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昆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昆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成绩:_____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

班级:__资源0912_______

学号: __0920208231______

姓名:__叶岚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年福华______

时间:____2011-12-13____

--------------------苏州科技学院

-------------------

【摘要】:

昆山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即利用外资发展自己,扶持自身内部企业发展的一条发展之路。通过对昆山的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是从经济和社会的方面来分析研究,来概述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对昆山的农业与工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一系列数据来分析昆山的经济结构的构成模式,进一步了解昆山的发展之路。接着对昆山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具体阐述了昆山经济发展所拥有的优势已经还存在哪些问题,一一阐述,并且对昆山经济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和对策,扬长避短。同时,对昆山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昆山打造成一个绿色生态文明城市。

【关键词】:昆山经济发展优势劣势对策

目录

1.昆山简介————————————————————3 1.1地理位置———————————————————3

1.2行政区划———————————————————3

2.昆山经济发展现状———————————————3-6 2.1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3-4 2.2 社会发展状况————————————————4 2.3社会经济结构————————————————5-6 2.

3.1农业————————————————————5

2.3.2工业————————————————————5-6

3.昆山经济优劣势分析——————————————6-8 3.1.优势分析——————————————————6-7

3.2劣势分析——————————————————7-8

4.解决对策与建议————————————————8-9 参考文献————————————————————9

1.昆山简介

1.1 地理位置

昆山市东依上海,西邻苏州,四周与常熟、太仓、苏州市的相城区和上海市的嘉定区、青浦区接壤。昆山市总面积921 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捷。京沪铁

路、312 国道、苏虹机场路、沪宁高速公路都从昆山通过,吴淞江、娄江东流过

境,最大通航吨位达30011 屯。水路经上海港、太仓港、张家港可直接出口。

1.2 行政区划

昆山辖3区8镇,三区分别是昆山开发区、玉山镇(昆山高新区)、花桥开发区;8镇为巴城镇、周市镇、陆家镇、张浦镇、周庄镇、锦溪镇、千灯镇、淀山湖镇。

昆山开发区的面积为115.00平方千米,人口为131200人;玉山镇的面积伪118.00平方千米,人口为173000人;花桥区的面积为50.00平方千米,人口为68104人;巴城镇的面积为155.21平方千米,人口为86086人;周市镇的面积为81.56平方千米,人口为79217人;陆家镇的面积为35.80平方千米,人口为83908人;张浦镇的面积为116.27平方千米,人口为100367人;周庄镇的面积为36.05平方千米,人口为32002人;锦溪镇的面积为90.69平方千米,人口为58246人;千灯镇为面积 83.94平方千米,人口为94392人;淀山湖镇面积为54.00平方千米,人口为36346人。

2.昆山的经济发展现状

2.1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

2010年昆山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0.28亿元,成为了国内首个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昆山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9.40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45.86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2亿元,增长14.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45万元。在台湾电电公会公布的大陆地区投资环境评估中,昆山再次名列榜首。昆山多次在全国百强县屏蔽中处于首位,并且,在《福布斯》发布的第二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市排名中,昆山蝉联第一。

2004—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

2.3.1农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19亿元,比上年增长8.8%。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9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4万亩。粮油生产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小麦亩产322公斤,油菜籽亩产148公斤,水稻亩产608.5公斤,小麦、水稻亩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19万吨,蔬菜总产量13.12万吨,瓜果总产量3.2万吨

2.3.2工业

昆山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工业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

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完成总产值6236.92亿元,增长19.4%,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9.1%。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同时,昆山产业集聚度在不断增强。形成了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 产业实现产值406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1.8%。资讯类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正在加速形成规模化电子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87.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7.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完成产值

154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4%。

表二:工业中三个产业的增长率:

表三:三个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3. 昆山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有较好基础

外向型经济模式是昆山的主要经济模式,昆山积极吸引外资,始终把握以开发区为龙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方位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昆山的外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3年期间,迅速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1993-2001年期间,稳定发展期;

第三阶段:2001-2006年期间,结构优化期;

而自2006年后,昆山仍然继续积极吸引外资,并且对昆山自身的经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进行不断的改善和优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

3.1.2 区位优势显著,交通联系方便

昆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东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西邻苏州市区22公里。具有相对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捷。

昆山离苏南硕放机场,上海虹桥机场,上海国际机场均距离较短。昆山与上海港距离60公里、太仓港距25公里、张家港距80公里,货物经区内水道运达以上各港口可直接出口。

昆山设有一等客货运输综合站昆山站(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在昆山境内设有昆山南站、阳澄湖站、花桥站。京沪高速铁路在昆山境内设昆山南站。同时,区域内公路网健全,境内有沪宁高速、苏州绕城高速、苏沪高速、苏昆太高速、常昆高速、312国道等穿越。

3.1.3 城市发展形成规模,城市建设成绩显著

昆山的空间布局思路是: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向站点周边地区集聚;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提高开发强度,引导人口向走廊地带集聚;货运交通引导工业用地布局,强化优势区位的先进产业发展。

昆山形成了3个开发区,一个是国家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同时,昆山的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功能设施配套齐全、城市交通方便快捷、城市环境生态优美。

3.1.4 旅游资源丰富

昆山就像镶嵌在上海与苏州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发源于这里并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以及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构成了昆山文化美丽且永恒的背景。

昆山主要的旅游资源有:自然环境与名胜古迹相融合的亭林公园;一枝独秀于昆山境内的玉峰山;闻名海内外的水乡周庄;广受关注的顾炎武墓、秦峰塔、文昌阁等历史名胜;还有阳澄湖、淀山湖等现代化旅游景点,令人乐而忘返。

3.2 劣势分析

3.2.1 中心城区用地扩张无序

昆山是工业发达的城市,因此工业用地偏多,而由于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作为工厂布局的一句,工厂的布局零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和乡镇建设用地缺乏隔离,边界线模糊,使秩序比较混乱。大量开发区普遍存在“征而不用”,开发利用不及时,大片土地闲置浪费,土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等现象,由于这些开发区征地规模非常大,因而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也是十分严重。

3.2.2 城市发展方向不明确,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经济的持续发展

虽然昆山的主要经济是外资型企业,但没有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导致外资企业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较为具体统一的管理;同时,昆山的民营经济弱小,无法真正做到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本地的经济,因此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不明确。

3.2.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昆山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其城市生态建设却不尽如人意。昆山的生态问题较为严重的主要有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工厂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理而导致的;空气污染,昆山的空气质量在不断的攀升,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是无法达到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状态;绿地覆盖率的面积仍然不满足环境要求质量,各区域的覆盖面积不均衡,整体绿地风貌不符合城市风貌,等等。

3.2.4 城市交通发展策略不明确

昆山的交通发展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系统,发展战略不明确。公交车的形象与城市面貌不相符合,收费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昆山的路况不尽如人意,路面状况比较复杂,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的状况;由于内河运输有速度慢的弱点,且昆山市域内尚未形成六级以上航道系统,因此内河运输有逐渐衰退趋势。同时由于昆山市区的扩大,有部分河道穿越市区,对城市发展

和城市环境影响较大。

4.解决对策与建议

4.1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制度,实行土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政策

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布局与城市的规划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建立合理的城市规划制度是必须的。昆山要对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对土地的功能分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严格的控制土地各功能区混杂,毫无边界可言的状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跨过或绕过城市边缘带向外盲目扩张,鼓励高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同时,限制并惩处土地浪费,是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税收是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充分利用税收手段,加强土地使用的税收管理,合理分配土地征用和流转中的收益,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4.2 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进一步引导外资企业的有序发展

对于昆山的城市发展不明确的现状,我们必须抓住昆山现有的外资企业资源,对他们进行有序的管理,形成一个发展模式,以外资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昆山经济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进一步吸引外资企业到昆山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然而,我们在发展外资企业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昆山的民营经济,通过运用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吸纳优秀人才,创建更多昆山的自主品牌,真正的做到昆山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样,昆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稳定的发展自己的经济,走出一条不仅仅靠外资发展的“昆山之路”。

4.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绿地覆盖率

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立足当前,注重长远,全面提高城乡结

合部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乡结合部开发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道路要依法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蔬菜保护基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不符合保护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标准,逐步改进环境质量。

同时,要积极的建设绿地,不断的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创建更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为居民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风貌。

4.4 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线路,加强对交通的管理,制定更合理的交通政策

我们必须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结合市域空间布局,理顺系统、完善路网,强化市区与市域城镇的联系,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公路网沟通,形成市区道路和市域公路构成的城乡一体化的路网格局,并与长三角的公路网做好衔接。提高公路技术标准,通往外市的对外公路为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通向市域城镇的公路为一级或二级公路,其他乡镇之间联系公路不低于三级。实现市区至市域内任何乡镇之间的交通时间在半小时以内。

5.总结

昆山在百强县中排名首位,是对昆山的发展之路的肯定,是对昆山人民不懈努力的肯定。而对于昆山的优势,我们会积极的保持,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同时昆山也应该加大发展自主品牌,民营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

而作为昆山人我相信,昆山必定能发扬优势,抓住机遇,建设一个更符合昆山经济发展,更宜居的绿色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利用外资与昆山的自主创新》

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 昆山规划局《昆山城市2002—2020总体规划》

4. 中共昆山市委《昆山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5. 昆山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服务平台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某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某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村级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如发展特色产业型集体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不多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集体经济薄弱,集体收入低,有的行政村连正常的经费开支都难以维持,长期靠政府“输血”和负债度日,特别是当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如何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以村富引领民富的课题亟待研究。笔者通过对XX县XX乡13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了一些思考,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城北郊,距县城4公里,泉南高速XX互通口至县城连接线穿境而过,全乡国土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5万亩,林地9.5万亩,下辖13个行政村,236个村民小组,9630户农户,农村人口3.9万人,总人口4.2

万人。XX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有以水稻、烟叶、脐橙、花卉苗木等为主的农业产业,特色产业以种养为主,其中烟叶生产历史较长,XX年该乡种植烟叶1920亩,此后每年都种植千亩以上,但XX年以前烟叶生产存在散户居多、技术落后、前期投入成本大、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留村劳动力老年化以及土地流转难等制约因素。自XX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支援XX县烟叶发展以来,该乡烟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该乡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优质烟叶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做大做强烟草农业,把烟叶产业放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高度,推动烟叶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带动贫困对象致富,是该乡近期短效产业扶贫的方向。XX年,该乡开始打造塘石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点,覆盖区域含XX乡塘石、河坪、园塘等3个村,耕地面积2750亩,宜烟面积2460亩,基本烟田2120亩,有劳动力人口2085人,现涉及25个种烟村组,126户基本烟农。除烟叶生产外,该乡努力培育资源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种养示范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蔬菜、生猪、肉牛、草莓、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合富村现代农业园、上社村苗木基地和草莓基地,塘石村肉牛基地和苗木基地,仁塘、泗望村蔬菜基地等产业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拟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烟叶为支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和“工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使省发改委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层小城镇发展的情况,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吉林省小城镇“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我们按照《调查提纲》的要求,将山城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镇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做

法 回顾“十五”期间山城镇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我们主要采取了实施综合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城镇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项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改革促动了经济大发展 一是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在以前,我们就进行了政府机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助理员管理体制为办公室科员体制。镇政府下设8个办公室,各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我们又根据国家级试点镇要求,实施了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与花园朝鲜族乡合并的实际,又恢复了助理员管理体制,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责。公务员竞争上岗。目前,我镇干部队伍编制合理,人员素质合格。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是积极推进户藉制度改革。首先,按照有关规定,我们大力吸引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外埠经商务工人员在山城镇落

户。具体规定:凡在山城镇有合法固定居住场所,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公安等有关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它费用;其次,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第三,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由镇公安分局牵头,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对流对人口实施分类登记,综合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治安隐患的发生。户藉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城镇化。 三是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这方面,我们动作比较大,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1996年,我们利用上级赋予的优惠政策,成立了镇本级金库,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理顺了镇与市财政的关系,实行了“划分收支,内外统算,核定基数,限期脱补,超收分成,短收增支不补,一定四年”的财政体制。镇辖区内的建设用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关于大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情况的报告20150623

关于大庆市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 ——2015年6月29日在市九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国彬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大庆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以报告,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大庆实际,坚持“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持续开展“百个重点项目、百个骨干企业、百个知名品牌”三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集中打造石油开采、石油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现代服务业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的集群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装备、新能源、建筑安装、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工程、文化创意、现代物流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重点产业,建成1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骨干

企业”的“5?10?15”计划,加快构筑高新技术先导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城市近郊功能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引领区。经过不懈努力,石油化工、现代服务业等2大接续替代产业销售收入已超过千亿,食品加工、现代装备、生物工程等6个接续替代产业销售收入已过百亿,中蓝石化、油田建设集团等8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石化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大庆油与非油经济比重调整到46:54,改变了油经济“一柱擎天”的局面;2013年油与非油经济比重调整到43.9:56.1,多元综合型经济逐步形成;2014年油与非油比重调整到41.9:58.1,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 3.8:80.9:15.3调整到2014年的4.5:77:18.5,服务业占经济比重有了明显提升。 (二)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在全力支持油田保持原油稳产、提高天然气产量的同时,依托资源引入开发要素、用好存量促进对外合作、创新技术升级产业层次,通过“抓谋划,超前储备快上项目;抓载体,拓展空间集聚项目;抓重点,实施…三百?牵动项目;抓关键,破解难题建设项目;抓保障,创新机制推进项目”五项举措,三年来我市共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重点项目848个,完成投资167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罗亭镇为例,农村人口占比重大,越占1/5。产业结构调整条件还不够成熟,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科技带头人,即使有极少部分人发展了特色种植,也形成不了规模,对与全镇来讲,产生不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再者,名义上作为南昌城区的乡镇——罗亭,地处山区远离南昌城区,除了客观条件制约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大多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导致粮食产量不能得到迅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素束缚,尝试将主要的生产方式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导致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同全市平均水平来比仍然处于低水平。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农村群众观念转变慢。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

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受资金、技术、交通和能源等因素的制约。拿罗亭镇来说,虽已通路,但距离市区及湾里城区仍然较远,公共交通极不便利;坡陡、弯大、路窄,有些是晴通雨阻,运输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本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资金短缺,镇内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保证不了经济建设的人力、技术的需求。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乡镇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具体的来说: (一)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罗亭镇虽被列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工业园也落户罗亭,但由于起步较晚,城镇化建设水平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创新新形势下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创新新形势下发展模式.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症结性”问题。10年前,“九五”计划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等情况依然严重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十一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中把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强调,我们今天“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就产生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问题。原来讲的发展是比较狭窄的概念,把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发展,进而又把经济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主要是看GDP这个指标。这种传统发展理念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 “十一五”期间之所以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作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在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丹尼斯·米都斯(DennisL.Meadows)教授等在《增长的极限》中就警告世人,受资源约束,增长是有极限的。最近,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在讲到亟待解决的八个突出矛盾时,把“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列为第一位,是意味深长的。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考虑,要打破这一战略瓶颈,必须要在增长方式方面找出路。二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下一步怎么走?不能按照西方和东方国家老的工业化思路走,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污染比较小、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三是我国在未来新时期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经济交融到一起,加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 我们深知现在中国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排序不高,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如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新发展模式的角度看,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战略性措施。一是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产业依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是重大举措: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制度支撑:推进体制创新,在开放中获取尽可能大的比较利益。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和世界,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若干规律性现象的研究,有下列5点认识:(1)科学发明——技术创

2021《乡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情况汇报》

《乡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情况汇报》 篇一: xx区xx乡地处xx南部边陲,距市区69公里,是xx区最为偏远的革命老区乡和国家级生态乡。全乡辖11个行政村, 1.5万人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个人经济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多数村存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偏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不稳定、负债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况 xx年度全乡村集体总收入705.48万元,其中补助收入530.91万元,主要是美丽乡村建设、水利、道路建设等工程款,村集体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等其他收入174.8万元,除营业性收入50.76万元外,主要是802线、高铁征地发给村民的补偿款和临时用地租金以及发给村民的生态林管护费等,根据我乡各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我乡村级集体经济情况较差,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集体经济底子薄弱。全乡11个村中,3个属于集体经营收入空白村如九龙村、横坑村两个高山村及边远的半岭村,xx年有集体经营收入的有8个村合计经营收入50.76万元,村均4.61万元,其中经营收入最高的上埔村1 2.6万,村组织日常工作开支基本依靠补助收入维持。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制于自然因素和交通条件,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交通较为便利、人口相对集中、土地相对平整、有

水库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相比较好,xx年度全乡11个村集体总收入705.48万元,其中xx村和半岭村的村集体总收入为338.84万元,占48%,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基础较弱。 3.农村集体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收入不稳定。我乡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财政补助收入形式,但其中3个村集体的收入仅有财政补助收入这一项,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收入来源主要靠财政补助也决定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 4.负债多。据统计,全乡11个村集体经济负债,共计742.524万元,平均各村负债达67.5万元。 二、我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1.选优配强班子。让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肯做事的经济能人、科技能人、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中选拔培养村两委干部,提高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带动村民创业致富,引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以干得助,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以干得助,促进项目对接,加大跨部门协调服务力度,聚力实施项目发展战略,巩固发展基础。积极落实好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802县道改造工程、村居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烟基工程等各项惠民项目的建设,争取项目补助资金,增加村集体收入。 3.发挥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擦亮国家级生态乡镇金字招牌,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依托xx乡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传统古村落、土厝群等旅游资源,立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的反思-初稿

贵州省安龙县钱相乡经济发展问题的反思 程泽刚 (指导老师:蒲文斌) 【摘要】乡镇是我国重要区域组成部分,在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中有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落在了乡镇,乡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艰巨的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乡镇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安龙县钱相乡经济发展的问题作浅析。寻找钱相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乡镇经济;产业结构;问题;调整目标 【引言】本文在借鉴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关于乡镇经济的问题,通过对钱相乡基本情况的了解,对钱相乡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在了解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对策,为钱相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推动钱相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乡镇经济的含义 乡镇经济是伴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乡镇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乡镇经济在《宪法》中有较明确的阐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1 二、钱相乡现阶段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钱相乡经济得到了巨大改观,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近年来,钱相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发展治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壮大五大农产,服务工矿企业,发展民族旅游,建设新型城镇” 工作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乡生产总值在“十一五”期末达12143.64万元,财政总收入达707.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60元,人均占有粮420公斤,粮食总产量达9652吨。但受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影响,钱相乡经济的发展仍然是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主,产业发展不尽合理,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已成为钱相未来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主要依据,钱相乡发展的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乡环境状况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精)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灵宝坐落在河南省最西部,是夹在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小山城。灵宝虽然地域面积不大,但四周群山环绕这里生产全国闻名的黄金、苹果、大枣,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灵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灵宝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也有了极大地改善。 在物质方面,首先说吃,爸妈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当时过的是大集体生活,一年到头分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三四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家家都住是泥瓦房。当时还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在交通方面,我们灵宝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彻底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还有就是修建了窄口水库,使得农民种地不再靠天吃饭。出行方面,现在几乎每家都有摩托车,小汽车也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大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还有就是市里面修建了几个大型体育场所和公园,各个村镇里也修建了全民健身场所。 在经济建设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村里建起了蘑菇种植基地。基地里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这几年又兴办起蔬菜大棚把以前闲置的贫瘠的土地充分利用给农民创收。还有就是充分利用灵宝的地理优势发展重轻工业,加强农村闲置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就业。

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宽敞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店铺挨门、花团锦簇,与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镇区人流稠密,商贾云集。商贸大厦、休闲中心、歌舞厅、宾馆酒店等高档场所让人留连往返,乐不思蜀——这就是有着宿豫区东南片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信息中心美称的——大兴镇。宿豫区大兴镇位于宿迁市宿豫区南15公里处,东临京沪高速公路,西靠古老的京杭运河,宿泗路横穿腹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市场,频繁的商贸活动,无不给大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融入了新的元素,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大兴在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大兴镇是宿豫区四大古镇之一,据传是山东寿张

人李大兴主持建立的大兴集,又一山东人张大兴扩大了集镇规模,集名就以大兴命之,大兴之名即著。大兴在隋唐已初具规模,明代成集,定集开行立市,十天四个集日,二、四、七、九,设马、牛、羊、鱼、肉杂等数十个行,趁墟赶集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商人云集,经济繁盛,有“小宿迁”之称。大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涌现了不少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尤其在文学方面,如清徐用锡,翰林院诗读,康熙已卯举人,乙丑进士,著有《圭美堂集》,其诗清拔有骨气。大兴女诗人倪瑞璇是清代著名的才女,《清诗别裁》载有其诗,清著名诗人兼诗评家沈德潜给予其极高的赞誉。大兴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近代史上也有其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时,大兴便是积极的活动区。1927年,马仑同志在大兴建立了宿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马庄支部,1928年3月,马仑被任命为宿迁市第一任县委书记。历史已翻开崭新的一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大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把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大兴迅速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去。 近年来,大兴镇牢固确立“工业强镇、商贸活镇、调整富镇、畜禽大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思路,全力在“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禽蛋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