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服饰文化

论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服饰文化
论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服饰文化

论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服饰文化

摘要:民族文化首先必须具有民族性,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才会有

魅力,有生命力。西盟佤族自治县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萌芽直接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地区。佤族文化璀璨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佤族服饰是佤族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与许多少数民族结构繁缛、色彩绚丽且对比强烈的服饰相比,佤族

服饰呈现出简洁厚重、原始古朴,豪放粗狂之美、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西盟;佤族;原始;服饰;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凝结所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特色,形成了百花争艳的文化集合。佤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璀璨耀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存机制,又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不少文化已经被冲淡、被融合,我们只能以有限的方式、从某一个视角来探究佤族其渊远的文化流传。本文即通过西盟佤族的服饰文化,来窥见一斑。

一、西盟佤族及其服饰研究概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其中佤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佤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秦时代,隶属于“百濮”族支脉,从汉至明清的史料记载中的“望苴族”、“望族”、“望蛮”、“哈剌”、“古剌”、“哈瓦”、“卡瓦”等均是指佤族①。佤族主要聚集在我国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地域分布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又称阿佤山区。西盟佤族是我国最早世居于阿佤山区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设立西盟区政府,治所驻拉巴,隶属澜沧县,1965年3月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据资料显示, 2010年西盟县总人口为9.1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8.39万人。西盟佤族自治县行政区内辖2个镇、5个乡:勐梭镇、勐卡镇、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新厂乡、中课乡。

以中国知网为例,我国严格意义上以“佤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仅有10篇,还有部分研究融合在对佤族文化、民族服饰的学术研究之中。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佤族服饰纯文字描述,主要从佤族服饰的色彩、材质、造型等方面介绍佤族服饰的特色,代表成果有李学明《佤族服饰简介》、杨兆麟《佤族服饰考略》、赵永强《临沧佤族服饰美》等;第二,佤族服饰所透射

的文化意义,通过特点的服饰符号的研究来现实其代表的特殊的宗教文化、信仰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代表成果有李中华《佤族服饰的特色及文化内涵》、尼嘎《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韩全红《失落的佤族文明》等。综上所述,佤族文化研究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但是以佤族服饰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还比较匮乏,年代也较为久远,研究内容多有重合,还有不完善之处有待考量。本文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差异,将西盟佤族的服饰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从服饰的表达、文化的内涵等方面可以为西盟佤族服饰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二、西盟佤族服饰解读

(一)西盟佤族男子服饰

西盟佤族男子的服饰比较简约大方,长衣多为圆领或无领的无领右衽斜襟布纽长袖杉上衣,宽大而无装饰,有的腰部系布巾腰带;短衣则为无领贯头衣或对襟短褂子;裤子俗称“大摆裆裤”,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根据裤脚的长短,又分为裤脚长至膝盖稍下的“半截裤”,裤脚长至膝盖稍上的短裤;头部通常黑色包头,末端从右上角斜出,有时戴大耳环;男子服饰装饰比较少,项圈、手镯的装饰品大都为银饰,款式简单朴素。外出时,经常佩戴竹制的标枪等简易工具。西盟佤族男子的包头一般为黑色,但依照西盟佤族祖辈们传下来的习俗,王子、头人、首领、巫师、鼓手、歌头、舞领、英雄等特殊地位的男子,可以佩戴红色的包头,以显示其地位的尊贵。佤族男子还保留着纹身的习惯,会于胸、肩部位刺有太阳、月亮、牛头等图案。

(二)西盟佤族女子的服饰

西盟佤族女子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复杂、绚丽。女子服饰根据年龄的不同略有差异。年轻女子一般用银质、竹藤制发箍将长发拢在肩后,以银质发箍居多,发箍前宽后窄,最宽处五厘米左右,发箍的厚薄因材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部分女子会在银质发箍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做装饰,中年妇女则将头发编成发辫,发辫间掺有两色或多色的发线,老年妇女一般缠黑色包头;西盟佤族女子有佩戴耳环的习惯,西盟佤族女子很小就穿戴耳环,耳环以银质为主,耳环大小不等,直径约三至五厘米,部分女子佩戴不止一对耳环,甚至几对。颈部装饰则以项圈为主,项圈为银质,由本民族工艺者自己打制,大小,花样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喜好各有不同。目前西盟佤女子对彩色料珠也有所偏爱,五颜六色的彩色料珠从其他民族的小贩处购买,由于价格便宜,色彩艳丽多受青年女子的喜爱;西盟佤族女子在腰间会佩戴藤篾制成的篾圈两充实空间感;西盟佤族女子手上戴银质的臂

镯、手镯、戒指②,作为装饰的同时,也起到辟邪的效果;上衣以无领红黑为主色的对襟短衣为主;下身一般为黑红色横条纹或彩色织锦棉筒裙,裙的右端压左端;有些女子还在小腿处裹护腿布。

三、西盟佤族服饰文化解读

(一)色彩文化

西盟佤族服饰以黑、红为主色,服饰多以黑为质,以红为饰,辅之以蓝、青、白、灰等朴素色系。西盟佤族热爱黑色,他们认为这是最为神秘和庄严的色彩,对黑色的喜爱与西盟佤族长期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西盟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信奉真诚、正直,因此可以经常看到西盟人民在风吹日晒中依然坚持耕作,他们黝黑的皮肤就是最好的见证。西盟佤族人民敬仰黑色,他们崇尚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他们认为这是健康的最佳表现,这种对黑色的喜爱,一如既往的延续到了服饰上,恰如其分的体现出了西盟佤族人民的大气、庄严、沉稳的民族气质。

西盟佤族还崇尚红色,他们认为这是勇敢和希望的象征,如同火把一样将黑色的夜空照亮,驱逐着孤寂与寒冷。因此,西盟佤族将红色赋予了一些有特殊贡献的族人,印证着他们的身份与地位,如王子、头人、首领、巫师、鼓手、歌头、舞领、英雄等佤族男子可以佩戴红色的包头。红色代表火把,代表着如火一样的热情,西盟佤族人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质造就了他们对红色的钟爱。

西盟佤族服饰在色彩上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整体色彩变化不大。男子一般以黑色为主色,只有在腰带部位会点缀有红色饰物;女子上衣同样以黑色为主,筒裙以黑、红搭配居多,配合以简单的彩色很条纹装饰。

随着几年来交通的发达、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西盟佤族在将自身这些文化传递给外界的同时,也快速的吸收着外界的色彩,西盟佤族的服饰慢慢开始出现了一些多样化的色彩,特别是年轻女性的挎包上,出现了彩色的条纹。

(二)地域文化

西盟佤族的服饰深深的受到了他所处地域的影响,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位于省境的西南角,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民占到了72%,西盟佤族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为云南省境的“雨城”。县境内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全县耕地万余公顷,农作物以稻谷、玉米、小麦、甘蔗、茶叶为主。县境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山间林木茂盛,有林地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5.4%,县境内有丰富的铅、石棉及银等矿产。

温暖潮湿的气候决定了西盟佤族服饰的基本款式。西盟佤族自治县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13.5℃,年日照时数2158.8小时。这就使得无领、对襟上衣、短裤、筒裙的盛行,因为排热通风的需要,经常可见西盟佤族男子敞开衣襟或者赤裸上身。

西盟佤族自治县降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758.3毫米,夏秋季节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秋季节雨量偏少,占全年降水量的9.9%。西盟佤族自治县内河流隶属怒江水系,大小河流约80余条,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使西盟佤族有良好的水稻种植条件。聪明智慧的佤族人民根据自身的种植需要创造了宽松肥大的短裤,佤族男子耕作时更加便捷。

西盟佤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县内林地面积85.16万亩,占土地面积41.9%,树种类有40多料100多种。县内盛产竹藤作物,特别是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刺竹产业。西盟佤族自治县同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经探明锡矿、铅矿、锌矿、银矿、铁矿储量丰富,已经成为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的经济突破口。佤族人讲究就地取材、进行适材、适艺的造型,丰富的竹制与银矿资源、悠久的民族传统共同造就了西盟佤族人民对于竹藤、银质配饰的喜爱。西盟佤族人民喜爱佩戴银质耳环、项圈、臂圈、手镯以及野竹藤制的腰箍圈。

(三)织法文化

西盟佤族的纺织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西盟佤族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

盟佤族,纺织自古就是佤族女子必修的生存技能,她们自孩童时期就开始学习,佤族有一句谚语:“找媳妇看棉花地,教儿孙晓祖先理”、“女人不会织筒裙,就不能出嫁”。③意思是佤族的女子必须先过纺织关,只有学会基本的纺织工艺方可以嫁人,当然能织出花样复杂、图纹漂亮的佤族女子会更容易得到男子的青睐。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纺织在佤族人民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西盟佤族纺织主要是自纺自织,阿佤山的丰富的物产资源,为西盟佤族人民提供了足够的纺织原材料:棉、麻。棉织锦的加工是从采花、轧花、弹花、卷筳、纺线、染线、整经。麻纺织的加工也如此,经过割麻、剥麻、纺麻、煮麻、洗麻、染麻、整经的工艺流程,棉、麻线的制作分为用纺锤捻线与纺车纺线两种,纺锤可随身携带,在闲暇时间或是出工和收工的路上,都可看到佤族妇女捻线的身影。④黑、红、蓝等纺织线并不是天然形成的,染线是西盟佤族女子纺织首先要进行的工序,她们用纯天然的染料进行渲染,使用最多的黑色是将煮好的蓝线或者蓝布,置于麻栗树皮水内浸染而成,红色则用紫梗作染料,再加上酸性植物的水汁染成,黄色用黄花煮水作染料,不同的颜色经过佤族女子的智慧之手总是能轻松的浸染出来。佤族女子织锦一般采用踞织机,又称为腰机。踞织机的历史比较久远,远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随着斜织机的出现,踞织机逐渐被取代,但是佤族人民一直没有摒弃这种原始的纺织手段。踞织机没有机身、机架,只由织机的零散部件构成,一般为竹木制的工具,由十七、八个零件组成。佤族女子在使用踞织机时,必须两脚向前伸,踏住卷经线的木轴,将织机放在腿上,腹前设卷布轴,双腿使劲向前蹬,使得经线可以紧绷。踞织机工具原始,效率较低,从绩麻、捻线到完成,需100多个工时⑤。但是佤族女子依然以勤劳的态度孜孜不倦的进行纺织,手不离麻的现象在佤族女子的劳动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西盟佤族的纺织图案以条纹为主,条纹与几何纹相间为辅,以黑色、红色为基调,他们服饰上最典型的符号就是十字纹和菱形纹,佤族人民喜欢将他们身边喜欢或者崇拜的事物通过抽象的手法绣在服饰上,如佤族女子裙角有时会绣有“*”雀眼睛花,佤族人民一直相信那是发现翁丁人祖先的那只鸟的眼睛。

西盟佤族的纺织技能随着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但是日前这种文化资源正在急速的消逝。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少的佤族青年人愿意去沉下心来学习这种古老的技能。同时,缅甸机织锦色彩鲜艳,手工耗时少,这些都使得缅甸织锦具有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西盟佤族原汁原味的手工织锦成为了老一辈佤族人以及过往游客才会中意的东西,西盟佤族的手工织锦在此

种情况下岌岌可危。

(四)社会角色文化

西盟佤族的服饰被赋予了辨识的功能,他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用具,更是一种年龄、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学者韩全红去佤族进行考察时,就曾发现,他的采访者随嘎(曾就任过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二任优族县长)“缠绕的红包头布,烈焰般晃动着。这包头布是家织的白布用茜草汁浸染而成。大自然的红色艳丽可爱,使他显得容光焕发。”⑥西盟佤族同样沿袭了这样的风俗,尊贵者方能裹红布,近年来逐步放宽到了祭师、鼓手、民间英雄、舞者等具有才能或者特殊贡献的人,但是普通佤族人民依然只能裹黑色包头。

西盟佤族虽然具有丰富的银矿储量,而且自古就有佩戴银器的传统,但是银器依然是财富的重要体现。由于贫富程度的不同,银饰的材质也有所不同,只有富有者佩戴的银器才会款式多样齐全,而贫困者佩戴的银饰样式比较单一,甚至用较为低廉的竹饰代替银饰。

西盟佤族人民会依据自己所处群体的规则以及年龄的不同来规范自己的装饰行为。佤族女子喜欢乌黑亮丽的长发,年轻女子喜欢将长发披肩,同时佩戴银质的发箍,中年妇女则将头发捖成发髻,用黑色包头缠于头上,成年的男子外出一般会背刀挎枪。这种服饰上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也恰当的划分了各自的行为角色,让他们能在自身的群体里和谐的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

(四)宗教信仰文化

西盟佤族是一个有信仰的少数民族,并且将这种信仰深深的刻入了日常生活中,并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在了服饰上面。

西盟佤族服饰纺织中菱形纹为常见的纺织符号,多变菱形格在这种服饰中就代表了佤族所崇拜的“司岗里”。司岗里是佤族最为流传久远的创世纪神话,神秘的司岗里在西盟佤族中代表山洞的意思,西盟佤族人民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于司岗里中诞生的,司岗里其实就是一种女性的生殖崇拜,菱形纹中间加一个点被解释为妇女怀孕时喜欢吃酸木瓜,这与菱形纹代表生殖繁衍的符号观念相通。⑦司岗里虽然是一个神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确实存在的,按照《失落的佤族文明》里记载,“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缅两国重新勘定边界的时候,司岗里被划归了缅甸。”⑧由此可见,司岗里位于我国云南省的西部,毗邻缅甸。至今仍然有不少西盟佤族人民赶赴司岗里瞻仰祖先的足迹,展现他们的对司岗里文化的热爱。

同菱形纹一样,作为最常见服饰符号的十字纹代表了星星与太阳,西盟佤族人民崇尚太阳和月亮,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蕴含了伟大神灵“梅依格”的灵气,因此它可以制造生命,而月亮同样拥有“梅依格”的灵气,它是繁星的堆积,繁星真如子孙一样是太阳与月亮的产物,佤族人民将十字纹的符号广泛的应用于服饰中,一方面表示了他们对于太阳与月亮等诸神的敬仰,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他们希望如繁星一样广泛繁衍后代的朴素愿望。

西盟佤族的包头主要是模仿牛角的形状,末端从右上角斜出,在木鼓节等重大活动节日时,佤族人民也会佩戴有牛头式样的饰品盛装出席。对于牛的崇拜也是与司岗里的创世纪神话紧密相连的,相传在远古时代,只剩下了一个佤族女子,她几经辗转漂流到了司岗里,受精于日月,孕育了一男一女。突然有一天,一头牛跑来告诉女子,她的孩子掉进了大海,女子非常焦急,她拜托牛去救起她的孩子,牛会浮水,它下至海中将兄妹二人救起。从此女子立下誓言,世世代代将牛作为佤族的崇拜对象。这种感恩的文化精神一直延续到今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佤族人民。

在西盟佤族的对襟衣服中,常见用阿勒格(即六谷米)珠珠穿连成门的图案修饰于对襟衣服的下摆,左右各一,用佤族的语言称之为:“阿勒温”,西盟佤族地处我国的西部边境,与缅甸毗邻,拥有着反抗外国侵略,捍卫自身领土的优良抗争历史。在服饰上修饰有“门”的图案,也是他们对自身“守门人”的肯定,同时表现出了他们对自身守门精神的一种责任意识与自豪感。

(五)民族交融文化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但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民族聚居地,西盟下辖两个镇五个乡,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其他民族还有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多民族聚居也造成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纺织技能的相互借鉴,在保存远古纺织技能的基础上,也有新的突破,比如在挎包上色彩更加多样化,有时也会借鉴汉族的比较现代化的符号。

四、西盟佤族服饰的发展展望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决捍卫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佤族直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特殊形式的过渡以及佤族偏远的地理位置,使得佤族得以保

存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具有民族文化意义的手工艺。目前,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木鼓舞、戏曲“佤族清戏”均被列入了第一、第二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重视这种明显的文化形式的同时,我们呼吁社会也要注重保护服饰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佤族织锦从纤维加工到纺、织需要一系列的工序,费时费工,原始的纺织技能主要掌握在老一辈的佤族妇女手中,受现代化思潮、生活现状的影响,青年人多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能,这就迫使着织锦技术在传承问题上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缅甸机织棉以及现代审美观念的流入,造成了原汁原味佤族织锦的没落,他们价格相对昂贵,色彩单一,虽然能体现出佤族人民鲜明的民族特质,却无法迎合当下受众的消费心理,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佤族织锦在没落。我国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佤族服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宣传和教育范围,提供一定的经济、法律支援,让西盟佤族人民可以愉快的将这种服饰文化传承下去。

(二)品牌文化的塑造与发扬

西盟佤族的服饰文化并不是单一独立的存在,它与司岗里文化、木鼓文化、牛头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西盟佤族文化。我们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树立整体的佤族文化品牌意识,通过建立系统的西盟佤族文化品牌形象来达到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的目的。首先,加大对西盟佤族文化的研究,最好形成专业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际深入西盟佤族地区体验生活来研究西盟佤族文化。其次,加大对西盟佤族文化的宣传力度,改变一些人对佤族不了解、不求甚解的心理状态,通过塑造西盟佤族具有代表性的标识来增加西盟佤族文化的辨识度。第三,形成宣传西盟佤族文化的体制机制,主要是西盟佤族自治县根据自身的民族情况,量身定制如何打造佤族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条例与规定,各行政机构如何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应有的社会功能。

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前进,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民众的心里具有难以磨灭的印记,西盟佤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精神的民族,我们透过它的服饰就可以看出佤族人民的勤劳、勇敢、热情、正直。我们相信这种正能量的民族文化必然不会消逝,反而会越来越强大,它必然如一颗明珠在中华大地上璀璨开放。

注释:

①选自《西盟佤山,江三木罗》,滇池,2002年07月,第52页。

②选自《佤族服饰考略》,饰,2001年02期,第38页。

③选自《沧源佤族服饰手工艺的传承面临挑战》,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05期,第60页。

④选自《佤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68页。

⑤选自《佤族服饰的特色及文化内涵》,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第498页。

⑥选自《失落的佤族文明》,文明,2005年05期,第117页。

⑦选自《沧源佤族服饰手工艺的传承面临挑战》,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05期,第61页。

⑧选自《失落的佤族文明》,文明,2005年05期,第116页。

参考文献:

[1]湘女:《西盟佤山,江三木罗》,滇池,2002年07月。

[2]杨兆麟:《佤族服饰考略》,饰,2001年02期。

[3]王莉、杨兆麟:《沧源佤族服饰手工艺的传承面临挑战》,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05期。

[4]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佤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5]韩全红、雷东军:《失落的佤族文明》,文明,2005年05期。

[6]李忠华:《佤族服饰的特色及文化内涵》,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2008年。

[7]尼嘎、阿香:《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04期。

[8]胡辉、孙玉荣:《佤族服饰研究综述》,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9]李学明:《佤族服饰简介》,今日民族,2010年04期。

[10]卢东华:《云南百濮系民族服饰色彩内涵及审美研究》,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11]赵永强:《临沧佤族服饰美初探》,大家,2010年。

[12]卿雪华、王周炎:《电影《司岗里》:佤族文化的镜像表达》,电影文学,2013年17期。

[13]胡阳全:《佤族服饰文化与音乐舞蹈文化的社会学阐释》,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

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14]钱模:《佤族服饰》,云南日报,2004年09月。

[15]黄俊敏:《云南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群服饰的“胎记”——以佤族、傣族、彝族服

饰构成为例》,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最新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精品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

解 读 佤 族 文 化 中 的 生 命 观

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 王志红,谢 薇,何 丹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佤族认为是自然的运动变化孕育了生命。在大洪水的灾难中,是其他生物的帮助使人类躲过了那场劫难。“司岗里”是佤族的根、生命之源,是佤族对原始穴居生活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生命母体的朦胧认识。 关键词:佤族;文化;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6)增刊—0036—02 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最初的第 一个问题,也是人类的终极问题。更是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因为不同的生命观,决定了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佤族民众中流传几千年的创世传说中,清晰地记载着他们对这个问题独特的理解。1 地球的诞生 佤族认为,很早很早的时候,整个宇宙是空 的,充满了云雾,没有天与地,更无生灵。在这漫无边际的云雾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演变,诞生了一粒石子,小石子不断长大,长成了地球。云雾渐渐上升,而成天空,天和地由此而形成。 地球形成以后,在天与地之间的云雾运动之中,孕育了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游荡在天地之间,行使着主宰宇宙的神圣职责,它就是天神“达西爷”。这时候的地球,“虽然有了大地,但干涸坚硬;有了天幕,但黑暗无比。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宇宙,天神感到无比孤独……达西爷放声大哭,他的眼泪化成了倾盆大雨,大地上从此有了水。地上的水汇成了江河,江河水流向低处开辟了山川,江河水汇到了一起,形成了湖泊、大海、淹没了天和地 交接的地方”[1] 。 大地有了水的滋润,就孕育并诞生了另一个生命和灵魂,这就是地神“麻西雍”。 孤独让天神“达西爷”和地神“麻西雍”结合在一起,寂寞又让他们创造了语言。天神和地神生了一对双胞胎,它们就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以后又生了许多孩子,这些孩子就是天上的星星。从此宇宙有了日月星辰,地球有了山川河流。2 生物的起源 天神和地神又生了很多的孩子,他们分管着山 川江河,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方,为了让地球更加美丽,达西爷着手造起了万物。他首先创造的植物是一片竹林,创造的生命是黄牛。他让树木轮流开花结果,让动物自己能繁衍后代。 所以,现在的佤族村寨都种竹子,都围绕着村寨周围种有“护寨神林”,每个村寨都被龙竹和大青树所包围。竹子既是一种神物,也是他们储物、造房的材料。大青树是神树,是祭祀的对象。3 人类的诞生 天神创造了万物之后,地神创造了人类。地球上有了第一批人类后,他们有生无死,又不断地生下孩子,大地上挤满了人类,他们吃光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天神创造的一切都被他们所践踏,大地变得一片苍凉。天神震怒了,他派他的儿子达赛(雷神)放火,要毁灭世上的一切,重新创造美丽的世界。熊熊的大火吞噬了世间的生灵。地神爱怜她亲手创造的人类,她悄悄地救下几个人,藏在一个山洞里。 天神以为世上的生灵已全部灭亡,他又开始重新创造了世间万物。地神藏在山洞里的人走出山洞,世上又有了人类,他们是第二批人类。 不久,天神发现了这些从山洞里出来的人类,他又一次恼怒了,要把他们毁灭。在地神的苦苦哀求下,天神答应让人类留在世上,但是提出了条件:除非他们有生也有死,一年只生一胎;只吃瓜果树叶,不再吃土。从此,人类开始吃瓜果树叶。但人类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劳作创造,人口又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吃光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践 6 3第29卷增刊 2006年8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 unnan C 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 ol.298.2006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初三月考物理卷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初三月考物理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如图四个实验中,其能量转化方式与图示汽油机对应冲程类似的是() A . 电火花发生器点火后将盒盖顶出 B . 滚摆向下运动 C . 向下压缩空气引火仪 D . 酒精灯加热杯中冷水 2. (2分)(2019·赤峰) “母亲节”到了,小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妈妈精心准备了一桌美食,也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关于烹饪食物过程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 锅一般都是用铁制造的,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 B . 炒菜时,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菜的内能 C . 拌菜时,要通过搅拌才能更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D . 炖菜时,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菜的内能增加 3. (2分) (2017八下·南江期末) 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在使用机械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B . 可以省力,同时也可以省功 C . 可以省距离,同时也可以省功

D . 只有在费力情况时才能省功 4. (2分) (2020·龙华模拟) 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16℃ B . 乙图中某晶体熔化图象中bc段,晶体内能不变 C . 丙图是柴油机的做功冲程 D . 丁图中冬天搓手取暖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 5. (2分) (2017九上·成都期中) 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塞进塞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 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 . 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变小 C . 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D . 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 6.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水结冰后,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B . 打开冰箱门后通电,密闭房间的温度将降低 C . 开关两接线柱相碰易造成保险丝烧断 D . 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为1.9×10﹣16C 7. (2分)(2017·苏州模拟) 下列估测符合事实的是() A . 长跑运动员的心率1s可达70次 B . 电冰箱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0A C . 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约为80W D . 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温度大约是40℃ 8. (2分)(2017·南山模拟)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冬天常见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直接升华而成的小冰粒

10--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汇总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 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智的结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 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 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 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 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 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 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 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 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 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 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宋朝服饰色彩分析

多姿多彩的唐代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代。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焚金饰、简纹衣”使得宋代服饰不再奢华艳丽,而是趋于质朴简洁。事实上,其服色、服式多沿袭了唐代,但这一时代的服饰将以前(南北朝至唐代)的影响已完全有机地吸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传统融合得更好、更自然。由于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点也相应变化,在服饰上的反映尤为明显,整个社会舆论主张服饰不应过分豪华,尚简朴,尤其是妇女服饰。 (1) 皇帝服饰色彩 黄色仍为皇帝的专用服色。宋代皇帝服饰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窄袍、御阅服等。大裘,青表里,黑羔皮为领、,朱裳,被以衮服。衮服青色,七章,红裙五章、白罗中单、金龙凤革带,红袜赤舄。皇帝朝服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图一为皇帝朝服) 图一皇帝朝服 皇帝服饰色标: (2) 皇后服饰色彩 宋代皇后礼服——这种服饰穿礼服、戴龙凤珠翠冠,是宋代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平时很少穿着,只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服用。其制为深青色的“织成”(一种织物的名称)、五彩翟纹。领、袖、裾均是红色镶缘,上缀云龙纹样。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下穿青袜青舄。(图二为皇后礼服) 图二皇后礼服 皇后服饰色标: (3) 宫廷男性(官吏)服饰色彩 宋代诸臣百官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等。百官公服宋代也称常服。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编写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说明—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临沧市,跨东经98°48’~ 99°54’,北纬23°20’~24°02’之间。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至2013年,人口密度为70人/平方公里;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是临沧乃至昆明通往缅甸仰光以及印度洋缅甸海岸的皎漂港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从边境清水河到缅甸重镇户板、滚弄分别为15公里和24公里,到缅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腊戌161公里,到缅甸仰光1162公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5年10月16日,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至2010年,总人口29.63万人,县辖9个乡(镇)、2个农场、1个华侨管理区、82个村和3个社区,其中孟定镇为副县级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11年,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44.31亿元,较2010年增长18.6%。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有耿马南汀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澜沧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石佛洞新石器文化遗址、孟定洞景佛寺等。堆沙节是耿马傣族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传统佳节。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砂浆是建筑工程中用途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水泥一般通过混凝土和砂浆应用到建筑工程中,由于砂浆通常作为辅助材料,用于表面处理或砌体等的粘接,因此用量比混凝土要少得多。预拌砂浆指在专业工厂进行配

料和混合而生产的商品化砂浆,预拌砂浆是区别于现场搅拌砂浆而言的。由于砂浆的现场配制带来了诸多问题,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预拌砂浆应运而生,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开始在欧洲国家大量生产和使用。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7651.2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722.7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7.86%;流动资金928.5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14%。 达产年营业收入8018.00万元,总成本费用6232.26万元,税金及附加138.79万元,利润总额1785.74万元,利税总额2170.84万元,税后净利润1339.3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831.5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3.34%,投资利税率28.37%,投资回报率17.50%,全部投资回收期7.21年,提供就业职位129个。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服装作为一种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成为最具个人化的创造活动。正如时装设计大师迪奥所说:“在这个机械化的社会里,服装将是个性与独立性的最后隐匿之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民族化的选择也就是对个性化的选择,是迎合了人们情感与心理需求的选择。 1.1崇尚自然: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具有归依自然、顺天而行的生活准则。他们用取自自然的原料制作服饰,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服饰的色彩和图案……这种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由、平和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1.2关注生命:藏族人民将自己与自然融汇于生命的共同体中,与宇宙众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哲学观正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藏族服饰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邦典与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语汇的运用,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2、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 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套服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现将藏族服饰作叙述如下。 2.1藏衣:藏衣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把腰部提 起,腰间系上腰带(带子颜色以红、蓝为 多),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男女的 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 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 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 子作料,腰间都有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藏式衬衫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男女衬衫也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四十公分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藏族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花色多,女性一般要围一块帮典(围裙),其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佤族舞蹈文化特征

浅谈对西盟佤族民间舞蹈的几点认识 西盟县民族小学实习教师:陈东方 摘要: 佤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她就像是我国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颜色和香味,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历史沉淀深厚,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和诸种社会功能.佤族人民常用它来记忆祖先的历史,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传授生产生活知识,进行娱乐健身活动及其商业文化演出。虽然这种歌舞已经逐步引起重视,但它未被更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传承与弘扬。因此,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不仅仅在于听、唱、跳等,结合当前社会不断大步向前发展的事实,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再对民族的东西产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尤其只眷恋流行的、潮流的音乐或是歌舞,为使这项稀有度极高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为佤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自己的拙见,给大家简要介绍佤族民间歌舞这朵小花,目的在于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希望大家都为之浇水、施肥,使之开得更加艳丽、芬芳。 虽然之前我做过教师,但我没有教过音乐,同时也不再从事教育工作,可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着佤族的歌舞文化,从小就被这高亢、深沉、粗狂并能让人为之振奋、为之陶醉的音乐舞蹈而深深打动。我也是一名佤族,我深深的爱着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精力投入

到开发、挖掘、继承和弘扬这项文化的工作当中。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唐、明代就有望蛮、哈瓦、古刺、哈刺、哈杜等记载,这些均为佤族祖先的不同称呼。自古以来,佤族就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边疆的阿佤山区(主要聚集在西盟县境内)。由于历史等原因,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形态不仅发展缓慢,而且不平衡。解放前,佤族社会始终停留在带有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的奴隶社会,只有少部分杂居区进入封建社会初期,佤族聚集区的社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广大劳动人民仍然过着“身穿兽皮芭蕉叶,吃的是山茅野菜枇杷果”的悲惨生活。尽管如此,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以及聪明才智总结出来的经验,创造出了带有浓重民族地方特色文学和歌舞艺术。就文学而言,就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叙事长诗、抒情长诗、短歌、民谣、谜语、谚语等。而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裁中,歌舞形式则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形象、生动、具体,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独到一方。诸如佤族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以及生产劳动、上山打猎、下河捉鱼、进新房等等,都有自己的歌舞展现形式,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佤族——逢事必歌舞,歌舞必逢事。这里,我仅以个人的拙见并结合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浅谈一谈对佤族民间歌舞的一些认识。 西盟县境内的佤族与傣族长期相处,因此在歌舞形态、乐器种类,以及房屋建筑式样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傣族影响。佤族崇拜多神,在人们崇拜的众多神灵之中,“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是具有不同神力的两尊大神。创造宇宙万物的“木依吉”神,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杀大权。佤族人民为了获得生活的宁静和作物的丰产,在绝大多数的传统祭祀中,都以祭祀“木

佤族人的饮食

佤族人的饮食 生活在云南的佤族大多居住在云南的西南方向的高山处,每年的日照时间也较长,气温也是非常的高,由于地处亚热带森林一带,相对来说,湿度也是相当的大,因此,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很容易患风湿性一类的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饮食也不得不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在那里,汗出不来是一件十分难受的事,若不流汗就等于被风湿病给“关押”了,得上风湿病是早晚的事。为了防止患上这种病,人们对饮食是想尽了办法,尽量的多吃一些让人能多排汗的食物,才能减少生病的机率。 辣椒是一种能比较能让人出汗食物,大家都知道,四川人都喜欢吃辣子,其实,在四川以南的地区,大家吃的大部分也都是辣子,可谓是无辣不成席。 佤族人吃饭也比较讲究,他们的菜并并不像川菜的那么辣得过火,大部分是有辣而不过。基本上不管哪盘菜都要来上一点辣,这样,来自外地的人也可以接受得了。 炸排骨 佤族人制作的肉菜对于许多外地人来说不太适应,其原因是菜做得比较硬,放到口里基本上咬不动。主要是做菜的时候要将肉啦、排骨啦等放在油锅里炸一遍,洒上芝麻后才端上桌,这样的菜看起来很好,但一吃起来----哎!只能干瞪眼,太硬了!(这样的菜含的水分很少,所以,佤族人在外干活的时候,也不会多流汗,得风湿病的机率也就小了) 有几道佤族菜看起来是很害怕,但吃起来是非常的鲜美。这几种菜的名字就是:炸蜂蛹、炸竹节虫和炸猪皮。 炸蜂蛹 炸蜂蛹是将未长成蜂子(黄蜂、马蜂、蜜蜂等)的蜂巢取下,将蜂蛹取出,然后用油炸至金黄色,然后拌上调料。味到鲜美,与蚕蛹味到相近,但比蚕蛹味道更佳。竹节虫的制作方法和炸蜂蛹几乎是一样的,大家不妨试试啊!不过要提醒大家一下,不要因为贪嘴而去捅马蜂窝啊!很危险的。 炸猪皮 炸猪皮的方法是将猪皮收拾干净后用水煮熟,在煮制期间可根据个人的口味适量放盐,煮熟的猪皮捞出切成小块晾干(大约晾3-5天),干透后在放入油锅中炸透,这样,一盘佤族的炸猪皮就作好了。大家可以跟着学习做啊!(口感酥脆,肥而不腻,据说女士吃了还可以美容哦!) 另外,佤族人很喜欢和酒,可以说是无酒不成席,若是到佤族农家做客,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酒。带上两瓶酒到佤族农家,他们回拿你当成贵宾的!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于藏族服饰研究分析 姓名:丁世金 学号:201601010410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1604 院系:电气信息学院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摘要: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具体到 藏族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所以各地藏族服饰又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卓尼藏族服饰为个案,探讨了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藏族服饰;地域特征;审美情趣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显示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藏族居住区域广阔,由于人文、地理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在服饰上,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从卓尼地区来探讨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一、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类栖息发祥地之一,沉积了灿烂浓郁的文化遗产。在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南北两岸,密布着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以及寺洼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可看出,骨器、编织和纺织技术已比较发达,环饰、珠饰和贝饰类遗物,制作部分已相当精美。在装饰上,反映于卓尼、临潭出土的陶器上,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之富丽图案著称;齐家文化则是朴素典雅的几何形体美和细密有序的蓖纹、划纹和绳纹,以整齐无华的装饰而闻名;辛甸文化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线饰;寺洼文化则呈锯齿状附加堆纹,部分亦有乳丁纹饰。以上四者在颜色上均以红、黄、灰、褐、紫色为主。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洮河流域的中上游,发现了两种疑为藏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所创造的吐蕃地方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这两种古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种是拍印竹帘纹、竹节纹、不规则梯形纹等各种独特的拍印纹样,色呈紫或灰;另一种是刻划波浪纹或不规则波折纹,纹饰简单、单调,色浅灰,似受了中原地区文化之影响。 卓尼不仅是古代“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还是古代羌、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活动、聚居的中心地带。历代建置,卓尼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卓尼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他们是形成当地藏族的主要成份之一。另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其先民分别是迁徙、定居于卓尼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和公元 8世纪吐蕃戍边军土留居后形成的部落。

华安县基本县情

华安县基本县情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市西北端,毗邻漳平、安溪、南靖、长泰、芗城等5个县(市、区),是闽南地势较高的县份。华安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多雨,无霜期达320天,年平均气温21.3℃,年平均降水量1620毫米。 华安县1928年置县,辖9个乡镇(丰山镇、沙建镇、新圩镇、华丰镇、仙都镇、湖林乡、高车乡、高安镇、马坑乡)、1个省级开发区(华安经济开发区)、4个国有林场(金山、西陂、葛山、利水),土地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有畲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其中高山族是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份。 一、经济发展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66亿元,增长16.5%。工业总产值62.43亿元,增长4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22亿元,增长51.9%;规模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43.8%。农业总产值20.65亿元,增长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75亿元,增长54.7%。财政总收入3.54亿元,增长31.2%;地方级财政收入2.2亿元,增长30.1%。农民人均纯收入8006元,增长10.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3万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亿元,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1603万美元,增长81.3%。。 近年来,华安县抓住海西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兴县,兴茶富民”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2007、2008、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全县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 二、资源优势

森林资源:全县有山地面积176万亩,人均11亩。林业用地160万亩,有林地138万亩,天然林面积44万亩,木材蓄积量3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是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福建省重点林区县。其中,金山、西陂、利水、葛山四个国有林场林地面积26.2万亩。 水电资源:全省第二大江—九龙江贯穿全境,全长107公里,是厦门、漳州重要生产生活水源。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42万千瓦,相应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居全市首位。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资源有华安玉(九龙璧)、花岗岩、石英石、钨、温泉等20多个种类。其中,华安玉在华安境内展播面积104平方公里,独产于华安九龙江流域,性状酷似碧玉,属碧玉类宝石。2000年,华安玉入选中国“十大国石候选石”、2001年被评为“中华四大名玉”之一,是全国名特石材。被确定为“八闽名石”、“漳州市石”。目前,华安玉已开发出工艺品、观赏石、保健品、建筑板材等系列产品。 旅游资源:县域生态良好,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人文景观独特,有二宜楼、南阳楼、南山宫3处“国保”单位,仙字潭、东溪窑和齐云楼3处“省保”单位。其中,以二宜楼为代表的华安大地土楼群于2008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铁路资源:鹰厦铁路贯穿境而过,全长110公里,境内有11个火车停靠站、1个客运站和1个货运中转站。 三、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 华安经济开发区

宋朝服饰文化特点论文

宋朝服饰文化特点论文 摘要: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 关键词:宋朝理学服饰褙子特点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对宋代服饰产生较大的影响。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并在宁宗嘉泰初年,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用时套在头上,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一、宋朝服饰的文化特点 在宋代,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发展到了极致,建筑讲究白墙黑瓦,陶瓷讲究单色釉,绘画讲究写意风格的水墨山水,就连赏花也推重梅、兰、竹、菊等,用以借喻人之清高品格。背子的样式简约,风格素雅,真正是以简胜繁的杰作,而且,当时的人们着装只要洁净就可以了,并不刻意追求新颖,避免与众不同。从背子这种特有的服式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对宋代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能领略到宋代简约至极的物象之美。 南宋女人讲究服饰打扮,即使是贫家女子也有一两件锦衣罗裙几样头饰。“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营生。”(《鸡肋编》南宋:庄绰),“都民土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武林旧事》南宋:周密),“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都人以碾玉为首饰。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宋史五行志》元:脱脱等) 南宋女人佩带首饰比起唐朝有更多花样,更多新奇妙美。“如官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钗环、领抹,极其工巧,古所无也。”(《都城纪胜》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梦粱录》南宋:吴自牧),“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武林旧事》南宋:周密),“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瑞鹤仙》南宋:康与之),“花艳艳,玉英英。罗衣金缕明。闹蛾儿簇小蜻蜓。相呼看试灯。”(《阮郎归》南宋:洪瑹),“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南宋:辛弃疾)。南宋的贵族女人更是珠光宝气竟相互斗美攀艳,“有善女人,皆府室宅舍内司之府第娘子夫人等,建庚申会,……俱带珠翠珍宝首饰赴会,人呼曰斗宝会。”(《梦粱录》南宋:吴自牧)

西盟佤族自治县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统考试卷A卷

西盟佤族自治县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统考试卷A卷 一、基础知识 (共6题;共53分) 1. (4分)给下列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爸爸回来跟妈妈商量(liàng liáng)________,要送雨来去上学。雨来特别珍爱书籍,尽量(liàng liáng)________让书本不受一点破损。 (2)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jiàng qiáng)________的活鱼一样挣扎着,看样子像一个坚强(jiàng qiáng)________的小战士。 2. (7分) (2017五上·九江月考) 选择划线字的正确的读音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________(juǎn juàn)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________(guī jūn)裂的手指数________(shù shǔ)着。 ②既然我是母亲,就应________(yìng yīng)及早教________(jiāo jiào)会他看________(kàn kān)病。 ③妹妹见了生人有点腼腆________(tiǎn diǎn)。 3. (4分) (2017五上·九江月考) 选择下面的词语填空。 分辩分辨遥望眺望 ①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________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②我被妈妈问得哑口无言,难以________。 ③站在山顶________远方,一片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 ④宇航员告诉我们,从太空________地球,可以看到我国的万里长城。 4. (30分) (2017五上·九江月考) 句子万花筒。(按要求改写句子) (1)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变换语序) (2)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改成“被”字句) (3)她搂住了我,赞扬个不停。(改成比喻句) (4)这雨下得也太大了。(改成夸张句)

加快佤医佤药研究弘扬佤文化 提升世界佤乡品牌

加快佤医佤药研究弘扬佤文化提升世界佤乡品牌 临沧市人民医院院长查学安 佤医佤药及其文化是佤族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对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认识和处理方式,是佤族独具魅力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果说佤文化是佤族人民几千年繁衍生存的魂魄,那么佤医佤药既是佤文化的脊梁,同时也是佤族人民繁衍生存的根基。 “十一五”以来,临沧市紧紧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文化强省和绿色强省的机遇,依托得天独存的资源禀赋,以文化旅游开发与产业营销,推动“世界佤乡.秘境临沧”品牌升级。临沧是中国佤族最大的聚居区、佤族歌舞乐之乡、中国佤族文化荟萃之地已形成共识。 2013年,临沧乘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荣誉称号的东风,高扬?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理念,构筑生态高地。近期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系列活动以及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暨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的成功举办,?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品牌正在由全国走向世界,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大美临沧关注度和知名度也随之大幅攀升。因此,保护开发利用佤族医药文化,进一步夯实?中国佤族文化荟萃之地?内涵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一、佤族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佤医佤药及其文化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一样,不仅是佤族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还是阿佤山区地域特质文化的载体,与佤族歌舞乐文化一样具有共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发展脉络,是被佤族社会群体公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佤族传统医学文化根植于佤族万物有灵的理念,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反映和研究的是内外环境与人体健康及疾病的相互关系,将人体与自然界作为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理论指导医药活动,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佤族传统医学认为,自然界里有天、地、风、水、木、火、石、气等八种物质组成。每种物质都由神所赋予,每种物质都有特性和作用,并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不能改变,否则会导致各种物质间与人的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导致疾病,其治病的方法和用药都是依据这种认识而确立的。由于佤族过去没有文字,其传统药方和理论都是以口授、心记的方式流传下来。其在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等方面其有特殊功效。 为抢救、保护佤族传统医药,1959年,政府有关部门对佤族传统医药进行抢救性保护,共收集、整理佤族民间单验方152个。如主治血虚心悸、失眠、咳嗽痰少、阳瘘等病的?娘母良?(学名西藏远志)和主治劳伤、具有活血止痛之功能的?娘三端?(学名块根木兰)分别被收录入1974年版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1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 肥腰大袖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

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帮典一一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服饰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

宋代服饰

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宋代背子——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背子、半 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宋代背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宋代妇女襦裙——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评论(1) | 2005-08-26 10:01 Shelley1118|四级最快回答 背子又称“褙子” 背子在宋代是穿着最为普遍的服饰之一。不论男女老幼,也不管职位尊卑,上自皇帝、下至群臣、百姓,皆可穿服。 背子的形制,达五六种(单指男子〉之多。若就其样式比较,有相似的,有相同的,也有几种椅子式样出入颇大的。究竟何为原本、何为演化派生的,史籍中未曾记载,有待日后考古发现的分析研究来证实。根据史料记载,宋代男子所服背子, 总括起来, 大至分为以下几种: 斜领加带式:其形制是斜领长身至脚,窄袖至腕,后背和腋下端附二带子。 盘领加带式:其形制与斜领加带式大致相同,只是领子为圆盘领而已。 对襟开胯式:这种褙子最为典型,形制为窄袖长至腕部,直领对襟,腋下开被及高,整个服装无带束勒帛。 直领长袖式:此式褙子较为宽松,开衩较高为半袖形。 斜领短身式:其形制为斜领、开衩、身短,以带帛缚之于身 在褙子的使用上,同样各说不一。若就以上几种式样,再参照其出处背景分析比较,是这样划分的: 其一,可作常用之用。宋时褙子虽不能在典礼等正式场合穿用,但在平时的活动中,穿褙子出行、会客是常事。但这种褙子须是长身加带式的,如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二人着这种褙子(即前述斜领加带式、盘领加带式二式)。其中,一人头戴席帽,说明当时未成就功名的人,也常着此服。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特殊省份,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异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特征的延续,也是各民族先辈智慧的凝聚。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有大小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朴的人文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申报的国家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达127项,堪称独占鳌头,其中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风俗等17个领域,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无穷魅力和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一、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价值 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佤族文化的缩影,作为佤族历史记忆和族群叙事的代表,不仅是对佤族和祖先历史的叙述,也是佤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体系,使人们能从中看到佤族历史变迁的脉络;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佤文化为中心,其民间舞蹈、民間音乐、民间文学等多元艺术形式,贯穿于佤族历史中,寄托着佤族人民深切的民族情感,使得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沧源目前在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的推动下发展良好,人均GDP 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趋势。近年来,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运用方面,仍然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 (一)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目前,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主要是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馆负责。主要负责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定期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