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各种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各种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各种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各种国民政府

1、1912.1.1日,中华民国成立,临时政府定都南京。

2、1912年,清帝退位后,根据协议,临时政府将政权转交袁世凯,1913年完成选举,组建北京政府,开始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不过这个时候,不叫“国民政府”,就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

3、1912-1926年,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为首都,期间孙中山领导下,南方成立了几次以军政府、大元帅府为名的政权,均未被国际承认,影响力也很小。

4、1926年,国民党在广州成立政府,因为标榜国民革命,称为广州国民政府,编制国民革命军。同年北伐。

5、1927年,国民党北伐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12月20日,成立武汉国民政府。

6、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发生分裂,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控制区,进行清党分共。

7、61927年6-7月,武汉国民政府也开始清党分共。8-9月,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流,国民党重新统一,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开始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时代。

8、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五”事变,上海十九路军损失惨重,驻南京的中央军精锐87、88师增援上海后,首都南京已经没有精锐部队拱卫。同时为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国民政府迁都洛阳。

9、1932年年中,淞沪停战协定生效,战争暂时平息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10、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1、1938年,武汉会战前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2、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13、1949年,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国民政府迁都广州,随即,又迁往台湾,彻底成为地方政权。

中国计划经济的起源与资源委员会

中国计划经济的起源与资源委员会 ⊙程麟荪一前言 1949年后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国营企 业为主体的中央计划经济体系。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国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仍然占据著举足轻重的地 位,中央经济计划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向1。显而易见,认识清楚中国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起源,对于中国国营企业的改革以及整个中国经济体制 的改革都可能有所启发。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在1949年后「完全采用了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2;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中央计划和国营企业制度「是从苏联批发而来,是30年代斯大林在俄国的发展战略的翻版」3。 对这些学者来说,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划分为两个互不相干的时期,即使在论及中国历史的继承性时,学者们一般也往 往注重于研究五千年中国历史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 影响,而很少涉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的中华民国所留下的遗产。这种状况在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学 者中尤为明显。 这一在中国史学界广为流行的观点直到最近才受到某

些学者的挑战。日本学者西村成雄强调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继承性,批判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史 看作是「断裂而无连续性」的错误观点,指出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始终有一个连绵不断、贯穿中国政治空间的深层底流」4。美国学者柯伟林(William C. Kirby)讨论了国民政府寻求国际发展中国的经济计划及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留下的遗产5。边利南考察了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起源,认为「1949年后中国 国营企业的所有特征在抗日战争结束时就已经形成了」6。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向被认为是中国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重要特征,仅存于中国大陆的「单位」制 度,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国民政府统治下的30、40年代7。 笔者赞同这些学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者在决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时,并非仅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斯大林俄国的发展模式。早在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已经为实施计划经济、发展国营企业作了十多年的努力。资源委员会在这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所创立的企业和制度、 所招募和培养的人才,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制度留下了深远影响。二近代中国计划经济的思想起源近代中国发展国营企业、实施计划经济的思想起源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

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习题答案)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1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 B、共同体 C、价值体 D、有机体 2 【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孙奇逢 3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 A、二 B、三 C、四 D、五 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 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1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 B、种族 C、文明 D、地域 2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 A、春秋时期 B、汉朝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清朝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 A、胡床 B、胡椅 C、佛教 D、道教 4 【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 B、道德-文化 C、道德-经济 D、政治-道德 2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 A、北魏孝文帝 B、蜀汉刘禅 C、东晋司马睿 D、南梁萧衍 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 A、辽 B、西夏 C、金 D、匈奴 4 【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2、中原与边疆 2.1两种大一统王朝 1 【单选题】(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道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2 【单选题】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3 【单选题】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C)。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4 【判断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 5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 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列宁曾经认为“无政府主义这种空话已经流行两千多年了”2,但从哲学角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8页。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政策述评 吴玉文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0,或/新关税条约0。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0。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新订立的关税条约,关税税率都提高了。除原税率为值百抽五的税率外,新订立的关税条约,规定还可以征收5%~30%的附加税。而出口关税率却一直比较低而稳定。而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后,关税收入逐年快速增加。进口税率的提高和关税收入的增加,稳定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关税自主并没有完全实现。如: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时提高某种进口税或附加税,而不受限制,而中国却是在值百抽五之税率外,规定征收附加税不得超过5%~30%。中国仍然不能完全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 另外,同时期对盐税、统税等税种也进行改革, 59 第38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5 1998年9月J.o f Henan Univ.(Soc.Sci.)Sep.1998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近代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测试

第9讲近代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还需要向中国学习”。据此可知,孙中山( )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 2.(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冲刺二) 上表为国民革命时期部分省份农会会员统计。据此可知( ) A.地域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迅速 B.湖北的政治环境一度比较宽松 C.广东农民运动对北伐的反应较为理性 D.湖南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区域 3.(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历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乡村政权……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B.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D.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4.(2018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的运动。这表明当时( ) A.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B.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C.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 D.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5.(2018山东烟台高三二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2018四川内江高三三诊)1936年3月,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其旨在( ) A.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业体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实行国家干预减轻经济危机影响 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7.(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 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财政学五班陈俊宇201202145405 【背景】: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其财政经济严重恶化,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面临全面破产。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造成了教科书上所说的“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反对,挑起内战。不断增加军费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因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货币崩溃,货币崩溃加速了政治崩溃,最终败退台湾。本文着重从经济政策方面,结合政治、外交方面,浅谈其最后偏安一隅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统治后期;经济政策;败退原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圆券 一、抗战胜利时的国民政府政治背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中国历时14年(1931-1945)的抗战正式宣告结束。战前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变化。时任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妄图恢复抗战前的一党独裁,一方面迫于国际和平压力;一方面暗中筹备军队“对共宣战”。1945年8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延安共产党代表团前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刚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的军队又被调赴前线,此时,国民政府还握有外汇、黄金、接受敌伪资产法币,共计美金二十三亿美元的资产,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是满目疮痍的中国重获生机的最后资本。这些财富很快就被规模日益扩大的内战消耗殆尽。军费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二、内战时期国民党经济危机加深: 1、工业体系的单一和脆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入蜀,中国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如成都、重庆、昆明附近遍布兵工厂,以满足前线迅速的装备需要。抗战结束,由日军控制的工厂被日军捣毁,中国工业体系一片困难。此时作为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却依然“向荒地要粮”,让单薄中国工业体系濒临崩溃。 2、工商业的窘境和对美贸易逆差加大:工业体系的羸弱,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奇货可居。作为援助蒋介石政府的最主要力量,美国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政府签订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借此机会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加之四大家族官僚买办资本对市场、原料、资金实行的垄断,导致了大量中国民族工商业纷纷倒闭。 3、濒临崩溃的农村经济:继抗战时农村经济的衰退之后,国统后期,农村经济面临破产的惨境。内战的大肆征兵,使农村劳动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严重的苛捐杂税,造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耕畜死亡。除此之外,频繁的灾荒和美国商品的倾销更是加速了我国农业的崩溃。人们生活急剧恶化,仅1946年,各地饿死人数即达一千万人。河南省饿死了二百二十万人。1947 年,各地饥民共达一亿人以上。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起来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 4、官僚势力对经济命脉的掌控和腐败横行:抗战时的国统区,国民党实行地战时政策,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模拟卷8

24.《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反映出商朝( B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 25.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C )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26.人民日报最近刊文《清正官场须远离圈子文化》,批评有些领导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交化”。在历史上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其共同的恶劣影响是( B ) A.恶化政府与群众关系B.内耗中加深政治危机 C.经济发展陷入困境D.社会陷入动荡不安 27.恽代英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中指出:“二百年来,几无时或息,然终以满清势强,很难成功。及鸦片战争后,满清为外人屈服,人民看破了满清,觉得他已毫无力量,所以乘机起来想打倒他。”这里提到的“人民”应指( A ) A.太平天国起义军B.义和团拳党势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D.武昌起义革命军 28.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29.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A ) A.意在以复古为旗帜谋求思想解放 B.仍然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弘扬传统文化 30.《正在老去的农村》一文描述了21世纪初中国农村的情景,其中描写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缺少人耕种的农田”以及“破败的房屋”等内容不禁使人深感农村的变化。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C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B.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 C.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D.中国农村即将逐步地消失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 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20 世纪初,新文 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 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 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在其所著的《什么是财产》一书中首先提出“无政府主义”概念。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 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 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 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施蒂纳尔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克鲁泡特金主所谓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综结起来看,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 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他们代表了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趋于破产的小生产者,企图保存自己权益的绝望挣扎。正如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至于如何使之得到实现,无政府主义者们各有其说。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文章作者: 【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 【作者】宗玉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 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的。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而历史遗留给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北洋政府时期大小封建军阀的割据,使中国的财政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地方财政的封建割据局面。在国民政府刚成立的几年内,“中央税收所恃者,计有江、浙、皖三省,皖省尚无款可解,实只恃江、浙两省而已”(《革命文献》第26辑,第1页。)。另一方面,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国库空虚,只好靠借债度日,北洋政府成为一个叫化政府。而一切理财要政,“绝少建立,即偶有一二,亦不过虚应故事,从未收获实效”(《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第83页。)。南京政府建立后,决定整顿这种混乱的财政状况,建立新的财政秩序。 1927年10月,南京政府成立财政整理委员会;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会议;7月又举行首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财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统一财权。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划分国、地税针对当时地方割据财政的状况,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案,厘定国、地税收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如盐税、常关税、海关税、内地税、烟酒税、厘金、邮包税、印花税、所得税、国家营业收入、中央行政收入及其他属于国家性质的现有收入统属国家税收范围。地方税则以间接税为主而以杂项税捐辅之。如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营业税、市场税、所得税之附加税、船捐、房捐、地方财入、地方营业收入、地方行政收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现有收入属地方税收范围。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

第23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9·成都模拟)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一些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答案 A 解析从示意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相比于1912年,1921年外资在华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A项。 2.(2018·兰州一模,29)在1895年以前,中国拥有的铁路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时铁路总里程达到9 618公里。这一现象说明() A.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运输业 B.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C.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 D.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答案 B 解析清政府并没有重视铁路建设,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民间商人积极投身铁路建设,推动铁路里程的增加,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有利于铁路建设发展,但不是铁路里程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铁路里程的增加出现在晚清时期,与辛亥革命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三模,29)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年5月17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该广告表明()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民族资本家对时事的策略性利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中国兴业烟草公司“泰山牌与青岛之关系”的广告可知,民族资本家在宣传产品时利用了反对日本占领青岛的时事,故D项正确。 4.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答案 C 解析19世纪中期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故A项错误;华商在自己国家还要“由海关征收‘出厂税’”,实际上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负担加重,同时还要受海关的控制,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8·重庆三模,28)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答案 D 解析19世纪末,清政府调整政策主要出于《马关条约》赔款、为扩大税源的需要,再结合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故D项正确。 6.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的结果 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对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政治思想的批判 王正琥 [论文摘要]近代的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社会,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痛苦挣扎。而作为民族灵魂和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为了解救处于“两个半”深渊的祖国努力奔走着。在众多的解救良方中,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就是以刘师复和刘师培为代表的中国无政府主义。他们宣扬着极端的空想社会主义。鼓吹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一切形式和任何阶级的组织和政党,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梦想着在一天之内彻底废除一切痛苦的根源:国家与强权,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然而空想性和谬误性最终决定了无政府主义根本无法实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及其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揭露和批判,使无政府主义的谬误性和反动性彻底暴露,是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破产的首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最终,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激烈批判下必然的走向了灭亡。 [关键字] 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破产的必然性Modern China on the critical anarchy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angzhenghu Abstract:Modern China is a troubled society,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imperialist and feudal forces in the double suffering under oppression struggle. As a national soul and backbone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order to rescue the "two and a half" abyss of the efforts of the running. Among the best way to save, one can not ignore the strength of their rehabilitation is to Liu Shifu and Liu Shipei divis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anarchy. They promote the extremism of utopian socialism. Advocating the absolute personal freedom, against all power and authority, opposed to all forms and any class of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that the country is a root of all evil, the dream of one day of complete repeal of all the root causes of suffering: the State and pow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 power, no obedience, absolute freedom of the "anarchy" society.However, fantasy and fallacy of the final decision simply can not achieve Anarchism. Marxist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China and their wide dissemination of anarchist theory exposed and criticized, so that the fallacy of anarchy and thoroughly exposed the reactionary nature, anarchy in China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