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油井流入动态

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1.吸水指数表示(每米厚度油层)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它的大小表示油层吸水能力的好坏。

2.蜡的初始结晶温度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原油中溶解的蜡便开始析出,蜡开始析出的温度称为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3.气举采油法气举采油是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混合,利用气体的密度小以及气体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种采油方式。

4.等值扭矩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其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那么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的等值扭矩。

5.气液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流中,由于气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叫气液滑脱现象。

6,扭矩因数悬点载荷在曲柄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7.配注误差指配注量与实际注入量的差值与配注量比值的百分数。

8.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在油层条件下,裂缝宽度与填砂裂缝渗透率的乘积,常用FRCD表示。

35 .目前常用的井筒降粘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降粘技术和热力降粘技术。

36.现场上常用的压井方法有圆程、灌注法和触法三种。

37.目前作为注水用的水源主要有地面水源、地下水源和油层采出水等。

38.目前常用的防砂方法有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焦化防砂、套管外膨胀式封隔器防砂和复合技术防砂。

39.目前油井常用的清蜡方法,根据原理可分为幽清蜡和幽清蜡两种。

40.修井设备按性能和用途分为动力设备、起下设备、旋转设备循环设备等。

L采油指数:

产油量与生产压差之比;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产

量的增加值;油井IPR曲线斜率的负倒数。

3.气举时的启动压力:

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到达管鞋(注气点)时的井口注入压力。

4.余隙比:

余隙容积与活塞让出的容积之比;或活塞在下死点时,吸入阀(固定阀)和排出阀(游动阀)间的泵筒容积与活塞让出的容积之比;.扭矩因数:

悬点载荷在曲柄轴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9.酸的有效作用距离:

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

1.持液率:计算管段中液相所占的截面积与管段截面积之比值。

6.蒸汽吞吐:向采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浸泡一段时间后开井生产,当采油量下降到不经济时,再重复上述作业的采油方式。每一个吞吐周期中可分为注汽、炳井和生产三个阶段。

3.(抽油机)反面冲突当抽油机承受负扭矩时,减速箱的主动轮变为从动轮,从而发生齿轮反面撞击的现象

注水井吸水指数与注水层厚度的比值,即每米吸水指数.酸化压裂

一种熠产增注措施。依靠水力能量憋压造缝,靠酸液溶蚀形成凸凹不平的裂舞壁面,闭合后形成高导流能力裂缝.生产压差

油(气)藏平均压力与井底流压的差值.射孔密度

射孔层位中单位厚度射开层段的射孔孔眼数3泵效:抽油井的实际产液量一般小于泵的理论排量,二者的比值称为泵的容积效率,油田习惯称之为泵效。

4吸水指数:表示注水井在单位井底压差下的日注水量,是反映油层吸水能力的指标。

增产倍比:相同生产条件下压裂后与压裂前的日产水平或采油指数之比,它与油层和裂缝参数有关,可以采用典型曲线法、近似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求得8蒸汽吞吐采油:在同一口井内注蒸汽和采油。

11裸眼完井方法:套管下至生产层顶部进行固井,生产层段裸露的完井方法。

1.油气层损害:由于入井流体与储层及其流体不配伍时造成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下降的

现象。

2.高能气体压裂:用高压气体将地层岩石压出一条裂缝的压裂方法。

3.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是指把工程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给定

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工程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

0.负压射孔完井方法:井筒液柱压力小于地层流体压力时而采用的完井方法。

4.化学防沙:运用化学方法进行的防砂。

5.水敏:油气层遇水后渗透率降低的现象称为水敏。

6.自喷采油法:油层能量充足时,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就能将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

法。

7.有效厚度:在油藏中有实际开采价值和意义的油藏厚度。

8.投资利润率:利润占投资总额的百分比。

6.人工井壁防砂法:在井筒的井壁添加人工井壁以防止砂入井的方法。

7.压裂液:在压裂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液体。

8. Vogel 方程:

'传=]0.2""_ (〃些I%max(FE=l)PrP r

9吸水剖面:在注水施工过程中所对应的地层的吸水面。

14套管射孔完井方法:在钻井完成后下套管固井然后射孔联通井筒与产层的完井方法。

气举井启动过程中的最大井口注气压力。

11.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其数值等于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

12.注水指示曲线稳定流动条件下,注入压力与注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3.冲程损失由于抽油杆和油管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弹性伸缩,而引起的深井泵柱塞实际行程与光杆冲程的差值。

14.余隙比余隙体积与泵上冲程活塞让出的体积之比。

15.流动效率所谓油井的流动效率是指该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16.酸的有效作用距离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

17.面容比岩石反响外表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1、采油指数定义为产油量与生产压差之比,或者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也可定义为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产量的增加值,或IPR曲线的负倒数。

2、采油工程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产油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

3、产液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的生产液量。

6、影响持液率的因素:倾斜校正系数中;系数C ;气液两相流阻系数入与无滑脱气液两相流阻系数人’的比值。

7、自喷: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使地层原油喷到地面的方法。

8、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

10、持液率,又称真实含液率或截面含液率,它是指在水气两相流动过程中,液相的过流断面面积占总过流面积的比例。

5、节点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井生产系统分成假设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

6、临界流动是流体的流速到达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波速时的流动状态。

7、气锁:抽汲时由于气体在泵内压缩和膨胀,吸入和排出阀无法翻开,出现抽不出油的现象。

9、水力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液体提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功率。

10、光杆功率就是通过光杆来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损耗所需要的功率。

11、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Q 一般都比理论产量Qt要低,两者的比值叫泵效。

12、示功图是由载荷随位移的变化关系曲线所构成的封闭曲线图。

13、注水井指示曲线是稳定流动条件下,注入压力与注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4、相对吸水量是指在同一注入压力下,某一层吸水量占全井吸水量的百分数。

15、当产生裂缝时,井筒内注入流体的压力即为地层的破裂压力。

16、破裂梯度是指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17、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是在油层条件下,填砂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

18、当酸浓度降低到一定浓度时,酸液基本上失去溶蚀能力,称为残酸。

19、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称为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

20、用酸液作为压裂液,不加支撑剂的压裂称为酸化压裂(简称酸压)。

21、酸化是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又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其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粘土、钻井泥浆、完井液)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

22、为了调整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提高注入水的涉及系数,改善水驱效果,向地层中的高渗透层注入化学药剂,药剂凝固或膨胀后,降低油层的渗透率,迫使注入水增加对低含水部位的驱油作用,这种工艺措施称为注水井调剖。

23、自喷井的节点:各流动过程的分界点,是一个位置的概念。包括普通节点和函数节点。

24、求解点:以其它中间节点,作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25、普通节点:两段不同流动规律的衔接点。普通节点本身不产生于流量相关的压力损失。

26、函数节点:压力不连续的节点(压力函数节点)。流体通过该节点时,会产生于流量相关的压力损失。

27、吸水指数是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2.水敏:油气层遇淡水后渗透率降低的现象。

3.财务内部收益率:工程在计算期内各所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速敏:流体与储层岩石和流体在无任何物理、化学作用的条件下,由于流体的流动引起的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5.人工井壁防砂法:从地面将支护剂和未固化的胶结剂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均匀,用液体

携至井下挤入油层出砂部位,在套管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渗透性的避面,可阻止油层砂粒流入井内而又不影响油井生产的工艺措施。

6.压裂液:压裂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液体的总称。

-^-二1 - 0.2 ” 一. Vogel 方程:^Omax Pr L 巴」

7.吸水剖面:在一定注水压力下,各吸水层段的吸水量的分布12 .有杆泵泵效:抽油机井的实际产量与抽油泵理论排量的比值。

14.套管射孔完井方法:钻穿油层直至设计井架,然后下油层套管底部注水泥固井,最后射孔弹射穿油层套管,水泥环并穿透油层某一深度建立起油流的通道。

15.应力敏感性:在施加一定的有效压力时,岩样物性参数随应力变化而改变的性质。

1 .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3.负压射孔完井方法:射孔时造成井底压力低于油藏压力的射孔完井方法。

6.油田动态监测:通过油水井所进行的专门测试与油藏和油水井等的生产动态分析工作。

8.蒸汽吞吐采油:向采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浸泡一段时间后开井生产,当采油量下降到不经济时,再重复上述作业的采油方式。

11.裸眼完井方法:生产段油层完全裸露的完井方法。

12.采油指数:油井IPR曲线斜率的负倒数。

14 .高能气体压裂:利用特定的炸药在井底爆炸产生高压高温气体,使井筒附近地层产生和保持多条径向裂缝,从而到达油水井增产增注目的的工艺措施。

L油气层损害:入井流体与储层及其流体不配伍时造成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3 .酸压:用酸液作为压裂液实施不加支撑剂的压裂。

5 .稠油:地层条件下粘度大于50mPa.s或地面脱气情况下粘度大于lOOmPa.s的原油。

6 .财务净现值:工程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按设定折现率(或规定的基准收益率)

贴现的现值之和.

7 ,负压射孔完井方法:射孔时造成井底压力低于油藏压力的射孔完井方法。

9 ,水敏:油气层遇淡水后渗透率降低的现象。

12.裂缝导流能力:在裂缝闭合压力下裂缝支撑剂层的渗透率与裂缝支撑缝宽度乘积。它

综合反映了支撑剂的物理性质与支撑剂在缝中的铺置状况。

13,压裂液:压裂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液体的总称。

14.有效厚度:

15.投资利润率:工程生产期内年平均利润总额与总投资的比例。

1.采油方法指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

2.自喷采油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使油喷到地面的方法称自喷采油法.

3.井底流压单相垂直管流的能量来自液体的压力.

4、流动形态流动过程中气液两相在管内的分布状态.

5、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垂直管流中,由于气.液的密度差导致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

6.滑脱损失由于滑脱现象而产生的附加压力损失.

7.气相存容比计算管段中气相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

8、液相存容比计算管段中液相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

9、节点由不同压力损失公式或相关式所定义的局部设置.

10、求解点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11、功能节点压力连续(存在压差)的节点.

12、生产压差油层静压与井底流压之差,称之为生产压差.

13、采油速度油井产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是衡量油井开采速度的重要指标.

14、冲次抽油机每分钟完成上.下冲程的次数.

15、初变形期抽油机从上冲程开始到液柱载荷加载完毕这一过程.

16、泵效抽油井的实际产量与泵的理论产量之比.

17、充满系数抽油泵上冲程进泵液体体积与活塞让出的体积之比.

18、动液面抽油井正常生产时,环空中的液面.

19、静液面关井后,环空中的液面开始恢复,当液面恢复到静止不动时,称之为静液面.

20、漂浮度泵吸入口至动液面的深度.

21、下泵深度泵吸入口距井口(补心外)的距离.

22、折算液面把在一定套压下测得的液面折算成套压为零时的液面.

23、游梁平衡在游梁尾部加平衡重的一种平衡方式.

24、复合平衡在游梁尾部和曲柄上都加有平衡的一种混合平衡方式.

25、机械平衡在下冲程中,以增加平衡重块的位能来储存能量,在上冲程中平衡重降低位能,来帮助电动机做功的平衡方式.

26、油井负荷扭矩悬点载荷在曲柄轴上所产生的扭矩.

27、曲柄平衡扭矩曲柄平衡块在曲柄轴上造成的扭矩.

28、扭矩因素油井负荷扭矩与悬点载荷之比.

29、光杆功率通过光杆,来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损耗所需要的功率.

30、吸水指数表示在单位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31、比吸水指数地层吸水指数除以地层有效厚度,又称每米吸水指数.

32、视吸水指数单位井口压力下的日注水量.

33、相对吸水量指在同一注入压力下某小层吸水量占全井吸水量的百分数.

34、吸水剖面在一定注入压力下,沿井筒各射开层段的吸水量.

35、正注从油管注入的一种注水方式.

36、合注从油管和油.套环形空间同时注水的一种注水方式.

37、配注误差实际注水量对于设计注水量的相对百分误差.

38、层段合格率合格层段数占注水层段数的百分数.

39、欠注当实际注入量小于设计注入量即配注误差为“正”时,称之为欠注.

40、超注当实际注入量大于设计注入量即配注误差为“负"时,称之为超注.

击痴'+4-Z-. n-^lln-4-F=lTT-AZATrh/&lln—kiS/nM-k n--4—।42、有效垂向应力垂向应力与地层(流体)压力之差.

A -i Z

43、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除以地层深度.

44、前置液水力压裂初期用于造缝和降温的压裂液.

45、携砂液水力压裂形成裂缝后,用于将砂携入裂缝的压裂液.

46、静滤失压裂液在静止条件下的滤失.

47、动滤失压裂液在流动条件下的滤失.

48、闭合压力水力压裂停泵后作用在裂缝壁面上使裂缝处于似闭未闭时的压力.

49、熠产倍数措施后与措施前的采油指数之比,反映了增产程度.

50、注水井指示曲线表示在稳定流动力条件下,注入压力与注水量之间的关曲线51、稳定剂为了减少氢氧化铁沉淀,防止发生堵塞地层的现象,而加的某些化物质.

52、什么是储油气层?答:但凡能够储集油气,并能使油气流出来的岩层。

53、什么是圈闭、油气藏?答:油气只有在储集层中聚集起来,才能形成有价值矿藏,促使油气聚集起来的场所叫圈闭。

54、什么是地质储量?答:即地下油层中所储石油的总数量。

55、什么是采收率?答:目前现有石油工艺技术条件可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56.什么是油田的三大矛盾:答:即层间矛盾、平面矛盾、层内矛盾。

57.什么是主力油层?答:渗透率高、厚度大、产量高、压力高、复注水效果好,在全井起主导作用的油层。.

58.大庆油田是属于哪种开发方式?答:属于人工补充能量(即注水)o59、检泵类施工应具备哪些现场资料?方案设计、开工许可证、交接书、班报表、管杆记录。

60.检泵作业常见的附加工序有哪些?压井、刮蜡、冲砂、打捞、替喷。

常用的验窜方法有哪几种?答:常用的验窜方法有套溢法和套压法等两种。

61.

62.油水井套损类型有哪几种?变形、错断、破裂、腐蚀孔洞63、套管损坏的类型变形、错断、破裂、外漏、弯曲。

64,射孔常用的输送方式是什么?答:电缆传输、油管传输。

1.完井方式是指迪层与此底的连通方式、井底结构及完井工艺。

2.替喷法是用密度较轻的液体将井内密度较大的液体替出。

3.抽汲不但有降低诱喷的作用,还有解除油层某种堵塞的作用。

4.采油树的作用是控制和幽油井的生产等。

5.完井是指裸眼钻达设计井深后,使井底和迪层以一定结构连通起来的工艺。

6.气举排液有常规气举排液、混水气举排液连续油管气举排液和泡沫排液法等几种。

7.自喷井井口装置按连接形式有螺纹式、法兰式和卡箍式三种。

8.油嘴的作用是控制和的油井的产量。

9.油层的三种差异是层间差异、平面差异和层内差异。

10.自喷井从油层到地面的四个基本流动过程是地层逡流、井筒多相流、嘴流和地面管线流。

11.泡流的特点是,油是连续相,气是非连续相,气泡的流速大于油的流速。

12.气举采油的原理是,依靠从地面注入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的流体在井筒中混合, 利用气体的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从而将井筒内的流体举出。

13.为了使油井稳产高产,必须对油层的三种差异进行调整,通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是油井分层开采,水井分层注水。

14.雾流的特点是,气体是连续相,液体是非连续相,气泡的流速大于油的流速。

15.气举的主要能量是依靠外来高压气体的能量,而自喷井主要依靠迪层主盘的能量。

16.游梁式抽油机主要有动力设备、减速机构、换向机构和辅助装置四大局部组成。

17.CYJ12-3.3-70B抽油机的悬点最大允许载荷是12婚1,光杆最大冲程长度是工邺。

18 .深井泵在上冲程时定阀翻开,游动阀关闭。

19.悬绳器是连接地与绳驻的工具。

20 .抽油机悬点静载荷主要包括枉挂载荷和液挂载荷。

22 .深井柱塞泵在下冲程中,游动阀翻开,

21 . CYJ10-3-37抽油机的曲柄轴最大允许扭矩是37KN・m ,光杆最大冲程长度是3m o

22 .深井柱塞泵在下冲程中,游动阀翻开, 定阀关闭。

23。抽油机悬点动载荷主要包括惯性载荷、摩擦载荷及振动载荷。

24 .提高泵效的措施有坦屋方面的措施、幽方面的措施及设备和管理方面的措施。

25.影响泵效的因素有地质因素、设备因素和工作方式三大方面。

26.关井后油井环形空间中的液面恢复到静止时,从井口到液面的距离称为静液面邃度;从油层中部到静液面的距离称为静液面醺。

27.水力活塞泵由地面局部,井下局部和中间局部组成。

28.压裂过程中注入井内的压裂液,在不同施工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可把压裂液分为前置液.携砂液和顶替液三种。

29.抽油井在生产期间,环形空间动液面到井口的距离称为动液面邃度,油层中部到动液面的距离称为动液面食度。

30.电动潜油离心泵由地面局部,井下局部和中间局部组成。

31.目前常用的压裂液有水基压裂液、酸基压裂液、油基压裂液、醇基乳状及泡沫压裂液。

32.酸化按工艺分类有酸洗、基质酸化(常规酸化)后压裂酸化等。

33.对支撑剂的要求是,应具有粒径均匀,密度小、强度大,破碎率小、圆度和球度高、杂质含量少和来源广,价廉等。

34.常用的清砂方法有冲砂和捞砂两种。

采油工程复习

《采油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采油工程 2.滑脱损失 3. 冲程损失 4. 吸水指数 5. 土酸 6. 气举启动压力 7. 采油指数 8. 注水指示曲线 9. 油井流入动态10. 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11. 气举采油法 12. 扭矩因数 13. 底水锥进14. 配注误差 15. 裂缝的导流能力 二、选择题 1. 氢氟酸与砂岩中各种成分均可发生反应,其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A)石英B)硅酸盐;C)碳酸盐D)粘土。 2. 注水分层指示曲线平行右移,层段地层压力与吸水指数的变化为。 A)升高、不变B)下降、变小 C)升高、变小D)下降、不变 3. 油层酸化处理是碳酸盐岩油层油气井增产措施,也是一般油藏的油水井解堵、增注措施。 A)泥岩B)页岩 C)碎屑岩D)砂岩 4. 某井产量低,实测示功图呈窄条形,上、下载荷线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分析该井为。 A)油井结蜡 B)出砂影响 C)机械震动 D)液面低 5. 不属于检泵程序的是。 A)准备工作B)起泵 C)下泵D)关井 6.压裂后产油量增加,含水率下降,采油指数或流动系数上升,油压与流压上升,地层压力上升或稳定,说明()。 A)压裂效果较好,地层压力高B)压裂液对油层造成污染C)压开了高含水层D)压裂效果好,地层压力低 7. 非选择性化学堵水中,试挤用(),目的是检查井下管柱和井下工具工作情况以及欲封堵层的吸水能力。 A)清水B)污水C)氯化钙 D)柴油 8. 抽油机不出油,活塞上升时开始出点气,随后又出现吸气,说明()。 A)泵吸入部分漏B)油管漏C)游动阀漏失严重D)固定阀漏 9. 可以导致潜油电泵井欠载停机的因素是()。 A)含水上升B)油井出砂 C)井液密度大D)气体影响 10. 下列采油新技术中,()可对区块上多口井实现共同增产的目的。 A)油井高能气体压裂 B)油井井下脉冲放电 C)人工地震采油 D)油井井壁深穿切 11. 油井诱喷,通常有()等方法。 A)替喷法、气举法喷法、抽汲法 C)替喷法、抽汲法、气举法 D)替喷法、抽油法、气举法12. 地面动力设备带动抽油机,并借助于抽油杆来带动深井泵叫()。 A)有杆泵B)无杆泵C)电泵D)水力活塞泵 13. ()泵径较大,适合用在产量高、油井浅、含砂多、气量小的井上。 A)管式泵B)杆式泵C)电潜泵D)无杆泵 14. ()是指只在油、气层以上井段下套管,注水泥封固,然后钻开油、气层,使油、气层裸露开采。 A)射孔完成法 B)裸眼完成法 C)贯眼完成法 D)衬管完成法 15. 油井常规酸化的管柱深度应下到() A)油层顶部 B)油层中部 C)油层底部 D)油层底部以下5~10m

采油工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油井流入动态: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2滑脱损失:由于油井井筒流体间密度差异,在混合物向上流动过程中,小密度流体流速大于大密度流体流速,引起的小密度流体超越大密度流体上升而引起的压力损失。 3气举启动压力:气举井启动过程中,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将最终达到管鞋处时的井口注入压力。 4扭矩因数:悬点载荷在曲柄轴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5速敏:在流体与地层无任何物理化学作用的前提下,当液体在地层中流动时,会引起颗粒运移并堵塞孔隙和喉道,引起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6基质酸化: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依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井筒附近油层渗透性的工艺。 7吸水剖面:一定注入压力下各层段的吸水量的分布。 8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油层条件下填砂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 9酸压裂缝的有效长度:酸压过程中,由于裂缝壁面被酸不均匀溶蚀,施工结束后仍具有相当导流能力的裂缝长度。 10蜡的初始结晶温度:当温度降到某一数值时,原油中溶解的蜡开始析出时的温度。 11:采油指数:是指单位压差下的油井产量,反映了油层性质、流体物性、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等与产量的关系。 12气举采油:是指人为地从地面将高压气体注入停喷的油井中,以降低举升管中的流压梯度,利用气体的能量举升液体的人工举升方法。 13吸水指数:表示注水井在单位井底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14沉没度:泵下入动液面以下深度位置。 15原油的密闭集输:在原油的集输过程中,原油所经过的整个系统都是密闭的,既不与大气接触。 16滤失系数:压裂液在每一分钟内通过裂缝壁面1m^3面积的滤失量, 17滑脱现象:气液混流时,由于气相密度明显小于液相密度,在上升流动中,轻质气相其运动速度会快于重质液相,这种由于两相间物性差异所产生的气相超越液相流动。 18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当酸液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一般为初始浓度的10%),酸液变为残酸,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 19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7分析常规有杆泵生产过程中抽油杆柱下端受压的主要原因。 答:(1)柱塞与泵筒的摩擦力;(2)抽油杆下端处流体的压强产生的作用力;(3)流体通过游动阀孔产生的阻力;(4)抽油杆柱与井筒流体的摩擦力;(5)抽油杆柱与油管间的摩擦力;(6)抽油杆柱和井筒流体的惯性力和振动力等。 8作出自喷井油层-油管-油嘴三种流动的协调曲线,并说明各曲线的名称,标出该油井生产时的协调点及地层渗流和油管中多相管流造成的压力损失。 答:自喷井油层-油管-油嘴三种流动的协调曲线: 曲线A:流入动态曲线;表示地层渗流压力损失,为地层静压; 曲线B:满足油嘴临界流动的井口油压与产量关系曲线;表示油管中多相管流造成的压力损失,为井底压力; 曲线C:嘴流特性曲线;表示井口压力。 曲线B与曲线C的交点G为协调点

采油工程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填空: 油井流入动态: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采油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得油井产油量。 产液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的生产液量。IPR曲线:油井流入动态曲线,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简称IPR曲线 滑脱现象:混合流体流动过程中,由于流体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气体(小密度流体)流速大于液体(大密度流体)流速的现象。如:油气滑脱、气液滑脱、油水滑脱等特点: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连续相;气体主要影响混合物密度,对摩擦阻力影响不大;滑脱现象严重。滑脱损失:因滑脱而产生的附加压力损失。 滑脱损失的情况:是由混合物密度的增加而产生。 扭矩因素的物理意义:悬点载荷在曲柄轴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自喷井生产的四个基本流动过程:油层到井底的流动—地层渗流、井底到井口的流动—井筒多相管流、井口到分离器—地面水平或倾斜管流、嘴流。 节点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 节点系统分析思路:①以系统两端为起点分别计算不同流量下节点上、下游的压力,并求得节点压差,绘制压差-流量曲线。②根据描述节点设备(油嘴、安全阀等)的流量—压差相关式,求得设备工作曲线。③两条压差-流量曲线的交点为问题的解,即节点设备产生的压差及相应的油井产量。 气举采油原理: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液在井筒中混合,利用气体的膨胀和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 气举方式:连续气举、间歇气举。 气举适用条件:高产量的深井;含砂量少、含水低、气油比高和含有腐蚀性成分低的油井;定向井和水平井等。 气举阀的作用:降低启动压力;控制进气量。 悬点运动规律:简谐运动、曲柄滑块运动 抽油机平衡方式:气动平衡、机械平衡(游梁平衡、曲柄平衡、复合平衡) 抽油机的平衡原理:在下冲程中把能量储存起来,在上冲程中利用储存的能量来帮助电动机做功,从而使电动机在上下冲程中都做相等的正功。 常用的水质处理措施:沉淀、过滤、杀菌、脱氧、暴晒 影响注水井吸水能力的因素:(1) 与注水井井下作业及注水井管理操作有关的因素(2) 与水质有关的因素(3) 组成油层的粘土矿物遇水后发生膨胀(4) 注水井地层压力上升 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得日注水量。 施工曲线分析与应用:在致密底层内,当井底压力达到破裂压力后,地层发生破裂;然后在较低的裂缝延伸压力下,裂缝向前延伸。对高渗或微裂缝发育地层,压裂过程中无明显的破裂压力,破裂压力与延伸压力相近。 水力压裂造缝的条件:(1)形成垂直裂缝(2)形成水平裂缝(3)破裂压力梯度 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β小于15~18时形成垂直裂缝,β大于23时形成水平裂缝。) 压裂液的作用: 前置液;破裂地层、造缝、降温作用。 携砂液;携带支撑剂、充填裂缝、造缝及冷却地层作用。 顶替液;(中间顶替液:携砂液、防砂卡。 末尾顶替液:替液入缝,提高携砂液效率和防止井筒沉砂。)性能要求:①滤失少②悬砂能力强③摩阻低④稳定性好⑤配伍性好⑥低残渣⑦易返排⑧货源广、便于配制、价钱便宜滤失性:压裂液滤失到地层受三种机理控制:压裂液的粘度、油藏岩石和流体的压缩性、压裂液的造壁性 支撑剂的作用:具有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 性能要求:(1)粒径均匀,密度小(2)强度大,破碎率小(3)圆度和球度高(4)杂质含量少(5)来源广,价廉 支撑剂的选择:主要是指选择其类型和粒径,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裂缝导流能力。研究表明对低渗地层,水力压裂应以增加裂缝长度为主,对中高渗地层,水力压裂应以增加裂缝导流能力为主。影响支撑剂选择的因素:1)支撑剂的强度,2)粒径及其分布,3)支撑剂类型,4)其它因素如支撑剂的质量、密度以及颗粒园球度等。 砂比:沙堆体积与压裂液体积之比 地面砂比:支撑剂体积与压裂液体积之比。 裂缝内的砂浓度(裂缝内砂比):是指单位体积裂缝内所含支撑 剂的质量。 裂缝闭合后的砂浓度(铺砂浓度):指单位面积裂缝上所铺的支 撑剂质量。 酸岩反应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酸浓度降低值或单位时间内岩石单位反应面积的溶蚀量。 面容比:岩石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 1、面容比:面容比越大,反应速度也越快; 2、酸液的流速:酸液流动速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3、酸液的类型:强酸反应速度快,弱酸反应速度慢; 4、盐酸的质量分数:盐酸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增加,盐酸浓度过高,反应速度反而降低,相同浓度条件下,初始浓度越大,余酸的反应速度越慢,因此浓酸的反应时间长,有效作用范围越大; 5、温度:温度升高,H+热运动加剧,传质速度加快,酸岩反应速度加快; 6、压力:压力增加,反应速度减慢; 7、其它因素:岩石的化学组分、物理化学性质、酸液粘度等。 酸岩复相反应有效作用距离: 残酸:当酸浓度降低到一定浓度时,酸液基本上失去溶蚀能力。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 裂缝有效长度: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的裂缝长度。增加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方法或措施: (1)在地层中产生较宽的裂缝(2) 较低的氢离子有效传质系数(3) 采用较高的排量(4) 尽可能降低滤失速度

2001级《采油工程》标准答案

2001级《采 油 工 程》 期 末 考 试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10×2分=20分) 1 采油指数:是指单位压差下的油井产量,反映了油层性质、流体物性、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等与产量的关系。 2 气举采油:是指人为地从地面将高压气体注入停喷(间喷或自喷能力差)的油井中,以降低举升管中的流压梯度(气液混合物密度),利用气体的能量举升液体的人工举升方法。 3 吸水指数:表示注水井在单位井底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4 沉没度:泵下入动液面以下深度谓之。 5 原油的密闭集输:在原油的集输过程中,原油所经过的整个系统(从井口经管线到油罐等)都是密闭的,即不与大气接触。 6 滤失系数:压裂液在每√1分钟内通过裂缝壁面1米3面积的滤失量,米3/米2.√分。 7 滑脱现象:气液混流时,由于气相密度明显小于液相密度,在上升流动中,轻质气相其运动速度会快于重质液相,这种由于两相间物性差异所产生的气相超越液相流动称为滑脱现象。 8 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当酸液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一般为初始浓度的10%),酸液变为残酸。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称为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 二、绘图题(3×2分=6分) 1、用图示意典型的油井IPR 曲线。 2、用图示意有气体影响和充不满影响的示功图。 图1-1 典型的油井IPR 曲线 q ma

3、用图示意酸浓度对酸—岩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简述题(6×5 1 简述气液两相垂直管流压力梯度方程的求解步骤(任选一种)。 要点:以按深度迭代为例(1)、已知任一点(井口或井底)的压力o P 作为起点,任选一个合适的压力降P ?作为计算压力的间隔。 (2)、估计一个对应于P ?的深度增量估h ?,以便根据温度梯度估算该段下端的温度T1。 (3)、计算出该管段的平均温度T 及平均压力P ,并确定该T 和P 下全部流体性质参数(溶解油气比R ,原油体积系数Bo ,油、气、混合物粘度,气体密度ρg ,及表面张力σ等)。 (4)、计算该管段的压力梯度dh dP /。 (5)、计算对应于P ?的该管段管长(即深度差() dh dp p h /?=?)。 (6)、将第(5)步得到计h ?与第(2)步估计的估h ?进行比较,两者之差超过允许范围, 则以h ?作为新的估算值,重复(2)~(5)计算,使计算值与估计值之差在允许范围0ε内为止。 (7)、计算该管段下端对应的深度L1,压力P1; ∑?=i i h L 11 p i p p o ?+=1 I=1,2,3,……,n (8)、以Li 处的压力为起点,重复(2)~(7)步,计算下一段的深度Li+1 和压力Pi+1,直到各段的累加深度等于或大于管长(Ln ≥L )时为止。 2 简述深井泵(杆式泵或管式泵)的工作原理。 要点:上冲程,抽油杆柱向上拉动柱塞,柱塞上的游动阀受油管内液柱压力而关闭。此时,

采油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IPR 曲线: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 2. 表皮系数:描述油从地层向井筒流动渗流情冴的参数与油井完井方式,井底污染或增产措施等有关。 3. 流压: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底后具有的压力。 4. 流型:油气混合物的流动结构是指流动过程中油气的分布状态。 5. 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 6. 油井流入动态: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的供油的能力。 7. 滑脱损失:由于油井井筒间密度差异,在混合物向上流动过程中,小密度流体流动速度大于大密度流体速度,引起小密度流体超越大密度流体上升而引起的压力损失 8. 流动效率:指油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9.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10. 自喷采油法:油层能量充足时,利用油层的本身的能量就能将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 11. 气举采油法: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混合,利用气体密度小及气体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 12. 气举启动压力:气举启动过程中,当环形空间的液面将最终达到管鞋处的井口注入压力 13. 平衡率:即抽油机驴头上下行程中电动机电流峰值的小电流与大电流的比值。 14. 背面冲击:当扭矩曲线出现负值时说明减速箱的主动轮变为从动轮,如果负扭矩值较大,将发生啮合面的背面冲击。 15. 等值扭矩: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则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等值扭矩。 16. 水力功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液体提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功率。 17. 光杆功率:通过光杆来提升液体和兊服井下损耗所需要的功率。 18. 泵效: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值 19. 气锁现象:当迚泵气量很大而沉没压力很低时,由于泵内气体处于反复压缩和膨胀状态造成泵的吸入阀和排出阀无法打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的现象。 20. 应力范围比:抽油杆的应力范围和许用应力范围的比值。 21. 扭矩因数:悬点载荷在曲柄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22. 抽油机结构不平衡值:等于连杆与曲柄销脱开时,为了保持游梁处于水平位置而需要加在光杆上的力。(方向向下为正) 23. 冲程损失:由于抽油杆和油管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弹性伸缩,而引起的深井泵柱塞实际形成与光杆冲程的差值。 24. 泵的沉没度:泵沉没在动液面以下的深度。 25. 折算液面:把套压不为零时的液面折算成套压为零时的液面。 26. 示功图:由抽油机井光杆载荷随位移的变化曲线所构成的封闭曲线图。 27. 生产压差:与静液面和动液面之差相对应的压力差。 28. 充不满现象:地层产液在上冲程末未充满泵筒的现象。 29. 液击现象:泵充不满生产时柱塞与泵内液面撞击引起抽油设备受力急剧变化的现象。 30. 初变形期:抽油机从上冲程开始到液柱载荷加载完毕。 31. 气蚀:环空过流面积越小,油井产出流体流过该面积的速度就越高。流体的压力随其流速增加而下降,在高流速下压力将下降到流体的蒸汽压,导致蒸汽穴的形成,该过程称之为气蚀。 32. 注水井指数曲线:稳定流动条件下,注入压力与注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采油工程试题二(含答案)

《采油工程》考试 B 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增产倍数: 2.减程比: 3.理论示功图: 4.气锚: 5.充满系数: 二、填空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20分) 1.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曲线称为 ,简称为 。 2.油管头安装于___ ______ 和 ____ ____之间。 3 CYJ5-1.8-13F 代表悬点最大载荷 ________ kN ,光杆最大冲程长度 ________ m 。减速箱曲柄轴最大允许扭矩 kN ·m ,最大冲数 ,平衡方式为 。 4.注水井从完成到投入正常注水,一般要经过 、 、 之后才能转入正常的注水。 5.常用的诱喷方法主要有 、 、 和 。 6.自喷井从油层流到地面转油站可以分为四个流动过程: 、 、 和 。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本大题共20分) 1.什么是滑脱现象?滑脱对举升原油是否有益? 2.简述气体对泵效的影响? 3.试述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 4.如何用注水指示曲线来分析油层吸水能力变化。 四、计算题 (本大题共35分) 1.某井静压为12.7MPa ,流压为8.7MPa ,日产液69t ,日产气2147m 3,含水30%,求采油指数、采液指数? (10分) 2.有一口自喷油井换油嘴前d 1 =16mm ,P t1 =1.01MPa ,q 01 =180t/d , 求:d 2 =18mm 时,P t2、q 02 各为多少?(10分) 3.某井使用CYJ5-1.8-12抽油机,泵挂深度为903.8米,泵径56mm ,冲次为8次/分,使用2 1 2“ 油管和4 3”抽油杆(q r =2.30kg/m ),原油密度901kg/m 3,油井含

采油工程名词解释

采油工程名词解释 1、采油指数 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等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其数值等于单位生产压差下油井的油井产油量。 2、折算液面(深度) 把一定套压下测得的液面折算成套管压力为零时的液面。 或 把套压不为零时的液面(深度)折算成套压为零时的液面(深度)。 3、吸水指数 表示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4、米吸水指数 地层吸水指数除以油层有效厚度,表示1米厚地层在1MPa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5、酸岩复相反应速度 单位时间内酸浓度的降低值,或单位时间内岩石单位反应面积的溶蚀量来表示。 6、滑脱效应 在气液多相垂直管流中,由于气象密度小于液相密度,产生气相超越液相流动的现象叫滑脱效应。由滑脱效应产生的附加压力损失叫滑脱压力损失。 7、油嘴临界流动 指油气混合物通过油嘴的流动速度达到压力波在该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8、滤失速度 地层综合滤失系数与时间t的开方的比值 9、光杆功率 通过光杆来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损耗所需要消耗的功率。 10、滤失百分数 压裂液滤失体积除以地面单元体积液在缝中的剩余体积。 11、砾石充填 将割缝衬管或是绕丝筛的管下入井内防砂层段处,用一定质量的流体携带地面选好的具有一定粒度的砾石,充填于管和油层之间,形成一定厚度的砾石层,以防止油层砂粒流入井内防砂方法。 12、酸液有效作用距离 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前所流经的裂缝距离。 13、过滤速度 14、泵的充满程度 泵工作过程中被液体充满的程度等于进入泵内的液体体积和柱塞让出的体积之比。15、压裂井增产倍数 压裂后的采油指数与压裂前采油指数的比值。 16、酸岩反应速度 单位时间内酸浓度的降低值,或单位时间内岩石单位反应面积的溶蚀量。 17、动液面、静液面 静液面是关井后环形空间中液面恢复到静止(与地层压力相平衡)时的液面。可以用从井口算起的深度,也可以用从油层中部算起的液面高度来表示其位置。 动液面是油井生产时,油套环形空间的液面。可以用从井口算起的深度,亦可用从油层中部算起的高度来表示其位置。

《采油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油井流入动态 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1.吸水指数表示(每米厚度油层)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它的大小表示油层吸水能力的好坏。 2.蜡的初始结晶温度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原油中溶解的蜡便开始析出,蜡开始析出的温度称为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3.气举采油法气举采油是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混合,利用气体的密度小以及气体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种采油方式。 4.等值扭矩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其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那么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的等值扭矩。 5.气液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流中,由于气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叫气液滑脱现象。 6,扭矩因数悬点载荷在曲柄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7.配注误差指配注量与实际注入量的差值与配注量比值的百分数。 8.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在油层条件下,裂缝宽度与填砂裂缝渗透率的乘积,常用FRCD表示。 35 .目前常用的井筒降粘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降粘技术和热力降粘技术。 36.现场上常用的压井方法有圆程、灌注法和触法三种。 37.目前作为注水用的水源主要有地面水源、地下水源和油层采出水等。 38.目前常用的防砂方法有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焦化防砂、套管外膨胀式封隔器防砂和复合技术防砂。 39.目前油井常用的清蜡方法,根据原理可分为幽清蜡和幽清蜡两种。 40.修井设备按性能和用途分为动力设备、起下设备、旋转设备循环设备等。 L采油指数: 产油量与生产压差之比;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产

采油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油井流入动态: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节点分析: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在每个流动子系统的起始个衔接处设置节点,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优化系统运行参数和进行系统的调控提供依据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IPR曲线: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 表皮系数:描述油从地层向井筒流动渗流情况的参数,与油井完成方式、井底污染或增产措施等有关采油指数:是一个反应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总和指标,其数值等于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 流动效率:指该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流型(态):油气混合物的流动结构是指流动过程中油气的分布状态,称为流型 气举采油法:是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的混合,利用气体的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种采油方式 气举启动压力:气举启动过程中,当环形空间的液面将最终达到管鞋处的井口注入压力 扭矩因数:是悬点载荷在曲柄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背面冲击:当扭矩曲线出现负值是说明减速箱的主动轮变为从动轮,如果负扭矩值较大,将发生啮合面的背面冲击 等值扭矩: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则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等值扭矩 水力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液体提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功率 光杆功率:通过光杆来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损耗所需要的功率 泵效: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值 静液面:抽油机关井后,环空液面缓升到一定位置稳定下来的液面 动液面:抽油井在正常生产时,油管和套管环形空间有一个液面,这个液面就叫动液 折算液面:把套压不为零时的页面折算成套压为零是的液面 示功图:由抽油机井光杆载荷随位移的变化曲线所构成的封闭曲线 冲程损失:由于抽油杆和油管的弹性伸缩造成光杆冲程和柱塞冲程的差值 沉没度:泵深与动液面的差值 泵效: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值 注水井指示曲线:稳定流动条件下,注入压力与注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相对吸水量:在同一注入压力下某一层吸水量占全井吸水量的百分数 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大小表示油层吸水能力的好坏 比吸水指数:地层吸水指数除与地层有效厚度所得的数值 吸水剖面:在一定注入压力下,各层段的吸水量分布 注水井调剖:在一定注入压力下某一层吸水量占全井吸水量的百分数 水力压裂:利用地面高压泵组将高粘度液体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井内,在井底憋起高压,当此压力大于井壁附近的地应力和地层岩石抗张强度时,便在井底附近地层产生裂缝 压裂:用压力将地层压开一条或几条水平的或垂直的裂缝,并用支撑剂将裂缝支撑起来,减小油、气、水的流动阻力,沟通油、气、水的流动通道,从而达到增产增注的效果。 破裂压力梯度:是指地层破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裂缝导流能力:在油层条件下,裂缝宽度与填砂裂缝渗透率的乘积,常用FRCD表示 酸洗:将少量酸注入井筒内,清除井筒孔严重酸溶性颗粒和钻屑及结垢等,并疏通射孔孔眼 基质酸化: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降酸注入地层,依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井筒附近油层渗透性的工艺 压裂酸化:在高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在地层内形成裂缝,通过酸液对裂缝壁面物质的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面容比:岩石反应表面积也酸液体积之比 酸岩复项反映速度 人工井壁防砂:地面将支持剂和未固化的胶结剂按一定比例拌合均匀,用液体携至井下挤入油层出砂部位,在套管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渗透性的壁

采油工程试卷A参考答案

《采油工程》试题(A卷)(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IPR:是指在一定地层压力下,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压的关系,简称IPR(Inflow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2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管流中,由于气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称为滑脱现象。 3泵效:抽油井的实际产液量一般小于泵的理论排量,二者的比值称为泵的容积效率,油田习惯称之为泵效。 4吸水指数:表示注水井在单位井底压差下的日注水量,是反映油层吸水能力的指标。 5增产倍比:相同生产条件下压裂后与压裂前的日产水平或采油指数之比,它与油层和裂缝参数有关,可以采用典型曲线法、近似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求得。 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采油方法可分为自喷采油和机械(或人工举升)两大类。 2、任何油井生产都可分为油层渗流、多相垂直管流和地面管线中的流动三个基本流动过程。 3、Standing方法修正的无因次IPR曲线适用范围是0.5〈E f〈1.5。 4、超完善井的表皮系数S为小于0 。 5、随着流压的下降含水率上升,说明油层静压小于水层静压。 6、在临界流动状态下,产量随着油嘴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7、游梁式抽油机按结构可分为普通式和前置型两种基本类型。 8、间歇气举主要用于地层能量不足的油井。 9、杆式泵适用于下泵深度较大的低产油井。 10、常用的水质处理措施有沉降、过滤、杀菌、脱气、除油和爆晒。 11、注入水进行脱氧是为除水中氧、碳酸气和硫化氢气体。 12、一般认为破裂压力梯度大于0.022~0.025MPa/m时易形成垂直裂缝。 13、压裂液按其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和任务,可分为前置液、携砂液和顶替液。 14、按力学性质分,支撑剂分为脆性和韧性两种类型。 15、新鲜酸进入地层变为原浓度10% ,一般称之为残酸。 16、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生产压差越大,渗透速度越高,油井越易出砂。 三、单项选或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4分)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分析气体影响和供液不足的典型示功图异同点。

油气田开发综合2采油工程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一 1 油井流入动态: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的供油能力。 2 IPR曲线: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简称IPR曲线。 3 采油指数: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等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综合指标,其数值等于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 4 流动效率:油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5 流压: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底后具有的压力。 6 流型:油气混合物在流动过程中的油、气的分布状态称为流动型态,简称流型。 7 滑脱:在两相流中,由于密度差异,导致轻质相超越重质相的现象称为滑脱。 二 1 自喷:利用油层自身能量将原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称为自喷。 2人工举升采油:人工给井筒流体增加能量将井底原油举升至地面的采油方式。 3 气举采油:利用从地面向井筒注入高压气体将原油举升至地面的一种人工举升方式。 4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波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5 功能节点:压力不连续即存在压差的节点称为功能节点。 6 连续气举: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井筒中液体的一种举升方式。适应于供液能力较好、产量较高的油井。 7 间歇气举:向井筒周期性地注入气体,推动停注期间在井筒内聚集的油层流体段塞升至地面,从而排出井中液体的一种举升方式。主要用于油层供给能力差,产量低的油井。 8 气举启动压力:气举时,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达到管鞋(注气点)时的井口注入压力。 9 气举井平衡点:油管与套管压力相等的位置。 10 注气点:注入气进入油管时的位置。 三 1 有杆泵采油:通过抽油杆,将地面动力传递给井下泵,从而将井底原油举升至地面的采油方式。 2 光杆冲程:光杆从上死点到下死点的距离称为光杆冲程长度,简称光杆冲程。 3 等值扭矩: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其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则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扭矩的等值扭矩。 4 扭矩因数:悬点载荷在曲柄轴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5 冲程损失:由于抽油杆和油管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弹性伸缩,而引起的深井泵柱塞实际行程与光杆冲程的差值。 6 泵效:在油井生产过程中,油井实际产量与抽油泵理论排量的比值。 7 水利功率: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液体提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功率。 8 静夜面:关井后环形空间中液面恢复到静止时的液面,可以从井口算起的深度L s或用从油层中部算起的液面高度H s表示其位置。 9 动液面:油井生产时油套环形空间的液面,可以从井口算起的深度L f或用从油层中部算起的液面高度H f表示其位置。 10 生产压差:与静夜面和动液面之差相对应的压力差。 11 泵的沉没度:泵沉没在动液面以下的深度。 12 气锁:当进泵气量很大而沉没压力很低时,由于泵内气体处于反复压缩和膨胀状态,造成泵的吸入阀和排出阀无法打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的现象。 13 沉没压力:抽油泵沉没在油井动液面以下,泵吸入口处流体的压力。 14 折算液面(深度):把套压不为零时的液面(深度)折算成套压为零时的液面(深度)。

延大采油工程习题集及答案07酸处理技术

第七章酸处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酸化:靠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以及向地层挤酸时的水力作用来提高地层渗透性能的工艺措施。 2、酸洗:将少量酸液注入井筒内,清除井筒中酸溶性颗粒和钻屑及结垢等,并疏通射孔孔眼。 3、酸液溶蚀能力:被溶蚀的岩石体积与参与反应的酸液体积之比。 4、化学腐蚀:金属表面与其它物质直接发生纯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单纯的化学腐蚀很少。 5、电化学腐蚀: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作用所发生的腐蚀。采油工程中的腐蚀过程通常是电化学腐蚀。 6、物理腐蚀:金属由于单纯的物理溶解作用所引起的破坏。 7、基质酸化: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依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井简附近较大范围内油层的渗透性。 8、酸压:在高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在地层内形成裂缝,通过酸液对裂缝壁面物质的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9、表面反应:酸液中的H+在岩面上与碳酸盐岩的反应,称为表面反应。 10、离子的扩散作用:由于离子浓度差而产生的离子移动。 11、反应速度:单位时间内酸浓度的降低值。 12、面容比:岩石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13、鲜酸:未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的酸。 14、余酸:鲜酸反应后还有一定反应能力的酸液。 15、活性酸:鲜酸和余酸的总称。 16、残酸:完全失去活性,没有反应能力的酸。 17、裂缝的有效长度: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内仍具有相当导流能力的裂缝长度 18、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 19、前置液酸压:酸压中,用高粘液体当作前置液,先把地层压开裂缝,然后再注入酸液。 20、土酸:由10〜15%的盐酸和3%〜8%的氢氟酸构成的混合酸。 二、叙述题 1、简述酸化的原理。 答案要点: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 2、酸化类型分为哪几类? 答案要点:酸洗:将少量酸液注入井筒内,清除井筒中酸溶性颗粒和钻屑及结垢等,并疏通射孔孔眼。 基质酸化(常规酸化,孔隙酸化,解堵酸化):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依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井筒附近较大范围内油层的渗透性。 酸压(压裂酸化,酸化压裂):在高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在地层内形成裂缝,通过酸液对裂缝壁面物质的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3、碳酸盐岩地层酸处理目的是什么: 答案要点:解除孔隙、裂缝中的堵塞物质,或扩大沟通油气岩层原有的孔隙和裂缝,提高油气层的渗流性。 酸化是碳酸盐岩地层首选的增产措施,首选酸液是盐酸。 4、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综合复习资料及答案

采油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油井流入动态 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2.吸水指数 表示(每米厚度油层)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它的大小表示油层吸水能力的好坏。 3.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原油中溶解的蜡便开始析出,蜡开始析出的温度称为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4.气举采油法 气举采油是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混合,利用气体的密度小以及气体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种采油方式。5.等值扭矩 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其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则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的等值扭矩。 6.气液滑脱现象 在气液两相流中,由于气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叫气液滑脱现象。7.扭矩因数 悬点载荷在曲柄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比值。 8.配注误差 指配注量与实际注入量的差值与配注量比值的百分数。 9.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 在油层条件下,裂缝宽度与填砂裂缝渗透率的乘积,常用FRCD表示。 10.气举启动压力 气举井启动过程中的最大井口注气压力。 11.采油指数 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其数值等于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 12.注水指示曲线 稳定流动条件下,注入压力与注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3.冲程损失 由于抽油杆和油管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弹性伸缩,而引起的深井泵柱塞实际行程与光杆冲程的差值。

14.余隙比 余隙体积与泵上冲程活塞让出的体积之比。 15.流动效率 所谓油井的流动效率是指该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16.酸的有效作用距离 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 17.面容比 岩石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二、填空题 1.自喷井井筒气液两相管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型有(1)纯液流、(2)泡流、(3)段塞流、(4)环状流和(5)雾流。 2.气举采油法根据其供气方式的不同可分为(6)连续气举和(7)间歇气举两种类型。3.表皮系数S与流动效率FE的关系判断:S>0时,FE(8)< 1;S=0时,FE(9) = 1;S<0时,FE(10) > 1。(>,=,<) 4.抽油机型号CYJ3—1.2—7HB中,“3”代表(11)悬点最大载荷30kN ,“1.2”代表(12)最大冲程长度1.2m ,“7”代表(13)减速箱输出轴最大耐扭7kN.m 和“B”代表(14)曲柄平衡。 5.常规有杆抽油泵的组成包括(15)泵工作筒、(16)泵活塞和(17)固定阀和游动阀三部分。 6.我国研究地层分层吸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18)测定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另一类是(19)在注水过程中直接进行分层测试。 7.影响酸岩复相反应速度的因素有(20)酸的类型、(21)酸液流速、(22)面容比、(23)酸液浓度和(24)温度。 8.为了获得好的压裂效果对支撑剂的性能要求包括(25)强度、(26)粒径分布、(27)类型和(28)嵌入性等。 9.测量油井动液面深度的仪器为(29)回声仪,测量抽油机井地面示功图的仪器为(30)示功仪。 10.目前常用的防砂方法主要有(31)机械防砂和(32)化学防砂两大类。 11.根据压裂过程中作用不同,压裂液可分为(33)前置液、(34)、携砂液、(35)顶替液。12.抽油机悬点所承受的动载荷包括(36)惯性载荷、(37)振动载荷和摩擦载荷等。13.压裂液滤失于地层主要受三种机理的控制:(38)压裂液粘度、(39)岩石和流体的压缩性和(40)压裂液的造壁性。 14.自喷井生产过程中,原油由地层流至地面分离器一般要经过的四个基本流动过程是(41)油

《采油工程》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采油工程》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D

4.油层压裂是利用()原理,从地面泵入高压工作液剂,使地层形成并保持裂缝,改变油层物性,提高油层渗透率的工艺。 A.机械运动 B.水压传递 C.渗流力学 D.达西定律 5.油层酸化处理是碳酸盐岩油层油气井增产措施,也是一般()油藏的油水井解堵、增注措施。 A.泥岩 B.页岩 C.碎屑岩 D.砂岩 6.注水分层指示曲线平行右移,层段地层压力与吸水指数的变化为()。 A.升高、不变 B.下降、变小 C.升高、变小 D.下降、不变 7.油井诱喷,通常有()等方法。 A.替喷法、气举法 B.替喷法、抽汲法 C.替喷法、抽汲法、气举法 D.替喷法、抽油法、气举法 8.地面动力设备带动抽油机,并借助于抽油杆来带动深井泵叫()。 A.有杆泵 B.无杆泵 C.电泵 D.水力活塞泵 9.()泵径较大,适合用在产量高、油井浅、含砂多、气量小的井上。 A.管式泵 B.杆式泵 C.电潜泵 D.无杆泵 10.()是指只在油、气层以上井段下套管,注水泥封固,然后钻开油、气层,使油、气层裸露开采。 A.射孔完成法 B.裸眼完成法 C.贯眼完成法 D.衬管完成法 11.油井常规酸化的管柱深度应下到() (A)油层顶部(B)油层中部(C)油层底部(D)油层底部以下5~10m 12.压裂后产油量增加,含水率下降,采油指数上升,油压与流压上升,地层压力下降,说明() (A)压裂效果较好,地层压力高(B)压裂效果较好,压开了低压层(C)压裂时对地层造成危害(D)压开了高含水层 13.机械堵水要求出水层位上下有()m以上的夹层,并且套管无损坏。 (A)0.5 (B)1 (C)1.5 (D)2.0 14.下列采油新技术中,()可对区块上多口井实现共同增产的目的。 (A)油井高能气体压裂(B)油井井下脉冲放电 (C)人工地震采油(D)油井井壁深穿切 15.水井调剖技术主要解决油田开发中的()矛盾。 (A)平面(B)注采平衡(C)储采平衡(D)层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8月《采油工程》方案设计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8月《采油工程》方案设计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1. 储层敏感性(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广义概念: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 性发生变化的性质,即称为储层的敏感性。狭义概念:储层与不匹配的外来流体作用后,储层 渗透性往往会变差,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油层,从而导致产能损失或产量下降。因此,人们又将 储层对于各种类型储层损害的敏感性程度,称为储层敏感性。 2. 润湿现象包括( )。 A、沾湿润湿 B、浸湿润湿 C、表面润湿 D、铺展润湿 参考答案:ABD 3. 活性水驱用的表面活性剂浓度( )它的临界胶束浓度。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参考答案:B 4. 堵剂按照注入工艺,可分为( )。 A、选择性堵剂 B、非选择性堵剂 C、单液法堵剂 D、双液法堵剂 参考答案:CD 5. 下面的化学剂可用作ASP体系前的牺牲剂的是( )。 A、碳酸钠 B、草酸 C、聚乙二醇 D、改性木质素磺酸盐 参考答案:ABCD 6. 交流发电机的( )是一对磁极,定子上安放了发电用的绕组,通常它是三相的。A、壳体B、定子C、转子D、 交流发电机的( )是一对磁极,定子上安放了发电用的绕组,通常它是三相的。 A、壳体

D、两端 本题答案:C 7. 水泥胶结质量测井测量的物理量是( ) A、声速 B、声幅 C、声波频率 D、声波相位 参考答案:B 8. 下列属于油田生产动态监测内容的是( )。 A.动态试井 B.作业质量检查测井 C.工程测井 D.地层流体性质测井 参考答案:ABCD 9. 在垂直向上气液两相流动中,滑脱损失最小的流动型态是:( ) A.泡状流 B.雾状流 C.段塞流 D.环状流 参考答案:B 10. 动态分析主要是针对油藏投入生产后,油藏内部诸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油气储量的变化、地层压力的变化 动态分析主要是针对油藏投入生产后,油藏内部诸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油气储量的变化、地 层压力的变化、驱油能力的变化、油气水分布状况的变化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引起 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生产问题所在,进而提出调整挖潜生产潜力、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11. 从安全上考虑,在有油气产出的情况下,气体钻井的注入气体应选择( )。A、空气B、氮气C、天然气D、二 从安全上考虑,在有油气产出的情况下,气体钻井的注入气体应选择( )。 A、空气 B、氮气 C、天然气 D、二氧化碳

采油工程名词解释

采油工程名词解释 1. 采油工程:采油工程是指为了从油田中开采石油资源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活动。它包括地质勘探、油井设计、油井建设、油井完钻、油井完井、油井投产、油井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 2. 油井:油井是从地面钻入地下以开采石油的井口。它通常由钻机设备进行钻井,钻孔贯穿地层,形成通道供石油从地下流入地面。 3.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地质探测等方法,对地下的地层结构、油气储量、油气分布等进行研究和调查的过程。这项工作对于油井的布置和开采计划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4. 油藏:油藏是指地下存储石油的地层或岩石层。油藏通常由含油层和封闭层组成,通过石油工程技术可以从油藏中开采出石油。 5. 油砂:油砂是指含有大量含油有机物的沉积物,主要由石英砂和含油物质组成。油砂通过化学和物理处理可以提取出油分,并转化为石油产品。 6. 储层:储层是指地下岩石中具有一定孔隙度和渗透性,可以储存和流动石油的层状结构。储层的探测和评价对于制订油井开采计划至关重要。 7. 水驱采油:水驱采油是一种常用的油藏开采方法,通过注入水来推动石油向井口移动,提高石油的产量。这种方法利用了

水和石油的相对密度差异,将水压力传递给油层,促使石油流入井口。 8. 气吸采油:气吸采油是一种通过注入高压气体来实现石油开采的方法。高压气体通过油层孔道吸附在油层岩石表面,改变油层介质状态,从而使石油减少粘附,并流向油井。 9. 水平井:水平井是指在油井钻井过程中,通过偏转钻头的方向将井筒部分钻进地层平行于目标层的方法。水平井可以增加油井与油藏接触面积,提高采油效率。 10. 沉积学: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形成、分布、变化规律的学科。在采油工程中,沉积学的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油藏的形成和分布模式的研究,为油井建设和生产作出指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