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1.3勘查目的及任务 (1)

1.4勘查工作评述 (1)

1.4.1勘查技术依据 (1)

1.4.2勘查等级、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2)

1.4.3勘查质量评述 (2)

2 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条件 (3)

2.2地质环境条件 (4)

2.2.1工作区地形地貌 (4)

2.2.2地质构造 (4)

2.2.3新构造活动特征 (5)

2.2.4地震 (5)

2.3 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5)

2.4 水文地质条件 (6)

2.5 人类工程活动 (6)

3.灾害体基本特征 (6)

3.1滑坡基本特征 (6)

3.1.1滑坡基本特征 (6)

3.1.1.1 H1-1滑坡基本特征 (7)

3.1.1.2 H1-2滑坡基本特征 (9)

3.1.1.3 H2滑坡基本特征 (10)

3.1.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0)

3.1.3滑坡区水文地质特征 (12)

3.1.4滑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12)

3.2潜在不稳定斜坡(X1、X2)基本特征 (14)

3.2.1 X1斜坡基本特征 (14)

3.2.2 X2斜坡基本特征 (14)

3.3冲沟基本特征 (14)

4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5)

4.1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15)

4.2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5)

4.2.1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况的选取 (15)

4.2.2 计算参数的确定 (16)

4.2.3 计算模型的确定 (18)

4.2.4 计算结果 (19)

4.2.5 稳定性评价 (19)

4.3敏感性因素分析 (19)

5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0)

5.1发展趋势 (20)

5.2危害性预测 (21)

6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议 (21)

6.1防治目标原则 (21)

6.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21)

6.3防治工程设计岩土体参数建议 (22)

7 结论及建议 (22)

7.1结论 (22)

7.2建议 (22)

附件一稳定性计算书

1、各剖面条块计算参数及稳定性计算表

附件二勘查图册

1、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

2、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3、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冲沟纵段面图(1:500)

4、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钻孔柱状图(1:200)

附件三试验报告册

1、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水质分析试验报告

2、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

1 前言

1.1任务由来

根据2007年1月25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四川省2006年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勘查项目任务书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07]87号)》,xxxxxxx承担了泸州市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工作。接受任务后,我院迅速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于2007年2月进行现场踏勘,编制了《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书》,于8月23日上报省厅审查通过,并按《设计书》开展勘查和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1.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由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及工程钻探表明: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可分为古蔺县第三小学前的冲沟上游滑坡(H1)和古蔺河左岸滑坡(H2),以及冲沟中游右岸潜在不稳定斜坡(X1)和左岸潜在不稳定斜坡(X2),详见平面图及地质灾害体概况表。

地质灾害体概况表表1.2-1

据调查,2000年8月开始,冲沟两侧坡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下沉开裂,H1滑坡后缘的古蔺镇第三小学操场出现拉张裂缝,耕地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古蔺镇第三小学的挡墙位于第一幢教学楼东侧,建于1998年,2000年开始下沉并向外滑动,挡墙内倾,围墙垮塌,2002年底学校对其进行了简易翻砌,并将围墙改换成铁栏杆,近几年每到雨季,挡墙下沉并向外滑动,同时第一幢教学楼的正面操场也出现大面积裂缝,威胁到第三小学1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H1滑坡滑体和冲沟两侧的潜在不稳定斜坡X1、X2都是泥石流的物源,H1滑坡后缘具有大面积的汇水面,短时间汇集大量雨水冲刷、浸泡沟内堆积的土体和冲沟两侧土体,有可能形成小型泥石流,直接威胁到冲沟下游36户2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北新区的安全。

H2滑坡前缘紧邻古蔺河,且临空面较高,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工况下,滑坡前缘受河水冲刷掏蚀,滑体抗剪强度降低,使滑坡失稳,将威胁到在建城北新区双水岸商住楼4、5、8、9楼的安全。

1.3勘查目的及任务

根据任务书要求,本次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是:查明该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成因、特征、稳定状况,并预测其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为该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初步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据此,勘查阶段主要目的为:通过勘查工作的实施,查明灾害体范围、规模、结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目前的稳定状态;并对灾害体变形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判定在各种工况下灾害体的稳定性,为灾害体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勘查阶段的主要任务为:

(1).通过合理的勘查手段和足量的工作量,查明灾害体的分布、规模、主要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发展变化趋势、危害特征等。

(2)通过钻探、探井等勘查手段,查明灾害体地层结构、地下水赋存及结构特征。

(3)进行野外及室内试验,正确提出灾害体物理力学参数指标,进行稳定性计算。并在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4)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1.4勘查工作评述

1.4.1勘查技术依据

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主要勘查技术依据如下: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钻探技术规范》(DZ/007—91)

《工程物探勘查规范》(TB 10013—98)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GB/T14158-94)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征求意见稿);

《地质灾害分级标准》(国土资源部环境管理司,1999-2000);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工程测量规范》(GB BV50026-93)

《国家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书》(审查通过时间:2007年8月23日)

1.4.2勘查等级、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根据地质灾害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及危害程度,以及滑坡规模、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三个方面综合确定滑坡勘查级别:1)H1滑坡危及第三小学10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冲沟下游36户210人和城北新区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程度属中等;H2滑坡危及坡脚城北新区和古蔺河,危害程度属中等。2)H1滑体方量约2.28×104m3,属小型滑坡;H2滑体方量约1.28×104m3,属小型滑坡。3)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由此判定,该区勘查级别为Ⅱ级。

根据任务书要求和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勘查应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因此本次勘查为详细勘查,应达到地质灾害防护治理设计阶段的要求。

在上述情况下,我院于2007年9月24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详细勘查,于2007年10月26日完成全部野外工作。本次勘查范围为古蔺县城城北地质工作区域,调查面积0.25km2。从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背景出发,采用了工程地质测绘、工程测量、钻探等勘查手段,本次勘查完成总工作量见表1.4-1。

勘查实物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1.4-1

1.4.3勘查质量评述

勘查工作评述如下:

(1)测量工作是本次勘查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本次测量工作的精度,地形图测量采用全站仪以比例1:500进行野外数据采集,以基准点I-36(X=3103906.715,Y=579253.984,高程H=489.200),I-37(X=3103830.718, Y=579539.387,高程H=486.300)和I-38(X=3103786.407,Y=579803.321,高程H= 485.700)进行施测,并在工作区设置控制点K1(X=3103763.184,Y=580015.653, 高程H=486.100),K2(X=3103763.684,Y=580182.406, 高程H=486.900), K3(X=3103734.877,Y=579805.816, 高程H=485.400)和K4(X=3104078.563, Y=579767.576, 高程H=550.700),配合计算机专门软件数字成图。对地质灾害范

围、钻孔等进行实测,并采用1:200精度进行工程地质剖面测量。地形图精度和工程测量及成果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 BV50026-93)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满足本次勘查需要。

(2)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与地形图相同(1:500),主要采用半仪器法(地质罗盘定方位、皮尺测距离)对地层、岩性、裂缝及变形破坏界线进行勾绘,定变形区、地层产状、裂隙点位置。除上述简易工程地质测绘手段外,还对不良地质现象及变形的产生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工作,具体了解最初产生时间、变形过程、近期变化、相关部门对其处理意见及效果等问题。本次工程地质测绘严格按地质灾害技术细则执行,其精度及质量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达到了勘查设计书要求。

(3)工程地质钻探为本次勘查的重要手段,目的是通过钻探查明地质灾害体内土体结构、确定滑带(面)位置、深度、土体工程性质及形态特征、含水层性质、地下水位及水量,并采取岩土、水样样品,结合室内试验,确定滑体、滑带(面)和滑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整治设计提供基本设计参数,同时为地质灾害体监测提供基础。

钻探施工采用XJ-100钻机,土层采用干钻,取出的岩芯均按地层上下顺序进行装箱、填写岩芯卡片,及时进行现场岩芯描述和拍照。钻探工作中及时记录孔壁坍塌、卡钻、漏水和缩径等异常情况,随时检查钻孔是否歪斜,当发现孔内异常时,及时提钻检查,避免钻进中的孔内事故,保证了钻探施工的按期完成。

本次钻探施工中质量较好,由于残坡积层较厚,泥岩裂隙发育,岩芯较破碎,岩芯采取率较低,基本达到了规范和设计要求。

(4)探井采用人工开挖,施工过程中未发生安全事故,由于土层太厚,未能达到预定基岩面,全部改为钻探。

(5)野外记录均为现场记录,当天整理,及时核对,达到了勘查技术书要求。

(6)采取岩土、水样,测试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提供其力学参数。对土样测试其天然密度、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抗剪强度(c、φ值)。对水样进行简分析,常规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初步了解场地内地表、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及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性。

(7)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开始进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对野外完成的勘探工程地质编录素描图、野外调查记录本、工作手图等进行整理完善。

2)根据野外地形和地质剖面测量数据、勘探工程编录资料,绘制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

3)依据野外工作手图,将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定测的工程地质点、勘探点绘制到地形图上,编制实际材料图。

4)在充分应用剖面资料基础上,加强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研究,连接工程地质界线等完成工程地质平面图。

5)在完善工程地质剖面图的基础上,编制EXCEL表格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

6)编写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详细勘查报告。

上述工作依据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各环节加强资料的质量检查,并在自检的基础上,总工办和院技术专家不时对勘查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各项资料和成果报告按照相应的检查验收意见和评审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工作质量可满足勘查要求。

2 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条件

(1)交通位置

古蔺县位于泸州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 o34′42"~ 106 o20′40",北纬27 o41′00"~ 28 o20′06"。其北、东、南三面均与贵州省交界,西面与

叙永县相邻。北距泸州市160公里,南东至遵义市178公里。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区内交通不甚发达,仅一条二级公路与周边市、县相通。县境内各乡镇有碎石路相连,但路况较差,交通不便(见图2.1-1)。

古蔺县城城北滑坡位于泸州市古蔺县城城北新区古蔺镇映月村六社,南邻古蔺河。地理位置为东经105°48′39.3″,北纬28°02′51.8″。距县城城中心约500m,有公路直达场地,交通较为便利。

图2.1-1 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2)气象条件

工作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据古蔺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7.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8%;多年平均降水量745.3mm,历年最大降水量1247.2mm,历年最小降水量544.5mm,降水多集中在5~9月,约占每年降雨总量的70%。夏季多大雨、暴雨等集中降水过程,历年最大日降水量144.9mm。

工作区属古蔺河水系,古蔺河在工作区南侧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区内。古蔺河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暴涨暴落多为单峰过程,洪水多出现在5~9月,其中6、7月最多,工作区位于其上游。区内有一条冲沟,即H1滑坡体的冲沟,位于灾害体西南侧,流向与坡向一致,为季节性冲沟。

2.2地质环境条件

2.2.1工作区地形地貌

地质工作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中山地貌,附近山顶的绝对高程为1340m,前河河谷高程为470m,地形的相对高差约900m。山体上部白垩系下统窝头山组坚硬的巨厚层状砂岩构成,微地貌呈陡崖;中部由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砂岩、泥岩构成,砂岩形成陡崖,地形坡度为60°~80°;泥岩形成缓坡,地形坡度为10°~25°,构成台阶状斜坡;下部由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泥岩构成,坡形近直线,坡面土层厚约3~12m,坡度20°~30°;坡脚东部近河谷,坡度30°~40°,形成较陡的临空面,河谷宽度20~40m;坡脚西部为农田平台,为规划城北新区,现已开始兴建。

2.2.2地质构造

本区在区域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拗大娄山褶皱构造带,位于川滇和川黔径向构造带之间,北同新华夏构造体系一级沉降带四川盆地相接,南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北边缘的“黔中隆起”相邻。区内断裂和褶皱极为发育,分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体系和南北向构造体系(见图2.2-1)。

图2.2-1 古蔺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本区的主要构造体系,以压性及压扭断裂和褶皱为主,构造线方向45o~50o展布与测区南部及东部地区。主要构造形迹有:古蔺背斜、石宝向斜(包含土鼻状向斜和石宝鼻状向斜)、水口寺背斜、茅台向斜、赤水河向斜、刘家沟断裂和水口断裂等以及由之引起的次级断裂和褶皱。

南北向构造体系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以压性为主,主要构造形迹为龙爪坝向斜以及众多性质不明的小型断裂。

东西向构造体系仅见于区内中南部,以压性及压扭性为主,但多受其它构造体系干扰破坏,显得面目不清。

工作区位于古蔺复背斜北翼,岩层呈单斜状缓倾展布,产状为320~350°∠10~21°。

岩体裂隙主要发育在浅部强风化带中,属风化裂隙,呈不规则网状,不具方向性,延伸短,多被泥质充填。无次级褶皱及断层,构造简单。

2.2.3新构造活动特征

本区构造运动较为活跃,以间歇性大面积上升为主,主要表现为剥夷面、成层发育的溶洞、河流阶地、裂点、悬谷的形成以及水系的不对称和“V”字型河谷的形成。

2.2.4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记载资料,本区周边相邻地区自1936年以来,共发生6次4~5级地震,且震中均距本区较远,区内由地震所引起的损失较少。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及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古蔺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2.3 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勘探工程揭露,勘查范围分布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Q4ml)人工填土

杂填土:褐色,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夹碎石、砖瓦块等建筑垃圾。

(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

该层根据滑面和碎石含量将其划分为上下两层。

粉质粘土①:黄褐色,硬塑~坚硬,稍湿,切面较光滑,有光泽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土质较纯,含少量岩石碎块,均一性差,碎块石以砂、泥岩为主,呈棱角形,岩质较硬,其含量占5~10%。该层主要分布于滑移面以上,厚2.0~8.0m。

粉质粘土②:黄褐色,硬塑~坚硬,稍湿,切面较光滑,略有光泽,韧性中

等,干强度高,含岩石碎块,量占15~35%,碎块石以中风化砂、泥岩为主,呈棱角形,岩质较硬。该层分布于滑移面以下,厚3.5~6.0m。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粉砂:青灰;松散;湿。主要由长石、石英颗粒组成,含云母片。该层分布在古蔺河左岸H2滑坡地段,厚约0.4~0.9m。

卵石:紫红色、暗紫红色,卵石含量20~30%,主要以细砂充填,含量40~60%,粉质粘土10~15%,一般粒径10~30cm,最小仅3cm,最大达40~50cm,主要为中等风化砂、泥岩,磨圆度中等,主要呈亚圆型。

(4)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

泥岩:紫红色,暗紫红色,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云母及细砂,泥质结构,层理明显,中厚层状。上部0.8~1.8m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岩芯呈颗粒状、碎块状,采取率50%左右,岩质极软,用手可折断,岩石力学性质较差,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下部为中风化层,岩体结构较完整,含灰绿色钙质条带及结核,局部夹灰绿色粉砂岩,柱长6~30cm,采取率75~85%,RQD值30~40%,岩质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

2.4 水文地质条件

勘查区具上覆松散土层与下伏基岩的双层结构,地下水按其赋存特征及水理性质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类。滑坡体内赋存孔隙水,下伏滑床赋存基岩风化带裂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分布在堆积体内,其含水介质由粉质粘土、杂填土及碎块石组成。含水介质物质成分、结构、厚度变化以及分布面积等决定了堆积体透水性强而含水性弱。

基岩裂隙水:指赋存于遂宁组基岩浅层风化带中的网状裂隙水及砂岩层间裂隙水,因受地形、岩性、构造的控制,滑坡区地形为斜坡状,致使地下水补给渗入条件差,有利于地表水顺坡径流和排泄,致使基岩富水性弱。地下水受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

滑坡区上部为松散块石堆积体,为透水不含水段,属地下水补给区,见泉眼出露,暴雨时雨水渗透至冲沟内。同时滑坡后缘为大面积的汇水区,暴雨时大面积的地表水也将直接汇集于冲沟内。冲沟是滑坡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主要排泄通道。古蔺河是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从其赋存条件结合该区建筑经验推测: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2.5 人类工程活动

勘查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学校建设规模较大,加之村民自建房林立,半挖半填、切坡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均对滑坡的稳定性有着一定影响。特别是滑体前缘已规划为城北新区,将有大规模切坡,可能影响滑坡稳定。

3.灾害体基本特征

经过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及前人工作成果综合分析,城北地质灾害体边坡整体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变形区主要分布于冲沟两侧和古蔺河左岸。冲沟上游H1-1滑坡后缘变形最为强烈,操场内出现多级拉裂缝及地面沉降,操场外挡墙内倾。原冲沟切割较深,但在两侧土体变形挤压下,土体向沟内滑移,填塞冲沟,使冲沟两侧坡度变缓,目前冲沟两侧的H1-2和X1、X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冲沟下游地势平缓,房屋密集,均无变形迹象,处于稳定状态。古蔺河左岸H2滑坡中后部变形小,目前无发展迹象,处于稳定状态;其前缘临空面高,出现局部土溜现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3.1滑坡基本特征

3.1.1滑坡基本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的滑带深度,滑面倾角和现场地形地貌以及地面变形特征,综合确定滑坡的边界范围,H1滑坡位于第三小学第一幢教学楼前缘冲沟上游,H1滑坡总体呈“圈椅”状,但中间被冲沟分开,滑动方向均倾向冲沟,因此将其分为

H1-1和H1-2(见照片3.1-1)。H2滑坡位于古蔺河左岸,呈“舌”型(见照片3.1-2)。

滑坡基本特征表表3.1-1

序号编

相对位置

规模

主滑

方向

滑体滑带特征滑床特征规模长

(m)

(m)

平均厚

度(m)

方量

104(m3)

1 H1-1冲沟右岸75 30 5.3 0.75 136o粉质

粘土

粉质粘土

软塑

含碎石粉

质粘土

小型

2 H1-2 冲沟左岸60 40 8.0 1.5

3 205o粉质

粘土

粉质粘土

软塑

含碎石粉

质粘土小型

3 H2 古蔺河左岸38 96 3.5 1.28 127o粉质

粘土

粉质粘土

软塑

含碎石粉

质粘土小型

照片3.1-2 H2滑坡外貌

3.1.1.1 H1-1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的空间形态特征

H1-1滑坡位于冲沟上游右岸,前缘位于冲沟位置,高程510~525m,后缘位

于第三小学操场外沿,高程531.5~532.5m,左侧边界以小路为界,右侧边界以

学校生活污水沟为界,横宽约30.0m,纵长约75.0m,主滑方向136o,平面形态

呈长舌型。

(2)滑坡变形特征

从2000年8月起,滑坡后缘的操场和操场的挡墙开始下沉并向外滑动,主要

滑移变形方向为左侧土体向冲沟内滑移,主滑方向136o。学校东侧挡墙高2~4m,

条石砌筑,干砌,墙内填土厚2~3m,挡墙外土体坡度约30o,土体向冲沟内滑移

变形,致使挡墙内倾(见照片3.1-3)。2002年底学校对挡墙进行了简易翻砌,在

H1-1滑坡

H1-2滑坡

X1斜坡X2斜坡

H2滑坡

双水岸商住楼

外侧设置简易抗滑桩,矩形截面,0.5m ×0.6m ,间距约5.0m ,5根,嵌入土体约2.0m ,同时将围墙改换成铁栏杆,并在其内侧约3米位置另修建了一道砖围墙,近几年每到雨季,新修的围墙仍然出现向外变形(见照片3.1-4),为了学生的安全,2007年学校不得不又将围墙重新修筑。围墙外挡墙仍继续下沉并向外滑动,墙外土体向冲沟内蠕动滑移变形(见照片3.1-5)。

照片3.1-3 第三小学校东侧挡墙内倾变形

照片3.1-4 H1-1滑坡东侧挡墙内倾变形

照片3.1-5 H1-1滑坡土体滑移变形

目前,第一教学楼及操场内侧无变形迹象,但操场南侧侧地面变形十分明显。学校南侧挡墙建于1998年,右侧挡墙高6~7m ,条石砌筑,干砌,墙内填土厚3~4m ,其变形迹象主要为墙内填土下陷,出现拉裂缝,缝宽1~2cm ,延伸长约15m ,沿挡墙延伸(见照片3.1-6),南侧操场外侧出现多级变形拉张裂缝,缝宽2~5cm ,

挡墙内倾

新建围墙

挡墙内倾

滑坡边界

土体滑移

延伸长30~50m ,地面下沉5~10cm(见照片3.1-7),而南侧挡墙未发生垮塌、滑移、倾覆等变形破坏现象。据了解,挡墙内侧操场曾是水塘,操场是由水塘回填而成,因而挡墙内侧填土较厚,而回填土夯实不均匀或水塘淤泥清除不彻底等引起地面沉陷,因此,该侧地面变形主要是填土沉陷所至,属地面不均匀沉降。

照片3.1-6 学校南侧挡墙与操场沉陷裂缝

照片3.1-7 第三小学校操场南侧沉陷裂缝

(3)滑坡的形成机制

H1-1滑坡后缘填土厚1.5~2.5m,土体结构松散,渗透性强,前缘临空面高约2.0m。在暴雨作用下,大量的降雨来不及排泄,汇集于滑坡体,填土含水量增大,土体重度增加,同时迅速将降雨渗透入粉质粘土,土体重度增加,下滑力增大,同时雨水沿后缘裂缝渗透入下部含碎石粉质粘土,并沿含碎石粉质粘土层流动,使接触面趋于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后缘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沿接触面滑动,推动前缘土体滑移,同时前缘土体有一定的临空面,降低了阻滑力,形成推移式滑坡。前缘土体被推入冲沟内,使冲沟越来越平缓,而后缘高程降低,并趋于稳定。由于已建的学校挡墙和抗滑桩等埋深较浅,因此每到暴雨季节总随土体一起发生内倾变形。

(4)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H1-1滑坡前缘与H1-2滑坡前缘在冲沟位置相交,具有相互支挡作用,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状态下,滑坡体和滑带抗剪强度降低,滑坡将处于欠稳定状态,具有进一步变形趋势,很可能将整体滑移,威胁到第三小学1000余师生的安全,滑移的土体堵塞冲沟,成为形成小型潜在泥石流的物源,威胁到冲沟下游36户210人的安全。

3.1.1.2 H1-2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的空间形态特征

H1-2滑坡位于冲沟上游左岸,前缘位于冲沟位置,高程510~525m,与H1-1相同,后缘位于第三小学新建操场外侧,高程533.5~534.5m,左侧边界以山梁为界,右侧边界以学校操场围墙为界,横宽约40.0m,纵长约60.0m,主滑方向205o,平面形态呈舌型。

(2)滑坡变形特征

冲沟左岸H1-2滑坡变形后缘较为明显,表现为电杆倾斜,中部小路出现轻微下陷,前缘土体出现局部滑移现象。H1-2滑坡前缘伸入冲沟,与H1-1滑坡前缘相交,受H1-1滑坡前缘阻挡,目前无进一步变形发展迹象。

(3)滑坡的形成机制

冲沟左岸H1-2滑坡后缘较陡,中部较平缓,前缘坡度较大,约20~310,滑坡变形主要集中在后缘。暴雨状态下,后缘土体大面积积水来不及排泄,渗透入滑坡体重,滑坡土体重度增加,下滑力增加,同时渗透入滑坡体中的降水进入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后,沿含碎石粉质粘土层流动,使接触面抗剪强度降低,阻滑力减小,同时前缘有一定的临空面,后缘土体失去稳定沿接触面滑移,推动前缘土体滑移。由于H1-2滑坡中部滑体较厚,接触面较平缓,约8~140,目前前缘仍未发生滑动,只是前缘临空面局部有表层土体溜滑现象。

(4)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H1-2滑坡与H1-1滑坡前缘相交,受H1-1滑坡前缘阻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状态下,土体重度增加,滑移面抗剪强度降低,滑坡将处于欠稳定状态,很可能将整体滑移,威胁到第三小学新建操场的安全,滑移的土体堵塞冲沟,成为形成小型潜在泥石流的物源,威胁到冲沟下游36户210人的安全。

3.1.1.3 H2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的空间形态特征

H2滑坡位于古蔺河左岸,前缘位于古蔺河滩位置,高程481~484m,H2滑坡前缘临空面较高,约4~6m,后缘位于小路北侧陡坎,高程495~496m,左侧边界以自然水沟为界,右侧边界以小路为界,横宽约96.0m,纵长约38.0m,主滑方向127o,平面形态呈“舌”型。

(2)滑坡变形特征

H2滑坡变形主要集中在左右两侧的中前部,由于H2处于河流凹岸,中前部遭受河水冲刷、掏蚀,左右两侧土体下陷,出现局部表层土体滑移现象,滑坡后缘无变形迹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3)滑坡的形成机制

H2滑坡前缘临空面较高,约4~6m,暴雨状态下,雨水渗透入滑体,土体重度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同时前缘遭受河水浸泡和冲刷,抗剪强度降低,局部坡度较陡的地段,在重力作用和河水的冲刷作用下,不能保持稳定,即产生局部滑移现象,但未形成统一贯通的滑移面。

(4)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H2滑坡在一般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不会产生整体滑移。同时,随着城北新区新城的建设,河道旁已修建条石挡土墙河堤,其前缘不会再遭受河水的侵袭,但在暴雨状态下,前缘局部地段仍可能产生土体滑移现象,威胁到城北新区双水岸商住楼4、5、8、9号楼的安全。

3.1.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滑坡区主要分布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1)滑体

滑体物质主要为粉质粘土含少量碎块石,粉质粘土呈硬塑~坚硬状,切面较光滑,略有光泽,干强度高,碎块石以崩积的砂、泥岩为主,崩积源是滑坡北侧山体岩石,碎块石含量占5~10%(见照片3.1-3)。

照片3.1-3 钻孔11#滑体物质

(2)滑带

据勘查揭露:H1滑坡主要沿残坡积层粉质粘土与下部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

接触面滑动,滑带形态变化较大,总体上后缘较陡,坡角20°~40°,中前部较

平缓,坡角8°~14°,构成折线型的形态特征,见剖面图Ⅱ-Ⅱ′、Ⅲ-Ⅲ′。

滑带土主要分布在H1-1滑坡的2#、3#及5#钻孔,埋藏深度2.35m~4.8m,

物质成分以黄褐色粉质粘土为主,湿,呈软~可塑状,赋存裂隙水,粘性极强,

手感细腻,含杂质较少,有光泽反应,滑带厚度为0.05~0.60m,滑带厚度变化

较大,部分孔缺失,仅见滑移面。

照片3.1-6钻孔3#中滑带特征照片3.1-5 钻孔2#中滑带特征

照片3.1-7钻孔5#中滑带特征

照片3.1-8 钻孔11#中滑带特征

滑带特征表表3.1-2

部位埋深高程特征描述

ZK1 7.3~7.5 524.02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软塑,湿,赋水,粘手,含少量杂质,略有光泽。

ZK2 2.6~3.4 528.12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软塑,湿,赋水,粘手,土质较纯,无杂质,土体反光。ZK3 4.8~5.0 518.17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软塑,湿,赋水,粘手,土质较纯,无杂质,土体反光。

ZK5 2.2~2.35 224.53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软塑,湿,赋水,粘手,含少量碎石颗粒,3%~5%,略有光泽。

ZK11 7.8~8.0 225.26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软塑,湿,赋水,粘手,土质较纯,无杂质,土体反光。

(3)滑床

滑床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含碎石粉质粘土,硬塑状态,碎石粒径一般5~15cm,最大达30cm,含量5%~25%,主要为中等风化砂、泥岩。主滑线滑床面稍有起伏,整体形态较平滑。

3.1.3滑坡区水文地质特征

(1)滑坡区地下水类型、补迳排条件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总体上较简单,勘查区具上覆松散土层与下伏基岩的双层结构,地下水按其赋存特征及水理性质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类。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为含碎石较多的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埋深较深。地表水主要为冲沟季节性(暴雨型)水流,上游汇集后,向滑坡区冲沟汇流,最后流入古蔺河。勘探表明,潜水面较陡,比降10%~35%,倾向沟口。

滑坡体以粉质粘土为主,总体上富水性较差,因此成为相对隔水层,但滑体内局部地段,如在松散层与下部较密实层接触面附近通常含一些碎块石土,其孔隙度相对较大,富水性稍好,为滑体内局部含有上层滞水提供了条件。上层滞水的分布对滑坡局部的变形有着较重要的影响。

滑坡滑床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床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好,总体上为透水层。H2滑坡滑床砂、卵石层,含水量丰富,透水性较好,为主要的含水层。

滑带内含少量地下水。由于滑坡后缘地表拉张裂隙发育,降雨渗透补充滑体滑带的可能性较大。当遇强降雨,易于使滑带饱水,一方面降低其物理力学性质,另一方面滑带内地下水向低处迳流,形成地下水渗流力,对滑坡稳定极为不利。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由于地下水入渗滑体、滑带,对滑坡稳定性十分不利。

(2)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滑坡区内排放的生活用水下渗补给,由于滑体及滑带土体松散,空隙度大,地下水排泄、迳流条件好;勘查期间,未见明水流出。水流汇集冲沟后,沿冲沟排入古蔺河。

(3)滑坡区水质

区内地下水为透明、无色、无味,水质分析试验成果表明: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3.1.4滑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1)滑体物理力学性质

通过地面调查测绘,滑坡土体主要为黄褐色粉质粘土,系坡残积形成,硬塑~

坚硬,局部含细小碎石,含量约5%~10%,碎石成份主要为强~中等风化砂岩和泥岩,呈次棱角状。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得出该滑坡土体的天然重度为16.7~20.8kN/m 3,饱和重度为17.3~21.3kN/m 3;滑坡土体天然快剪残余值为C=19.0~133kPa ,φ=4.5~23.0o,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成果统计见表3.1-3。

滑坡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表3.1-3

(2)滑带物理力学性质

据勘探,滑带位于上部含杂质少的粉质粘土与下部含碎石的粉质粘土接触界面附近,主要为软塑状粉质粘土,局部含细小碎石,厚度为0.05~0.6m ,取原状样进行天然、饱和残余快剪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共取滑带样6件,经对6件滑带土样测试成果进行统计,其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重度17.5~18.5kN/m 3,饱和重度18.0~19.0kN/m 3,天然含水量为33.6~43.4%。天然快剪峰值c=10~20.0kPa ,φ=7.0~9.6o;天然快剪残余值c=8.0~12.0kPa ,φ=6.7~9.0o;饱和快剪残余值C=9.0~16.0kPa ,φ=6.5~9.0o,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成果见表3.1-4。

滑带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表3.1-4

(3)滑床物理力学性质

滑坡滑床为含碎石的粉质粘土,其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较大。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得出该滑床土体的天然重度为20.1~20.4kN/m 3,饱和重度为20.6~20.9kN/m 3,滑床土体天然快剪残余值为C=46~133kPa ,φ=8.6~18.2o,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成果统计见表3.1-5。

滑床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表3.1-5

3.2潜在不稳定斜坡(X1、X2)基本特征

3.2.1 X1斜坡基本特征

(1)空间形态特征

X1斜坡位于冲沟下游右岸,坡肩位于小路,高程510~518m,坡脚位于冲沟,高程508~510m。X1斜坡横宽约18m,纵向长约35m,中后缘坡度缓、土体较薄,前缘坡度较大,坡角约300,高约6.0m。

(2)变形特征

X1斜坡变形主要集中在冲沟位置,表现为前缘土体局部表层土体滑移。后缘民房及道路均无变形迹象,

(3)形成机制

X1斜坡前缘临空面较高,约6.0m,暴雨状态下,降雨来不及排泄,渗入坡体内,土体重度增加,抗剪强度降低,而坡脚被冲沟流水冲刷、掏蚀,坡度变陡,在重力作用下,局部坡体自身不能保持稳定,即发生土体滑移现象。

(4)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X1斜坡在一般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有滑移迹象,堵塞冲沟,影响地表水排泄。

3.2.2 X2斜坡基本特征

(1)空间形态特征

X2斜坡位于冲沟下游左岸,坡肩位于小路位置,高程520~525m,坡脚位于冲沟,与X1基本相同,高程508~510m。X2斜坡横宽约25m,纵向长约51m。X2斜坡呈台阶状,坡角350,前缘临空面高约8.0m。

(2)变形特征

X2斜坡变形主要集中在前缘冲沟位置,表现为前缘局部表层土体滑移。后缘民房及小路均无变形迹象,

(3)形成机制

X2斜坡前缘临空面较高,约8.0m,暴雨状态下,降雨来不及排泄,渗入坡体内,土体重度增加,抗剪强度降低,而坡脚被冲沟流水冲刷、掏蚀,坡度变陡,在重力作用下,局部坡体自身不能保持稳定,即发生土体滑移现象。

(4)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X2斜坡在一般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有滑移迹象,堵塞冲沟,影响地表水排泄。

X2斜坡与X1的斜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均相似,主要是坡脚冲沟冲刷、掏蚀,以及降雨使土体重度增加,抗剪强度降低造成局部土体滑移,堵塞冲沟。X2斜坡较X1斜坡坡角大,临空面更高,滑移的土体方量更大,相对稳定性稍差,危害性更大。

3.3冲沟基本特征

冲沟呈“V”字形,长约150m,走向SE168°,上游末端最大高程532.5m,下游最低高程497.5m,平均坡降约25%,切割深度2.0~8.0m,沟宽2.0~12.0m。上游开阔而切割较浅,沟宽6.0~12.0m,切割深度2.0~4.0m,但坡度较大,坡降38~79%;中游深而窄,沟宽2.0~6.0m,切割深度4.0~8.0m,但坡度较平缓,坡降10~20%;下游即在X1、X2斜坡变形体段,沟床陡降,呈阶梯状,左岸侧壁较陡直,右岸较平缓,主要变形迹象为冲沟两侧三个大小不一的强变形区,向外在沟口处冲沟呈喇叭状,沟床切割较深。原冲沟上游切割较深,由于H1滑坡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冲沟被两侧滑移土体填塞,使冲沟底面抬高,而下游由于X1斜坡和X2斜坡暴雨状态下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整体基本稳定,仅是局部土体滑移,填塞方量较小,因此纵向上表现为上游宽而缓,下游深而陡。滑坡后缘坡面汇水面积约120000m2,冲沟是滑坡后缘坡面雨水的排泄通道,沟中流水随季节变化,勘查期间未见地下水流出,勘查期间冲沟内生活污水流量大约0.05m3/秒。

沟底土体主要为主要残坡积粉质粘土,厚1.2~2.5m。碎块石含量5~10%,透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地表水汇集后大部分通过地表直接排入古蔺河;其下

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块石含量15~20%,结构较松散,透水性强而含水性差,滑坡后缘地下水汇集于冲沟内,由该层渗入古蔺河。冲沟两侧边坡均为旱地;土体主要为粉质粘土,表层为含少量碎块石的松散耕植土,呈可塑~硬塑状,雨水浸泡后呈软塑~可塑状,在暴雨条件下,汇集的地表水携带大量坡体表层松散土体汇集于冲沟内而形成小型泥石流,对下游36户210人造成威胁。冲沟是潜在泥石流的唯一排泄通道,也是形成泥石流的重要条件。同时,冲沟对两侧滑坡和斜坡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正是汇入冲沟的水流不断冲刷掏蚀坡脚土体,使两侧边坡前缘形成较好的临空面,降低了坡体稳定性。因此,该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其中如何治理冲沟是至关重要的。

4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4.1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H1滑坡体岩土组成以粉质粘土为主,自2000年8月年以来,冲沟两侧坡体便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塌变形破坏,表现为H1-2滑坡后缘电杆歪斜,中前缘小路下陷;H1-1滑坡后缘的小学操场出现局部地面下沉,产生多级拉裂缝,挡墙内倾;中前缘耕地蠕滑下沉,土体变形,形成纵横裂缝。在暴雨期,降雨使土体重度加大,同时降低了滑带及滑体抗剪强度,由于后缘滑面较陡,土体较厚,在重力作用下沿剪切面滑动,推动前缘土体滑移,加之前缘滑面有一定临空面,而形成推移式滑坡。目前该滑坡体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遇暴雨可能沿已有滑带整体滑动破坏,同时两侧边坡表层松散土体也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物源。

H2滑坡体前缘临空面较高,暴雨期间抗剪强度降低,中前部土体易产生局部滑移现象,威胁到其前缘在建城北新区双水岸4、5、8、9号楼的安全。

总体来讲:H1-1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易发生滑动;H1-2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的进一步变形发展趋势,但在暴雨状态下易发生滑动;X1潜在不稳定斜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可能发生局部表层土体滑移现象;X1潜在不稳定斜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可能发生局部表层土体滑移现象;H2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中前部可能发生局部表层土体滑移现象。

4.2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4.2.1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况的选取

滑坡体岩土组成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较多碎块石。据勘查,滑带多处于上部粉质粘土层与含碎石较多粉质粘土交界处,滑带形态呈折线型,采用不平衡

推力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和推力。

滑坡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公式为:

(1)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

)

cos

(sin

(

)

)

cos

)

1(

((

n

i

j

n

j

i

i

n

i

i

n

i

j

n

j

i

i

i

i

n

i

u

i

f

T

A

W

R

L

C

tg

r

W

K

ψ

α

α

ψ

φ

α

式中:

n

n

n

Dn

n

n

n

n

L

C

tg

R

A

ru

W

R

\

)

)

sin

cos

)

1

((

α

α-

-

-

=

Dn

n

n

n

n

T

A

W

T+

+

=)

cos

(sin

α

1

1

1-

-

=

+

??????

=

∏n

n

i

j

i

i

j

ψ

ψ

ψ

ψ

式中:ψj—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1

1

1

)

sin(

)

cos(

+

+

+

-

-

-

=

i

i

i

i

i

j

tgφ

α

α

α

α

ψ

Wi—第i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条块内聚力(KPa);

Φi—第i条块内摩擦角(°);

Li—第i条块滑面长度(m);

αi—第i条块滑面倾角(°);

βi—第i条块地下水线与滑面的夹角(°);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Kj—稳定系数

(2)剩余下滑推力计算公式选择

i i S i i R T K P P 11-?+=-ψ

其中,传递系数 ()()i i i i i a a Sin a a Cos ?ψtan 11?---=--

下滑力 i i i i A W T ααcos sin += 抗滑力 i i i i i i L C A W R +-=)sin (cos (αα Pi —第i 条块推力(kN/m )

Pi-1—第i 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

Wi —第i 条块的重量(kN )

Ci 、ψi —第i 块的内聚力(KPa )及内摩擦角(°) Li —第i 条块长度(m ) ai —第i 块的滑面倾角(°) A —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 Ks —设计安全系数 (3)计算工况的选取

古蔺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荷载。

降雨使滑体、滑带饱水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点考虑持续降雨工况及滑体饱水情况的稳定系数,因此计算工况考虑以下两种: 工况一:天然自重状态; 工况二:自重+20年一遇暴雨; 4.2.2 计算参数的确定

计算参数主要在统计土工试验数据基础上,根据滑体、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体结构特征、性状、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及其空间变化情况,结合反算结果综合确定。计算参数确定的主要原则:

(1)充分分析和利用试验成果,统计滑带抗剪强度参数的算术平均值、方差、

变异系数、最大值、最小值及标准值等,参数选用时应充分考虑各样品及试验结果的代表性。

(2)选用参数时充分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编录情况,根据调查和工程揭露的滑带性状,类比代表性的样品分析结果拟定试算参数,对已经发生滑坡地段取残值,未发生滑坡,处于开始变形的地段取峰值。

(3)参数的选用中要充分考虑地表变形破坏特征,对已经发生地面变形的地段,滑带土抗剪度取残值或较小值,对地面未发生变形破坏的地段,滑带土抗剪强度取峰值或较大值,并根据地表变形破坏特征校核稳定性计算结果。 (4)参数的选用中要充分考虑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由于滑带土以软塑状粉质粘土为主,含少许碎石,因此选择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时,通常内聚力较大,而内摩擦角则相对较小。

①室内试验值

由土体室内试验参数统计表3.1-2~表3.1-4得,土样试验结果平均值计算,滑坡滑体土的天然重度为19.8kN/m 3,饱和重度为20.3 kN/m 3,滑带土天然抗剪强度内摩擦角φ值7.0o~9.6o,内聚力C 值10.0~20.0kPa ,饱和残剪内摩擦角φ值6.5o~9.0o,内聚力C 值9.0~16.0kPa 。根据各个剖面钻孔滑带试验数据分别取值见下表:

城北地质灾害室内试验抗剪强度参数表 表4.2-1

②反分析值

冲沟右岸H1-1滑坡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Ⅱ-Ⅱ’,Ⅲ-Ⅲ’剖面进行反演分析。对于冲沟右岸H1-1滑坡,通过野外地质测绘,右岸滑带主要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少量碎石,该滑坡变形较大,所以在最不利工况下,安全系数取1.02,其计算结果见表 4.2-1。反演结果取值,在饱和状态下, 右岸Ⅱ-Ⅱ’剖面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12kPa,φ=9.2o, Ⅲ-Ⅲ’剖面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10kPa,

φ=8.4o,综合取值C=11kPa,φ=9.6o。

饱和状态下Ⅱ-Ⅱ’剖面滑带土反演分析成果表 表4.2-1

饱和状态下Ⅲ~Ⅲ’剖面滑带土反演分析成果表 表4.2-2

左岸H1-2滑坡滑带主要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为主,其抗剪强度指标φ高于右岸;其变形较小且趋于稳定,其稳定性较右岸好。选取Ⅴ-Ⅴ’剖面在饱和状态下进行反演分析。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最不利工况下,左岸H1-2滑坡安全系数取1.05,其计算结果见表4.2-2。反演结果取值,左岸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12.0Pa,φ=9.2o。

饱和状态下Ⅴ-Ⅴ’剖面滑带土反演分析成果表(左岸) 表4.2-3

③参数的综合取值

经对岩土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及对滑坡具代表性剖面的反演分析,综合确定滑体土天然重度为19.8kN/m 3,饱和重度为20.3 kN/m 3。滑带土体在天然状态下,右

岸H1-1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11.0kPa ,φ=8.6 o;左岸H1-2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13.0kPa,φ=9.0o。饱和状态下,c 、φ残值综合取值如下表4.2-4。

滑面计算抗剪强度参数综合取值表 表4.2-4

据此,滑坡稳定性计算时,由于右岸H1-1滑坡变形较左岸H1-2滑坡强烈,H1-1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残值指标c=11.0kPa,φ=8.6o,H1-2滑坡c=13.0kPa,φ=9.0o。

对于潜在不稳定斜坡,现阶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抗剪强度指标以滑体土试验峰值为参考,同时参考左右岸滑坡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值和采用值,综合参考以上三个方面,潜在不稳定斜坡抗剪强度指标在天然状态下:c=16.0kPa ,φ=12o ;饱和状态下: c=14.0kPa ,φ=10o。H2滑坡未见统一滑面,潜在滑面参数取值采用潜在不稳定斜坡抗剪强度指标。滑坡及变形体各剖面稳定性计算中抗剪强度指标采用值如表4.2-4。

城北地质灾害稳定性计算采用抗剪强度参数表 表4.2-4

4.2.3 计算模型的确定

计算模型主要根据各剖面钻孔的勘探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建立滑面。该区域滑坡都是以浅层小滑坡为主,在每个滑坡及变形体的主滑方向上实测剖面进行计算。计算模型见图4.2-1~图4.2-7。

图4.2-1 H1-1滑坡Ⅱ-Ⅱ’剖面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图4.2-2 H1-1滑坡Ⅲ-Ⅲ’剖面上滑体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图4.2-3 H1-2滑坡Ⅴ-Ⅴ’剖面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图4.2-4 X2

斜坡Ⅵ-Ⅵ’剖面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图4.2-5 X1斜坡Ⅶ-Ⅶ’剖面上滑体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图4.2-6 H2滑坡Ⅷ-Ⅷ’剖面上滑体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图4.2-7 H2滑坡Ⅸ-Ⅸ’剖面上滑体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4.2.4 计算结果

由于该地质灾害勘查等级为Ⅱ级,因此该滑坡安全系数取1.15,潜在不稳定斜坡安全系数取1.30。

根据上述确定的计算参数和计算模型对各灾害体在工况一、工况二分别进行整体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各条块计算参数及稳定性数据见附件一(稳定性计算书)。滑坡、变形体稳定性系数和推力计算成果统计见表4.2-5。

城北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剩余下滑力计算成果统计表表4.2-5

4.2.5 稳定性评价

根据相关规范,其稳定性评价标准为:

当K<1时,不稳定;

1≤K<1.05,欠稳定;

1.05≤K<Kt(安全系数),基本稳定;

K> Kt(安全系数),稳定。

由表4.2-5计算结果可知:

①在天然状态下,滑坡体稳定性系数均大于安全系数1.15,处于稳定状态;潜在不稳定斜坡X1和X2稳定性系数均大于安全系数1.30,均处于稳定状态。

②在自重+20年一遇暴雨状态下,冲沟右岸H1-1滑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左岸H1-2滑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H2滑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潜在不稳定斜坡X1和X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计算结果与野外地质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4.3敏感性因素分析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滑带抗剪强度参数(C、φ值)、滑体饱水情况及滑体容重的变化等,其中,滑体容重的确定主要采用试验值,因此,其取值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 物探勘察报告 惠州建安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2020年4月

1 绪言 1.1 目的任务 近几年来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面出现多处裂缝,其中一处房屋墙面塌落、多栋房屋墙面出现横向和纵向裂缝;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了应急处理;受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对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物探勘察工作。 本次探测的目的是通过地球物理方法(简称物探)探明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场地范围内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的位置、规模、埋深、发育程度及规律;岩溶堆填物性形状;对居住房屋的影响;并提出治理建议。 本次探测要求: (1)探明该场地范围内不良地层的分布情况,如软弱地层的形状、大小和埋藏深度等; (2)探明该场地范围内岩溶(溶土洞)的发育状况、分布位置、形状、大小、埋藏深度、充填状况以及在空间的相互联系状况等。 1.2 勘查依据 本次勘察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均执行如下规范、规程: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6)《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94); (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9)《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70-1997); (10《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T/T 0073-1993); (11)《电阻率测深技术规程》(DT/T 0072-1993)。 1.3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我公司于2018年4月10~21日采用高密度电法、地震反射波法对勘察场地范围进行物探勘察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地质灾害报告

地质灾害报告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地质灾害报告 前言 受某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某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某省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5)某省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某省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要求》; (6)《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7)《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第二节一、工程概况 某县位于某省省某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元,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阿一山水电站位于某省某县的某河流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某河流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正常蓄水位,最大净水头,最小净水头,保证出力

最新地质灾害报告

地质灾害报告 前言 受某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某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某省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5)某省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某省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要求》; (6)《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7)《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第二节一、工程概况 某县位于某省省某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7.78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2.2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元,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 一、编制基本要求 (一)基本规定 1. 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 2. 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二)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 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 2. 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 3. 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 4. 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 5. 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三)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 1. 资质证书正本 2. 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 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 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

(四)勘查报告基本文件组成 1. 勘查报告文本 2. 勘查报告附图 3. 勘查报告附件 4. 勘查费用决算书 5. 项目规模大的分册装订,其余的合订成册 二、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要求 (一)对危岩描述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注意危岩带与危岩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危岩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危岩块体(单体);一般情况下,除了千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破碎带(危岩带)外,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基本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 (二)对危岩块体(单体)的描述与评价的具体要求: 1. 编号、坐标(含顶底标高) 2. 所处区域的岩层产状、岩性 3. 斜坡倾向、斜坡结构类型 4. 顶底宽、高、厚、体积 5. 危岩前缘倾角、崩落方向 6. 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及组合 7. 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破坏方式 8. 危岩稳定性评价、危险性预测

地质灾害搬迁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 2、项目地点:宁强县高寨子镇肖家坝村、何家院村 3、项目性质:地质灾害避险基础设施项目 4、项目建设单位:宁强县高寨子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5、工程概况: 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0㎡,建筑占地4020㎡,总建筑面积8040㎡,共有房屋273间,房屋建筑均为两层、已定安臵户82户,未定安臵户9户,建二层建筑占地为38㎡的25户、建二层建筑占地45㎡的有66户。其中:肖家坝村灾民集中安臵点规划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可建成198间房屋安臵66户264人。何家院村灾民集中安臵点规划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建房75间安臵25户。绿地3558㎡,项目还包括安臵点内配套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照明、通讯等子工程。项目投资经估算为万元,项目建设所需的道路、给排水、电力、弱电等基础设施资金万元;农民住宅建设资金万元,以上资金来源于灾后重建中央基金。 6、土地使用: 为安臵因地质灾害受影响的移民,建设该移民小区,项目用地面积为20000㎡,按750元/㎡,估算土地费用1500万元。供地方式:划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1内容 规划用地面积单位

㎡ ㎡ ㎡ ㎡ ㎡ ㎡ ㎡ ㎡ ㎡ % ㎡ % ㎡ 万元 万元/人指标20000 14000 60004020 3040 9808040 60801960 34.96

23558 17.79 9502其中:肖家坝村2何家院村 建筑占地 其中:肖家坝村 3何家院村 建筑面积 其中:肖家坝村 4 5 6 7 8何家院村 建筑密度 容积率 绿地面积 绿地率 道路与场地 总投资 单位功能投资

地质灾害报告编写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要求 (暂行) 为了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国家计委关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报批实施程序的通知》(计地区[2001]1793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01]95号),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规定,以及有关行业和地方规范,制定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要求。 可研报告应在勘察报告审查合格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以及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编制,达到规定的深度要求。其主要内容应包含:(1)地质灾害体位置、分布范围、规模;(2)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灾情评价,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3)地质灾害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4)地质灾害体所处的岩、土工程特性;(5)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6)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设计参数分析及选择;(7)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比选; (8)监测设计方案;(9)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治理投资估算;(10)环境影响综合评价;(11)治理工程效益评估;(12)项目管理形式;(13)施工组织实施大纲;(14)工程竣工后工程养护意见;(15)与相邻项目之间的关系;(16)业主组建方案及其情况简介;(17)招标方案;(18)其他。 可研报告依据勘察报告稳定性结论和危害性,要对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充分地论证。可研阶段要对治理方案严格把关,从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反复比较,做到安全有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确定最佳防治方案。对勘察确认无需进行工程治理的,实事求是地提出监测工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 告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2.1泥石流类型划分 2.1.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 A.3)。 2.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 1.30~1.60t/3)。(参见附录A表A.4)。 2.1.6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表一泥石流爆发规模分类 分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泥石流一次 堆积总量 >10010~1001~10<1 泥石流洪峰 量 >200100~20050~100<50 2.2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2.2.1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定性分级根据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其活动性可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级(见表2)。 表2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分级表 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活动性分级 能够发生小规模的极低至低频率泥石流或山洪致灾轻微,不会造成重 大灾害和严重危害 低 能够间歇性发生中等规致灾轻微,较少造成重中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2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2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4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8 第一节气象、水文 8 第二节地形地貌 10 第三节地层岩性 11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 14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 15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7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26 第二节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6 第三节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0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方法 30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1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31 第四节防治措施 31 结论与建议 33 一、结论 33 二、建议 34 附图: 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成果图 1:10000 前言 受甘肃林海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 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 监测院); (5)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 要求》; (7)《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 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8)《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7.78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2.2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 元,夏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阿一山水电站位于甘肃夏河县的大夏河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大夏河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5.51m,正常蓄水位2778.45m,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保证出力0.84 MW,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P=85%,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 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1.37km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溢流坝长10.8m,泄洪冲砂闸长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 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行)为规范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成果报告的编制,保证技术报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制定本要求。 一、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提交 1.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可行。 2.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的编制章节和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3、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格式:正文、表格的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规格(个别表格也可采用A3规格,但应折叠成A4大小);封面应包括报告名称、建设(委托)单位、提交单位和日期(送审稿应在封皮的报告名称下方注明“送审稿”字样);扉页除有封面部分内容外,还需有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总工程师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目录应包括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及相应的页码;附图件大小依据项目的规模而定,比例尺应满足其精度的要求,一律按A4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签向外;附图册和附表册幅面可为A3幅面(其格式要求详见本要求附件)。 4.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文字、术语、标点、代号、符号、数字、图例、图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插图应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图号、图名采用黑体置于图下部);插表应注明表号、表名(表号、表名采用黑体置于表上部)。

6. 勘查/设计技术报告附图、附件应按顺序排列,附于文字报告后;附图中应有责任栏(右下角)。 7、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内容装订顺序:封面、扉页(责任栏)、单位资质、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告目录、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件。 8.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最终稿应沿左侧胶装成册。 二、技术成果格式 1、勘查成果报告格式(详见本规定附件1-1~1-9): 附件1-1:封面格式 附件1-2:扉页格式 附件1-3:单位资质 附件1-4: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1-5:评审专家组名单 附件1-6:报告目录格式 附件1-7:正文格式 附件1-8:报告附图(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 附件1-9:报告附件(包括委托书、土工试验成果、钻孔记录照片等)2. 设计成果报告格式要求(详见本规定附件2-1~2-9) 设计成果由设计总说明(或设计报告)、图纸、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设计计算书(另册装订)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附件2-1:封面格式

教你看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结构设计人员拿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后,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地勘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具体如下: 一、确认地勘的有效性: 确认地勘是否有效,关键看三个章:第一个为地勘公司(单位)公章;第二个为地勘单位专业人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章;第三个为“施工图审查合格专用章”。三章均齐,有效;否则无效。此时,作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工程师,需要做的是神马?等待?暂停?还是……(A这么差的地勘,老子不干了; B兄弟没地勘都能做,我忍了;C干一遍拿一遍钱,签你字盖他章,让我咋干我咋干)? 二、结合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了解工程概况 1、根据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及建筑总图,看清楚地勘的平面图和我们手里的建筑总图是一样的吗?如果一样,很好!如果不一样,作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工程师,需要做的又是神马?等待?暂停?还是…(A靠,又让我忍啊!B 地勘那哥们儿太远,我让建筑mm改总图; C 数钱中…)?为啥有不一样的时候?答:建筑总图改了,地勘不知道或…. 2、核对地勘的钻孔位置是否合理,钻孔的距离一般我们就不看了,主要看钻孔的平面是否将我们要设计的建筑外轮廓(含地下室外轮廓)包含了没有,如果没有包住,就要提请甲方要求地勘公司进行补勘。有时候也会发生个别建筑没有布置钻孔的情况,处理方法同上。 3、顺便看看钻孔的勘探深度够不够,尤其是要做桩基础时,再尤其是开始建议不用做桩基础,后来发现得做桩基础时。(要勘多深才够?答:这么深奥的问题,千万别问我,自己查查勘察规范吧,记得回来告我一下。)作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工程师,要能够发现地勘的不足 4、确认钻孔的定位坐标是否以黄海高程系为基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工程,地勘采用了一个假定的黄海高程标高,该标高在文字部分有说明(为假定黄海高程),但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中的竖向坐标栏书写的是“黄海高程”,设计人员在进行基础设计的时候没有发现这一问题,现场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仍然没有到达持力层…,其结果是:地基方案不合理了,不适合采用天然地基,但已经开挖4米深了,二次处理成本明显增加,基础方案也要进行修改…(该优秀结构工程师每每想起这件事就会说:唉,假定标高害死人啊!) 三、物理力学特性统计表 土的力学特性都有哪些?具体对我们作为优秀结构工程师的设计都有哪些指导作用? 1、含水量ω: 2、重度γ:

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

目录 0 前言 (1) 0.1任务由来 (1) 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程度 (1) 0.3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1)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2) 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 0.6.1勘查时间、勘查范围 (2) 0.6.2勘查完成工作量 (2) 0.6.3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3)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3) 1.1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3) 1.2气象、水文 (4) 1.2.1气象 (4) 1.2.2水文 (4)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4) 2.1地形地貌 (4) 2.2地层岩性 (5)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5) 2.3.1地质构造 (5) 2.3.2新构造运动 (5) 2.4水文地质条件 (6) 2.5人类工程活动 (6) 3 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6) 3.1地形地貌 (6) 3.2地层岩性 (7) 3.3地质构造 (7) 4 危岩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7) 4.1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7) 4.1.2危岩破坏方式 (8) 4.1.3崩塌源堆积体、滚石的分布及特征 (8) 4.1.4危岩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8) 4.2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11) 4.2.1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4.2.2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11) 5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12) 5.1危岩变形现状 (12) 5.2定性分析评价 (12) 5.3危岩体稳定性定量分析 (12) 5.4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13) 5.4.1运动形式 (13) 5.4.2运动速度计算 (14) 5.5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15) 5.6坡面滚石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15) 6 崩塌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15) 6.1崩塌发展变化趋势 (15) 6.2危害性预测 (15) 7 结论与建议 (16) 7.1结论 (16) 7.2建议 (16) 附件目录 01探槽、探井展示图 02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 03施工照片集 04稳定性计算书 附图目录 图号图名比例尺 1:100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正 式版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年来,在县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相关业务股室的指导和永安乡各部门、各村、单位的支持下,我所在XX年度中,切实按照xxxx号文件精神及要求,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在我乡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我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努力够建和谐社会,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永安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乡长姜若海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张著升、杨嗣勇任副组长,有关乡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由罗登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雷富飞、黄黔东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办公。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办公室及时研究部署辖区范围的防灾减灾工作,与各村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11份;国土资源管理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召开村组干部培训会议2次;在政府所在地办了地质灾

地质灾害监理工作总结报告(高坪区青居镇烟山)

高坪区青居镇烟山2#滑坡治理工程项目监理总结报告 建设单位:重庆铭元公司 监理单位:四川省南充科鑫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南充汇丰建设工程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二年月日

高坪区青居镇烟山2#滑坡治理工程 监理总结报告 监理单位:四川省南充科鑫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资质等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丙级) 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监资字第(2005523002)号 法定代表人:安建波 总工程师:戴敬儒 总监理工程师:何青云 编制:吴顺举 审核:何青云 编制日期:二〇一〇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项目监理部组织机构、工作原则 三、监理工作情况 四、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五、施工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六、监理工作小结

一、工程概况: 我监理公司于2012年月承接了汶川县卧龙特区耿达乡洞口槽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该工程项目为大型地灾治理工程。由重庆南江建设工程公司承包施工。该工程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区耿达乡,采用拦挡坝+排导槽等治理措施。主要实体工程内容为:浆砌块石拦挡坝5座;排导槽2条;导流堤1条。土石方开挖共21896.49 m3、土石方回填10330.62 m3、浆砌块石砌体16587.68 m3、现浇混凝土 90.59 m3.总造价为4335176元。 二、项目监理部组织机构、工作原则: 我司根据监理合同和监理大纲,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组建由总监理工程曹克文等组成的项目监理机构于2010年4月28日进场,对本工程进行监理。项目监理组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坚持“诚信、守法、公正、科学”的宗旨,以“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施监理,完成了监理任务。 三、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1、抓好事前控制,严把开工关。 在整个监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为主,依据合同和设计文件编制了监理规划,制订了具体的监理工作程序,明确了工作内容,行为主体,验收标准及工作要求。 本工程开工前,依据监理规范要求,我们审查了施工单位的资质,现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制度及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的资格、上岗证等。依据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2.1泥石流类型划分 2.1.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 2.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 1.30~1.60t/3)。(参见附录A表A.4)。 2.1.6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表一泥石流爆发规模分类

地质灾害评估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收费标准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

1 使用说明 1.为适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需要,规范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收费行为,维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应遵守国家有关价格法规和本标准的规定,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接受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3.本标准仅适应于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收费。 4.本标准包括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收费标准、勘察工作收费标准、评估报告编制收费标准、报告评审收费标准。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费用+勘察工作费用+评估报告编制费用+报告评审费用。 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费用=地质灾害调查收费标准×调整系数。 勘察工作费用按国家计委、建设部编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执行,即:勘察工作费用=实物工作收费基价×实物工作量×调整系数。 评估报告编制费用=评估报告编制收费标准×调整系数。 报告评审费用=报告评审收费标准。 6.本标准以全国平均水平为依据,对不同地区客观因素形成的差价,通过调整系数进行修正。 7.调整系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将调整系数相乘。

8.凡本标准没有涉及到的收费内容,可按国家计委、建设部编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执行,或由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协商确定。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依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实行,见下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表 2.1-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2.1-2

煤矿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贵州万峰矿业有限公司纳雍县化作乡焦硐煤矿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二0 一七年八月三十日

贵州万峰矿业有限公司纳雍县化作乡焦硐煤矿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为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县近期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部署以及相关灾害防治工作相关会议精神及贯彻落实纳 雍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煤矿安全工作,有效防范、杜绝地质灾害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我矿于2017年8月29日对煤矿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排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排查范围及内容 1.排查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2.排查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值班值守的落实情况; 3.排查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及贯彻学习情况,应急物资准备情况; 4.排查矿区范围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针对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5.排查矿区范围内是否有因汛期暴雨诱发易滑坡不稳定的山体、崩塌、泥石流等不安全因数; 6.排查矿区范围的护坡、挡墙、围墙堡坎等情况; 7.排查范围:矿区内工业广场、矸石场、煤坪、变电所、主要通风机房、井口、办公楼、宿舍楼、瓦斯抽放泵房、民用爆炸物品库房。二、排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排查治理工作落到实处,煤矿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矿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的领导、排查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黄刚副组长:胡大红、谢南江、王飞 成员:井下管理人员、地面管理人员。 三、排查工时间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检查自查工作排查时间:2017年8月29 日。 四、排查的分工及检查路线 1、一组;牵头黄刚、参加王飞及地面管理人员对矿区范围内所有会受威胁点进行排查。 2、二组检查路线:办公楼—宿舍楼—变电所—矸石场—煤坪—工业广场-主斜井-主要通风机房-物资库房-民用爆炸物品库房—瓦斯抽放泵房。 3、三组:牵头胡大红,参加井下管理人员对井下全面排查。 五、检查情况 1.煤矿成立防地质灾害应急事故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开展工作。 2.煤矿落实地质灾害值班人员值班、巡视检查地质灾害等不安全因数。 3.煤矿编制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职工进行学习。 4、排查时,未发现目前有矿区范围内有因汛期暴雨诱发易滑坡不稳定的山体、崩塌、泥石流等不安全因数。 5.排查时,矿区范围的护坡、挡墙、围墙、堡坎牢固完好,无裂隙、裂缝、沉降、隆起。

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1.3勘查目的及任务 (1) 1.4勘查工作评述 (1) 1.4.1勘查技术依据 (1) 1.4.2勘查等级、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2) 1.4.3勘查质量评述 (2) 2 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条件 (3) 2.2地质环境条件 (4) 2.2.1工作区地形地貌 (4) 2.2.2地质构造 (4) 2.2.3新构造活动特征 (5) 2.2.4地震 (5) 2.3 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5) 2.4 水文地质条件 (6) 2.5 人类工程活动 (6) 3.灾害体基本特征 (6) 3.1滑坡基本特征 (6) 3.1.1滑坡基本特征 (6) 3.1.1.1 H1-1滑坡基本特征 (7) 3.1.1.2 H1-2滑坡基本特征 (9) 3.1.1.3 H2滑坡基本特征 (10) 3.1.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0) 3.1.3滑坡区水文地质特征 (12) 3.1.4滑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12) 3.2潜在不稳定斜坡(X1、X2)基本特征 (14) 3.2.1 X1斜坡基本特征 (14) 3.2.2 X2斜坡基本特征 (14) 3.3冲沟基本特征 (14) 4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5) 4.1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15) 4.2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5) 4.2.1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况的选取 (15) 4.2.2 计算参数的确定 (16) 4.2.3 计算模型的确定 (18) 4.2.4 计算结果 (19) 4.2.5 稳定性评价 (19) 4.3敏感性因素分析 (19) 5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0) 5.1发展趋势 (20) 5.2危害性预测 (21) 6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议 (21) 6.1防治目标原则 (21) 6.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21) 6.3防治工程设计岩土体参数建议 (22) 7 结论及建议 (22) 7.1结论 (22) 7.2建议 (22) 附件一稳定性计算书 1、各剖面条块计算参数及稳定性计算表 附件二勘查图册 1、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 2、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3、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冲沟纵段面图(1:500) 4、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钻孔柱状图(1:200) 附件三试验报告册 1、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水质分析试验报告 2、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主要是保护地质灾害危及区广大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环境及工程设施安全。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篇1 省国土资源厅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检查20xx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我县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县地灾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结构脆弱,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线长、面广,历来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20xx年我县经过汛前的巡排查,现有灾害隐患点220个(不包含磨西、新兴),“4.20”**地震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2个,遍布全县各乡镇,地理环境复杂,涉及群众众多。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泥石流111处,滑坡45处,崩塌24处,不稳定斜坡39处,地面塌陷1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人民政府编制印发了《20xx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预案》,成立了**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组成,设立了综合协调、事故调查、现场抢救、治安防步提高社会各界的防灾意识 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县国土资源局把加强防灾宣传、普及防灾知识作为重点,20xx年3月19日,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了全县各乡镇分管地灾防治工作乡镇长和国土员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4月3日,县国土资源局在德威乡组织召开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汛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会。县国土资源局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桥广场开展了宣传日活动,通过对国土员、监测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以及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切实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思和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造了人人关心地质灾害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坚持制度,落实措施,强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体系建设。20xx年3月县国土资源局启动了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的填制,并对各乡镇应急避险场所及撤离路线进行进一步落实,发放两卡一表2万余份,安装制作地质灾害隐患点标识标牌100个。 2.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汛前,县国土资源局同各乡镇人民政府、全县在建工程项目、矿山企业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细化。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

滑坡勘察报告

工程项目名称 (宋体,加粗,小二号) 滑坡勘查报告(宋体,加粗,小初号,一个字间距) (勘查阶段) (宋体,二号) 承担单位名称(宋体,加粗,小二号,居中) 勘查单位名称(宋体,加粗,小二号,居中)XXXX年XX月XX日(宋体,加粗,小二号,居中)附件1-2

工程项目名称 (宋体,小二号字) 滑坡勘查报告(宋体,小初号,一个字间距) (勘查阶段) (宋体,二号) 项目负责:(宋体,三号) 报告编写:(宋体,三号) 审核: (宋体,三号) 总工程师: (宋体,三号) 单位负责人: (宋体,三号) 提交单位:(宋体,三号) 提交日期:(宋体,三号)

附件1-3 单位资质(为彩色扫描件) 3

附件1-4 工程项目名称 (宋体,加粗,三号字) xxx勘查报告审查意见 (宋体,加粗,二号字) 评审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月日

附件1-5 《工程项目名称xxx勘查报告》(宋体,加粗,二号字) 评审专家组名单(宋体,加粗,小一字) 5

附件1-6 目录(宋体,加粗,三号字)0.前言(宋体,加粗,四号字)…………………………………页码0.1××××××(宋体,小四号字)……………………………………页码0.2××××××……………………………………………………………页码 1.××××××………………………………………………………………页码1.1××××××……………………………………………………………页码1.2××××××……………………………………………………………页码 (目录中行距和正文行距均为1.5倍行距) 附件(宋体,小四号字) 1.委托书共页 2.××××××土工试验成果报告共页 3.××××××钻孔记录照片共页 附图(宋体,小四号字) 1.××××××工程地质平面图共页 2.××××××工程地质剖面图共页 3.××××××钻孔柱状图共页 4.××××××探井(探槽)柱状图共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