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趣生疑,疑促做,做中出真知!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第二课时。也就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习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

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

V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

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习四的有关练习。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

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

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

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

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趣生疑,疑促做,做中出真知!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第二课时。也就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doc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操作法。 2、尝试练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并认识了圆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吗?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020年)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以课件演示法、引导法、实验演示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用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并显示出直观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初步空间观念;用课件演示圆锥的高,帮助学生理解高的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身份,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寻求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体。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获取知识,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docx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鹤壁市湘江小学朱文举 一: 、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以及圆锥的认识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 掌握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 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 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理性思考的 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四、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探究实践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学法 ::1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 ::2 、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二)提出质疑,弓I入新课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 碧云小学叶红霞 1、 说教材: 1、 《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 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 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 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2、 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 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

2017—2018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4《圆锥的体积》word说课稿[精品教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1页-13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初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习难点是: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通过复习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3、以旧引新,探究新知。 通过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我会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的体积更大?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习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板书,特别的用红颜色粉笔写出等底等高和公式)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通过“算一算”和“试一试”让学生掌握公式的运用。 5、巩固练习,拓展深化,依次练习“练一练”中第1题,第4题和第5题。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便得到及时的解决。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是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封面)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 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光后六(4)班班数学教师,下面是我的说课,请评委指正。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P43)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P43例1、例2)。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常福小学贾代千三智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素材资料-3.2《圆锥的体积》说课稿人教新课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说明 一、说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关系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课的呈现方式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应该从生活中去找“情景创设”的源头。 2.课一定要抓大,要有一个让学生自由发现、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千万别大问题、小问题一贯而下,累了老师,僵了学生。 3.学习的方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为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P33-34页的例2、例3及“做一做”。 三、说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这一节属于小学立体几何初步知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一个几何图形。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四、说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它的特征,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学生较难理解。针对此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自主比较、猜测、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争辩等形式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突破难点,

获取新知。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演示、猜想、操作、验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及猜想、操作和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本节教学重点: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实际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说教法 为了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教学中我采用知识迁移、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交流、引导探究、游戏等教学方法。 2.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向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圆柱体容器中倒米、沙子等细粒物质,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引导概括: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七、说学法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实验、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中,始终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圆锥的体积说课

《圆锥的体积》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及其应用、认识了圆锥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能力方面: 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情感方面: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⑵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转化法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实验用具。其次,利用学路建议引导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再现学生实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尝试练习法 本节课在巩固练习和思维拓展环节中,我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搜集整理参考。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与课件

说课 圆锥的体积 九山镇宋王庄小学文波今天我说课的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学设计等七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容、地位和作用。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物体,五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习圆柱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范文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范文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内容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内容篇1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平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圆锥的体积 一、说教材 (一)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以课件演示法、引导法、实验演示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用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并显示出直观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初步空间观念;用课件演示圆锥的高,帮助学生理解高的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身份,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寻求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体。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获取知识,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让学生了解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 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1.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并突出教学重点。找出关键句、划出重点词。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及课件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及课件

说课 圆锥的体积 九山镇宋王庄小学 张文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学设计等七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 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 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 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 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 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 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

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的特 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物 体,五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 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习圆柱的体积, 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

圆锥的体积学案设计与分析 【学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圆锥的特征与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储备,从而为本课自主研究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缺陷,操作后往往只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结论重视,而忽视“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作用,另外学生在运用中经常会忘记使用“1/3”,在本课的学习中需要强化处理,设置知识的矛盾冲突吸引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形成正确概念,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学具准备】: 按合作小组配备: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形容器、装有水的大圆柱形水槽。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主探究新知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学习价值,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学习重难点】: 自主探索并生成圆锥的体积公式。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锥的特征有哪些?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 2.怎样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旧知识的复习能很好扫除学生学习障碍,铺平学生学习的道路。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关系。 1.设置情境:王师傅按要求要把一段圆柱形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 圆锥形零件。

想一想:削成的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2.猜想: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大约是圆锥的几倍或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是圆锥形物体最常见的加工方法。把它引入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还让学生朦胧意识到等底等高的条件可能与体积计算有一定联系,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验证猜想: 1.利用教师提供的两个容器,思考运用什么策略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并操作验证。教师巡视。 2.交流并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3.质疑:结论科学吗?有没有什么缺漏? (1)引导学生看圆柱形水槽和圆锥形容器,它们的体积关系也是三倍吗? (2)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不是三倍的关系? (3)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结合王师傅削成的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想想该怎样完善这句话? (3)结论: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设计意图】小结时学生往往对结果感兴趣,而对条件限制忽略,造成结论的不科学性。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设置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来个回头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 (三)总结提升。 1.根据研究结论,计算圆柱形木料的体积和圆锥形零件的体积。 2.比较两个计算式子,发现了什么?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3 1×底面积×高 4.追思:公式中“底面积×高”计算的是什么?我们在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注意什么? 5.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15平方厘米,高8厘米。 (2)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使用公式计算时容易将“1/3”忘记,其原因是未能深入理解公式的含义,本环节是通过对比、追思、强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使新知建构正确、牢固。 在“新知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享受科学探究的成功的喜悦。 三、新知应用: 1.判断: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