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重要性原则

论会计重要性原则
论会计重要性原则

论会计重要性原则

论会计的重要性原则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经济事项日趋复杂,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做了相应的改进,并对重要性原则做了强调。作为会计中的一项基本原则,重要性原则贯穿了会计实际运用的始终,我们理应加强对会计重要性原则的理解与认识。本文主要从重要性原则的本质﹑与其它会计原则的联系﹑判断标准和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在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经济活动。

关键字:重要性原则联系判断标准实际运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及其它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由于经济事项的复杂性,会计核算往往有较大的工作量,要对企业所有的业务进行精确核算是不可能的,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会计资

料的绝对化也是不经济的。另外,经济事项的重要性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给会计处理留有空间,会计人员在许多方面需要根据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判断,才能做出恰当的处理。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对重要性原则做了如下规定:在核算过程中,对交易与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要求会计人员保证质量的同时简化核算程序,遵循重要性原则,提供清晰﹑真实的会计信息,这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原则的定义为:“根据周围的环境,会计信息的遗漏或错报很可能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信息的人的判断。”即该项信息的重要性足以影响决策。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也有类似的定义。在1980年,FASB

提出第二号公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框架的形式及隶属关系的层次建构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以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之间的亲疏关系区分为主要质量特征与次要质量特征。虽然财务报告的目标笼统而抽象,但FASE 在报告中总结成为“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句话与FASE对重要性定义的关键概念“会影响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几乎相等。即FASE的概念框架为:

使用者理解能力与

其决策的特征

会计信息使用者

普遍性约束条件成本﹤效益

可理解性

使用者质量

信息总体质量

主要质量

次要质量

(主要质量的成分)

筛选过滤的门槛 重要性

资料来源:昊水澎主编,《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从上面对重要性原则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它的特征表现在: :①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②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来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有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部门等;③重要性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能不完全相同;④重要性的判断不能忽视其本身的性质。有些信息,虽然从量的标准上未达到重要性,但其性质严重,在本质上已经符合重要性要求,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 预测价值 可比性 一致性 中立性 如实反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