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入每小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苏联的兴衰、东欧的巨变、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些给我们以启示,给我们以坚定。据此回答1~6题。

1、对俄国十月革命评价不正确的是( C )

A.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解题指导】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革命。A、B、C三项是教材中的已有结论。

2、下列有关20世纪20年代苏联(俄)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社会危机

B.市场经济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C.重工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D.集体化逐渐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解题指导】20年代苏联(俄)经济政策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演变过程。显然取代余粮收集制的是新经济政策,而非集体化。

3、社会主义阵营在历史上起过的作用有( B )

①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争②避免战争的发生,维护了国际秩序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④改变了大国强权政治为所欲为的状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导】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上社会主义阵营所起作用的认识、判断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的国家关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的基础上的,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所以④的表述错误;战后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尽管没有发生,但局部性的战争不断,所以②的表述也错误;根据此类选择题的特点,采取错误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选项。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了( B )

A.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受挫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终止

D.商品经济不发达,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解题指导】本题是判断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一历史现象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的认识、辨别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历史进行辨析,即可排除A,C、D 三项,因为它们存在着史实错误或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B项恰恰能够说明这一情况,即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的受挫。

5、直接导致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是( C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

C.“八一九”事件

D.《阿拉木图宣言》发表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性质的理解。“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叶利钦掌握大权,标志着苏联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

6、右图是“独联体”国家(部分)示意图,图中所示序号中,加入该组织的国家是

(C)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通过提供新情境,考查学生对“独联体”有关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知识迁移能力。②所在的立陶宛为非独联体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世界形势和世界格局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7~10题。

7、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B.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美国与英国的矛盾

D.美、英同日本的矛盾

【解题指导】本题是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认识、分析、比较和理解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目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这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美国和英国围绕着世界霸权问题在全世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构成了当时众多矛盾的中心,也是战胜国内部矛盾的焦点,由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而B项不够具体;A项的矛盾主要是围绕着对战败国的处置而产生的,是次要矛盾;D项是三国在亚太地区争夺而产生的矛盾,是局部矛盾,都可排除。

8、有关华盛顿会议对中国影响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D )

A.保证了中国的独立自主

B.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C.使中国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

D.维持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解题指导】本题是辨析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所反映问题的认识、判断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G 三项的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D项是正确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是华盛顿会议的焦点问题之一,其结果是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该条约表面上宣称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实际上是使中国从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为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却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9、与历史上的维也纳体系相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表现出了其历史的进步性,这主要表现在( B )

A.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B.承认了欧洲弱小民族建国的基本原则

C.建立了国际联盟,维护了世界和平

D.奠定了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发展局面【解题指导】本题是比较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现象的认识、比较、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封建国家在打败了拿破仑之后为重新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是“历史的反动”。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说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但有其一定的历史进步性。通过分析,A、C两项与史实不符,首先可以排除;D项是该体系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也不符合题意;B项是正确的,因为在此原则下,一些欧洲弱小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是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愿望的。

10、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彻底改变②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凭借实力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③从法律上确定了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④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①②③④四个选择项,是从不同角度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评价。因此,学生是否全面掌握这一体系就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不难看出,①与史实不符,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彻底改变是在二战以后。

20世纪前半期,苏俄(联)和美国都曾采取措施干预国家经济生活,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1~13题。

1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D )

A.实现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

B.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

【解题指导】本题是辨析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的认识、辨析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项所反映的问题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首先可以排除;

B、C两项分别涉及的是该政策的影响和内容,也不符合题意;D项能说明该政策的本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借助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苏维埃政权,这是其本质。

12、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有( A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

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题指导】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即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比较、归纳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实行其经济政策的背景相似,即都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且都注重以国家的政策法令来对经济进行调控,所以①和②都符合题意;③只符合美国的情况,④只符合苏俄的情况,都与题意不符合。由此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13、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有( D )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指导】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目所提供的两种历史观点的认识、比较、辨析和理解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对市场或计划经济的运用都是在维护本阶级利益和巩固国家政权的前提下对本国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是为摆脱困境、恢复发展生产服务,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到各自社会制度的本质,所以,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严重的缺陷,通过分析,题目所提供的四个被选内容都比较正确地评述了这两种观点的缺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4~16题。

14、爆发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是( D )

A.战争挑起国都是德国和日本

B.苏联参战大大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C.严重削弱了英国和日本实力

D.美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解题指导】本题是比较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是德、奥、意三国同盟;俄国一开始就加入了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获利甚大。

15、二战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上的主要原因是( B )

A.苏德战场面积最大,时间最长

B.苏德战场是欧洲最主要的战场,红军抗击着德国绝大部分的兵力

C.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D.德军在苏德战场上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解题指导】本题是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即二战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原因的认识、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全世界和欧洲战场上反法西斯国家最主要抗击法西斯德国,而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战场在欧洲尤其以苏联为主,苏德战场抗击着法西斯德国军队的绝大部分,所以对反法西斯斗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苏德战场反法西斯力量的转变也就意味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转变,由此可以判断B项是正确的;A、C、D 三项表述不够准确或是有歧义,故都可以排除。

16、下列各项不属于二战经验教训的是( B )

A.绥靖政策只能是既害人又害己

B.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可以演变成正义战争

C.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D.组成统一战线是防止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重要途径

【解题指导】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即二战的教训的认识、判断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B项的表述有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其性质看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始终是正义的,所以,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20世纪国际关系经历过了系列的重大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7~20题。

1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 )

A. 1929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

B.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题指导】本题是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即一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的认识、判断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D三项都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有关,但它们只是一般性的原因,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都可以排除;因为该体系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国家各自实力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意图对世界的重新瓜分,由于各国力量上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分赃不均的状况,而这种状况又必然会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重新变化而变化,这样,建立在旧的力量均势基础上的体系就必将被新的格局所取代,这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所以C项正确。18、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相似影响有( C )

①引起西欧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潮②有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③战后在美国资本扶植下恢复经济④战后德国领土或殖民地被分割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题指导】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所具有的相同因素的认识、比较、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所表述的内容不符合二战后欧洲的实际情况,根据此类选择题的特点,采取错误排除法,包含有①的选项A、D两项可以排除;而其他各项都符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由此即可选出正确的选项。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政治领域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B )

A.美国资本加强了对西欧和日本的渗透

B.形成了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C.联合国由超级大国控制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空前发展【解题指导】本题是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以后世界政治领域的最重大变化的认识、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核心词“政治领域”,由此首先可排除发生在经济领域里的A,D两项;C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因为联合国本身即是战争的影响之一;B项所表述的内容符合二战后的情况,也符合题意。20、二战后与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B )

①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②处置战败国

③成立联合国④美国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的准确理解。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是指美苏两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其初步形成是在二战结束后初期,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1973年,因此与两极格局形成没有直接关系。

国际会议是现代世界调整国际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1~22题。2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所以被西方大国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B )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利益

D.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辞令

【解题指导】本题是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现象之原因的认识、把握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D项的表述缺乏历史依据,实际上也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故首先可以排除;A项的表述也不够准确,也可排除;C项不能够说明当时日本的外交野心和策略,也不符合题意;B项能够正确说明当时的情况,因为日本尽管在战争中获得很大利益,国力有所发展,并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但它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想在与自己无太大关系的地方得罪西方大国,从而让它们在对日本的问题和利益上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以便在和会上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22、由于英国的支持,雅尔塔会议同意法国参加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D )

A.肯定法国为反法西斯所作出的贡献

B.作为对法国战争损失的补偿

C.让法国再次强大并借以恢复经济

D.借法国牵制德国的重新强大

【解题指导】本题是辨析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尔塔会议上英国支持法国在战后参加对

德国的分区占领的原因的认识、辨析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C三项都符合英国的意图,故都可以排除;结合历史上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推行均势政策,可以判断D项才是英国的真实想法,这也符合英国的一贯做法及其利益。

当前,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朝着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3~25题。

23、下列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评述,错误的是( C )

A.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必然结果

D.它使科技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解题指导】本题是否定(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B,D 两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均符合题目的要求;C项表述错误,二战虽然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起过推动作用,但它只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客观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24、下列不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表现的是( B )

A.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B.区域性集团加强对地方经济的保护

C.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

D.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解题指导】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判断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即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进一步加强,由此可以判断A、C、D三项的表述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它们都不符合题意;B项的表述不能够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反,这种做法只会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它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5、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根本原

因是( A )

A.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

B.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C.两极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解题指导】本题是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现根本原因的认识、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B 项所反映的内容与题意无关;C、D两项所反映的现象是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结果,也不符合题意;只有A项从更深层次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2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经济增长统计表

注: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79年版材料二对于今天企求实现工业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却没有可供外销产品的世界市场。相反,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工人和雇主(即资本家)都极力反对危及他们就业和利润的进口品,不论其为纺织品、钢材、鞋子或衣服。只有在人人有足够的就业机会而可以各专其业时,自由贸易才是可能的。但从当前的趋势来看,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延长,人们越来越需要“公平贸易”—这是新近对保护主义最委婉的说法。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同样严峻的问题是,它们自己的国内市场也缺乏弹性,国内工业不仅有难以打入国外市场的

问题,而且也为国内购买力不足的情况所束缚。报酬极低的工人和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对经济理论学家所假定的“利益点滴下淌”(注:即改善下层人民的收入状况以提高市场购买力的理论)的经验毫无亲自体会。恰恰相反,利益却“往上流到”了当地精英分子、“往外流到”了多国公司的手里。——L·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状况。(2分)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并指出今后的出路。(8分)

【解题指导】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共选取了两则材料,并据此设计了两道问题,第(1)问,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出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第(2)问,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要求分析导致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第二层则要指出其今后的出路,即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对策来改变这种状况。

【参考答案】(1)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占人口总数比率高于发达国家,而世界出口额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分)(2)①原因:发达国家极力限制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使其国际市场狭小;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外国的控制和国内因素,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国内市场狭小。②出路:争取政治独立,借鉴外国,注意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发展科技,加强团结,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等。(言之成理即可)(8分)

27.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对美国和俄国(苏联)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美国和俄国(苏联)又都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解题指导】本题是观点评述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评述必须以史实说理,切忌理论发挥不着边际。二是要条理清楚,分问评述,切忌东拉西扯,相互交织。其实本题可以分解为下列问题进行评述,一战对美国的影响、二战对美国的影响、一战对俄国(苏联)的影响、二战对苏联的影响、美国对一战的影响、美国对二战的影响、俄国(苏联)对一战的影响、苏联对二战的影响。如果这八个问题都能够成立,那么观点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一战对美国影响: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了美国国际地位。二战对美国影响:加速了科技发展,使美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加强了美国军事实力,提高了美国国际地位。(3分)

一战对俄国(苏俄)的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使俄国暂时失去了部分领土。二战对苏联影响:提高了苏联的军事实力,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促进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分)

美国对一战影响: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进程,为协约国集团取得战争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美国对二战影响: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兵工厂,美军是世界各战场反法西斯的主力之一,加速了法西斯集团的败亡。(4分)

俄国(苏俄)对一战影响:革命前是对德国和奥匈帝国作战的主力,使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革命后退出战争,增加了协约国集团的压力。苏联对二战影响:是1941年以来欧洲大陆惟一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首先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利局面,加速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进程。(4分)

可见,上述观点是正确的。(2分)

28、国际格局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大国实力的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是20世纪两个重要的国际格局。据此回答:(1)这两个国际格局是怎样逐渐解体的?(13分)

(2)这两个国际格局解体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8分)

(3)导致这两个国际格局解体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分)

【解题指导】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看似复杂,

实际上只要稍作分解,就不复杂了。试题实际上要求作答的有五问:(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怎样逐渐解体的?(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雅尔塔体系是怎样逐渐解体的?(4)雅尔塔体系解体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解体的共同原因有哪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史实熟悉,表述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解体过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通过巴黎和会,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代表的“巴黎和约”,形成了英法控制的凡尔赛体系。1922年,华盛顿会议结束,通过以《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主体的一系列条约,形成了美国控制的华盛顿体系,至此构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地区,破坏了华盛顿体系;1933年,德国放手扩充军备,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体系;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进一步破坏了华盛顿体系;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突袭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崩溃;1941年底,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的崩溃。至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8分)

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根据雅尔塔等会议协议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

雅尔塔体系;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美苏

争霸取代意识形态的对峙;70年代,西欧各国

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动摇了美国的帝国主义经

济霸权地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

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也有力地冲

击了两大阵营。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东

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彻底

解体。(5分)

(2)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影响:随着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世界逐渐全面卷入战争,最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建立;使争取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日益

深入人心;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进一步弱了欧洲,特

别是西欧的力量,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5分)

雅尔塔体系瓦解的影响:使世界格局进入

到一个缓慢的新旧过渡时期,暂时形成了一超

多强的局面;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峻考验,推动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激化了原来掩盖的民族和地区矛盾,出现了局

部动荡;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如推进了经

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等。(3分)

(3)原因: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两个体系都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西欧国家的一些外交政策直接推动了两个体系的瓦解,如英法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的绥靖政策,英法对东欧国家和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等。(3分)

最新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表格中。) 1.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 2.《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了 (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4.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5.《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 A.程颐 B.王阳明 C.黄宗羲 D.李贽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重视教育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课讲稿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 卷分析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 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最高分44 分,最低分6分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 7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 40人。 较好1、2、3、4、8、9、15、 18、21、22题 基础知识不够扎 实;知识的联系比 较迁移能力差,部分题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共40分 26题,19分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 信息 27题,13分 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28题,18分 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九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 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2019-2020学年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详细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上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表格中。) 1.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 2.《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了 (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4.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5.《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 A.程颐 B.王阳明 C.黄宗羲 D.李贽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重视教育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满分100 分,时间是90 分钟。考查范围是人教版必修三,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48分,非选取题值52分,满分100 分。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卷紧紧围绕必修三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选择题来看,第1、2、5、6、8、10、13、14、20、22、24等题得分较低。 第1题正确选项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经典语句,学生选错,说明学生的识记方面出现了问题或者说学生没有理解独尊儒术与法家思想的原则一致这个选项的意义。 第2题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本质都是文化专制政策,讲了3次以上,学生还是选错,说明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到位。 第5题学生选主张儒学为民众服务,说明学生完全脱离了时代,而且对于李贽的儒学的本质认识不清 第6题学生错误多,可能是对于选项“让哲学开始关注人的内心”的不理解,对课本上苏格拉底开始关注人性,关注人的道德这个结论没有理解到位第8题学生错多了,来源于对“因信称义”这个专有名词的不理解

第10题学生的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材料来回答问题,而是照搬我们学过的结论。 第13题错误增多,说明学生读不懂材料,看到“理性”二字就选了康德 第14题,社会达文主义的实质是为侵略扩张寻找借口,讲了许多次竟然还错不能理解。 第20题错的那么多,说明基础知识不扎实,22题同样于此,说明学生的识记还不到家。 第24题学生对于浪漫主义出现的背景特点,还是还理解的不够,认识不清 从主观题来看,答题分数普遍不高,尤其是25(1)、26(1)、26(3)、27(1)、27(2) 、27(3),难度都在5.0以下 第25题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黄宗羲和西方启蒙思想的观点,答案无论是从材料中还是在平时的讲课中都已涉及,学生不会做,说明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低下,黄宗羲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也已经讲过多次,学生还是犯错误,说明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讲课。 第26题的第1问,答案其实就在前面的选择题的选项中,学生不会做说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存在重大问题,题目读不懂,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极为薄弱。 第26题第3问,分析胡适倡导科学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联系课本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作答,学不能致用。学生的迁移能力差。 第27题的第1问分析明清小说特点和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无论是从试卷的材料还是课本中都能找到答案,学生的读题和识记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 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B、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C、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D、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2.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 民而伸君,屈君而生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A.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3. 司马迁所著《史记》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记述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3000多年历史;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真可谓是“不失史家之绝唱,无韵文学 之离骚”。对其评述有误的是 A、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强调天道对人事的影响 C、探究历史及发展规律 D、具有相当高的文史价值 4.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概要》论及道:“ 随着社会进步,统治事务越来越繁杂。适应 新的形势,西汉的中朝官与尚书,东汉的尚书诸官,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 的秘书咨询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它们是弥补宰相缺陷的一些重要机构,与宰相是相互配

合、并行不悖的。君相之争是这类机构建立、发展的一个原因,但决非主流。”此材料 说明: A、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分化 B、宰相的事权开始下移 C、主要解决君相矛盾 ________ D、体现治政者的政治智慧 5. 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 史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当选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 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A.典卖强化发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B.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方式之一 C.典卖实际上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D.地主利用典卖规则抢夺农民利权 6. 《论元曲中妇女形象的反抗精神》指出:“在关汉卿的笔下,写的最出色的就是一些普通的妇女形象”,如“以自己的美丽、勇敢与机智设计营救同行姐妹的赵盼儿;有胆有识、巧扮渔妇智赚杨衙内势力金牌的谭记儿;力图摆脱奴婢的悲惨地位、敢于在贵族的婚 宴上闹婚的燕燕”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元曲发展渐显衰落趋势 B、关汉卿为妇女们打抱不平 C、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D、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7.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B、中国集权制度已全面走向反动 C、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D、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8. 17世纪末以来当英国确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时,清朝却顽固地坚持在封建专制道 路上行走。民间盛传清朝前期,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引怒龙颜获罪戮尸,满门抄斩,家族被株连者达几十人。近三百年来,这则文 字狱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嘉庆帝

高中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中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 (一)、指导思想 纵观整个试题,总体体现了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理念和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以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 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 试题的结构、题型与容量适度,有一定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全卷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动不起笔的题目,也没有一个大题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的题目。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让分科以后的文科学生见识一下高考模式的题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主要有五大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科能力没形成、审题偏差大、书写不规范、新课程意识缺失。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把握。 2、审题偏差大 本次考试因审题失误而失分显得特别严重。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 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 主要表现为知识要点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出现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或术语答题,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概念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基本历史概念阐释清楚,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烂熟于心。并适时进行跟踪 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 包括新课教学和试题练习和讲评,在培养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多给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参与,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首先要学会读题审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时空界限、方向和侧重点;其次,学会读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其主题意旨,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三,在具体解答上,应注重尽量用教材中的内容或观点来表达,对于需要概括提炼的,力争做到简洁、精确、逻辑合理等。对于审题不周全,理解模糊的问题应重新加以审视,尽力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问题,不留下任何一个空白,将能做到的力争做到最好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 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4.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你觉得适宜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5.下列哪一材料能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走向衰亡的历史阶段() A.陶片放逐 B.甲骨文 C.查士丁尼法典 D.红楼梦 6.图9是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这些图标是以我国汉代以前就出现的一种书法字体为基本形式设计的。这种笔画园匀、赋予图案美的书法字体应该是() A.篆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7.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新”是因为它的内容包括() A.反对封建专制 B.提倡工商皆本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民主革命,走向共和 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粹主义 9.某同学查阅《青年杂志》《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等资料,据此判断,该同学探究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10.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节制资本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 思 高二文科历史必修(3)的教学,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训练。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学习和专题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试卷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突出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考查历史基本技能,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根据本人今年高二年级的教学实践,在我校王卫东主任和严宴云,李德坤老师的帮助和共同分析探讨下,现对本次考试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考核目标要求: 年的高二期末考试试卷,以08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试卷突出了考核目标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问题能力的考核,是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和题型的较好范例。 (二)测试范围及分数分配: 本次的考试范围为必修(3)的全册。试卷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部分的50%;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4

小题,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与新课程下高考试卷题型及分值完全一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单元:选择题1、2、3、4题,非选择题26题,共计23分;第二单元:选择题5、6题,非选择题27题,共计19分;第三单元:选择题7、8题,非选择题28题,共计14分;第四单元:选择题9、10题,共计4分;第五单元:选择题11、12题,非选择题29题,共计14分;第六单元:选择题13、14、15、16题,共计8分;第七单元:选择题17、18、19、20、21题,共计10分;第八单元:选择题22、23、24、25题,共计8分。 总体上说,考察的知识点涵盖了教材的每个单元,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与分析: 抽取试卷样本80份,最高分89,最低分41,不及格15人,平均分65.48。各题得分率如下表: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三)典型错题失分原因分析: 第4题得分率为32.2,准确答案为A,学生的选择情况是,ABCD项均有选择,本题考察学生理解传统儒学、君主专制思想、道学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区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 第10题得分率59.4%,准确答案为B,本题考察学生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的能力,错选的主要原因在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争”的核心问题是() A. 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如何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如何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如何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6.“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7.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A. 穷理的方法问题 B.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 理气的关系问题 D.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8.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山东省菏泽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

高二历史试题(A)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仁”字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B.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D.“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2.有人在评价诸子百家某一学派时说:“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几乎可以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也真的有些可怕。我们感觉不到……感情——也许它是更内在的、变形的?”这里评价的学派应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3.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解释“王”这个字的写法:王这个字,三横中间一线,就是通天地之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万物人民,这一竖把三者接通起来就是王了。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孟子B.董仲舒C.李贽D.王夫之 4.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5.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呼!”这一思想的最大特点是()A.否定程朱理学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君主立宪D.强调经世致用6.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材料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A.重人伦,轻自然B.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C.重视科学实验D.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

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 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 3 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2.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 A=E B. B=H C. B=G D. D=H 3.某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如下的四幅图片与他研究的主题很契合。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D.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4.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 多极化趋势正在增强 B.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2019-2020学年度最新湖南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有参考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 时量:90分钟(Ⅰ卷60分钟,Ⅱ卷30分钟) 满分:150分(Ⅰ卷100分,Ⅱ卷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第Ⅰ卷(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反映了 A.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统治者转向“以法治国” D.统治者转向“无为而治” 3.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这一地位确立于 A.春秋 B.战国 C.汉朝 D.宋朝 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A.孟子 B.朱熹 C.董仲舒 D.荀子 5.中国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知行合一”。这位哲学家是 A.程颐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6.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 A.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 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 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 7.《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后期另一部“《人权宣言》”,下列有关该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B.该书影响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C.该书强烈地抨击君主专制 D.该书是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产物 8.“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卷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过犹不及” 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 B. ② C.③ D. ④ 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4.“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近年来,“穿越”成为文学、影视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如果让王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可能达成共识的一项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6.明末期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7.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湖南省娄底市201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娄底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文)试题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十日谈》和《西游记》这两部文学名著体现的相同思想是A.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B.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专制,否定教会权威D.批判现实,宣扬理性主义 2.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4.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5.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驳,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下列作品可以体现这种文化思潮的是 A.《唐璜》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母亲》 6.16世纪初,西欧各国开始掀起宗教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是 A.罗马教皇的黑暗统治B.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D.各国世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 7.达尔文在其1871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在自然条件下,一切生物都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能够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就能生存和发展,不能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就必然被周围环境所淘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满分100 分,时间是90 分钟。考查范围是人教版必修三,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48分,非选取题值52分,满分100 分。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较大,试卷紧紧围绕必修三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部分题目值得商榷,单选题:10、22、23题题目材料、选项在表述上不够严谨,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无法起到正确的导向性。大题导向性不强,考查学生能力不够,第25题虽然在突出家国情怀和唯物主义,但是考查不够宽,可以古今对比或者中西对比或者考查近代的源流,原题考查过于局限。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选择题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第1题的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读不懂古文,选D项的特别多。 第2题学生记忆不够准确,出题人以荀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诱导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第3题,各个选项的迷惑性都比较大,而b项韩非子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有争议有争议,导致学生错误较多。 第4题学生竟然选a和d,不可思议,反映学生基础知识何其薄弱! 第5题学术性太强,学生不能理解选项b人性上是平等的含义,错误太多。 第6题学生没有认真读材料是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 第7题学生选择错误的答案,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藏书的增多竟想不出竟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让人无语! 第8题,第9题错误,使人不能原谅! 第10题涉及到对智者学派的理解,对人事万物尺度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11题的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第12题需要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有点大。 第14题从霍布斯的观点的局限性入手学生有些不适应,出题人的导向也有问题。 15题的难度也很大,对题干的理解不正确,很难选到正确答案。 16题的答案迷惑性很强,学生错的很多。, 17题学生对于时间没把握,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第21题考查双百方针,选项中换了种说法,学生既然理解不了,真是让人无语! 第22题D选项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题人把概念内容给换了,是学生选错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题来看,答题分数普遍不高,第25、27题难度不大,学生没做好,说明学生的基础出现了问题,第26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得分较低。 以上学生的错误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