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公开课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赛课优质课《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单元测试(第六单元)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直接写得数(8分) 8 × 7 = 48÷6 = 54+9 = 4 ×8-5 = 7 × 3 = 45÷5 = 6 + 38 = 3 × 3 × 3 = 1 × 9 = 56-7 = 28÷4 = 56÷8÷1= 49÷7= 4 × 8= 7 × 3 = 30÷6 × 7= 二、填空(30分) ⒈8个6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⒉3个9比30少(),是()。 ⒊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36÷6 8×3 54÷6 4 + 4 42÷6 3×9 54÷9 4×4 ⒋在里填上“>”“<”或“=”。 2 × 9÷ 3 3 1+1 1×1 3×3×3 3+3+3 48÷8 + 4 12 15÷3 × 8 35 3 × 3-7 6×5 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35 ()×8=72 ()÷9=3

6÷()=1 24÷()=6 ()÷4=4 ()×3=()×4 28÷()= 42÷() ()÷3=()÷9 6×7-7=()×() ⒍从6、3、9、54、27中选三个数,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 算式。 ⒎找规律填数。 70、63、56、49、()、()、() 1、3、6、10、()、()、()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5分) ⒈根据乘法口诀“九九八十一”,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 算式。( ) ⒉9÷1的商比81÷9的商小。( ) ⒊4×9和6×6的结果相同,所用的乘法口诀也相同。( ) ⒋计算40÷5和8×5时用同一句口诀。( ) ⒌24个苹果分成3个小朋友,每人一定分到8个。( )

二年级数学认识几时几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一年级《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报数游戏。 12名同学1个1个地报数,其他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12名同学5个5个地报数,其他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师: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有12个数字朋友,同时它们也和60这个数有关系。 2、课件出示钟表 师:你能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

时几分这样的时间。 二、多媒体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仔细观察钟面,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生:有12个数 生:有大格和小格 师: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一个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 钟面上有多少个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在钟面上走2个小格的时间是几分?3小格呢?4小格呢? B、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 C、数一数或算一算,分针在钟面上的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D、分针转一圈,时针走过了几个大格?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几时几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公开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公开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1.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案,涉及剪纸艺术动物、植物、建筑、数学图形等方面,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在这些图案的认识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致力于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可以考虑也应该考虑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收集材料、图案设计等方式在本设计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处理好概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本设计先让学生观察图案,然后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的概念,再让学生把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情景中,这样的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画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情境导入。 课件演示对称的剪纸艺术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并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那些剪纸作品漂亮吗? 生:漂亮。 教师:那老师也来动手,剪个礼物送给大家,好不好? 生:好。 师:看一看,老师剪的是什么呢? 生:心形。 师:打开来看看,猜对的小朋友举手。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它有什么特点? 你说。 生:它两边是对称的。 师:哦,它的两边是对称的。还有谁来说一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说。 生: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个图形呢两边都是一样的,而且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对称呢是创造一些作品的重要方法,也是自然界一种普遍的现象。你看,不少的动物、植物都有这种对称的形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称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通过让学生欣赏剪纸艺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对称图形导入新课,既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 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角》 城关小学杨改连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角》 城关小学杨改连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仓U设情境,弓I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一友它看都是谁 师出示课件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你会成样说朋这样分的理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形和分类的知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一一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请学生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电脑闪烁出)。 2、摸角并感知角

二年级数学下册推理(公开课)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 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 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仪,粉笔、磁扣、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柯南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看谁来了? 你们喜欢柯南吗? 你知道柯南是做什么的吗? 让孩子说说柯南的厉害之处,预设:孩子能点到推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柯南来学习一些推理的知识(板书推理) 二、讲授新课 (一)粉笔游戏 (出示较短的一根粉笔)这是一根粉笔,老师把它藏在老师的其中一只手里,来,猜猜,在哪只手里? 谁来举手告诉我?(教师做举手的姿势,松开左手) 预设:学生异口同声说在另一只手里 为什么在这只手里呢? 因为老师就两只手,那现在排除了这只手,就肯定在另一只手中(摊开手让学生看看粉笔)渗透排除法(板书排除) (二)猜磁扣游戏 这有1、2、3三个盒子,一个装红磁扣,一个装黄磁扣,还有一个是空的,猜猜黄磁扣在

哪号盒子里。 老师给提示摇两下3号盒子,没有声音 教师再提示:取出1号盒子的红球 在游戏中请学生说说想法 打开来看看,验证学生的推理是正确的 小结强调提示信息 (三)讲解例题1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小红、小丽和小刚拿的分别是什么书? 1、找数学信息? “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把你们的推理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这张白纸上 3、展示学生的作品 (1)、文字法 学生讲解推理过程 全班反馈 (2)、连线法 学生讲解推理过程 全班反馈 (3)、比较文字法和连线法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方法优化 (4)强化连线法 师生共同完成连线 (5)小结推理的方法,板书:抓关键,巧排除 三、巩固练习——动物王国的小侦探 (一)帮助小狗找名字

二年级数学搭配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二年级《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本教材在渗透排列组合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了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养成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 五、说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努力构建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卡、水彩笔。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本环节出示学生喜欢的迪斯尼乐园,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迪斯尼,遇到密码门,魔法师的提示,让学生来猜密码的活动。并对猜出密码的学生给予小奖励,同时揭示课题,密码就是1和2的搭配。 板书课题:搭配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根据儿童爱猜和爱玩的心理,让学生根据提示猜出密码,获取成功感,并对新知的学习充满期望。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 【动手操作,感知新知】 根据要求对我们周边的曲阜和兖州进行涂色活动。 涂色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两个不同区域涂色不同的颜色。这一环节比较简单,教师在展示环节要有意图的对比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图法。如图所示,有意的引导学生“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两种思想。 第二个环节。找出所有不同的涂色方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找出有重复涂色和漏涂的错误涂色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并展示按照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方法找齐所有的涂色方法的同学作品,让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这一环节,是把做一做的涂色放到了例题前面,让学生先动手去感知,从学生最喜欢用彩笔涂色活动入手,结合本地区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充分体验,用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方法有序全面的思考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小组合作,深入研究】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用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同时重点要求组内同学进行不同的分工合作。展示反馈选定组内发言人。 这一环节中通过摆,讨论、记录、发言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 【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书写,在第一题目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连线、汉字、数字等等表示方法,对于每种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尤其是用1234来表示四件衣服的做法,简单,明了提出表扬,有了第一题的经验,学生自然在第二题中会用更清晰的表述方法。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时间》教案及反思.doc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时间》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 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谁能说出钟而上的时间,(投 影逐个出示9时,11时,3时半三个时间)(生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投影出示第三个时间:小朋友真能干,你能把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吗?校正答案。 2、再同时出示两个时间(3时5分,10时28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时间,哪位能干的小朋友能认识呢?(不认识也可让学生猜猜看,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多叫几名学生说) 师引:这两个时间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先放这儿。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1、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时针、分针、秒针、点、数字等)把钟面等分成了儿个大格? 2、认识时针的运行。师引:钟面上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马上数一数,钟而上一共有儿大格?(生:12大格,请4至5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就是过了()小时?时针走一圈就是走了 ()小时。 2、认识分针的运行。 师:(教师边演示边说)这叫一大格,那这就叫------- 小格(生齐说) 师:一大格里而有几小格呢?生:5小格。 钟面上有12大格,一共有几个小格呢?请小朋友数数,并和同桌交流交流。(优化5格5格数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演示一遍。 分针走1小格就是过了()分钟,那分针走一圈就是过了()分钟。 师:(1)、现在分针指向3,指几分?分针指向8,指几分?分针指向7,指几分? (2)、随意指:分针在这儿是指儿分? 4、探究时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真能干,时针和分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朋友们拿出闹钟拨一拨,认真观察,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先请学生自己观察闹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教师不急于做评论)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你发现了吗?指名说并得出: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生:1时),师板书。分针走60小格,是几分(生:60分)师板书,那也就是说1 H'J = 60分(师板书=) 师:我们怎样来看钟面上的时间呢?(课件出示一个时间8时5分)请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赛课《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2页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基本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的从形状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物体的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猜我是谁! 出示小熊的背面图,问:这是一个小动物的背面,猜猜它是谁? 出示小熊的右侧面,师:再来看看它的右侧面,它是谁呢? 再出示小熊的前面,师:看看它的正面,现在我们能肯定它是? 师:看来,要想了解一个物体,不能单看一面,我们还得要全面地观察。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出示教室照片: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请仔细观察,拍的是什么地方?(我们的教室) 2、问:同一个教室,拍得照片一样吗?为什么拍到的照片会不一样? 追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教室的前面拍能拍到教室后面的场景。 问:另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为什么呢? 3、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同一个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看,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4、练习 下面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的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的里面拍摄的? 学生判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学校的外面拍摄能看到学校里面的场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优质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这么喜欢看熊出没,想不想到他们美丽的大森林去看看?怎么进不去呢? (课件出示熊大声音:为了防止再有人来砍树,我在去深林的路上设置了三道关卡,只有闯关成功,才能进入深林),同学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一千 师:(课件出示第一关,小棒照片)谁来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试估 估的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数一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数数比赛,老师已经把照片上的小棒放到每个小组的桌子上了,在开始数数比赛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比赛要求,一、小组合作数小棒;二、比一比哪个小组数的即快又准确;三、数完之后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好,数数比赛现在开始。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数出了多少根小棒? 生:100根。 其他小组和他们数的数量一样吗?(一样)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先一根一根的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一十一十的数,数出10小捆再捆成一大捆。 师:你们的数法和这位同学的数法一样吗?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同学们刚才数小棒的过程。刚才同学们都是先一根一根的数,一根一根的数10个一是?(十),(板书)接着再一十一十的数,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一百)(板书)刚才大家通过集体的力量数出了一百根小棒,你们想不想知道同学们手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好,我们一起来数一下,1个百、2个百、3个百、……9个百,9个百再加一个百是几个百?10个一百是多少?(一千)非常棒!同学们看,一千根小棒就是这么多,用手势比划一下。同学们看,当我们数更多小棒的时候(PPT)展示,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我们今天又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板书)我们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千,从右往左齐读一遍。相对应的数位呢?就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吗? 生动手拨计数器。 师:1000那么大一个数,怎么一颗珠子就能表示一千呢? 生: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它就表示一千。 师:你听明白了吗?原来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就表示一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3日 授课人:建中镇白沙小学李万霞 授课地点:建中镇白水小学 教学内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3、列式计算 9÷3=3(个) 4﹑如果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呢?能摆几个?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6根小棒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观察物体(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察物体(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学具、教具:学生4人一组,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课件。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听听下面这个故事,想想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教师通过课件讲述如下故事,学生看图听故事。 星期天,退休的李奶奶带着她的小孙子东东、明明和外孙女欢欢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东东他们就把李奶奶拉到了象园,李奶奶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过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3人连忙答应?然后向大象跑去。 不一会儿,3个孩子就跑了回来,争先恐后地说开了。东东说:“奶奶,奶奶,大象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明明说:“不对,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欢欢说:“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奶奶听后哈哈大笑。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奶奶为什么哈哈大笑吗?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呢? 教师:虽然是同一只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要想看到事物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配以课件的演示,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渗透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是片面的,自然揭示课题o)(二)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建立表象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教师:今天,老师为每组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我们看看它是谁。 教师请小组长拿出自己组的熊猫玩偶,放在桌子的正中间摆正。 2.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师:请小组里的四位同学分别坐在熊猫的四周,目光正对熊猫,说说你们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看来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熊猫是不同的。 3.换位观察,建立表象 教师:请小组中的同学都坐到熊猫的前面,从这个位置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相互说一说,边说边用手比画比画。 教师:请两名同学再分别说说从这个位置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这时看到的熊猫的样子,把它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顺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其他三个位置的观察同样按照上面的几个层次展开:看、说、想、记。 4.重点观察,对比辨析 教师:刚才有两个位置观察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我们再到这两个位置分别看一看,重点看看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根据熊猫耳朵上的蝴蝶结进行区分,也可以借助手势,指出熊猫脸及四肢的朝向,以帮助区分。) 教师:刚才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对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熊猫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有了清楚的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1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班级:二年级(1)班执教教师:柳奇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逐步对乘法有初步的认识,体会 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每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并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列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在玩哪些游乐项目? 出示:

生:有玩小飞机的,有玩小火车的,还有玩过山车的……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体会加法含义。 师: 从小朋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咱们先来看看小飞机里有多少人? 出示: 师:怎么算出来的?谁来列算式? 生:3+3+3+3+3=15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呢? 生:6+6+6+6=24 师:我们最后来看看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来列式呢? 生:2+2+2+2+2+2+2=14 2.认识“相同加数”和“几个几”。 出示: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称这些加数为“相同加数”。这些算式就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说说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是在求几个几相加? 3+3+3+3+3=15 5个3相加 6+6+6+6=24 4个6相加 2+2+2+2+2+2+2=14 7个2相加 3.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刚才写了这么多个2,算式很长,写起来比较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乘法。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师:2+2+2+2+2+2+2=14 表示7个2相加等于14,也可以写成:2×7=14 或 7×2=14 师:这是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叫乘号,读作:乘。 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7乘2等于14。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二套)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二套) 目录: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一 二年级数学认识钟表二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3时半三个时间)(生回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投影出示第三个时间:小朋友真能干,你能把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吗?校正答案. 2、再同时出示两个时间(3时5分,10时28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时间,哪位能干的小朋友能认识呢?(不认识也可让学生猜猜看,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多叫几名学生说) 师引:这两个时间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先放这儿.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1、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 (生:时针、分针、秒针、点、数字等) 把钟面等分成了几个大格? 2、认识时针的运行.师引:钟面上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马上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请4至5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就是过了()小时?时针走一圈就是走了()小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 教学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优质课《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优质课《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名校资料共享《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玮峰(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中了解并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解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排列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操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解法交流中体会解法多样化,在巩固提高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的过程,并掌握其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猜一猜 一个密码箱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猜一猜:密码箱的密码可能是多少? 2.做一做 (1)小组内动手操作,用数字卡片来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重点交流:找出密码的方法(交换数字的位置). (2)补充条件,找出密码. ①补充条件: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