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

的胜利》,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

战争的胜利)讲述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历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客观评价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的关系与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抗日战争的胜

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特点及

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培养有

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

1.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关系与作用

2.难点:多角度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平型关战斗结束后的第115 师一部;右图是平型关大捷战斗要图。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平型关大捷有何历史意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如何配合抗战?抗日战争最后如何取得胜利?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用表格形式概括正面战场有哪些主要会战?有何结果及影响?

自主学习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台儿庄战役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是如何进行战略大迁移的?有何影响?

自主学习

(1)表现

①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2)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敌后战场的抗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和相持阶段是如何坚持抗战的?

自主学习

1.抗战初期

(1)表现

①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②根据地军民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2)影响: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图片情境

2.相持阶段

(1)发动百团大战

①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政策”。

②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2)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3)加强根据地建设: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皖南事变

东方主战场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如何?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如何?

自主学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

1.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2.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1942年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七大是如何召开的?其意义如何?

自主学习

1.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2.召开: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内容

(1)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如何投降的?抗日战争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背景

(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2)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3)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表现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2)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结果

(1)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1945年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

自主学习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

柱的作用。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

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合作探究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史料二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抗日战争中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史料一的

观点。

提示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提示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重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

击(苏、美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史论归纳

中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

(1)中国抗战的正义性。

(2)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的全民族抗战。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4)爱国华侨和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5)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课堂小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Word版含解析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37年淞沪会战,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5年中共七大,1945年日本投降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 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经历的民族磨难与牺牲,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自主学习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四次大会战 (1)淞沪会战 ①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②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粉碎了日军“”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①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 ②忻口会战历时1个多月,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 ①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夹击徐州。1938年,国民政府调集大军,在第五

战区司令长官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 ②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1万余人,取得,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①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的一次战役,武汉沦陷,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与此同时,南部重镇也被日军占领。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 (1)第三次长沙会战 ①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②英美盟军在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壮举 ①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 ②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基础。 [知识拓展]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原因 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取胜。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广人多,因此,日本也不能迅速战胜中国。 在防御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击了绝大部分侵华日军,成为抗日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 (1)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 (2)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知识填空表格,梳理本课内容的知识线索,让学生掌握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战绩。 2、史料实证:通过对本课史料的分析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历史解释:注重相关历史概念的解读,论持久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皖南事变等,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运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难点: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问题探究法; 3、分析归纳法 4、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总结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导入本节课题。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展示PPT,让学生读书完成下列表格。 (一)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忻口会战,特点: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平型关大捷,特点: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特点: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5、结果: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发表《论持久战》、内容及意义。 (三)相持阶段 1、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2、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大后方,意义: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展示PPT,设问: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 的胜利》,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 战争的胜利)讲述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历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客观评价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的关系与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抗日战争的胜 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特点及 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培养有 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 1.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关系与作用 2.难点:多角度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平型关战斗结束后的第115 师一部;右图是平型关大捷战斗要图。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平型关大捷有何历史意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如何配合抗战?抗日战争最后如何取得胜利?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用表格形式概括正面战场有哪些主要会战?有何结果及影响? 自主学习 图片情境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

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相关图片、地图及文字史料(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具体的抗战史实及日军的残酷暴行(唯物史观) ; 通过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客观理解抗日战争中国共两个战场的历史地位及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 通过国际视角的分析,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最终,通过对本课的整体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深切感悟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进而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并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努力奋斗(家国情怀) 二、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为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总共有十个单元,本课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下的一课。《中外历史纲要》的单元划分体现了多元史观,直接采用了历史研究的新概念和新说法,“学术观点”一栏,贴近学术,切合高中教学的需要。 四、学情分析: 1、本课程教授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 2、知识储备:初中时学过抗日战争一课,了解抗日战争的原因和结果,但是过程不清晰。 3、学习能力:记忆里,观察力,想象力有所提升,思维活跃,能区分主要和次要。注意力能够集中。需要帮助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学习兴趣:好奇心强,对于历史中的具体事件的经过感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了解抗日战争一系列史实,知道全面抗战路线。 2、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史实学习与分析,真正理解抗日战争为何“伟大”? 五、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2、唯物史观:理解抗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统领方法 3、时空观念:战争进程与地图紧密结合,逻辑成串记忆 4、史料实证:档案、日记、口述史、挖掘本土史问题导向、见人见事 5、历史解释:事件、经历和认识,立体多面的认知 6、家国情怀:环环相扣的设问,理性的爱国主义 六、教学手段: 课本,导学案,视频,PPT课件,板书。 七、课前准备: 1、组织讨论小组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全民族奋斗和浴血奋战的重要意义; 2.理解抗日战争的进程和胜利取得; 3.知道全民族的贡献与牺牲; 4.立志为国家的未来和美好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进程和胜利取得; 2.全民族浴血奋斗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全民族的贡献与牺牲; 2.立志为国家的未来和美好而努力。 四、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全民族浴血奋斗的重要性。 2.核心素养训练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流程 1. 学习前,教师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 教师准备一段抗日战争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后思考: 1.在这场战争中,人民群众的付出和贡献有哪些? 2.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2. 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1.抗日战争的胜利因素有哪些? 2.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3.抗日战争胜利有哪些重要意义?

3. 探究全民族浴血奋战的重要性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全民族浴血奋斗的重要性,并确定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在小 组分享中,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全民族浴血奋斗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在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哪些行为彰显了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精神? 3.如何继承和发扬全民族浴血奋斗精神? 4. 个人总结 学生个人进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 1.你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 2.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悟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和全民族浴血奋战的重要意义,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和核心素养训练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来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日常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24课,主要内容包括: 1.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发生和影响; 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 3.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游击战争; 4.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的背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文献分析和历史证据,理解和分析事变和战争的原因 和影响,掌握历史知识的查询和解读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抗战前后的历史情境和国家命运,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原因和影响; 2.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和游击战争的特点; 3.让学生理解并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预习、讲授及讨论三个环节。 1. 预习环节 要求学生预习有关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和其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2. 讲授环节 2.1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发生和影响 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发生和影响。 2.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 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

2.3 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游击战争 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游击战争的特点。 2.4 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 讨论环节 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五、作业 分别选取两个话题,给出详细阐述:(1)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对中国的 影响是怎样的?(2)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怎样的?要求陈述清晰,论 点明确,事件详情具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发生和影响,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的背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游击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通过预习、讲授和讨论三个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事变和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历史知识的查询和解读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反思和批判意识,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深度。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上海) ●时间:1937.8-11月 ●结果:日军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2.平型关大捷(太原) ●时间:1937.9 ●部队: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 ●11月忻口会战后太原失守 3.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中的战役) 时间:1938;指挥:李宗仁;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时间:1938.6-10月;武汉失守 ●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 5.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41.12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 ●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的著名高校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迁移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展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2.沦陷区: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工人怠工罢工 3.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打破日军“囚笼政策” 4.皖南事变:1941年1月,国民党突袭围剿新四军 5.建设根据地: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民主选举 三、东方主战场 1.世界局势: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1941.1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击日军人数多;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 ●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3.1942年初,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 4.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 5.1943年,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战后日本归还窃取的中国领土。后达成协议,废除西方国家与中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1945.4-6月)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二战结束(1945.5,德国投降;1945.8.15 日本投降) ●广岛长崎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9月2日“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0月台湾光复(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 3.14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931-1945) ●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进程; 2.掌握全民族抗日的历史; 3.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经验和意义。 能力目标 1.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进程; 2.掌握历史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进程; 2.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教学难点 1.总结抗战胜利的经验; 2.分析抗战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课堂演示; 3.文献研究法。 学时安排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进程 1. 中日开战的原因 原因有很多,比如日本实行的“侵略外交”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域进行侵略,所以中国和日本的矛盾越来越深。 2. 抗日战争的进程 1.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抵制日本侵略,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运 动;

2.1937年,日本侵略占领了中国的大城市; 3.抵制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长足发展; 4.抗日民族战争形成了全面政治战争、军事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新局面。 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1. 抗日战争的胜利经验 1.形成了政治统一、军民团结、大后方建设的抗日战线; 2.实行正确的战略作战方针,并灵活运用战斗战术; 3.发扬了共同抗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4.促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2. 抗战胜利的意义 1.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保卫了我国领土和主权; 2.加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提高了国际地位; 3.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4.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局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进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经验和意义。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演示以及文献研究法,全面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进程,掌握历史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把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以及讨论全面认识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更加深刻地增强学生对历史教育的接受,掌握能力和知识,让他们在历史学科上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形势以及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 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展开,本课主线为抗日战争的进程。 第一部分全面抗战到相持阶段的主要状况。 第二部分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 第三部分介绍了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第四部分介绍了抗战后期史实以及抗战胜利的影响。 本课内容较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 二、教学立意 通过了解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势力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浴血奋战的史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地位,激发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具备一定史实基础,具有主动探究的意识,但思维较为抽象,无法运用辩证史观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学生可能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地位没有形成深刻认识,对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存在理解偏差。 四、教学目标 1填表整理正面战场抗战进程。感受到抗战官兵为国奉献、英勇不屈的精神。感受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英勇不屈的精神。 2.知道中共在敌后战场积极抗战的基本史实,了解皖南事变国民党反共消极抗战的史实,认识到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局限性 3.知道同一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标志事件,从空间上感受到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理解为何中国战场为东方主战场。 4.列时间轴整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抗日与国民党抗日的相关史实,小组讨论抗战中国共两党各自发挥的作用,认识到共产党才是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5.总结归纳抗战后期中国的重大事件,认识抗战胜利对中国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②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③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难点:①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②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作用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归纳类比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十四课 一、正面抗战战场(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 (一)战略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 (1)1937年8—11月 (2)意义: ①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②为迁移大后方和全国长久抗战奠定基础 2.太原会战 (1)1937年9—11月 (2)战役: ①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忻口战役: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3)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 (1)1938年1—5月 (2)李宗仁,第五战区 (3)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1)1938年6—10月 (2)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二)战略相持阶段 1.第三次长沙会战 (1)1941年12月 (2)意义: ①鼓舞了人心,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 ②促使美国援华方案的迅速实施,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 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迫使美英等国放弃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 2.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 (1)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3)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为工厂、学校的内迁争取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5)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三)战时内迁 1.工厂内迁 (1)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 (2)保存了抗战力量,有利于抗战的最后胜利 (3)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2.高校内迁: (1)极大地促进了大后方教育的发展 (2)保存了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人才,为战后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敌后抗战战场(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充分发动群众力量)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陕甘宁根据地,革命圣地延安 (2)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论持久战》的发表 (1)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2)论证了坚持持久作战赢得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在沦陷区,积极开展抗日宣传,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4.百团大战 (1)背景 ①英法等欧洲国家遭受巨大失败,法西斯急剧侵略扩张 ②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③抗战中妥协投降的危机空前严重 (2)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3)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105个团约20余万人投入战斗,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4)意义 ①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 ②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抗战胜

8.24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新: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理解 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旧: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 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第2 课。本课共4 目,分别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 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目共6 段,第 1 段介绍淞沪会战,第 2 段介绍忻口会战,第 3 段介绍徐州会战,第 4 段介绍武汉会战,第5 段介绍第三次长沙会战,第 6 段介绍工业和教育文化的内迁。 敌后战场的抗战共3 段,第1 段介绍敌后战场的开辟,第2 段介绍百团大战,第3 段国共冲突和根据地 建设。 东方主战场共3 段,第 1 段介绍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2 段介绍中国远征军和开罗宣言,第 3 段介绍中国战场的意义。 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共4 段,第 1 段介绍中共七大的举行,第 2 段介绍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第3 段介绍日本的投降,第4 段介绍抗战胜利的意义。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新教材八上20-22 课。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 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 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 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 知识基础。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 就本课而言,本课相关内容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如何从新的角度去拓展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然是 一个艰难的挑战。 【教学立意】 立意一:本课的立意抗日战争的伟大 抗日战争的伟大体现在抗日战争的艰难,体现在艰难而坚持,体现在艰难而坚持并最终取得胜利。立 意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民族主义从此深入人心。 “国家是合法的存在,而非真理的产物。法理和刀剑并不能将人群捆成国家,唯有自发的认同才能做到, 所以,一个国家的形成和维系有赖于某种深入人心的观念。此观念的存灭,关乎着这个国家的存续。” (《无可匹敌的力量——群众运动》《论国家》)立 意三:现代国家的构建 抗日战争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突出体现在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些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个立意麻烦在于一定要从概念上讲清什么是现代国家 或者说现代国家的特征是什么。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战争发展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民族抗战,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个子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正面战场的几场重要会战;“敌后战场的抗战”陈述了中共在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做的贡献,以及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到底,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东方主战场”陈述了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抗日战争胜利前召开的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过程和意义。四个子目从不同角度烘托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重要贡献。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教师需在此基础上,以地图为媒介探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史料为依托,探讨本课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如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十四年抗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2.运用抗战地图,梳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贡献;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探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 3.感悟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以“民族魂”为主题,通过探讨抗战过程中投入的各种不同力量,理解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感受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和不易。 (二)教学过程 导入 你 -----中国 曾记否 1937年的那天 卢沟桥的你备受摧残 战火从你的胸膛弥漫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原卷+答案) 知识点1 正面战场的抗战 会战时间结果及影响 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 企图 太原会战1937年9月 八路军取得________大捷 ________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徐州会战1938年1至5月________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 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 下旬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________的一次战役;武 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 战1941年12月 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________ 产生了积极影响 《论持久战》内容中国必须通过________才能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意义 驳斥了“________”和“必亡论”两种错误观点,为抗战指明了正 确的战略方向 向大后方迁移近代工业 内迁 背景 中国的________、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 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表现东部沿海________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高校内迁 概况 华北、________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书籍和实验设备迁 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意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 ________ 知识点2 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 (1)根据地: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________。 (2)战法: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________、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意义: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________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百团大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________”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概况:①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____________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从“时空”角度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2.结合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团结抗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结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大会战 (1)正面战场的四次大会战 淞沪会战忻口会 战 徐州会 战 武汉会 战 时间 主要战 役 结果 特点 (意义) (2)《论持久战》 ①发表时间及其主要内容: 。 ②影响: 。 2.相持阶段的抗战 (1)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 。 (2)第三次长沙会战 ①时间: 。 ②结果: 。 ③意义: 。 3.工业、高校西迁 (1)概况: 。 (2)意义: 。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 (1)时间: 。 (2)战术战法: 。 (3)意义: 。 2.百团大战 (1)背景及时间: 。 (2)概况: 。 (3)意义: 。 3.“皖南事变” (1)原因及时间: 。

(2)应对措施: 。 4.相持阶段的根据地建设 角度根据地建设 政策或措施 作用和意义 政治 经济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 军事 三、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时间及标志: 。 (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2.《开罗宣言》 (1)发表时间及内容: 。 (2)意义: 。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及内容: 。 (2)意义: 。 2.日本投降及台湾回归祖国 。 3.历史意义 (1) 。 (2) 。 (3)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取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某次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3.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 ) A.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B.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D.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4.“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 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 019 911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

高中历史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1.通过教材及史料,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同时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解。 2.通过教材及史料,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通过教材及史料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01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防御阶段的四次会战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忻口会战: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历时近一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10月下旬,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拓展补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8日,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结局,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全面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随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表示团结各方共赴国难。 1937年7月,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准备抗战的讲话。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二)表格梳理正面战场的战争 教师:向学生展示表格内应填写的内容,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与自己所填写的内容进行核对 (三)探究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国民政府告全体上海同胞书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的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从这时起,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它自己则“坐山观虎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师: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 (一)过渡到敌后战场

教师:请学生看教材150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向学生讲解战争形式的变化,解释何为“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打击日军的相关史实 (二)通过解读左权的家书认识敌后战场 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今年没有种花,也很少打球…… 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左权致夫人刘志兰教师:给学生半分钟时间仔细阅读家书,向学生提出问题 1.“左权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生存条件为什么会这么艰难?(是谁造成的)” 3.“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政策或措施?” 4.“这封家书体现了左权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学生回答并给出答案。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探究活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被称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