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集体备课牛顿第一定律

4集体备课牛顿第一定律
4集体备课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专用

最新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先周备课计划(第9周) 主备人:高秀斌复备人:刘云 一、课时:3课时 二、教学目标: 复习光的反射及折射部分,通过复习让学生会辨别光源,记住光研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记住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并能通过这些规律完成光路图。 三、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 3、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方法与措施: 学案设计要合理,题目要典型,面要广,针对性要强,主要以巩固基础、侧重能力为主强化训练;加大落实力度,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采取小循环、勤反馈的方式。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主持人韵文娟学科物理主题名称集体备课主题形式讨论时间4月11 地点物理实验室参加人员韵文娟、赵国芝缺席人员阶段教学工作总结主要存在问题: 1.今年刚换新教材,教起来不熟悉,重难点不好把握 2.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比较弱。对策及措施: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3.提前认真到实验室做准备。主要内容: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一)时间:第二周星期四下午地点:科技楼二楼物理实验室(一)主讲人:赵嫦娥与会人员:赵嫦娥周胜利姜小玲黄美贤内容:一.统一安排教学进度由于本期只有大约十五周的学习时间,

外研版-英语-七上Module4 3单元 名校集体备课教案

七上Module 4 Unit 3 名校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Unit3 Lang uage in use 二、课型:Revision a nd application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运用本模块的词汇:healthy, bread, fish, ice cream, noodle, rice, eat, child, children, be good for, be bad for, egg, eye, cheese, soup, well, fat, or, breakfast, every, lunch, home, dinner, banana等。 2、熟练运用have/has got句型。 3、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some, any。 4、正确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并能正确使用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 5、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表自己对食品的看法,在同学之间进行真实的交际。 四、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表自己对食品的看法。 2、能够制作食品海报并进行展示。 五、教学准备: 本节课型为Revision and application,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任务型互动式进行教学,结合情景法、交际法、听说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活动,开启学生思维,通过一系列有条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与他人互动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愉快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具及资料:幻灯、图片、调查表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 1. Leading-i n 1. Play a word game: Four Ss from each group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of 4 1. Play a word game: Four Ss from each group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 e down the words of 4 kinds as many as possible: Review and consolidate the food and drink.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练习(含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2.牛顿第一定律() A. 它是由大量实验直接证明出来的 B. 它揭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C. 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推理概括出来的 D. 它是由牛顿凭空想象出来的 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 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也能运动 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4.关于汽车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 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汽车在急刹车时的惯性最大 D. 汽车在行驶时、静止时以及急刹车时的惯性一样大 5.如图所示,教室里悬挂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它受到的所 有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A. 加速下落 B. 匀速下落 C. 减速下落 D. 保持静止 6.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现象() A. 物体会立即停下来 B. 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C. 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7.如图所示,小球沿弧形斜槽从A点运动到水平轨道的B 点时,如果小球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小球的 运动状态将是() A. 匀速直线运动 B. 立即停止运动 C. 速度越来越 快 D. 速度越来越慢 8.如图,一只钢球从圆槽的顶端滑下,若滑到最低点(O点) 时,钢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钢球的运动路线是 () A. 1 B. 2 C. 3 D. 4

初中物理_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的。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难点:转变经验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三、【课堂探究】 (一)、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1.观察课本P125页图7-1,7-2及相关内容,思考讨论: 力和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 活动2.实验探究: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怎样运动? (1)提出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 (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学习)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生分工合作:操作的,测量的,记录的) 你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 活动3.观看实验动画演示,并完成下列题目: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1)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填一填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它的速度减小的就越。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则小

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运动状态或_______状态。 (二)、惯性 观看图片: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初步认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汽车加速时,乘客向哪边倾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根据上面的实验说明:原来静止的物体有保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有保持 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分组交流讨论: (1)生活中是怎样利用惯性的? (2)哪些惯性有危害? 3、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当堂练习】 1.正在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则物体将() A.立即停下来 B.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来 C.运动方向或快慢将改变 D.做匀速直线运动 2. 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危害的是() 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助跑 B.汽车严禁超载 C.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D.停止蹬自行车后,车仍能前进一段距离 3.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 B、子弹受到了惯力作用 C、子弹有惯性 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4.天花板上的吊灯,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突然同时消失,那么它() A.沿竖直方向下降 B.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在空中 D.无法判断运动情况 5.有一气球以25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后,从气球上脱落一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 A.立即下落 B.以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 C.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 D.静止一段时间后下落 6.高空飞行的飞机要集中地面上的目标,必须提前投弹,这是因为炸弹_________,离开飞机后仍继续__________。所以必须投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为本节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同时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

外研版英语四年级第四模块集体备课

Module 4 Robots 一、教学内容: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第四册Module 4的主题是“Robots”.Unit 1 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延续了Module 3的知识目标,继续学习用“will”谈论将要发生的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能借助“can”来描述能力。 2、能运用“will”来描述即将发生的事情 难点:能够正确理解运用Will they..? 句型及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原虚化目标: (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小组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高科技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四、通过研讨得到的实化目标: (1)能听懂、会说并写出以下单词和短语 robot 、everything、one day、housework 、learn、our (2)能听懂、会说并认读以下句子: One day,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 Will they do the housework? Yes,they will./No,they won’t. 五、评价方法设计

1.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很多的事情,这会使我们精疲力竭,这个时候要是有人能帮帮我们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好朋友大明就有这样一个好帮手,他是谁呢?他有能帮大明做些什么呢?引出Robots 2.播放课文听力。 出示机器人走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提示。 3.学生根据图片回答It can walk。 出示机器人说话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提示。 4.学生根据提示回答It can talk. 出示课文图片提示学生回答It will do the housework. 出示课文图片提示学生回答It will help children learn. 学生分组讨论还希望机器人能够做的 5. 学生分组讨论还希望机器人能够做的事,然后教师总结:The robot can’t do these things now,but one day they will do everything.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二)惯性 1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13猫 ?教学目标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正确读写“呼唤、响动”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非常喜欢猫的句段,把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学习总分的结构方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步领悟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认识“滤、职”等6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正确读写“呼唤、响动”等10个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猫的图片及课题:猫。(生齐读)(板书:猫) 2.师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养过猫?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猫的了解?(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3.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4.师:同学们,老舍先生也很爱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猫》,就体现了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5.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读完后四人小组内交流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6.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师指名认读。 (2)辨析多音字“屏、折”。 ①出示“屏、折”2个字,让生读出每个字的不同读音。 ②用“屏、折”2个字的不同读音组词。(出示课件,师指名读后生齐读) bǐnɡ(屏息凝视)shé(枝折花落) 屏pínɡ(屏风)折zhē(折腾) bīnɡ(屏营)zhé(打折) (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①师指名认读;生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 ②口头组词。 ③师指名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示例1:分析字形结构,归类识记。(相机出示课件) 示例2:利用形近字识记。如,盆—盘;稿—搞;遭—糟。 (4)指导书写。 ①“遭”。(视频出示书写笔顺)生边看边书空。 ②师提示:“贪”的上面是“今”,不要写成了“令”;“勃”的右边是“力”,不是“攵”。 ③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5)理解词语。 ①出示课件。(课件中括号内的字相机出示) 你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吗? 不管,无论。(任凭)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无忧无虑) 有意识地暂时抑止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息凝视) 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生气勃勃) ②师指名说词语。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生自读课文。

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10模块集体备课

Module10Accidents 一、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Dming和Amy Linging描述了他头受伤的经过,通过Dming的描述,我们了解了完整描述已发生的事件经过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表示过去时的句型,如Yesterday I cooked fish. 2.理解过去时的意义及表达方法。 难点: 1.学生感知动词不规则变化,如do---did。 2.动词过去式的读音。 三、原虚化目标: (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小组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2)能够运用一般过去式来描述发生的意外事件。了解动词过去式的基本变化规则 四、通过研讨得到的实化目标: 1、会听、说、理解、运用词汇happen、ride、then、thirsty、watermelon carry、bump; 2、掌握动词及其过去式:fall off→fell off、go→went、 buy→bought、happen→happened、carry→carried、 bump→bumped 。 五、评价方法设计

1.出示挂图,播放录音,请学生看图,听一听Daming和Lingling之间的对话。 2.鼓励学生试着使用书本上的句子说一说Daming和Sam昨天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3.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猜猜意思并教授。 4.本课中出现的动词及它们的过去式。 happen-happened bump-bumped carry-carried ride-rode buy-bought go-went fall-fell 5.讲解:“What happened to ......?”用于询问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6.告诉学生,在讲述一个事件时,可以用so来连接有因果关系的句子。用then来连接有时间关系的句子。

知识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及推理方法. 3.明确惯性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要点诠释: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较小如图乙,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用“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要点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要点诠释: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统称为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要点三、惯性与质量 要点诠释: (1)惯性现象 惯性现象到处可以见到,例如:如图所示,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再如:如图甲,小车上放置一个带轮的木块,使带轮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又如:如图乙,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都是惯性现象.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时子目标: 1、第一课时口标:《乘法的初步认识》 (1)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X”,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第二课时目标:《5的乘法口诀》

(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练习。

3、第三课时目标:《2、3、4的乘法口诀》 (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计算。 4、第四课时目标:《乘加、乘减》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 5、第五课时目标:《用数学》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儿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6、笫六课时□标:《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读作:5乘4等于20。 教师指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X4也可以写成4X5。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基本目标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1、课型课时: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 课时:1课时。2、教学策略:(1)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教师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学生思考,加深对定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三、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气垫导轨、小球、毛巾、棉布、轨道木板等。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旋转生熟鸡蛋小游戏引入本节教学 进入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章的内容,前两章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而物体与物体之间又有相互作用,第三章学习了几种基本力。从这章我们开始探究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即把力与运动联系起来。力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一、历史回顾:(力与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观点:根据生活经验观察得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即:力是物体维持运动的原因 视频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实验探究一 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呢?问题出在哪呢? 2)小组讨论与设计实验:让小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轨道平面上,观察小球前进的距离。教师巡回指导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4)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思考1、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思考2、为什么小球在三种表面上滑行的距离不同?实验结论:小球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前进的距离就越大 猜想:若没有摩擦力,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引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实验探究二 2、证明猜想,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教师:王亚文 1.知识与技能一、三维目标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集体备课【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集体备 Unit4hatareyoudoing?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点学习现在进行时和有关打电话的一些交际用语。现在进行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语法内容,老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它的意义,然后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熟练的运用现在进行时。主要句型是:hatareyoudoing?I’…….hatishe/she/itdoing?He/She/I tis…….教师可以结合适当的体态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现在进行时所表达的含义。前五册学生用书,特别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已涉及到一些动词和动词短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内容为新知识的教学服务。从已经学过的动词短语入手,通过比较动词原形和动词的ing形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打电话是现在社会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老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去运用新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英语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及简单句型,能使用英语对熟悉的事物进行

描述。英语学习兴趣浓厚,模仿力强,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 三、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a.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什么,如:I’anseringthephone.She’scooingdinner. b.能够询问他人正在做什么,如:hatareyoudoing?hatishe/shedoing? c.能够用简单的电话用语进行交际。 d.能够听懂、会唱歌曲“hatareyoudoing?” 知识目标: a.掌握A、B部分Let’slearn、Readandrite中的四会短语和句子。 b.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tal、Readandrite 中的白体句子。 c.了解字母组合oo,ou,tr,t的发音规律及其例词的读音。 d.了解Let’schant等部分的内容。 e.了解Storytie,Goodtono,Tastie等部分的内容。 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跟别人交流的情感。 b.了解中国及重要英语国家的紧急救助电话号码。

英语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

英语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一) 主备人:丁洪 时间:2015.09 主题:Module 3 Unit 1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 参加人员:英语组全体教师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模块主要是围绕英国的用餐习惯展开,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英国的饮食文化。本单元中通过Daming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提出了英国人的用餐习惯,以及向别人询问昨天一日三餐吃过什么的具体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学会如何用英语谈论饮食习惯。 2、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进行交流。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1、词汇——email,egg,sanduich,delicious,traditional 2、句型——What did he/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She/he had… 难点:运用句型What did he/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yesterday? She/He had…谈论饮食习惯;初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教学突破:1、在Warm-up阶段告诉学生,要进行一个“食物大汇总”的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组说出的食品名称最多,从而挖掘孩子们记忆单词的潜力,学会积累归纳。 2、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了解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及我国名菜派系,比较中西方的餐饮文化。 模式方法:分组竞赛、情景设置 作业设计:完成调查表,了解朋友一日三餐的饮食 A: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yesterday? B:I had…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进度安排:1课时 组内教师讨论要点: 1、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课文讲解较容易展开,但建议多采取游戏或情景剧表演来分散难度,降低难度,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于乐中学到知识。 2、老师们认为因为是五年级学生,所以游戏开展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游戏内容要设计有深度,让学生必须跳一下才能达到,便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游戏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参与进来,从而更

小学集体备课总结

小学集体备课总结 篇一: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总结万福路小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总结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备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在研究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本学期我们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备课效益大大提高,现总结如下:一、建立备课组,发挥集体优势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取长补短,我们成立了集体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二、制定计划开学初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三、确定任务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我们采取主讲人轮值制。首先由主备人选定课题,写好初稿,并充分作好发言准备。同时预先通知各个成员,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四、强化参与我们备课活动的模式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形成定案”。个人备课需要个人钻研,独立思考。集体备课强调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集体备课后,个人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再补充,并进行修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适合本班的教案。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个人备课的深化和延伸。所以,我校强化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把集体备课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真正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五、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活动时,首先由主备人陈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并将本课在书中所处地位以及本课的大概内容加以分析和介绍。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首先由主备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最后,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当讨论完毕后,主备人负责整理和总结,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六、

3.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步步高)

第1讲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自测1 教材P70第1至3题改编(多选)下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飞机投弹时,如果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炸弹,能击中目标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还会落到原地 C.安全带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刹车时人由于具有惯性仍向前运动而发生危险 D.有的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 自测2 (多选)关于运动状态与所受外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恒定的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B.物体受到不为零的合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它所受的合力的方向可能相同 自测3 (多选)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计数时间间隔为0.1 s ,测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的平均值Δx =1.2 cm ,若还测出小车的质量为500 g ,则关于加速度、合外力的大小及单位,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a =1.20.1 2 m/s 2=120 m/s 2 B.a =1.2×10- 2 0.12 m/s 2=1.2 m/s 2 C.F =500×1.2 N =600 N D.F =0.5×1.2 N =0.60 N 命题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 (2014·北京理综·19)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 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 图2 A.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 点等高的位置 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效果分析: 本节知识比较系统,环节紧凑,学生基本能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和内容以及对惯性的理解和定义,但对于定律有关的一系列细节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做一些题目的时候出错率还是比较高。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部分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它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沉浮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科书首先选取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只受阻力的实例引入课题,然后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建立规律,并引导学生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1.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实验装置 过 程 方法 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使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初速度 。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 结论 可见,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少得越 。 进一步推理:若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 将做 运动。 2.若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突然同时消失,它将( ) A.立即停止 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做变速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和运动没有关系 4.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次实验要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B .在木板表面小车速度减小得最快 C .实验表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 .实验中运用了逐渐逼近的方法得到“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 课后反思: 接触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移动的距离s /cm 18.3 26.8 98.2

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9模块集体备课

Module9 Weenkend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周末”话题,重点训练“Did you …? Yes, I did. No, I didn’t.”和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其在生活中学会用英语表达请求获得允许。采用的是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原虚化目标: (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小组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2)能够运用一般过去式来描述发生的意外事件。了解动词过去式的基本变化规则 四、通过研讨得到的实化目标: 1.掌握动词在过去时中的规则变化。 2.掌握本课单词cooked walked watched helped did played yesterday. 3.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过去式短语描述昨天所做的事情。 五、评价方法设计 1.出示挂图,播放录音,请学生看图,听一听Daming和Lingling之间的对话。 2.鼓励学生试着使用书本上的句子说一说Daming和Sam昨天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3.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猜猜意思并教授。 4.本课中出现的动词及它们的过去式。 happen-happened bump-bumped carry-carried ride-rode

buy-bought go-went fall-fell 4.讲解:“What happened to ......?”用于询问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5.告诉学生,在讲述一个事件时,可以用so来连接有因果关系的句子。用then来连接有时间关系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