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6 将相和_61-65

总结: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我们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高山流水”,体会这两个故事之间的不同。

将相和蔺相如:智勇双全不畏强暴

以国为重廉颇:威震朝野知错就改

结构梳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

时候,主要讲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

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贵

品质和爱国情怀。

战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主题概括

拓展延伸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评价《史记》,首先是因为它的史学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24史中的第一部史书。其次就是在古代史籍中,《史记》又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最后《史记》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史书。

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把玉交给他。(用关

联词合成一句话。)

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玉交给他。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6 将相和

另外,研发成果在“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改善或升级、市场竞争力提升等问题上,皆言之不详。Wind行情显示,自11月中旬创出10个多月新高2523%后有所回落,最新11月24日已回到1828%,较上个交易日微幅收跌,不过从趋势上看,总体下探空间不大。此外权益市场开始展现顺周期行情,也表明当前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逐渐趋于一致。

作为公司重要的品牌灵魂,交易有着杰出的表现,通过市场的检验,仍然有着强劲的发展态势。交易https://www.360docs.net/doc/896326944.html,/

本次会议聚焦于完善证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促进中证协与地方证券业协会之间的调解合作,加强证券群体性纠纷化解机制的交流,分享调解工作经验。于2005年设立,2007年加入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外商投资企业协会,2009年获得ISO9001并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区管委会创新企业证书,2011年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2013年增加注册资本金的同时引入多家境外股东,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北京蓝山科技股份有限”。,

30年来,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到科创板、新三板精选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任督二脉”逐步打通,畅通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血脉”

6 将相和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改编自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2.齐读课题。“将”指的是谁?(廉颇)“相”呢?(蔺相如),一个是赵国的武将,一个是赵国的文将。“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和好、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写作特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理解课题,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快速默读,概况故事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回读”的方法来增加阅读速度,通过阅读“课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快速阅读方法?(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没错,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二题,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原来,“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将相和 公开课教案

广州市培英实验小学 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 聂一淼 18、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 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指名读、齐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将相和》第一课时 柏树小学马洁一、教学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解决字词,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故事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深入角色,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

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 指导字音字形 2、思考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自己概括出小标题 3、解读课题 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

《将相和》教学设计(20200623205917)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 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 道理。 4. 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

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一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知道主要人物有蔺相如、廉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三个故事。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 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以前只是赵国

将相和公开课正式教案

将相和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板书:将相和(出示幻灯1)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对课题了解多少?(将指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他们和好了,团结了。) 2.师: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闹别扭,搞分裂)。(师评价:就一个课题,就把文章的脉络理清了,真了不起) 3.对于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将相之间为什么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的呢?)师注意及时评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从一开始的和到不和再到是最后的不和,课文是用几个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的。 2.快速默读课文。幻灯出示自学要求。课文是用几个小故事的形式?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3.讨论交流,给课文分段:出示幻灯2(自学要求)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4.小结:本文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理解这三个词) 四、学习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蔺相如品质) (一)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请同学们用快速浏览快全文,思考有没有直接描写他们不和的句子?(出示幻灯3)第16自然段。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出示后齐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蔺相如靠一张嘴,职位就比廉颇高。)换成你是大将廉颇,你服不服?为什么?理解“攻无不克,”。板书: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推出研究问题:同学们,请想一想,现在我们应该重点研究什么问题了?出示幻灯5(蔺相如真的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这张嘴厉害在哪里?师板书:嘴) (二)深入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理解人物品质。(完璧归赵) 让我们带个这个问题,仔细地来研究研究“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同学们自读这个故事找出他说的话。师出示幻灯4(蔺相如说的话)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你们研究了哪一句啊?学生如不肯来说,师可引导,看来这句有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18将相和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18、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 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18. 将相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湾小学五年级:周明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3.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 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 1.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思路: 前景回顾:首先第二课时是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第一课时中,我们对生字词,加以理解,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们开始进入课文,投入到那悠悠动人的历史经典之中……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一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由回忆名言,引发学生对课前资料的汇报,顺势进入课题。 1.教师大声吟诵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有的可能说是毛泽东,有的说是司马迁)对回答对的同学以鼓励,你的记忆力真好。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吗?教师在学生介绍完以后,重复学生汇报中的某些关键句子,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其中的一个故事来体会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吧。教师板书课题:18.将相和。 2.读题、破题:题目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教师过渡: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同穿越时空,走到古人身边,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样故事? 1.鼓励学生快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让学生汇报,并在黑板上板书。 2.分组接力读三个故事,看看每个故事在课文中各是哪几个段落?请每组派个代表来汇报。(分段) 三、分组合作学习课文。 1.分组。全班分成六组,每四个学生一组。全文共三个故事,1、2组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 秀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 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⑵自身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2、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⑴蔺相如与赵王和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⑵点拨要点: ①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同学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异。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②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假如他不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题,明白“将”、“相”分别是谁,知道课文是由那三个故事组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战国时期历史背景资料、和氏璧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一篇课文。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那谁能说说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在聊天中,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这篇文章就给我们讲了将相和这个故事。“和”是什么意思?引出和之前必定有分。板书不和→和。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知道什么?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板书:嘴?)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几个故事?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蔺相如这张嘴在说什么?请做上记号。找到蔺相如第一次说了什么?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与群臣的反应做对比)这里提到了一件物品“和氏璧”谁知道和氏璧,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吗?(介绍和氏璧)这是一块宝玉,你从哪里

将相和教学课件

将相和教学课件 将相和人教版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 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2.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

《将相和》教学设计2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

部编版小学语文将相和优质课教案设计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

小学语文:将相和 教案

32* 将相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1.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公开课】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6 将相和_61-65

总结: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我们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高山流水”,体会这两个故事之间的不同。

将相和蔺相如:智勇双全不畏强暴 以国为重廉颇:威震朝野知错就改 结构梳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 时候,主要讲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 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贵 品质和爱国情怀。 战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主题概括

拓展延伸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评价《史记》,首先是因为它的史学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24史中的第一部史书。其次就是在古代史籍中,《史记》又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最后《史记》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史书。

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把玉交给他。(用关 联词合成一句话。) 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玉交给他。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6 将相和 另外,研发成果在“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改善或升级、市场竞争力提升等问题上,皆言之不详。Wind行情显示,自11月中旬创出10个多月新高2523%后有所回落,最新11月24日已回到1828%,较上个交易日微幅收跌,不过从趋势上看,总体下探空间不大。此外权益市场开始展现顺周期行情,也表明当前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逐渐趋于一致。 作为公司重要的品牌灵魂,交易有着杰出的表现,通过市场的检验,仍然有着强劲的发展态势。交易https://www.360docs.net/doc/896326944.html,/ 本次会议聚焦于完善证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促进中证协与地方证券业协会之间的调解合作,加强证券群体性纠纷化解机制的交流,分享调解工作经验。于2005年设立,2007年加入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外商投资企业协会,2009年获得ISO9001并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区管委会创新企业证书,2011年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2013年增加注册资本金的同时引入多家境外股东,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北京蓝山科技股份有限”。, 30年来,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到科创板、新三板精选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任督二脉”逐步打通,畅通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血脉”

《将相和》获奖【一等奖教案】1 【一等奖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8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优秀教案《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课件、表演的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多音字练习导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将相和教学设计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执教人:沈玉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抓住人物的言行,感悟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与学习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及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战国时,有一个国家叫赵国,赵国有一位丞相叫蔺相如,有一位将军叫廉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他俩之间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8课《将相和》(课件1),来,齐读课题。 2.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清你们说说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再想想“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课件2)“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 3.师讲述:(课件3)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 (一)解析“完璧归赵”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4)这个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各抒己见,归纳

整理——(课件5) 前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找出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划上记号,据此,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1)生找出:(课件6)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A.(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B.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不是在说谎,那你能从中体会出什么?(蔺相如机智、聪明……) C.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A.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气壮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B.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会这样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 C.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D.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E.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F.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