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

分项工程:SBS改性沥青下面层

级配类型:AC—25Ⅰ改进型

试验日期:二〇〇四年十二月

吉林省交通建设集团

盐通高速公路YT—YC21标

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依据

1、盐通YT-YC21标AC-25I改进型SBS改性沥青下面层目标配合比。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

3、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

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

6、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导意见汇编

二、原材料检测与确定

1、沥青:采用江阴宝利AH-90#SBS改性沥青,针入度为74(0.1mm),延度

为41cm,软化点为75℃。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

2、集料:采用镇江茅迪公司生产的石灰岩碎石,经过二次筛分,1仓(0-3mm)

2仓(3-6mm)3仓(6-11mm)4仓(11-24mm)5仓(24-34mm)共计5仓。

5仓毛体积相对密度为2.687,表观相对密度为2.721。4仓毛体积相对

密度为2.690,表观相对密度为2.722。3仓毛体积相对密度为2.691,

表观相对密度为2.727。2仓表观相对密度为2.714。1仓表观相对密度

为2.718。

3、填料:采用大丰市腾龙建材厂生产的石灰岩矿粉,矿粉表观相对密度为

2.711,含水量为0.39%,亲水系数为0.74。

三、沥青混合料试验

1、混合料级配试验:5仓:4仓:3仓:2仓:1仓:矿粉=8:28:22:16:

22.5:3.5

2、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在确定目标配合比为4.2%基础上分别配制了

3.6%,3.9%,

4.2%,4.5%,4.8%五组油石比的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

3、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选定:分别测定了五组试件的密度,稳定度,流

值。并计算空隙率,沥青体积百分率,粒料间隙率,饱和度。试验结

果整理如下:

a1=4.4%

a2=4.4%

a3=3.8%

OAC1=(a1+a2+a3)/3=4.2%

OAC max=4.6%

OAC min=4.0%

OAC2=(OAC max+OAC min)/2=4.3%

且OAC min

OAC=(OAC1+OAC2)/2=4.2%

因为本标段地处热区,多雨潮湿,同时考虑到高速公路渠化交通,最终确定最佳油石比为4.2%。

4、由最佳油石比配制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做48h残留稳定

度试验,残留稳定度92.8%。

四、本次目标配合比组成设计的马歇尔试验中,沥青加热温度为165℃,矿料

(包括矿粉)加热温度为178℃,沥青混合料拌合温度165℃,试模预热温度165℃,开始击实温度158℃,试件成型终了温度不低于145℃。

五、本次目标配合比组成设计采用油石比表示沥青用量。

沥青混合料试验数据汇总表

工程名称: 盐通高速公路盐城段合同号: YT-YC21 编号:

沥青混凝土理论密度计算表

工程名称: 盐通高速公路盐城段合同号: YT-YC21 编号:

沥青混合料中最佳沥青用量试验

工程名称: 盐通高速公路盐城段合同号: YT-YC21 编号:

技术负责人: 试验监理工程师:

沥青混合料稳定度试验(马歇尔试验)

技术负责人: 试验监理工程师:

集料试验结果汇总表

工程名称: 合同号: 编号:

粗、细集料筛分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合同号: 编号: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SMA-13).

沥青SMA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SMA-13) 一、基本情况 杭浦高速公路,拟采用改性沥青SMA-13作为面层。 原材料产地如下: 二、设计依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4.《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与质量管理指导意见》 5.《杭浦高速公路道路养护工程招标文件》 三、设计过程 1、原材料 本次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所用集料产地为湖州西园坞(辉绿岩)和闲林(石灰岩),沥青采用韩国SK 生产的SBS-改性沥青,外加剂为木质素纤维,密度为0.6g/cm 3表1 集料及沥青密度试验结果 ,掺量比例为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0.3%,试验所用原材料均由委托方提供。各档集料、矿粉及SBS 改性沥青的密度试验结果见表1。

各档集料及矿粉的筛分结果见表2。 表2 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 2、混合料级配 根据委托要求,SMA-13型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见表3。 表3 SMA-13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3、矿料配合比设计计算 根据各档集料的筛分结果,结合混合料级配要求,首先调试选出粗、中、细三个级配,根据工程经验确定三个级配的初始油石比为6.2%,然后用初始油石比成型试件。表4为三种级配的设计组成结果,表5为初试级配的体积分析结果。 表4 三种级配的设计组成结果 )的质量百分率(%) 1.18 0.6 0.3 0.15 0.075

表5 初试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分析结果 根据各组级配体积指标结果分析,结合以往工程经验选择级配3为设计级配,级配曲线见图1所示。 0.075 0.15 0.3 0.6 1.18 2.36 4.75 9.5 13.2 16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筛孔尺寸(mm) 图1 SMA-13设计级配曲线图 4、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按设计的矿料比例配料,采用三种油石比,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设计级配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2.705,级配合成表观相对密度2.751。根据以下数据并确定最佳油石比为6.2%。

AC-1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 (1)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结构层位及结构层厚度等方面要求,按照上述方法,选择适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并按照表8-22和表8-23(现行规范)或8-24和表8-25(新规范稿)的内容确定相应矿料级配范围,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2)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计算 1)组成材料的原始数据测定 按照规定方法对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的密度,并进行筛分试验,测定各种规格集料的粒径组成。 2)确定各档集料的用量比例 根据各档集料的筛分结果,采用计算法或图解法,确定各规格集料的用量比例,求得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曲线必须符合设计级配范围的要求,不得有过多的犬牙交错。当经过反复调整仍有两个以上的筛孔超出设计级配范围时,必须对原材料进行调整或更换原材料重新设计。 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设计级配中限,尤其应使0.075mm、2.36mm、4.75mm等筛孔的通过量尽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的中限。对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合成级配可以考虑偏向级配范围的下限,而对于中小交通量或人行道路等,合成级配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上限。 2.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以OAC表示)。沥青用量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公式计算得到,但由于实际材料性质的差异,计算得到

的最佳沥青用量,仍然要通过试验进行修正,所以采用马歇尔试验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 (1)制备试样 1)马歇尔试件制备过程是针对选定混合料类型,根据经验确定沥青大致用量或依据表4-10推荐的沥青用量范围,在该用量范围内制备一批沥青用量不同、且沥青用量等差变化的若干组(通常为五组)马歇尔试件,并要求每组试件数量不少于4个。 2)按已确定的矿质混合料级配类型,计算某个沥青用量条件下一个马歇尔试件或一组试件中各种规格集料的用量(实践中大多是一个标准马歇尔试件矿料总量1200g左右)。 3)确定一个或一组马歇尔试件的沥青用量(通常采用油石比),按要求将沥青和矿料拌制成沥青混合料,并按上节表8-7(现行规范要求)或表8-9(新规范要求)规定的击实次数和操作方法成型马歇尔试件。 (2)测定试件的物理力学指标 首先,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密度,并计算试件的理论最大密度、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等参数。在测试沥青混合料密度时,应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及密实程度选择测试方法。在工程中,吸水率小于0.5%的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水中重法测定;较密实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表干法测定;吸水率大于2%的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混合料等不能用表干法测定的试件应采用蜡封法测定;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混合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可采用体积法测定。 随后,在马歇尔试验仪上,按照标准方法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 3.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XXX路 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XXXX路 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 设计报告 注意事项: 1.本报告未加盖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缺页、添页或涂改均无效;无相关人员及签发人签字无效;未经检测单位许可复印无效; 2.对检测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向检测单位提出; 3.试验检测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无标准的按双方协议执行。

XXXX检测中心设计报告

1.0 概述 受XXXX委托,XXXX检测中心承担了XXXX路工程上面层SMA-13型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本次改性沥青混合料SMA-13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进行设计。 2.0 设计依据 上面层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依据以下标准规、规程: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3.0 原材料试验 本次试验所用集料、矿粉、沥青均为委托方送样,各原材料规格及产地如下: 1、沥青:XXX产SBS改性沥青; 2、集料:XXX产玄武岩(碎石1:9.5~13.2mm、碎石2:4.75~9.5mm) 3、细集料:XXX产石灰岩(碎石4:0-2.36mm) 4、矿粉:XXX矿粉厂; 5、木质素纤维:XXX(用量为混合料总质量的0.35%)。 4、抗剥落剂:XXX(用量为沥青质量的0.35%) 沥青、矿粉、粗集料、细集料、纤维试验结果如表3.0-1至表3.0-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材料准备 按相关试验规程规定的取样方法,取足够数量的具有代表性沥青及矿料试样。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材料质量的技术要求试验各项性质,当检验不合格时,不得用于试验。 2.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组成设计 矿质混合料配合比组成设计的目的是选配一个具有足够密实度并且 有较高内摩阻力的矿质混合料,可以根据级配理论,计算出需要的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但是为了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常是采用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来确定。按现行规范规定。按下列步骤进行: (1)确定沥青混合料类型 沥青混合料类型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类型、所处的结构层位选定。(2)确定矿料的最大粒径 各国对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D)同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的关系均有规定,除前苏联规定矿料最大粒径分别为面层厚度的0.6倍与底基层厚度的0.7倍外,一般均规定为0.5借以下。我国研究表明:随h /D增大,耐疲劳性提高,但车辙量增大。相反h/D减小/车辙量也减小,但耐久性降低,特别是在h/D≤2时,疲劳耐久性急剧下降。为此建议结构层厚度人与最大粒径口之比应控制在h/D>2。尤其是

在使用国产沥青时,h/D就更接近于2。例如最大粒径的30-35mm的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其结构层厚度应大于4-7cm,D为20-25mm;中 粒式沥青混凝土,其结构层厚度应大于4-5cm,D为1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其最小结构厚度应为3cm。 只有控制了结构层厚度与最大粒径之比,才能拌和均匀,易于达到要求的密实度保证施工质量。,和平整度. (3)确定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 根据已确定的沥青混合料类型,查阅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4)矿质混合料配合比例计算 ①组成材料的原始数据测定。根据现场取样,对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进行筛析试验。按筛析结果分别绘出各组成材料的筛分曲线,同时测出各组成材料的相对窃度”供计算物理常数备用。 ②计算组成材料的配合比,根据各组成材料的筛析试验资料,采用图解法或电算法,计算符合要求级配范围的各组成材料用量比例。 ③调整配合比。计算得的合成级配应根据下列要求作必要的配合比调整。 a.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设计级配中限,尤其应使 0.075、2.36和4.75删筛孔的通过量尽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中限。b.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交通量大、轴载 重的道路,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下(粗)限。对一般道路、中小交通量或人行道路等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上(细)限。 c、合成的级配曲线应接近连续或有合理的间断级配,不得有过多的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嘉兴市春秋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CQ/Q040530-200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批准人: 状态: 持有人: 分发号: 2003年11月1日批准 2003年11月25日实施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经济开发区春园路 电话:、2600330 传真: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上面和中面层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通过车辙试验机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检验。在温度60℃、轮压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不小于800次/㎜,对一级公路应不小于600次/㎜ 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实践经验和马歇尔试验的结果,经过试拌试铺论证确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照下列步骤进行: ±%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2.矿质混合料的配合组成设计

矿质混合料配合组成设计的目的,是选配一个具有足够密实度、并且有较高内摩阻力的矿质混合料。可以根据级配理论,计算出需要的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但是为了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常是采用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来确定。按现行规范《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092—96)中规定,按下列步骤进行; 确定沥青混合料类型 沥青混合料的类型,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类型及所处的结构层位,按表2选定。确定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 根据已确定的沥青混合料类型,查阅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表即可确定所需的级配范围。 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计算 沥青混合料类型表2

AC-13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AC-13 一.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4.郑开建管办相关技术文件。 二.原材料 1.沥青。采用中海36-1沥青公司生产的AH-70重交沥青,其质量技术指标见表1。 沥青的技术指标 表1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结果 针入度(25℃, 0. 1mm 60~80 70 100g,5s 延度(5cm/min, cm ≥100150 15℃

延度(5cm/min, cm ≥2050.8 10℃ 软化点(环球法℃>46 48 密度(15℃g/cm3实测 1.010 溶解度sb(三氯 %>99.-- 乙烯 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0.80.05 针入度比P(25℃%≥6170 软化点增值(环球 ℃—-- 法 延度(10℃, cm ≥611.4 5cm/min 2.集料。采用河南禹州碎石厂生产的碎石,其中分为四档:1#料(10~16mm、2#料(4.75~13.2mm、3#料(2.36~4.75mm、4#料(<2.36mm,其质量技术指标见表2、表3。粗集料质量指标 表2 试验项目单位标准试验结果 视密度1#料g/cm3≥2.60 2.755

2#料g/cm3≥2.60 2.796 3#料g/cm3≥2.60 2.722 石料压碎值%≤2617.2 细长扁平颗粒 1#料%<15 7.8 含量 2#料%<15 8.0 对沥青的粘附 ≥5级5级 性 水洗法 1#料%≤10.2 <0.075mm含 量 2#料%≤10.6 3#料%≤10.8 细集料质量指标 表3 试验项目单位标准试验结果视密度g/cm3≥2.60 2.710

AC-20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

AC-20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 一、配合比设计依据 1、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2、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JTG F40-2004《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4、《国家高速公路网连霍高速(G30)西安至宝鸡改扩建工程路面施工技术指南》(2010年4月) AC-20型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范围表一 级配类型 沥青混凝土集料级配通过方孔筛筛孔重量百分比(%)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20 100 90-100 80-90 66-76 55-65 33-43 23-33 18-18 12-20 7-15 4-12 3-7 6、混合料的技术指标 AC-20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 项目类型规范要求 击实次数(次)双面各75次 空隙率(%)4-5 马歇尔稳定度(KN)≥10 流值(0.1mm)15-40 沥青饱和度(%)65-75 动稳定度(次/mm)≥3000 浸水残留稳定度比(%)≥90 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85 矿料间隙率(%)≥13 二、沥青拌和楼热料仓试验 1、5#热料仓 ①筛分结果如下: 筛孔尺寸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通过率(%)100 98.9 85.5 60.1 8.8 0.7 0.6 ②毛体积相对密度:2.804 表观相对密度:2.836 2、4#热料仓 ①筛分结果如下: 筛孔尺寸13.2 9.5 4.75 2.36 1.18 通过率(%)100 95.3 8.0 1.3 0.8 ②毛体积相对密度:2.796 表观相对密度:2.835 3、3#热料仓 ①筛分结果如下: 筛孔尺寸9.5 4.75 2.36 1.18 通过率(%)100 71.5 1.8 0.8 4、2#热料仓 ①筛分结果如下: 筛孔尺寸9.5 4.75 2.36 1.18 通过率(%)100 71.5 1.8 0.8 ②毛体积相对密度:2.772 表观相对密度:2.820 4、1#热料仓 ①筛分结果如下: 筛孔尺寸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通过率(%)100 84.8 57.8 37.0 26.8 17.8 12.5 ②表观相对密度:2.768 毛体积相对密度:2.678 5、矿粉自产。矿粉干燥、洁净、无团粒结块,其技术指标经检测符合规范要求。结果如下表: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包括3个阶段: 1、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确定所用材料、计算矿料配合比、据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把这个结果作为目标配合比进行试拌,确定拌合机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 2、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从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筛分,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供控制室使用)。同时调整冷料仓的进料速度,确定生产配合比得最佳沥青用量(目标配合比的最佳沥青、±0.3%)。 3、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试验段,做马歇尔试验进行检验,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标准配合比是生产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矿料级配至少0.075、2.36、4.75三档的筛孔通过率接近要求的中值。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如何根据马歇尔试验确定沥青最佳用量1).首先根据选用矿料颗粒组成确定各种矿料的比例,使混合的矿料级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 2).根据规范和经验估计适宜的沥青用量,以此沥青用量为中值、0.5%为间隔取5个不同的沥青用量,分别拌和沥青混合料,制备5组马歇尔试验试件。3).测定试件的密度,计算孔隙率和饱和度。并进行马歇尔试验,测定稳定度和流值等物理力学指标。 4).整理试验结果。以沥青用量为横坐标,以密度、孔隙率、稳定度、流值和饱和度指标为纵坐标,分别点出试验结果,并绘制关系曲线图。 5).在图中求取密度最大值对应的沥青用量为a1,稳定度最大值对应的沥青用量为a2,规定空隙率范围的中值对应的沥青用量为a3。计算出沥青最佳用量的初始值OAC1=(a1+a2+a3)/3。 6).求出符合规范或设计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并求取中值OAC2=(OACmin+OACmax)/2。 7).按沥青最佳用量初始值OAC1在曲线图上求取相应的各项指标值,当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时,OAC1和OAC2综合决定沥青最佳用量。若不满足要求时,

Ac10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

沥青混凝土(AC-10)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概述 1、依据 (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粗集料:碎石经试验其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针片状含量、<0.075颗粒含量、磨耗值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3、细集料:粗石粉、石屑,经试验其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4、矿粉:经检验其表观密度、亲水系数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5、沥青,沥青为齐鲁石化70#道路石油沥青。经检验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沥青与粗集料的粘附性等各项指标均规范要求。 二、目标配合比设计 1、级配设计:对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分别进行了筛分,最终确定各矿料掺配比例为: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30:25:40:5 2、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参照试验规程沥青参考用量,结合实际经验,按油石比0.5%变化,制作五组试件,即油石比分别为5.0%、5.5%、6.0%、6.5%、6.10%,每组试件四至五块,冷却12个小时后,测其密度、饱和度、空隙率等指标,然后经马歇尔试验测的稳定度、流值结果汇总下表: 沥青混合料试验结果汇总表

根据以上各项试验结果及计算结果,分别绘制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空隙率、密度、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最后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为5.75%。 三、室内配合比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实验室建议的沥青目标配合比为: 矿料级配: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30:25:40:5 最佳油石比:6.10%,最佳沥青用量5.75%。 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可作为工地生产配合比设计依据。

AC-20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AC-20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该配合比是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及混合料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配合比设计中沥青采用韩国SK株式会生产的SK牌AH-70道路石油沥青,现将试验成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内容 1、原材料试验 对平度市黑羊山碎石场提供的石灰岩集料和大沽河砂进行筛分试验及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和吸水率等试验;对莱西望城谭格庄石粉加工厂的矿粉进行了亲水系数、筛分和表观相对密度试验;对韩国SK株式会生产的SK牌AH-70道路石油沥青进行了针入度、延度及软化点三大指标试验. 2、AC-20型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 在规范要求AC-20型级配范围基础上,对设计级配曲线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并对AC-20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水稳定性检验。 二、试验说明 1、本次试验严格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和《公路集料试验规程》(JTJ E42-2005); 2、在沥青混合料时间的成型过程中,沥青加热温度为158℃、矿料加热温度为180℃,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60℃、击实温度为145℃。 3、沥青混合料最大相对密度采用真空法实测,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

毛体积密度采用表干法测定。 三、计算说明 1、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γse γse=(100-P b)/(100/γt-P b/γb) 式中:γse——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本次试验矿料有效相对密度根 据真空法实测最大相对密度进行反算。 P b——试验采用的沥青用量(占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数),%; γt——试验沥青用量条件下实测得到的最大相对密度,无量纲; γb——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无量纲。 2、矿料全体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r sb r sb=100/(P1/γ1+P2/γ2+…+P n/γn) 式中:P1、P2、…、P n——各种矿料成分的配合比,其和为100; γ1、γ2、…、γn——各种矿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矿粉以 表观相对密度代替。 3、试件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γt 本次试验该指标采用了理论密度仪实测。 4、矿料间隙率(VMA)(%) VMA=(1-γf / γsb×p s)×100 式中:γf——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无量纲; p s——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率之和,即 P S=100-P b,%; 5、试件的空隙率VV(%) VV=(1-r f /γt)×100 式中:γt——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无量纲。 6、沥青饱和度VFA(%) VFA={(VMA-VV)/VMA}×100 7、集料吸收沥青含量P ba(%)

Ac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

A c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沥青混凝土(AC-16)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概述 1、依据 (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粗集料:碎石经试验其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针片状含量、<颗粒含量、磨耗值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二、目标配合比设计 1、级配设计:对10-2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分别进行了筛分,最终确定各矿料掺配比例为:10-20mm碎石: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37:30:11:18:4。 2、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参照试验规程沥青参考用量,结合实际经验,按油石比%变化,制作五组试件,即油石比分别为%、%、%、%、%,每组试件四至五块,冷却12个小时后,测其密度、饱和度、空隙率等指标,然后经马歇尔试验测的稳定度、流值结果汇总见表3—2: 表3-2:沥青混合料试验结果汇总表 根据以上各项试验结果及计算结果,分别绘制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空隙率、密度、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最后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为%。 三、室内配合比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实验室建议的沥青目标配合比为: 矿料级配:10-20mm碎石: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 23 : 25 : 25 : 23 : 4 最佳油石比:%,最佳沥青用量%。 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可作为工地生产配合比设计依据。

安孔路黑埠子-石埠子段 沥青砼路面维修工程 Ac-16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编制单位:安丘市汇鑫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1年6月4日

沥青混合料组成及结构

第五章普通沥青混合料 本章着重阐述了热拌沥青兴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强度形成原理、沥青混合料的体积特征参数、应具有的技术性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重点介绍了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设计方法,包括组成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方法,同时对Superpave与GTM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强度形成原理、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并能按马歇尔法设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组成,同时对Superpave与GTM设计法有一定了解。 5.1 沥青混合料组成及结构 ⑴沥青混合料 ⑵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⑶沥青碎石混合料 ⑷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⑴按结合料分类 石油沥青混合料煤沥青混合料 石油沥青混合料又包括粘稠石油沥青、乳化石油沥青及液体石油沥青混合料 ⑵按矿料的级配类型划分 ①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 ②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 ⑶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划分 ①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3%~6%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AC)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②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剩余空隙率在6%~12% 沥青碎石(AM) ③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18%的混合料 排水式沥青磨耗层(OGFC) 排水式沥青基层(ATPB) ⑷按矿料公称最大粒径划分 ①特粗式沥青混合料等于或大于31.5mm ②粗粒式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 ③中粒式沥青混合料: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6mm或19mm的沥青混合料。 ④细粒式沥青混合料: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9.5mm或13.2mm的沥青混合料。 ⑸按制造工艺划分 ①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 ②冷拌沥青混合料 ③再生沥青混合料 ⑴表面理论 ⑵胶浆理论 ①粗分散系。以粗集料为分散相,分散在沥青砂浆的介质中。 ②细分散系。以细集料为分散相,分散在沥青胶浆的介质中。 ③微分散系。以矿粉填料为分散相,分散在高稠度的沥青介质中。 图5-1 3种类型矿质混合料级配曲线 ⑴悬浮一密实结构 特点是粘聚力较高,混合料的密实性与耐久性较好,但内摩阻力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我国传统的AC型沥青混凝土是典型的悬浮一密实结构。 ⑵骨架一空隙结构 特点:内摩擦角较高,高温稳定性较好,但粘聚力较低,耐久性差。沥青

2012年计划内沥青混合料用量(2012年生产配合比)

沈环线: 乳化沥青624.7T(374.8) AC-16C 39141.8T 1-2碎石:10603.5米 0.5-1碎石:5178.5米 石屑:6904.6米 河砂:1972.7米 沥青:2152.8T AC-13F(SBS)29356T 1-1.5碎石:4993.5米 0.5-1碎石:5178.4米 石屑:6473.0米 河砂:1849.4米 4.5% 改性沥青:1614.6T(72.7) 新阜线: 乳化沥青518.5T(311.1) AC-16C 32497T 1-2碎石:8803.4米 0.5-1碎石:4299.4米 石屑:5732.5米 河砂:1637.9米 沥青:1787.3T AC-13F(SBS)24373 1-1.5碎石:4145.9米 0.5-1碎石:4299.4米 石屑:5374.3米 河砂:1535.5米 4.5%改性沥青:1340.5T(60.3) 兴得线: 乳化沥青257.7(154.6) AC-13F 16147.3T 1-1.5碎石:2746.7米 0.5-1碎石:2848.4米 石屑:3560.5米 河砂:1017.3米 沥青:888.1T 金梁线: 乳化沥青136.4(81.8) AC-13F 8547.4T 1-1.5碎石:1453.9米 0.5-1碎石:1507.8米 石屑:1884.7米 河砂:538.5米1313.1 沥青:470.1T 姜张线: 乳化沥青126.3(75.8) AC-13F 7913.9T 1-1.5碎石:1346.1米 0.5-1碎石:1396.0米 石屑:1745.0米 河砂:498.6米

沥青:435.3T 四法线:3.9Km*10m*1.5Kg=58.5T(90#) 郭三线:10Km*7m*4.5Kg=315T(140#) 总计:1-2碎石:19406.9M 1-1.5碎石:14686.1M 0.5-1碎石:24707.9M 石屑:31674.6M 河砂:9049.9M 拌合用90#沥青:5792.1T 拌合用改性沥青:2955.1T 乳化沥青:1663.6T 贯入用140#沥青:315T AC-16:71638.8T 1-2碎石33%:15071.8米 0.5-1碎石21%:9591.15米 石屑36%:16441.9米 河砂8%:3653.7米 沥青:3130.6T 矿粉3%:2055.2T AAC-13:86337.6T 1-1.5碎石30%:16435.2米 0.5-1碎石26%:14243.9米 石屑33%:18078.7米 河砂8%:4382.7米 沥青:4161.5T 矿粉3%:2465.3T 总计: 1-2碎石:15071.8 1-1.5碎石:16435.2米 0.5-1碎石:36367米 石屑:47789.8米 河砂:10493.7米 沥青:9433.2T 矿粉:5626.3T

AC-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板

控制编号:TJSZ—512—02 报告编号:2005—LQ0752 委托协议编号:2005—LQ0752 报告总页数:12 二赛一级公路二合同AC—13型改性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GTM配合比设计方法) 委托单位:路桥集团一局内蒙古二赛项目二合同 天津市市政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报告日期:2005年07月27日

报告批准: 报告审核: 负责人及报告编写: 参加人员: 注意事项:1.本报告无质检报告专用章无效。 2.报告涂改作废。 3.本报告结果只对来样负责。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39号邮编:300074 电话:(022)23351120

1. 任务来源 受路桥集团一局内蒙古二赛项目二合同委托,进行二赛一级公路二合同表面层AC-13型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2. 依据主要技术规范、试验规程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8—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 原材料性质分析 二赛一级公路二合同表面层采用AC-13型改性沥青混合料。各原材料产地为:内蒙朱日和石料厂产玄武岩粗集料,朱日和石料厂产机制砂、天然砂,苏尼特右旗碱矿产石灰岩矿粉及生石灰粉;盘锦中油辽河沥青有限公司产SBS改性沥青。试验样品由委托方提供。 3.1 沥青 对石油沥青按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规定项目的试验检测。试验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表明该SBS改性沥青样品符合I-C级沥青技术要求。

3.2 矿料 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和生石灰。 3.2.1 粗集料 粗集料规格为10mm~15mm、5mm~10mm、3mm~5mm,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2。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各项指标均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3.2.2 细集料 细集料采用机制砂和天然砂,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3。试验结果表明,细集料各项指标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 分项工程:SBS改性沥青下面层 级配类型:AC—25Ⅰ改进型 试验日期:二〇〇四年十二月 吉林省交通建设集团 盐通高速公路YT—YC21标

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生产配合比组成设计依据 1、盐通YT-YC21标AC-25I改进型SBS改性沥青下面层目标配合比。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 3、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 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 6、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导意见汇编 二、原材料检测与确定 1、沥青:采用江阴宝利AH-90#SBS改性沥青,针入度为74(0.1mm),延度 为41cm,软化点为75℃。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 2、集料:采用镇江茅迪公司生产的石灰岩碎石,经过二次筛分,1仓(0-3mm) 2仓(3-6mm)3仓(6-11mm)4仓(11-24mm)5仓(24-34mm)共计5仓。 5仓毛体积相对密度为2.687,表观相对密度为2.721。4仓毛体积相对 密度为2.690,表观相对密度为2.722。3仓毛体积相对密度为2.691, 表观相对密度为2.727。2仓表观相对密度为2.714。1仓表观相对密度 为2.718。 3、填料:采用大丰市腾龙建材厂生产的石灰岩矿粉,矿粉表观相对密度为 2.711,含水量为0.39%,亲水系数为0.74。 三、沥青混合料试验 1、混合料级配试验:5仓:4仓:3仓:2仓:1仓:矿粉=8:28:22:16:

22.5:3.5 2、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在确定目标配合比为4.2%基础上分别配制了 3.6%,3.9%, 4.2%,4.5%,4.8%五组油石比的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 3、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选定:分别测定了五组试件的密度,稳定度,流 值。并计算空隙率,沥青体积百分率,粒料间隙率,饱和度。试验结 果整理如下: a1=4.4% a2=4.4% a3=3.8% OAC1=(a1+a2+a3)/3=4.2% OAC max=4.6% OAC min=4.0% OAC2=(OAC max+OAC min)/2=4.3% 且OAC min

沥青路面AC-16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设计说明 1、本次试验严格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及《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等进行。 2、AC-16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试验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如下: 2.1沥青:江苏宝利A-70#沥青。 2.2骨料:三才合成碎石厂碎石。 2.3填料:石灰石矿粉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3、在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时,所有集料均为水洗筛分。 4、在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成型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60-165℃、成 型温度为150-155℃。 5、沥青混合料最大相对密度采用真空实测法,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毛体积 密度采用表干法测定。 6、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成型过程中沥青混合料采用双面击实75次成型试件。 7、试验结果:经过室内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相关验证试验,确定AC-16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油石比为4.9%。其各种指标见有关设计图表。

一.原材料试验 各种热料仓矿料密度试验结果 二、 AC-16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热料筛分试验及矿料组成级配: 各种矿料筛分试验及矿料组成级配

三、AC-16沥青混合料生产配比试验 2、根据上表数据,AC-16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确定图如下

` 从上表及图中结果求取最佳OAC: 1、从图中选取毛体积密度峰值,稳定度峰值,目标空隙率中值及饱和度中值所对应的油石比a1,a2,a3及a4,取其平均值即OAC1=(a1+a2+a3+a4)/4; 2、再取其共同范围即OAC2= ( OAC min+ OAC max) 3、然后得到最佳油石比OAC=(OAC1+ OAC2)/2 由上图可知,OAC1=(4.9+4.9+4.9+5.0)/4=4.9 OAC2=(4.7+5.2)/2=4.9 OAC=(OAC1+OAC2)=(4. 9+4.9)/2=4.9 3.AC-16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OAC= 4.9%,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表: (2) AC-16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阶段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 阶段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目标配比设计阶段:目的是确定已有矿料的配合比,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第二阶段——生产配比设计阶段:目地是确定各热料仓矿料进入拌和室的比例.并检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第三阶段——生产配比验证阶段:目的是为随后的正式生产提供经验和数据。 1、目标配合比 目标配合比设计基本上是在试验室内完成的,是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原材料试验、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和验证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配合比例称为目标配合比。具体设计步骤: (1)混合料类型与级配范围的确定 (2)原材料的选择与确定 (3)矿料级配选用 (4)进行马歇尔试验 (6)路用性能检验 (5)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2、生产配合比 生产配合比调整要结合拌和楼进行,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拌和楼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连续式拌和楼,对于连续式拌和楼生产配合比调整只要调整到冷料仓的流量满足目标配合比要求,就可以加热拌料了,不需要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另一类是间歇式拌和楼,要对集料进行加热、筛分,而后在各热料仓称重、回配,回配的比例,就是生产配合比。由于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与目标配合比各矿料的配合比例会有所不同,就需要通过试验确定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现场称二次级配。生产配合比调整的目的是在目标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冷料仓的流量使之符合设计合成级配要求,对间歇式拌和楼则还要确定出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具体设计步骤:(1)冷料仓流量的调整 (2)确定各热料仓矿料配合比例 (3)确定沥青用量 3、生产配合比验证 目标配合比是在试验室完成的,生产配合比虽然启动了拌和楼,但没有正式拌料,生产标准配合比设计阶段需要正式拌料,并铺筑试验路。同时对配合比作进一步的调整,并最终将配合比确定下来,作为生产控制和质量检验的依据,此配合比称为生产标准配合比。生产标准配合比是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确定拌和温度和进行混合料材料、性能分析。

A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报告编号: 委托协议编号: 报告总页数: AC—13C型普通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江西省路翔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天津市市政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报告日期:2005年07月27日

报告批准: 报告审核: 负责人及报告编写: 参加人员: 注意事项:1.本报告无质检报告专用章无效。 2.报告涂改作废。 3.本报告结果只对来样负责。 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集板溪村八一砖化厂

1. 概述 江西路翔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于南昌市的商品沥青混凝土搅拌站,主要生产沥青、摊铺、销售。 2. 依据主要技术规范、试验规程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8—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 原材料性质分析 采用AC-13C型普通沥青混合料。各原材料产地为:碎石高安石下采石场;浙江镇海石化沥青。试验样品由委托方提供。 3.1 沥青 对石油沥青按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规定项目的试验检测。试验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表明该70号沥青样品符合I-C级沥青技术要求。

3.2 矿料 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和生石灰。 3.2.1 粗集料 粗集料规格为10mm~15mm、5mm~10mm、3mm~5mm,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2。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各项指标均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3.2.2 细集料 细集料采用机制砂和天然砂,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3。试验结果表明,细集料各项指标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表3细集料技术性质 3.2.3 矿粉 矿粉为石灰岩矿粉,试验结果见表4。试验结果表明,矿粉的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矿粉的技术要求。 表4矿粉技术性质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目标配合比设计概述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目标配合比设计概述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配合比 内容提要: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粘弹性材料,影响其路用性能的因素可分为材料内在性能与外部环境条件。集料的岩石类型和质量(含颗粒形状、针片状颗粒含量、粉尘和泥土含量、软弱风化颗粒含量、压碎值、磨耗值等物理—力学指标),以及矿料级配,对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为关键的影响。本文结合实践,重点阐述了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意义、重要影响因素、设计过程,为科研和生产应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1.前言 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公路面中占居主导地位。沥青路面具有行车舒适、噪音低、维修方便、可以回收利用等优点,在我国公路中占了极大比重,其中高速公路几乎全部是沥青路面,而在欧洲沥青路面占据公路总量比例的90%,在美国则高达96%。然而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温度应力以及阳光、雨雪等不利条件作用下会发生车辙、疲劳、裂缝、坑槽、松散等破坏,大大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迅速增长,车速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发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前修后坏,有的使用周期达不到设计年限。这给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影响沥青面层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因

而如何提高路面使用性能成为公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 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意义 沥青混合料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已到了跨行业、跨学科、互相渗透的非常广泛的领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牵涉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保证摊铺后的强度和所要求的其他性能和耐久性; (2)要满足施工工艺易于操作而又不遗留隐患的工作性; (3)在符合上述两项要求下选用合适的材料和计算各种材料用量; (4)对上述设计的结果进行试配、调整,使之达到工程的要求; (5)达到上述要求的同时,设法降低成本。 3. 目标配合比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 3.1级配类型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的一般依据是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基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由此分析,厚度一定的沥青面层,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低要求选择级配类型,则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普遍偏大,何况还有0~5%的颗粒超过最大粒径,这样势必对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