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鉴赏

一、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

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在批评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套语”这一流弊时,作者引入近代文艺心理学上所使用的术语:“套板反应”。对于文学作品中袭用熟语套话,近代的王国维也颇为不满。在《人间词话》里,“词最忌用代字”条、写景“隔”与“不隔”条,均可看出王国维对于词人用现成词语来写景言情的反感,而反感的原因,其实也正是“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三、启示

学习本文,给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指明了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认识到,在写作中,那种心里清楚而笔下写不出的说法不过是推委之词,心里真正想清楚了,笔下自然就能写出来。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多动脑筋,把要写的意思想明白。

●课后练习答案参考

一、本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

1.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5.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二、本题意在通过比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三、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诗文中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忍看”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

●课文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学好语文的启发。比如,阅读时要注意从词句入手欣赏和理解文章,并看看作者的用词能否恰切鲜明地塑造形象,表达思想与情感;写作时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用恰切的语句表达出来。二、几个实例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品味;对于作者的分析,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可以将几个实例直接提出来让学生揣摩、体会,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课文里相应的分析,看看自己和作者的观点的异同。另外,文学鉴赏与批评是个性很强的活动,本文作者固然在文艺素养上要高于学生,可也不能由此轻视学生对这几个实例可能会有的不同认识与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三、朱光潜的一些谈读书作文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教师可以适当地作一些介绍,建议学生课外阅读。

二、字音字形

咬文嚼jiáo字咀嚼jué援yuán例(引用成例)锱铢zīzhū(小钱小事)中石没镞zú岑cén静(寂静)付梓zǐ(交付刊印)尺牍dú(书信)下乘chéng(下等)

三、分析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一,交作业。(尽是用原句回答,最后一个分点可用自己话回答)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四、阅读末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1、运用文字应该有谨严精神。

2、阅读或写作,要刻苦自励,推翻翻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第二课时

一、讲析上节课练习。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①创作要“炼字”,一个字都不放过。(2段1行)

“改得好”()“不很妥”()

③“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①咬文嚼字,实际是提炼思想和情感。(3段5行)

②换说法,意味就改了。(3段6行)

③简洁,不一定就好。(4段1行)

④平常语句,也有丰富的意思。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①更动了文字,就更动了思想。()

文字有分别,意境上就有分别。(78页第3行)

②自己关闭,就用“推”。月夜访友,就可用“推”,可用“敲”。“推”与“敲”,哪个好,在于境界需要。(5段倒2行)

③推敲文字,实际是推敲思想情感。(5段末行)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①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段2行)

②创作要大胆联想。(7段首句)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①联想意义容易误用而生流弊。(7段1行)

②惟陈言之务去。(79页末行)

③不用俗滥的语言,思想就会深刻。(80页1行)

④动辄“掉书袋”,可能是思想贫乏、文字能力低的反映。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艺随笔分别表达了朱光潜先生和马南邨先生对研究学问的方法的不同见解。不论是“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都有其积极意义和适用范围,但凡对这两种方法展开辩论,批驳对方的,定是没有真正领会两位先生写这两篇文章的意图。 首先,二者的适用人群不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对专业性较强的读者和写作者来说,“咬文嚼字”的方法尤为重要,专业的读者需要通过“咬文嚼字”仔细地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用毕生的精力读一本《红楼梦》,所收获的感悟绝非一般读者可比。写作者更应当“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以“达到艺术的完美”。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极端精美的中篇小说,它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如此佳作绝不是杜拉斯凭借一时的灵感所创作出来的,杜拉斯说,《情人》经过反复的修改,每一段、每一句都重新安排过。由此可见,文学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非“咬文嚼字”不可。对于绝大多数对文化有着泛泛的爱好的读者来说,“咬文嚼字”一没有精力,二没有必要,通过“不求甚解”的读书增广知识,提升修养,这已经达到了他们读书

的目的。 其次,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我国古代的典籍卷帙浩繁,因此诸葛亮会“观其大略,陆象山会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真正值得精读的内容就是令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内容,陶渊明“会意”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粗略地泛读。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知识面极大地拓宽的同时,过度的“不求甚解”造成人们思维钝化,文化经典被忽视,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咬文嚼字”的意义反而得到凸显。对现代人而言,应对有那些真正价值的书籍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去深究,对那些内容粗浅的文字可选择性地“不求甚解”,平衡两种读书方法成为现代人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从来都不矛盾。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应该将这两种读书写作的方法相结合,甚至那些经过几年的“咬文嚼字”作出接近于完美的作品的作家,也不能总通过这种费时费力的方法写作。作为中学生,尤其需要学会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拓宽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鉴赏 一、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咬文嚼字2015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榜单· 中国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15日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此次评选按照“流行、创新、文明”三大原则,上榜次序是: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其中,获得感、互联网+、创客为政经领域产生的新词,其余7条均为网络流行语。 1.获得感 造句: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养老医疗教育的具体而微,背后无不是对“获得感”的渴望与追求。 “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 今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一词由此迅速流行,且使用范围出现固化趋势,多用以指民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 2.互联网+

造句:从美国的Uber到中国国内的滴滴打车,“互联网+交通”已经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社会经济领域各生产要素“相加”,即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重构、再造新的发展业态。符号“+”既表示加入、融入,更表示升级换代、创新发展。“互联网+”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这一说法最初是由李克强提出的。今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全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便迅速流行开来。 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随着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互联网+”成为媒体的高频用词。 3.颜值 造句:向大家推荐一款高颜值、高性能的平板电脑。 “颜”义为面容、容貌,“值”义为数值。“颜值”本表示男女颜容英俊或靓丽的程度,是用数字评价人物的容貌。如同其他数值一样,“颜值”也有衡量标准,可以测量和比较,所以有“颜值高”、“颜值爆表”、“颜值暴跌”等说法。

咬文嚼字_600字

咬文嚼字_600字 今年我还继续订阅2011年的“咬文嚼字”。 对《咬文嚼字》的喜欢是受爷爷的启发,2009年11月初的一天,我和妈妈去邮局给我定2010年刊物,爷爷说:“我看月月也二年级了,把《咬文嚼字》订一份吧,终身受用。”我一听来劲了!“爷爷,爷爷,什么是《咬文嚼字》?”“是一种月刊读物,刊名为《咬文嚼字》”!还没等爷爷回答,性急的妈妈告诉了我。 到了邮局,我早已把在家想好要订的《满分作文》、《童话世界》、《数学小灵通》、《奥妙》、《妙笔》、《意林》合订本都抛到耳后了,到柜台前就大声说:“阿姨,您帮忙查一下,《咬文嚼字》的代号,我订全年的。”阿姨查了一下告诉我“邮发代号4——641,国内统一刊号CN31—1801/H,是月刊,订全年的36元。”我如愿以偿的订好了自己喜欢的刊物。 2010年一月上旬的一天,我终于盼来了爷爷说的终身受用的《咬文嚼字》第一期,32开56页的小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篇篇都《咬文嚼字》,看着看着,我喜欢得不得了! 我记得有一期里的一篇文章“成熟的麦子不低头”,我感觉很好,作者说最近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是这样写的:“去田野里看看,那些成熟了、颗粒饱满的麦穗都弯着腰低着头,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能有这沉甸甸的收获,全是

因为太阳慈爱的光照,大地温厚的滋润、风儿细心地呵护,而不是自己本领特殊。”作者说在佩服其在文笔优美,语言富有哲理之后,感到十分惊讶:谁人看到过“成熟的麦子低着头”呢?可是各种书刊中这种“成熟的麦子低着头”的描写并不少见。在网上搜索的更是比比皆是:“麦子熟了,黄灿灿的低着头等待收割,”“这让我想起秋后的田野,田野上有一株株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执着地守候着脚下的土地。。。。。。”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教学教材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艺随笔分别表达了朱光潜先生和马南邨先生对研究学问的方法的不同见解。不论是“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都有其积极意义和适用范围,但凡对这两种方法展开辩论,批驳对方的,定是没有真正领会两位先生写这两篇文章的意图。 首先,二者的适用人群不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对专业性较强的读者和写作者来说,“咬文嚼字”的方法尤为重要,专业的读者需要通过“咬文嚼字”仔细地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用毕生的精力读一本《红楼梦》,所收获的感悟绝非一般读者可比。写作者更应当“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以“达到艺术的完美”。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极端精美的中篇小说,它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如此佳作绝不是杜拉斯凭借一时的灵感所创作出来的,杜拉斯说,《情人》经过反复的修改,每一段、每一句都重新安排过。由此可见,文学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非“咬文嚼字”不可。对于绝大多数对文化有着泛泛的爱好的读者来说,“咬文嚼字”一没有精力,二没有必要,通过“不求甚解”的读书增广知识,提升修养,这已经达到了他们读书的目的。 其次,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我国古代的典籍卷帙浩繁,因此诸葛亮会“观其大略,陆象山会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真正值得精读的内容就是令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内容,陶渊明“会意”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粗略地泛读。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知识面极大地拓宽的同时,过度的“不求甚解”造成人们思维钝化,文化经典被忽视,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咬文嚼字”的意义反而得到凸显。对现代人而言,应对有那些真正价值的书籍抱着“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9527068.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

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由故事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我们汉语博大精深,二是我们写文章阅读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板书 教师:好,我们先来看“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那些意义呢?(出示幻灯)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word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 中外语言教研室许燕 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 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从教六年,由95级教至如今的2003级,感触颇深。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一、“不求甚解”与阅读

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 “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未晓处且放过”,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 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今年,我在执教03商务英语班时,用一次课的时间把这篇课文一气呵成,目的旨在让学生感受浦东建设速度之快,发展变化之好,其余的“繁文缛节”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也就是“不求甚解”。结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课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少学生下课后还围着我问:“现在浦东第二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没有?我们武汉市会有那么一天吗?”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体验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成功的体验呢?——阅读,广泛的阅读。让学生阅读中把握作者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咬文嚼字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咬文嚼字 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 “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他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 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 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 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 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 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咬文嚼字》主编郝 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 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素材解读】 1.不够严谨。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 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 2.敬畏文字。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 【适用方向】 1.传统文化; 2.过去与将来; 3.习惯; 4.小事; 5.风格; 6.敬畏汉 字;7.珍惜。※素材二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高教版高一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

不求甚解经典题目(附答案)

不求甚解 一:“好读书”与“不求甚解”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好读书”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正因为如此才提出“不求甚解”一说。 二: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表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二是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三:作者提出“不求甚解”是否意味着都书可随意而为之? 答:不是,作者只是提出了一种读书方法,关键在于会意,而真正重要的书则需要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样的读书是长期的,是能够得到收获的。 四:“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一句中“不尽然”中的“尽”可否省去?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尽”是全的意思,句意是不求甚解也不全是不好的,即不求甚解也有好的时候。此处的“尽”字体现了议论文用词的严密性。 五:作者对“不求甚解”进行了怎样的论证?完成下表 事例结论 以谦虚的态度读每本书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 思的著作 诸葛亮读书多而泛“大略”读书的人往往知识面更广 六: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两种读书要求:观其大略和认真读书,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在这里“观其大略”的意思具体指阅读的方法,即读书要学会宽泛地浏览,而不纠结于细枝末节,“认真读书”则落实在读书态度上。 总结: 文章先竖靶子,后引出处,再释作者新解,接着援用例子、引用语录,加以阐述,最后总结上文。文中的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捏来,恰到好处。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和我们促膝谈心,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咬文嚼字2013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选

咬文嚼字2013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选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题目解读】 从题目形式来看,材料作文更能激发考生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有多角度的选择。 从题目内容来看,今年山东高考作文与2011、2012年山东作文题目相比,延续了高考语文作文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特点;今年山东作文题目引用莫言的材料,其材料本身较2012年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与社会生活关联更显密切。 从写作的难度来说,山东近三年的作文都不难立意,显然都没有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但要写出真正优秀的文章却不容易。如果没有不错的语文素养,没有较深切的对生活、对人生的体会,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技巧,是写不出高分作文的。 由此可见,考生要想作文分数有所突破,学习中还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与人生感悟的表达,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上;力求抓住生活中零星的感悟,及时表达,积少成多,努力做到词能达意、词能悉意。当然,在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一些具有深厚生活积淀的文学作品和高考优秀范文的品读,对于考生生活和人生感悟的积累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山东作文题目明显地有以《咬文嚼字》专栏为代表的“读者”和以铁凝、莫言为代表的“作家”两个角度。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从“读者”的角度可以写求真,写勇于质疑;从“作家”的角度可以写谦虚,写坦诚,写风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立意都不难,但要出彩,就一定要有亮点。比如“读者”的角度,可以写《做一只无畏的啄木鸟》。题目中运用比喻修辞,比“咬文嚼字”“纠错”诸如此类词语更具有文学色彩;“啄木鸟”前加上“无畏”,更容易表达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而且好的题目有了,作文的开头就更容易入题。 从“作家”的角度立意,考生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对材料中以铁凝、莫言为代表的作家行为的准确理解:比如敢于承认错误的坦诚与担当,比如面对读者纠错的谦虚与大度,比如那种不浮夸、不炫耀、不推却待人待己的天然本真。一定要注意,文章不能空泛地谈,要用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的结构思路要清晰,语言表达要符合逻辑;文章结尾的升华,要结合社会生活,力争体现立意的人文价值、现实意义。 【满分作文】 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新课导入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汉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个义项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郭沫若的《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主要著作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诗论》《文艺心理学》 写作背景 针对当时人们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文学创作中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体裁 文艺随笔 文学常识 (1)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和杂文很相似。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2)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标题含义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咬文嚼字》发布2018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2018十大语文差错 一、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o 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发生公交车坠江重大交通事故,经后续调查发现,该事故是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与肢体冲突所致。某些媒体播报这则新闻时,将“口角”的“角”读为jio。 “角”是个多音字,有jio、jué两个读音。读jio时,指牛羊等动物头顶上长出的尖长的骨状突起物,也指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读jué时,有较量、比试、竞争之义。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即在口头上进行较量,“角”应读jué。 二、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2018年5月,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立鸿鹄志”,“鹄”读成了hào。“鹄”在“鸿鹄”中的正确读音是hú。“鸿鹄”俗称天鹅,因善高飞,人们常用“鸿鹄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三、“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大量外国企业前来参展,显示了中国市场在国际上的巨大吸引力。报道相关新闻时,有媒体称外国企业“亲睐”中国营商环境。 此处,“亲睐”应为“青睐”,典出三国时期的名士阮籍。阮常用“青白眼”看人,喜欢的人平视露出黑眼珠,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相向。“青”指黑眼珠,“睐”有看的意思。 四、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从2018年5月开始,崔永元不断利用微博揭露演艺圈“阴阳合同”等“潜规则”,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调查。某些网络媒体称崔永元“捅篓子”了,演艺圈黑幕一旦揭开,将掀起“滔天巨浪”。“捅篓子”应是“捅娄子”。 娄,本指物体中空,“捅娄子”即捅出漏洞来,常比喻引起乱子、纠纷、祸事等。“篓子”是用竹篾、荆条、铁丝等编成的盛物器具,没有“捅篓子”一说。 五、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2018年10月,税务机关公布了对范冰冰逃税案件的处罚决定。在此前的一段时间,作为该事件“主角”的范冰冰远离了公众视野,某些媒体说她“不知所踪”。“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终”。 “终”是动词,指终止、结束。“所终”是一个“所”字结构,结构助词“所”加动词“终”构成名词性成分,充当“不知”的宾语。“踪”即踪迹,是名词,不能跟“所”字搭配。 六、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打进决赛,最后法国队夺得冠军。报道相关新闻时,某些媒体说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争夺冠亚军”。 参加决赛的两支队伍争夺的是“冠军”,而非“亚军”。“亚军”是不必争夺的。“争夺冠亚军”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七、中美贸易争端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蛮横地挑起贸易争端;中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某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说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对美国的“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指掉转枪口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发起攻击。中国不属于美国的阵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反制美国,是对美国的“反击”,而非“反戈一击”。 八、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2018年10月,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遇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介绍该事件的背景时,有媒体称卡舒吉家世在中东赫赫有名,并非“籍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XX外国语师X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X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2008年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2008年十大流行语 从今年开始,《咬文嚼字》杂志社编写的年度语文档案《咬文嚼字绿皮书》中,将逐年发布上一年度的“十大流行语”。“十大流行语”的推选并认定,遵循三个条件:第一,时尚性。要能够体现每一年度新闻媒体语言的和社会交际语言的特点。第二,大众性。至少是经常阅读报刊的人群所熟悉所认可的。第三,具有某种表达效果。或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或追新趋异,或突显语意,或发人深省,或引导联想。根据这些要求,《咬文嚼字》杂志社在2008年一年中,广泛收集社会语文生活使用中的高频词语,约请应用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对这些词语进行评议、甄别、比较,最后认定的“2008年十大流行语”是:一、山寨。源自广东话。最早冒出来的是“山寨手机”,那是一些用低廉成本制成的仿冒名牌产品的手机。此后语义逐渐发生变化,除了用来指冒牌产品之外,还可指“民间 的”“非正式的”。二、雷。本是名词,指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后来用于具有“雷”的震撼效果的人工制品,如“地雷”“手雷”“鱼雷”。现在大为流行的“雷”是动词、形容词,表示受到惊吓或十分震惊。如“被你雷得外焦里嫩”“一个最雷的词语”。三、?。一个早已废弃不用的古字,读音为jiǒng,义为“光”“明亮”。因它的字形很有特点,有点像人的脸部,呆滞的四方脸,配着一个张着的大嘴巴,两眉向下耷拉着,一副苦恼的样子。并且,它的字音又与“窘”相同。于是古字今用,被赋予“郁闷、尴尬、无奈”之义,东山再起。四、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异军突起,“和”字成了万众瞩目的对象。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中国人追求“和”,热爱“和好、和睦、和气、和善、和平、和顺、和衷共济、和风细雨、和和美美”。于是,“和”变成一个世界话题,“和谐”更是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五、不抛弃不放弃。长篇军事题材小说《士兵突击》和同名电视连续剧中的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抛弃战友;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放弃完成作战任务。——这是《士兵突击》中英雄连队“钢七连”的灵魂,也是战士许三多的精神支柱。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出了不惜代价、争分夺秒、不抛弃不放弃灾区每一位生命的号召。“不抛弃不放弃”于是传遍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六、口红效应。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反而热卖。因为口红是廉价商品,也是妇女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大钱”去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用点“小钱”买一点“口红”把自己打扮一下,为生活增添点色彩,是不成问题的。口红效应,指的是经济出现危机时,廉价的生活必需品不会受冲击,照样会有好的市场。2008年,金融风暴袭遍全球,“口红效应”随之流行。七、拐点。原是高等数学的术语,指曲线上凸与下凹的分界点。后来借用于经济学,指某种数值持续向高后转低或者持续向低后转高的转折点。现在多用来说明市场运行中由高价位开始下跌或由低价位开始上升的转折。同样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拐点”也成为2008年的语词宠儿。八、宅男宅女。来自日语。简单地说,“宅男”就是窝在家里的男人,“宅女”就是窝在家里的女人。他们大多是独身者,十分倚赖电脑和网络,不喜欢外出,不喜欢交际,在家里做着自己爱做的事,自得其乐。台湾魔术演员刘谦就曾自称“宅男”。九、不折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纪念会上说: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