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新药

一、丰原药业受让中科大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新药事项

2015年7月25日,丰原药业(000153)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抗癌新药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技术转让及后继合作事宜正式签订《关于白介素-12新药技术成果转让的备忘录》。备忘录主要内容如下: 1、双方同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公司转让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的科技成果,转让价格约5000万元(最终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准),具体转让过程、价格及付款方式,将于评估结果出来后1个月内另行签订转让合同。 2、双方同意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后续包括临床实验研究和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的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和方式将另行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3、双方同意在合适的时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相关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科大研究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领军核心人物

(一)魏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辑部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

员、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以来为首承担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国内负责人)。近5年在J Immunol,Plos Pathogens, J Allergy Clin Immunol,Hepatology,PNA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介导肝脏免疫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分别于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1. 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组织居留NK细胞(ThNK)与肝炎、哮喘、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ThNK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2. 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以“预存免疫”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化疗”方案及抗肿瘤药物白细胞介素12的研制。

(二)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成就及荣誉: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50余篇,英文刊物发表论文23篇,17篇收入SCI。在国内最先(1989年)综合系统地引入肿瘤生物治疗学。1989年创建国内第一家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机构(山东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并发起创建"中国免疫学会肿瘤生物治疗分会"并任副主任委员。建成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首批"细胞治疗实验室",探索出三套肿瘤生物治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先后研制四类10余种单抗和PCR试剂盒。自1990年起开展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先后研制了IL-2、

IL-6、IL-10、IL-12、IL-15、IL-18、SCF、leptin等重组产品,部分转让中试工艺。被称为“中国免疫第一人”。

三、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

IL-1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尤其是在抗肿瘤免疫和抗病毒免疫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IL-12概况

IL-12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和B细胞,是由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3和35×103两个亚单位经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70×103,等电点介于pH 4.5~pH 5.5。人p40和p35分别由两个基因编码,p40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31~q33,p35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2~3q13.2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p35基因大于6×103,而p40基因跨及20kb、至少有5个外显子。p40亚

单位与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胞外部分同源,同源序列包括4个保守的cys和WSXWS主型框架。p35亚单位则与其他富含α-螺旋的细胞因子结构类似。人体内IL-12半衰期3.3小时,在Pg水平下仍有较强活性。

IL-12R为一种细胞外516个氨基酸和细胞浆91个氨基酸组成的Ⅰ型跨膜蛋白,是造血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IL-12R由β1链和β2链构成[1],有多种存在形式,与IL-12有很高的亲和力。p40与IL-12 β2链结合,介导p35与β1链结合,后者发挥生物活性。IL-12R存在于激活的T细胞以及静息或激活的NK细胞上,B细胞和静息的T细胞则没有IL-12R表达。

IL-12是一种多活性细胞因子,其靶细胞是T细胞,NK 细胞和骨髓祖细胞。(1)IL-12能促进激活的T细胞和NK 细胞增殖,增强T细胞、NK细胞细胞毒活性并诱导其产生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beta,TNF-β)等。(2)IL-12在Th1/Th2应答平衡中有重要作用[2]。IL-12可诱导Tn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并刺激Th1细胞的发育和增殖,从而在细胞介导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IL-4则与IL-12作用相抑制,诱导Tn细胞分化为Th2并促进Th2细胞发育增殖,两者共同调节Th1/Th2应答平衡。IL-12在Th1/Th2应答平衡中作用机制是:IL-12自身就是Th1的激动剂和Th2的抑

制剂,有直接的作用;IL-12还通过诱导NK细胞和T细胞产生IFN- γ间接调节Th1/Th2应答平衡[4]。IFN-γ能诱导IL-12R β2链表达,对抗IL-4对IL-12R β2链表达的作用,从而增强Th1应答[5]。(3) IL-12亚单位的作用。IL-12 p40亚单位可单独存在,二个p40形成二聚体(p40)2。p70代表了全部已知IL-12生物学活性;p40、(p40)2可拮抗p70的生物学活性,其中(p40)2是p70强有力的竞争拮抗剂,作用强度为p40的25~50倍,其机制是竞争IL-12R β2链[6]。p40:p70的比例是可变的,p40可在p70缺乏的情况下分泌,并调节p70的生物活性。最近,Joseph等[7]研究发现,在体内同种抗原特异性的Th1致敏作用中,p40可替代p70的作用,(p40)2可增强CD8+Th1应答而不是拮抗作用,还发现体内Th1增殖可不依赖于IL-12和IFN-γ发生,认为可能存在着另一种新的致敏途径。

IL-12的网络性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表明:IL-12可与亚适剂量的IL-2协同诱导T细胞增殖,增强CTL细胞毒活性以及促进T细胞NK细胞产生IFN-γ、TNF-β等,还诱导LAK细胞活性。IL-12与IL-2的协同作用可能是通过IL-2R的表达实现的,对于纯化的CD56+细胞,IL-12单独即可诱导IL-2R的高水平表达,IL-2也可诱导IL-12R表达的增强,这种IL-12介导的IL-2R表达上调与IL-2介导的IL-12R表达上调相互促进,增强了细胞对这两

种因子的应答。然而,IL-12对高剂量IL-2所引起的NK细胞、CD8+细胞和T细胞系的增殖反应却起抑制作用[8]。IL-12与IL-2联用可产生协同抗癌效果[9]。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低剂量的IL-2皮下注射可以诱生IL-12[10]。IL-12与IL-4在调节Th1/Th2应答平衡中是相互拮抗的一对细胞因子,但两者可协同诱导LAK细胞增殖。IL-12与IL-7对T 细胞活化有协同作用。IL-12可诱生IFN-γ,IFN-γ反过来又可促进IL-12产生。IL-10、TGF-β、PGE2等可抑制IL-12的产生[11]。IL-12与IL-18有协同抗癌作用[12]。总之,IL-12的网络性十分复杂,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IL-12抗肿瘤作用机制

IL-12抗肿瘤作用是由其生物活性决定的:(1)IL-12可通过对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改变宿主-肿瘤关系[2];(2)使MHC表达上调[13];(3)可通过加强CD4+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刺激Th1细胞发育和增殖增强细胞免疫[3];(4)能促进T细胞、NK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增强CTL、NK细胞和巨噬细胞细胞毒活性并产生IFN-γ等。这些生物学活性为IL-12治疗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IL-12的抗肿瘤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其研究结果基本倾向于以下观点。

1.通过调节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IL-12诱导Tn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并促进Th1细胞发育和

增殖,Th1细胞进一步分泌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辅助CTL细胞发挥杀伤功能,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Brunda 等研究发现,经抗唾液酸抗体GM1处理去除NK细胞的小鼠在接种瘤细胞后,IL-12仍能有效抑制瘤细胞生长及减少转移结节数目,说明NK细胞并非IL-2抗肿瘤作用所必需。而IL-12的抗瘤效应在裸鼠体内大大降低,说明T细胞参与了IL-12的抗瘤作用。

2.通过诱生IFN-γ介导抗肿瘤效应:IL-12能诱导T 细胞,NK细胞产生IFN-γ。IL-12诱导NK1.1+TCRintT细胞发挥强大的细胞毒作用,产生大剂量的IFN-γ[14]。IFN-γ可能是介导IL-12发挥抗肿瘤效应的重要次级因子。业已证明,IFN-γ涉及多种抗瘤机制,包括IFN-γ与TNF-α相关的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慢性增殖,诱导NO产生,抑制血管生成等。Vizler等[15]研究发现:IL-12可抑制鼠血管肉瘤生长,降低肿瘤所致的鼠死亡率,其治疗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其抗瘤作用与细胞免疫活性无关。IL-12注射后鼠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用抗体阻断IFN-γ后,IL-12抗瘤作用被阻断,因而认为IFN-γ对IL-12抗肿瘤免疫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但单独给予IFN-γ无抗肿瘤效应,这表明,除IFN-γ外,IL-12的参与是必需的。

3.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16,17]:血管生成在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若没有足够

的血液供应,肿瘤的直径不会超过 2 mm,不会继续生长或转移。近年来,IL-12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引起了国外学者广泛重视。Voest等[16]发现IL-12腹腔注射可抑制角膜血管对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增生反应。同样IFN-γ腹腔注射亦有类似IL-12的明显抑制角膜血管生成的效应。这种效应可被IFN-γ抗体阻断,因此认为IL-12的抗血管的作用是由其诱生的IFN-γ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并认为IFN-γ抗血管生成作用与INF-γ早期基因IP-10有关。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IL-12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是通过IFN-γ诱生的蛋白10(IP-10)介导的,IP-10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因子,在体内有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生长的作用[17]。

4.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非淋巴细胞因素也可能参与抗肿瘤作用:Siders等[18]用Adv为载体构建的病毒Adcmv-IL-12静脉注射治疗鼠Renca肿瘤细胞肝转移模型,组织学发现血管周围大量细胞浸润,包括T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CD4+、CD8+或NK细胞缺乏的动物模型中同样有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同时还有Kupffer 细胞大量被激活。分析治疗导致的肝基因表达改变发现IP-10和MigRNA水平升高。结果表明:非淋巴细胞效应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可能参与抗肿瘤作用并可能与IP-10激活有关。

(三)IL-12抗肿瘤治疗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

使用IL-12来调节肿瘤患者的免疫应答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有前途的治疗策略。IL-12抗瘤作用在动物模型中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目前已应用于Ⅱ期临床试验。

1. IL-12具有广谱抗瘤和低毒性的特点,协同用药具有广阔的前景:IL-2曾被用作抗肿瘤药物,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与IL-2相比,IL-12具有广谱抗瘤、低毒、强活性和半衰期长的优点。目前已经证实IL-12对20余种肿瘤有较好疗效。在小鼠毒性试验中,小鼠能耐受大剂量的IL-12。IL-12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肿瘤可取得协同疗效,如Voest等用IL-12和另一种抗血管生成剂AGM-1470联合治疗C57BL/6小鼠体内移植的Lewis肺癌取得了协同疗效,而毒性不增加。此外,IL-12与IL-2、IL-12与IL-18等联合用药治疗肿瘤,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2.动物实验基因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细胞因子全身的毒副作用和半衰期短的缺点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具有抗瘤作用的细胞因子导入宿主体内并使之稳定有效表达,使局部持续存在一定水平的内源性细胞因子,从而克服上述缺点、高效低毒地发挥抗瘤作用。近几年IL-12基因免疫治疗研究方兴未艾。Siders等[18]以Adv为载体构建了Adcmv-IL-12重组体,以Adv为载体,cmv为启动子,将这一结构注入鼠体内能显著抑制Renca肿瘤细胞在鼠肝脏的生长。Zitrogel等[19]将IL-12导入成

纤维细胞注入鼠体内,可分泌高水平的IL-12,并抑制MA207肉瘤在肝脏的生长。

3.临床观察效果不理想,但前景诱人:Ohe等[20]对IL-12治疗癌患者的临床病例作了回顾性的总结报道:IL-12治疗临床上可观察到IL-10产生和NK细胞、LAK活性短暂增高,少数患者能取得部分疗效,但显著性疗效的病例尚未见报道,而且有许多毒副作用,如发热、疲劳、流感样反应、关节痛、肌痛、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尽管如此,IL-12治疗前景不可低估。临床证实,IL-12能回复由实体瘤转移患者PBMC获得的NK细胞活性,IL-12还能增强毛细胞白血病患者NK细胞活性。随着对IL-12抗肿瘤机制研究的深入及IL-12用药剂量、途径、协同用药等方面的改进,IL-12将会成功发展为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癌新药。

(四)结语

IL-12是一种多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其在抗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巨噬细胞、NK细胞调节的自然抵抗力以及通过Th1细胞、NK1.1+TCRint细胞、CTL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免疫之间建立联系的。IL-12调节肿瘤患者的免疫应答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有前途的策略。从目前研究看,未来几年的研究重点可能主要在三个方面:(1)进一步深入研究、阐明IL-12抗瘤作用机制;(2)IL-12网络性研究;(3)

临床应用研究。随着对IL-12研究的深入,IL-12将成为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抗肿瘤新药。

广州市恺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恺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具有高端研发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最终目的是实现生物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

公司的主打产品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rhIL-12),rhIL-12可用于人类慢性乙型肝炎、肿瘤、急性放射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治疗。公司目前已完成该药临床前全部研究工作(药学、药效、药理及毒理),已向国家药监局申报治疗再障的生物制品1类新药(受理号:CXSL1100029)。公司已申报rhIL-12 有关工艺及治疗适应症的专利8项,其中4项已获得授权。

公司总部设在广州市天河区,并已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建立符合GMP要求的中试生产车间。本公司拥有药物研发及生产管理丰富经验的专业团队,公司主要负责人和科研总监张宜俊教授曾先后研制多种1类、4类新药,具有丰富的新药开发经验。公司目前已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及458医院、中山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上海瑞金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常用抗肿瘤药物大全

.抗肿瘤药物大全 15.1.烷化剂 苯丙氨酸氮芥L~Phenylalanine Mustard (D) 【别名】美法仑,爱克兰。Melphalan,Alkeran。【医保】乙 【应用】能进入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和一切增生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淋巴组织的细胞核分裂,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8~10mg/m2,每日1次,连用4~6日,每隔6周重复1次。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规格】片剂:2mgx25片/瓶,¥¥¥。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D) 【别名】环磷氮芥。ENDOxAN,CTx。【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被活化,释放出氮芥基,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亦通过杀伤多种免疫细胞而抑制抗体形成,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晚期肺癌、晚期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及睾丸肿瘤。 【用法用量】口服:50~100mg/次,2~3次/日,1疗程总量10~15g。静注:联盒用药1次500mg/m2,每周1次,连用2次,3~4周为1疗程。 【副作用】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 【注意事项】(1)盒用巴比妥或皮质激素、别嘌醇等肝药酶诱导剂时需注意。(2)肾功能异常慎用。(3)本品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时应多喝茶水。 【规格】粉针剂:0.2g/瓶,¥。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D) 【别名】匹服平。Isofamide,Iphosphamide。【医保】乙 【应用】环磷酰胺同分异构体,对造血系统毒性较环磷酰胺低。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癌、食管癌。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剂量每次1.2~2.0g/m2,每日1次,连续5日,每3~4周重复1次。 【副作用】同环磷酰胺。 【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严重骨髓抑制、肾功能不良、双侧输尿管阻塞者禁用。(2)注意骨髓、肝、肾功能改变情况。(3)本品应与泌尿系统保护剂美司那(见19.解毒药)盒用。 【规格】粉针剂:1.0g/瓶,¥¥¥¥。 甲环亚硝脲MeCCNU 【别名】司莫司丁。Semustine。【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其氯乙基部分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烷化发挥抗肿瘤作用。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脑瘤、肺癌。 【用法用量】口服:单用100~200mg/m2,每6~8周给药1次,亦可36mg/m2 ,1次/周,6周为1疗程。盒用其他药物可75~150mg/m2 ,1次/6周或30mg/m2,1次/周,连给6周。 【副作用】迟发性骨髓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亦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和口腔炎、脱发、肝损等。 【规格】胶囊剂:50mgx5粒/瓶,¥¥¥。 尼莫司汀NIMUSTINE 【别名】丁禾青。【医保】乙 【应用】脑肿瘤、消化道癌(胃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等。 【用法用量】通常,本剂按每5mg溶于注射用水1ml的比例溶解下述剂量,供静脉或动脉给药。1.以盐酸尼莫司汀计,按体重给药,1次给2~3mg/kg,其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2. 以盐酸尼莫司汀计,将1次量2mg/kg,隔1周给药,2~3次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 【副作用】 1.重大不良反应:(1)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有时出现出血倾向、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等,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周围血象检查,若发现异常应作适当处理。(2)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偶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2.其他不良反应:(1)过敏症:有时出现皮疹,若出现此类过敏症状,应停药。(2)肝脏:有时出现AST、ALT等上升。(3)肾脏:有时出现BUN上升、蛋白尿。(4)消化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呕吐,有时出现口内炎、腹泻等。(5)其他:有时出现全身乏力感、发热、头痛、眩晕、痉挛、脱发、低蛋白血症。禁忌:(1)骨髓功能患者禁用;(2)对本品有严重过敏症既往史患者。 【注意事项】 1.下列患者慎用:(1)肝功能损害患者。(2)合并感染患者。(3)水痘患者。2.会引起迟缓性骨髓功能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临床检验(血液检查\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等),充分观察患者状态。若发现异常应作减量或停药等适当处理。另外,长期用药会加重不良反应呈迁延性推移,因此应慎重给药。3.应充分注意感染症及出血倾向的出现及恶化。4.小儿用药应慎重,尤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5.小儿及育龄患者用药时,应考虑对性腺的影响。给药途径:不得用于皮下或肌肉注射。7.本品与其他药物配伍有时会发生变化,故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盒使用。8.本品溶解后应迅速使用,因遇光易分解,水溶液不稳定。9.静脉内给药时,若药液漏于管外,会引起注射部位硬结及坏死,故应慎重给药以免药液漏于管外。 【规格】粉针剂:25mg/瓶,¥¥¥¥¥。 15.2.抗代谢药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x)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综述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新药 一、丰原药业受让中科大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新药事项 2015年7月25日,丰原药业(000153)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抗癌新药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技术转让及后继合作事宜正式签订《关于白介素-12新药技术成果转让的备忘录》。备忘录主要内容如下: 1、双方同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公司转让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的科技成果,转让价格约5000万元(最终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准),具体转让过程、价格及付款方式,将于评估结果出来后1个月内另行签订转让合同。 2、双方同意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后续包括临床实验研究和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的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和方式将另行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3、双方同意在合适的时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相关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科大研究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领军核心人物 (一)魏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辑部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

员、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以来为首承担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国内负责人)。近5年在J Immunol,Plos Pathogens, J Allergy Clin Immunol,Hepatology,PNA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介导肝脏免疫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分别于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1. 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组织居留NK细胞(ThNK)与肝炎、哮喘、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ThNK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2. 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以“预存免疫”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化疗”方案及抗肿瘤药物白细胞介素12的研制。 (二)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不属于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物的结构类型是

1、不属于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物的结构类型是 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亚硝基脲类 D.甲磺酸酯类 E.硝基咪唑类 参考答案:E 试题难度:本题共被作答83次,正确率59% ,易错项为E,A 。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烷化剂的结构类型。E为合成抗茵药,其余均为烷化剂类。故本题答案应选E。 2、烷化剂环磷酰胺的结构类型是 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甲磺酸酯类 D.多元卤醇类 E.亚硝基脲类 参考答案:A 试题难度:本题共被作答113次,正确率82% ,易错项为A,B 。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环磷酰胺的结构类型及结构特征。塞替派为乙撑亚胺类,白消安为甲磺酸酯类,卡莫司汀为亚硝基脲类。故本题答案应选A。 3、属于嘌呤类抗代谢的抗肿瘤药物是 A.米托蒽醌 B.紫杉醇 C.巯嘌呤 D.卡铂

E.甲氨蝶呤 参考答案:C 试题难度:本题共被作答145次,正确率72% ,易错项为C,E 。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药物的结构类型及特征。米托蒽醌为醌类,紫杉醇为环烯二萜类,甲氨蝶呤为叶酸类,卡铂为金属配合物类。故本题答案应选C。 4、具有以下结构的化合物,与哪个药物性质及作用机制相同 A.顺铂 B.卡莫司汀 C.氟尿嘧啶 D.多柔比星 E.紫杉醇 参考答案:A 试题难度:本题共被作答288次,正确率81% ,易错项为A,C 。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金属配合物类抗肿瘤药的化学结构。该化学结构为卡铂,属于顺铂的第二代,故药物性质及作用机理与顺铂相同。故本题答案应选A。 5、甲氨蝶呤中毒时可使用亚叶酸钙进行解救,其目的是提供 A.二氢叶酸 B.叶酸 C.四氢叶酸 D.谷氨酸 E.蝶呤酸 参考答案:C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一)细胞免疫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标志:CD3存在于所有的T细胞中;CD4存在于辅助性T细胞中;CD8存在于细胞毒性体细胞(CTL)中。以上3种常用于T细胞的鉴定。此外T细胞还可表达CD2、CD28、CTLA-4、IL-2R、LFA-1等 (2)T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1)CD4+T细胞是MHCⅡ分子限制性T细胞,抗肿瘤效应机制为: a.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激活CD8+CTL、NK和巨噬细胞增强杀伤效力。 b.释放IFN-、TNF,促进肿瘤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肿瘤细胞对CTL杀伤的敏感性。TNF可直接破坏某些肿瘤; c.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促进体液免疫杀伤肿瘤; d.少数CD4+T细胞识别某些MHC-II类分子与医药批发抗原肽复合体直接杀伤肿瘤。 2)CD8+T细胞是MHC-I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的CTL,其杀伤机制为: a.分泌穿孔素、粒酶、淋巴毒素、TNF等杀伤肿瘤; b.通过CTL上的FasL分子与肿瘤细胞上的Fas结合启动肿瘤细胞的凋亡途径。 2.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NK) NK不经致敏即可杀伤敏感的肿瘤细胞;IL-2、IFN可强化杀伤效应,扩大杀伤瘤谱。NK 细胞质中含有嗜天青颗粒,所以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1)NK细胞表面标志:CD16+(FcRIII)、CD56+等, (2)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1)NK杀伤作用受激活性受体(KAR)和抑制性受体(KIR)调节。肿瘤MHC-I类分子与抗原复合体的表达可关闭或降低NK的杀伤作用;反之则增则启动和促进NK杀伤作用。 2)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 3)通过NK上的FasL分子与肿瘤细胞上的Fas结合启动肿瘤细胞的凋亡途径。 4)释放NK细胞毒因子(NKCF)、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肿瘤 5)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 3.巨噬细胞(macrophage,M) (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 巨噬细胞为CD14+。成熟M表达MHC-I类和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和CD40,还表达CD1、CD2、CD64(FcRI)、CD32(FcRII)、CD16(FcRIII)等 (2).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 1)特点 a.只有激活的M才具有杀伤作用 b.非MHC限制性杀伤肿瘤 c.与肿瘤细胞周期无关 d.放、化疗抵抗的肿瘤仍可被杀伤 2)杀伤机制 a.与肿瘤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直接杀伤靶细胞 b.释放一氧化氮、TNF-α杀伤肿瘤 c.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胃癌 (4) (一)大蒜素 (4) (二)白英 (4) 三、肝癌 (5) (一)大蒜素 (5) (二)苦参碱 (6) 四、胰腺癌 (7) 五、其他 (7) 六、结论 (8) 附录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存在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基本上多是采用西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随着中医药的逐渐发展,在治疗肿瘤领域,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越发凸显。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证实,在研究抗癌药物时,从不同的植物当中萃取天然的抗肿瘤活性物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对癌症进行治疗时,增效减毒的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将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之后,以中药对其进行试验可以发现具有很强的一直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其机体棉衣功能,并且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以胃癌、肝癌、胰腺癌以及其他肿瘤疾病等为例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一、绪论 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癌症则是属于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段主要是西医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等。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大,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作用特点。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的治疗手段是调动机体免疫功能和整体抗病能力的新的全身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被发现有助于治疗肿瘤等疾病,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抗药性,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干预性好[1]。本文以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为例,综述了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胃癌 在临床消化道肿瘤当中,胃癌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肿瘤,并且在所有恶性肿瘤当中,其发病率居于首位,因此也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地域环境、癌前病变、饮食习惯、基因、遗传甚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癌的产生。 (一)大蒜素 大蒜可以对胃癌细胞直接产生抑制迁移、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还能对胃癌细胞进行诱导,从而使其不断凋亡。此外,大蒜还能防止致癌因子的形成,这也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减少胃癌的发生。我国一些学者充分借助MTT、Western blot 以及RT-PCR等方式对胃癌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并且对P38和Caspase-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观察[2]。研究表明,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这一现象的产生则很可能是因为在大蒜素的作用下,P38的表达量以及Caspase-3表达量的增加,从而对胃癌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时,主要借助的是划痕伤口愈合法。要想对大蒜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作用机制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借助MTT方法完成。试验证实,大蒜素可以有效抑制胃癌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肿瘤转移是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新的部位由于血管生成而继续生长,从而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肿瘤的过程。主要经淋巴管、血道转移,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预后不良,大多数的癌症患者死亡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体归纳如下:即机体内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部的骨架发生重排、变形,从而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ECM ),酶解ECM 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成新的血管,瘤细胞在血管构建的“骨架”上增殖,形成一个新的癌巢,再脱离出循环系统,在机体某个点定居下来,并逐渐增殖成长为一个新的肿瘤瘤块的一系列过程。如果肿瘤细胞反复转移,后果则相当的严重。这是目前肿瘤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而筛选、开发出新的能促进机体抗肿瘤转移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药理实验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一般以大鼠、裸鼠为常用动物模型。将目标瘤细胞如SGC-7901 胃癌细胞株、S180肝癌细胞株等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箱条件为37 C, 5%CO2进行细胞培养,0.1%胰酶消化传代后制备细胞悬液,之后将细胞悬液以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将肿瘤移植入动物体内。黄挺[2]等人采用皮 下接种W256 癌肉瘤的方法建立了Wistar 大鼠的肝癌转移模型;魏锦来[3]通过腋下接种SGC-7901 细胞悬液的方式建立了裸鼠的胃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此外还有尾静脉注射、裸鼠脑部右尾状核注射人肿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液等方式接种。现阶段裸鼠的应用对于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裸鼠体表无毛,其先天性缺乏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别的实验动物,更容易进行异种肿瘤的移植。而大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较为广泛。此外也可用C57BL/6 小鼠等动物建立动物模型。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造模,以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污染。 2. 观察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后,需对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研究。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阳性药对照组等。薛晓红等人在进行乳宁冲剂及其拆方对裸鼠移植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时[4],将裸鼠分为6组,每组8 只,7 周后处死裸鼠,取出原发部位肿瘤和肺,分别称重、检测原发部位肿瘤体积和肺部肿瘤转移情况。观察转移情况的方法是:将

常用抗肿瘤药物配置方法一览表(2)

常用抗肿瘤药物配置方法一览表(2) 序名称储藏溶解溶解后稀释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3长春地辛遮光,0.9% NaCI6h内使用5%GS 或0.9%NaCI只可静脉注射(缓慢)及静滴(6~12小时),不能肌注、皮下及鞘内注射。 (西艾克,2~10C500~1000ml静注时如果外漏,立即停止用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1%普鲁卡因局部VDS) 封闭,温湿敷或冷敷。 24长春瑞宾遮光,5% GS 或0.9% 5%GS 或0.9%NaCI24 h内室温下储存。 (诺维本,2~8C NaCI125ml,浓度为可静注(6~10分钟内)或静滴(15~20分钟内);给药后用至少75~125ml NVB) 浓度为0.5~2.0 mg/ml0.9%NS、GNS、GS、林格氏液等冲洗:禁止鞘内注射。 1.5~3.0mg /ml静注时如果外漏,立即停止给药并在另一静脉重新开始将剩下的药品注射 完毕。 不可使用碱性药物稀释本品,以免产生沉淀。 25羟基喜树碱遮光0.9 %NaCl可静注(缓慢)、肝动脉给药、动脉滴注、膀胱灌注。 (HCPT)本品不宜用GS等酸性药液溶解。 26伊立替康遮光40mg/2ml12h室温5%GS 或0.9%NaCI静滴(30~90分钟内完成)。 (开普拓)24h冷藏250ml 27拓扑替康遮光1mg/ml注射用5%GS 或0.9%NaCI24h内室温下储存,静滴(不少于30分钟)。 (和美新)水 28足叶乙甙遮光注射用水、0.9%静滴(不少于30分钟):不宜胸腔、腹腔注射或鞘内注射,不能肌注,静 (依托泊苷,NaCI,浓度为滴时注意不能外漏。 VP-16) 10~20mg/L (在与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卡氮芥有协冋作用。 5%GS中不稳定) 29替尼泊苷50mg/5ml0.9 % NaCI静滴(1.5~2小时),不能静注。 (鬼臼噻吩浓度为0.5~1mg/ml5%GS稀释后容易产生沉淀,有沉淀不能使用。 苷,卫萌,与肝素配伍禁忌。

抗肿瘤药

第七章抗肿瘤药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不具酸性的是 A.维生素C B.氨苄西林 C.磺胺甲基嘧啶 D.盐酸氮芥 E.阿斯匹林 D 2)环磷酰胺主要用于 A.解热镇痛 B.心绞痛的缓解和预防 C.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 D.治疗胃溃疡 E.抗寄生虫 C 3)环磷酰胺的商品名为 A.乐疾宁 B.癌得星 C.氮甲 D.白血宁 E.争光霉素 B 4)环磷酰胺为白色结晶粉末,2%的水溶液pH为 A.1-2 B.3-4 C.4-6 D.10-12 E.12-14 C 5)下列哪一个药物是烷化剂 A.氟尿嘧啶 B.巯嘌呤 C.甲氨蝶呤 D.噻替哌 E.喜树碱 D 6)环磷酰胺作为烷化剂的结构特征是 A.N,N-(β-氯乙基) B.氧氮磷六环 C.胺 D.环上的磷氧代 E.N,N-(β-氯乙基)胺 E

7)白消安属哪一类抗癌药 A.抗生素 B.烷化剂 C.生物碱 D.抗代谢类 E.金属络合物 B 8)环磷酰胺做成一水合物的原因是 A.易于溶解 B.不易分解 C.可成白色结晶 D.成油状物 E.提高生物利用度 C 9)烷化剂的临床作用是 A.解热镇痛 B.抗癫痫 C.降血脂 D.抗肿瘤 E.抗病毒 D 10)氟脲嘧啶的特征定性反应是 A.异羟肟酸铁盐反应 B.使溴褪色 C.紫脲酸胺反应 D.成苦味酸盐 E.硝酸银反应 B 11)氟脲嘧啶是 A.喹啉衍生物 B.吲哚衍生物 C.烟酸衍生物 D.嘧啶衍生物 E.吡啶衍生物 D 12)抗肿瘤药氟脲嘧啶属于 A.氮芥类抗肿瘤药物 B.烷化剂 C.抗代谢抗肿瘤药物 D.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E.金属络合类抗肿瘤药物 C 13)属于抗代谢类药物的是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山东中医杂志2010 年8 月第29 卷第8 期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春敏1,孟双荣2,齐元富3 ·579·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年级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济南250012) [摘要]综述了雄黄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及其抗肿瘤机制,认为雄黄具有抗肿瘤作用;并认为应用纳米技术,可使雄黄在抗肿瘤方面有望开展大规模实验和临床研究,使雄黄在肿瘤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参考文献29 篇。 [关键词]雄黄;肿瘤;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2010)08-0579-03 中药雄黄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成分为As2S2 或As4S4 并夹杂少量As2O3 和其他重金属盐。中医认为雄黄辛温有毒,归心、肝、胃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化瘀消积等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疗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和疟疾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具有抗肿瘤作用。目前有关雄黄抗肿瘤作用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文献越来越多。本文就雄黄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临床应用 大量文献报道了雄黄对恶性血液病的治疗研究,临床实践显示,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 P 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 M L)等缓解率较高,且具有不良反应少、无骨髓抑制和交叉耐药性、不易并发DIC 等优点。张国珍等[1]用其喷涂治疗早期子宫颈癌2 例,均获痊愈。对71 例宫颈核异质患者逆转治疗,逆转为巴氏1 级者11 例,逆转为巴氏2 级者60 例,总逆转率为100%。将雄黄与轻粉、冰片、硼砂相配治疗13 例皮肤癌患者,总有效率达76.9%。近几年,临床用安宫牛黄丸治疗脑、肺、纵隔等部位的肿瘤,取得了一定疗效。陆道培[2]以高纯度的As4S4 治疗110 例14 岁以上的APL 患者,完全缓解(C R)率为100%,且As4S4 的纯度越高,药物的不良反应越小。其后他又总结了经维甲酸(AT R A)治疗CR 后以巩固维持治疗的103 例APL 患者疗效,1~6年无病生存率为96.7%~87.4%,表明单用As4S4 可以巩固维持治疗APL 患者。此外,雄黄还能有效治疗ATRA 耐药的APL 患者,并改善出血倾向[3],为A- TRA 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找到了新的治疗手段。王梦昌等[4]在原用羟基脲(HU)的基础上,使用雄黄3.0~3.75 g/d,分次服用,治疗CML7 例,结果7 例中CR6 例,部分缓解(P R)1例,并证明雄黄对初发及耐药病例均有效。他们也使用雄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收稿日期]2010-02-23(MM),在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雄黄1.0~1.25 g/d,8例MM 中91 d 内获得CR 5 例,未缓解(N R)3例,CR 率达62%,所需时间30~91 d。高学熙等[5]用雄黄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 DS)10例,剂量为3 g/d,C R率60%,总有效率71.4%。大量文献表明适当的应用雄黄,虽然剂量比药典中的限定量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200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雄黄内服用量为0.05~0.1 g/d),也未见明显中毒反应,雄黄的合理内服用量,应该远在药典的限定额之上。 2抗肿瘤机制研究 2.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黄晓军等[6]研究发现,砷不仅能降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异性融合蛋白,而且还能诱导白血病细胞株体外产生凋亡。陈文雪等[7]发现雄黄能诱导荷瘤裸小鼠的肿瘤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凋亡率的上升,细胞增殖(P I)指数下降,表明细胞的DNA 合成被抑制,细胞被阻滞在G0/G1 期,而S 和G2/M 期的细胞减少,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雄黄可能还通过下调STAT 蛋白而干扰J AK-STAT途径,减弱甚至阻断B cr-A bl恶性信号的转导,或在mRNA 水平上增加细胞膜HSP70 蛋白的表达,或激活ca s pa s e-3信号转导途径而促进细胞凋亡[8-10]。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雄黄作用于NB4 细胞前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发现P SM C2、P SM D1、ABC50、P NAS-2基因和周期素G2 在雄黄诱导NB4 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11-12]。在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 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中发现,细胞骨架和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可能参与雄黄促进U937 细胞凋亡的过程[13]。戴锡孟等[14]研究发现,六神丸(主要成分为雄黄)诱导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与C-myc、bcl-2和bax 都有关,其可能机制是六神丸降低C-myc活性,使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提高,同时使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下降,并升高促凋亡基因ba x,使bcl-2/ba x比例下

肿瘤免疫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肿瘤免疫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广州市从化卫生学校陆予云 肿瘤是正常机体组织细胞发生恶性变异常增生,形成的不同于起源正常组织的新生物体。研究证明,肿瘤对于正常机体组织具有异物性,肿瘤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面且,有的肿瘤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可以限制肿瘤生长,甚至最终使肿瘤消退。相反有时这种免疫应答可促进肿瘤生长。由此可见肿瘤免疫机制非常复杂,长期已来许多学者对于这种复杂的肿瘤免疫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有关机制作以下综述: 一、概述 肿瘤与肿瘤发生 1、肿瘤的概念:机体自身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瘤因素作用下,发生恶性转化,无限制增殖产生的新生物体。 2、肿瘤流行病学:肿瘤是常见病,全世界每年大约600万新诊断病例,每年死亡达450万之余,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二。我国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为第二大死因。 3、肿瘤病因学: 外界致癌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内环境致癌因素: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及性格等。大约80%恶性肿瘤发生都与外因有关。但是,外源性致癌物的影响是通过机体内因而起作用。 4、肿瘤发生: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肿瘤学的研究认为“肿瘤发生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各种致癌物质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异或表达发生异常”。两种假说:基因或染色体变异学说(hypothesis of gene or chromosome alteration):认为基因或染色体畸变是正常细胞转化成恶性细胞的基本原因。基因活化或渐成学说:认为肿瘤发生并不一定要基因或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细胞在微环境中可转变为肿瘤细胞。不过,从肿瘤发生上说,遗传物质的变异是主导机制。肿瘤发生经历:正常细胞--→癌前病变--→原位癌--→局限性癌--→侵袭性癌--→转移癌。 (二)瘤基因与肿瘤抗原 1、癌基因(oncogen):指一类引起癌变的基因。异常激活和表达能使正常细胞发生异常转化,变成恶性细胞。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3) 二、胃癌 (4) (一)大蒜素 (4)

(二)白英 (4) 三、肝癌 (6) (一)大蒜素 (6) (二)苦参碱 (7) 四、胰腺癌 (8) 五、其他 (9) 六、结论 (10) 附录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存在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基本上多是采用西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随着中医药的逐渐发展,在治疗肿瘤领域,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越发凸显。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证实,在研究抗癌药物时,从不同的植物当中萃取天然的抗肿瘤活性物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对癌症进行治疗时,增效减毒的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将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之后,以中药对其进行试验可以发现具有很强的一直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其机体棉衣功能,并且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以胃癌、肝癌、胰腺癌以及其他肿瘤疾病等为例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一、绪论 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癌症则是属于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段主要是西医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等。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大,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作用特点。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的治疗手段是调动机体免疫

功能和整体抗病能力的新的全身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被发现有助于治疗肿瘤等疾病,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抗药性,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干预性好[1]。本文以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为例,综述了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胃癌 在临床消化道肿瘤当中,胃癌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肿瘤,并且在所有恶性肿瘤当中,其发病率居于首位,因此也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地域环境、癌前病变、饮食习惯、基因、遗传甚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癌的产生。 (一)大蒜素 大蒜可以对胃癌细胞直接产生抑制迁移、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还能对胃癌细胞进行诱导,从而使其不断凋亡。此外,大蒜还能防止致癌因子的形成,这也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减少胃癌的发生。我国一些学者充分借助MTT、Western blot以及RT-PCR等方式对胃癌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并且对P38和Caspase-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观察[2]。研究表明,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这一现象的产生则很可能是因为在大蒜素的作用下,P38的表达量以及Caspase-3表达量的增加,从而对胃癌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变化情况进

(完整版)药物化学-抗肿瘤药物练习题

药物化学-抗肿瘤药物练习题 一、A1 1、有关环磷酰胺的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本品水溶液不稳定 B、本品属于前药 C、本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 D、本品可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 E、本品结构中存在磷酰基 2、治疗膀胱癌的首选药物是 A、环磷酰胺 B、去甲氮芥 C、塞替派 D、美法仑 E、卡莫司汀 3、环磷酰胺毒性较小的原因是 A、在正常组织中,经酶代谢生成无毒代谢物 B、烷化作用强,剂量小 C、体内代谢快 D、抗瘤谱广 E、注射给药 4、抗肿瘤药卡莫司汀属于哪种结构类型 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甲磺酸酯类 D、多元醇类 E、亚硝基脲类 5、按化学结构环磷酰胺属于哪种类型 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磺酸酯类 D、多元醇类 E、亚硝基脲类 6、符合烷化剂性质的是 A、属于抗真菌药 B、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害作用 C、也称细胞毒类物质 D、包括叶酸拮抗物 E、与代谢必需的酶竞争性结合,使肿瘤细胞死亡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抗代谢药最早用于临床抗肿瘤

B、芳香氮芥比脂肪氮芥毒性大 C、氮芥属于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D、顺铂的水溶液稳定 E、喜树碱是半合成的抗肿瘤药 8、以下不属于天然抗肿瘤药的是 A、博来霉素 B、丝裂霉素 C、多柔比星 D、紫杉醇 E、环磷酰胺 9、属于5-氟尿嘧啶前药的是 A、环磷酰胺 B、卡莫司汀 C、卡莫氟 D、阿糖胞苷 E、巯嘌呤 10、属于抗代谢物类抗肿瘤药物是 A、卡莫司汀 B、阿糖胞苷 C、白消安 D、盐酸氮芥 E、长春新碱 11、属于抗代谢类的抗肿瘤药物为 A、环磷酰胺 B、氟尿嘧啶 C、硫酸长春新碱 D、放线菌素D E、顺铂 12、以下哪个不属于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 A、美法仑 B、白消安 C、塞替派 D、异环磷酰胺 E、巯嘌呤 13、属于嘧啶类抗代谢的抗肿瘤药物是 A、米托葱醌 B、长春瑞滨 C、巯嘌呤 D、多柔比星 E、卡莫氟

常用抗肿瘤药物中英文名称和缩写

常用抗肿瘤药物中英文名称和缩写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 ACD ACNU ADM AG Ara-C ASP AT-1258 BCNU BLM BUS CBP CCNU CCY CF CLB COL COLM CTX DBM DDP DRN DTIC DXM EPI FTL FT-207 5-Fu GEMZ HCPT HCFU HMM HH HN2 Actinomycin D Nimustine Adriamycin Aminoglutethimide Cytosine arabinoside L-asparaginase Nitrocaphane Carmaustine Bleomycin Busulfan(myleran) Carboplatin Lomustine Cyclocytidine Calcium folinate Citrovorum factor Chlorambucil Colchicine Colchicine amide Cyclophosphamide Dibromomannitol Cisplatin Daunorubicin Dacarbazine Dexamethasone Epirubicin Fortulon Ftorafur,Tegafur 5-Fluorouracil Gemcitabine Hydroxycamptothecin Carmofur Hexamethylmelamine Homoharringtonine Nitrogen mustard 更生霉素 尼莫司汀 阿霉素,比柔比星 安鲁米特,氨苯哌酮 阿糖胞苷 左旋门冬酰胺酶 消卡芥,消瘤芥 卡莫司汀,卡氮芥 博莱霉素 白消安,马利兰 卡铂 洛莫司汀,环己亚硝脲 环胞苷 亚叶酸钙 甲酰四氢叶酸钙 苯丁酸氮芥 秋水仙碱 秋水仙酰胺 环磷酰胺 二溴甘露醇 顺铂 柔红霉素 氮烯咪胺,达卡巴嗪 地塞米松 表阿霉素,表柔比星 氟铁龙 喃氟啶,替加氟 5-氟尿嘧啶 双氟胞苷,键择 羟基喜树碱 卡莫氟,嘧福禄 六甲嘧胺,六甲氰胺 高三尖杉酯碱 氮芥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新的部位由于血管生成而继续生长,从而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肿瘤的过程。主要经淋巴管、血道转移,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预后不良,大多数的癌症患者死亡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体归纳如下:即机体内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部的骨架发生重排、变形,从而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ECM),酶解ECM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成新的血管,瘤细胞在血管构建的“骨架”上增殖,形成一个新的癌巢,再脱离出循环系统,在机体某个点定居下来,并逐渐增殖成长为一个新的肿瘤瘤块的一系列过程。如果肿瘤细胞反复转移,后果则相当的严重。这是目前肿瘤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而筛选、开发出新的能促进机体抗肿瘤转移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药理实验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 一般以大鼠、裸鼠为常用动物模型。将目标瘤细胞如SGC-7901胃癌细胞株、S180肝癌细胞株等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箱条件为37℃,5%CO2进行细胞培养,0.1%胰酶消化传代后制备细胞悬液,之后将细胞悬液以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将肿瘤移植入动物体内。黄挺[2]等人采用皮下接种W256癌肉瘤的方法建立了Wistar大鼠的肝癌转移模型;魏锦来[3]通过腋下接种SGC-7901细胞悬液的方式建立了裸鼠的胃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此外还有尾静脉注射、裸鼠脑部右尾状核注射人肿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液等方式接种。现阶段裸鼠的应用对于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裸鼠体表无毛,其先天性缺乏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别的实验动物,更容易进行异种肿瘤的移植。而大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较为广泛。此外也可用C57BL/6小鼠等动物建立动物模型。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造模,以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污染。 2. 观察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后,需对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研究。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阳性药对照组等。薛晓红等人在进行乳宁冲剂及其拆方对裸鼠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 一.烷化剂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环磷氮芥、CTX) 【作用用途】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体内转化为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抗瘤谱广,毒性低。主用于急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乳腺癌、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可与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合用,以提高疗效。 【用法用量】静注:每次0.2g,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次0.6~0.8g,每周1次。一疗程总量8~10g。小儿每次2~6mg/kg,每日或隔日1次,2~3g为一疗程。肌注:每次0.2g,每日或隔日1次,总量8~10g。动脉注射:每次0.2~0.4g,每日或隔日1次,总量8~10g。口服:每次50~100mg,每日2~3次,一疗程总量10~15g;小儿每日2~8mg/kg,每日2次。 【制剂规格】片剂:50mg。注射剂:0.1g、0.2g。 【注】可见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肝脏损害、膀胱炎等。孕妇禁用,肝肾损害者慎用,哺乳期妇女不宜用。用药累积达4g,疗效不明显者应停药。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骨髓象,白细胞过度下降者应停药。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匹服平) 【作用用途】环磷酰胺异构体。溶解度高,代谢物活性增强。抗癌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分次给药可增加抗癌效果和降低毒副反应。主要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颈癌、食管癌等。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量为2.5~5g/m2 ,每日1次,连续5天,每3~4周重复1次。最大剂量为18g/m2 静脉滴注,连续4天。 【制剂规格】粉针剂:0.5g、1g、2g。 【注】宜与尿路保护剂美司纳合用及适当水化。心、肾、神经功能不全者慎用或忌用。不宜与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药、镇痛药、抗组胺药、麻醉药)并用。 消卡芥Nitrocaphane(消瘤芥、AT-1258) 【作用用途】氮芥类抗肿瘤药。主要破坏细胞DNA,对增殖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属细胞非周期性药物。本品治疗指数高,毒性较小。主用于肺癌、鼻咽癌、淋巴肉瘤等,对食管癌、肝癌、脑瘤也有效。局部用于乳腺癌或宫颈癌有较好疗效。与更生霉素合用于绒毛膜上皮癌疗效也较好。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mg,每日2次,5~7日为一疗程。小儿每日1mg/kg,分3次服,5~7日为一疗程。静注或静滴:每次20~40mg,每日或隔日1次,200~400mg为一疗程。治疗肝癌时剂量减半。小儿每次0.4~0.8mg/kg,5~10次为一疗程。肿瘤内注射:每次20~40mg,用生理盐水溶解,于肿瘤四周分点注入。 【制剂规格】片剂:5mg、10mg。注射剂:20mg、40mg。 【注】可见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恶液质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瘤可宁) 【作用用途】氮芥类抗肿瘤药。口服吸收好,但奏效慢,服药2周后才逐步呈显治疗反应。对淋巴细胞有较高选择性。主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巨滤性淋巴瘤等。对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和睾丸肿瘤也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