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各朝代灭亡原因分析

中国历史各朝代灭亡原因分析
中国历史各朝代灭亡原因分析

中国历史各朝代灭亡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对历史很感兴趣,趁着这次在外学习的日子,又没有什么压力,倒不如多读几本书,也好打发无聊的空闲时间……看了几本破书沉不住气,总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本打算试着写一个系列“中国历史各朝代灭亡原因分析”,但总觉得题材太大,非自己能力所及,姑且先试作一篇,把自己认为的比较浅显的原因写了出来,志

小才疏,不甚严谨,权当娱乐……

(一)民国

一、最根本的原因:农民没地

民国时期的中国依然属于农业国家,农民人数最多,解放战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而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的大动荡时期导致土地荒废和兼并严重,很多地区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雇农、贫农,或者土匪……共产党为什么总也消灭不了?就是因为把准了一条脉:作为中国最广大群体的农民,只要让他们有地种,有饭吃,他们就支持你!麦克阿瑟在二战后曾写信给蒋介石,建议他只要给中国的农民土地,消灭中国共产党就只是时间问题。蒋介石根本没有理会麦克阿瑟的建议,并且就当时国民党政府的

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可能实现,直到后来丢了大陆败退台湾后开始反思,在台湾实行土改,才慢慢稳定了政权。

纵观中国各朝代,农民和土地始终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两宋影响比较小),中国的农民善良,朴实,也很愚昧。他们可以不关心谁是皇帝,谁是官员,只要自己门前有块地,吃得饱饭,再苦也不会造反。但凡发生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农民们没饭吃了,或是因为天灾,或是因为人祸,那些地主财豪们永远无法明白农民们为了吃一口饭可以干出什么事来。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搞土地改革,只要在一个地方呆住了,就有了非常稳定的后方和人力资源,有多少枪就可以建立起多少人的部队,这一点在东北尤其明显,我军骨干几万人进入东北,三年后拉出来一个百万人的第四野战军。这就是为什么中共的军队越打越多,而国军却越打越少。有了农民,我军就等于有了几乎无穷的后备兵源。

二、军事上的原因

一是国军装备并不像宣传和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美国最初计划按照轻装步兵师的标准武装国民党60个师,分两期,每期30个师,第一期在打通滇缅公路之前,第二期在打通滇缅公路之后,实际到抗战结束时一共提供了33个师的装备,后来国民政府又废钢铁的价格购买了美国驻印部队的一批装备,其中包括100余辆M3A3轻型坦克。国民党用这些装备组建了新1军、新6军、第2军、第5军、第8军、第13军、第1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第74军(整编第74师)第94军,其中只有远征缅甸的新1军和新6军是纯美械装备,其余包括整编第74

师都混装有日式装备(孟良崮中缴获的国军装备还有马克芯机

枪),另外还有4个半美械化军39军、46军、52军、60军,装备美械的部队共计64个师(旅),60万人左右,可以说,只有这60万左右的人属于百分之百国家服务的武装集团,而其他地方武装在不同的时机和形势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这在后面会讲到。而解放战争后美国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大多只限于海空军运输和后勤物资方面。并且美械部队虽然火力大,但弹药消耗快,与当时我国的后勤系统不匹配(负担不起),一旦被围战斗力下降很快。

二是国民党军事战略战术使用不当。

在战略上,国民党军队在面临全国性的大决战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形势,缺乏一个统一的战略指导思想,总是因为某一点引发的局部战役开始被动的解围、再被围、再派更多的部队解围,再导致更多的部队被围。综合来讲就是在战略上始终不能形成统一的,集中的战术运用,总是患得患失于某个局部的得失,缺乏全局的考虑,弱化了国军的装备优势。此外在决策机构上,国民党总参谋部人员更换频繁,执行效率低下,蒋介石时不时还要插一道,与之相比我军的决策机构比国军强过太多。

在战术上,精锐部队分散使用,苏联人要求,接收东北的国军部队只能是国军的缅甸远征军,其它部队不予移交。导致战斗力最强的新1军和新6军(后廖耀湘兵团)10万人孤悬于东北,后来在驰援锦州的途中比较不明不白的损失掉,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对于这个中国第一支现代化部队的命运我表示非常惋惜……)整编74师(32000人)于重点进攻中与杂牌部队共同作战,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纠纷,配合不力,在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围歼。等到淮海大决战时五大主力只剩下第五军和第十八军,两军在战役中也是分别作为兵团主力(邱清泉兵团、黄维兵团)分开行动,先后与所在兵团被一

起歼灭。综其一点,即精锐部队始终不能形成拳头集中使用,而是被一个一个的吃掉,没有形成局部优势。

三是从地缘军事形势上看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优势并不大。

抗战结束时,国军大部都在大后方,即便通过美国帮助进行部队大规模调动后整体态势依然优势不大,局部地区甚至处于劣势。最明显的莫过于东北,这也是国民党对当初放弃东北的错误决策自食其果。苏联百万大军占领东北,并以外蒙古独立的条件换取对国民政府合法性的支持,但是这并不影响苏联在暗中支持中国共产党,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很多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其中有代表性的为将日军军械库交给中共军队看管,(尽管对中共运走全部武器表示了愤怒),而我党利用这些武器迅速武装了几十万人的部队,使得在进入东北初期我军得以具备在东北与国民党军抗衡的能力。之后又在四平保卫战失利后我军最困难时期给予了大量军事援助,为我军改变东北的军事态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而从全国来看,决定全国性军事形势的优势就是辽沈战役,它使得中国共产党政权有了一个稳定而庞大的后方基地,并且由于东北国军被全歼,直接导致

华北地区国民党军军事形势急剧恶化,限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淮海战役发起后,华北国军立刻被牵制,不能对淮海战场提供一点帮助,两大战役消灭或牵制了国军100万部队,此时即便淮海战役打输了,也不过是稍微推迟了解放的时间。

三、政治体制上的原因

(首先我想说,任何政权的更迭都只是利益的全面再分配。)

国民党政府在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各种利益集团妥协下的政权。袁世凯死后,中国暂时失去了唯一一个可以控制全国局面的人物(袁确实有这个能力和实力,称帝是袁的最大败笔,此处不讨论人物的过失,只从事实情况来看),各种势力纷纷自立,形成了民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军阀集团,我把这个群体划为“既得利益集团”。在最初的情况下,各个军阀集团几乎拥有全面的自治权,之后军阀混战,蒋介石胜出,直到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统一不是彻底的军事征服性的胜利,各军阀集团依然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当面临外族侵入时,大部分军阀可以把民族利益摆在核心位置,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所以国民政府在日本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坚持了下来。)抗日战争消

除了很大一部分地方武装实力,但相当多的派系依然保留下来,并且拥有对自己部队的控制权。作为每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些势力在内战中最先考虑的是怎样使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和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保存实力),如果这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尤其当军事行动不顺利的情况时表现的更为突出。所以如前文第二大点中所述,内战中国民党军的账面实力有430万,其实真正百分之百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武装集团就是蒋介石的60万左右嫡系部队(其中新一军孙立仁由于不是黄埔系还不受蒋介石待见),而其余的军队多半都会在军事行动不顺利的情况下按当时的形式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对于中共部队,虽然也有派系之分,但各派系之间目的明确,利益统一,并且有可以控制得住全局的决策者太祖,所以不会出现国军那样明显的派系纷争。综其一点,他们都属于利益的不断获得者,而不是利益既得者。(即便如此,当这些将领要员建国后成为既得利益者后,再次形成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在不考虑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太祖的文化大革命在客观上打击了这些特殊利益群体)

最后,作为当时的合法政府统治下的人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相当数量的中产

阶级(我认为很多资料都漏掉了这一群体),当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或威胁时,他们能做的只能是谴责政府,(就如同现在天天在网上发帖或评论、批评政府的网民一样,因为他们的利益在政府统治下遭到损失或威胁)因为作为国民政府的合法公民,国民政府有保卫他们既得利益的义务,共产党在当时则没有这个负担,最终导致的是民众支持度的不断下降,国民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社会秩序崩溃,经济秩序崩溃……(对于这两点,任何处于战争的国家都有可能发生,原因不单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