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体积误差测量、建模及补偿技术研究

数控机床体积误差测量、建模及补偿技术研究
数控机床体积误差测量、建模及补偿技术研究

数控机床体积误差测量、建模及补偿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对机床加工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越来越大。热误差补偿技术能够实时预测并补偿机床在某一坐标轴方向的热变形,提高机床加工精度。本研究将热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对象拓展到更为复杂的机床体积误差,进行三轴机床空间误差建模研究,并开发误差补偿器,进行误差补偿实验研究,为机床加工精度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误差测量误差建模实验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热误差建模及补偿技术就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进入21世纪,各国对精密加工技术的需求逐渐提高,热误差补偿技术取得了更大发展。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研究团队有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明制造研究中心的j.ni团队、韩国庆北大学的seung-han yang团队、新加坡国立大学的r.ramesh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的杨建国团队、重庆大学的张根保团队。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主要对型号不同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进行热误差建模研究,而运动比较复杂的多轴机床、滚齿机床则很少涉及;第二,所建模型主要对机床主轴在轴向的热变形、机床主轴在径向的热变形、机床主轴在径向与轴向的热变形、刀具相对工件在不同坐标轴方向的位移误差、机床在各坐标轴方向的定位误差等进行预测,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但模型一般只能用于某一特定机床,鲁棒(坚稳)性较差;第三,建模时温

测球半径补偿误差.

三坐标测量机测头的测球半径补偿误差 1950年英国FERRANTI公司制造出第一台数字式测头移动型三坐标测量机、1973年前西德OPTON公司完成三维测头设计并与电子计算机配套推出第一个三坐标测量系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坐标测量技术已臻成熟,测量精度得到极大提高,测量软件功能更加强大,操作界面也日益完善,生产厂家遍布全球,开发出了适于不同用途的三坐标测量机型。几十年的发展充分证明,现代三坐标测量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具有通用、灵活、高效等特点,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各种复杂零件的测量,符合机械制造业中柔性自动化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现代生产对测量技术提出的高精度、高效率要求。 除用于空间尺寸及形位误差的测量外,应用坐标测量机对未知数学模型的复杂曲面进行测量,提取复杂曲面的原始形状信息,重构被测曲面,实现被测曲面的数字化,不仅是坐标测量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反求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 1 测头的分类 测量头作为测量传感器,是坐标测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件。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效率、精度与测量头密切相关,没有先进的测量头,就无法发挥测量机的卓越功能。坐标测量机的发展促进了新型测头的研制,新型测头的开发又进一步扩大了测量机的应用范围。按测量方法,可将测头分为接触式(触发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触发式测量头又分为机械接触式测头和电气接触式测头;非接触式测头则包括光学显微镜、电视扫描头及激光扫描头等。本文讨论的重点为触发式测头。 (1)机械接触式测头 接触式测头又称为“刚性测头”、“硬测头”,一般用于“静态”测量,大多作为接触元件使用。这种测头没有传感系统,无量程、不发讯,只是一个纯机械式接触头。机械接触式测头主要用于手动测量。由于人工直接操作,故测头的测量力不易控制,只适于作一般精度的测量。由于其明显的缺点,目前这种测头已很少使用。 (2)电气接触式测头 电气接触式测头又称为“软测头”,适于动态测量。这种测头作为测量传感器,是唯一与工件接触的部件,每测量一个点时,测头传感部分总有一个“接触—偏转—发讯—回复”的过程,测头的测端与被测件接触后可作偏移,传感器输出模拟位移量的信号。这种测头不但可用于瞄准(即过零发讯),还可用于测微(即测出给定坐标值的偏差值)。因此按其功能,电气接触式测头又可分为作瞄准用的开关测头和具有测微功能的三向测头。电气接触式测头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测头。 2 测球半径补偿误差 (1)测针的选择 正确选择和使用测头是影响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测针安装在测头上,是测量系统中直接接触工件的部分,它与测头的通讯式连接渠道称作触发信号。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针类型和规格取决于被测工件的特征,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测针的刚性和测球的球度都是不可或缺的。 工业用红宝石是高硬度的陶瓷材料,红宝石测球具有很好的球度,测量时红宝石测球的球头磨损可忽略不计。测针针杆一般用非磁性的不锈钢针杆或碳钨纤维针杆,以保证测针的刚性。测

GPS主要误差源及补偿方法

GPS主要误差源及补偿方法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年级:自动化1306 :熊宇豪 学号:13212054 时间:2016年04月11日 小组:熊峰、熊宇豪、张丹 GPS主要误差源及补偿方法 摘要 GPS测量误差按其生产源可分3大部分: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包括卫星时钟误差、卫星星历误差和相对论效应误差;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包括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和多路径效应误差;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接收机时钟误差、接收机位置误差、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 关键词:GPS,误差源。 一、G PS观测中的误差分类 1)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卫星时钟误差、卫星星历误差、相对论效应误差; 2)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多路径效应误差; 3)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接收机时钟误差、接收机位置误差、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 另外在进行高精度GPS测量定位时(进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通常还应该考虑与地球整体运动有关的误差,如地球自转和地球潮汐的影响等。按误差的性质进行区分,上述各种误差有的属于系统误差、有的属于偶然误差。例如,卫星星历误差、卫星时钟误差、接收机时钟误差和大气折射误差等都属于系统误差,而多路径效应误差等是属于偶然误差。其中系统误差比偶然误差无论是从误差本身的大小或是其对测量定位结果影响程度来讲都要大得多,所以说系统误差应该是进行GPS 测量定位时的主要误差源。 二、消除或消弱上述误差影响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1. 建立误差改正模型对观测值进行改正,误差改正模型通常有理论模型、经验模型和综合模型。理论模型是通过对误差产生的原因、性质及其对测量定位影响的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理论上进行严格的推导而建立起来的误差改正模型。经验模型则是通过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并经过拟合而建立起来的误差改正模型。而综合模型则是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建立起来的误差改正模型。 2. 选择较好的硬件和良好的观测条件,在GPS测量定位中,有的误差是无法利用误差改正模型进行改正的。例如,多路径效应误差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这与观测站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削弱多路径效应误差的影响,一是选择功能完善的接收机天线:二是在选择GPS点位时远离信号源和反射物。 3. 利用同步观测的方法,并对相应的同步观测值求差分,研究和分析误差对观测值或平差结果的影响情况,制定合理的观测方案和采取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相应的观测值求差分来消除或削弱一些误差的影响。 4. 引入相应的参数,在GPS测量定位中。将某些参数设为未知参数,而将卫星提供的参数值作为未知参数的初始值。在数据处理中与其他未知参数一起进行解算,从而达到削弱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定位结果精度的目的。 三、各种误差对导航和测量定位的影响以及消除措施 3.1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包括卫星时钟误差、卫星星历误差和相对论效应误差。 3.1.1卫星时钟误差 1. 卫星时钟误差通常是指卫星时钟的时间读数与GPS标准时间之间的偏差。虽然在每颗GPS 卫星上都装备有原子钟(艳原子钟和钏原子钟),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原子钟与GPS标准时间也会有难以避免的偏差和漂移。通常卫星时钟的偏差总量约在1ms以内(该项误差通常也称为物理同步误差),由此产生的等效距离误差可达300km左右。对于卫星时钟的这种偏差,GPS系统是利用地而监控系统对卫星时钟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的监测而精确确定的,并以二阶多项式的形式予以表示,A/ = % 3(f)+。心f):+ [y(')d%o为to时刻卫星的钟差、ai为切时刻钟速,az为钟速的变化率,这些参数是由地而监控系统的主控站测定,并通过卫星的导航电文提供给用户使用。计算卫星时钟读数的改正数并加以改正,改正后通常能保证卫星时钟与GPS标准时间的同步误差在20ns 以内(该项误差通常也称为数学同步误差),由此产生的等效距离误差不会超过6m。要想进一步削弱卫星时钟残差对测量定位的影响,可以在不同的观测站上对同一颗卫星进行同步观测,并将相应

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刀具补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7928469.html, 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刀具补偿 作者:王晓晓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数字化控制机床的产生,许多机械加工的工艺也变得越来越简便。本论文通过对数控机床中刀具补偿的作用和方法的分析,阐述如何利用这一功能来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准,优化刀具的性能,减少生产费用,为车间生产工作提供操作数据与积累经验。 关键词:数控车床;刀具补偿;位置补偿;加工生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246-02 引言 機床的价格与型号不同,就会拥有着不一样的配置,例如刀具补偿这个配置在经济机床上就不具有,需要重复多次的对刀。此种人工操作的方式不仅操作麻烦且容易出现尺寸偏差;而数控车床则能对刀具的外形与大小进行智能计算,自动对刀调控工件至合适位置,而且获得的精度也高。这两种车床在生产中有明显的质量和效率差距。所以,数控车床成为大多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选择。 1.刀具补偿 1.1 刀具补偿的重要性。 数控机床在前期需要编程,通常会将各刀位点设置在刀架的固定位置上,理论上每次设定的刀位点都是相同的。但在具体执行当中,因为刀具的尺寸与形状偏差问题,通常是无法将刀尖保持一致的。尤其在换刀过程中,由于刀具的磨损和人工操作的误差,新安装刀具的刀位点也很难与前一个刀具的刀位点完全重合,误差就这样轻易的出现了。为了改善这些因素造成的误差而带来的数值偏差,必须进行刀具补偿,需要使用刀具补偿,不然生产出的产品会与图纸要求产生一定的形状和尺寸上的差异。 1.2 刀具补偿的作用。 在数控机床加工工件时,由于刀具磨损或重新安装刀具引起的刀具位置变化以及刀具刀尖被磨成半径不大的圆弧,这必将产生加工工件位置误差和形状误差。这样一方面可以将在加工时所用的刀具和设计时所使用的刀具之间的数值偏差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确保了加工零件的精确度。 1.3 刀具补偿表示方法。

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刀具补偿工艺

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刀具补偿工艺 一、刀具补偿的提出: 用立铣刀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工件,可以清楚看出刀具中心运动轨计与工件轮廓不重合,这是因为工件轮廓是立铣刀运动包络形成的。立铣刀的中心称为刀具的刀位点(4、5坐标数控机床称为刀位矢量),刀位点的运动轨计即代表刀具的运动轨迹。在数控加工中,是按工件轮廓尺寸编制程序,还是按刀位点的运动轨迹尺寸编制程序,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 数控机床立铣刀加工 在全功能数控机床中,数控系统有刀具补偿功能,可按工件轮廓尺寸进行编制程序,建立、执行刀补后,数控系统自动计算,刀位点自动调整到刀具运动轨迹上。直接利用工件尺寸编制加工程序,刀具磨损,更换加工程序不变,因此使用简单、方便。 经济型数控机床结构简单,售价低,在生产企业中有一定的拥有量。在经济型数控机床系统中,如果没有刀具补偿功能,只能按刀位点的运动轨迹尺寸编制加工程序,这就要求先根据工件轮廓尺寸和刀具直径计算出刀位点的轨迹尺寸。因此计算量大、复杂,且刀具磨损、更换需重新计算刀位点的轨迹尺寸,重新编制加工程序。 二、全功能数控机床系统中刀具补偿: 1.数控车床刀具补偿 数控车床刀具补偿功能包括刀具位置补偿和刀具圆弧半径补偿两方面。在加工程序中用T功能指定,T***X中前两个XX为刀具号,后两个XX为刀具补偿号,如T0202。如果刀具补偿号为00,则表示取消刀补。 (1)刀具位置补偿刀具磨损或重新安装刀具引起的刀具位置变化,建立、执行刀具位置补偿后,其加工程序不需要重新编制。办法是测出每把刀具的位置并输入到指定的存储器内,程序执行刀具补偿指令后,刀具的实际位置就代替了原来位置。 如果没有刀具补偿,刀具从0点移动到1点,对应程序段是N60 G00 C45 X93 T0200,如果刀具补偿是X=+3,Z=+4,并存入对应补偿存储器中,执行刀补后,刀具将从0点移动到2点,而不是1点,对应程序段是N60 G00 X45 Z93 T0202。 (2)刀具圆弧半径补偿编制数控车床加工程序时,车刀刀尖被看作是一个点(假想刀尖P点),但实际上为了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和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车刀刀尖被磨成半径不大的圆弧(刀尖AB圆弧),这必将产生加工工件的形状误差。另一方面,刀尖圆弧所处位置,车刀的形状对工件加工也将产生影响,而这些可采用刀具圆弧半径补偿来解决。车刀的形状和位置参数称为刀尖方位,用参数0~9表示,P点为理论刀尖点。 (3)刀补参数每一个刀具补偿号对应刀具位置补偿(X和Z值)和刀具圆弧半径补偿(R和T值)共4个参数,在加工之前输入到对应的存储器,CRT上显示。在自动执行过程中,数控

数控机床误差实时补偿技术总结

数控机床实时误差补偿技术的学习总结 第1章绪论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加工业的快速提高,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一般来说,数控机床的不精确性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机床零部件和结构的几何误差; [2]机床热变形误差; [3]机床几何误差; [4]切削力(引起的)误差; [5]刀具磨损误差; [6]其它误差源,如机床轴系的伺服误差,数控插补算法误差。 其中热变形误差和几何误差为最主要的误差,分别占了总误差的45%、20%。提高机床加工精度有两种基本方法:误差防止法和误差补偿法(或称精度补偿法)。 误差防止法依靠提高机床设计、制造和安装精度,即通过提高机床本书的精度来满足机械加工精度的要求。由于加工精度的提高受制于机床精度,因此该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并且经济上的代价也很昂贵。 误差补偿法是认为地造出一种新的误差去抵消当前成为问题的原始误差,以达到减小加工误差,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目的的方法。误差补偿法需要投入的费用很小,误差补偿技术是提高机床加工精度的经济和有效的手段,其工程意义非常显著。 误差补偿技术(Error Compensation Technique,简称ECT)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精密工程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误差补偿技术具有两个主要特性:科学性和工程性。 1.机床误差补偿技术可分为下面七个基本内容: [1]误差及误差源分析; [2]误差运动综合数学模型的建立; [3]误差检测; [4]温度测点选择和优化布置技术; [5]误差元素建模技术; [6]误差补偿控制系统及实施; [7]误差补偿实施的效果检验。 2.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的步骤: [1]误差源的分析和检测; [2]误差综合数学模型的建立; [3]误差元素的辨识和建模; [4]误差补偿的执行; [5]误差补偿效果的评价。 3.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的现状: [1]过长的机床特性检测和辨识时间; [2]温度测点布置位置优化; [3]误差补偿模型的鲁棒性; [4]误差补偿系统及实施; [5]五轴数控机床多误差实时补偿问题。 4.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1]多误差高效检测方法;

第五章 装配工艺过程 1、 填空 1.误差补偿方法是 。 人.

第五章装配工艺过程 一、填空 1.误差补偿方法是。 人为地在系统中加入一种新的原始误差去减少、抵消原有的原始误差。 2.加工盘类工件端面时出现中凸、中凹现象是由于。 刀具(刀架)进给方向与主轴(工件回转中心)轴线不垂直 3.调整法保证装配精度时,又有法、法和法。 固定调整法可动调整法误差抵消调整法 4.机器的质量最终是通过保证的。 装配 5.是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 零件 6.在装配工艺规程制订过程当中,表明产品零、部件间相互关系及装配流程的示意图 称为。 装配系统图 7.装配精度包括的内容是精度、精度和精度。 相互位置相对运动相互配合 8.零件的精度特别是(次要、关键)零件的精度直接影响相应的装配精度。 关键 9.装配精度(封闭环)是零件装配后(最后、最初)形成的尺寸或位置关系。 最后 10.选择装配法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法、法和复合选配法。 直接选配分组装配 二、选择题 1.将装配尺寸链中组成环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可行的程度,然后按要求进行装配,以保证装配精度。这种装配方法是。 (1)完全互换法(2)修配装配法(3)调整装配法(4)选择装配法

(4)选择装配法 2.机械结构的装配工艺性是指机械结构能保证装配过程中是相互联结的零件不用或少用(1)机械加工(2)修配(3)修配和机械加工 (3)修配和机械加工 3.所谓划分成独立的装配单元,就是要求 (1)机械加工车间能有独立的装配区间(2)机械结构能划分成独立的组件、部件等(2)机械结构能划分成独立的组件、部件等 4.在机械结构设计上,采用调整装配法代替修配法,可以使修配工作量从根本上 (1)增加(2)减少 (2)减少 5.装配所要保证的装配精度或技术要求,是装配尺寸链的 (1)组成环(2)封闭环 (2)封闭环 6.采用大数互换法装配时计算,装配尺寸链的公差公式是 (1)统计公差公式(2)极值公差公式 (1)统计公差公式 7.采用完全互换法装配时计算,装配尺寸链的公差公式是 (1)统计公差公式(2)极值公差公式 (2)极值公差公式 8.装配尺寸链的最短路线(环数最少)原则,即 (1)“一件一环”(2)“单件自保” (1)“一件一环” 9.由一个零件的精度来保证某项装配精度的情况,称为 (1)“一件一环”(2)“单件自保” (2)“单件自保” 10.在绝大多数产品中,装配时各组成环不需挑选或改变其大小或位置,装配后即能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但少数产品有出现废品的可能性,这种装配方法称为 (1)完全互换法(2)大数互换法 (1)完全互换法

数控机床误差分析及位置精度提高方法

数控机床误差分析及位置精度提高方法 发表时间:2017-08-02T14:58:21.01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9期作者:魏仁进[导读]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制造业逐渐进入高效率,高精度方向,数控机床和其他设备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 441003)摘要: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制造业逐渐进入高效率,高精度方向,数控机床和其他设备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数控机床上生产的产品,都只是依赖于机床自身加工精度。然而在数控机加工中仍然存在许多影响,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有很多,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对精度造成影响。 关键词:数控机床误差;位置精度;提高方法前言: 自动化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精密加工,数控机床加工精度也在不断提升。从现状可以看出,数控机床在当前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精度是一个衡量数控机床等级的重要指标,而误差是严重干扰数控机床精度的。因此本文主要就数控机床误差分析及位置精度提高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数控机床误差分类 数控机床的误差是指的操作指令的实际作用,相比预计的结果差异的影响的程序。具体的含义是在机床实际运行中,机床工作台和刀具的运动,理想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一般数控机床主要是机床身,立柱,主轴,以及各种直线导轨和旋转轴。所有这一切部件产生的误差最后都归结都数控机床实际加工的误差。误差来源可以被划分成:①运动误差;②切削力;③测试设备误差;④热变形误差;⑤机械安装误差;⑥几何误差机床组件;⑦机器重量和负载变形引起;⑧伺服控制误差和插补算法误差;⑨刀具磨损。 二、机器上误差产生条件 2.1 静态错误 在数控机床不进行切削时,检测存在的误差,其中包括机器的几何精度和定位精度的两个元素,也就是原来的精密机床和本身重力引起的误差。 2.2 动态误差 实际切割机工件的加工条件下被实现的准确度,它是不仅准确性的原始制造商的数控机刀具相关的,如处理的记录的过程中,刀具和工件,本身的误差,但切削力时,速度和其他相关的。 2.3高频率误差:一个动态的误差,如引起的振动带来的相关误差。 2.4位置误差 在机床工作台上或工具(机床坐标系中)位置相关的误差,这是一个函数的坐标系统的位置误差可表示为E = f{x,y,z,其他},类似的几何误差。非位置错误:与机床工作台或刀具位置无关的误差。 三、提高位置精度的主要方法 3.1误差防止法 数控机床的几何尺寸误差主要来自于机床零件的形状和装配误差,因此在机床零件的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改进工艺方法和提高零件质量,以达到减少几何误差的目的。此外,对于机床热变形误差和振动误差,通过校核数控机床结构的刚度和热传导特性可达到减少误差的目的。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有插补误差和伺服误差,采用合理的插补计算和伺服控制方法,可以减少该项误差。 3.2 降低几何误差 机床组成零部件的几何误差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工件的误差,其中机床主轴、导轨和进给系统零部件的几何精度等级影响最大。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机床组成零部件的几何精度来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 3.3热变形解决措施 热变形误差是机床的发热部位产生热量,热量通过各种介质向外传递,导致机床关键零件变形从而产生误差。热变形误差是继几何误差之后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第二大影响因素,热变形误差补偿是提高机床精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热变形误差补偿的研究晚于对几何尺寸误差研究,目前减小热变形误差的方法主要有硬补偿和软补偿两种方法。解决措施:减少热源和控制热流、优化机床结构设计和改善热传导性能。在精密和超精密零件加工中,这些机床的几何精度比较高,因此,降低热变形误差已经成为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采用空气静压轴承、磁悬浮轴承,减少摩擦,进而减少由此引起的热量;另一方面,合理布置机床结构,尽量采用对称布置,加快温度场热平衡,将相变理论应用到机床基础件的方法来减小热平衡也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思路。 3.4伺服跟随误差分析 进给伺服系统是数控机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伺服系统静、动态特性对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加工精度和位移速度有直接影响,对伺服系统的要求主要是精度、快速性和稳定性三个方面。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是按照数控装置的控制指令实现,由步进电动机或伺服电动机与传动机构结合来传动,因此,引起伺服系统的变化复杂,进而影响到加工误差。在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中,各坐标轴伺服系统准确跟踪数控指令的能力十分关键。由于伺服控制系统根据反馈方式不同,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两种控制方法。目前对伺服系统跟随误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轴伺服系统和多轴伺服系统性能的提高和改善两个方面。 3.5 插补误差分析 在数控加工过程中,对于复杂零件的加工,由于刀具运行轨迹非常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很难准确地满足数控加工的实时性要求。因此在实际加工中,根据加工时进给速度的要求,采用插补运算的方法,完成在起点到终点的数据点密化工作,从而形成坐标轴的运动轨迹。针对插补运算过程中存在的误差问题,采用二维非参数曲线插补算法、弧长接近参数值的五次样条曲线、二次泰勒级数展开式基础上的参数补偿等方法,来减小插补误差,提高插补计算精度。 四、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方法

数控刀具补偿原理

3.3 刀具补偿原理 刀具补偿(又称偏置),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数控加工中没有补偿的概念,所以编程人员不得不围绕刀具的理论路线和实际路线的相对关系来进行编程,容易产生错误。补偿的概念出现以后很大地提高了编程的效率。 具有刀具补偿功能,在编制加工程序时,可以按零件实际轮廓编程,加工前测量实际的刀具半径、长度等,作为刀具补偿参数输入数控系统,可以加工出合乎尺寸要求的零件轮廓。 刀具补偿功能还可以满足加工工艺等其他一些要求,可以通过逐次改变刀具半径补偿值大小的办法,调整每次进给量,以达到利用同一程序实现粗、精加工循环。另外,因刀具磨损、重磨而使刀具尺寸变化时,若仍用原程序,势必造成加工误差,用刀具长度补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刀具补偿分为2种: ☆刀具长度补偿; ☆刀具半径补偿。 文献《刀具补偿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工具技术,2OO4年第38卷No7,徐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提到在数控加工中有4种补偿: ☆刀具长度补偿; ☆刀具半径补偿; ☆夹具补偿; ☆夹角补偿(G39)。 这四种补偿基本上能解决在加工中因刀具形状而产生的轨迹问题。 3.3.1 刀具长度补偿 1.刀具长度的概念 刀具长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在对一个零件编程的时候,首先要指定零件的编程中心,然后才能建立工件编程坐标系,而此坐标系只是一个工件坐标系,零点一般在工件上。长度补偿只是和Z坐标有关,它不象X、Y平面内的编程零点,因为刀具是由主轴锥孔定位而不改变,对于Z坐标的零点就不一样了。每一把刀的长度都是不同的,例如,我们要钻一个深为50mm的孔,然后攻丝深为45mm,分别用一把长为250mm的钻头和一把长为350mm的丝锥。先用钻头钻孔深50mm,此时机床已经设定工件零点,当换上丝锥攻丝时,如果两把刀都从设定零点开始加工,丝锥因为比钻头长而攻丝过长,损坏刀具和工件。此时如果设定刀具补偿,把丝锥和钻头的长度进行补偿,此时机床零点设定之后,即使丝锥和钻头长度不同,因补偿的存在,在调用丝锥工作时,零点Z坐标已经自动向Z+(或Z)补偿了丝锥的长度,保证了加工零点的正确。 2.刀具长度补偿指令 通过执行含有G43(G44)和H指令来实现刀具长度补偿,同时我们给出一个Z坐标值,这样刀具在补偿之后移动到离工件表面距离为Z的地方。另外一个指令G49是取消G43

数控机床的误差补偿

数控机床的误差补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数控机床作为新一代工作母机,在机械制造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精密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零件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对数控机床的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用户在选购数控机床时,都十分看重机床的位置精度,特别是各轴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但是这些使用中的数控机床精度到底如何呢?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65.7%以上的新机床,安装时都不符合其技术指标;90%使用中的数控机床处于失准工作状态。因此,对机床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和对机床精度进行经常的测试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零件加工精度。 目前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验通常采用国际标准ISO230-2或国家标准GB10931-89等。同一台机床,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所得到的位置精度也不相同,因此在选择数控机床的精度指标时,也要注意它所采用的标准。数控机床的位置标准通常指各数控轴的反向偏差和定位精度。对于这二者的测定和补偿是提高加工精度的必要途径。 一、反向偏差 在数控机床上,由于各坐标轴进给传动链上驱动部件(如伺服电动机、伺服液压马达和步进电动机等)的反向死区、各机械运动传动副的反向间隙等误差的存在,造成各坐标轴在由正向运动转为反向运动时形成反向偏差,通常也称反向间隙或失动量。对于采用半闭环伺服系统的数控机床, 反向偏差的存在就会影响到机床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 从而影响产品的加工精度。如在G01切削运动时, 反向偏差会影响插补运动的精度, 若偏差过大就会造成“圆不够圆,方不够方”的情形;而在G00快速定位运动中,反向偏差影响机床的定位精度,使得钻孔、镗孔等孔加工时各孔间的位置精度降低。同时,随着设备投入运行时间的增长, 反向偏差还会随因磨损造成运动副间隙的逐渐增大而增加, 因此需要定期对机床各坐标轴的反向偏差进行测定和补偿。 (1)反向偏差的测定 反向偏差的测定方法:在所测量坐标轴的行程内, 预先向正向或反向移动一个距离并以此停止位置为基准,再在同一方向给予一定移动指令值,使之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再往相反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测量停止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在靠近行程的中点及两端的三个位置分别进行多次测定(一般为七次),求出各个位置上的平均值, 以所得平均值中的最大值为反向偏差测量值。在测量时一定要先移动一段距离AB段, 否则不能得到正确的反向偏差值。 测量直线运动轴的反向偏差时,测量工具通常采有千分表或百分表,若条件允许,可使用双频激光干涉仪进行测量。当采用千分表或百分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的是表座和表杆不要伸出过高过长,因为测量时由于悬臂较长,表座易受力移动,造成计数不准,补偿值也就不真实了。若采用编程法实现测量,则能使测量过程变得更便捷更精确。 例如,在三坐标卧式机床上测量X轴的反向偏差,可先将表压住主轴的圆柱表面,然后运行如下程序进行测量: N10 G91 G01 X50 F1000;工作台右移 N20 X-50;工作台左移,消除传动间隙 N30 G04 X5;暂停以便观察 N40 Z50;Z轴抬高让开 N50 X-50:工作台左移 N60 X50:工作台右移复位 N70 Z-50:Z轴复位 N80 G04 X5:暂停以便观察 N90 M99;

. 三坐标测量机测头的测球半径补偿误差的计算

三坐标测量机测头的测球半径补偿误差的计算 2010-2-5 15:49:00 来源:《工具技术》阅读:161次我要收藏 【字体:大中小】 摘要:介绍了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与测量头的分类,结合实例重点分析了触发式测头的测球半径补偿误差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和预防措施。 1 引言 从1950年英国FERRANTI公司制造出第一台数字式测头移动型三坐标测量机、1973年前西德OPTON公司完成三维测头设计并与电子计算机配套推出第一个三坐标测量系统 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坐标测量技术已臻成熟,测量精度得到极大提高,测量软件功能更加强大,操作界面也日益完善,生产厂家遍布全球,开发出了适于不同用途的三坐标测量机型。几十年的发展充分证明,现代三标测量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具有通用、灵活、高效等特点,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各种复杂零件的测量,符合机械制造业中柔性自动化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现代生产对测量技术提出的高精度、高效率要求。 除用于空间尺寸及形位误差的测量外,应用坐标测量机对未知数学模型的复杂曲面进行测量,提取复杂曲面的原始形状信息,重构被测曲面,实现被测曲面的数字化,不仅是坐标测量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反求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 2 测头的分类 测量头作为测量传感器,是坐标测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件。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效率、精度与测量头密切相关,没有先进的测量头,就无法发挥测量机的卓越功能。坐标测量机的发展促进了新型测头的研制,新型测头的开发又进一步扩大了测量机的应用范围。按测量方法,可将测头分为接触式(触发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触发式测量头又分为机械接触式测头和电气接触式测头;非接触式测头则包括光学显微镜、电视扫描头及激光扫描头等。本文讨论的重点为触发式测头。

FANUC的进给运动误差补偿方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机械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FANUC的进给运动误差补 偿方法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所在班级所在专业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任主答辩人 系 年月日

FANUC的进给运动误差补偿方法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 (1) 开题报告 (2) 第一章进给运动误差补偿方法 (6) 1.1常见进给运动误差 (7) 1.1.1反向间隙误差补偿 (8) 1.1.2螺距误差补偿 (9) 1.1.3摩擦补偿 (11) 第二章进给误差数据采集与补偿参数的设置 (12) 2.1激光干涉仪 (12) 2.1.1单频激光干涉仪 (12) 3.1 双频激光干涉仪 (13) 3.1.1 雷尼绍激光校准系统 (14) 3.1.2 测量误差分析 (19) 3.2误差补偿参数的设置 (20) 毕业设计总结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外文翻译 (26) 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机械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FANUC的进给运动误差补偿方法 指导教师王小平职称高级技师 专业名称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班级数控设备10832 学生姓名尹耀强学号1061083237 课题需要完成的任务: 1.根据课题调研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现状、进展,编写调研报告。 2.收集技术资料、图纸进行设计或分析探讨。 3.对不同类型设计的分析, 进行方案论证,确定总体方案。 4.完成毕业设计的论文。 5. 3000单词量的外文资料的翻译(专业相关科技类)。 课题计划: 2月21日—2月25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2月28日—3月 4日;收集整理英文翻译资料。 3月 7日—3月11日;查阅技术资料,完成课题的前期调研工作,完成英文翻译。3月14日—3月18日;完成课题相关资料收集,进行毕业论文构思。 3月21日—3月25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3月28日—4月01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4月04日—4月08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 4月11日—4月20日;整理打印毕业设计资料,完成答辩 计划答辩时间: 4月20日 数控技术系(部、分院) 2011 年3月 1 日 1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

目录 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章概述........................................................... - 1 - 1.1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1) 1.1.1 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 .......................................... - 1 - 1.1.2数控机床的特点............................................... - 1 - 1.1.3 数控机床的分类 .............................................. - 1 - 1.2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 (1) 1.2.1误差补偿现状................................................. - 2 - 1.3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3) 1.3.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 1.3.2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 1.3.3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 3 - 第二章数控机床的进给传动系统 ......................................... - 4 - 2.1数控机床对进给传动系统的要求.. (4) 2.2数控机床进给传动装置的结构 (4) 2.2.1滚珠丝杠螺母机构的结构....................................... - 4 - 2.2.2 进给传动误差................................................ - 5 - 2.2.3 电机与丝杠的联接、传动方式 .................................. - 6 - 2.3数控系统的三种控制方式.. (6) 第三章数控机床的精度及可靠性分析 ..................................... - 8 - 3.1数控机床误差的分类 (8) 3.2误差模型简介 (8) 3.2.1 几何误差.................................................... - 8 - 3.2.2 热误差...................................................... - 9 - 3.2.3 运动控制误差................................................- 10 - 3.2.4 其它误差....................................................- 10 - 3.3数控机床的精度 .. (10) 3.4数控机床的精度检查 (11) 3.4.1 机床几何精度的检查 ..........................................- 11 - 3.4.2 机床定位精度的检查 ..........................................- 11 - 3.5数控机床的可靠性 (12)

三坐标测量机球头测针补偿技术

三坐标测量机球头测针补偿技术* 李君波 助理工程师(第七一七研究所) 摘 要: 介绍了手动三坐标测量机测头跟踪原理,并分几种情况探讨了使用球头测针进行点位 测量时,被测点坐标值的补偿方法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 三坐标测量机 球头测针 补偿 * 收稿日期:1999-11-20。 1 引 言 在使用手动三坐标测量机对工件进行多点位测量时,由于被测物体形状各异,工作量很大。因此,提高硬件测量速度、改进操作流程、增强软件容错性及软件智能性等是提高测量效率的主要手段。 2 测头跟踪机制 测头跟踪机制是一种增强软件智能性的技术。其工作原理如下 : 图1 链队列示意图 图2 循环队列示意图 每次测量一个点位,无论是重测还是新测,测针都需要运动一段距离,因此可在软件中设置跟踪机制,自动追踪测针的运动轨迹,根据采集到的测针碰触被测点位之前一段距离的坐标值集C OOR-SE T ={node 1,node 2, ,node n}(node n 为跟踪的最后一个坐标值)。可分析测针从何方位碰触被测点位,再在使用球头测针时自动补偿,而不必在测量之前手动指定测量方位,增强了测量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为必须保存坐标值集COOR-SET 并且需在测针运动时不断更新数据、加入最新的坐标值、去除最老的坐标值,因此,坐标值集COOR-SE T 构成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可采用两种方式实现,即链队列和循环队列。 若采用链队列的方式,当加入新的结点P 同时删除最老的队头结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new(P); 申请新结点; p->data=xyz data;p->next=NI L; 填入数据域,指针域置空;

数控加工误差主动补偿方法

第16卷第9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Vol.16No.92010年9月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Sep.2010 文章编号:1006-5911(2010)09-1902-06 收稿日期:2009-11-17;修订日期:2010-02-26。Received 17Nov.2009;accepted 26Feb.2010. 基金项目:总装备部预研基金资助项目(51318020202)。Fou nda tion item: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Gen eral Arm am ent Department Pre -research Foundation,China(No.51318020202). 数控加工误差主动补偿方法 周 静1,陈蔚芳1,曲绍朋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 100076)摘 要:为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提出了基于公差的局部误差补偿法,并通过修正数控程序主动补偿加工误差。分析零件加工表面误差的特点,根据实际公差要求找出超出公差范围的变形关键区域,修正其切削深度以实现误差的局部补偿。得到刀位控制点修正的切深后,重新规划带有误差补偿值的刀具轨迹。结合实际加工精度确定走刀步距和行距,经过后置处理生成零件修正的数控代码。通过实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误差补偿;数控编程;数控加工;薄壁零件中图分类号:T H 164 文献标志码:A Active error compensation methods for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ing ZH O U J ing 1,CH EN Wei -f ang 1,Q U Shao -p eng 2 (1.Colleg e o f M echanical &Electr ical Eng ineer ing,Nanjing U niv er sity of A eronautics &A stro nautics, N anjing 210016,China; 2.China P recision Engineering Inst itute for Aircraft Industr y,Beijing 100076,China) Abstract:T o improv e machining accuracy of w orkpieces,a local er ror compensation method based on to ler ance w as pr oposed.A nd the machining erro rs w ere compensated act ively by mo dif ying Numerical Contro l(NC)codes.Err or values of parts surface wer e analyzed,and acco rding to to lerance r equirements,the cr itical deflectio n areas beyond tolerance r ang e wer e obtained,and actual cutt ing depth of t he ar eas w as amended to com pensat e local err or s.T o ol path w ith err or compensated v alues w as re -planned when actually modified cutting depth w as decided.A nd then step and ro w spacing w ere determ ined accor ding to actual machining accur acy.By post -pro cessing ,modified N C codes wer e achiev ed for wo rkpiece machining.A n ex ample w as used to demo nstr 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pproach.Key words:er ro r compensation;numer ical co nt rol prog ramming ;numerical co nt ro l machining ;t hin -w alled par ts 0 引言 数控加工过程通常分为离线零件编程(加工前)、在线加工与监控(加工中)和检验处理(加工后) 三个阶段。目前,对数控加工质量保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后期两个阶段[1] 。对于零件加工质量的保证,其主要矛盾是加工过程中的工件由于切削力、夹紧力、切削热和残余应力而产生了变形,薄壁件加工因刚度低,加工变形现象则更为显著。为了加工出合格的薄壁零件,可以在数字控制(Num er ical Co n -trol,NC)加工的前期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工 件的变形,如通过修正NC 程序克服薄壁件对基于零件理想几何形状所生成的数控刀具轨迹代码的有效性的限制等。在对薄壁件进行误差主动补偿之前,应充分分析加工变形预测量,采取合理的补偿方法,以达到有效改进加工质量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有关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成果很多,也存在一些不足。DE p PINCE p P 等人针对刀具加工时受力变形引起工件加工误差的问题,提出考虑公差的镜像补偿法[2];KRIS M Y L 等人研究了

数控加工中巧用刀具半径补偿指令

数控加工中巧用刀具半 径补偿指令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数控加工中巧用刀具半径补偿指令【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刀具半径补偿功能的分析,总结出刀具半径补偿功能要点,给我们的编程和加工带来很大的方便。 【关键词】:刀具半径补偿 G41 G42 G40。 一、前言 零件加工程序通常是按零件轮廓编制的,而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控制点是刀具中心,因此在数控加工前数控系统必须将零件轮廓变换成刀具中心的轨迹。只有将编程轮廓数据变换成刀具中心轨迹数据才能用于插补。在数控铣床上进行轮廓加工时,因为铣刀有一定的半径,所以刀具中心(刀心)轨迹和工件轮廓不重合,如不考虑刀具半径,直接按照工件轮廓编程是比较方便的,而加工出的零件尺寸比图样要求小了一圈(加工外轮廓时),或大了一圈(加工内轮廓时),为此必须使刀具沿工件轮廓的法向偏移一个刀具半径,这就是所谓的刀具半径补偿指令。应用刀具半径补偿功能时,只需按工件轮廓轨迹进行编程,然后将刀具半径值输入数控系统中,执行程序时,系统会自动计算刀具中心轨迹,进行刀具半径补偿,从而加工出符合要求的工件形状,当刀具半径发生变化时也无需更改加工程序,使编程工作大大简化。实践证明,灵活应用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合理设置刀具半径补偿值,在数控加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刀具半径补偿方式有B功能刀具补偿和C功能刀具补偿两种。 1.B功能刀具半径补偿 早期的数控系统在确定刀具中心轨迹时,都采用读一段、算一段、再走一段的B 功能刀具半径补偿(简称B刀补)控制方法,它仅根据程序段的编程轮廓尺寸进行刀具半径补偿。对于直线而言,刀补后的刀具中心轨迹为平行于轮廓直线的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