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 》由王之涣 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 6 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 诗歌 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 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 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 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 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 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 视野, 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 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 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去初步领会诗文所 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 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 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 使学生很难通过 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 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 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 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 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 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 “ 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 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 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境,将鹳雀楼的图片呈现,拉近了学生 与诗文的距离。】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 (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 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 以后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的时候, 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 那是很困难的, 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不深, 他们很难从短短的两行诗文十个字中感 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 将诗句与画面相链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 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 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 并且在一点一点 往下落, 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

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读读诗、画画图,再读读诗,看似游戏,其实课堂上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全 隐含其间而又不露痕迹。 最后用猜一猜的形式充满童趣地理解了诗意。 这种自然 轻松、 和谐无痕的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并追求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这个作画的过程不是很形式地将课文 插图进行翻版,而是借助作画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 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 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 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对这句诗的处理,教师没有把“白日”、“依”、 “尽”逐字逐句地讲解, 尤其对“白日”没有强调是傍晚 的太阳, 而是保留了诗句的整体性和模糊美, 突出了诗句所展现的一幅幅连续的 充满动感的画面, 让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去感悟诗的意境, 去体味自然所赋予我 们的美。】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 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 (2) 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 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 方可‘悟情’。” “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 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但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 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 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 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 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 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 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 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 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

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 学生在指导的过 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 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媒体播放,印证解读。 在看一看, 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然理解了诗意, 鹳雀楼前的美丽景象也如 电影 般在脑海播放,那么真实的情景是否如想象的一样呢?在教学结束,我安排 了电脑小博士放映影片, 再次感受“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的磅 礴气势,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 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 图像, 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 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 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 了。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其情、悟其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 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 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 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学生积极性颇高, 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 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 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 难点。




(完整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 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 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 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

《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

《8古诗二首》公开课精品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

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 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 新牌坊小学吴君 课前活动:背古诗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一座楼(课件出示),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数名学生读“鹳雀楼”,认识课题《登鹳雀楼》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有些什么样的疑问呢?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为什么题目是《登鹳雀楼》而不是《鹳雀楼》呢? 生:鹳雀是什么东西呢? 生:鹳雀楼在哪里呢? 师:出示课件:观察鹳雀的“鹳”字部首引出鹳雀是一种形如仙鹤的鸟。 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这座楼阁上面,所以人们就叫它鹳雀楼。 师:我国历史上有四座最著名的文化鼓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只是是我国四大文化古楼之一,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这个人叫王之涣。他是唐代的大诗人。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学习《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二、新授过程 师:谁来读读课题? 数名学生读课题 师:谁来读读古诗呢? 指名学生读。 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生自读一读。 生: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生:“层”的读音要注意平舌音和后鼻音。 生:“尽”的音节是不能读成 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写四个生字。(穷、尽、入、层) 师:谁能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尽和层”的部首一样,都是“尸”字部。 生:“穷”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能放太高,也不能压太低。生:“尽”和层字的部首是“尸”字部,写的时候要注意。 生:“入”字书写时要注意和“人”的区别。“人”的捺画在下,“入”的捺画在上。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生字,注意笔顺。(课件演示)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笔顺在描描写写上认真写好这四个字。 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黄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 生:太阳靠着群山。 师:说的真好。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 生: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教案 1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诵?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 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 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鹤雀是一种鸟儿,样 子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 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 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这首诗的作者 齐读课题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借 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 读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 (1)指名读一、二两 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 傍晚的太阳。 指名回答(太阳、青 山、黄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 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 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 "的意思?(依) 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滔滔 的黄河,奔腾咆哮着 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 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学生练读一、二两 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鹤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

(完整版)(完整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

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doc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登鹳雀楼教案

17、登鹳雀楼(共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规范的书写。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目标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导课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二、呈现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要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古诗,体会诗人 描绘的意境。 三、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前预习) 1、读古诗(在文中圈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写、记8个生字。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读古诗。 (2) 抽查生字的读背情况。 五、体会诗意,教师讲解 1、白日依山尽。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黄河入海流。 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诗人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开阔意境)3、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 穷:尽,完 4、更上一层楼。 更:再,又 顺便讲解“更”是多音字 六、目标检测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白日”指的是() A、白天的太阳 B、傍晚的太阳 (2)“穷”的意思是() A、尽 B、穷苦 (3)“千里目”的意思是() A、看得远 B、千里眼 七、课堂小结 背古诗 八、作业 书写8个生字的笔顺,然后再注上拼音书写一行

【小学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

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3)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鹳雀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鹳雀楼有关的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2.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4.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

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 怎样记住他们的?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 交流: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字形。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 两点。“层”是“尸”加“云”。2.认识了生字, 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 (出示古诗)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 音的轻重来帮忙。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 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课题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 2.意图入境,逐步感悟;想象意境,吟诵背诵。 3.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接触古诗,可以说是初入门径。而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老师如果在教学古诗时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说, 必将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从搜集的资料入手,通过多媒 体展示,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 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啊? 去过哪些地方?生答,说出地名即可 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出示鹳雀楼图片)板书鹳雀楼2.了解生字雀的象形文字演变 雀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鸟的象形文字演变过程)这是一只短尾巴的鸟,这只鸟啊,变 啊变,变成了一个字,出示隹加拼音,在隹字上边再加一个小字变成 了雀,指名读,齐读 3.学字方法:雀有两部分组成,要写好这个字,老师教给大家两个方 法,出示第一个认结构,雀是什么结构的字?找关键笔画,雀的关键 笔画是什么?生自由说 在生活当中,有许多鸟儿的名字当中就带有这个雀,指名回答 还有一种鸟大家不太常见,出示鹳雀,看图观察鹳雀的特点。 在我们的山西省,有一座楼,因为这里有许多的鹳雀在这里捕鱼休息, 所以这座楼被称为鹳雀楼 生读鹳雀楼指名读齐读 4.介绍诗人。鹳雀楼高三层,(简笔画)站在楼上,向前可以看到连 绵的群山,向下可以看到奔腾的黄河,鹳雀楼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之一,它之所以这么有名,和一个人,一首诗有关,这个人是?生答 唐朝的大诗人出示王之涣,这首诗就是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登 读课题,指导,鹳雀楼是一个名字,要连起来读,登是一个动作,读 的时候要停一停!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律 1.故事导入古诗 作者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也有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播放幻灯片 这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鹳雀楼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迷人,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凭白远眺,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夕

部编版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简评学生背诵。导入: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课件揭题。(板书《登鹳雀楼》)提醒“雀”和“楼”写法。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师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疑问。 二、互动解题,简介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交流。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交流。 3、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王之涣,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他才高气盛,不愿为小官卑职折腰,辞官远游。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 三、诵读感悟,感知诗意。

(一)、听读揣摩,初步体味。 1、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2、听完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交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交流方法:你知道应该怎么学古诗吗?出示课件。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2、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交流:谁来带读课后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读错,哪个字最难写?看看谁说得最清楚,哪个小朋友听得最认真? 3、写笔顺、描红练习,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比一比,谁写得更准确漂亮。 4、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看图在同座位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人在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交流:(1)诗人看到什么呢?生说。 出示课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预设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设计思路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等特点,针对所设计的重难点,这节课要尽量体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重采取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质疑,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悟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己读了课题想要提出什么问题。 3、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 》由王之涣 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 6 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 诗歌 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 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 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 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 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 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 视野, 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 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 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去初步领会诗文所 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 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 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 使学生很难通过 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 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 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 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 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 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 “ 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 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 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境,将鹳雀楼的图片呈现,拉近了学生 与诗文的距离。】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 (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 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 以后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的时候, 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 那是很困难的, 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不深, 他们很难从短短的两行诗文十个字中感 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 将诗句与画面相链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 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 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 并且在一点一点 往下落, 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登鹳雀楼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登鹳雀楼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三、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

部编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登鹳雀楼》古诗_《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精品

《登鹳雀楼》古诗_《登鹳雀楼》公 开课教案精品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身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誊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指名1人读古诗。同桌互读互听三、品读古诗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1、学习第一句诗。⑴ 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⑵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⑶ 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⑷ 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⑸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⑹ 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