不会有吧,只是白白延长工艺,浪费时间。

我仅对于活性黑以及丈青先加元明粉以及2G/L碱。再加染料。先加染料,当后加元明粉时料缸元明粉浓度过高(150-300G/L)以上,部分染料盐析,我曾用大缸做过对比,先加碱和元明粉的同处方黑色牢度要好!因黑一般是低温橙和5#黑拼混的,而低温橙最佳固色温度在四十度而5#黑最佳温度在六十到65度!配伍性不好,不过可以结约成本,黑度高,价格低,所以一般厂家都在用,在我看来预加碱主要是针对黑色等类似的配伍不和理的组合!让其中一个先上染,再上后一个!

月月说出了关键,就是通过外在手段来改变现在很多染料配伍不合理的组合(或许我说改变配伍性表达不够准确),毕竟现在很多厂用的藏青和黑都是KN型的,而红黄却是复合型的,配伍性非常不好,所以我说要看染料才能决定是否要预加碱了。这个预加的效果相当于在正式加碱之前拉一把KN型的染料,使其不至于掉队,也不至于在正式加碱的时候冲的太快而色花。

关于预加碱的问题,以前我有论述过,在这里我再节选一些片断:

在促染阶段预加碱为特殊染法,因在较低的开始染色温度可允许碱在开始的初期就加入,因为纯碱在室温下与染浴的安定性非常良好并不会发生水解的问题,这种方式可避免染料相反迁移的问题。

预加碱染色方法之适用范围:

a.从染料的SERF值可看出,某些染料其一次吸尽少,即S值低于30%,而在碱剂添加后的二次吸尽大,发生染色不均之危险性增大,所以添加碱剂及其后之控制变得很重要。

b.对某些亲和力较高的染料,即S值大于60%,如一般的中浓色三原色,在中性浴之情况下,因对染料之吸收性高,而在碱添加后,由于PH值上升,使得原先吸收的染料被析出,其后析出之染料才再渐被吸收,由于pH值提高后,染料溶解度及纤维素羟基离解度均增加。纤维带较多负电荷,染料阴离子较难上染。故在加入碱剂的很短时间内,上染百分率会暂时降低,然后随固色率增加又迅速增加,如此常发生不均染现象。

c. 反迁移性质之染料:在碱加入后,部份的已吸收染料会迁移回到染糟中。由于碱加入的初期并不是非常均匀,其吸收尽和相反的迁移并不会均匀的分布于染物上,这可能会造成不均染的原因。假如缓慢的增加其PH,是可以避免,或者,在染色的早期就加入些碱,其效

果会更好。

d.在锦棉等混纺纤维用活性、酸性染料染色时,在用活性染料染棉时,为了防止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染料对锦纶等纤维的沾色,也可用本法染色。

忘记说了,本染色法的原理是染料之吸收与固着是同时进行的,故对染色的机型也要进行选择哦!刚出道时师傅说预加碱是为了均衡布面PH,一直信奉至今,经15楼指点才知正解。

方法:预先加碱

预加碱可以再染料加入之前,俗称打底,通常采用纯碱0.5-1.0 g/L,溶液pH控制在7.4-7.8. 机理:

少量的碱剂使纤维素上的伯醇羟基的负离子转化率增加,促进了染料与纤维的反应。所以碱剂作为第二类有效的促染剂,弥补了该染料盐感性较差的缺点。

这种预先加碱,一般都会用在有翠兰染料的染色中,是由于这种染料分子大,直接性高啊有关

个人对预加碱的原理理解

对于活性染料染棉来说,预加碱工艺主要是对于KN型染料来说的。

1活性基结构说明:大家知道,KN型染料的活性基团是乙烯砜,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商品化的KN型活性染料并不是以乙烯砜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乙烯砜磺酸酯的形式存在的。原因是乙烯砜磺酸酯的形式更利于制品的水解稳定性及储存(当然制品稳定性不光光是这一个因素)。——不知道怎么发图,如果可以写个结构式更易于理解——

2活性基的活化:上个论述中出现的乙烯砜与乙烯砜磺酸酯两种基团对于染料整体性能是有影响的,乙烯砜磺酸酯由于有酯基的存在,因此亲水性更强,于是与纤维的亲和能力就比乙

烯砜基存在的染料来得大。PH大于7的情况下(少量碱),乙烯砜磺酸酯基会向乙烯砜基转化。此过程叫做活性基团的活化过程。而PH过大的情况下,这一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明白了以后两点就不难解释预加碱的原理:在少量碱的存在下,能部分的完成两种基团的转化,转化过活性基团的染料能更快的吸附到纤维上,能使一些亲纤维能力差的染料提高吸附率。比如在三原色不同类型活性染料的情况下就能在某种情况下使染料配伍性提高。

那么预加碱与分次加碱的区别在哪里,就是在碱的用量上,预加碱工艺中预加的碱用量在0.5G/L,甚至有时要更低,因为在这种低量低温的情况下,活性基团只完成活化,并不能达到与纤维发生反应的程度。此工艺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加碱过快导致的快速吸附固着引起的色花。

总结:预加碱工艺:染料缓慢活化缓慢吸附,固着后无色花。

传统工艺:染料活化瞬间完成,导致二次吸附过快,且吸附的同时立即固着,因此会产生明显的色花,更严重的是染料的盐析(翠蓝染料尤其明显)。个人拙见,望大师们批评指正。

不单只有预加碱,我还见过预加料的。也是做翠蓝,在加盐前先慢慢加一小瓢的染料,待走匀后再按顺序加入盐碱

活性染料中性色卷染技术

活性染料中性色卷染技术 文章深入分析了活性染料中性色卷染小样与大样,大样与大样之间的重现性差,头尾色差和边中色差大的原因;详细介绍了诺威克隆NC活性染料的非对比色概念和氟代均三嗪活性基的特点,为彻底解决中性色卷染的各种疑难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诺威克隆NC活性染料是解放卷染工作者的真正的傻瓜染料。 Lab to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to production reproducibility problem, tailing problem, listing problem of critical earth tone shades with reactive dyes in jigger dyeing are analyzed. The non contrasting concept of reactive dyes of Novacron NC and the character of fluorotrazine active reagents are introduced, it' s the base theory of problem solve critical earth tone shades with reactive dyes in jigger dye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Novacron NC dyes are excellent dyes, which provide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earth tone shades. 1卷染染色工艺的特点及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众多印染企业更加重视

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实验(塔色样卡)

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实验(塔色样卡) 3 掌握了解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工艺及配色的特点 重点:二浴法轧染工艺 难点:二浴法轧染配色 操作

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工艺 一、化料 二、计算 三、二浴法工艺: (一)工艺流程 (二)工艺处方 (三)工艺条件 (四)工艺操作 实验报告

1 第一课时 一、化料 1、活性染料红、黄、蓝每种化500ml ,浓度为30g/l 。(称15g 化500ml ) 2、Na 2SO 4 200 g/l 与 Na 2CO 3 40g/l 合化(称Na 2SO 4100g 和Na 2CO 320g 化500ml ) 二、计算 计算染液体积:V=10g/l ×30×10-3 l /30g/l=10ml 加水:30-10=20ml 根据具体配方加染液.(附加页) 三、二浴法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工艺 (一)工艺流程 织物准备→浸轧染液→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水洗→皂洗→水洗→烘干 (二)工艺处方 1、轧染液: 活性染料 X g/l 水 Y 合成 30ml 2、固色液(倒入): Na 2SO 4 200 g/l Na 2CO 3 40g/l 合成 30ml (三)工艺条件 1克织物 二浸二轧

烘干温度:80 ℃ 烘干时间: 5 min 汽蒸温度:130℃(包膜) 汽蒸时间:2 min (四)工艺操作 1、织物准备 2、浸轧染液(二浸二轧),使织物带液均匀,并具一定轧余率。 3、烘干:加热均匀,用夹子夹住。 4、浸固色液,或将固色液倒于织物上,用薄膜包好,挤干膜内空气。5、汽蒸:将织物放于130℃烘箱内蒸2 min。 6、水洗 7、皂煮 肥皂 2 g/l 织物1g/块 T 95℃ t 5 min 浴比1:50 8、水洗 9、烫干 第二、三、课 重复实验 配色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 药品仪器整理 卫生打扫 实验报告 2

活性染料染色

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 姓名:商倪锋学号:08139126 班级:轻化工程081班 同组者:史千千 摘要:本实验采用活性艳蓝K--GR对全棉植物进行染色,染色后对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和吸尽率的测定。 关键词: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固色率吸尽率 Dyeing of cotton with active dyes Abstracts:in this paper,we use ReactivebrilliantblueK-GR dyeing cotton, after dyeing we use equipment to evaluate the fixation and exhaustion rate. The result show that reactive dyes on cotton fabric has not a higher exhaustion .fixation and low luster . . 前言: 棉织物是目前纺织市场应用最多的纤维之一,染棉织物可以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进行染色,用直接染料染色后水洗牢度较差,很难达到客户的要求,同时在染色的过程中对染料的浪费也比较严重,吸尽率和固色率都比较低,本实验以活性艳蓝K--GR为染料对棉织物进行染色同时来测定活性染料的吸尽率和固色率。 一、实验目的 1、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 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复合碱(替代碱)

复合碱 能代替氢氧化钠(烧碱)能代替工业纯碱(碳酸钠)一、产品名称: 复合碱的优势在于价格要比氢氧化钠(烧碱)便宜,每吨便宜1000多块钱,复合碱在处理污水方面的效率完全能代替氢氧化钠(烧碱),比如说处理一升的污水,取同样数量的复合碱和氢氧化钠(烧碱)放入污水中,复合碱比氢氧化钠(烧碱)处理的效果好。 二、产品简介: 1. 别名:代用碱(水处理专用) 2. 主要成分:Ca(OH)2、活性白泥、硅藻土、活性碳、饱和碱溶液; 3. 生产方法:以天然矿物质为主要原料、经物化加工、激化活化改性、应用高新技术强化改型后与其它无机碱充分复合消化后分级粉碎、过筛而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性能的新型碱性絮凝沉降剂。 4. 物化物性:细润的灰白色油泥状,呈强碱性。易溶于水,能溶于酸、甘油、糖或氯化铵的溶液中。溶于酸时释放大量的热。相对密度2.24,熔点5220C,其澄清的水溶液是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PH值12.4。 5. 执行标准:参照执行Q/320586EAE04-1998及GB/T6852-86PH基准试剂氢氧化钙,JC/T481-92等标准。 三、基本用途: 1. 污水絮凝沉降剂: A、污水处理用复合碱石灰过筛率125目≥90%。 B、作为强碱性药剂絮凝中和酸性废水或者重金属废水,使酸性废水成为中 性。 C、对废水中胶体微粒能起助凝作用,并作为颗粒核增重剂,加速不溶物的 分离。 D、能有效的去除磷酸根、硫酸根及氟离子等阴离子。 E、能破坏氨基磺酸根等络合剂或鳌合剂对有些金属离子的结合。 F、通过调节PH值对乳化液废水有脱稳破乳的作用。 2. 锅炉烟气脱硫剂: A、吸收锅炉烟气中的SO2,使排放烟气含硫量符合环保标准。

活性染料染色操作注意事项

活性染料染色操作注意事项 1、为什么化料时要求先用少量冷水调浆,化料温度不能过高? (1)先用少量的冷水调浆目的是使染料容易充分湿透,如果直接把染料倒入水中即染料外层形成胶状,把染料颗粒包起来,使染料颗粒内部难湿透难以化开,所以应先用少量冷水调浆,再用热水来化开。 (2)化料的温度过高,就会引起染料的水解,降低染料固色率。 2、加料时为什么要缓慢均匀? 这主要是防止染料上染太快,如果一次性快速加入染料,便上染速率过快,会使纤维外层深,里面浅容易造成色花或条花。 3、加完染料后为什么要上染一定时间(如:10min)后方开始加盐? 盐是促染剂,当染料上染到达到一定程度时,已经达到饱和难以继续上染加盐是为了打破这种平衡,但加盐促染前还要10—15min左右的时间进行,染料才能充分渗透均匀,否则易引起条花,色花。 4、为什么加盐要分次加? 分次加盐的目的是为了均匀促染,以免促染太快,造成色花。 5、加盐后为什么要进行一定时间(如20分钟)才能固色。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是让盐在缸内溶解均匀,充分促染B、是让促染进入上染饱和达到平衡后,再加碱固色以达到最高上染量。 6、加碱为什么成为“固色”? 活性染料加盐只有促染作用,但加碱会激发活性染料的活性,使染料与纤维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化学反应)从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所以称“固色”也由于这一种固色发生化学反应,达到较高的牢度。一旦固色色花印难以均匀。 7、加碱为什么要分次加入? 分次加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固色均匀,防止色花。 如果一次性加入易造成局部残液过高浓度与纤维反应加快,会容易引起色花。 8、加料时为什么必须先关汽? a.加料前先关汽目的是为了减少条差防止色花。 b.控缸升温时两边温度超过3℃染色有影响,超过5℃出现条花,超过10℃停 机进行维修。 c.有人测试过,拉缸是汽后立转10—15分钟缸内前后左右温度基本均匀,并等于表温,所以加料,不管氯煮时加入H202还是染色时家染料盐、纯碱,都应先关汽才加料。 9、加碱后为什么确保工艺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应从加完碱后,并升温到工艺保温温度时才开始计算保温时间,只有按工艺保温时间剪板,质量才有保证,因为保温时间制定是根据一定用量染料需要多少时间进行反应确定的化验室也是这个时间打样的。 10、几种不按工艺规定剪板造成质量不稳定情况。 u时间未到“对”色剪板。 由于打板问题计料称料问题,布重浴比等问题都会造成色偏差,时间未到已经“对”色这种不正常性情况应报告班长或工艺员,不管怎样,缩短工艺,保温时间,染料反应未充分,颜色上染不变,上不均匀,没有丰满感,牢度也成问题。 u提早剪板,补料不准确。

扎染实验报告

扎染实验小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 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在扎染课程开始之前,我和同学们一样对扎染有着颇为浓厚的兴趣。并且认为扎染是很容易的事情,但通过自己亲手制作实践体验以后才发现其实扎染并不简单。首先因为染料的原因选择扎染的面料时就需要全棉的白色布料,而且要考虑到面料的厚薄。面料过厚容易使染料染色时不能完全渗透其中,同样的,面料过薄会使染料过于渗透面料,致使面料上的图案变糊等等。而且除厚薄外,面料的柔软程度也需考虑到,若是面料太硬在接下来的扎结过程中也较易出现扎的不紧等情况。面料不宜有弹性,弹性面料会影响扎花效果。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 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在面料选好后便是扎结工艺了,我的第一幅作品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在绘图的过程中图案的选择 比较复杂,细小琐碎的东西比较多,而且比较密集。致使在接下来缝制图案的过程中花的时间比较多,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并不如意,图案的线条很模糊。导致这样的结果,首先一个问题是扎结的时候扎的不够紧,其次就是图案的选择上最好不要太过复杂繁琐。图案和图案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如果图案间太密集,扎结到最后容易使图案间堆积起来,那样会使染料很难进入到图案间的面料里,容易导致留白或是染色不均匀。另一点是在缝制的时候每一针之间的间距要控制好,不要间距太大,那样容易把染料渗进去。 扎结完之后就要染色了,染色首先就是要把扎好的面料浸泡在水中一会儿,再捞出拧干后放入已 经煮沸的染盆中染煮。染煮的时候要注意几点,第一,要适当的翻动面料使之着色均匀;第二,如若包有保鲜膜,那么在翻动面料是就要小心不要把保鲜膜弄破;第三,再染多色面料时要先染浅色再染深色;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控制好染煮的时间,尤其是多色面料染煮时,时间上的变化会使颜色有较大的差异。 染煮后将面料清洗完一定要注意将面料晾干后再烫平,否则会使面料出现较大的颜色不匀和变色 的情况。 整一个扎染的过程还是比较有趣的,在这个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和知识对我本身而言是很有帮助的,总而言之是受益良多的一次实践。篇二:实验报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多色扎染及染色成绩: 服工10302 班 作者郭丹 日期 2012/5/24 指导教师: 解子燕

细菌放线菌的观察与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一:细菌、放线菌的形态 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姓名:陈虹邑 学号:200911233012 系别: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班级:周二第一组 试验日期:2011年9月13日 同组成员:邢悦婷呼波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1、巩固油镜的使用; 2、掌握细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3、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4、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5、初步掌握细菌涂片的方法; 6、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7、掌握放线菌的涂片方法; 8、观察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菌种:溶血链球菌(Strptococcus haemolyticus),螺菌(Spirillum sp.)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 丙酮丁酸梭菌(Clostridium acetotylicum), 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等细菌永久装片,放线菌5406,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u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 coli) 试剂:香柏油、无菌水、结晶紫、番红或沙黄、95%酒精、碘液 仪器及用具: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小滴管,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 【实验方法】 细菌的观察 1、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用接种环,采用无菌操作,将细菌挑起,涂到载玻片 上,盖上盖玻片。 2、用显微镜对细菌进行活体观察。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有必要的话, 再用油镜观察。 3、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有必要的话,再用油 镜观察,找到细菌的各种结构。

阻燃涂层配方分析

阻燃涂层配方分析 一、背景 阻燃涂层应用于涂料、塑料和橡胶, 在纺织材料上也有一定的应用,阻燃是指基材经阻燃剂处理后, 可燃性降低, 不能形成大面积燃烧; 离开火焰后, 基材能很快自熄,不再续燃和阴燃。阻燃剂种类众多, 主要有卤系、磷系、磷氮系以及硅系等。卤系和磷系协同使用, 可增强两者的热稳定性;磷氮系阻燃剂, 是一种典型的膨胀型阻燃剂, 是无卤、高效、低烟、低毒的新型阻燃剂, 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阻燃材料中,如今重点介绍其在纺织、纤维上的应用。 二、阻燃涂层 2.1膨胀型阻燃剂 磷氮系阻燃剂属膨胀型阻燃剂(IFR),由C、N、P为主要核心成分组成,对多种易燃聚合物都具有十分良好的阻燃效果。具有阻燃效率高、低毒、无腐蚀性以及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好等优点。此类阻燃剂处理的聚合物在燃烧或热裂解时会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泡沫炭质层,该炭层具有隔热、隔氧、防止融滴产生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有毒烟气和腐蚀性气体的产生及扩散,是一种可以实现无卤化的环保型阻燃剂。 该系阻燃剂结合了成碳催化剂与发泡剂的作用于一体,对火的防护有多种动作模式。在起始阶段,释放出不可燃性蒸气而产生吸热效果,紧接着,游离的磷酸促使碳层的形成,而碳层将作为热、氧气以及热分解产物的载体。蒸气使碳层发生膨胀而使热绝缘性提高,碳层的强度由于阻燃剂转化为PNO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磷氮系阻燃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塑料、油漆、电子元器件和涂料等领域之中,用于防止热和火焰对不同物质的侵袭。 2.1.1膨胀型阻燃剂的组成 IFR主要由炭源(成炭剂)、酸源(脱水剂)和气源(发泡剂)三部分组成。酸源(脱水剂)多为无机磷酸和能生成无机酸的盐, 如聚磷酸胺(APP)、P2O5、磷酸醋等;碳源(成炭剂)多为含碳的多元醇化合物,如淀粉、蔗糖、季戊四醇(PE R )等,其有效性与碳含量及活性羚基的数量有关;气源(发泡源)一般为含氮化合物,如尿素、聚氨酯(PU)、三聚氰胺(MEL )等。 人们早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放在将上述三源复合的“混合型”IFR的研究和开发上,并且已经有部分产品商品化。为了使三种组分混合更均匀, 更好的发挥自身的阻燃作用, 美国Great Lakes公司以季戊四醇为基磷酸醋三聚氰胺盐Char-Guard CN-329,MR-80、Exolit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实验报告【精品】

一、实验目的 (1)自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学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活性染料浸染的上染曲线 由于活性染料在水溶液中要发生水解,从而影响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现在开发出双活性基团甚至三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可以使活性染料的固色率达到80%以上。 双活性基染料常见的有:含两个相同的一氯均三嗪型如国内KE型活性染料;含一个一氯均三嗪、一个为乙烯砜型的染料如国内M型活性染料。 (2) 固色原理: 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纤维素能形成纤维素负离子,能和活性染料发生亲核取代、加成反应,进而形成染料--纤维共价键,二氯均三嗪型较活泼,只需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反应,而一氯均三嗪型则需在温度较高、碱性较强条件下才能反应。影响此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染料与纤维与水的反应为平行反应,因为水也是亲核试剂,反应条件机理相同。染料一经水解即失去与纤维的反应能力,固色率大为降低。从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固着反应比水解反应快40倍左右,染色时PH一般为10~11为宜,X型可用碱性较弱的小苏打,对K型,则采用Na2CO3、Na3po4,甚至NaOH。染色温度具体根据不同染料性能而定。促染用元明粉,加入要掌握一多二早,分批加入的原则。浴比尽可能小些,以提高固色率。水解染料的存在,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但不够大,它会染着于纤维上,皂煮时不能完全煮下来,有时还会污染到其它纤维,特别是KN型染料耐碱牢度不高,易造成污染现象。水解染料的存在也是湿摩牢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 3 ) 加盐促染原理: 三、给定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材料:丝光漂白棉布(各2g、8块) 药品:活性艳蓝K--GR,无水硫酸钠、碳酸钠、净洗剂EL-C

棉织物活性染料低盐染色工艺设计(2)-2

棉织物活性染料低盐染色工艺设计 姓名:xxx 学号:xxxx 系部:xxxx 班级:xx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一、前言 二、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三、活性染料的低盐染色的发展状况 四、低盐染色助剂 五、实验材料和仪器 六、染色工艺和处方 七、性能测定方法 八、结论 九、参考文献

一、前言 我国纺织行业年耗水量超过100亿吨,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各行业的第六位。其中印染行业又是纺织行业中的废水排放大户,每天大约有400百万吨的废水排放,政府每年需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推动节能减排政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选择。印染行业的低盐染色促进了节能减排的实现。 随着活性染料染色的发展,所带来的废水排放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活性染料由于色泽鲜艳、湿牢度优异、使用方便、适用性强等优点发展很快,然而传统活性染料染色需加人大量盐,如元明粉和食盐.电解质盐的应用,虽然减少了染料本身的污染,但是高含盐量的印染废水很难降解,破坏生态环境。在传统的活性染料染棉工艺中,存在染料利用率低,用盐量大,染色废水处理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会造成水源污染,使淡水盐化,破坏生态平衡,对水生物和土壤都有很大的危害,且污水中的可溶性盐的处理也较难。目前,对印染废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处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染色过程中大量加入或生成的无机盐还不能通过简单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方法加以 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大力研究如何减少盐用量,进行低盐或无盐染色,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除了开发新型染料、染色设备和应用新的染色助剂外,有必要在染色技术和生产控制方面进行改进.如选择对纤维亲和力高的活性染料,制定合适的低盐染色工艺,降低生产中的盐用量,并提高上染率和固色率,减少环境污染。

活性染料染色代用碱的配制与应用

活性染料染色代用碱的配制与应用 院系: 专业: 班级: 作者: 学号: 指导老师:

活性染料染色代用碱的配制与应用 长春工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时路炫 摘要:通过测定不同碱剂溶液的碱性,以筛选和配制活性染料染色代用碱,并应用于纯棉织物活性染料轧蒸法染色。优化的代用碱剂组分为碳酸钾35%、五水偏硅酸钠50%、氢氧化钾8%和三乙醇胺7%。以配制的代碱荆为活性染料染色的固色碱剂,其用量仅为纯碱的1/10—1/7,染色织物得色量较高、固色效果较好、色光稳定,色牢度良好,且可以减少水洗次数。 关键词:染色;活性染料;代碱剂;棉织物 前言: 活性染料染色中常以纯碱作为固色剂,但存在用量大、易结块,以及因化料不彻底而堵塞滤网,造成织物色花、布面难洗净、布面和净洗液含碱量高等问题。 用代用碱剂替代纯碱作为活性染料染色固色剂,具有用量少、易清洗、洗后布面和废水pH值低等优点,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目前在代用碱的选用和配制方面系统性不强,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容易造成代用碱效果不一,固色效果不稳定,染色织物色变和色差较大等问题。 根据活性染料纯碱固色机理,作为活性染料的固色碱剂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能使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发生亲核取代或消除反应; ②使染液的pH值在活性染料染色最佳pH值范围内; ③缓冲能力、稳定性优良。 因此,代碱剂也应由三部分组成:供碱部分缓冲调节部分和添加剂组分。本试验根据代用碱配制和应用的基本原理,通过测定不同碱剂及其复配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碱性和pH值缓冲容量,以及轧碱汽蒸后布面PH值,与相同条件下纯碱的使用效果进行对比,以筛选碱剂和复配代用碱剂,并用于活性染料单色和拼色染色,评价其应用性能。 1 实验 1.1 药品及仪器 药品纯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钾,硅酸钠,磷酸三钠,五水偏硅酸钠,三乙醇胺,氯化钠;防染盐S,匀染剂BF8519,防泳移剂BF202;活性翠蓝BES,活性嫩黄B-4GLN,活性大红BES,活性黑GFF,活性红2BF,活性红3BF,活性藏青GD(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仪器PHS-3C型酸度计(山东莱州电子仪器厂),HNl01-2数显鼓风干燥箱、Y571L型染色摩擦色牢度仪(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AS2-IPM(KASEN)浸轧机(鹤山精湛染整设备厂有限公司),DatacolorSF600测色配色仪(Datacolor公司),ZNHW-3型智能数显控温仪(上海鹏奕仪器有限公司) 1.2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 工艺流程浸轧染液(室温,一浸一轧,带液率97%)_烘干(100℃,2.5min)-浸轧固色液(一浸一轧,70℃)_汽蒸(100—103℃,1—1.5min)_冷水洗2道_热水洗2道(70一80℃)一皂洗(皂洗剂用量:浅色3g/L,中色4g/L,深色5g/L,浴比1:30,90℃×2min)_热水洗1道(70-80℃)—冷水

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 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 1、重氮化反应 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 N=N +Cl - + 2NaCl + 2H 2O 10℃ 2、乙萘酚的溶解 -OH + NaOH -ONa + H 2O 3、偶合反应 SO 3- N=N +Cl --ONa NaO 3S-N N OH ++ HCl 二、 主要原料 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 2、30%HCl (d=1.15) 18.3克 3、NaNO 2 3.5克 4、30%NaOH (d=1.33) 7.4克 5、乙萘酚 7.3克 6、食盐 约7.5克 7、碳酸钠 2.7克 8、尿素

三、实验方法 1、重氮化 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用手搅即可) 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 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工艺技术)翠兰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含翠兰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改进 1现状 一直以来在执行含有翠兰活性染料的中深色染色工艺时尽管工艺操作时,如使用螯合分散剂,加盐、加碱多次分步,升温速率极慢等方法非常谨慎,但是色花的几率依然很高。为此要剥色后回染,回水后仍然面临此问题且牢度不好。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是翠兰染料的分子量非常大导致上色快,但牢度差,洗水不干净。兼于以上缺点,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先加染料,然后分次加芒硝、加碱并延长工艺时间的方法优化工艺。实践证明,不仅色花问题有明显改善,而且牢度得到提高。 2工艺流程 2.1煮漂 由于棉纤维上存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色素、矿物质以及织造过程中沾污的油污等,会直接影响织物的手感、润湿性、颜色鲜艳度、色牢度等,因此染色前必须将这些杂质去除。 工艺处方/(g/L) 双氧水6.0 稳定剂1.0 纯碱3.5 无泡枧油S 0.35 防皱剂CD 2.0 时间/min 60 浴比l:10

40℃时先后加入l稳定剂、2纯碱、3无泡枧油S、4防皱剂CD、5双氧水,升温至90℃ 煮漂处理。 2.2染色 2.2.1工艺处方,(0.w.f%) 活性翠蓝B—BGFN 3.0 活性嫩黄B-4GLN 1.43 活性金黄B-4RFN 0.95 芒硝80 纯碱25 匀染剂RG一133 l一3 分散剂EXL一106 1 浴比l:10 2.2.2原工艺流程 加匀染剂RG—l33(1克/升)、芒硝升温至60℃—加用40'℃清水化好的染料(30min) 一保温40min一加纯碱45min(第一次2%,第二次8%,第三次15%)一保温40min—洗水l5min加冰醋酸(45℃×15min)一热水洗(80℃×15min)一皂洗两遍(9O℃X15min)~热水洗(60℃×15min)一一中和PH 6—7(45℃×15min)一一固色(45℃×15min)一柔软(45℃×15min)一出布。(预留化染料的水)。 2.2.3新工艺流程 加匀染剂RG一133(3克/升)、分散剂EXL一106(1克/升)升温至40℃一加用40℃清水化好的染料(30min)~保温20min—加芒硝2/5×20min一加芒硝3/5×20min一升温至60℃(1.5℃/分)一保温20mnin一加纯碱2%×20min一加纯碱8%×20min 一加纯碱15%×20min一保温40min一一洗水l5min一加冰醋酸(45℃×15min)一热水

试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及活菌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2 细菌三种形态的玻片染色标本。 3 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染色细菌玻片的油镜观查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8)、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香柏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 活菌制片观察 取一张干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上一滴干净的蒸馏水,取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一小环,在水滴上反复涂抹至菌体充分分散,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按照油镜的使用步骤,观察草芽孢杆菌形态,边观察边绘图。 五、实验报告 油镜使用的原理 六、思考题 1 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2 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3 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 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 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 观察时,两眼睁开,养成两眼能够轮换观察的习惯,以免眼睛疲劳,并且能够在左眼观察时,右眼注视绘图。 5 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6 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菌而腐蚀镜片。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及革兰氏染色。 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 简单染色的原理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4、复染:复红配成碳酸复红作为复染剂。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三、实验步骤: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将涂片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滴加1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4、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 5、滴加脱色乙醇,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6、水洗,滴加番红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晾干 7、镜检并拍照。 四、注意事项: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1、结果: 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染色篇】活性染料染色预加碱操作要点

【染色篇】活性染料染色预加碱操作要点 关键词:活性染料染色染色加碱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来源:庄杰化工 责任编辑:张小姐 技术支持及免费寄样:壹捌久贰捌久叁就零捌壹 摘要:在染色过程中,拼色组合的各染料的反应速率和固色率相差很大。如红3BS反应速率很慢,而双乙烯砜活性基的元青B,包括其它异双活性基的深蓝、藏青色的反应速率都比较快。通过预加碱工艺,可以使红3BS的反应速率加快,距离尽量接近,缓和与元青、深蓝色染料之间的差距,使每只染料都尽可能达到它们的最高固色率。 活性染料染色预加碱工艺 中温型活性染料的反应主要以乙烯砜基为主,即使是(MCT+Vs)异双活性基染料,据测定,在与纤维发生的反应中,乙烯砜参与反应的几率为9O%以上。乙烯砜活性基对碱剂和温度相当敏感。在碱剂存在下,对温度的敏感性显得尤为突出。在碱剂存在时,温度自30℃开始,每上升l0℃,其反应速率提高3—5倍;60℃时,染料与纤维的反应速率已达到最高点;超过60℃以后,大多数染料的水解速度逐渐超过染料与纤维的反应速率,固色率开始下降。含双乙烯砜活性基的染料对温度则更敏感。在60℃时加碱,即使电脑自控,都会使染料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反应,完成固色。事实上,这时碱剂在织物上(或纤维上)还没有充分分布均匀,pH值不一致,这样固色反应也不会一致,很容易产生段差,甚至色花。因此,合理的工艺是在低温时(在3O℃)预加一部分碱剂(1/4—1/3的总碱量)。因为,一次性加碱,固色反应几乎在瞬间完成。含双乙烯砜基的染料可以在10min 内完成总固色率的9O%以上。而3O℃低温加碱,在3O℃时固色率完成15%左右,当温度逐步升至40℃、5O℃和60℃时,固色率分别达到25%、40%和80%,然后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 xx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

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 乙醇=7:3),xx柏油。 3、器材: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

活性染料浸染染棉实验

活性染料浸染染棉实验 4 1、掌握了解活性染料浸染染棉工艺并能完整的操作 2、拼色的色光 重点:一浴二步法浸染工艺 难点:一浴二步法浸染工艺 操作

活性染料浸染染棉工艺 一、化料 二、计算 三、一浴二步法工艺:(一)工艺流程 (二)工艺处方 (三)工艺条件 (四)工艺操作 实验报告

第一、二、三、四课时 一、实验的准备 1、染料:活性红 活性黄 活性兰 2、塔色样卡 总浓度为1% 二、实验工艺 (一)工艺流程 织物准备→染色→固色→水洗→皂洗→水洗→烘干 (二)工艺处方 活性染料 X %(1%) Na 2SO 4 15-50 g/l Na 2CO 3 8-20 g/l (三)工艺条件 织物:2克 浴比:1:40 染色温度:60 ℃(烧杯内) 染色时间: 30 min 固色温度:60℃(烧杯内) 固色时间:30min 三、计算 1、移液管移取的染液量: 染液量=织物重(g )*染料用量(%)*1000/母液浓度(g/l )

例:染料用量1%,母液浓度2g/l ,织物重2g 2*1%*1000/2=10ml 同理可得: 0.05%――――0.5ml 0.4%---------4ml (依次类推) 2、助剂量 求体积:浴比=1:40=2:V V =80ml =0.08L Na 2SO 4 15-50 g/l 称取:15*0.08=1.2g ;50*0.08=4g Na 2CO 3 8-20 g/l 称取:8*0.08=0.64g ;20*0.08=1.6g 染料用量<0.05%,用助剂10 g/l 助剂化料浓度为10%(100 g/l )分别吸取: Na 2SO 4 12-40ml Na 2CO 3 6.4-16ml 四、染料,助剂的用量参考 五、皂煮 肥皂 2 g/l

(工艺技术)翠兰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含翠兰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改进 1 现状 一直以来在执行含有翠兰活性染料的中深色染色工艺时尽管工艺操作时,如使用螯合分散剂,加盐、加碱多次分步,升温速率极慢等方法非常谨慎,但是色花的几率依然很高。为此要剥色后回染,回水后仍然面临此问题且牢度不好。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是翠兰染料的分子量非常大导致上色快,但牢度差,洗水不干净。兼于以上缺点,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先加染料,然后分次加芒硝、加碱并延长工艺时间的方法优化工艺。实践证明,不仅色花问题有明显改善,而且牢度得到提高。 2 工艺流程 2 .1 煮漂 由于棉纤维上存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色素、矿物质以及织造过程中沾污的油污等,会直接影响织物的手感、润湿性、颜色鲜艳度、色牢度等,因此染色前必须将这些杂质去除。 工艺处方/(g/L) 双氧水6.0 稳定剂1.0 纯碱3. 无泡枧油0.35 防皱剂CD2.0 时间/min 60 l:10 浴比

40 C时先后加入I稳定剂、2纯碱、3无泡枧油S、4防皱剂CD、5双氧水,升温至90 C 12 3 4 5 的匸SCOT 7QTC WUXlfi * 帕丘和亍枷诚? IB/ 煮漂处理。 2 . 2染色 2 . 2 . 1工艺处方,(0 . w . f%) 活性翠蓝 B —BGFN 3 . 0 活性嫩黄B-4GLN 1 . 43 活性金黄B-4RFN0 . 95 芒硝80 纯碱25 匀染剂RG 一133 l一3 分散剂EXL 一1061 浴比l: 10 2. 2 . 2原工艺流程 加匀染剂RG —133(1克/升)、芒硝升温至60 C—加用40' C清水化好的染料(30min) —保温40min —加纯碱45min(第一次2 %,第二次8 %,第三次15 %) 一保温40min —洗 水I5min 加冰醋酸(45 C X15min) —热水洗(80 C X15min) —皂洗两遍(90 C X15min) ?热水洗(60 C X15min) ——中和PH 6 —7(45 C X15min) ——固色(45 C X15min) —柔软(45 C X15min) —出布。(预留化染料的水)。 2. 2 . 3新工艺流程 加匀染剂RG 一133(3 克/升)、分散剂EXL —106(1 克/升)升温至40 C—加用40 C 清水化好的染料(30min) ?保温20min —加芒硝2/5X 20min —加芒硝3/5X 20min —升温至60 C (1 . 5 C/分)一保温20mnin —加纯碱2 % X20min —加纯碱8 % X20min 一加纯碱15 % X20min —保温40min —一洗水l5min 一加冰醋酸(45 C X15min) —热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